竹笛南派的产生与发展历程.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379851 上传时间:2023-07-22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2.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竹笛南派的产生与发展历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竹笛南派的产生与发展历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竹笛南派的产生与发展历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竹笛南派的产生与发展历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竹笛南派的产生与发展历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竹笛南派的产生与发展历程.docx

《竹笛南派的产生与发展历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竹笛南派的产生与发展历程.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竹笛南派的产生与发展历程.docx

竹笛南派的产生与发展历程

1、竹笛的起源与发展

1.笛子的产生288(1200)

2.中国竹笛的发展历程1328

3.近现代竹笛的发展潮流与派别概述120(1500)

二、浅谈南派竹笛演奏风格

1.南派竹笛概述610

2.南派竹笛的旋律特点及演奏技巧410

3.浅谈《姑苏行》的演奏风格2081

3.1《姑苏行》的创作背景、旋律特点及曲式结构

3.2《姑苏行》的演奏技巧与风格

4、南派竹笛的演奏风格(1500)

 

浅析南派笛曲的演奏风格--以《姑苏行》为例

内容摘要:

 

关键词:

竹笛、起源、发展、南方笛派、姑苏行

 

1.1笛子的产生

笛子,是中国最古老的的传统民族乐器之一,大多是用竹子制作而成的,它的音乐表现力十分丰富,既可演奏出激扬高亢的高音,又可演奏出婉转流畅的低音。

这么独具特色的民族乐器是如何产生的呢?

1983-1987年,在河南省贾湖考古遗址内,经省文物研究所的6次发掘,首次发现了七孔骨笛,经碳14测定,距今已有7600-8600年历史,系用鹤类的尺骨钻孔制作而成。

保存最完整的一支,全长23.1cm,在第六孔与第七孔之间又钻小孔,制作规范、精致,并且能发出七声音阶。

这个重大发现,证明了贾湖骨笛是中国最早的乐器,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七声音阶乐器。

把我国音乐史的起源提前了三千多年。

在第八次的考古发掘工作中,出土了三支骨笛,其中一支为五孔的,保存完整。

最长的一支虽已断裂成三节,但依然可以清晰地看到,通体刻画着细如发丝的菱形纹饰,制作工艺十分高超。

贾湖骨笛作为世界上最早的吹奏乐器,已成为河南省博物馆镇院九宝之首,散发着迷人的魅力。

2.中国竹笛的发展历程概述

中国竹笛演奏大师赵松庭认为“中国竹笛不但是最古老的乐器,也是世界管乐器的鼻祖。

河南省舞阳贾湖骨笛的出土,标志着笛子在距今七八千年前就已经产生了。

汉晋时期音乐家蔡邑曾拆柯亭做笛子,并且在汉赋大家马融的《长笛赋》中曾写道“近世双笛从羌起,羌人筏竹未及已。

”由此可见,在汉朝时,笛子的制作材料是竹子。

在形制方面,蔡邑、荀勖、梁武帝等人,先后研制出长短不同规格的十二支笛“以应十二律”。

到了隋朝,隋人以严格律吕发明了十二孔笛,解决了汉晋十二笛调调换繁琐之累。

其按孔十、吹孔一、管孔一,可以吹奏半音,任意转调而不换笛。

进入唐朝后,社会经济空前繁荣,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对音乐的社会功能非常重视。

笛子是宫廷乐队演奏“十部乐”不可缺少的乐器。

此外,文人墨客,借笛子传情,留下了不少优美诗篇。

如:

李白的“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分满洛城。

”杜甫的“笛声愤怨哀中流,妙舞逶迤夜未休”等等。

在形制方面,刘系制作了七星管,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有笛膜的笛子。

笛膜的出现,使竹笛音色更加清脆、嘹亮。

唐代的笛子种类繁多,形制各异,不拘一格。

有长笛、短笛、中管笛、七星管笛、玉笛、义嘴笛、铁笛、跋膝管笛等。

宋代,笛子在宫廷乐队中有显赫的地位,是演奏鼓吹、燕乐、雅乐、教坊的重要乐器。

同时笛字演奏在民间广泛兴起,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曾是宋代瓦子勾栏民间艺术中的最重要的乐器,用于清乐、鼓板、戏曲、说唱音乐的伴奏,它更是一件不可缺少的独奏乐器。

在民间音乐鼓板中,笛是主奏,鼓、板为辅奏,为笛伴奏。

宋代用涌现出了很多弟子高手,诸如主维。

宋代的笛子,除了沿用唐代的以外,还别出新裁的创制出许多新的品种。

如北宋发明的叉手笛,南宋出现的官笛、夏笛、小孤笛等。

在宋代,笛子趋于多样性、实用性,尤其注重乐器的音乐功能,这和宋代戏曲、说唱等民间音乐的兴起密不可分。

在元代,笛子是《杂剧》音乐的最重要的旋律乐器,是剧之灵魂。

元代笛子在形制方面,主要沿用唐宋笛子,有龙笛、羌笛、长笛、铁笛等。

到了明清之际,笛子除了被广泛用于宫廷、祭祀、朝会、宴飨之外,还被用于戏曲伴奏。

1953年,著名竹笛演奏家冯子存先生在全国第一届民间音乐舞蹈汇演大会上,以精湛的技艺热情奔放的演奏了《喜相逢》、《放风筝》两首独奏曲,立即博得全场喝彩,随后轰动全国。

冯子存先生首开当代笛子独奏之先河,从而带动了中国竹笛艺术的蓬勃发展。

到了七八十年代,一大批年轻有为的笛子演奏家脱颖而出,他们在吸收前人的精华的基础上,不断地创新和突破,把笛子艺术发扬光大。

在创作方面,出现了不少现代笛曲如:

《采茶忙》、《喜相逢》、《姑苏行》等等。

与此同时,不少竹笛演奏大师、笛曲创作者,开始对竹笛的形制进行研究,经过不懈的努力,制作出了“多音孔竹笛”、“新竹笛”、“口笛”等等。

近几年,又出现了“弯管笛”、“巨笛”等。

我国竹笛彻底结束了数千年来单一的伴奏形式,完全以主角的风采,登上国内乐坛,风靡世界。

2.2近现代中国竹笛的发展潮流及派别概述

我国地域辽阔,幅员广大,在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历史文化、民族风情。

笛子在传播过程中,也逐渐形成了南方流派、北方流派。

北方流派以冯子存、刘管乐为代表,南方流派以陆春龄、赵松庭为代表。

南北两派笛风迥异各显韵彩。

2.2南派竹笛发展历程及其代表

南派竹笛主要流行于浙江、江苏、广州等地区。

由于地域跨度大,民间风俗习惯各异,所以又把南方笛曲分为了:

江南丝竹和昆曲。

江南丝竹是盛行于苏州、杭州一带的民间器乐表演形式。

多用丝陷乐器和竹制乐器相结合来演奏,因此,称为“江南丝竹”。

乐曲一般是在民间风俗音乐的基础上创作出来的,与民间婚丧、喜庆、嫁娶、庙会活动紧密相关,曲目丰富多样。

如:

《行街》、《中花板》、《欢乐歌》等等。

其中“丝竹”的“丝”是指丝弦乐器比如:

二胡、扬琴、琵琶等而“竹”则是指竹制的管乐器。

比如:

笛子、萧、笙等也是一种比较小型的乐队组合,而竹笛是最能体现乐曲特点的民族乐器。

虽然丝竹乐队规模比较小但是表演却非常精致,会根据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死猪乐在比较热闹的环境中演奏时,经常采用全部丝竹乐器合奏的演奏形式,再加上一些轻打乐器的伴奏加以点缀,会使场面更加的热闹。

而在环境比较安静,围观者较少时,会适当的减少一些乐器,来迎合周围的环境,是当时江南苏州、杭州一带最精彩的民间音乐表演形式。

昆曲主要流行于浙江、上海一带,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传统戏剧剧种。

由至少两人进行表演,腔调婉转、优美、抑扬顿挫,经常延缓拍子使节奏变慢,并且加上各式各样的花腔来丰富昆曲的演唱。

以管、弦及;打乐器为伴奏,其中主要以竹笛为主吹奏乐曲的主旋律。

由于经常为昆曲伴奏,所以就称为“昆曲”。

因此,产生出带有昆曲特点的民间笛曲如:

《幽兰逢春》、《姑苏行》等等。

2.2南派竹笛旋律特点及演奏技巧

南派竹笛主要包括C调、D调等,这些调的竹笛吹奏出来的乐曲旋律大都比较优美抒情,给人一种平稳、小桥流水的感觉,不论是快板还是慢板,旋律的差别都不是很大。

总的来说,都比较委婉、含蓄、温文尔雅。

每首乐曲都会有一个主旋律,乐曲会围绕这个主旋律展开,使整个主旋律贯穿于整首乐曲之中,犹如一条没有尽头的小溪流连绵不断,听起来更加连贯统一。

在演奏技巧上,南派竹笛十分细腻。

在气息上,讲究用最轻松自然的方式呼吸,对气息的控制上,不仅要注意乐曲情绪,不断调整嘴巴的松紧,使整首乐曲听起来强弱分明。

在手指方面,多用“叠音”、“打音”、“颤音”、“倚音”等,使乐曲有细腻的表情变化,美化乐曲旋律。

舌头上,要简单伸展、收弯、缩卷,时而贴近上颚,时而自然的离开,使旋律有断开、顿挫的变化。

在口风上,口风(嘴巴)时而紧张,时而松弛,使旋律如语言般抑扬顿挫。

这些小技巧不仅丰富了南方乐曲的演奏效果,而且使乐曲旋律的渲染力更加强烈。

《姑苏行》的创作背景

《姑苏行》是我国著名竹笛演奏家江先渭所创作,江先渭先生自幼喜爱音乐,并跟随哥哥学习学习京胡、唢呐、竹笛、笙、京鼓的演奏方法。

1962年时任南京军区前线鼓舞团一级演员的江先渭先生拿到了战友给他的昆曲音乐片断,不足30小节,于是他就经常吹奏,越吹越感回味无穷。

恰逢全军文艺汇演,有新的创作任务,他就把这个音乐片断发展成为一个结构完整,音乐表现丰富的笛子独奏作品。

他因常去苏州演出,对苏州园林秀丽的风光情有独钟,故定名《姑苏行》。

此曲在旋律创作手法上采用了昆曲音调素材和富有民族调声的音阶,在曲式结构上又吸收了西洋音乐所采用的复三部曲式的创作手法,在当时的民族器乐作品中颇具新意。

因此,《姑苏行》一面世便大获好评。

乐曲一开始是一段宁静的引子,主要表现了人们即将看到姑苏园林之前的美妙遐想。

宁静中带有旋律的起伏和情绪的变化,使整个引子由宁静—激动—宁静。

旋律多采用长线条,长音短音错错落落快慢有序。

好似来到园林门前,由外向内眺望,亭台楼阁,小桥流水,假山喷泉在晨雾之中依稀可见,朦胧神秘中格外富有诗意,通过富有诗意的景色描绘刻画出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

接着是呈示部A段的开始,抒情优美的行板,恰恰符合了游人进入园林中边走边看,脚步悠然而轻松,欣赏美景时发自内心的愉悦之情。

此段共分三小段(a、b、c),第一部分行板第1至第15小节(a段)着重描写了乐曲的主题“行”。

行板应稍慢一些,此段音调由昆曲的一个曲牌“节节高”演变而来。

第二部分(b段)是第16小节至第27小节,与音响a段有明显的区别。

用弱奏(P)开始,在显示部第16小节,这一段有很形象地描绘了园林的精巧,细致之处:

水榭台前清清荷花池里,荷叶上几粒晶莹的水珠在微风的吹拂下左右摇摆;美丽的蝴蝶在万花丛中悠闲地飞来飞去......这些很平常毫不在意的情景把细心的游人陶醉了,a、b两段有点有面,有粗有细。

C段由显示部第28小节至第39小节,力度比b段有了明显的增强,含有总结a、b两段之后的感叹之情,表达了人们欣赏到美景之后激动的心情。

这一段也达到了整个A段的情绪高潮,该段最后两小节应作渐弱渐慢的处理,为下一部分的进入起先抑后扬的作用。

发展部B段是一个起伏较大的小快板,和A段在节奏和旋律上有了鲜明的对比。

我认为可以把它理解成两层含义:

第一,收拾游人在休息时坐在亭子回廊的椅子上赞叹园林美景时心里十分激动,兴奋等等心理时刻;第二,也含有看见了一群顽皮的儿童追逐亭台小桥之间,嬉戏于假台水塘之畔,活泼而富有动感,气氛热烈的情景描述。

旋律轻快流畅,原作中小快板作反复处理,第二遍较第一遍更加欢快热烈,从而使全曲情绪达到高潮。

在欢快热烈中进行了f-p-f-p的力度变化,使表现力更加丰富。

最后部分呈示部A主题的再现,速度比A部更加舒缓,形象的表现了夕阳下,人们离开游园时依依不舍,回味无穷的情景。

几个同音“do”的打音运用,极富感染力,更加放慢的尾音“sol”上延长后作了一个长长的回味、停顿,最后落在主音“do”的长音上。

在“do”长音的后半段虚指颤音渐弱,再渐弱至消失,生动的体现了意犹未尽的想象空间,把游人荡漾在心间的美好思绪带向广阔的远方。

全曲结构合理,音乐情景对比丰富,借景抒情,刻画意境惟妙惟肖,不愧为笛曲中的佳作。

《姑苏行》的演奏风格

《姑苏行》一经推出,就引起广大竹笛演奏者的浓厚兴趣,其中有著名演奏家也有专业演奏员和许多业余竹笛爱好者。

因此,演奏水准深浅不一,演奏风格多样,长期以来大致形成了几种各具特色的演奏风格。

首先,作者、著名演奏家江先渭老师,在创作此曲时取材于昆曲音调,所以他本人特别强调在演奏上具有昆曲韵味。

竹笛在昆曲伴奏中唱唱和唱腔同音演奏,因此颇似唱腔。

如引子部分和显示部主题开始的“do”就采用“meRe”的装饰音方法,就是昆曲唱腔中人声的习惯处理;又如行板第二小节的“Re”不要过分延长它的时值,而在后半段有个停顿吸气的处理,昆曲上叫做“霍腔”,江先渭老师在呈示部行板的演奏上进行了拟人化的处理,如行板的第17小节中“mi”到“la”之间有个明显的滑音,很形象地模仿人声的委婉,非常的生动。

在发展部小快板的处理上第一遍轻快,第二遍热烈,旋律演奏上力求花哨。

他强调手指一定要非常灵活、放松、“越花越好”。

江先渭老师的原汁原味,百听不厌。

著名笛子演奏家俞逊发则是使《姑苏行》家喻户晓的重要人物、他早年师从南派竹笛演奏大师陆春龄先生,多年来兼收并蓄,南北各流派无所不精。

他的演奏气功深厚,音色饱满圆润,表现力丰富。

他演奏的《姑苏行》偏重于江南丝竹韵味,同时又有昆曲的特点。

因演出的需要,他把全曲做了一定的删改,使整体结构更加紧凑,将江南丝中曲笛演奏用的“叠、打、赠、颤、余”等手指技巧运用进来,使音乐表现得到了极至。

他特别注重形象的刻画和意境的创造,在最后一段再现部速度明显放慢,在同音的“do”上运用打音,同时避免气震音,使旋律质朴平直,更增添了游人意犹未尽,依依不舍的情感,感人至深。

综上所述,《姑苏行》是一首江南风格乐曲,在表现上宜以声悦人以情感人。

演奏上强而不燥、弱而不虚。

在旋律的装饰音和其他手法技巧上、音色的对比上统一等,诸方面都需要深厚的基本功做后盾。

在这点上,不管哪种风格特色的演奏者都必须要达到的。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家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