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复习现代文阅读分类汇编300篇议论文部分6.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378021 上传时间:2023-07-2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8.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复习现代文阅读分类汇编300篇议论文部分6.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中考复习现代文阅读分类汇编300篇议论文部分6.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中考复习现代文阅读分类汇编300篇议论文部分6.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中考复习现代文阅读分类汇编300篇议论文部分6.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中考复习现代文阅读分类汇编300篇议论文部分6.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复习现代文阅读分类汇编300篇议论文部分6.docx

《中考复习现代文阅读分类汇编300篇议论文部分6.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复习现代文阅读分类汇编300篇议论文部分6.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复习现代文阅读分类汇编300篇议论文部分6.docx

中考复习现代文阅读分类汇编300篇议论文部分6

中考复习现代文阅读分类汇编300篇议论文部分

第六辑

51.

⑴生活里常可见到这样的场面——

⑵两个年轻的妈妈在聊天,甲乙都说我的孩子怎么怎么样。

她们的心里都充满希望对方欣赏自己孩子的渴望,但忘了自己也该去欣赏对方的孩子。

⑶一场演出刚完,全体演员拉着手排着队出来谢幕,但观众却已走了一半。

剩下的也拥挤着往外走。

掌声稀稀落落。

其实演出成功,观众也满意,但就是不鼓掌。

真为演员们难过,他们所要求观众的,不就是稍慢一点走,鼓一下掌吗?

观众为什么就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表示一下对他们演出的欣赏呢?

⑷人们总是很吝啬对别人的欣赏。

⑸其实欣赏别人有什么不好呢?

几下掌声,几句赞誉,或者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也可以。

但别人却会从你的欣赏里,得到了对自我的肯定,得到了鼓励、欢乐、信心和力量。

⑹欣赏的力量是神奇的。

⑺有一个中学生高考失败,万念俱灰,于是,带上所有储蓄出去旅游,预备花光钱就自尽。

半路遇上两个小孩儿溺水,他奋勇救助,观者无不为他的勇气和出色的泳技鼓掌。

小孩儿父母更是拉他到家中,感谢之余,赞叹不已。

他不禁热泪盈眶,从别人的赞赏中,重新认识了自我,觉得生活还是值得留恋,于是轻松地踏上了归途。

⑻我有一个很好的朋友,常常捧着我那只能“发表”在本子上的习作欣赏,一番点评之后,是一句“这里有黄金”,包含了所有的期待和鼓励,使我战胜自卑,练笔不止。

⑼社会是一个大舞台,也是一个竞技场。

人生是表演,也是奋斗。

每个人都需要别人的关注、喝彩和鼓掌,就像需要批评一样。

如果只有沉默,那生活就一定会索然无味。

⑽欣赏不同于阿谀,它是出于真诚,它是对别人人生意义的肯定,它是一种高尚的情操,是现代人应该具备的一种修养。

⑾伟大的发明、杰出的成就固然值得欣赏,但普普通通的一个巧思、一个小小的创见,甚至一件漂亮的衣服、几句机智的玩笑,都同样值得欣赏。

只要我们敞开胸襟,我们就一定会发现,周围竟有许多东西值得我们欣赏。

⑿我们欣赏别人,别人也会欣赏我们。

生活会因为有了欣赏而变得更加美丽。

1.本文针对日常生活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现象(用文中语句回答),阐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中心论点(用自己语言概括)。

2.第⑺⑻两段运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论证方法,从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方面论证了中心论点;第⑾段告诉我们生活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阐明了欣赏别人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从而进一步论述了中心论点。

3.第⑨段中加点的“沉默”一词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⑩段中说“欣赏不同于阿谀”,请简答“欣赏”与“阿惧”有什么不同。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人们总是很吝惜对别人的欣赏。

要欣赏别人(要善于欣赏别人,要学会欣赏别人)。

    2、举例。

欣赏的力量是神奇的(欣赏的作用)。

许多东西值得欣赏。

敞开胸襟(善于发现)。

    3、冷漠(漠不关心)。

    4、欣赏是真诚的(欣赏是对别人真诚的肯定),阿谀是虚伪的(阿谀是对别人虚假的讨好)。

52.

一般人常埋怨现在青年对于学问没有浓厚的兴趣。

平心而论,这大半要归咎我们“教书人”,把学问仅看成“读书”。

此外,与社会上一般人对于学问的性质和功用所存的误解也不无关系。

近代西方学者常把纯理的学问和应用的学问分开,以为治应用的学问是有所为而为,治纯理的学问是无所为而为。

他们怕学问全落到应用一条窄路上,尝设法替无所为而为的学问辩护,说它虽“无用”,却可满足人类的求知欲。

这种用心很可佩服,而措词却不甚正确。

学问起于生活的需要,世间绝没有一种学问无用,不过“用”的意义有广狭之别。

学得一种学问,就可以有一种技能,拿它来应用于实际事业,如学得数学几何三角就可以去算账、测量、建筑、制造机械,这是最正常的“用”字的狭义。

学得一点知识技能,就能混得一种资格,可以谋一个职业,解决饭碗问题,这是功利主义的“用”字狭义。

但是学问的功用并不仅如此,我们甚至可以说,学问的最大功用并不在此。

心理学者研究智力,有普通智力和特殊智力的分别;古人和今人品评人物,都有通才和专才的分别。

学问的功用也可以说有“通”有“专”。

治数学即应用于计算数量,这是学问的专用;治数学而变成一个思想缜密、性格和谐,善于立身处世的人,这是学问的通用。

学问在实际上确有这种通用。

就智慧说,学问是训练思想的工具。

一个真正有学问的人必定知识丰富,思想敏锐,洞达事理;处任何环境,知道把握纲要,分析条理,解决困难。

就性格说,学问是道德修养的途径。

苏格拉底说得好:

“知识即德行。

”世间许多罪恶都起于愚昧,如果真正彻底明了一件事是好的,另一件事是坏的,一个人决不会睁着眼睛往坏的方面走。

现在所谓“知识分子”的毛病在于只看到学问的狭义的“用”,尤其是功利主义的“用”。

学问只是一种追求利禄的工具。

我曾听到一位教授在编成一部讲义之后,心满意足地说:

“一生吃着不尽了!

”我又曾听到一位朋友劝导他的亲戚不让刚中学毕业的儿子去谋小事,说:

“你这种办法简直是吃稻种!

”许多升学的青年实在只为着要让稻种发生成大量谷子,预备“吃着不尽”。

所以,大学里“出路”最广的学系如经济系、机械系之类常是拥挤不堪,而哲学系、数学系、生物学系诸“冷门”就简直无人问津。

治学问根本不是为学问本身,而是为着它的出路销场。

在治学问时既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得到出路销场后,当然是“得鱼忘筌”(筌:

捕鱼的竹器)了。

在这种情形之下,我们如何能期望青年学生对于学问有浓厚的兴趣呢?

这种对于学问功用的狭窄而错误的观念,必须及早纠正。

⑴学问是为生活,这本是天经地义的。

⑵不过现代中国人的错误在把“生活”只看成口腹之养。

⑶“谋生活”与“谋衣食”在流行语中是同一意义。

⑷这实在是错误得可怜可笑。

⑸人有肉体,有心灵。

⑹肉体有它的生活,心灵也应有它的生活。

⑺肉体需要营养,心灵也不能荒芜。

⑻肉体缺乏营养,必酿成饥饿病死;心灵缺乏营养,自然也要干枯腐化。

⑼人为万物之灵,就在他有心灵或精神生活。

⑽所以衡量人的成就并不在他能否温饱,而在他有无丰富的精神生活。

⑾一个人到了只顾衣食饱暖而对于真善美毫不感觉兴趣时,他就只能算是一种“行尸走肉”;一个民族到了只顾体肤需要而不珍视精神生活的价值时,它也就必定逐渐没落了。

1.第一段中加点的“如此”,具体指的是什么,请用简要的语言加以概括。

答:

“如此”具体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一段中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阐述了学问的最大功用的?

(每项概括不超过10个字)

答:

3.第二段“许多升学的青年实在只为着要让稻种发生成大量谷子,预备‘吃着不尽’一句中“稻种”比喻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大量谷子”比喻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三段开头画线的句子中,作者认为必须及早纠正的“狭窄而错误的观念”,具体指的是什么?

(用原文语句回答)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给第三段中⑴——⑾句划分层次,用“|”在下面的序号中标出,并概括各层层意。

答:

层次划分:

⑴⑵⑶⑷⑸⑹⑺⑻⑼⑽⑾

层意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根据文章内容,选出最适合作本文标题的一项。

()

A.学问与生活B.学问与做学问

C.学问的功用D.学问的秘诀

7.从下列说法中,把与原文意思相符合的项选出来(有几项选几项)。

()

A.作者认为治学问可以分成有所为而为和无所为而为

B.作者认为学问的功用有“通”、“专”之分,是因为人的智力有“普通”和“特殊”之分

D.作者引用苏格拉底所说的“知识即德行”是为了证明有德行的人必定知识丰富

E.作者认为,学问是为生活,而对于人来说,精神生活较之物质生活更为重要

参考答案:

1、学问在应用于事业和谋求职业方面的狭义作用(“应用于事业”、“谋求职业”、“狭义作用”三个要点各记1分)。

    2、①提高人的指挥(或:

学问是训练思想的工具)。

②完善人的性格(或:

学问是道德修养的途径)。

    3、“稻种”比喻的是:

青年学生治学问(或:

最基础的学问)。

“大量谷子”比喻的是:

学问的出路畅销(或:

通过治学问获得的实际利益)。

    4、学问只是一种追求利禄的工具(或:

治学问根本不是为学问本身,而是为着它的出路销场)。

    5、⑴⑵⑶⑷│⑸⑹⑺⑻│⑼⑽⑾。

第一层:

把生活仅仅理解为物质方面的生活是错误的。

第二层:

生活有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种。

第三层:

人的精神生活较之物质生活更为重要。

    6、C。

    7、C、E。

53.

生命,需要一个支点,因为生命很脆弱。

生命一经有了支点,就会强劲起来,就会挺拔和旺盛起来。

这支点不是别的,是对人类的关心和同情,是对生活和世界的爱,是对未来永不失落的希望。

支点回报生命的,不仅仅是一种依托,一种凭借,一种支撑。

支点回报生命的,是永远的信心,永远的充实,永远的力量。

生命只有找到这样的支点才不会堕落。

生命也只有在这样的支点上才能造就辉煌。

所以伽利略说:

“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把地球撬起来。

1.短文的论证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短文的中心论点是: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加点的“这样”具体指代什么内容?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短文主要运用了说理的论证方法,请根据本文的中心论点,举一个恰当的事例论据来辅助论证。

答:

事例论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谈谈你以什么作为自己生命的支点,为什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立论。

    2、生命需要一个支点(答第一句也可)。

    3、指“是对人类的关心和同情,是对生活和世界的爱,是对未来永不失落的希望。

”    4、示例:

钱学森为了祖国的强盛毅然放弃美国的优厚待遇,排除重重阻挠回到祖国,与其它科学家一道,研制出原子弹、氢弹,威震世界(所举事例写出“人名”得1分,写出“支点”得1分,写出“所取得的成就”得2分)。

    5、略。

(写出“支点”得2分,说明“为什么”得3分,只要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54.论青年与老年

(英)培根

①一个年岁甚轻的人可以是富于经验的人,他不曾虚度生活的话;这毕竟是罕有的事。

②一般说来,青年人富于直觉,而老年人则长于深思。

这两者在深刻和正确性上是有显著差别的。

③青年的特点是富有创造性的想象和发明力。

然而,热情炽烈而情绪太敏感的人,往往要在中年以后方能成事,凯撒和塞普提摩斯就是例证。

曾有人评论后者说:

他曾度过一个荒谬的——甚至是疯狂的青春,然而他毕竟成为罗马皇帝中极能干的一位。

具有沉稳性格的人则在青春时代就可成大器,奥古斯都大帝等即是如此。

另一方面,对于老人来说,富于热情和活力也是难能可贵的。

④青年长于创造而短于思考,长于猛干而短于讨论,长于革新而短于持重。

老年人的经验,引导他们熟悉旧事物,却蒙蔽他们无视新情况。

青年人易有所发现,但行事轻率却可能毁坏大局。

⑤青年的性格如同一匹不羁的野马,藐视既往,目空一切,好走极端。

勇于革新而不去估量实际的条件和可能性,结果常因浮躁而改革不成却招致更大的祸患。

老年人正相反。

他们常常满足于困守已成之局,思考多于行动,议论多于果断。

为了事后不后悔,宁愿事前不冒险。

⑥最好的办法是把青年的特点与老年的特点在事业上结合在一起。

从现在的角度说,他们的所长可以互补他们各自的所短。

从发展的角度说,青年可以从老人身上学到他们不具有的优点。

而从社会的角度说,有经验的老人执事使人放心,而青年人的干劲则鼓舞人心。

如果说,老人的经验是可贵的,那么,青年人的纯真则是崇高的。

1.为下列加点字注音。

罕有:

_______________炽烈:

_______________

2.仔细阅读第①段文字,在处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①一个年岁甚轻的人可以是富于经验的人,他不曾虚度生活的话;这毕竟是罕有的事。

3.第②段开头“一般说来”能否删去?

为什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简要回答“不羁的野马”在文中的含义: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文意,写出青年的长处与不足:

长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读了本文后,请据此推论,塞普提摩斯能从一个热情炽烈而情绪太敏感的人,成长为一位极能干的罗马皇帝的关键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hǎn;chì。

    2、也,假如,然而。

    3、不能删去。

因为后面这句话指的是一般情况,但还有个别青年人和老年人例外,删去后就不够严密。

    4、比喻青年“藐视既往,目空一切,走好极端,用于革新,不顾条件”,既无拘无束,敢冲敢闯的性格。

    5、长处:

富有创造性的想象和发明力。

创造性强,能猛干,勇于革新。

易有所发现。

不足:

思考差,讨论少,不够持重。

行事轻率。

藐视既往,目空一切,好走极端,不去估量实际的条件和可能性,浮躁。

55.

记得有一位名人说过这样的话:

人如果能重走生活的道路,也许早就成为天才了。

此话说得既深刻又实在。

我们每个人回首往事,都有过教训和遗憾,或多或少走过弯路,付出过代价。

“如果……那就……”但事实上是不可能的,因为时间的一维性决定了它一去不回。

吃后悔药是没有用的,正确的思想方法和积极的态度应该是:

往者可鉴,来者可追,“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等名言警语都是激励年轻人应勤奋好学,奠定一生事业的基础。

这无疑是正确的。

但也确有一些人由于某些客观原因,如受社会、家庭、环境等等因素影响,个人才能的早期表现得不到发展,从而失去了黄金时期。

那么是不是就该空留浩叹、灰心丧气呢?

西汉经学家刘向说: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

”日本学者佐藤一斋对这段话有新的理解和发展。

他说:

“少小而学,及壮有为;壮年而学,及老不衰;老年而学,及死不朽。

”不管什么人,只要肯学习,总会有成果,就像春种秋收,总会有收获一样。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

“无论何等之老人,学其所不知者,决非耻辱之事。

”在这方面,历史上的许多名人为我们做出了榜样,留下了佳话。

东汉的马援,小时候并不聪明,也耽误了些光阴,以与别人相比差距甚大,“见之自失”。

马援的哥哥安慰他说:

有人是“小器速成”,你是“大器晚成”,要发奋努力,不要自卑,于是马援努力学习,以后成了一代名将,屡建奇功。

苏东坡的父亲苏洵27岁才“发愤为学”,开始时文才并不高明,连考几科都落选了,但他并不泄气,“悉焚常所为之,闭户读书遂通《六经》、百家之说,下笔顷刻数千言”,后来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明朝的李贽,从小家境贫寒,青年时代在颠沛流离中度过,立志著书时已54岁了。

他的名著《焚书》和《藏书》是先后在64岁和73岁时完成的。

近代画坛巨匠齐白石30岁才开始学画。

后来成了蜚声海内外的大画家,这些名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不认为学习已经晚了,而是从“今”开始,发奋努力,寄希望于未来,终成大业。

认为“学习晚了”是因为我们有个根深蒂固的想法,以为年龄增大免不了脑子衰退。

其实,如今研究发现老人的脑仍然功能惊人。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德格斯·坡厄尔测试过16000个25岁到92岁的人的推理能力、记忆力、视力,以及对空间的判断力。

在这些测试中,他发现80多岁的人甚至表现得和年轻的对手同样良好。

一些80多岁与90多岁的人智力接近于任何年龄的最高水准。

即使那些脑力表现最差的,也只不过是轻微的衰退。

许多年来,大家都以为老年人脑中的神经细胞每天死亡10万个——随之而逝的是可贵的人生记忆。

神经生物学家的研究表明,老年人脑细胞虽然减少,却非大量死亡。

英国神经生理学家科斯零利斯和米勒,经研究得出结论:

人的大脑受训练减少,衰老也就越快。

他们认为,人的脑子紧张工作开始得越早,持续时间越长,脑细胞的老化过程也就越慢。

1.为什么说日本学者佐藤一斋对西汉经学家刘向所说的那句话“有新的理解和发展”?

请简要回答,.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有一句话作本文的标题非常恰当,找到这句话,写出来。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最后一个自然段阐明了什么观点,它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回答。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故事里的)雷峰塔是镇压之塔,是封建势力的象征。

    2、B。

    3、到现在还如此║我对玉皇大帝所做的事……。

文章采用叙议结合的手法,前一层叙事,后一层议论。

以议论为主,记叙为议论服务。

    4、开放性试题。

作者借民间传说鞭挞了封建恶势力,表达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56.

文学教育是一种精神教育、思想教育、美学教育。

在普通教育阶段,应当向儿童、少年、青年进行文学教育。

并不要求人人,也不要求很多人成为文学作家,但是应当要求所有受过教育的人都能___________文学,______________文学,具有文学的______________能力,接受优秀文学作品在道德情操方面以及敏锐深入的观察社会生活方面的感染、xūntáo和启迪,从而具备必要的文学素养。

文学教育同时又是一种非常有利于智力开发的教育。

学文学有助于发展联想能力、想象能力、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学教育对于儿童和青少年的智力发展所起的作用是十分大的,它关系到他们的未来和他们的事业。

似乎不止一位思想家和教育家说过这样的话:

“很难说莎士比亚和牛顿谁需要的想象力更多一点。

”这就是说,文学和科学绝不是没有关系的:

莎士比亚塑造人物形象固然需要想象力,__________________。

总而言之,从教育的角度考虑,文学教育的作用和意义是太重大了。

1.将“鉴别”、“欣赏”、“理解”三个词准确填入空格内,其顺序应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的拼音飞“xūntáo”写成汉字应是______________。

3.在横线上补写一句话,使之与上文衔接。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提到的莎士比亚是一位英国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从你知道的外国小说家中写出其中一位的国籍、名字和他的一部作品,再写出一名中国的戏剧家和他的一部作品。

答:

______国小说家的名字______________、作品《__________________》;中国戏剧家的名字____________,作品《__________________》。

5.读了这段文字,你同意文中的观点吗?

请结合你自己的实际情况,谈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理解、欣赏、鉴别。

    2、熏陶。

    3、牛顿进行科学研究同样也需要想象力。

    4、略。

    5、不管同意文中的观点与否,都要联系自己,从接受文学教育这方面来说,(没有联系自己的给2分或2分以下。

57.将终身学习带进21世纪

顾明远(中国教育学会会长)

①在二十世纪里,人类创造了许多奇迹,那是一个创新的世纪:

发现原子能、走向宇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类一个个的梦想都实现了。

二十一世纪,更是一个创新的世纪,人类在上世纪的许多未竟的事业,都要在二十一世纪里去实现,去解决。

②回到我们的教育上,长期以来我们忽视了教育的本体性。

教育的本体性是什么?

是育人。

社会发展的动力是教育能提高人的素质,人的自身素质提高了,才能真正促进社会进步、时代发展。

我认为二十一世纪的教育目标就在于:

要培养一个真正的人,培养一个高尚的人,一个高素质的人。

③马克思《资本论》有这样一句话:

“现代大工业……用那种把不同社会职能当作互相交替的活动方式的全面发展的个人,来代替只是承担一种社会局部职能的局部个人。

”这也就是说,要用全面发展的人代替局部职能的个人。

④要让自己成为全面发展的人的解决办法就是学习。

过去我们的教育就是设计好了一套东西给学生学习,今后的教育要___________________。

教育向学习转变,是一个教育观念的转变。

未来的学校里,老师也是学习者,因为新的知识也要学习。

我们不仅要强调终身教育,更重要强调终身学习。

(选自《羊城晚报》,有删改)

1.文段中至少用了两种论证方法,这两种论证方法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2.将“走向网络”和“发现核糖核酸”填人第①段中的横线上,前面横线应填___________________,后面横线应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上下文,第④段中横线上应填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认为二十世纪是一个创新的世纪,并简要列举了几项重大科技成果;二十一世纪更是一个创新的世纪。

根据你的想象,二十一世纪将有哪些重大发明成果?

请你仿照文中对二十一世纪成果归纳的句式列举几项。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道理论证、对比论证。

  2、发现核糖核酸、走向网络。

    3、让学生自己学习。

    4、将想象出来的21世纪的科技成果组成一个排比句即可。

58.苦与乐

①读书中的“乐”确实不多,“苦”却常常存在。

但是往往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