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全册.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376529 上传时间:2023-07-22 格式:DOCX 页数:134 大小:353.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全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4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全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4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全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4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全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4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全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全册.docx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全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全册.docx(1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全册.docx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二年级数学教案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第一课时认识厘米

教学目标

1、认识尺子,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厘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2.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学习方法,并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重点难点

重点:

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会用厘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难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出示正方体(1立方厘米)问:

这是什么?

(正方体)我们可不可以用这个正方体作单位来测量数学练习本的宽呢?

(可以)让你想测量出数学练习本的宽,你觉得应该怎样测量?

(一次接一次测量的方法)测量时还应注意什么?

(注意小正方体的左端应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这样量出的结果才比较准确。

这种方法你学会了吗?

下面就请同学们赶快测量一下吧!

学生独立测量,教师巡视。

汇报交流:

谁愿意起来说一说你测量的结果?

同学们,通过刚才的测量,你有什么感觉?

如果老师让你用小正方体去测量很多物体的长度,你觉得怎么样?

方便吗?

那怎么办呢?

小结:

在日常生活中用它来量物体的长度很不方便,为了准确、方便的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认识尺子。

同学们,请把你们准备好的尺子拿出来,观察一下尺子上有什么?

竖线:

这些长长短短的线叫什么?

(刻度线)

数字:

引导学读数字:

0,1,2,3,4,5,6„„

在这些数字中,最小的是什么?

(0)“0”表示什么?

cm叫什么?

(厘米)今天咱们就一起认识厘米,板书课题:

认识厘米我们就从1厘米开始。

2、认识1厘米

(1)认识1厘米的长度

1厘米有多长

在尺子上从哪儿到哪儿是1厘米呢?

老师也想说一次,在尺子上从0到1是1厘米,对吗?

在尺子上只有从0到1是1厘米,对吗?

(不对)你觉得还有吗?

还有从哪儿到哪儿也是1厘米?

课件演示许多个1厘米:

1——2,2——3,3——4,4——5,5——6,6——7。

你觉得还有吗?

指着自己的尺子说一说。

小结:

也就是说在尺子上相邻的两个数字之间的距离都是1厘米。

师:

真正的1厘米有多长,在自己的尺子找一找。

有趣的竞赛游戏:

师问生答:

从4到5是几厘米?

(奖励大拇指、奖励拥护)……要说完整说全面。

(从6到7,从6到5)同桌互说:

从几到几还是1厘米?

(2)建立1厘米的直观表象

桌面上有几根小棒?

(3根)哪根小棒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让学生从小棒中找出长是1厘米的小棒,放在尺子上量一量,验证一下。

让学生仔细体会感知1厘米有多长。

(可以引导学生将1厘米的小棒放在两个手指间,再保持两个手指不动,然后将小棒轻轻地拿出来,再一次观察两个手指之间的缝隙,看一看1厘米有多长,再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睁开眼睛让学生再次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

说一说:

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厘米?

生自由发言。

(图钉的长度、田字格的边长、手指的宽约1厘米。

3、认识几厘米

拿一支没用过的粉笔,你估计一下它大约是几厘米?

要想知道到底是不是多少厘米,该怎么办呢?

(找尺子量)

4、教学用厘米量。

(1)学生自己测量。

(2)汇报交流:

小棒有多长?

(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测量结果)你是怎么测量的?

一端对着什么?

为什么要一端对着0?

在测量的时候小棒或者尺子能不能倾斜?

为什么?

再看小棒的另一端对着数字几?

就是几厘米了?

(5厘米)

你怎么知道从0到5就是5厘米了的呢?

(5个1厘米就是5厘米。

鼓励学生大胆地说一说。

(0——1是1厘米,1——2是1厘米,2——3是1厘米,……从0到5是5个1厘米,就是5厘米。

小结:

从0到5就是5厘米,从0到2就是2厘米,从0开始到几就是几厘米。

6、量一量

量最长的小棒,看它有几厘米?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完成教材上的做一做。

1、完成教材上“练习一”的第1、2题。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今天,我们认识了什么?

你学会了什么?

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测量物体的长度必须用统一的长度单位,还认识了1厘米的表象,逐步形成空间想象能力,增强空间观念。

五、作业布置

做课堂练习数学第一课时

板书设计

认识厘米

测量时,标准不同,结果就不同统一长度单位

厘米cm

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

量法:

把直尺的刻度0对准物体的一端,这个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认识米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问题,体会测量时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的重要性,进而体会引入较大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长度单位米,认识表示长度单位的符号“m”。

初步建立1米的实际长度表象。

  3.在实际测量中理解1米=100厘米。

  4.通过实际测量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以及激发学习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

建立1米的实际长度表象。

难点:

理解1米=100厘米。

(调整为:

建立1米的正确认知)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测量铅笔的长度需要什么工具?

测量所得数据要用什么作单位?

  2.用厘米尺测量老师手中铅笔的长度。

(学生演示,教师强调测量时需要注意:

把尺的刻度0对准铅笔的左端。

二、引入新课

 1.情境导入。

 

(1)教师提出量黑板的长度,让生上黑板测量下。

(先是用厘米尺

量,后改用米尺量,通过测量活动让学生直观感受到用厘米量较长物体的不便利,从而产生困惑,积极主动认识米。

2.点明课题

量较短物体的长度,用厘米尺就行了,但量较长的物体长度,用老师手中的尺子测量方便了,像这样的尺子叫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

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认识米 用米量”。

(板书:

认识米 用米量)

三、探究新知

1、估计1米的实际长度。

老师的身高是1米65厘米,你能估计一下,从地面到老师身上的哪儿大约是1米高呢?

那怎么才知道谁估的最接近呢?

用哪把尺子呢?

是大家手中的厘米尺吗?

那接下来我们先来认识一下“米尺”。

先让生上台,教师在测量学生的身高,只从地面测到身上1米的位置,让生感受1米的长度和高度、

2、认识米尺。

出示米尺。

(1)谈话:

每个小组的桌上有1把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

用它来量比较长的物体就容易多了。

请大家拿出你们的厘米尺,跟米尺比一比,找找看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数字相同,都是从0开始,从小到大排列;刻度线相同,两根长刻度线之间相距1厘米,两根长刻度线之间有9跟短刻度线,其中正中间一根稍微长一点。

不同之处就是厘米尺较短,数字较少,而米尺较长,数字也较多。

(2)那米尺上一共有多少刻度?

(100个刻度)100刻度就是100厘米就是1米。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1米=100厘米。

(通过观察、对比、思考学生自主发现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3、用米尺量。

(1)提问:

到底老师身上的哪儿离地面是1米高呢,谁来帮老师量一量。

(学生测量后,在1米的位置贴上标签。

小结:

量物体的时候,一定要从物体的一头开始,用卷尺或米尺的0刻度对齐物体的一端,尺子要放直。

(课件演示)

(2)同学们想不想知道你们自己身上上的哪儿离地面是1米高呢?

先看一下老师身上的1米的标签,自己估一估,然后再同桌合作用米尺量一量。

并感受一下1米到底有多高?

再说说你的身高比1米多还是少?

多几厘米?

(3)谈话:

同学们现在知道1米有多长了吗?

请小朋友张开双手,先估计一下,自己的一庹比1米长还是短。

再同桌合作量一量。

(4)交流。

现在你能用双手比划出1米大约有多长吗?

(学生用手比划1米的实际长度)

(5)谈话:

请小朋友在教室里找一找,你的身边哪些物体长约是1米。

再小组合作动手量一量。

之后,全班交流。

(6)估一估,量一量:

黑板大约长几米?

(7)小结:

量哪些物体的长要用米做单位?

——较长的物体

四、活动巩固

下面,我们来做个小游戏:

老师带来了一卷绸带,请两个同学把这卷绸带慢慢的拉开,其他同学认真观察拉开的绸带,如果你觉得拉开的绸带的长够1米了,就立即喊“停”(学生活动)。

当学生喊停后剪下,贴到黑板上。

指着黑板上的丝带问:

这正好是1米吗?

怎样才知道它到底有多长呢?

(可以用尺量)

五、巩固练习

量一量,填一填。

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3、4、5题。

六、梳理小结

提问: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你们有哪些收获?

这节课我们又认识了新的长度单位“米”,张开双臂比划一下,1米有多长。

还知道了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其实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长度大约是1米的物品,课后同学们可以找一找,量一量。

七、作业布置

做课堂练习数学第二课时

板书设计

认识米

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米可以用“m”表示。

1米=100厘米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认识线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建立线段的表象,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主要特征,能把物体直的边看成线段,会数图形里的线段条数,并会画线段。

  2、培养学生在观察、操作中逐步思考、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乐于学习,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认识线段的特征。

  教学难点:

线段表象的建立。

教学过程

  一、初步认识线段

  1、感受线段的“直”。

  教师带领学生观察桌面上的一条线(弯曲状)。

  提问:

这根线是什么形状的?

如果用手捏住线的两头,向两边一拉,这条线会变得怎样?

(教师演示后让学生猜)

  学生自己动手拉直曲线。

  提问:

这样拉出来的线与原来的那根线有什么不同?

(板书:

直的)

  谈话:

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就是“线段”。

线段都是直的。

(板书:

线段)

  2、感受线段的“两个端点”。

  谈话:

两手捏住的地方,也就是线的两头就是线段的两端。

  同桌互指对方手中线段的两端。

  教师把线松开,提问:

这还是线段吗?

为什么?

  教师重新捏紧线的两端,竖着放,斜着放,都问一问:

这是线段吗?

  请同桌每人捏住一条线段,以后我们还要学习量线段的长度。

  3、认识线段的图形。

  谈话:

线段可以用图形来表示。

(教师先画一条直的线)线段的两端我们该如何表示出来呢?

  我们可以在它的两端各点上一个点或各画一条短短的线,这两个点就是线段的端点。

(板书:

  提问:

谁来指一指这条线段的端点?

  线段有几个端点?

(板书:

两个端点)

  4、小结线段的特征。

  谈话:

同桌相互说一说线段有什么特点。

  小结:

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

  二、巩固线段的特征

  1、根据线段的特征进行判断。

  谈话:

请小朋友闭上眼睛想一想线段的样子。

  小朋友们已经认识了线段,你能根据线段的特征来判断下面哪些图形是线段吗?

  教师任意画图形,指名作判断,并说出判断的理由。

  2、找身边的线段。

  谈话:

看来,小朋友们已经知道线段的特征,认识了线段的图形,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能找到线段。

比如说吧,这本数学书上就有线段。

  拿起你的数学书,找一找,你觉得数学书的哪一条边可以看成是线段呢?

  学生上来指一指。

  提问:

为什么这条边可以看成是线段呢?

这条线段的两个端点在哪里?

还有哪一条边也可以看成是线段?

  除了书的边可以看成是线段,还有很多物体的边也可以看成是一条线段。

你能找一找吗?

  3、折线段

  谈话:

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纸,像老师这样对折、打开,这样一条折痕也可以看成是一条线段。

请你指一指它的两个端点分别在哪里,你能折出一条和它一样长的线段吗?

  同桌合作,一位学生折比这条折痕短的线段,另一位折比这条折痕长的线段。

  请同桌学生每人随意折一条线段,比比两条线段的长短。

  4、数线段。

  谈话:

其实有很多我们以前学过的图形也都是由线段围成的。

 教师画各种图形,叫生数线段。

  提问:

你能来指一指围成正方形的四条线段吗?

  (教师指着其中一条线段)这条线段的端点在哪里?

(教师指着与这条线段相交的一条线段)那么这一条呢?

  讲述:

当两条线段相接时,它们相接的那一点就是它们的端点。

  提问:

三角形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

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四边形,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

五边形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

那么由六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是……

  5、学生画线段。

  谈话:

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线段,还找到了线段,想自己动手画一条线段吗?

请小朋友拿出纸,试着画一条线段。

  教师巡视,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加以指导。

  谈话:

你是用什么工具来画线段的?

能举起来给大家看看吗?

  为什么这些工具都能画出线段呢?

(突出线段是直的,这些工具都有直的边)

  请你来说一说你是怎么画线段的,还有别的方法吗?

  请小朋友欣赏你的同桌画的线段,如果他画得很好,就竖起大拇指表扬他,如果有画得不太对的地方,也请你给他指出来。

  6、连结两点画线段。

  谈话:

刚才我们画了线段,数了线段,还动手折出了线段,如果给你两个点,你能连结这两点画一条线段吗?

请把书翻到第5页,做“做一做”第2题。

  教师在黑板上任意点上两个点,指名连结两点画线段。

  谈话:

连结这两点能画出不同的另一条线段吗?

  这就说明连结两点只能画一条线段。

  提问:

什么是“连结每两点”?

你能给大家指指吗?

  想象一下,连出来会是什么图形?

请你准备好直尺,在书上完成。

  集体核对。

  提问:

你画出的是什么图形?

  谈话:

如果给你四个点,请你连结每两点画一条线段,你能画出几条?

  三、小结学习收获

  谈话:

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线段,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

认识了线段,知道线段是直的,还一起找线段、画线段、量线段。

  四、作业布置

做课堂练习数学第三课时

板书设计

认识线段

线段是直的,可以量出长度。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确定长度单位

教学目标

1、通过类比、观察,学会如何运用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2、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利用身边的物体,进行想象、猜测、推想、对比等,确定合适的长度单位。

3、感受测量长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测量长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重点难点

重点:

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难点:

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一.复习引入

前面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你能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长度和1米的长度吗?

教师口头出题,学生比划:

2厘米,5厘米,10厘米,20厘米、50厘米。

小结:

厘米和米在生活中有很大的用途,那么,什么时候用厘米作单位,什么时候用米作单位呢?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

(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课

1.教学例8。

教师谈话:

(多媒体课件出示旗杆。

)同学们看,这是我们学校的旗杆,你知道它的高度是多少吗?

(让学生猜测。

降低难度:

这样猜测范围太广了,老师给同学们提个问题:

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l3米?

和你小组的同学互相说说想法。

指名回答,说想法。

引导:

方法一:

排除法。

l厘米只有这么长,(用手比划)那么13厘米就只有这么长,旗杆不可能这么短,所以是13米。

方法二:

推算法。

把旗杆的高度和我们的身高对比一下,我们大约是1米多高,才到旗杆的这个高度,所以旗杆应该是13米高。

10个小朋友的身高加起来差不多和旗杆一样高。

方法三:

类比法。

和身边的13厘米高的物品进行比较,旗杆是不是和这个物品一样高,比如,我们手上的铅笔都不止13厘米长,旗杆的高度应该是13米。

小结:

原来要确定答案有这么多种方法,我们在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时要多思多想,最终确定合适的长度单位。

2.巩固新知。

小明来到百鸟馆,看见了这样一只小鸟

(多媒体出示)。

这只小鸟的脚印的长度是1厘米还是1米呢?

(学生交流。

指名汇报,说说理由。

让学生自己说说思考的方法,我们的身高大约是1米,小鸟的脚印不可能和我们的身高一样大,所以,小鸟的脚印应该是1厘米。

3.做一做。

(l)出示教材第7页“做一做”题目。

让学生讨论:

课桌的宽是60厘米还是60米?

引导:

60米是多大?

我们的教室长大约是6米,课桌的宽会比教室还大吗?

(不会。

)所以用厘米比较合适。

让学生自己推算:

操场的长是28米。

(2)选择合适的单位。

我们的教室长6()黑板长2()

小明身高124()课桌高90()

三.练习拓展

1.辨析题。

(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8题)

逐步出示题目,说说下面的长度单位对吗?

把不对的改正后写在括号里。

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

2.估一估。

(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9题)

圈出合适的答案。

先圈估计的,再圈实际测量的。

3.谁说得对?

(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10题)

出示题目,让学生观察。

第一幅图长是5厘米,对吗?

(错,没有对准刻度O,不能说是5厘米。

第二幅图长4厘米,对吗?

(对,7厘米-3厘米=4厘米。

第三幅图大约5厘米长,对吗?

(对,接近5厘米或超过5厘米一些的,我们都可以说是大约5厘米。

4.量一量。

(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11题)

乌龟要爬()厘米就能吃到小鱼。

让学生拿出尺子量一量,说一说。

请你提一个数学问题并解答。

(学生提问题,再解答。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这一单元结束了,你学会了什么?

小结:

这一单元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并初步认识了线段,学会确定长度单位。

五、作业布置

做题单1张

板书设计

确定长度单位

旗杆的高度是13米

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复习课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巩固长度单位及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培养学生数学估计能力,求异的思想。

3.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数学工具获得数学知识。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4、在引导学生经历认识线段的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自主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学会与他人合作。

重点难点:

重点:

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长度观念。

难点:

通过同学的合作,度量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今天老师要看一看哪一位小朋友的眼力最好。

谁能来猜猜老师的身高?

其实只要我说一个数字你就知道了。

“155( )。

师:

这节课,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复习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板书课题:

长度单位)

二、出示复习目标:

(1)巩固长度单位厘米、米,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用厘米和米尺量物体的长度。

(2)知道1米=100厘米。

(3)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三、回顾知识,整体把握:

师:

同学们,谁能说一说在第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学生自由发言汇报对知识梳理的情况)

①认识1厘米的长度,用尺子量一量,一个图钉一只手指的宽。

②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③认识1米的长度,用米尺量一量,两臂长、自己的身高。

④学会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把米尺的“0”刻度对准绳子的左端,再看绳子的右端对着几,就是几米。

⑤线段是一条直线,两个端点组成,从尺的“0”刻度开始起,画到指定厘米的地方。

对长度知识的梳理

1、1米=(100)厘米

2、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来量。

3、量较长的物体长度可以用(米)作单位,量较短的物体长度可以用(厘米)作单位。

4、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

(学生齐读一次,加深理解)

四、典型例题示范,沟通联系。

1、演示测量纸条长度。

教师边示范,边讲解。

A.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B.把尺子的任意一个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再用右端的刻度减去左端的刻度,就是纸条的长度。

2、请同学们看看上面的两张纸条,那张长点?

我们来帮老师比较一下这些题目,到底填上什么符号才对?

(注意:

相同单位直接比较,不同单位必须化成相同单位才能比较。

3、线段是直线上两个点和它们之间的部分。

教师边示范,边讲解线段的画法:

如果要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

从尺的“0”刻度开始起,画到指定厘米的地方。

画完后还要在线段上标上线段的长度。

五、题组练习,发展能力。

第一关:

1、判断哪些是线段。

2、图形是由几条线段组成。

第二关:

1、这是小明早上写的一篇日记,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早晨,我从2厘米长的床上起床,用15米长的牙刷刷牙,80米长的毛巾洗脸。

吃完早饭,急忙骑上自行车,以每分钟30厘米的速度到离家500厘米远的学校去上学,路上还碰到了身高165米的王老师。

到了学校,我马上拿出厚1米的课本看起来。

这篇日记有什么毛病?

请你帮小明改一改吧!

2、计算:

14米-6米=()米32厘米+17厘米=()厘米

1米+20厘米=()米()厘米

1米-1厘米=()厘米1米+1厘米=()厘米

弟弟身高86厘米,他再长()厘米,正好是1米。

第三关:

排列顺序。

1、按从长到短的顺序排列

200厘米5米99厘米1米20厘米

2、按从短到长的顺序排列

3米65厘米1米56厘米,

第四关:

动手画一画。

1、画一条比3厘米长2厘米的线段。

2、画一条比8厘米短3厘米的线段。

3、画一条是2厘米3倍的线段。

4、拓展题:

连接五个点可以画几条线段。

六、梳理知识,总结升华。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都知道了什么?

你对你的表现满意吗?

1米=100厘米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

线段是一条直线,两个端点组成学会了画线段。

七、布置作业。

1.小军身高90厘米,小红身高1米,小军比小红矮多少厘米?

2.一根长20厘米的绳子,第一次用去8厘米,第二次用去4厘米,一共用了多少厘米?

教学反思:

 

考试

测试内容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测试目的

通过测试让学生巩固长度单位,是否灵活运用长度单位厘米、米。

测试时间:

2课时

评讲试卷

评讲内容

第一单元试卷

评讲目的

1.让学生掌握长度单位及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数学工具获得数学知识。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评讲过程

一、讲解第一大题

师念题目,点名让生回答。

总结:

1、测量较短的物体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长的物体用“米”作单位。

2、量物体的长度时,一般要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一端,再测量。

3、1米=100厘米

二、讲解第二大题

点名让生说第二大题测量的错在哪里,说出原因。

三、讲解第三、四大题

点名让生起来说。

拓展第四大题的第4小题:

3+2+1=6六条线段

4、讲解第五、六大题

点名叫学生说理由。

5、讲解第七大题

学生动手画一画,师辅导个别同学。

要求:

画好线段后记得写上长度。

6、讲解第八、九大题

学生动手数一数涂一涂。

7、讲解第十大题

点名让生说一说原因,师在讲解。

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1.加法

第一课时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

教学目标

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竖式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通过观察、操作、自主合作归纳出笔算加法的法则。

重点难点

重点:

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

难点:

掌握竖式的算理和规范的书写格式。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小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