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品德与社会培训心得体会精选六篇.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369336 上传时间:2023-07-22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4.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教师品德与社会培训心得体会精选六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小学教师品德与社会培训心得体会精选六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小学教师品德与社会培训心得体会精选六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小学教师品德与社会培训心得体会精选六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小学教师品德与社会培训心得体会精选六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教师品德与社会培训心得体会精选六篇.docx

《小学教师品德与社会培训心得体会精选六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教师品德与社会培训心得体会精选六篇.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教师品德与社会培训心得体会精选六篇.docx

小学教师品德与社会培训心得体会精选六篇

2018年小学教师品德与社会培训心得体会精选六篇

  品德与社会作为现在小学主要课程之一,从入学起便有这门课,可见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你关于品德与社会培训有什么心得体会?

这里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是2018年小学教师品德与社会培训心得体会精选六篇。

  

  【一】

  2018年5月31日我有幸参加了上杭县第三届城区小学道德与法治、品德与社会学科教研联盟成果展示暨学科专题培训。

听了曾兴俊老师、蓝晓霞老师和邱羿昕老师的课,他们设计的教学理念新颖,教学手法灵活多变,教师个人的素质之高以及钟老师的精彩点评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收获颇多。

下面分几个方面谈一下自己的听课感受:

  一、新课改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深入到课堂的每一个角落。

在这3节优质课中,几乎每节课都有小组合作学习,都可以见到师生互动,学生自主学习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

所有教师的个人素质都比较高,尤其是课堂语言都优美动人,充满激情。

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与交流替代了过去的单纯说教,彻底改变了过去那种“师道尊严”的师者形象,让学生把学习当成了一种兴趣,如曾老师在执教《不同肤色的居民》这课时,重在拓展知识的延伸,因为随着交通、通信与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五年级的学生通过外出游玩、观看影视以及上网等方式,对外国人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不同人种的了解和认识往往不够深入,也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种观念。

但他们已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利用网络等途径搜集资料、获取知识的能力。

所以,曾老师将引导学生课前先进行自学,通过阅读教材、上网查找资料等方式,了解世界上主要有哪些人种,搜集关于不同人种特点的资料。

课堂上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充分发挥智慧教师先进的软硬件功能,多种形式结合,整合各种课程资源,让学生进行合作、探究,通过曾老师的点拨、引导、评价、小结等,让学生在实际中体验,在体验中提高认识、培育情感,促进发展。

我想,这正是新课改的春风给课堂教学带来的盎然生机。

  二、教师精心创设教学情景,利用多媒体教学设计课件,使单调枯味的教学课堂变得丰富多彩、生动有趣,更好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如蓝老师执教的《我是一张纸》这一课,重在轻松、娱乐的活动中。

正如她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入门的先导,更是推动学生主动参与探索的原动力。

纸对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为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蓝老师通过设计各种学生感兴趣的“猜谜、捉迷藏、体验实践、观看动画、现场调查”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纸的历史,知道纸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从而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蓝老师还在活动中注重引导学生感受纸来之不易,我们每天又要消耗很多纸,因此我们应该节约纸,保护环境,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课堂不再局限于教室,扩展到了家庭、社区及其他生活空间,而且体现课前、课中、课后、校内外连续完整的活动过程。

如邱老师执教的《小水滴的诉说》这一课,带领学生(卡通图)走出课堂,走进社会,去访问,去调查,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社会现象,让他们在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中体验,认识社会。

邱老师创造性地利用教材提供的教学资源,将此环节设计成一个小水滴跟学生对话的过程,以对话和表演的形式贯穿整个环节,这种形式比较受二年级小学生欢迎。

邱老师还运用不同形式的教学活动,层层深入,引导学生感受、理解水的珍贵。

3节优质课,几乎每节课都有学生课前搜集资料、调查探访的活动。

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自主学习和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的习惯也都得到进一步强化。

  四、每一堂课教师都非常重视评价的导向作用,一句具有亲和力的评价语,一个鼓励的眼神……都能激起孩子的成就感,激发孩子的上进心。

师生评价、生生评价、小组评价、……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极大的调动了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

  五、执教的三位教师基本功扎实,驾驭课堂能力极强,能灵活有效的处理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突发事件,及时的调整教学思路。

  总之,这3节优质课使我大开眼界,受益匪浅,深受启发,在教学《品德与社会》时,我们作为教师必须正确把握其特点,实施有效的策略,相信我们学习了《品德与社会》新教材教学理念并且通过这次《品德与社会》优质课的活动之后,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感谢领导为我们提供了这么一个学习的平台,感谢执教老师的辛勤付出,让我们学到了很多的教学方法,提升了我们的教学水平!

  

  【二】

  经过一年《品德与社会》执教实践过程,我觉得《品德与社会》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主要将学生置身于社会生活中,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同时形成良好的习惯品质,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在具体的教学中,我有以下感受。

  一、把握课程特点、深钻教材、充分准备是上好品德课的前提。

  现在的《品德与社会》课本,每一课都是几幅图配几句话。

如果照本宣科式教学,一课要不了多长时间就可以上完。

如果是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设计。

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学生品德素养的提高。

上好一节课很难。

在具体教学中,我深刻的感受到作为一名品德与社会老师,是越来越需要丰富的知识。

在备课阶段一方面深钻教学目标,充分运用教材上的内容,挖掘和拓展了很多相关知识和内容,另一方面老师也在课前充分的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合理利用相关的社会资源。

如备课时一定收集网上或学生预先实际中的一些资料,丰厚教学内容,从而接近教学与学生生活的距离,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二、《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必须以学生生活为基础,才能享受成功

  真实的生活有利于《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这已是人人皆知的事实了,可在实际的课堂上,教师却总是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不能够把这种联系体现在实处。

有的担心生活太大,无处着手;有的考虑学生的接触有限,难以体验;还有的顾虑生活太随意,难得控制,会导致课堂学习一团糟……凡凡点点,都有一定的道理,难道走进生活,开展德育教育真的就那么难吗?

在教学《走进残疾人》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残疾人需要大家的关爱,我设计真实的社会情境,开展体验残疾人生活艰难的活动。

一是让学生用一只手去收拾书包,体验肢体残疾给生活带来的不便,二是让学生用手帕把眼睛蒙起来在教室行走,体验盲人行路的不便。

学生们通过这两个体验活动后,真正体验到了残疾人生活的不便,感受到了残疾人需要我们正常人的关爱。

课堂上短短几分钟的生活体验,胜过了教师多少空泛的讲解,可见生活对于德育知识的教学是何其重要,而联系生活组织教学又是多么的简单。

我觉得,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在品德与生活课教学中,教师都有必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多样性的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尽量用科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觉主动的去认识生活,体验生活,发展能力,形成良好的品德。

  三、从课内延伸到课外,突出课程的社会性

  延伸课堂还要求教师开放课堂教学的空间,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去访问,去调查,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社会现象,展望未来的世界,让他们在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中体验,真正领悟生活的真谛,并从中认识社会,获得成功的愉悦感,使课堂真正延伸到学生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和生命流程之中。

这样才能立足于各类富有积极意义的教育载体,着眼于学生未来的生活世界,服务于学生的全面终生发展。

例如《货比三家》就需要学生在课外调查某种商品在不同的商店或超市的价格,再进行比较分析,让他们知道同样的商品,价格可能不一样,影响价格的因素制约着商品的价格,

  【三】

  我无比荣幸地来到重庆长江师范学院参加了小学品德学科的“国培计划”的培训。

通过培训,我深深地被专家教授们的精辟见解所折服,也被来自宜宾市各区县学员们的学习热情所感染。

虽是秋天,我们却如沐春风,十五天的学习,我受益匪浅,现将所学总结如下:

  此次培训,专家引领我们走进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为我们今后的工作提供了源头活水,让我们走出老式教育的误区。

此次培训,内容广泛,图文并茂。

每个模块都有许多优秀教师进行讲解,学习了做一名智慧型的老师,比较了中西方的德育教育,感悟了品德课教学的新理念,以及如何提高教学技能。

这次培训,给我思想的洗礼,心灵的震撼,理念的革新,让我懂得要以“情”为纽带,让感情走进课堂,给学生思考的空间,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师要与学生互动,要关爱学生,尊重学生,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成长,教师要充分挖掘品德课的课程资源,采用恰当的教学策略,唤起孩子成长的渴望,给孩子一个梦想的天空。

  培训中,我们还学习了品德课的备课、上课,评课技能,互动研讨在借班演练中的得失,观摩了郭老师的品德优质课。

通过这一系列的学习使我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不仅仅是对教师这个行业,以至于对全社会的每一个人都面临着终身学习。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必须针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学。

一是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认真学习新的课程标准。

同时加强必备知识的学习,如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的学习,使自己更好的解读教材,更加深入的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更加合理的选择合适的教育理论和方法。

二是向有经验的专家学者、教师,甚至是学生学习,集百家之长为我所用,可以少走弯路,节省许多时间和精力。

  一位教育家说过,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

通过此次培训,使我提高了认识,理清了思路,在今后的工作中,将用所学知识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业务素养,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并努力做一名研究型的教师。

感谢国培!

  

  【四】

  4月25日上午我听了关于小学品德课程核心素养的主题讲座。

我认为,小学品德课程的核心素养是实践的,而不只是知识与观念的。

  首先,小学品德课程的核心是“做人”。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规定:

“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会关心、积极探究是课程的核心。

”可见,小学品德课程的核心是“做人”。

“做人”,不只是知识或者观念领域的问题,不是让学生在观念上知道一个或者几个分化的知识系统(历史、地理、社会、生活等);做人,更不只是技能学习的问题,不是让学生学会诸如刷牙、打扫卫生和叠衣服等生活技能;做人,也不是单纯的道德与价值观念的灌输,学做人不是关于人的研究活动,也不是关于人的技艺活动,而是关于人自身的建构以及人的美好生活建构的实践活动。

  因而,品德课程的核心素养不是观念的和技艺的,而是实践的、行动的,是引导学生在整合、理解上述知识与观念的基础上,通过现实行动实现生活和人本身的逐步完善。

  其次,小学品德课程的核心素养不是各领域的学科知识,而是融合性的实践智慧。

从课程设置的过程看,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取代了原来的思想品德、历史、地理课程,在内容上,除小学阶段的历史、地理外,还融合了心理、法律、生活与社会等多个领域,成为一门综合性课程。

但这并不意味着,品德课程的核心素养,就是上述几门学科课程的简单相加,更不意味着,品德课程教学可以按其内容的学科相关性划分为心理课、品德课、历史课、地理课,或者生活课和社会课。

上述划分是当前存在的普遍性误解。

以学科分划观念为基础的综合课程,是综合课程建设初期阶段的样态。

小学品德课程改革的深化,就是要在实现多学科综合的基础上,突破这种拼盘式的综合观念,进一步明确此综合课程内容的内在结构,使这些综合在一起的多领域的知识,围绕着“做人”这一核心目标,实现内在的有机融合,同时,也要超越单一的“知’的素养,进入到以广泛的知识、切身感受为基础的“做”,从而使这一综合课程,发展成为以儿童发展为本位的、融合的、广域的综合课程。

  【五】

  小学《品德与社会》是小学阶段对儿童进行德育的主要课程,它以态度、情感和行为的改变为主要目标。

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过:

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

思想品德课教学,是否真正走向素质教育,其重要标志是引导学生主体参与教育过程的程度。

在教学中,我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尽情为学生安排充实、丰富的活动,给予充分表现的机会,不断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让他们在自主探究、自主发现、自行判断、共同评价中,明辨是非,感知善恶,加速道德认识的内化,促进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

  一、角色扮演

  认知内涵

  近年来,有识之士提出"让学生中在活动中学习思品"、"思品教学体现活动化"等观点。

在思想品德课中,一篇故事完整、情节生动、表象鲜明的课文,可以让学生自己来扮演课文中的人物,表演出整个故事情节。

通过一台有血有肉、情节生动的课本剧,学生可从中领悟到课文中的思想内涵。

这是一种以社会经验为基础而设计出的教育模式。

它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增强社会中的角色意识,唤起责任感。

例如《我家的收支本》一课,通过丹丹和妈妈逛商场吵着买芭比娃娃的一段情景,由学生来扮演妈妈和丹丹。

让学生演了后评,评了再演。

通过母女间的对话,认识到想要的和能要的之间的区别、差距,加上老师的点拨和激励,学生的道德认识不知不觉内化为学生的行动而外显出来。

让学生明白什么是"量入为出",进而引发学生去了解家庭中的收支情况。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家庭的情况,让学生感受到家庭生活必须量入为出,合理消费。

树立科学的理财意识,不能盲目消费,学会正确使用自己的零花钱,做到勤俭节约。

  再如教学《多为他们想想》一课时,可以让学生自己来模拟残疾人的生活方式:

蒙上眼睛写字;用手比划与人交流;捂住耳朵听人讲话等。

通过这些亲身体验,学生有如身临其境之感,深感受到残疾人生活的艰辛,从而明发对残疾人的同情和关爱。

  二、合作辩论

  体悟明理

  学生的道德认识不能只局限于课本,有时必须通过活动拓展认识,深化明理,而开展课堂辩论,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有效方法。

中央电视台曾经现场直播"国际大专辩论会",吸引了无数观众。

来自不同国家的选手旁针博引,唇枪舌剑,向广大观众展示了敏捷的思维,超凡的口才。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道德认知冲突或抓住学生认知冲突,让学生采用辩论的方式解决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在辩论中深化明理,提高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行为能力。

  "灯不拨不明,理不争不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创设道德认知冲突,为学生营造有利于开展课堂辩论的环境。

例如教学《我和诚信交朋友》一课时,我借助多媒体创设了"买票"情境:

讲述的是公共汽车上,围绕身高米的孩子是否该买票的事情,售票员和父亲持两种不同的看法。

通过这一事例,引导学生讨论辨别是非,知道怎样的行为才是诚信的。

从而提高了学生的道德思辩能力和认知水平。

  再如上网,这是目前在学生中比较流行的一种活动方式。

对于它的利弊,社会上的看法众说不一。

但在家长和老师看来,学生上网利大于弊,因为学生尤其是小学生自控能力差,很容易入迷而耽搁学习。

那么学生的想法呢?

是受不了诱惑还是逆反心理作祟?

以至于屡禁不止。

为此我在教学《告别不良生活习惯》时,有意安排了学生辩论赛的教学形式,让学生通过彼此的唇枪舌战来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最后进行总结和正确引导,肯定学生积极参与的精神,表扬他们勤于思考,善于辩论,这样在辩论的过程中,加深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使思想品德教育落在实处。

  三、知行结合

  体悟内涵

  思品课的教学应注重课堂明理,课外导行。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除了课内教学,校内训练,还要有意识地抓住各种教育时机,组织学生主动地、愉快地进行实践活动,从而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有利于知行统一,形成道德评价的能力,促进道德素质的提高。

现代儿童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很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而大部分家长是只重视智力的开发,忽略了对其他方面的要求,这就造成了部分学生不关注周围的人和事,对他人的劳动无感激之情,觉得一切都是自然的、应该的,逐步养成了惟我独尊、我行我素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倾向。

在教学《为我们服务的人》一课时,我一方面引导学生学会关注他人,知道学校内、社会上有许许多多的工作岗位,这些岗位上的人们都在辛勤地劳动着,他们每天都在默默地为我们服务着;一方面让学生参与力所能及的劳动,有意识地尝试不同的工作岗位,体验劳动的过程,感受劳动的艰辛,激发对劳动的热爱之情和对劳动者的理解和尊重,同时在劳动实践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再如教学《谁知盘中餐》后我安排了课外小调查活动,让学生走进农业科技园,通过参观生动的图片和详细的介绍,让学生了解的农民一年四季辛勤的耕种水稻的过程,从而体会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深刻含义。

同时也了解到农业生产的新成就。

思想品德课的实践,就是"做中学"的一种体现,促进儿童由"知"向"行"的转化,从而知行统一。

  四、换位体验

  内化认识

  换位体验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而引起共鸣的一种情感体验。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采取换位体验方式,以促成有如亲身感受的体验,增强学生对道德知识的理解,激发他们的道德情感内化为道德认识。

例如在《谁知盘中餐》一课中,让学生模仿农民插秧的姿势,弯腰插秧,直至有累的感觉,并记下开始到结束的时间。

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从中体验农民一整天不停地插秧的艰辛。

然后让学生设身处地想想:

假如这些劳动者是自己的亲人,自己的态度会怎样?

假如自己是这些劳动者,会有什么感受?

从而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对劳动者的态度,倡导"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理念,使学生懂得凡事不要只为自己着想,只图自己痛快,要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让学生更深层次地接受道德知识,进一步指导行为实践。

  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和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

教师通过创设丰富的、灵活的、直观的、开放的学习形式,给学生大量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既强化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又提高了主体参与能力,从而增强了思想品德课的实效性。

  

  【六】

  2018年5月31日,我有幸参加了“上杭县第三届城区小学综合学科教研联盟成果展示活动”。

在这短短的一个上午的时间里,观摩了三位教师精彩的课堂展示,他们的教学思路灵活,设计新颖,理念全位,让我受益匪浅,收获颇多。

  一、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自主学习已经成为当前课堂教学的主旋律。

如:

邱羿昕老师执教的《小水滴的诉说》,学生是小组围坐在一起的,在体验实践这一环节中邱老师让各小组选择图画、合作贴图,给了学生很大的创造空间。

而曾兴俊老师执教的《不同肤色的居民》是一节在智慧课堂的基础上上的品社课,学生每人都有一个遥控器,做选择题的时候教师可以知道每个学生的选择情况,能及时反馈学生的生成。

彻底改变了过去那种老师说学生听的现象,让学生把学习当成了一种兴趣。

  二、教师充分利用班班通,精心设计教学情景,变枯燥的课堂教学为富有趣味的、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更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如:

曾兴俊老师执教的《不同肤色的居民》,一堂课总共播放了五次视频,充分利用了多媒体,让学生在生动直观的视频教学中了解了不同人种的外表特征,不同人种在体育项目上的差异,了解刘翔获得跑步冠军的视频和姚明打篮球的视频,利用歌曲视频《我和你》来升华情感。

  三、品社教学不再局限于课堂教学,家庭、社区及其他生活空间已经成为品社的第二课堂。

如:

蓝晓霞老师执教的《我是一张纸》,在分享中认识纸这一环节中,学生都出示了自己课前准备的纸,有纸杯、纸箱、彩纸等等各种各样的纸。

邱羿昕老师执教的《小水滴的诉说》中,在课堂结束前教师给学生准备了一张大树的墙贴,课后让班长贴在教室里,布置课后征集关于怎么节约用水的金点子,写在纸上后贴在大树上展示。

这些活动让学生在搜集处理信息、自主学习和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的习惯也都得到进一步强化。

  四、每一位老师都很重视对学生的激励,有小组评比的,还有每一次回答都有评价语表扬的。

蓝晓霞老师执教的《我是一张纸》中,评价语就非常的丰富。

如:

跟纸娃娃打招呼的时候,学生很有礼貌,夸学生真是个有礼貌的孩子。

学生说出自己带来的纸箱可以用来装东西,夸学生真是生活的有心人等等。

使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整堂课都积极举手发言。

  总之,这三节展示课让我改变了先前对品社课的认识。

品社课堂不再枯燥无味了,反而充满了操作性和趣味性。

我发现很多思想都是需要从品社课中渗透的,如:

节约用水、用纸,不歧视人种等等;我还发现品社课在教育中也是挺重要的,不再是以前老师、家长和学生们口中的“杂科”了。

从这次的活动中可以看出,人们也已经在思想上慢慢地改变了这种观念。

在老师们的共同努力下,我相信大家会越来越重视品社这一学科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电子电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