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到一起的期末表格式复习提纲及填空式复习问答复习.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365735 上传时间:2023-07-22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12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整合到一起的期末表格式复习提纲及填空式复习问答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整合到一起的期末表格式复习提纲及填空式复习问答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整合到一起的期末表格式复习提纲及填空式复习问答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整合到一起的期末表格式复习提纲及填空式复习问答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整合到一起的期末表格式复习提纲及填空式复习问答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整合到一起的期末表格式复习提纲及填空式复习问答复习.docx

《整合到一起的期末表格式复习提纲及填空式复习问答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整合到一起的期末表格式复习提纲及填空式复习问答复习.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整合到一起的期末表格式复习提纲及填空式复习问答复习.docx

整合到一起的期末表格式复习提纲及填空式复习问答复习

中国现代史复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

★第一部分:

表格式提纲

第一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单元特征

史实(事件或人物)

意义(影响;作用)

新中国的成立

开国大典(1949.10.1)

开辟中国历史新纪元,“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新中国巩固政权的措施

政治:

西藏和平解放(1951年)

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大团结

军事:

抗美援朝(1950-1953年)

(黄继光,堵枪口;邱少云,烈火烧)

巩固国家政权,提高国际声望

经济:

土地改革(1950-1952年底)

(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巩固政权,为工业化建设准备条件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单元特征

史实(事件或人物)

意义(影响;作用)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一五计划(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

(1953-1957年)

工业化的起步,为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奠定经济基础

一届人大,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为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奠定政治基础

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三大改造)

(1953-1956年)

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探索中取得的成就

中共八大(1956年)

社会主义探索的良好开端

先进人物(王进喜、邓稼先、焦裕禄)

探索中出现的失误

1958年:

总路线;

大跃进;

人民公社化运动;

1966-1976年:

文化大革命

使“左”的错误在党内严重泛滥起来

 

第三单元: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单元特征

史实(事件或人物)

影响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十一届三中全会(内容;意义)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上的伟大转折)

形成邓小平理论,中国走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十三大(阐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1992年南巡讲话(特区姓“社”不姓“资”,发展才是硬道理)

十四大(确立邓小平理论在全党指导地位)

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改革开放

对内改革

农村: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城市:

重点是国有企业改革

对外开放

建立经济特区;形成开放格局

第四部分: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科技成就

单元特征

史实(事件或人物)

意义(影响;作用)

民族团结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和政治制度

祖国统一

“一国两制”构想(邓小平)

“一国两制”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香港、澳门回归

海峡两岸交往日益密切

外交成就

外交政策: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50年代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万隆会议

促进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70年代

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1971年)

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中日建交

中美建交

1972年尼克松访华,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

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

原因:

国内因素:

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国际因素:

国际形势的变化

21世纪以来

承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APEC)

中国迄今举行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

科技成就

袁隆平与“籼型杂交水稻”

袁隆平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第二部分:

填空式知识落实

第一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1~3课)

1、为筹建新中国召开的重要会议是:

_________。

主要内容:

①通过的重要文件是《_______》;

②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选举的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是______;

③确立国旗、代国歌、国都、公元纪年法;

④决定在天安门广场建立_________。

2、中国开始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标志事件是:

_________(注意时间)

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

①开辟______历史新纪元;

②壮大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政区解放的斗争。

4、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全国各民族实现大团结的标志是:

_________(注意时间和重要人物)

5、“雄赳赳,气昂昂,跨国鸭绿江”“西方殖民者近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以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这两则材料描写的是哪一重要事件?

_________

(这一事件的意义:

提高了;巩固了。

6、被称为“最可爱的人”,他们的司令员是:

;在上甘岭战役中以身堵枪口的战斗英雄是:

;严守潜伏任务,被大火吞噬的战斗英雄是:

7、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鲜作战的原因是:

①;

②(如:

轰炸中国东北、派第七舰队入侵台湾海峡);

③。

8、土地改革的原因:

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土地改革的时间:

年到年;

根本目的是:

解放,为开辟道路;

1950年为了进行土地改革颁布的法律文件是:

《_______》,规定: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

意义:

①彻底摧毁制度,消灭阶级

②成为土地的主人

③巩固

④解放

⑤为准备条件。

题目延伸:

彻底摧毁中国封建土地制度、彻底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的事件是: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时期(4~7课)

1、我国东北工业基地形成于第个五年计划期间。

该计划的起止时间是:

年到年;

基本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

;成就最突出的部门是;

成就包括:

①鞍钢等建成投产、生产出第一辆汽车---解放牌、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第一个制造机床的工厂。

②“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中的“一桥”指的是:

长江大桥。

③、、公路修到“世界屋脊”。

成就分布特点:

①地域特点:

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_______。

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行业分布特点:

以_______为主。

原因:

_________________。

作用:

是我国工业化的起步,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奠定了_____基础。

2、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_________》,制定这部宪法的会议是(召开时间:

年)

作用:

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奠定了_____基础。

3、三大改造:

指我国对____、____和_________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时间:

年到年;

改造方式:

①农业:

改造的原因:

分散、落后的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

国家对农业改造采取的方式是:

引导农民参加生产(或:

合作化组织)

②手工业:

参加生产(或:

合作化组织)(与农业改造方式相同)

③资本主义工商业:

_________,其中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是政策。

意义:

到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①标志着我国实现把生产资料转变为____________的任务;

②标志着我国初步建立起_________制度;

③标志着我国进入______阶段。

4、标志着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良好开端的会议是:

______(时间:

_____年)。

(注意实践结果)

主要内容:

①正确分析了国内__________;

②指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

集中力量发展____________。

5、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76年)包括:

①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年)

②____________(1966~1976年)

20年探索的成就:

①良好开端:

中共八大召开

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成就:

______工业成就突出(____油田建成)

原子能、电子、航天等工业也发展起来(原子弹、导弹研制成功)

人物:

石油工人_____、两弹元勋_____、县委书记_____、雷锋。

③文化大革命期间:

1966年,我国拥有了可用于实战的导弹;1970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上天;1973年,_____在世界上首次育成_____杂交水稻。

20年探索中的失误:

①1958年:

提出总路线(鼓足_____,力争上游,____________地建设社会主义);

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②1966—1976年:

发动“文化大革命”。

(注意党的历史上最大的冤案:

_____;文革结束的标志:

粉碎_____反革命集团;后果的认识)

出现失误(左的错误)的原因:

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______;缺少_____;急于___;忽视客观_____规律。

(得到的启示)

第三单元: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8~10课)

1、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有深远意义的转折、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会议是:

_________________。

(召开时间:

______年底)(注意联系八大,比较异同)

会议召开的思想基础:

思想理论界展开关于______的讨论。

(讨论原因:

“文革”结束后,中共中央主要领导人仍然坚持_____的指导思想。

主要内容:

①思想路线:

彻底否定“________”的方针,重新确立_____、_____的思想路线。

其核心是:

________。

②政治路线:

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做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________上来,实行________的伟大决策

③组织路线:

实际形成以_______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意义:

①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有深远意义的____;

②是_______的开端;

③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________建设的新时期。

2、改革开放:

对内改革:

①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的对内改革首先从_____开始,主要采用的形式是:

______

(意义作用目的:

调动_______,促进______。

)(注意联系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几次调整)

②我国城市改革的重点是:

_______改革。

对外开放:

①格局:

________------沿海________------沿海________------内地

②______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对外开放的“窗口”;上海____开发区已发展成为国际化的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

③注意与“一五”计划期间建设成就的比较:

经济特点发生的变化:

________地区发展迅速;实行对外_____。

(原因:

国家政策的支持,________确立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沿海地区有发展经济的地理优势;交通便利,便于吸引外资)

3、邓小平:

①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②邓小平他的理论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他的理论的核心是:

建设________的社会主义理论(毛泽东与他:

让中国站起来、富起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过程:

①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邓小平提出要实行________。

②第一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会议是:

________。

③十三大:

阐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注意联系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

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以_______为中心,坚持_______,坚持______。

④党的十四大:

确立邓小平理论在全党的_;

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形成以______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

⑤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的会议是:

______。

第四单元:

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11~13课)

1、民族团结:

①我国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是:

______________。

(提出的时间是:

____________;正式开始实施于1954年)

②针对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我们国家提出的战略是:

___________。

2、“一国两制”构想:

提出者:

_______(从维护______________利益出发。

含义:

一个_____,两种不同的______。

(大陆:

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

资本主义制度)

构想的实施:

①构想成为现实首先是在:

____回归(_____年从_____手中对该地区恢复行使主权)

②____回归(_____年从_____手中对该地区恢复行使主权)

③台湾:

改革开放后,形成的对台基本方针是:

“_______、_______。

中国对台方针的变化:

新中国成立后,提出要______台湾——→50年代中期,确立争取用____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改革开放后,形成“_______、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1995年,江泽民提出对台问题的_____主张,成为新时期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指导思想。

海峡两岸关系发生历史性变化标志:

1987年,台湾当局开始被迫调整“_____”政策。

海峡两岸民间团体的成立:

名称:

_______和_______。

活动:

①九二共识:

1992年,双方均坚持“______________”原则。

②第一次汪辜会谈:

1993年,在_______举行,将“加强两岸________,互补互利”写进协议。

第五单元:

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14~16课)

1、国防建设: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第一支海军是:

___________;

人民空军刚诞生就面临的第一场考验是:

________战争;

我国的导弹部队组建于:

_______年。

2、建国以来的外交成就:

外交政策:

______________。

外交原则:

______________。

外交成就汇总:

50年代的外交成就:

①建国第一年就和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1949年中苏建交;(注意是在四十年代中苏建交)

毛泽东访苏的积极作用:

促进了中国的恢复和发展;打破了帝国主义国家中国的政策。

(或者:

有利于打破美国的外交封锁;有利于巩固政权)

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3年,接见代表团首次提出。

影响:

成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

③出席会议:

1955年召开,中国代表团团长:

特点:

第一次没有国家参加的会议。

方针:

中国提出的“”方针,促使会议圆满成功。

70年代的外交成就(外交工作的新局面)

①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第届联大)

②中美关系:

1972年:

访华,双方在上海签署《》;

1979年:

正式建交。

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③中日关系:

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两国建交。

90年代的外交成就:

1997年香港回归、1999年澳门回归

21世纪的外交成就:

2001年,会议在召开,主题是“新世纪、新挑战:

参与、合作、促进共同繁荣”。

这是中国迄今举行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

第六、七单元科技教育文化社会生活(17~21课)

1、科技成就:

①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②年,我国有了可用于实战的导弹;

③年,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卫星(东方红1号);

④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艘无人飞船“”。

⑤被誉为“两弹元勋”的是;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是。

⑥关于跟踪世界战略性高科技发展的计划被称为计划;涉及的领域是。

2、教育文化成就: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实施的时间是;义务教育属于教育;我国基本普及义务教育是在年;

②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是。

③为了发展教育,90年代国家提出的发展战略是,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是教育。

④1956年中共提出的发展文艺的方针是“,”

⑤20世纪90年代,国家大力开展的一项运动是运动;中国运动员走出国门首先赢得世界冠军的项目是;1990年,中国首次成功举办了运动会。

⑥我国在整体上进入小康社会的时间是

八年级下册历史期末问答题汇总(2012.6)

1、建国后我们的民主政权是如何得以巩固的?

(别忘了毛主席“进京赶考”时说的话)

(1)政治: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民族实现了大团结。

(2)军事: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提高中国的国际威望,巩固国家政权。

(3)经济:

1950—1952年的土地改革,消灭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巩固新生的政权,为国家

工业化准备条件。

(4)民族: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5)外交:

建国的第一年,我国就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交。

2、1953—1956年,我国是怎样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

政治上:

①新中国的成立和巩固。

②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为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奠定了政治基础。

③一届人大制定了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提供法律保障。

经济上:

①1953——1957年的“一五”计划,初步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开始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为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奠定了经济基础。

②1953—1956年,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

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1956——1976年,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我国在经济建设中有过哪些成功和失误,出现失误的原因是什么?

(这个时期又叫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成功:

(1)1956年中共八大的召开,正确分析了国内的主要矛盾,提出当前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这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良好开端。

(2)1961年春,全面调整国民经济,恢复发展生产。

经过努力,不久就取得明显成效。

失误:

(1)1958年,“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总路线。

(2)党中央又发动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3)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的发生。

出现“左”倾错误的原因:

(1)党和人民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阶段认识不足;

(2)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缺少经验;

(3)急于求成;

(4)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4、中共八大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中共八大:

主要任务:

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意义:

这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良好开端。

结果:

由于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认识不足,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缺少经验,又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正确的方针政策没有执行下去,出现严重失误。

(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

(2)十一届三中全会

内容:

思想上,确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政治上,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组织上,形成了邓小平为核心的领导集体。

意义:

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完成了党的思想、政治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

改革开放的开端

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比较两次会议:

相同点,从国情出发,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设会主义。

不同点:

八大的精神在实践中没有贯彻下去,出现了系列失误。

(史实:

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

)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精神得到了贯彻,从此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史实:

(1)对内改革:

农村: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它的作用是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

城市:

实行国有企业改革,这是城市改革的重点。

(2)对外开放:

①首先建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

(深圳是对外开放的窗口)。

后来增设了海南经济特区;设立上海浦东开发区,成为国际化的经济和金融中心。

②以经济特区为龙头,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对外开放格局。

5、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

(1)土地改革(50-52)背景:

1、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2、广大农民迫切需要获得土地。

意义;彻底摧毁了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被消灭。

农民获得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

巩固了政权。

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为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2)农业合作化(1953-1956)原因,分散经营阻碍了农村经济发展。

方式:

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

结果:

1956年底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3)人民公社化(1958-1978)背景:

左倾错误的发展,背离实事求是的原则,不符合国情,忽视客观经济规律,又急于求成。

结果:

造成了农业发展的严重困难局面。

(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78年至今)

原因:

在计划经济下,吃大锅饭,农民缺少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不高。

目的:

动农民的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形式: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意义:

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业生产得到大发展。

[例题]:

材料一:

废除地主阶级的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材料二:

右图

 

材料三:

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材料四:

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

……农业生产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富裕起来。

①以上四段材料分别反映了建国以来我国农村哪四次生产关系的调整?

材料一出自什么文件?

调整:

土地改革、人民公社化、农业合作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文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②材料二反映了我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的严重失误是什么?

原因是什么?

失误:

人民公社化

原因:

背离了实事求是的原则,不符合国情,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急于求成。

③根据材料三回答,农民是通过怎样的方式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

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标志是什么?

方式:

农业合作化

标志:

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④材料四反映的是我国农村改革的什么政策?

为什么农业的生产能得到大发展?

政策: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原因:

农业有了生产自主权,农民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

⑤其中哪两次使生产关系发生了变化?

两次:

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

⑥根据四段材料反映的不同时期的生产关系的变化,你得到什么启示?

启示: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6、阅读下列材料:

 

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早期对外开放地区示意图

①根据材料一,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工业发展在行业和地域上各有什么特点?

说明出现这些特点的原因?

行业特点:

以重工业为主。

原因:

旧中国工业基础薄弱。

地域特点:

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

原因:

东北地区资源丰富,交通便利,原有基础较好,靠近苏联,便于接受苏联的帮助。

和材料一相比,材料二反映出中国经济发展在地域上发生了什么变化?

并分析导致这种变化出现的原因。

变化:

由东北地区向沿海地区发展。

原因:

①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

沿海地区的地理优势。

③材料一、材料二反映出中国经济发展长期存在的弊病是什么?

弊病:

地域发展不平衡。

④为了改变中国经济发展存在的弊病,中央提出了什么发展战略?

战略:

西部大开发战略。

7、在四川广安邓小平的故居中挂着一副500字的长联,曾轰动海内外,到此参观的中外宾客都竟相抄录:

忆往昔峥嵘岁月:

……中原逐鹿,淮海缚龙,巴川捉鳖。

……十年浩劫,几度沉浮,不减英雄本色。

……九州思治,回挽狂澜,昭雪顺民情,错冤假案全甄;洗余污,消余悸,废墟拨乱,弘扬务实精神。

看今朝锦绣河山:

……农鱼包产,厂矿扩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