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9桃花源记名校同步训练含答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363669 上传时间:2023-07-2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0.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9桃花源记名校同步训练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9桃花源记名校同步训练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9桃花源记名校同步训练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9桃花源记名校同步训练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9桃花源记名校同步训练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9桃花源记名校同步训练含答案.docx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9桃花源记名校同步训练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9桃花源记名校同步训练含答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9桃花源记名校同步训练含答案.docx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9桃花源记名校同步训练含答案

桃花源记

一、基础演练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俨然(yǎn)黄发垂髫(tiáo)便要还家(yāo)

间隔(jiàn)语云(yù)诣太守(yì)

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缘溪行缘:

沿着,顺着

(2)落英缤纷缤纷:

繁多的样子

(3)欲穷其林穷:

(4)仿佛若有光仿佛:

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

(5)才通人才:

仅仅、只

(6)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

(7)阡陌交通阡陌:

田间小路

(8)鸡犬相闻相闻:

可以互相听到

(9)具答之具:

详细

(10)咸来问讯咸:

全,都

(11)遂与外人间隔遂:

于是,就间隔:

隔绝、不通音讯

(12)皆叹惋叹惋:

感叹

(1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

邀请

(14)此中人语云语:

告诉

(15)便扶向路扶:

沿着、顺着向:

先前的

(16)及郡下及:

(17)诣太守诣:

拜访

(18)欣然规往规:

打算,计划

(19)后遂无问津者问津:

访求,探求

3.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便要还家“要”同“邀”,邀请

4.请写出下列句中加点的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1)芳草鲜美古义:

新鲜美好今义:

味道好

(2)阡陌交通古义:

交错相通

今义:

各种运输和邮电业的总称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古义:

妻子儿女今义:

男子的配偶

(4)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古义:

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

无出路的境地

(5)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古义:

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义:

表示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6)不足为外人道也

古义:

不值得,不必今义:

(数目)不满

5.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

(1)渔人甚异之异: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惊异

(2)复前行前:

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前

(3)欲穷其林穷:

形容词作动词,穷尽、走到尽头

(4)处处志之志:

名词作动词,做记号

6.辨析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舍①便舍船,从口入(舍弃)

②屋舍俨然(居住的房子)

(2)为①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

②不足为外人道也(对,向)

③一一为具言所闻(对、向)

(3)寻①寻向所志(寻找)

②未果,寻病终(随即,不久)

(4)志①处处志之(名词作动词,做记号)

②寻向所志(名词,记号)

(5)乃①见渔人,乃大惊(于是,就)

②乃不知有汉(竟然,居然)

7.用“/”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8.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有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忘了路程的远近。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土地、美丽的池沼和桑树、竹林之类。

(3)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可以互相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

(4)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他们)说祖先为了躲避秦朝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于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绝了。

(5)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他们)问(渔人外面)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6)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临别时)村里人告诉(渔人)说:

“(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9.填空。

(1)文学常识填空。

《桃花源记》的作者是东晋(朝代)诗人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

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有《陶渊明集》传世。

(2)用原文语句填空。

①文中突出桃花源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是: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②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③表明桃花源中人热情好客的句子是: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或: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10.学完本文后,八年级某班开展了一次以“战争与和平”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下列题目。

(1)“武”字与战争密切相关。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把“武”解释为“止戈为武”,这一解释反映了古人对和平幸福生活的向往。

“伐”字也与战争有关,请你推断它的字义:

攻打。

(2)小娜同学准备在本次主题班会上展示自己搜集到的一则关于“国际和平日”的材料,请你按要求帮她修改。

【A】2001年9月7日,《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决定自2002年起,将9月21日定为国际和平日。

决议中提到:

“宣布以后,国际和平日应成为全球停火和非暴力日,并邀请所有国家和人民在这一天停止敌对活动。

联合国的会徽上画着和平鸽和金色的橄榄枝,它们都象征着和平,但你知道它们象征意义的来历吗?

《新约全书》里有这么一个故事:

一天,上帝告诉诺亚:

洪水快来了,诺亚赶紧和他的儿子造了一艘大船,叫作方舟。

【B】当洪水漫来的时候,诺亚一家登上了方舟,却把许许多多动物也带上了船,方舟在波涛汹涌的水面上漂荡了好些日子。

终于,雨停了,诺亚放出鸽子打探情报。

不久,鸽子飞回来了,嘴里衔着一片鲜嫩的橄榄枝叶,诺亚知道洪水已开始退去,平安就要到来。

【C】从此,人们就用鸽子和橄榄枝来象征。

①【A】处画线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请修改:

应删掉“联合国大会”的书名号。

②【B】处画线句子中关联词语使用不当,应将“却”改为“而且(并且)”。

③【C】处画线句子成分残缺,请修改:

应在“象征”后面加上“和平”。

二、同步解读

阅读课文,完成下面的题目。

11.根据提示,概括文章情节。

忽逢桃花林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做客桃花源迷失桃花源

1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一句中桃花源人“叹惋”的原因是什么?

为外界社会的动乱、黑暗,人民生活的痛苦而叹惋。

13.请赏析下面句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这句景物描写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了气氛,烘托了桃花源的美好。

14.作者想借这篇文章表达自己怎样的社会理想?

作者想借此文来表达自己希望社会和平安定,百姓安居乐业的社会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15.作者生活在战乱频繁的时代,他在文中虚构了一个没有战乱、没有压迫的理想社会。

我们应该怎样评价本文的思想意义?

【示例】作者在文中表达了自己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和向往,这在当时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在战乱频繁的时代,作者的社会理想是无法实现的,作者借虚构的故事逃避现实,从这种意义上来看,本文的思想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消极性。

三、拓展训练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节选自《桃花源记》)

【乙】明日,宿旦子冈①。

甫②行数里,见四野禾苗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

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③美矣。

偶舍骑步行,过一农家,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浣④衣,门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犬鸣吠。

余顾而慕之,以为此一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

(选自戴名世《乙亥北行日记》)

【注释】①旦子冈:

在江苏省江宁县附近。

②甫:

刚。

③洵(xún):

确实。

④浣:

洗涤。

1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阡陌交通交通:

交错相通

(2)悉如外人悉:

全,都

(3)屋舍俨然俨然:

整齐的样子

(4)其丈夫方担粪灌园方:

正,正在

(5)自恨不如远甚也恨:

遗憾

17.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老人和小孩个个都安闲快乐。

(2)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

男女老幼都在田间耕作。

18.【甲】【乙】两段文字所展现的生活图景有什么共同之处?

和谐安宁、自得其乐。

附【乙】文参考译文:

第二天,(我)住在了旦子冈。

刚走了几里路,看见田间禾苗油然茂盛,男女老少都在田间耕作。

大概是江北的习俗,女人也参加农业生产,用来与西北那些不从事农业生产的懒惰男子相比,江北的习俗的确好得多。

偶然间(我)放弃骑马开始步行,路过一农家,这家男主人正在给园子浇粪,女子从井里打水洗衣。

园中有豆棚瓜架,还有几棵郁郁葱葱的树木,孩子嬉戏欢笑,鸡鸣狗叫。

我看着看着越来越羡慕他们,觉得这一家子中,万物都怡然自得,我觉得遗憾:

我比他们差得远呢!

练习评介:

《桃花源记》是重点课文,练习很重要。

本套练习遵守文言文重在积累的原则,重视了基础字词、文学常识的积累和文言文基本阅读的训练,有利于学生的知识积累和阅读水平提高。

设题合理,突出了课文重点。

拓展题目选题经典,名文入题,有利于学生传统文化和经典文本的积累。

本套练习,设计扎实系统,编排美观明晰。

 

小石潭记

一、基础演练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篁竹(huáng)清冽(liè)卷石底(quán)

坻(chí)嵁(kān)佁然(yǐ)

翕忽(xī)犬牙差互(cī)悄怆幽邃(qiǎo)(suì)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隔篁竹篁竹:

竹林

(2)水尤清冽尤:

格外

(3)为坻坻:

水中高地

(4)为嵁嵁:

不平的岩石

(5)潭中鱼可百许头许:

表示约数

(6)日光下澈澈:

穿透

(7)俶尔远逝俶尔:

忽然

(8)往来翕忽翕忽:

轻快敏捷的样子

(9)悄怆幽邃悄怆:

忧伤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西:

方位名词作状语,向西边

(2)皆若空游无所依

空:

名词作状语,在空中

(3)其岸势犬牙差互

犬牙:

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一样

(4)斗折蛇行

斗:

名词作状语,像北斗星那样

蛇:

像蛇(爬行)那样

(5)心乐之

乐: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4.辨析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从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由)

②隶而从者(跟随,跟从)

(2)见①下见小潭(现出)

②明灭可见(看见)

(3)清①水尤清冽(清澈)

②以其境过清(凄清)

(4)可①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

②明灭可见(能够,可以)

5.请写出下列句中加点的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1)乃记之而去古义:

离开今义:

(2)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古义:

年轻人

今义:

指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6.下列各句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B)

A.青/树/翠/蔓B.潭中鱼/可百许头

C.其岸/势犬牙差互D.以其/境过清

(解析:

A.青树/翠蔓;C.其岸势/犬牙差互;D.以/其境过清。

7.翻译下列句子。

(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树枝藤蔓)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2)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溪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交错不齐,不能知道它的源头。

(3)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使我)感到心情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氛。

(4)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因为这里环境过于凄清,不能长时间停留,就把当时的情景记下来便离开了。

8.填空。

(1)文学常识填空。

《小石潭记》选自《柳河东集》,作者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朝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世称“柳河东”。

柳宗元与韩愈并称“韩柳”。

《永州八记》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时,借写山水游记抒发胸中愤郁的散文。

(2)按要求用原文填空。

①第一段中写小石潭环境优美的句子是: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文中从侧面描写水清澈透明的句子是:

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③文中描写小石潭凄清气氛的句子是: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9.有人说,小石潭是一幅画,这幅画既有粗线勾勒,又有工笔细描。

粗线勾勒时,寥寥数笔,就点出了小石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和“四面竹树环合”的主要特点。

工笔细描时,将近岸之石的奇形怪状,水中游鱼的怡然自得,溪流岸势的犬牙差互,整体环境的凄神寒骨,刻画得淋漓尽致,形神兼备,令人神往。

请你仿照示例,为你喜欢的景点写一段导游词,要求抓住其特点,用富有激情、生动的语言进行介绍。

【示例】小径通幽——走入小径,你会观赏到青树翠蔓、蒙络摇缀的优美景色,会闻到沁人心脾的翠竹清香,也会体会到“鸟鸣山更幽”的独特意境。

近观则竹树环合,清风徐来;远眺则群山连绵,雾霭苍茫。

【示例】小潭丽影——走近小潭,你会听到潺潺不绝的流水声,会看到和谐惬意的人鱼相娱,会尝到犹如甘醴的清冽潭水。

近听如环珮相鸣,清脆悦耳;远闻则似莺歌燕语,宛转悠扬。

二、同步解读

阅读课文,完成下面的题目。

10.根据提示,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行踪和感受。

发现小石潭观赏潭中景物介绍小潭源流感受小潭气氛

11.小石潭的潭水有什么特点?

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清澈;通过描写游鱼、日光、影子从侧面烘托出潭水的清澈。

12.小石潭和作者的境遇有哪些相似之处?

小石潭岸势曲折,不知其源和作者被贬谪后遭遇坎坷,前途迷茫相似;小石潭周边寂寥无人,凄神寒骨的环境和作者被贬谪后孤独悲凉、悲哀深沉的心境相似。

13.综观全文,可知作者的思想情感是有变化的,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请结合课文和链接材料加以分析。

【链接材料】唐永贞元年(805)九月,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失败,作为参与者之一的柳宗元被贬为邵州刺史,十一月又被贬为永州司马。

在永州期间,他寄情山水,排遣忧闷,写下了著名的《永州八记》。

一是受自然环境的感染。

初到小石潭时,闻水声悦耳,见潭水清澈,“心乐之”;再见潭中游鱼相戏,不觉与之同乐;后觉周围环境幽静深远,不觉心生悲凉;二是受社会环境的影响。

作者仕途失意,政治抱负难以施展,心中不免抑郁,这种抑郁之情虽于美丽的自然风景中获得短暂的排遣,但时间一久,便不免悲从中来。

三、拓展训练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顺宗即位,王叔文、韦执谊用事①,尤奇待②宗元,与监察吕温密引禁③中,与之图事。

转尚书礼部员外郎。

叔文欲大用之,会居位不久,叔文败,与同辈七人俱贬。

宗元为邵州刺史,在道,再贬永州司马,即罹窜逐④,涉履蛮瘴⑤,崎岖堙厄⑥,蕴⑦骚人之郁悼,写情叙事,动必以文。

为骚文十数篇,览之者为之凄恻。

【注释】①用事:

执掌政权。

②奇待:

器重礼遇。

③禁:

宫禁,帝王的住处。

④罹窜逐:

遭遇放逐。

⑤涉履蛮瘴:

经历蛮地瘴疠之苦。

⑥堙(yīn)厄:

指道路艰难。

⑦蕴:

积聚。

14.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水尤清冽清冽:

清凉

(2)皆若空游无所依若:

好像

(3)佁然不动佁然:

静止不动的样子

(4)悄怆幽邃邃:

(5)览之者为之凄恻览:

观看

15.翻译下列句子。

(1)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2)宗元为邵州刺史,在道,再贬永州司马。

柳宗元被贬为邵州刺史,在赴任途中,又被贬为永州司马。

16.【甲】文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写小石潭水“清”的特点?

请结合相关内容具体分析。

【甲】文写小石潭水“清”的特点采用的是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

正面写“水尤清冽”,突出水清;侧面衬托,从潭中鱼、阳光、影子这些方面烘托出潭水清的特点。

17.结合【甲】【乙】两文的内容,概括【甲】文作者感到“凄神寒骨”的原因。

作者心境孤寂(遭贬失意),再加上周围环境清幽(空旷寂寥、凄清深远),故备感凄凉。

附【乙】文参考译文:

唐顺宗即帝位后,王叔文、韦执谊执掌政权,特别器重柳宗元,(将他)和监察吕温悄悄地引入宫中,和他们商议大事。

柳宗元又转为尚书礼部员外郎。

王叔文想让他担当重任,但恰逢(柳宗元)任职不久,王叔文就失败了,(柳宗元)和七名同辈都被贬谪了。

柳宗元被贬为邵州(今湖南宝庆)刺史,在赴任途中,又被贬为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

柳宗元既遭遇放逐,经历蛮地瘴疠之苦,路途艰险,心中积聚了骚人抑郁的情怀,所以抒情叙事,只要一动笔就一定写成文章。

写骚体文章十多篇,读过的人都感到凄恻哀婉。

唐宋八大家

“唐宋八大家”是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欧阳修八位散文家的合称。

其中韩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欧阳修、“三苏”四人是宋代古文运动的核心人物,王安石、曾巩是临川文学的代表人物。

他们先后掀起的古文革新浪潮,使诗文发展的陈旧面貌焕然一新。

明初朱右选韩、柳等八家古文为《八先生文集》,遂起用八家之名,实始于此。

明中叶唐顺之所纂《文编》中,唐宋文也仅取八家。

明末茅坤承二人之说,选辑了《唐宋八大家文钞》共164卷,此书在旧时流传甚广,“唐宋八大家”之名也就随之流行。

自明人标举唐宋八家后,治古文者皆以八家为宗。

 

练习评介:

练习按照文言文重在积累的原则,重视基础知识和文化常识尤其是常用虚词实词的积累。

拓展阅读训练选题经典,对学生进一步了解作者及其文章有重要意义。

课内外结合,基础与拓展结合,既可以深化对课文的理解,又可以拓宽知识,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练习编排层次渐进,系统规范,突出了训练重点,强化了双基,有利于学生的夯实和提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政史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