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中地理第三单元以地理视角分析自然灾害第三节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教学案鲁教版选修5.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354652 上传时间:2023-07-22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420.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中地理第三单元以地理视角分析自然灾害第三节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教学案鲁教版选修5.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学年高中地理第三单元以地理视角分析自然灾害第三节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教学案鲁教版选修5.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学年高中地理第三单元以地理视角分析自然灾害第三节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教学案鲁教版选修5.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学年高中地理第三单元以地理视角分析自然灾害第三节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教学案鲁教版选修5.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学年高中地理第三单元以地理视角分析自然灾害第三节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教学案鲁教版选修5.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中地理第三单元以地理视角分析自然灾害第三节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教学案鲁教版选修5.docx

《学年高中地理第三单元以地理视角分析自然灾害第三节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教学案鲁教版选修5.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中地理第三单元以地理视角分析自然灾害第三节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教学案鲁教版选修5.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高中地理第三单元以地理视角分析自然灾害第三节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教学案鲁教版选修5.docx

学年高中地理第三单元以地理视角分析自然灾害第三节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教学案鲁教版选修5

第三节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

    

                     生态破坏诱发自然灾害

——————情景导入先思考———————

思考探究:

图片中的景观反映了什么环境问题?

与人类活动有没有关系?

提示:

水土流失。

有关系,主要是不合理的人类活动造成的。

——————基础知识要记牢———————

1.生态破坏

(1)产生原因:

人类不合理地、过度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破坏了自然界原有的生态平衡。

(2)直接表现:

森林锐减和草原退化。

(3)后果表现:

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日趋严重。

2.水土流失灾害

(1)主要原因:

人类乱垦土地、滥伐森林、破坏草地的活动。

(2)危害:

①直接危害:

使肥沃的表层土壤变薄乃至丧失,土地生产力受到根本性的破坏。

②间接危害:

加剧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的发生;淤塞水库、抬高河床、影响航运、增大洪涝的风险。

(3)我国分布

3.土地荒漠化灾害

(1)原因

(2)发展趋势:

①全球的土地荒漠化呈加速发展之势。

②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最大、蔓延迅速、受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重点难点掌握好———————

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成因分析

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成因一般都要从自然和人为两个方面去分析,从目前状况看,人为因素是主要的、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具体图解如下所示:

[拓展提升]

土地荒漠化与沙尘暴的关系

沙尘暴的形成需要三个条件:

大风、不稳定的大气层结构和地面上的沙尘。

荒漠化的土地与空气层的摩擦力减小,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风速。

而失去植被裸露的土地,成为沙尘暴的沙源地。

近年发生的沙尘暴中,沙质草地和旱作耕地是主要沙源。

因此,荒漠化扩大了沙尘源,增加了沙尘暴天气的发生。

——————应用体验不可少———————

下图为我国某地区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分布图,甲、乙两图例各代表一类生态环境问题。

读图回答1~2题。

1.乙图例代表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

A.森林锐减    B.水土流失

C.土地荒漠化D.湿地减少

2.上述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间接危害不包括(  )

A.土层变薄,土壤肥力下降

B.加剧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的发生

C.抬高河床,影响航运

D.淤塞水库,增大洪涝

解析:

1.B 2.A 第1题,图示区域为我国西南地区长江中上游的一部分。

该区域降水丰沛,地形崎岖,落差较大,而人类活动对该区的植被破坏又较为严重,因而极易引起水土流失问题。

第2题,土层变薄、土壤肥力下降是水土流失的直接危害;加剧滑坡、崩塌、泥石流、淤塞水库、抬高河床、影响航运、增大洪涝均为水土流失的间接危害。

读某区域30年前和现在环境变化示意图,回答3~4题。

3.图示地区出现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

A.水土流失    B.土地荒漠化

C.土壤盐碱化D.水污染

4.造成该主要环境问题的原因是(  )

A.过度砍伐森林B.过量引水灌溉

C.过度开发沼泽D.城市化过度发展

解析:

3.B 4.A 第3题,由图中环境变化信息判断,该地区沙漠广布,沙漠面积扩大。

第4题,该地区随着森林的大面积减少,沙漠面积扩大。

5.甘肃民勤是我国沙尘暴多发地区之一。

1998~2006年间平均每年发生沙尘暴11次。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甘肃民勤春季沙尘暴频发的地理因素。

(2)分析甘肃民勤沙尘暴强烈的人为因素。

(3)为保护民勤绿洲,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解析:

沙尘暴的形成需要物质条件(沙源)和动力条件(大风)。

由图中信息可知民勤地表沙漠广布、地处温带大陆性气候区,降水少,多大风,具备形成沙尘暴发生的条件。

沙尘暴形成的人为因素主要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如过度放牧、过度开垦、过度樵采和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等有关。

保护绿洲的措施主要从节水、保护生态环境、加强法制建设等方面分析。

答案:

(1)民勤周围沙漠广布(沙源丰富,植被少),春季升温快、降水少,地表干燥,易起沙;气旋与冷空气活动频繁(恰位于寒潮南下的路径上),多大风天气。

受地形影响(狭管效应),地面风速增强。

(2)过度放牧、过度开垦、过度樵采;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等。

(3)调整农业结构,发展高效农业;关闭高耗水工业部门;退耕还林、还草,植树种草;兴修水利工程,保护水源地;加强节水和环保宣传,加强相关法制建设。

P62活动提示 

                         

                     环境污染诱发自然灾害

——————情景导入先思考———————

近几年以来水污染事件频发,特别饮用水、地下水污染等问题,已严重威胁民众的正常生活。

2014年4月10日,兰州市威立雅水务公司出厂水及自流沟水样中苯含量严重超标,引发水污染事件。

兰州市自来水污染事件污染源被认定为中石油兰州石化分公司一条管道发生原油泄露,污染供水企业的自流沟所致;检测结果显示出厂水苯含量高达118μg/L,自流沟苯含量170μg/L,远超国家标准的10μg/L。

思考探究:

(1)分析饮用水污染造成的主要危害有哪些?

提示:

①影响居民的正常生活,②危害居民身体健康。

(2)针对饮用水污染可采取哪些防控措施?

提示:

加强供水体系的日常管理和维护;划定水源保护区;建立应对水污染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加强监督管理和执法,提高公众保护饮用水源的意识。

——————基础知识要记牢———————

1.环境污染造成的人为自然灾害

(1)概念:

人类排放到自然环境中的各种人造物质破坏了环境的自然状态,通过某些自然过程的积聚和放大,会引发一系列的灾害,反过来给人类自身造成严重的后果。

(2)案例:

①过度排放氮、磷等物质引起的湖泊富营养化和水华暴发灾害,近海海域赤潮灾害。

②重金属化合物和有机毒物污染水体和土壤。

2.土壤污染灾害

(1)污染源:

农药、化肥、各种废弃物。

(2)危害

(3)防治:

建立土壤质量监测机制。

3.水体污染灾害链

(1)产生原因:

大量排放生产废水和生活污水。

(2)危害:

引起地下水超采,水位下降,导致地面沉降、地裂缝、盐渍化和海水入侵。

——————重点难点掌握好———————

一、土壤污染的产生及其危害链

二、水体污染灾害链

——————方法技巧很重要———————

环境污染防治措施的思维模板

环境污染的成因有多种,但都是因为污染物的浓度与数量超过了环境承载力而造成的,因此环境污染的整治应重点从降低污染物的浓度、减少污染物的数量两方面着手。

此外,再好的措施也需要人来实施,因此需要政府、公众的参与。

——————应用体验不可少———————

2014年4月12日,广东大亚湾黄金海岸沿岸海水变黑,沙滩和水面上有黄绿色泡沫,专家确认是由红色赤潮藻引发的赤潮,目前影响海域达80km2,为2004年以来最大面积赤潮。

据此回答1~2题。

1.下列有关赤潮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赤潮是水体富营养化的结果

B.含磷洗涤剂广泛使用与排放是发生赤潮的主要原因之一

C.在封闭的海湾更容易发生赤潮

D.赤潮的发生是与人类活动无关的自然现象

2.在下列水域中,最容易发生赤潮的是(  )

A.杭州湾     B.莱州湾

C.辽东湾D.珠江口

解析:

1.D 2.D 第1题,由题中B项可以得出赤潮主要是人为原因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

第2题,珠江口周围岛屿众多,相对较封闭,海水净化速度慢,水温高,并且污水排放量大,海水富营养化程度高,是最容易发生赤潮的水域。

3.(全国卷)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近百年来,上海市饮用水主要水源地发生了很大变化:

1910年为苏州河,1928年改至黄浦江中、下游,1978年改至黄浦江中、上游,2010年改至长江青草沙(见图)。

(1)分析上海市饮用水主要水源地变化的原因。

(2)提出保护城市水源地应采取的措施。

解析:

(1)题,据图示,饮用水源地由苏州河→黄浦江→长江,河流的水量越来越大,说明城市供水量在增加;供水地由流经市区的河流变为长江,说明原水源地受到污染。

(2)题,侧重从水源地的环境保护分析。

答案:

(1)水环境污染严重,城市需水量增加。

(2)控制污染源,加强水质监测和日常管理,防治水污染;制定污染事件的应急处理方案;加强城市水环境教育,增强公众水环境保护意识;强化水资源管理等。

(答出其中三项即可)

                     气候变暖诱发自然灾害

——————情景导入先思考———————

思考探究:

漫画中反映的是哪种环境问题?

该环境问题对地球产生哪些影响?

提示:

全球气候变暖。

会使各地的降水和干湿状况发生变化,导致干旱、沙尘暴等灾害性天气频繁发生;生物多样性减少;人类健康受到威胁等。

——————基础知识要记牢———————

1.气候变暖的事实和原因

(1)事实

(2)原因

2.气候变暖的灾难性后果

(1)世界各地异常气候现象增多,洪水、滑坡、泥石流和雪崩的损失增加。

(2)水土流失增强,农作物产量下降。

(3)传染病蔓延的风险增加。

——————重点难点掌握好———————

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及产生的灾难性后果

[拓展提升]

(1)温室气体不仅是二氧化碳,还有甲烷、氢氟碳化物、氧化亚氮等。

(2)气候变暖也不是有百害而无一利,例如,气候变暖导致高纬地区气温上升,农作物生长的热量条件得到改善,其产量将增加。

——————应用体验不可少———————

(江苏高考)下图是1992年和2003年格陵兰冰原面积对比图。

读图回答1~2题。

1.1992年至2003年格陵兰冰原面积不断缩小,反映了(  )

A.地壳活动加剧    B.日地距离缩短

C.黄赤交角增大D.全球气候变暖

2.全球冰川大量融化和退缩会导致(  )

A.海平面上升,海岸侵蚀加剧

B.冰川融水增多,全球水量增加

C.海洋面积增大,海岸线长度增加

D.热量消耗增多,全球温度下降

解析:

1.D 2.A 第1题,图示格陵兰冰原面积2003年比1992年明显变小,说明冰川大量融化,反映了全球气候变暖。

第2题,冰川大量融化,会导致海平面上升,海岸侵蚀加剧,沿海低地被海水淹没,海洋面积扩大、陆地面积缩小,海岸线变短;冰川水属于全球水量的组成部分,所以,冰川融化,并不能导致全球水量增多;冰川融化是全球气候变暖的结果,大量冰川融化,吸收热量增多,会导致局部地区气温上升幅度变慢,但并不能使全球气温下降。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全球气温变化曲线图。

材料二 江湖很受伤,珠峰不下雪。

隆冬时节,珠峰反倒没有大雪满山、冰川倾泻的风采,强烈的高空风吹走了珠峰“颈部”的一圈白色“围巾”,裸露出瘦骨嶙峋的青色岩石,尖尖的峰顶“雪帽”显得单薄而孤独,而珠峰“腰部”以下的“裙摆”则呈现一片赭黄色。

“15年前,珠峰的冬天往往大雪封山。

这两年夏天降水明显减少,冬天也几乎不下雪。

”珠峰山脚下寺庙的一位僧人如是说。

(1)全球气温的变化特点是怎样的?

(2)冰川快速融化,易引起喜马拉雅地区哪些自然灾害多发?

对沿海地区又有何影响?

(3)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发展低碳经济,人类可以采取哪些有效措施?

解析:

该题主要考查全球气候变暖及其带来的影响。

(1)题,注意准确描述气温的变化特点。

(2)题,喜马拉雅地区主要为高山,地形起伏大,大量的冰雪融水易诱发滑坡、泥石流、洪涝等灾害,冰川融水会导致海平面的上升。

第(3)题,针对二氧化碳浓度上升的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

答案:

(1)波动上升。

(2)滑坡、泥石流、洪涝等。

海平面上升,危及沿海低地。

(3)减少化石燃料使用量,提高能源利用技术和利用率,采用新能源;大力植树造林,停止对森林(尤其是热带雨林)的破坏;倡导低碳生活方式等。

P66活动提示 1.过去100年来全球温度的变化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除1946~1975年全球大部分地区温度异常偏低外,其他时段世界绝大部分地区基本上是气温异常偏高,而且呈现出愈来愈高的特点。

从全球温度增高的地区分布来看,经济较发达、人口较密集的中低纬度地区增温更加明显。

2.略。

一、选择题

(重庆高考)地理兴趣小组对某小流域进行水土流失的调查。

据此回答1~2题。

1.在调查之前,该组同学需要优先收集调查区的地形图和(  )

A.气温分布图    B.降水量分布图

C.工业分布图D.旅游景点分布图

2.下图是几位同学根据调查结果绘制的坡度与单位面积产沙量关系曲线,其中符合水土流失一般规律的是(  )

A.①         B.②

C.③D.④

解析:

1.B 2.A 第1题,影响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主要有地形(坡度较大)、降雨(降水集中多暴雨)、土壤(疏松物质组成)、植被(差)四个方面,因此需收集水土流失调查区的地形图、降水量分布图、植被分布图等。

第2题,在一定坡度范围内,地面坡度越陡,地表径流的流速越快,对土壤的冲刷侵蚀力就越强,单位面积产沙量就越大,故排除②和④曲线;当坡度达到一定程度(25°~40°),单位面积产沙量不再有明显增加,而是保持一定水平,故①正确、③错误。

科尔沁草原,曾经水草丰美,但前些年却变成荒漠化严重的沙地。

从1997年开始,科尔沁人因地制宜,防沙用沙,目前已初步扭转了“沙进人退”的局面,开始走向“沙绿民富”的道路。

读科尔沁沙地位置示意图,完成3~4题。

3.科尔沁沙地曾经“沙进人退”、荒漠化严重的主要原因有(  )

①过度樵采 ②过度放牧 ③过度开垦 ④不合理灌溉导致的盐碱化

A.①②         B.②③

C.③④D.①④

4.科尔沁沙地“沙绿民富”的主要原因不可能是(  )

A.全球气候变暖,冰雪融水增加

B.沙地边缘构建乔、灌、草防护林带

C.配套排灌设施,合理引用水资源

D.推广沙地植被恢复配套技术

解析:

3.B 4.A 第3题,科尔沁沙地位于农牧过渡地带,导致荒漠化的主要原因是过度农垦和过度放牧。

第4题,全球气候变暖,短时间内冰雪融水会增加,但蒸发愈加旺盛,会愈加干旱,加重荒漠化,故全球气候变暖不会使“沙绿民富”。

读化肥的污染示意图,完成5~6题。

5.若水中鱼类死亡,其原因可能是(  )

A.硝酸盐中毒死亡

B.溶解氧缺乏窒息死亡

C.藻类缺乏饥饿死亡

D.食道癌、胃癌发病死亡

6.由图可知,过量施用化肥可造成(  )

①土壤污染 ②白色污染 ③臭氧层破坏 ④水体污染 ⑤农作物污染

A.①②③④⑤B.①③④⑤

C.①②④⑤D.①④⑤

解析:

5.B 6.B 第5题,水体富营养化后导致藻类过度繁殖,水体缺氧,鱼类窒息而死亡。

第6题,图中显示过量施用化肥造成的问题有土壤污染、臭氧层破坏、水体污染、农作物污染等。

7.(上海高考)气候变暖对全球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产生影响。

下列现象与气候变暖有关的是(  )

①中低纬度沿海地区台风减少 ②冰川融化加速,海平面上升 ③我国东北水稻种植向北推进 ④青藏高寒区农作物播种推迟

A.①②B.③④

C.①④D.②③

解析:

选D 台风是太平洋热带低压强烈发展的天气现象,因全球气候变暖,可能导致热带低压值更低,更易发展成台风;青藏高寒区农作物因气候变暖,农作物播种可能提前。

二、综合题

8.读我国北方农牧过渡地带(局部区域)及其土地退化过程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将下列正确的代号填入图乙中相应的空白框中(每个代号限填一次)。

a.陡坡开垦B.过度放牧

c.生态环境脆弱D.大风季节开垦

(2)图示大部分地区的自然带属于________。

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从气候因素分析该区域荒漠化严重的原因。

(3)我国北方的农牧过渡带,恰恰又是我国荒漠化最为严重的区域。

请简要分析原因。

解析:

本题侧重考查推理能力和对荒漠化的发生过程的理解。

(1)题,关键是通过读图把握北方农牧过渡地带土地退化的过程,理解因素间的相互联系,明确因果关系。

(2)题,结合已有知识根据所示地区的位置及生产活动(农牧过渡)可判断其自然带属于温带草原带,荒漠化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其气候特征影响荒漠化的发生。

第(3)题,农牧过渡带本身生态环境脆弱,各自然要素变化大且人类活动变化也较大,利用不稳定。

答案:

(1)自上而下依次是:

c、b、a、d。

(2)温带草原带 ①夏季气温高,蒸发强烈;②降水较少,土壤干燥;③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加剧水分蒸发。

(3)农牧过渡地带生态环境脆弱且不稳定,人类活动也不稳定,土地很容易产生荒漠化。

9.(山东高考)下图为某流域示意图。

读图回答问题。

(1)指出A支流的主要污水来源,并分析这些污水排入河流所产生的危害。

(2)分析B流域中农业土地利用整体布局所产生的生态效益。

解析:

(1)题,河流水体污染主要是来自人类工农业生产、生活中排放的废水。

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A支流所流经地区有居民区和化工厂,故A支流的污水来源主要有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

这些污水当中含有丰富的氮、磷成分,易使水体营养物质过多导致水质恶化,破坏河流生态系统。

(2)题,据图分析B流域等高线较稀疏且海拔在500m以下,判断为低山丘陵地形,农业布局从山脚到山上依次是耕地、果园、林地,是典型的立体农业。

林地和果园分布在山坡,可以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并且可调节局部小气候。

答案:

(1)工业废水;生活污水。

危害:

水质下降;破坏河流生态系统。

(2)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减轻水污染;调节小气候。

10.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示地区地面沉降的分布特点为________、__________。

其中沉降平均速度最快的地区出现在________附近。

(2)导致图示地区地面沉降最直接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由于地面沉降,可能给A地区带来的环境问题主要有哪些方面?

解析:

该题以地面沉降等值线图为背景,综合考查由于过量开采地下水而导致地面沉降的相关问题。

该题可从两个方面突破,一是由经纬网确定该地区地处华北地区渤海沿岸;二是通过负等值线判读地面沉降状况,注意该图相邻两条等值线差值不相等。

答案:

(1)分布不均 多中心 宁河

(2)长期超量开采地下水 地面沉降导致地下排污管道遭到破坏,致使市区出现污水外溢;河道泥沙大量淤积,汛期排洪不畅;沿海地区海水倒灌,水质恶化;风暴潮灾害损失剧增。

11.近些年来,自然灾害在全球范围频繁发生,自然灾害影响着人类生命安全,给人类造成极大经济损失,对自然环境也会产生极大的破坏。

根据所给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一般年份我国自然灾害损失估计表

灾害种类

粮食损失/×108kg

直接经济损失/亿元人民币

干旱

200~250

150~200

洪涝

100

150~200

风暴潮

2.5~5

50~60

冰雹与低温

15~25

20~30

森林火灾

50~100

崩塌、滑坡、泥石流

2.5~5

20~30

风沙和沙漠化

2.5~5

20~30

(1)对我国影响最大的两种自然灾害是什么?

简述其形成原因。

(2)修水库会改变自然环境的一些特点。

2004年秋季,渭河流域发生洪水泛滥,陕西人就怪罪于三门峡水库,三门峡水库的管理者却认为洪水泛滥是陕西人自己造成的。

请结合有关地理知识,站在水库管理者的角度分析这是为什么?

解析:

本题考查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1)题,从表中分析,损失最大的两种自然灾害为干旱和洪涝,其原因一方面体现在季风气候的不稳定性,降水频率大;一方面体现在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这无疑对灾情起到了“放大”作用。

(2)题,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是黄河含沙量大的成因,因而三门峡水库的淤积以及渭河的一些河段成为地上河归根结底是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工作成效不够好的结果。

答案:

(1)干旱与洪涝。

我国东部季风区的降雨主要是因为夏季风的影响导致锋面雨带的推移而形成。

季风环流不稳定,会引起不同地区的水旱灾害(我国东部地区的降水主要是由夏威夷高压的强弱、进退决定的,副高的位置和强弱一旦异常,就会引起我国不同地区的水旱灾害);我国众多的人口和悠久的农业历史使得旱涝灾害影响加大。

(2)理由是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工作成效不够好,导致黄河三门峡水库泥沙淤积严重,也使得渭河许多河段形成了地上“悬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经济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