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与邓小平理论.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352540 上传时间:2023-07-22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1.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与邓小平理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与邓小平理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与邓小平理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与邓小平理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与邓小平理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与邓小平理论.docx

《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与邓小平理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与邓小平理论.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与邓小平理论.docx

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与邓小平理论

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与邓小平理论

 

【内容提要】要看清社会主义的现在和未来,就要考察社会主义的历史;要对社会主义的历史作出确切地描述,就需要把它放到世界历史进程的总背景下考察,尤其需要分析三次技术革命如何推动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的发展。

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是在战争与革命的时代形成的,它在回应第二次技术革命以后出现的世界性挑战中作出过重要贡献;但它没有经受住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考验,没有能力对新技术革命作出有力地回应,从而走向衰败。

苏联模式的衰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兴起的必要条件。

邓小平理论是在回应当今时代挑战中形成和发展的,要进一步回应时代发展的挑战,就必须进行科技创新、体制创新、理论创新和其他创新。

【正文】

我们相信社会主义将最终取得胜利,但它决不是从胜利走向胜利的直线式的发展,而是高潮与低潮相交错,前进与后退相更替,成功与失败相交织。

因此,只有在历史长河中才能更加清楚地看清社会主义的现在和未来。

要对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的轨迹作出大体符合实际的描述,就必须把它放到世界历史进程的总背景下来进行考察。

邓小平理论是世界历史和社会主义进入当代以后的产物,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因此,只有把它放到这两个历史进程的总背景下来考察,才能更深刻地认识它的含义和世界历史意义。

一、三次技术革命与社会主义的历史发展

为了在世界历史进程的背景下来考察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我们需要着重考察三次技术革命对它的推动作用,因为每一次技术革命都推动了社会的巨大变革,从而推动了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的巨大发展。

随着资本主义时代的到来,产生了在批判资本主义基础之上、反映早期无产阶级利益和愿望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

在工业革命发生以前,这些社会主义者企图在手工业和小农业的技术基础上消灭剥削,只能设想一个带有平均主义和禁欲主义特点的社会主义。

18世纪的社会主义者甚至声称:

宁可牺牲经济进步也要实现平等。

由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为中心的第一次技术革命,推动了工业革命,引起了整个社会的巨大变革,从而推动了社会主义迈出了两大步:

第一步,工业革命的发生,促使了生产力突飞猛进,那种宁可牺牲社会进步也要实现社会平等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失去了存在的根据。

但是,它并没有消灭社会主义,而是把社会主义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19世纪初,三大空想社会主义登上了历史舞台。

他们设想未来社会的技术基础不再是手工业和小农业,不再认为可以以经济倒退为代价去铺设通往社会主义的道路,他们同时追求社会主义的两大目标——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第二步,到19世纪40年代,工业革命在英国已经基本完成,在法国取得了重大进展,在德国也已经起步。

一方面,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三大空想社会主义已不能适应历史发展形势和欧洲工人运动的需要而日趋衰落;另一方面,工业革命的深化,为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提供了社会历史条件和阶级基础。

新的客观历史事实迫使人们对以往的全部历史和当前的现实作一番新的研究。

大工业的发展也使人们第一次有可能打破狭隘的眼界,对社会历史的发展作出全面的历史了解,根本改变认识世界的方法。

马克思、恩格斯继承了人类的文明成果,根据新的事实,创立了唯物史观,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为科学。

以电子的发明和应用为中心的新技术革命正在和已经把世界历史、从而把社会主义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当代社会主义的阶段。

这个阶段还刚刚开始,可惜是在不利于社会主义的态势下开始的。

西方国家度过了大动乱的年代,普遍建立了有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提高了适应社会化生产的能力,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发展的时期;而社会主义国家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潜力已经耗尽,面临着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变革的艰难课题。

社会主义从莫尔算起,已经跨越了五个世纪,在此期间,世界曾经历多次巨大的变革,社会主义遇到过多次尖锐的挑战,其结局都不是社会主义的灭亡,而是社会主义的观念更新和发展。

二、战争与革命时代的世界性挑战与苏联模式

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是在战争与革命的时代,在被资本主义包围的经济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为了求得自己的生存和发展而选择的模式。

这种模式在发展战略上有三大特点:

以高速度的经济增长为首要目标,以重工业为固定的发展重点,以粗放发展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手段;与此相对应,形成了所有制高度国有化的、主要用行政手段配置资源的、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与上述两者相对应建立了党政不分、政企不分、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

这种体制尽管有种种弊端,但曾经有过重要的历史作用,特别是在回应这一时期世界性的挑战中作出了重大贡献。

 苏联模式的计划经济推动了西方国家走向有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

美国罗斯福总统接受了美国经济学家的建议,学习苏联计划经济的某些做法,实行新政,最先走上了有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

这个新政被称之为“渐进的社会主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欧洲普遍过渡到有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

这首先是反思两次世界大战和30年代大危机后作出的改革,30年代的大危机和两次世界大战表明当时的市场体系大规模失败了,不能指望它不会再一次失败。

战争结束时,在欧洲和世界许多地方,资本主义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怀疑:

资本主义软弱,无效率而又无能,不能依靠它来实现经济增长,过上体面的生活。

战争造成的骇人听闻的破坏、穷困和分崩离析,促使一场前所未有的危机的到来,而私人经济遭到了战争的严重破坏,不能指望它来承担重建的任务。

当时,苏联的五年计划已经开始放射出将持续几十年的吸引力,被看作是医治30年代的大失业和资本主义失败的一剂良药。

在英国,战争时期的英雄人物——保守党的丘吉尔在战后的大选中失败下台,主张搞二元经济和计划的工党领袖艾德礼却上了台。

工党于30年代中期从列宁那里借用了“制高点”(注:

“制高点”这个词,最早是列宁主义为在1922年11月13日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讲演写的提纲中。

原文为德文,意思是实行新经济政策的苏维埃俄国,不需要全面的国有化,只需控制经济命脉——“制高点”。

中文译本把这个词译为“命脉”。

)一词。

艾德礼提出:

要控制“制高点”,“要对一些重要的经济力量实行公有制,并根据公众的利益对其他许多经济活动实施计划管理”。

英国历史学家a·j·p·泰勒当时写道:

“欧洲没有人相信美国生活方式,即没有人相信私人企业。

或者毋宁说,那些相信它的人们属于一个被击败的党”。

欧洲主要国家纷纷搞二元经济。

历史学家e·h·卡尔在1947年写道:

“毫无疑问,‘如果我们现在都成了计划者’,这主要是有意识或是无意识地受苏联实践及其成就影响的结果。

”(注:

转引自丹尼尔·耶金、约瑟夫·斯坦尼斯罗:

《制高点》,外文出版社2000年版,第26、29、22、23页。

)如果没有有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资本主义早就被比30年代大危机更严重的危机冲跨。

挑战之二,法西斯给人类带来的灾难。

当法西斯挑起的战争成为人类主要的威胁时,苏联模式是反对法西斯主义的有效的模式。

在这种模式中,苏联集中人力、物力发展重工业,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否则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将与现在的极不相同。

1989年西班牙工人党主席卡里略说:

“当法西斯主义在西方民主制国家接二连三地占据实力地位,并成为局势的主宰时,苏联一直是保护人民免遭法西斯主义之害的安全所。

”(注:

圣地亚哥·卡里略:

《运动和纲领——共产主义的发展》,见《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1994年版,第338页。

)战后的法国,反思在战争中遭到德国法西斯铁蹄的蹂躏的教训时,认为落后的经济是其军事和政治衰弱的一个重大根源。

加之,旧的经济体系不足以满足压倒一切的重建国家的需求,相当多的法国企业因其领袖与纳粹和维希傀儡政权相勾结而深受玷污。

面对市场经济的明显缺陷,法国也借鉴苏联经验建立了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

挑战之三,落后国家走资本主义道路的流产,给广大落后国家人民带来的灾难。

资本主义的发展,不仅在本国造成了两极分化,而且在世界范围内造成两极分化:

一极是西方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另一极是占绝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的贫穷、落后和不发达。

如果不是从世界整体联系中,而是从每一个国家孤立起来观察,那么很容易把发达和不发达看作是一国发展过程的两个阶段。

发展中国家要从不发达状态变为发达状态,只要学习西方的经验,遵循西方走过的道路,就可以实现现代化。

在相当长的时期里,西方人是这样说的,落后国家人民也是这样想的。

但发展中国家不管如何向西方学习,大多数国家的情况却越来越坏。

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说:

“中国人向西方学得很不少,但是行不通,理想总是不能实现。

多次奋斗,包括辛亥革命那样全国规模的运动,都失败了。

国家的情况一天比一天坏,环境迫使人们活不下去。

”(注:

《毛泽东选集》,1991年版,第4卷,第1470页。

)这不仅是对中国情况的生动写照,而且反映了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状况。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德、日、俄(包括苏联)采取同第一批走向现代化的国家的不同道路,在经济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成为后起而又成功地实现现代化的三个典范。

但德日两国后来都走上了法西斯的道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成为战败国,威信扫地。

唯独苏联是反法西斯的主力,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从而成为当时后起而又成功地实现现代化的最杰出的典范。

俄国原来是欧洲最落后的国家之一,在这个模式中苏联经历了短短十几年的时间,变成国民生产总值占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的国家。

这就是为什么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不仅一批国家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纷纷学习苏联模式或借鉴苏联模式,而且许多新独立的发展中国家纷纷宣布自己搞社会主义,有的还以苏联的做法为样板。

社会主义国家的成就如此令人瞩目,以致共产主义的反对者也承认,对于这样一些民族,指令经济“可以成为一种发展技术,这些民族必须努力建立由于历史情况而未能出现的工业社会”(注:

r·阿龙:

《进步的幻灭》,巴黎卡尔曼—莱维出版社1969年版,第47页。

)。

它能表述一种理论,根据这种理论,“国家必须是强有力的,以便加速工业化”(注:

th·考茨基:

《共产主义和发展的政治学》,纽约威利出版社1968年版,第47页。

)。

社会主义的胜利进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达到了辉煌的顶点。

以上这些,有助于我们理解苏联模式的历史作用,理解社会主义历史上这一重要的历程。

也有助于我们认识资本主义生产潜力耗尽以前,社会主义并不是无所作为,而是在面对时代挑战中进行竞赛。

三、苏联模式的危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兴起

应该说,我们曾经对苏联模式的历史作用作了非历史的解释,认为它是适应任何时代、任何国家的社会主义。

其实,这个模式是战争与革命的年代建立的,它经受住了战争与革命的考验,但却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以后没有经受住考验;它是与粗放发展相对应的,能集中全国的资源把它投到国家最需要的部门和地区,但没有能力解决从粗放发展向集约发展的转变;它能适应第二次技术革命,能利用国家的权威,在一个经济落后的国家,集中资源迅速建立起这次技术革命中兴起的重工业,但却不能适应新技术革命的要求。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苏东国家粗放发展潜力的耗尽,这个体制的弊端日益明显的暴露。

从60年代开始,苏联的经济增长率就不断下降,按照苏联政府的统计,苏联国民收入年均增长率:

1951-1960年为10.1%,1961-1965年突然下滑到6.5%,1966-1970年为7.8%,1971-1975年再下降5.7%,1976-1980年进一步下降到4.3%,到1981-1985年只有3.6%。

苏联有的学者用西方的统计口径重新估计,1981-1985年只有0.6%。

 

 

本文拟就邓小平理论的新闻宣传思想作出简要概述,共分为三个部分,即邓小平理论的新闻宣传思想之重要特点,邓小平理论的新闻宣传思想之主要内容,邓小平理论的新闻宣传思想之指导意义。

一、邓小平理论的新闻宣传思想之重要特点

邓小平是当代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指导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

邓小平理论中的新闻宣传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它理所当然地具有邓小平理论的基本特点。

也就是说,邓小平理论的新闻宣传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关于新闻宣传工作的思想和学说的直接继承和发展,因而,也就具有承接性、开放性、兼容性、实践性、辩证性的重要特点。

这是因为,这些特点同样表现在邓小平理论的新闻宣传思想当中。

邓小平理论既是完整型的、又是开放型和发展型的科学体系,而其中的新闻宣传思想则是其中的分体系、子系统,切不可割裂开来,也不能因为邓小平不是一个书斋里专钻故纸堆的学者,而是一个现实的指导者、建设工作的领导人,就认为他的这些所写、所讲、所说、所谈的,只具有当时、当地、具体事情的指导性,而没有什么新闻宣传工作的理论价值,便不能将其系统化、科学化。

我认为:

邓小平理论的新闻宣传思想,除了具有邓小平理论的承接性,开放性、兼容性、实践性、辩证性等这些基本特征外,还是对中国新闻宣传特别是对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新闻宣传工作实践的理性总结,它高层建瓴地站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前头,将哲学、政治学、政治经济学、文化学、经济学、管理学、军事学以及飞速发展的各种自然科学学科的学说,应用于指导我们的新闻宣传工作实践,是一个新闻宣传实际工作的宏观的指导思想体系,其中的系统性、全面性、科学性和可行性,已为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闻宣传工作的正确实践所证明,也将为我们今后的新闻宣传工作实践进一步所证明。

二、邓小平理论的新闻宣传思想之主要内容

邓小平理论的新闻宣传思想,可粗略地分为以下十个方面。

(二)理论宣传及研究要紧密联系实际,反对脱离具体实践的抽象空谈。

邓小平以马克思主义者的理论勇气和胆略,支持了“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大力强调和积极提倡“解放思想”[3](p140),特别重视理论方面的研究和这方面的新闻宣传活动。

邓小平理论的新闻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强调在新闻宣传工作上要理论联系实际,反对脱离具体实践的抽象空谈,不能当“口头理论家”或“口头宣传家”。

邓小平批评了一些在政策理论宣传上的不良倾向:

“在宣传内容上,一般地只注意土改宣传,而忽视了党的各方面正确政策的宣传。

‘左’的口号,‘左’的词句掩盖了或减弱了党的正确口号和主张的力量。

”[2](p113)理论的研究,关系到正确政策的制定。

这种带有高度战略的新闻宣传思想观点,直承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新闻宣传学说,极有新闻学的学术价值。

马克思在法国巴黎公社失败后,认真地总结其经验教训,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并且把流亡在外的、急急忙忙地要回国内去举行第二次起义的领导人经过劝说推进了大不列颠图书馆,让他们在那里加强学习、锻造革命的理论武器。

列宁指出“没有革命的理论,便没有革命的运动”。

毛泽东在我国抗日战争最困难的时期,从实践中总结经验和教训,艰苦地创造了新民主主义的革命理论,并指导中国人民革命取得了胜利。

邓小平说:

“当然,不论是现在或者今后,还会有许多理论研究,暂时人们还看不到它的应用前景。

但是,大量的历史事实已经说明:

理论研究一旦获得重大突破,迟早会给生产和技术带来极其巨大的进步。

”[3](p87)新闻宣传工作要提倡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研究,要将其提到正确政策宣传的政治思想高度。

他指出:

“这里说的宣传工作,实际上包括党的整个思想政治工作。

”[3](p363)他说:

“理论工作者、宣传工作者、新闻工作者、教育工作者、文艺工作者同党的各级干部一起,在这几年的富有成效的工作中,共同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

”[3](p364)同时他强调“要我们今后的宣传工作能够适应经济形势和政治形势的要求”[3](p363),也就是说理论研究要联系实际,对这样的理论研究及其对于它的宣传,要有助于实现“四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他批评“有相当一部分理论工作者,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提出的种种重大的理论问题缺乏兴趣,不愿意对现实问题进行调查和研究,表示要同现实保持距离,免得犯错误,或者认为没有学术价值”[1](p40)。

他还一针见血地指出,抽象空洞的宣传“不但不可能帮助人们正确地认识和解决当前社会主义社会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也不可能帮助人们正确地认识和进行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为技术进步、社会进步而需要不断进行的改革。

”[1](p41-42)所以,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一切从实际出发”[3](p380)。

 (四)提倡实事求是,拿事实来说话,反对“本本”和形式主义。

要实事求是,关键就在于这个“求”字上,即如何地去研究。

邓小平理论的新闻宣传思想,要求新闻宣传工作要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原则,拿事实来说话,反对本本主义和形式主义,反对形形色色的弄虚作假。

邓小平指出: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要提倡这个,不要提倡本本。

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

”[3](p382)毋庸置疑,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也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是必须坚持的思想路线。

在新闻宣传工作上是要提倡实事求是的,是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

可是具体应该怎么办呢?

邓小平在这里承接了毛泽东“请看事实”的新闻宣传思想,强调必须“拿事实来说话”[3](p155)。

新闻宣传工作要拿事实来说话,但“事实”并非是信手拈来的,是经过反复研究调查得来的。

拿到了事实,“写文章也不是很困难,主要是要意思好”[2](p146)。

邓小平说:

“办好报纸有三个条件:

结合实际,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

”[2](p146)这三个条件都是与“拿事实来说话”有关联的。

不结合实际,只是空谈一阵,然后束之高阁,那根本谈不上是“实事求是”,那是政治喧嚷,唱的是空洞的调头,是照着“本本”来念,是教条主义,在新闻宣传上搞形式主义,这是必须加以反对并且花大力气予以避免的。

不联系群众不行,鲜活的事实都是群众创造的,不能密切群众关系,事实就难以得到,要想得到“新闻如鲜鱼”似的事实那是不可能的。

在新闻宣传工作上进行批评,更要实事求是,更要“一点雨一点实(湿)”,因为这是公开批评,事实不确凿那是绝对不行的。

新闻宣传工作者需要自我批评,更正自己报道中的遗漏或失实,还报道事实以本来面目。

新闻宣传工作要“拿事实来说话”,就要像邓小平所指出的那样,“报纸要结合实际,结合当时当地的中心任务。

……领导同志和办报同志的主要精力要放在当地新闻上,要大量刊登本区人民的工作和生活情况。

报社要时时和领导取得联系,根据本地当前任务的变化,随时调整自己的报道方针”[2](p146)。

拿事实来说话也是有原则的,决不是“有闻必录”。

邓小平敏锐地看到:

“现在有一个问题,就是形式主义多。

电视一打开,尽是会议。

会议多,文章太长,讲话也太长,而且内容重复,新的语言并不很多。

重复的话要讲,但要精简。

形式主义也是官僚主义。

要腾出时间来多办实事,多做少说。

”[2](p384-382)死抱“本本”,搞教条主义;扎“花架子”,搞形式主义;不深入调查研究,搞官僚主义;这在新闻宣传工作中都是要严肃地加以批判的。

(五)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认为坚持原则“输理”。

邓小平理论的新闻宣传思想特别强调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认为坚持原则‘输理’”的软弱态度和错误说法。

邓小平最早提出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问题,还明确指出: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是坚持党的领导。

”[3](p358)“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党的领导是个要害。

”邓小平指出:

“尽管如此,中央认为今天还是有很大的必要来强调宣传这四项基本原则。

”[3](p158)他强调说:

“但是也必须指出,我们的宣传工作还存在严重缺点,主要是没有积极主动、理直气壮而又有说服力地宣传四项基本原则,对一些反对四项基本原则的严重错误思想没有进行有力的斗争。

”[3](p364)他说明了“尤其严重的是,对于这些不正确的观点、错误的思潮,甚至对于一些明目张胆地反对党的领导、反对社会主义的观点,在报刊上以及党内生活中,都很少有人挺身而出进行严肃的思想斗争。

”[3](p365)对四项基本原则“必须结合实际加以坚持和发展,并理直气壮地进行宣传,不允许怠工。

”[3](p366)他非常明确地指出:

“要加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宣传、教育,要多写这方面的文章。

要批判‘左’的错误思想,也要批判右的错误思想。

……现在的问题是,要更多地宣传四项基本原则。

”[1](p379)如果不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就此进行宣传、教育,“从中央到地方,在思想理论战线上是软弱的”,“好人得不到支持,坏人猖獗得很,好人没有勇气讲话,好像自己输了理似的,没有什么输理的。

四项基本原则必须讲,人民民主专政必须讲。

要争取一个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没有人民民主专政不行,不能让那些颠倒是非、混淆黑白、造谣诬蔑的人畅行无阻,煽动群众”[1](p195)。

他还说:

“对人民实行民主,对敌人实行专政,这就是人民民主专政。

运用人民民主专政的力量,巩固人民的政权,是正义的事情,没有什么输理的地方。

”[1](p379) 

【内容提要】马克思恩格斯在探索人类社会发展道路的过程中,敏锐观察到历史已经开始形成世界历史的事实,提出世界历史产生的原因、机制、动力和趋势,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邓小平科学运用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历史思想来思考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问题,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经典作家的世界历史思想,对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邓小平/马克思/恩格斯/世界历史

【正文】

从19世纪40年代起,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过程中,立足于“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这一历史事实,突出强调了生产力、世界交往、世界市场以及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发展在世界历史进程中的巨大作用,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趋势和方向。

邓小平在建设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遵循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历史思想,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提出对外开放的思想、积极融入世界市场的思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在世界历史条件下如何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思想等,赋予了马克思恩格斯世界历史思想新的内容和时代价值,形成了邓小平的世界历史发展观。

探索和研究邓小平的世界历史发展观,对于在全球化已作为现时代重要特征的背景下进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邓小平对马克思恩格斯世界历史思想发展的基本内容

第一,邓小平在深刻把握世界历史发展新趋势的基础上提出的对外开放思想,指出了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在世界历史背景下实现现代化所依据的外在条件,把对马克思恩格斯世界历史思想的认识发展到新水平。

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等著作中十分清楚地阐明了他们的世界历史思想。

他们指出,世界历史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生产力和世界交往普遍发展的结果。

在前资本主义时期,由于生产力、地理条件、交通工具等方面的限制,各个民族之间的交往是非常稀少的,各个民族处于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从而形成了各有特色的民族发展图景。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交往范围的扩大,才最终突破了国家、民族的地域局限性,使民族历史开始逐步转变为世界历史。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

随着生产力和世界交往的发展,“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越是扩大,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而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1](p.88)。

如果说在资本主义早期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进程才初显端倪,那么在当今时代,世界各国之间相互联系和交往则更是突飞猛进地向前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地区、企业甚至个人的活动,以国际市场和信息技术进步为纽带,越来越连接成一个相互依赖、相互开放、相互合作、相互竞争的世界整体,世界历史进入了它发展的新阶段,即全球化阶段。

在全球化背景下,任何一个国家,都与世界上其他国家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邓小平在深刻把握世界历史的这种新趋势的基础上指出:

“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

”[2](p.64)他更主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指出: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2](p.78)即中国要快速发展和繁荣稳定,必须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对外开放是强国之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