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老师们.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351848 上传时间:2023-07-2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468.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亲爱的老师们.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亲爱的老师们.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亲爱的老师们.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亲爱的老师们.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亲爱的老师们.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亲爱的老师们.docx

《亲爱的老师们.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亲爱的老师们.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亲爱的老师们.docx

亲爱的老师们

主编:

Teacher84

2011年12月3日

梧州市小学语文3班级学习简报

第3期

 亲爱的老师们:

身心愉快!

到今天为止,按计划,学习时间已经到了第四周,请大家抓紧时间学习。

祝同学们学习愉快,收获多多!

第四周

12月3日—12月9日

学习课程4

教师职业倦怠的心理调适

学习课程5

教师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

网上交流、学习,并在论坛发表主题帖和跟帖

2011年12月3日21:

00统计

梧州市小学语文三班

研修日志:

提交数101

评论数18班级推荐数38

我的教学故事:

提交数25

评论数5

班级推荐数24

作业:

提交数43评论数2

班级推荐数9

论坛研讨:

发帖数316

回帖数920

精华贴数2

教学设计与反思:

提交数16

评论数2班级推荐数5

班级学习简报:

发布数2

评论数6

学员数:

54

据《项目简报》第2期报导:

万超运、关燕宁、李惠兰3位学员达到100分啦。

恭喜以上老师,希望我们班的同学以他们为榜样,再接再厉,好好学习,争取更好成绩!

 

阅读课设计

《长征》(新课标人教版 五年级上册)

——选自《新课程理念下创新教学设计》

特点分析

(一)教材特点

本课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长征》是伟人毛泽东的名作。

它用凝练的语言,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战胜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

仅仅56个字,对举世闻名的长征作了生动的描绘和热情的讴歌。

(二)教学特点

从年段特点来看,六年级学生对这首诗的理解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学生对长征这段历史不了解,对诗中提到的历史事件和战斗场面并不熟悉,因此,如何拉近学生与诗的内容之间的距离,是学习这首诗的目的。

同时经过六年的学习,学生在语文学习上已经有了较深的积淀,老师应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自主感悟,自主建构,在理解每句诗的含义的基础上,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从教者自身的角度看,在课堂上能够与学生平等交流,积极对话,善于捕捉学生思维的闪光点。

六年级学生学习《长征》,一个主要的目的是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对长征这段历史有所了解,这就要求教师能够涉猎这段历史中的人和事,在这方面,教师在课前做了比较充分的准备。

理念与目标

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策略阐述为:

“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的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阅读是一种探究性、创造性行为,是教师引导学生感受、想象、评价文本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和作者平等对话的复杂心理过程。

本课教学力图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充分尊重学生个性的前提下,创造独立阅读的空间,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吟咏、体味、思考,挖掘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力求突出语文学科的特点,引导学生用多种方式品读课文。

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读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同时,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积极探索对话式的教学模式,把学习时间归还给学生,师生在平等对话的过程中,交流学习体验,积极互动,共同发展。

目标:

1.理解诗句,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

创新设计

设计一:

激趣引入,走进长征

1.同学们,前几天老师留了一个预习作业,请同学们查阅关于长征的资料,老师想知道,你们都查找到了长征的哪方面资料?

2.毛主席在长征胜利后,对长征有一段精彩的评述。

下面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让我们听一听66年前毛主席是如何评价长征的。

3.毛主席提起笔,写下了著名的七律《长征》诗。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毛主席的这首诗,重温红军将士这段光辉的革命历程。

4.学生试读。

设计二:

整体感知,再现长征

1.以小组为单位自由练读这首诗,注意重点字词。

2.汇报练读成果。

3.读诗设疑:

读了几遍诗,你都读懂了什么。

4.播放录像,学生观看,引导学生体会当年毛泽东在写这首诗的时候,想的是什么。

5.教师小结:

我们从毛主席的目光里,从每一幅动人的画面中,从他笔下的每一句诗中,都不难体会到红军在长征中经历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也更能感受到红军战士大无畏的精神和豪迈的气概。

让我们回到诗中,一起感受红军走过的千山万水,经历的千辛万苦。

设计三:

研究学习,理解长征

1.(大屏幕出示原诗)请小组同学有感情地读诗。

2.请小组同学选择《长征》中喜欢的诗句进行研究性学习,可以采用我们平时常用的朗读、品析诗句、交流课外资料等学习方式进行学习。

3.汇报学习成果。

(1)体会红军长征途中数不尽的艰难险阻:

①用录像画面体现“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中红军经历的“万水千山”。

②出示蒋介石妄图在大渡河消灭红军的一个画面。

③用录像画面展示“大渡桥横铁索寒”,体会其中的“寒”字。

(2)看录像,体会红军大无畏的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①录像画面再现攻占腊子口的壮烈场面。

②录像画面展示爬雪山场面,体会“岷山千里雪”。

设计四:

进一步欣赏这首诗

1.自由练读。

2.指名读、齐读。

3.教师范读、师生配合读。

4.配乐读。

设计五:

拓展积累,歌颂长征

1.介绍毛泽东在长征过程中做过的很多诗词,除了《长征》,还有几首著名的作品。

2.出示毛主席关于长征的两首词:

《忆秦娥·娄山关》、《清平乐·六盘山》。

3.读一读这两首词,感受其表达的思想感情。

4.总结全诗。

精彩回放

教学实录片段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建立起信息资源之间的联系,是学好这首诗的关键所在。

因此,用对长征这一历史事件的认识和评价作为本课的切入点,激发学习《长征》这首诗的兴趣和热情,使学生很自然地拉近与诗的距离,对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学习大有裨益。

师:

同学们,前几天老师留了一个预习作业,请同学们查阅关于长征的资料,不知道大家完成得怎么样?

老师想知道,你都了解了哪些关于长征的资料,谁愿意讲一讲?

生:

我查到了长征的背景,了解到长征挽救了红军。

生:

我通过读毛主席的诗词,知道了毛主席在长征途中写了许多的诗词。

生:

我上网查到了长征的路线图,知道长征经过了11个省,走过了大半个中国。

师:

看来许多同学都通过各种渠道了解了长征这段历史。

下面,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让我们一起穿越时间隧道,听一听66年前毛主席是如何评价长征的。

(播放录像,画面上是毛主席在长征后对长征的一段评价)

师:

毛主席提起笔,他会写些什么呢?

生:

他写下了《长征》。

师:

对,他写下了著名的七律《长征》。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毛泽东的这首诗。

(板书:

长征)请同学们打开书,老师请一名同学朗读这首诗。

教学实录片段二:

学生在练读的基础上,头脑中形成了不同的画面,让学生把心中之情、心中之境借助录像画面,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样既可加深对诗文的理解,又能建立起形象画面与语言文字之间的联系。

师:

读了几遍诗,你读懂了什么呢?

你能不能把你读了诗后,脑海里产生的画面给同学们讲讲?

生:

我的脑海里出现了红军过雪山的情景,因为我以前看过一个电影,我知道红军在过雪山时牺牲了很多战士。

生:

我的脑海里出现了红军过大渡河的场面,诗中写了“大渡桥横铁索寒”,我知道铁索令人胆寒。

师:

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当年毛泽东在写这首诗的时候,想的是什么?

生:

想。

师:

好,让我们一起看一看。

(录像:

毛主席奋笔疾书,写下《长征》,背景音乐为《长征》乐曲)

师:

看着毛主席深沉的目光,看到他奋笔疾书写下的诗句,你现在对长征又有什么新的认识?

生:

红军长征真是历尽了艰难险阻啊!

教师敞开心扉与学生进行“对话”,师生之间在感情、兴趣、个性、思维、人格等多方面进行交流和互动,成为合作的伙伴。

这样,教师关注的不再是学生学习的结果,而是每个学生学习和发展过程中的即时状态。

生:

老师,我刚才看到你那里有红军强渡大渡河的一段影片,我们想先看一看。

(在此之前,教师给学生展示了一些电影画面)

师:

好,我们一起看。

(录像片段)

生:

看到红军强渡大渡河的场面后,我觉得红军其实损失很大,战斗很惨烈啊!

师:

为什么用“惨烈”形容?

生:

我看到了勇士们为了夺下泸定桥,冒着枪林弹雨,奋不顾身地冲向对岸,有的红军战士在夺桥时献出了生命,当时的情景应该用“惨烈”形容。

师:

能不能把自己的这种理解和感受读出来?

生:

好。

(学生朗读,声情并茂)

教学反思

作为一节参赛语文课,总体看,自读自悟、质疑启思、读议领悟成为课堂的主要活动,在关注学科特点,体现师生互动上为教师提供了一些研究素材。

回顾课上的感受,第一个教学环节感觉缺少层次性,而且花费了不少的时间,比课前预想的教学进程要缓慢。

师生互动较好的部分是围绕课前搜集的资料展开学习,深入研读一处。

在教师的引导点拨下,学生的自主学习线索明晰,收效很大,为后面的充分品读作了很好的铺垫。

后面部分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整个课堂中不确定的因素有很多,很多教学语言也是随机生发的,这使课堂中多了一份自然,一些情趣,同时也出现了教学语言随意的现象,值得反省。

既然是研讨课,缺点当然很多,如果能从中发现些许对新课程理念实践探索的影子,去粗取精,就是我们在这堂课中的收获吧。

(王廷波)

专家点评

今天十二三岁的孩子,对二万五千里长征的了解是非常有限的,对毛泽东的七律《长征》所表达的情感的理解也一定是很困难的。

但是,在王老师的课堂上,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并不怎么费力,而且思维特别活跃,发言讨论特别热烈。

他们对毛泽东笔下的那些诗句的内涵,对红军指战员那种英勇无畏的气概和乐观精神,真的是有了较深的感受。

什么原因呢?

我想有以下几点:

一、建立起信息资源之间的联系,是学习好这首诗的关键所在。

学生在课前查阅了关于长征的资料,上课伊始,他们就概要介绍自己通过各种渠道所了解到的长征的历史,老师又播放了毛主席对长征的一段评价。

这样,就拉近了学生与诗的距离,激起了学生诵读和深入理解诗的兴趣和热情。

二、创设情境,练读诗句,想象画面。

播放毛主席奋笔疾书《长征》时的画面,反复练读诗句,想象每句诗在自己头脑中形成的画面,并讲给同学听。

这样,学生读诗后的心中之境、心中之情就能借助语言表达出来,互相交流,加深对诗的理解。

三、教师敢于放手,学生自主空间大。

课堂上教师没有给学生设什么“套”,学生很活跃,介绍自己收集的资料,提出遇到的问题,讲自己对诗句的领悟。

学生很放松,潜能得到发挥,情感的表达也很到位,学生成了课堂上的主人。

对话—感受—反思—《坐井观天》

教学案例

刘玲

我是一名 新教师,从教五年。

其中,上《坐井观天》让我印象深刻。

上课伊始,一切都是那么顺利。

学生通过自读质疑、读中释疑、角色体验等方法体会到青蛙和小鸟当时各持己见,争论不休的心情。

这时,我提出本节课的一个关键问题:

“小鸟认为天无边无际,青蛙认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他们各持己见,争论不休,聪明的小朋友,那到底是谁弄错了?

”当学生与自己的学习伙伴展开讨论后,集体交流开始了。

活泼的郭思铭第一个站起来说道:

“我认为小鸟说得对,当青蛙问小鸟从哪里飞来的时候,小鸟告诉它是从很远的地方飞来的,说明天真的很大。

”机灵的李乐锋接着说:

“我也认为小鸟说得对,但我的理由和郭思铭有点不同。

我认为是从小鸟飞了一百多里的地方可以看出天很大。

”胖乎乎的张金逸早已等不及了,他一边起立一边回答:

“我觉的两个地方都能说明天很大,无边无际,小鸟说的对。

”沉着的林灿荧用她那悦耳动听的普通话回答:

“我同意郭思铭和李乐锋的看法,但我还要补充一点。

从小鸟飞那么远,飞一百多里地,口渴了也很能看出天很大,否则小鸟怎么会那么口渴呢。

”……看着孩子们精彩的交流,我是听的心花怒放。

当我正准备顺势引入下一个教学环节的时候,一只小手举了起来,原来是我们班最懒惰的“不做作业大王”林鑫涛。

难道他还有自己的见解?

带着一丝疑惑,我示意他起身发表自己的看法。

他说话的声音比平时还要小,但“我认为青蛙是对的”这八个字却让全班的每一同学都听得清清楚楚。

大家都瞬间寂静下来,同时也睁大一双双眼睛,他们不约而同地把视线从林鑫涛的身上移向了我。

此时,我看到他那一张娃娃脸上有着难以名状的神情。

对于课堂上的这类向好学生发言一般倒,质疑学困生的回答的情况,我遇到了很多次。

可是学困生敢于发表与好生截然相反的回答,还真是头一次。

但我坚信自己有能力处理好。

我只说了一句话:

“其他同学同意这样的看法吗?

”班上那些和我默契相投的孩子,便争相发言,替我“解围”。

我迅速整理好自己的教学思路,笑着告诉他:

“请说说你的理由,好吗?

”这个男孩振振有词地说道:

“这只青蛙也没弄错,因为它一直生活在井里,它看到的天就是只有那么大,它确实说了它看到的天只有这么大,它也没说错啊。

”他一边还用身边的作业本子,卷成筒状朝着窗口望,一边说:

“你们自己试试看,天不是也变成这么大了吗?

”听完这样的理由,我首先表扬了林鑫涛敢于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然后请他先保留自己的看法,等读懂后面的重点段以后我们再来探讨这个话题。

接下来的学习过程因为有这样的阅读动力,让师生更加投入。

学生借助有关学习过的资料(一叶障目)突破了教学难点,懂得要开阔自己的眼界,获得更多的知识,做见多识广的人。

这时,我请林鑫涛再来谈一谈他对文中这只青蛙的看法。

小男孩情真意切地说道:

“我的想法转变了,是青蛙错了。

因为青蛙坐在井底,看到的东西少,它的见识就少,所以才会觉的天只有井口那么大。

”话音刚落,整个教室立刻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我摸摸他的头,看着他因兴奋而涨红的小脸,我由衷地感到自豪,为我们班级有这样敢于质疑的勇敢学困生而感到到高兴。

上述教学片段,不由得引起我深入思考。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步伐越来越有力,给我们的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

从新课程实施的角度来分析,我觉得《坐井观天》这次课堂教学体现了以下三个方面的理念:

一、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

无论是孩子还是成人,对自己的阅读总是会有一定的目的,或是凭个人的爱好,或是各自的经验对读物进行选择性阅读,他们的阅读个性是客观存在的。

法国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卢梭曾说过“儿童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

如果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最愚蠢的。

”正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因此,对同一文本也完全可以从若干角度进行不同的解读,尽管可能解读的不是很正确,这就要需要我们老师的教育机智来引导学生了。

上述教学案例中林鑫涛对文本中青蛙的看法就是他自己的阅读感受,如果以教师或其他学生的理解去代替林鑫涛的理解,那必将抹杀孩子的阅读个性。

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就必须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的同时,来进行正确的引导。

在阅读过程中,多请学生谈谈他们对文本的理解,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

二、给予学生阅读反思的时空

所谓“阅读反思”,是对阅读之后所理解内容的回味和再思考,是分清在阅读过程中,哪些体验与探究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哪些是有效思维,哪些是无效思维。

文本是死的东西,它只有在经过学生的理解、接受、反思、批判后,才能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栩栩如生的形象,文本才具有生命;也只有这样的阅读,才能开启学生的心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学生由于个人的生活阅历不够丰富,看待事物往往不够准确和全面。

上述案例中林鑫涛刚开始判断青蛙的看法时显然就出现了一定的局限性,这时候,我告诉他在读懂后面的重点段以后咱们再来探讨这个话题。

这样的做法,其目的是给予学生阅读反思的时间和空间,有效地激发学生继续阅读的兴趣,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学生通过潜心阅读,能深人思考阅读内容,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再一次形成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读懂重点段落以后,林鑫涛那情真意切的表达就是最好的见证。

 三、营造师生平等对话的氛围

 语文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对话主要是以文本为中介进行的平等的精神交流。

学生有权利拥有独立的人格,拥有自由意志,拥有丰富敏感的内心世界,拥有舒展生命、张扬个性的空间。

而老师我只是一个话题的提供者,对话环境的创设者,对话教学的主持人,儿童表达独特见解的谛听者与欣赏者。

正因为有这样合理的师生定位,包括陈斌斌在内的所有学生才能拥有自主阅读的时空,才能与文本充分对话的同时产生个性化感悟,才能有效地展开思想的碰撞与交流,才能切实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并提高阅读质量。

而上述教学案例中所呈现出来的一个个无法预约的亮点,正是源于师生平等对话的良好氛围。

《乞巧》教学设计

蒙珏

 

一、教学目标

1.认识“乞”、“霄”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诗中蕴含着的民间传说,并愿意说给别人听

二、教学重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了解诗中蕴含着的民间传说。

三、课前准备

收集<牛郎和织女>的神话故事,教学挂图,生字卡等。

四、教学过程

一、课前组织

1、你知道哪些神话故事?

2、小结:

神话故事生动有趣,想象神奇,寄托了人们许多美好的愿望。

二、导入新课

1、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与一个神话故事有关的一首古诗,认真看老师写题目。

(板书:

乞巧)

2、理解诗题。

(1)指导读题目,注意“乞”的变调。

(2)区别“乞”和“气”,指导书写“乞”字。

(3)给“乞”字组词,理解诗题。

3、简介作者林杰。

林杰,唐代诗人(831——847),福建人,非常聪明,六岁就会作诗,又精通书法棋艺,被称为神童。

三、初读全诗

1、过渡:

老师估计作者在写这首诗的时候年龄和你们差不多呢!

很想去读读了吗?

心动不如行动!

那就赶快打开书翻到122页读读吧!

2、提出初读要求:

请同学们把每个字音读准,把诗歌读通顺。

3、学生自由读诗。

4、多种形式的读检查初读情况。

(指名读、男女分读、齐读)

(1)指导朗读停顿。

(2)区别诗句中“宵”和“霄”的形、义,指导写“霄”字,结合图片理解“碧霄”。

四、走进文本,整体感知

1.过渡:

哎,读着诗歌老师发现这里竟然还藏着一位姑娘呢,她的名字叫——(学生:

织女)。

2.简介织女星和牛郎星。

3.老师讲借助挂图述织女和牛郎的神话故事。

4.阅读资料袋。

5.指名学生说说诗句的意思并带着自己的理解读读相关诗句。

 它们在银河的两边,遥遥相望,只有在七夕的晚上“渡河桥”来相聚啊!

在星空下,诗人林杰忍不住吟诵着:

(教师示范读):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你能读好这两行诗吗?

(指名读、男女赛读)

6.是啊,在这样一个新月当空的夜晚,人们又在做什么呢?

读读三、四行。

(学生读)(学生自由说)

可以看看课后资料袋里是怎么说的?

(学生再次回答)

原来她们是在向织女乞巧啊!

同学们,你们对织女了解多少啊?

(学生自由回答)

织女是天上的七仙女,她聪明、善良、美丽无比,更重要的是她心灵手巧,她织得锦缎又光又亮,光的像粼粼闪光的河水,亮的比天上的云霞还亮。

人们给她织的锦缎取了个很好听的名字,叫云锦。

织女在云锦上织的图案更是美不胜收啊!

她织的花,红似火,白似雪,娇艳欲滴,引来蝴蝶翩翩起舞。

她织的鸟,栩栩如生,真像活了一样,孩子们看见了,都想去捉呢!

人们都对织女织的云锦啧啧称奇啊!

少女们个个都羡慕,羡慕的不得了,它们羡慕什么呢?

(织女的巧手)

你们羡慕吗?

(羡慕)你们羡慕什么啊?

(织女的巧手)所以古时候的少女们便在牛郎织女相聚的这一天,向织女乞巧。

渐渐地便有了这样一个节日——乞巧节。

7.乞巧节是古时候人们非常喜欢的一个节日。

同学们,你们最喜欢的是什么节日啊?

(六一儿童节)

想想你们在过六一儿童节时,周围是怎么样的节日景象呢?

(学生自由说)

那古人在过乞巧节又会是怎么样的节日景象呢?

再读读三、四行。

(学生再次读)

闭上眼睛想想,再和同桌说说,争取说得更好!

(交流指名回答)

8.反馈。

A.你怎么知道人很多?

读出诗句。

(家家乞巧望秋月)是啊,每家的少女们都在望着月亮,乞取智巧,瞧,在小院里,在家门口,在……(指学生说,在田野,在山坡,在河边,在花园……)在所有能够看到月亮的地方,少女们都在穿红丝线,哪怕夜深了,她们还在不停地穿,为什么啊?

(他们想象织女一样心灵手巧)

B.她们穿了多少条呢?

(几万条)真的有几万条吗?

(没有)那是多少条?

(很多很多)什么多?

(红丝多)在第四行里,还有哪个字可以看出少女们穿的红丝很多呢?

(穿尽)

C.数不清的红丝都穿完了,可见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愿望是多么强烈而美好啊!

诗人林杰发出感慨: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你能像老师这样读吗?

(指名读,齐读)

五、体验升华

1.诗人林杰写下《乞巧》这首古诗,来表达那些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那你们再读这首诗一起享受节日的气氛吧。

(指名读、齐读、合作读)

2.小结:

七夕佳节,天上牛郎织女喜相会的高兴场面,人间女子乞巧心灵手巧的美好心愿感动着我们。

(板书:

天上相会人间乞巧)

六、拓展延伸

1.同学们,其实人们不仅仅只乞求心灵手巧,还乞求什么呢?

2.读读《乞巧歌》:

乞手巧,乞容貌;乞心通,乞颜容;乞我爹娘千百岁,乞我姊妹千万年。

指名说说,齐读。

3.你在七夕节会向织女乞求什么呢?

指名说,交流评价。

4.小结:

大家的美好愿望,一定会实现,因为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板书:

美好愿望)

七、板书设计

天上相会

 乞巧      美好愿望

人间乞巧

 

当老师好还是不好

宋芳芳:

懵懵懂懂,在走向人生的岔路口上,我选择了当教师这个职业。

到现在,忙忙碌碌,辛辛苦苦也走过了好些年,回首有过失败的苦恼,也有过成功的喜悦;工资呢,近年来也不断提高了,但总是赶不上物价飞涨的脚步,你们说,当老师好还是不好呢?

陈烨:

的确,做老师就是这样,酸、甜、苦、乐皆有。

黄英妮:

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老祖宗留存下来的这句话,不无道理啊!

学会惜福吧!

个人觉得挺满足的,知足常乐!

蒙珏:

我认为当老师好!

工作时间固定,又不用上夜班。

麦炼文:

我喜欢这个职业,下辈子还要老师。

杨惠贞:

如果再让我选择,我还会当老师,我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生活。

黎素杏:

好与不好没有一个固定的界限,还是要看个人的心态,知足常乐!

陈小丽:

教师职业,七彩生活!

辅导老师: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我觉得当老师很好,因为很多人会永远记住你,感激你。

让学生写好字我有新办法

最近在我们班练字,取得了较大的成效。

学生的字普遍写端正了。

首先要检查每一个学生执笔是否正确。

然后我让他们练好每一个笔画,重复练习三遍,然后进行了听写笔画,再练部首,再听写。

要求每一个学生过关。

大部分学生的字都有了很大的改变,当然在作业书写上还要严格要求。

对于一些特困生我们还要加以耐心,给多一些时间让他成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