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师资格证面试教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345906 上传时间:2023-07-22 格式:DOCX 页数:62 大小:372.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教师资格证面试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小学数学教师资格证面试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小学数学教师资格证面试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小学数学教师资格证面试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2页
小学数学教师资格证面试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教师资格证面试教案.docx

《小学数学教师资格证面试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教师资格证面试教案.docx(6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数学教师资格证面试教案.docx

小学数学教师资格证面试教案

小学数学教师资格证面试教案

——《10的加减法》教学设计

设计:

陕西省石泉县城关一小张晓燕

评析:

陕西省石泉县教研室刘国新

设计说明:

《10的加减法》是在学生已经比较熟练地掌握10的组成,并且通过一图四式的练习,初步认识了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之间的联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10的加减法》是以后学习20以内进位加和退位减的重要基础。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设计学生喜欢的小鸭吃两盘鱼这一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愿望,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分析、思考、操作,得出10的加减法的所有算式。

教学内容背景材料: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66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激发学生积极探索新知和学好数学的愿望。

2.正确计算10的加减法算式,加深认识相应的加减法算式之间的联系。

3.逐步培养学生数学思考的能力,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合作交往能力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铺垫

谈话: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的教室里来了好多的客人,我们给客人表演一个凑10的拍手游戏,好吗?

你拍1,我拍9,我们都是好朋友,

你拍2,我拍8,团结起来力量大,

你拍3,我拍7,我们从小爱学习,

你拍4,我拍6,说话老实不吹牛,

你拍5,我拍5,55凑成一双手。

二、自主学习,探究新知

1.教师谈话:

客人夸我们班的小朋友真能干,送给大家一份礼物,你们想知道是什么吗?

多媒体演示:

草地上有一群可爱的小鸭在找吃的。

问:

你们看到了什么?

是多少?

生:

我看到有10只鸭子。

问:

你们知道鸭子最喜欢吃什么?

生:

鱼。

多媒体演示:

10只小鸭的画面上出现两盘鱼。

小鸭很饿,我们给它们送去两盘鱼,请小朋友们想一想,会发生什么情况?

生:

它们会抢着吃。

生:

一盘鱼5只小鸭吃,另一盘也5只小鸭吃。

生:

3只小鸭吃左边的一盘鱼,7只小鸭吃右边的一盘鱼。

生:

10只小鸭都吃一盘鱼,另一盘鱼没有小鸭吃。

生:

(略)

2.学生尝试操作:

小朋友们想象力很丰富,小鸭到底会怎样去吃鱼呢?

请你用圆片代替小鸭分一分,并根据自己分的说出算式。

3.两人小组交流:

请同桌两人相互说你是怎样分的,怎样列式的?

4.学生汇报,教师板书算式。

教师:

谁能说说你是怎样分的,怎样列式的?

生:

我是这样分的,6只鸭子吃一盘鱼,4只小鸭吃另一盘鱼。

算式是:

6+4=10,4+6=10,10-4=6,10-6=4。

多媒体演示:

6只小鸭吃左边的一盘鱼,4只鸭吃右边的一盘鱼。

谁能告诉大家你是怎样列出这几个算式的?

生:

左边的6只小鸭和右边的4只小鸭合起来是10只小鸭;右边的4只小鸭和左边的6只小鸭合在一起是10只小鸭;一共有10只小鸭,左边6只小鸭吃鱼,还剩4只小鸭吃右边的鱼;一共有10只小鸭,右边4只小鸭在吃鱼,还剩6只小鸭吃左边的鱼。

生:

我是这样想的,因为4和6组成10,10可以分成4和6,所以6+4=10,4+6=10,10-4=6,10-6=4。

教师:

小朋友们真了不起,能根据一种分法列出4个算式。

还有不同的分法吗?

生:

左边10只小鸭在吃鱼,右边没有小鸭吃鱼。

算式是:

10+0=10,0+10=10,10-0=10,10-10=0。

多媒体演示:

10只小鸭吃左边的一盘鱼,右边的一盘鱼没有小鸭吃。

还有谁有不同的分法?

生:

(略)

学生每说一种分法和算式,要求学生把自己是怎样分的演示给大家看,从而逐步得出10的加减法的全部算式。

5.客人们想知道你们是用哪种方法算加减法的?

(出示:

3+7=,7+3=)选一道题用你最喜欢的方法算,把你是怎么算的说给同桌听。

(抽生汇报)

6.整理。

请小朋友们读黑板上的算式,你能发现什么?

告诉你的同桌。

谁能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

生:

(略)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归纳小结,引出课题。

板书课题:

10的加减法

三、巩固提高,发展思维

1.练习10的加法。

哪两张卡片上的数相加等于10?

(师生同做,同桌互做)

2.练习10的减法。

拿两张卡片,用大数减小数。

(师生共做,同桌互做)

3.看谁说的多。

(同桌相互说)

()+()=()()-()=()

4.谁能举出生活中10的加减法的例子?

四、全课小结

小朋友们表现的真棒!

还有什么问题吗?

教学点评: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是2003年11月14日在城一小举行的全校赛教活动中的课堂实录。

主要特点有:

1.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在探究新知识环节,使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学生自主观察、动手操作、小组交流、教师适时参与、师生互动等方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学生自主探究出10的加减法的所有算式,效果较好;3.练习设计有层次、有坡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练习方式充分体现了合作学习的新理念;4.全课小结采取由学生自己回顾总结的方式,注重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和归纳知识的能力。

需要改进的是:

充分利用课本资源还不到位;重视小组合作学习,但学生个体独立思考还不够。

去看看

小学数学教师资格证面试教案

——《8和9解决问题练习课》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现实的问题情景,使学生能够看懂数学问题,能够找到问题与条件之间的联系,明确“解决问题需要的信息”,并能利用10以内加减法正确解答。

(二)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经历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能够从问题的角度寻找相关条件和从条件的角度找问题的审题方法,同时进行数学问题结构的渗透。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现实情境引导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世界,发现与数学有关的问题并能够提出数学问题,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目标分析

本课教学目标是学生首先能看懂数学问题,能够找到问题与条件之间的联系的基础上,逐步深入分析题目,从而提出不同的问题,以培养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使学生能够看懂数学问题并找到问题与条件之间的联系,明确“解决问题需要的信息”,使其正确解答。

教学难点:

学会从问题的角度寻找与问题有关的条件和从条件的角度提出问题的分析方法、渗透数学问题结构,体会两个相关信息和一个问题构成一个数学问题。

四、教学准备

课件、信封、写有条件的纸条等。

五、教学过程

(一)在读懂题意后,找准和问题相关的信息

1.出示图,引导学生观察图。

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你能找到几个条件?

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怎样解答?

学生列式6+3=9(个)教师要追问如下问题:

解答正确吗?

6表示什么?

3表示什么?

9表示什么?

为什么用加法?

2.出示图:

(1)看图读懂题意,独立解答。

(2)交流讨论:

学生列出算式:

8-4=4,10-4=6之后,教师要追问。

师:

你觉得哪个算式正确?

为什么?

图上确实有10只鸡,你为什么要用8去减?

做种让学生发现:

两只大鸡和要解决的问题没有关系,是多余条件。

(3)小结反思:

在解决问题时,一定要根据问题去选择那些和问题有关的信息。

【设计意图】通过两道不同层次的练习,引导学生从图中提取信息,通过条件与问题之间的联系,分析数量关系并解答;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解决问题必须要找准有用的信息,深化学生对数学问题的理解。

(二)在具体情境中发现并提出问题

1.出示主题图:

(1)观察情境图,先关注图中所给的文字信息。

(提供两个已知信息只需提出问题)

提问:

有关沙堆,你知道了什么,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要求学生语言完整、流利、有序地找到图中所给的两个条件并提出一个问题。

当学生解答出8-3=5(个),教师要追问。

师:

这样解答正确吗?

说一说看法。

学生可以有不同的检查方法。

(可以再做一遍,也可以用加法检查)

【设计意图】在观察图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流利地、有序地、完整地表达题意,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题意,从而为正确选择方法打好基础。

(2)从图中你还知道了哪些信息,能提出什么问题?

独立思考、与同学交流汇报

①只提供了一个信息,需要自己在图中找另一个信息再提问题(小黄桶);

②两个信息都隐藏在图中(小朋友、铲子)。

要求学生列式计算。

(3)小结反思:

两个相关信息和一个问题构成一个数学问题,所以要想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必须找到两个相关的条件。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认真深入的观察,层层深入,体会到两个相关信息和一个问题构成一个数学问题。

提高学生审题、分析能力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1)合理搭配,解决问题

师:

我下班要去趟超市,要买的东西还有问题就写在信封上了。

看看1号信封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

1号信封:

一双拖鞋和一双袜子一共多少元?

师:

条件就在信封里:

单拖鞋:

3元/双;棉拖鞋:

5元/双

①学生独立完成并展示同学的作品,引发争论。

②交流辨析

辨析:

学生发现根据给出的条件不能解答,因为解决问题缺少条件,不知道一双袜子多少元。

③根据问题,补充条件。

袜子:

4元/双。

列式解答3+4=7(元) 5+4=9(元)

④辨析:

为什么有两个不同的算式?

小结:

提出的问题不同,选择的条件就不同。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对问题与条件的分析,发现缺条件。

体会到不是给了条件就一定能解决问题,还要看所给的条件与问题是否匹配。

(2)建立联系,解决问题

①出示2号信封。

内有信息:

8元钱能买几瓶酸奶?

条件:

矿泉水2元/瓶;橙汁5元/瓶;可乐3元/瓶。

学生发现:

条件与问题不对应。

师:

这些条件能解决什么问题呢?

②引导学生修改问题:

8元钱能买几瓶饮料?

【设计意图】在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中,将问题与条件进行搭配,使条件与问题建立联系。

进一步渗透数学问题结构,体会两个相关信息和一个问题构成一个数学问题。

(3)在读算式的过程中,引发思考、形成能力

①我的饮料已经买好了,你能从算式中解读出我买饮料的情况吗?

出示算式:

2+53+52+3

师:

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小结:

这么多购买方案,无论哪种方案,我们要读懂它,其实还是看问题与条件的关系。

②还可以怎么买?

由学生提出问题并解答。

【设计意图】通过解读算式、判断算式是否合适、你还什么想法等一系列活动,沟通条件与问题的联系,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和灵活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在总结反思中,感悟方法

在这节课学习中你遇到什么问题?

当条件和问题不对接时我们怎么办?

当要解决的问题缺少条件是怎么办?

当同学写出算式之后,怎么解读这个算式?

师:

在学习中大家要将遇到的问题、困难当成经验,在不断地积累经验的过程中我们变得聪明了。

小学数学教师资格证面试教案

——《比多少》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认识关系符号“>”“<”“=”并理解其含义,知道读法、写法,能用词语(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找一找,数一数,比一比的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符号化思想方法,以及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数学活动,让学生体会符号的简洁、明了的应用功能,感知符号在数学中的功能及其文字不可替代的作用,从而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以及创新的数学思想。

二、目标分析

比较两个抽象数的大小,是数概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学习这部分知识是有困难的。

教学时,引导学生在已有的一一对应比较多少的方法基础上来学习,鼓励学生用不同的形式来表征比较的结果,并在此基础上引入“>”“<”和“=”三种符号及其含义。

由于“>”和“<”比较相近,学生难以分辨,教学时,通过学生自己的分辨小方法和教师讲授的顺口溜以及之后的小游戏来帮助学生熟悉并且能正确使用这三种关系符号。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正确区分和记忆“>”和“<”。

教学难点:

正确使用“>”“<”和“=”。

四、教学准备

课件,猴子、梨、桃、香蕉图片,三种符号图片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出新知

1.回顾已经学习了哪些数字?

(1~5)

2.小猴欢欢今天过生日,它邀请了2位好朋友一起参加生日派对,欢欢的爸爸、妈妈帮它们准备了很多好水果,来看看都有些什么?

(出示图片)(2根香蕉、3个桃子、4个梨)

师:

怎样摆就能一眼看出谁多谁少?

要求学生用所学的知识一一对应的把所有物品排列起来。

发现猴子数量和桃子的数量一样多,梨的数量比猴子的数量多,香蕉的数量比猴子的数量少。

【设计意图】一年级学生喜欢听故事,创设小猴过生日的故事情节有效地激发来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旧知和新知搭建了桥梁。

(二)激发兴趣,类比迁移

1.认识关系符号

(1)教学“=”

让学生用学过的知识,说一说谁和谁同样多?

师:

一只猴子吃一个桃子,桃子够分吗?

你是怎么知道的?

要求学生用一一对应的方法加以说明。

3只小猴的数量和3个桃子的数量同样多,可以写成3和3一样多。

师:

数量一样多的情况用符号怎样表示?

可以让学生先表达想法,之后教师帮助学生进行梳理,将3和3一样多写成3=3,并认识等号。

总结:

当小猴和桃子的数量同样多的时候,我们就可以用“=”来表示,读作“3等于3”。

由于等号表示的是两边的数量相等,所以写的时候要把两条线画得均匀而且一样长。

(板书3=3,等号,读作:

3等于3)

全班一起读一读,然后边读边在本上写一写这个新认识的符号朋友。

(2)教学“>”

师:

一只猴子吃一根香蕉,香蕉够分吗?

大家想办法说明。

预设1:

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出猴子多,香蕉少。

预设2:

刚刚猴子的数量和桃子的数量同样多可以用“=”来表示。

这回猴子的数量比香蕉的数量多,也就是3比2大,可以用“>”来表示,写作3>2。

总结:

猴子的数量3多于香蕉的数量2,我们就用“>”(大于号)来表示,把3写在前面,然后写“>”,最后写2。

读作“3大于2”。

全班一起读一读,然后边读边在本上写一写这第二个符号朋友。

(3)教学“<”

师:

分完了桃子和香蕉,现在咱们来分一分梨。

一只猴子吃一个梨,梨够分吗?

你是怎么想的?

预设1:

用一一对应摆图的方法比较猴子少,梨多。

预设2:

刚刚猴子的数量和香蕉的数量多可以用“>”来表示。

这回猴子的数量比梨的数量少,也就是3比4小,可以用“<”来表示,写作3<4。

总结:

也就是说把3写在前面然后写上“<”这个符号,最后再写4。

这个“<”是小于号,表示3比4少,读作3小于4。

全班一起读一读,然后边读边在本上写一写这第三个符号朋友。

要求学生用学具摆出图,找到两个数大小关系,并用所学的符号进行连接。

将摆图的结果写出来,再与他人说一说。

师:

刚刚咱们认识了3个很棒的符号朋友,通过读一读和写一写,你发现它们身上的优点了吗?

能跟大家分享一下吗?

(4)辨析:

大于号和小于号是一对好兄弟,长得很像,该怎么区分它俩呢?

(张着大大的嘴的一

边就是大数,尖尖的小尾巴的一边就是小数,大数在前面就是大于号,小数在前面就是小于号。

教师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并教顺口溜:

大数在前用大于号,小数在前用小于号。

大大嘴巴朝大数,尖尖嘴巴朝小数。

2.小游戏:

(1)介绍游戏规则

出示两张数字卡片,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并用“>”“<”或“=”连接。

教师演示游戏

玩法。

教师出示5和3,学生选择“>”摆在两个数中间。

(2)同学之间进行游戏,一人出题,其余人摆符号。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小游戏,让学生感受到“>”“<”“=”可以表示两边的数的大小,还可以让学生在活动中逐步建立数感和符号意识。

(三)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1.基础应用

(1)以学生独立的形式完成教材第17页“做一做”第1、2题。

(2)以学生独立计算的形式完成教材第18页第3题,数一数,比一比.

2.内化提升

(1)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19页.第6题,涂一涂,比一比。

(2)以讨论的形式完成教材第19页的思考题。

提出问题:

小猴说得一定对吗?

(四)全课总结

师:

进过今天的学习,大家会用“>”“<”和“=”吗?

两个数比较大小,什么情况下用大于号、小于号或者等号?

可能有的同学早就认识“>”“<”和“=”,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新的收获吗?

小学数学教师资格证面试教案

——《直线上的负数》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经历在直线上表示行走距离和方向的过程,体会直线上正负数的排列规律,逐步建构数的比较完整的认知结构。

(二)过程与方法

在活动中探究直线上表示正负数的方法,学会用正负数表示相反意义的量解决实际问题,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关注生活中的问题,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学会在直线上表示正负数,体会直线上正负数的排列规律。

教学难点:

用正负数表示相反意义的量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

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填一填。

①一辆公共汽车经过某站台时有12人上车,记作()人;7人下车,记作()人。

②阳光小学今年招收新生300人,记作+300人,那么-420人表示()。

③升降机上升3.5米,记作+3.5米;-4米表示()。

(1)独立完成,集体反馈。

(2)像这样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可以用正负数表示,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设计意图】回顾复习正负数的意义,为新知学习做好铺垫。

(二)创新情境,探究新知

1.认识直线上的负数

(1)课件出示教材第5页例3。

说说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2)如何在直线上表示他们的行走的距离和方向呢?

你准备怎么画?

预设:

①以大树为起点,向东为正,向西为负;②0表示起点,向东走2米,表示为+2米,向西走2米,表示为-2米。

(3)独立画图,交流反馈。

①你是怎么画的?

②比较大家的画法有什么不同?

(单位长度不一样。

③直线上其他几个点代表什么数?

④课件演示画法,教师小结:

在一条直线上表示行走的距离和方向,需要先确定起点、正方向、单位长度,再用正负数表示相应点。

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研究的内容(板书课题:

直线上的负数)。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自主探索在直线上表示行走距离和方向的方法,初步认识直线上的负数,培养独立思考习惯与实践操作力。

2.感知直线上数的变化

(1)在直线上表示负数

①请学生独立在直线上表示出1.5和-1.5。

②集体交流:

说说你是如何表示的?

预设:

①-1.5m表示向西走1.5m;②-1.5在-1和-2之间。

(2)如果你想从起点分别到1.5和-1.5处,应该如何运动?

(3)观察1.5和-1.5的位置,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

①1.5在0的右面1.5个单位长度,-1.5在0的左面1.5个单位长度,它们表示的意义相反;②它们到0的距离相等,都是1.5个单位长度;③它们之间相距3个单位长度。

【设计意图】通过1.5和-1.5的对比,明确在直线上表示正负数的方法,并引导学生发现两个数离起点的距离相等,只不过分别在0的左右两侧,渗透+1.5和—1.5的绝对值是相等的。

(4)同桌合作游戏:

你走我说。

举例:

如果小明从“—2”的位置要走到“—4”,应该如何运动?

(5)引导观察:

在直线上从0往右依次是什么数?

从0往左呢?

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预设:

①0右边的数是正数;②0左边的数是负数;③从左往右的数逐渐增大;④正数比0大,负数比0小。

【设计意图】在游戏中进一步加深对直线的认识,体会直线上正负数的排列规律,渗透负数的加减法的认识,为以后学习做铺垫。

(三)巩固深化,拓展应用

1.基本练习

(1)课件出示教材第5页“做一做”。

①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说说怎样在直线上表示这些数?

②从起点到-

如何运动?

哪个点与它到0的距离相等?

它们之间相距几个单位长度?

【设计意图】通过在直线上表示-

、-0.5这样的负分数、负小数,引导学生认识到任何一个数都可以用直线上的一个点来表示,让学生对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正负数形成相对完整的认识。

(2)课件出示教材第7页练习一第7题。

①独立完成,集体反馈。

②如果一个人从“-2”位置出发向西走1米,将会到达什么位置?

如果从“-2”出发先向西走1米,再向东走4米,将会到达什么位置?

③同桌合作游戏:

你说我走。

游戏规则:

一个人说明起点的位置和如何运动,另一个人用笔尖表示人在数轴上运动,标出最后到达的位置,并用一个数表示这个位置。

(3)课件出示题目:

体育达标测试,一分钟仰卧起坐的成绩统计如下:

李勇45个、张军28个、张强33个、赵刚26个、王亮18个。

如果每分钟做仰卧起坐30个算达标,以达标的个数为标准,记录每个人的成绩。

刚好达标的个数记为0个,超出的个数用正数表示,不足的个数用负数表示,请把下表填写完整。

①说说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②独立完成,集体反馈。

(4)课件出示题目:

某次数学测试,老师以80分作为标准,将六名同学的成绩记为+4、+10、-5、0、+7、-4,这六名同学的实际平均成绩是多少?

①你知道这六名同学的实际成绩分别是多少吗?

②独立计算,集体反馈。

预设:

方法一:

(84+90+75+80+87+76)÷6=82(分);方法二:

80+(4+10+7-5-4)÷6=82(分)。

【设计意图】结合现实情境让学生学会用正负数表示相反意义的量解决实际问题,体会负数的现实意义,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关注生活中的问题,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

(四)课堂总结

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教师资格证面试教案

——《税率与利率》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纳税”及“税率”的含义,并能进行有关应纳税额的计算。

2.了解一些有关利率的初步知识,知道本金、利息和利率的公式,会利用利息的计算公式进行一些简单的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探索学习,体会到知识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对纳税及储蓄的认识,体会依法纳税的光荣和储蓄对国家和社会的作用,理解储蓄的意义。

2.认识到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纳税”“税率”及其相关概念的含义,并能进行应用。

教学难点:

将“税率”与“利率”相关问题与百分数应用题建立联系,正确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

请学生课前收集有关纳税、储蓄的信息;教学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课件出示教材第10页主题图)同学们,我们的祖国正在蓬勃发展中,为了让祖国更强大,人民生活更美好,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来进行建设,你知道这些钱是哪来的呢?

2.谁能来说说什么叫纳税?

为什么要纳税?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展示,课前信息的收集和交流,使学生明白依法纳税的意义和重要性。

(二)结合情境,学习新知

1.理解“税率”的含义。

(1)自学教材第10页,进一步明确纳税的意义。

(2)反馈:

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什么是纳税?

什么是应纳税额?

什么是税率?

(3)介绍自己所了解的纳税项目并进行简单介绍。

2.结合实例,进一步理解概念,并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教材第10页例3。

一家饭店10月份的营业额是30万元。

如果按营业额的5%缴纳营业税,这家饭店10月份应缴纳营业税多少万元?

①读题,说说“营业额的5%”是什么意思?

这里的5%就是指的(税率)。

②学生独立完成。

③集体交流反馈,知道在这种情况下有如下关系成立:

营业额×税率=营业税。

(2)练习:

出示教材第10页“做一做”。

李阿姨的月工资是5000元,扣除3500元个税免征额后的部分需要按3%的税率缴纳个人所得税。

她应缴个人所得税多少元?

①读题,重点引导理解“扣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计算机软件及应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