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湖北省恩施州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343684 上传时间:2023-07-2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01.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湖北省恩施州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届湖北省恩施州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届湖北省恩施州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届湖北省恩施州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届湖北省恩施州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湖北省恩施州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届湖北省恩施州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湖北省恩施州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湖北省恩施州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届湖北省恩施州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8届湖北省恩施州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

1.在分封制下,任何一个诸侯都知道自己仅仅是周王的部下大臣,自己的领土也仅仅是国家土地的一部分,这一认知直到春秋中叶都没有大的改变。

这说明分封制

A.有助于国家整体观念的形成

B.成为开拓疆土的主要手段

C.进一步强化了宗法等级秩序

D.实现了拱卫周王室的目的

【答案】A

【解析】题干材料中所强调西周分封制的实质是周天子推行天下一统的政治制度,分封诸侯只是手段。

所以这说明分封制强化了国家整体观念,有助于形成“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国家观,故选A。

BCD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2.下表是汉代某一个阶段关于三个青铜器的铭文记述。

作为史料,这些铭文可以用来研究汉代

出处

铭文

《元和四年壶》

元和四年(公元87年),江陵黄阳君作。

宜子孙及酒食。

吏人得之,致二千石

《永和钟》

永和四年(公元139年)正月一日戊辰造口口口钟,重口口斤。

直(值)钱七千二百。

宣用

《延熹钟》

延熹元年(公元158年)造作,口口口成雷口口钟,廿二斤。

真(值)钱二千四百。

大吉口口富貴宜田家口意口长生

 

A.盐铁官营的实施状况

B.官营手工业生产规模

C.国家赋税的征收情况

D.私人作坊的生产销售

【答案】D

【解析】材料是青铜器的铸造与销售情况,与盐铁官营无关,排除A;材料“吏人得之,致二千石”“直(值)钱七千二百”“真(值)钱二千四百”可以判定是面向市场而生产,故排除B,而选D;材料和国家赋税的征收无关,排除C。

3.下表是唐宋时期茶叶产地数量变化表(单位:

个),从表中可以推出

A.经济重心已经南移

B.饮茶习惯日益平民化

C.区域分工渐趋合理

D.奢侈品茶叶更受欢迎

【答案】B

【解析】我国是南宋实现经济重心南移,排除A;由表格来看,产茶去数量增加,而非贡茶区比例但幅度减少,说明饮茶习惯日益平民,故选B;材料无关区域分工,排除C;材料没有奢侈品茶叶的信息,排除D。

4.李贽把因变法而使国家富强的商鞅、申不害说成是英雄好汉,对于荀卿之学,李贽认为其“真实有用,与俗儒不同”。

李贽这些思想

A.使“法治”观念深入人心

B.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C.有利于实学思潮的产生

D.增强了人们变革社会的信心

【答案】C

【解析】李贽的思想在当时是被当作异端邪说对待的,传播的范围有限,并不能起到增强人们变革社会的信心的作用,故A项错误。

从材料“因变法而使国家富强的商鞅、申不害说成是英雄好汉”“真实有用,与俗儒不同”中可以看出,李贽强调学说要有实际用处,这有利于实学思想的产生,故C正确;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儒学思想的正统地位,且李贽并不是反对儒学,他只是认为明代的儒学已经偏离了先秦孔孟的儒学,成了伪儒学故B错误;李贽的思想在当时是被当作异端邪说对待的,传播的范围有限,并不能起到增强人们变革社会的信心的作用,故D错误。

点睛:

材料“因变法而使国家富强的商鞅、申不害说成是英雄好汉”“真实有用,与俗儒不同”反映出李贽强调实用性,从而得出正确答案。

5.据《革命逸史》中记载,维新派的激进分子秦力山曾在义和团运动期间,只身赴天津求见义和团掌拳大师兄,痛陈变法之利害,结果被义和团斥为“二毛子”(清末称为洋人办事的中国人)。

这反映出

A.义和团对清政府革新失去信心

B.普通群众缺乏国家意识

C.西学东渐遭到底层民众的抵制

D.维新派注重发动民众

【答案】C

【解析】义和团主张“扶清灭洋”,材料了没有体现义和团对清政府革新失去信心,排除A;义和团是一场反帝爱国运动,并非缺乏国家意识,排除B;材料中维新思想遭到义和团领袖的抵制说明西学东渐遭到底层民众的抵制,排除C;材料只是个别现象,排除D。

6.“进人民国之后,中国政体虽已略具西方形式,但一切实质的问题依然悬而未决,政治现象反而更见混乱。

”政治现象的混乱导致了

A.袁世凯极力复辟帝制

B.意识领域的激烈斗争

C.国民革命的再度兴起

D.民主化的进程被打断

【答案】B

7.对下图信息的理解最符合史实的是

A.中国日益成为日本的商品市场

B.西方国家形成共同宰割中国的局面

C.美国在中国的影响持续减弱

D.德日两国在中国市场竞争尤为激烈

【答案】A

【解析】材料表明中国机械进口主要是日本,且直线上升,故选A;1937-1942年,日本扩大侵华,排除其他列强利益,排除B;中国进口自美国的机械比重波动明显,排除C;材料没有反映德日两国在中国市场竞争,排除D。

8.新中国成立以后,文学杂志和出版社都被纳人国家体制之中。

大众传媒通过相对固定的模式,传播人民群众欣赏喜爱的民族英雄和角色模型。

大众传媒的这种变化

A.满足了人民群众对不同文化的需求

B.使报纸杂志现实主义色彩浓厚

C.造成建国初期中国文化凋零的局面

D.有助于建国初期社会秩序的重建

【答案】D

【解析】新中国初期,大众传媒百废待兴,无法满足人民群众对不同文化的需求,排除A;由材料“民族英雄和角色模型”体现了浪漫主义色彩,排除B;建国初期我国文化得到发展,排除C;大众传媒的上述变化有利于调动社会力量建设社会主义,故选D。

9.苏格抗底起初探讨天上的云、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却发现这些东西不是他所能把握的,因为自然界的事物永远都没有定论。

他最后说了一句话:

“我的朋友不是城外的树木,而是城内的居民。

”由此可知,苏格拉底

A.把人作为研究对象

B.怀疑人是万物的主宰

C.注重人的道德修养

D.研究的领域已经缩小

【答案】A

【解析】由材料“我的朋友不是城外的树木,而是城内的居民”,说明苏格拉底把人作为研究对象,故选A;B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材料无关人的道德修养,排除C;D没有揭示材料的主旨,排除。

10.1848年6月,法国所有成年男子都以直接、秘密的投票方式推选自己的代表。

1851年,路易·拿破仑·波拿巴通过政变上台后,投票原则上是秘密的,但秘密写票间被撤除,选择“不”或弃权都成为不可能。

这一变化可以体现出法国当时

A.集权统治得到了拥护

B.代议制被彻底破坏

C.民主政治的良性发展

D.民主化进程的曲折

【答案】D

【解析】材料对投票问题不断修正,说明民主化进程的曲折,故排除C,选D;材料没有体现集权统治得到了拥护,排除A;B中“彻底”太绝对,排除;

11.1917年11月5日,俄国临时政府宣布戒严,对此资产阶级的《新时代报》写道:

“为什么要宣布戒严?

临时政府已经不再是一个权力机关了,它既没有道义上的权威,也不具备必要的机构来使用武力。

”由此可见此时的俄国

A.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B.封建专制统治面临严重的危机

C.无产阶级革命条件基本成熟

D.阶级斗争形势处于僵持的局面

【答案】C

【解析】根据“1917年11月5日”“俄国临时政府已经不再是一个权力机关了,它既没有道义上的权威,也不具备必要的机构来使用武力”,结合所学可知,此时是十月革命的前夜,俄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已经无法控制国家局势,无产阶级革命条件基本成熟,C正确;二月革命后出现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二月革命已经推翻沙皇专制统治,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由“临时政府已经不再是一个权力机关了,它既没有道义上的权威,也不具备必要的机构来使用武力”,说明布尔什维克党拥有明显优势,“处于僵持的局面”错误,排除D。

12.下图反映了1961--1985年苏联消费品工业投资在国民经济投资总额中的比重(%)情况。

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苏联

A.国民经济呈稳定的发展趋势

B.国民消费力受到了长期抑制

C.国家经济实力受到严重削弱

D.国民经济结构出现重大调整

【答案】B

【解析】由于斯大林模式的弊端,苏联国民经济呈曲折发展的发展趋势,排除AD;材料表明国民消费力受到了长期抑制,排除B;苏联当时是超级大国,排除C;斯大林模式没有根本上突破,所以排除D。

第II卷(非选择题共160分)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

第36题~第4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第42题~第47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据不完全统计,从秦汉至明清,各种灾害和歉饥就有5079次。

统治阶级为应付灾荒,设置了一些社会保障机构。

民间也曾广泛流行着许多自发形成的地区性或行业性的互助团体,它们有的以同一村庄的邻里乡亲为依托,有的以同一姓氏家族为纽带,有的以亲朋好友为网络,有的以同业人员为单位,构成了一个社会互助救济的民间群体。

当互助团体成员因年老、疾病、伤残、生育或遭受不可抗拒的灾难时,能及时得到互助团体的救济。

——摘编自王国奇(中国古代社会保障思想与实践初探》

材料二1931年颁布的《中华苏維埃共和国劳动法》第68条规定,社会保险对于一切雇佣劳动者不论他在国家企业、协作社成私人的企业,不论工作时同之久暂,及付给工资的形式如何,都得施及之。

社会保险基金用于支付工人年老、患病、伤残、生育、失业、死亡等情况。

1931年《劳动法)实施一年以后,由于有些条文规定不符合当时苏区的实际情况,给根据地造成了很大危害,出现了许多私人企业例闭,工人失业,师傅不愿带徒传艺等现象,影响了根据地的生产、运输和市场供应。

1933年10月15日,重新颁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劳动法》,就上述情况做了一定的修改,主要是对某些过高要求做了适当地降低。

——摘编自王广彬《中国社会保障法制史论》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社会保障实践的具体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注重社会保障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归纳中共苏区社会保障政策的特点。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应遵循哪些原则?

【答案】

(1)具体表现:

设置保障机构,开展政府救济;成立民间互助团体,发展民间互助。

原因:

民本思想的影响;自然灾害严重;小农经济具有脆弱性;封建政府维护统治的需要;宗法观念的影响。

(2)特点:

以立法的形式强制实行;覆盖面广,保障范围全面;旨在维护工农(劳动者)的利益;初期有些政策偏“左”,脱离实际。

原则:

政府主导和民间互助相结合;维护劳动者权益;坚持公平原则;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

【解析】

(1)由材料“设置了一些社会保障机构。

民间也曾广泛流行着许多自发形成的地区性或行业性的互助团体”从而归纳中国古代社会保障实践的具体表现。

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可以从政治经济和思想等方面归纳,同时要突出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可以答为:

民本思想的影响;自然灾害严重;小农经济具有脆弱性;封建政府维护统治的需要;宗法观念的影响。

(1)“《中华苏維埃共和国劳动法》”“对于一切雇佣劳动者不论他在国家企业、协作社成私人的企业,不论工作时同之久暂,及付给工资的形式如何,都得施及之”“支付工人年老、患病、伤残、生育、失业、死亡等情况”“对某些过高要求做了适当地降低”,可以归纳为:

以立法的形式强制实行;覆盖面广,保障范围全面;旨在维护工农(劳动者)的利益;初期有些政策偏“左”,脱离实际。

第二小问设问开放,言之成理即可,可以答为:

政府主导和民间互助相结合;维护劳动者权益;坚持公平原则;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世纪英国初等教育的发展状况表

阶段

状况

19世纪初到1833年

初等教育基本没有政府参与,以民办为主,主要有慈善学校、星期日学校和导生制学校等,还有全国贫民教育促进会以及不列颠海外学校协会等教育团体

1833——1870年

英国政府开始对初等教育进行了有限的干预,主要形式是提供资金、并成立区密院教育委员会,制定相关规定,对拔款进行监督管理,这使得民办学校在教学条件、教学质量、师資来源等方面更规范,更有利于初等教育发展

1870年到19世纪末

英格兰颁布了1870年《初等教育法》,在民办学校不足的地方建立起公办初等教育体系,形成了公立体制和民办体制并存格局。

英格生政府通过建立公办学校和制定法律的方式对初等学校的一系列问题进行规划

 

——整理自刘晓《论英国初等教育的发展》

从材料中提取相关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的阐述。

(要求:

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示例:

论题:

19世纪,英国政府对初等教育参与程度不断加强。

阐述:

19世纪中期,英国工业革命完成,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行,城市的生态环境日益破坏,社会治安情况也日益恶化,提高民众素质成为迫切的任务,因此初等教育也就日益受到政府的重视,同时,工业化的进行也对劳动力的要求日益提高,这也要求必须提高普通民众的文化素养。

19世纪中后期,英国进行了几次议会改革,日益扩大民主政治的范围,工人阶级获得选举权,让工人阶级子女接受教育影响到日后英国民主政治的质量,因此英国政府不断加大对初等教育的参与程度。

英国政府对初等教育参与程度的加强,提高了民众的整体文化素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工业化对人才的需求;也提高了人民的政治觉悟,推动了英国民主政治的发展。

(“示例”仅供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15.【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最早对江南地区官田税赋进行改革的是周忱。

明宣德五年九月,大学士杨荣推荐周忱以户部右侍郎巡抚江南诸府,总督税粮。

周忱从解决税粮在征收、贮藏、运输中的一系列问题着手,针对粮长在征收田赋时常私造大斛,大斗进,小斗出,他“请敕工部颁铁斛,下诸县准式”,并设《拨运文薄》登记支拨起运数目,《纲运文薄》开列运输途中的应开支项目,以备核查,遏止了税粮在贮藏、运输过程中粮长自盗行为的发生。

当时,在税粮被征收时,势豪大户只供正额,不交加耗,结果耗米全部由普通百姓交纳。

周忱于宣德八年奏行《加耗折征例》:

田赋征收的耗米须依据上一年耗米支出的盈亏数额来确定,每年多寡不一,“每正粮一石,收平米一石七斗”。

严格地说,“平米法”并不是对当时官田赋税畸重现象进行改革,仅仅是对田赋加耗做适当调整,对加耗的改革实际上是明中叶田赋制度改革的前奏。

——摘编自董郁奎《试论明中叶的财政危机与浙江的赋税制度改革》

(1)根据材料,概括明代周忱田赋改革的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辩证地分析周忱田赋改革的影响。

【答案】

(1)内容:

统一并规范米斛的使用,防止粮长在税粮征收中大入小出;加强对税粮运输管理;

实施“平米法”,将耗米并入正米一并征收。

(2)影响:

统一并规范米斛,保障了田赋在征收过程中能足额上交;加强对税粮运输管理,减少了腐收现象的发生,保障和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平米法”结束了势豪大户不交加耗的情况,赋税负担严重失衡的不合理现象有所改善,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为明朝中叶的田赋改革奠定了基础;(答出两点即可)“平米法”未能改变官田赋税畸重现象。

【解析】

(1)由材料“请敕工部颁铁斛,下诸县准式”“遏止了税粮在贮藏、运输过程中粮长自盗行为的发生”“平米法”,可以归纳为:

统一并规范米斛的使用,防止粮长在税粮征收中大入小出;加强对税粮运输管理;实施“平米法”,将耗米并入正米一并征收。

(2)材料”辩证地分析”要求继承积极影响又要指出消极影响。

由材料“统一并规范米斛的使用,防止粮长在税粮征收中大入小出;加强对税粮运输管理;实施“平米法”,将耗米并入正米一并征收。

”,可见“平米法”未能改变官田赋税畸重现象。

但是由以上具体改革内容,进步性可以答为:

统一并规范米斛,保障了田赋在征收过程中能足额上交;加强对税粮运输管理,减少了腐收现象的发生,保障和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平米法”结束了势豪大户不交加耗的情况,赋税负担严重失衡的不合理现象有所改善,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为明朝中叶的田赋改革奠定了基础

16.【历史-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1939年3月10日,斯大林在联共(布)十八大上申明:

苏联外交政策的首要目标就是要“保持谨慎态度,不让那些慣于从中渔利的战争挑拨者把我们卷入冲突中去”。

8月20日晚,希特勒致电斯大林,要求商讨签約事宜。

8月23日,两国正式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1939年9月1日,德国进攻波兰,9月3日,英法对德国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不仅帮德国摆脱了两线作战的困境,而且束缚了国土辽阔、军事力量强大和反侵略决心坚定的苏联,模糊了苏联人民和世界人民的认识,阻挠并推迟了英法与苏联之间反德统一战线的建立,最终直接推动了二战的全面爆发。

“苏联直接死于战场的人数是2700万。

”另据统计,苏联有1700座城镇和7万个村庄被夷为平地,被摧毁和损坏的工厂企业达31850个。

从这个意义上说,斯大林同德国人签约也像英法政府推行的绥靖政策一样,从损人的目的开始,以害已的结果告终。

——摘编自任颖《<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与二战的爆发》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影响。

【答案】

(1)背景:

英法等西方大国对法西斯德国的侵略行为采取绥靖政策,企图祸水东引,而苏联则极力避免卷入战争;德国利用苏联与西方大国的矛盾拉拢苏联。

(2)影响:

使德国避免陷入两线作战的境地,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苏联短期內没有卷入战争,但最终遭到德国侵略,遭受了重大损失;加深了苏联与其他反法西斯国家的矛盾,不利于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

【解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英美法的态度、希特勒的诱惑、苏联与英法沟通失败、苏联自身利益和历史因素等方面分析原因。

可以答为:

英法等西方大国对法西斯德国的侵略行为采取绥靖政策,企图祸水东引,而苏联则极力避免卷入战争;德国利用苏联与西方大国的矛盾拉拢苏联。

(2)《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要分别从苏德不同的国家利益出发,联系对世界反法西斯的形势,分析其影响,可以答为:

使德国避免陷入两线作战的境地,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苏联短期內没有卷入战争,但最终遭到德国侵略,遭受了重大损失;加深了苏联与其他反法西斯国家的矛盾,不利于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

17.【历史-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1871年,沙俄趁我国发生西北回民叛乱之际出兵强占伊犁地区。

曾纪泽主张用和平谈判的方式解决伊犁问题。

他把伊犁问题划分为分界、通商、偿款三大端,三者中他以分界为最重要,最终通过在商务和赔款上对俄国的让步与俄国签订了《伊犁条约》。

曾纪泽使俄签订了《伊犁条约》受到中外人士的普遍赞誉,但他为了避免战争,甚至对沙俄一再让步,使中国丢失了一些本来可以收回的权利。

曾纪泽认为“外国人不讲道理,中国人不明事势”是中外屡次发生冲突的根源,要想避免冲突,中国人首先应该严格约束自己,诚待西人,无错可纠,只能是“理屈在彼”,而不可能“理屈在我”。

他还提出“邦交不可长恃”,即当时所谓的邦交或结盟虽然是必要的、可行的,但是中国不能因此就有恃无恐,倚赖其他国家,自强才是外交的后盾,坚持外交的自主性。

——整理自李芸《曾国潘、曾纪泽外交思想之比较研究》等

(1)根据材料,概括曾纪泽在外交上的基本主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曾纪泽外交主张的积极意义。

【答案】

(1)主张:

“和戎”外交;诚信外交;自强外交。

(2)积极意义:

希望通过“和戎”外交、诚信外交为清政府赢得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有利于中国当时的生存发展;通过自强外交维护中国的独立,探索富强之路,这些主张在一定程度上契合了近代外交和中国的实际;“和戎”外交政策虽然是在危急的客观形势下所做出的较为有利于中国的选择,但为避战一再让步实不可取;诚信外交、自强外交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外交的近代化。

【解析】

(1)“但他为了避免战争,甚至对沙俄一再让步,使中国丢失了一些本来可以收回的权利。

”可以得出“和戎”外交;“要想避免冲突,中国人首先应该严格约束自已”可以得出诚信外交;“中国不能因此就有恃无恐,倚赖其他国家,自强才是外交的后盾,坚持外交的自主性。

”可得出自强外交。

(2)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代的外交环境从“和戎”、诚信、自强这三个概念的角度来评述曾纪泽外交主张的积极意义,“和戎”外交、诚信外交能为清政府赢得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自强外交是探索近代中国的富强之路,这些主张在一定程度上契合了近代外交和中国的实际;“和戎”外交政策是在危急的客观形势下所做出的较为有利于中国的选择,诚信外交、自强外交推动了中国外交的近代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