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大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341694 上传时间:2023-07-22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3.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治大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政治大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政治大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政治大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政治大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政治大题.docx

《政治大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治大题.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政治大题.docx

政治大题

三、分析题

21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利用所谓人权问题干涉别国内政,提出"人权高于主权"的错误观点。

请用唯物辩证法的有关原理,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人权高于主权"违背了唯物辩证法的什么原理?

(2)人权和主权是什么关系?

(3)"人权高于主权"的错误实质是什么?

【答案要点】

(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重性质,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相一致性质,表现为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贯通和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可能性。

〔1分〕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有:

①矛盾双方相互依赖提供了矛盾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②矛盾双方相互包含使矛盾双方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

③矛盾双方的相互贯通规定了事物转化的基本方向和趋势。

〔1分〕

(2)人权和主权作为矛盾的两个方面在本质上是同一的、一致的。

〔1分〕

所谓人权就个人来说,首先是生存权,就集体来说,最主要的就是国家主权即独立权和平等权。

所以人权不只是个人权利,它在本质上反映了个人、群体和社会相互之间的关系,保障个人、群体和社会的各种正当的需要和利益,主权本身就是一种集体人权。

〔2分〕

主权和人权同一的关系表现在:

人权是主权的基础,主权是人权的集中和保障。

〔2分〕

(3)"人权高于主权"这种论断表面上在强调人权的重要性,实际上是人为地把人权与主权对立起来、割裂开来,完全歪曲了人权和主权的真实关系,〔1分〕

这是一种似是而非的折衷主义、诡辩论,是为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寻找理论根据,在理论上是完全错误的,在实践上付诸行动必然会破坏国际和平与安全,是极其危险的。

〔1分〕

22 试述"三个代表"的辩证关系及其对我党在新世纪完成重大历史任务的意义。

【答案要点】

(1)"三个代表"是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1分〕

发展先进的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条件。

〔1分〕

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

〔1分〕

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1分〕

(2)"三个代表"要求是我们党保持先进性、始终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强领导核心的基本要求,〔1分〕与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坚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一致的。

〔1分〕

(3)在新的世纪,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是我们党肩负的重大历史任务。

面对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我们党要紧跟世界进步的潮流,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胜利完成这三大历史任务,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三个代表"要求。

〔1分〕

"三个代表"要求,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1分〕

也是我们在新世纪全面推进党的建设,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不断夺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胜利的根本要求。

〔1分〕

28 知之非艰,行之惟艰。

【答案要点】

(1)"知之非艰,行之惟艰"是中国古代一种朴素的知行观,是"知易行难"的观点。

〔1分〕这种观点承认知和行的区别,知和行相脱节的可能,要求知必须行、知与行统一、知行一致,反对只知不行、畏难不行、空说不做,这是这种观点的合理性。

〔2分〕

(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知和行即认识和实践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2分〕

认识和实践的易与难都是相对的,认识客观世界的本质规律,有效地改造客观世界都是困难的,〔2分〕但只要勇于实践、勤于思考,遵循客观规律和按客观规律办事,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不断地变难为易,取得改造和认识客观世界的成功。

〔1分〕

(3)该命题将知易行难绝对化,具有形而上学观点的倾向。

〔1分〕

29 认识来源于实践,先实践,然后才能产生认识,因此,人的认识总是落后于实践活动。

【答案要点】

(1)先实践,然后产生认识,这是就认识的发生和来源而言的。

〔1分〕

就认识的发展而言,也是首先由于实践的需要,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但是,落后于实践的认识指不能正确指导实践,阻碍实践发展的认识;从实践中产生的认识不见得都是落后于实践发展的。

〔2分〕

(2)从实践中产生的正确认识,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可以进行科学的预见,作为行动的先导,指导实践活动的发展。

〔2分〕

(3)从实践的产生、发展过程而言,人们总是知先行后,这正是人类自觉实践活动的特点。

(4)在社会发展中,先进的阶级、阶层及其代表人物,往往提出先进的、甚至超前的思想,指导实践的发展。

这是认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

〔2分〕上述观点否认了科学预见、实践活动的目的性和先进思想的存在,是对实践和认识关系的片面、机械的理解。

〔1分〕

30 认识是反映和创造的统一。

【答案要点】

(1)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反映和创造的统一。

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关于认识本质的根本观点。

〔2分〕

(2)认识不是主体对客体的消极、简单的摹写,而是能动的创造性活动。

〔1分〕

首先,主体能动地加工感性材料,创造出概念和理论体系。

〔1分〕其次,主体根据需要,能动地创造出未来世界的蓝图。

〔1分〕再次,指导实践,从而创造出世界上本来不存在的事物。

〔1分〕认识是反映和创造的辩证统一。

反映在创造中实现,创造以反映为前提和基础;〔1分〕创造本身也是反映,是对事物本质、发展规律和未来发展趋势的反映。

〔1分〕反映和创造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1分〕坚持反映和创造辩证统一的过程,是主体认识能动性发挥的过程。

31 江泽民在"十六"大政治报告中指出:

"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使全党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

请依据江泽民的论述,试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有关原理说明如何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

31.【答案要点】

(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革命的能动的反映论。

〔1分〕人的认识来自实践,又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通过实践与认识的矛盾运动,达到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分〕

(2)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绝对和相对的统一。

〔1分〕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的:

①相对中有绝对,任何相对真理都包含有绝对真理的成分、颗粒。

②绝对真理之中也有相对,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真理永远是在实践的基础上由相对向绝对转化的过程。

③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从两个不同的极端割裂了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

〔1分〕

(3)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真理也是相对和绝对的统一,因此,我们的正确态度就是"坚持"和"发展"的统一:

一方面,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批判"过时论";〔1分〕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必定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1分〕

(4)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

〔1分〕我们一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1分〕善于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1分〕

三、分析题  

8.下列是一组关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关系问题的材料  

【材料1】笛卡尔关于观念,"我觉得有一些是天赋的,有一些是从外面来的,有一些是我自己制造出来的。

"在无数场合中,"我都发现外部感官的判断有错误","内部感官也是这样的"。

他认为知识的可靠来源是理性,包括理性直观和演绎推理;"所有其他途径都应该看作错误的和有危险的而加以拒绝。

"只有清楚明了的"天赋观念"以及以它为基础的演绎推理的知识才是可靠的。

  --摘自《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

斯宾诺莎认为,知识有三种:

意见,由传闻和泛泛经验而来;理性知识,由共同概念推理而来;直观知识,由理性直接认识事物本质得来。

他说:

"第一种知识是错误的原因,第二和第三种知识必须是真知识","真理观必定符合它的对象"。

  --摘自《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和斯宾诺莎《伦理学》 

【材料2】洛克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本来如同一张白纸或一块白板,任何观念都来自经验。

"我们的全部知识是建立在经验上面的;知识归根到底都是源于经验的"。

他认为,理智通过综合、比较、抽象而形成的复杂观念不反映事物的"实在本质",只是"名义本质"和"一些标记"。

贝克莱认为,"存在就是被感知",感觉不仅构造知识,而且也构成物体。

感官固然有错误,但"我们如果要努力以理性来改正这些,则我们会不知不觉陷入离奇的悖论、难关和矛盾中"。

他认为人心有抽象作用是一切知识部门造成无数困难和错误的主观原因。

  --摘自《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  

【材料3】毛泽东说: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哲学上的'唯理论'和'经验论'都不懂得认识的历史性或辩证性,虽然各有片面的真理,但在认识论的全体上则都是错误的。

"  --摘自毛泽东《实践论》  

请回答:

(1)材料1中笛卡尔和斯宾诺莎的哲学观点有什么共同点和区别点?

  

(2)材料2中洛克和贝克莱的哲学观点有什么共同点和区别点?

  

(3)材料3中毛泽东是怎样评价了哲学上的"唯理论"和"经验论"的?

  

【答案要点】

(1)材料1中的两位哲学家都属于唯理论。

笛卡尔是唯心主义唯理论,斯宾诺莎是唯物主义唯理论。

〔2分〕  

(2)材料2中两位哲学家都属于经验论。

洛克是唯物主义经验论,贝克莱是唯心主义经验论。

(3)材料3中毛泽东对哲学上的"唯理论"和"经验论"作出了科学的分析和评价。

〔1分〕

他全面阐明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关于"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2分〕指出了"唯理论"就重视理性认识、"经验论"就重视感性认识而言,"各有片面的真理",但"在认识论的全体上则都是错误的",即它们都片面强调理性认识或感性认识的重要性,分别否认感性认识或理性认识的重要性,都从不同方面割裂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2分〕

9.试依据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观点分析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及其关系。

【答案要点】  

(1)创新,从认识论上概括,包括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1分〕  

(2)理论创新就是理论认识上的新飞跃,依据新的实践和事实探索新的规律,提出新发现,形成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

〔1分〕认识和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理论创新来源于实践,实践是理论创新的动力和检验标准,理论创新要指导实践,为实践服务。

〔1分〕

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不断发展的过程,实践是无限发展的过程,因此,理论创新也是不断发展,永无止境的过程。

〔1分〕人的认识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又回到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的过程,理论创新也是一个不断科学总结新经验、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丰富、完善的过程,不断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

〔1分〕 

(3)实践创新指实践领域的新的突破、变革和飞跃,如制度和体制创新、技术革命技术革新等皆属于此。

〔1分〕正如江泽民所说:

"科技创新是生产力的重要变革,经济体制创新是生产关系的重要变革。

"同理,政治体制创新则是政治上层建筑的重要变革。

〔1分〕  

(4)实践创新推动理论创新,理论创新又指导和推动实践创新,两者是相互促进的。

〔1分〕

"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就是在于它在实践中能够不断创新。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每一次重大突破,社会主义实践的每一次历史性飞跃,都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具体实践相合进行理论创新的结果。

"〔1分〕(江泽民语)。

三、分析题

12."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肯定了真理的辩证法。

【答案要点】

(1)"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是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真理观。

〔1分〕

它既否定了真理观上的唯物论,认为真理是主观的,没有客观性;又否定了真理观上的辩证法,认为真理只是相对的,没有绝对性。

〔2分〕

(2)所谓真理的辩证法是指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绝对和相对的统一。

真理的绝对性有两层意义:

其一,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都具有不依赖人和人类的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1.5分〕其二,人的认识按其本性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的客观世界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1.5分〕

真理的相对性指真理的条件性,表现为:

其一,从认识的广度来看,任何真理性认识都是对整个世界某一领域、某些事物和过程的一定范围的正确反映。

〔1.5分〕

其二,从认识的深度来看,任何真理都是对特定事物一定程度、一定层次的近似正确的反映,因此,真理有待于扩展和深化。

〔1.5分〕

13."信则灵,不诚则不灵。

"(考点:

价值及其客观性和主体性。

【答案要点】

(1)"信"、"诚"属于主观意识和态度,灵或不灵则属于客观现实结果。

〔2分〕

意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灵,才能引起和产生信。

〔1分〕这种说法把主观的信、诚作为灵不灵的原因,颠倒了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也颠倒了原因和结果的关系。

〔2分〕

(2)真理具有客观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不能以主观的信、诚,以人们的信仰与否为标准。

〔1分〕

(3)真理具有普遍性。

〔1分〕这种观点宣传信、诚即能看到、感受到某种莫须有的东西,否则,就看不到、感受不到,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否定了真理的可检验性,把人们看不见、感觉不到某种莫须有的东西归结为他们的"不信"、"不诚",这是伪科学反科学的卑劣手法。

〔2分〕

14.试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及其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答案要点】

(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即实际工作中的认识路线。

也就是说,我们在一切实际工作中,首先要解放思想,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1分〕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这就是实事求是。

〔1分〕

只有解放思想才能达到实事求是;只有实事求是,才能真正地解放思想。

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的认识论在实际工作中的生动体现。

〔1分〕

(2)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

第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1分〕

第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1分〕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精髓,也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邓小平理论是指导中国人民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1分〕

(3)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更具有实践意义。

在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我们一定要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结合和统一。

〔1分〕

注意克服本本主义、主观主义,避免盲目性、片面性和绝对化,掌握唯物辩证法。

只有这样,才能在实际工作中坚持正确的认识路线,才能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成功地改造世界,才能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少走弯路,早日将我国建设成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国家。

〔1分〕

三、分析题

8.社会生活是复杂的,决定社会性质和发展的要素是多元的。

【答案】

(1)人类社会是由经济、政治、文化、思想等多种要素所构成的复杂系统。

〔2分〕

在社会发展中起作用的,既有地理环境、人口和生产方式等物质要素,也包括社会心理、社会意识形态等精神要素和人的主体能动作用。

〔3分〕但是,最终决定社会性质和发展的力量,只能是社会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其他因素的作用都是在物质资料生产的基础上发生的。

〔3分〕

(2)唯物史观是唯物主义的一元论,那种把决定作用和影响作用混同起来的多元论观点是错误的。

〔1分〕

9.社会规律是客观的,所以社会规律不是人自己活动的规律。

【答案】

(1)社会规律是客观的,社会规律的客观性表现为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3分〕

(2)社会规律的客观性与人自己的活动是不相矛盾的,因为社会基本矛盾要通过人的活动表现出来,并通过人自己的活动而得到实现。

〔3分〕

(3)社会规律是客观性与人的自觉活动的统一,二者是统一的。

〔2分〕

(4)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存在和运动方式,以此为基础,创立了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即唯物史观。

〔2分〕

10."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演奏第一提琴"。

【答案】

(1)这是恩格斯关于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的正确论断。

〔3分〕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从同一时代的不同国家来看,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其社会意识并不一定处于时代前列;〔2分〕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国家,其社会意识并不一定滞后,有的还超过生产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

〔2分〕如18世纪末的法国之于英国,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叶的德国之于英、法两国,前者的经济发展水平均不及后者,但在思想领域内的发展却是领先的。

〔2分〕

11.如何理解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意识形态斗争的长期性和复杂性?

这一原理对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有何重要意义?

【答案要点】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同时又承认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1)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指社会意识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身的能动性和独特的发展规律。

〔1分〕

(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具体表现在:

①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

〔1分〕②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

〔1分〕③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1分〕④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的最突出表现,〔1分〕

这种反作用有两种性质:

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积极促进作用,而落后的社会意识则阻碍社会的发展。

社会意识的反作用,是通过人的实践实现的。

〔1分〕

(3)因为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发展有重大反作用,我们就必须重视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项艰巨的历史任务。

它关系到我国跨世纪宏伟蓝图的全面实现,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兴旺发达。

〔1分〕

(4)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长期性是由阶级斗争的长期性决定的,而其复杂性和艰巨性在于,这个领域存在着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

〔1分〕

我们必须注意把人民内部矛盾同敌我矛盾区别开来。

这个斗争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最终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1分〕

12.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中,在坚持依法治国的同时,必须辅以以德治国的方针。

【答案要点】

(1)法律与道德是社会上层建筑,是社会的观念结构。

〔1分〕作为上层建筑,法律和道德是为该社会的经济基础服务的,具有维护和批判社会现实、调控人与社会活动的两大功能。

因此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关系来看,法律与道德应该发挥上层建筑的功能,相互结合以促进该社会的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发展。

〔1分〕

(2)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的实践中,必须把法律与道德结合起来,这是因为,第一,二者起作用的方式不同,法律通过强制的手段,道德通过传统和教育的手段;〔1分〕

第二,二者起作用的范围和具体作用不同,法律使人明确罪与非罪、违法与不违法,道德则使人明确是与非、善与恶的界限;〔1分〕

第三,统一与多样的不同,一个社会只有一种性质的法律,而道德却具有多样性。

〔1分〕

(3)以德治国有其特殊的内含,在中国,以德治国,就是要发挥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发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扬先进文化的作用。

〔1分〕我们建设的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在其中贯彻着社会主义的方向、一种向上的精神,所以在贯彻依法治国的同时要辅以以德治国。

〔1分〕

(4)法律是"他律",道德是"自律",社会和人的发展必须"他律"和"自律"相结合。

〔1分〕

不与道德相结合的法律是不完全的,不与法律相结合的道德是软弱无力的,只有二者相结合才能推进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的建设。

〔1分〕

13.下列是一组有关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的材料:

【材料1】人们必须认识到,人类进步能够改变的只有其速度,而不会出现任何发展顺序的颠倒或跃过任何重要的阶段。

 --摘自孔德:

《实证哲学》

【材料2】一个国家应该而且可以向其他国家学习。

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

但是它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

 --摘自马克思:

《资本论》

【材料3】每一种真正的历史都是当代史。

既然一件事实只有当它被人想起时才是一件历史的事实,……问什么是历史的事实和什么是非历史的事实这个问题就毫无意义了。

一件非历史的事实将是一件没有被思想过的事实,因而是不存在的,而谁也没有遇见过一件不存在的事实。

 --摘自克罗齐:

《历史学的理论和实践》

请回答:

(1)材料1和材料2这两段话所表现的基本思想倾向的不同点和共同点。

(2)材料3与材料1、材料2的主要分歧是什么?

(3)材料2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什么思想?

【答案要点】

(1)材料1和材料2中所表现的共同思想倾向是都认为人类历史有其客观的规律,这种规律是可以为人们和历史学家认识的,历史学作为一门科学是可能的。

〔2分〕

它们的不同点在于,说前一段话的孔德是一位实证主义者,也是一位带有严重的形而上学倾向的思想家,他把人类历史的发展、进步过程看作是严格按照固定的顺序进行的,而看不到人作为历史主体所应有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从现有材料看不出这一点)〔1分〕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人们不仅可以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而且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发挥能动作用,社会形态及其更替是统一性和多样性的辩证统一。

〔1分〕

(2)材料3的基本思想倾向是通过否定历史事实的客观性而否定历史有其客观规律,所以历史学作为一门科学是不可能的。

〔2分〕

(3)在马克思的这段著名的话中,体现了马克思对于历史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自觉活动能动性的唯物辩证的理解。

〔1分〕一方面,马克思认为历史的规律是客观的,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有其固有的秩序和节奏,人们即使认识到这些规律,也不能改变它,不能逾越和取消社会发展的固有的阶段。

〔1分〕另一方面,人在历史规律面前又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改变规律起作用的条件,从而利用规律为自己的目的服务。

〔1分〕

三、分析题

12.生产力是不断发展的,这就要求我们不停顿地变革生产关系。

【答案要点】生产力是不断发展的,但并不要求每时每刻不停顿地变革生产关系。

〔3分〕

生产力只要求变革与它不适合的生产关系,对于适应它的生产关系,不仅不要求变革,而且还要求巩固。

〔4分〕因此当生产关系还能容纳生产力发展时,就不能变革生产关系;只有当其再也不能容纳生产力发展时才必须变革。

〔2分

13.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全部社会关系的基础。

【答案要点】生产资料所有制在生产关系以及全部社会关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全部社会关系的基础。

〔1分〕因为:

(1)生产资料所有制是一切社会关系中最本质、最基本的关系。

〔2分〕

(2)生产资料所有制是区分社会制度的根本标志。

〔2分〕

(3)生产资料所有制是判断人类历史上各种经济形态性质的客观依据。

〔2分〕

(4)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生产关系中的产品分配形式和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14.试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原理及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答案】

(1)科学是反映事物规律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理论体系,技术是科学在生产中的运用。

〔1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中的智能性要素,它渗透于生产力三个实体要素之中,它可以转化为劳动者的知识和技能,物化于劳动资料之中,扩大劳动对象,转化为生产管理手段。

〔1分〕

(2)在现代生产中,科学技术日益成为第一生产力。

理由是:

第一,它对现代生产力发展起着第一位的变革作用,同生产力发展日益构成倍数或指数关系,引起生产力成倍或跳跃式发展。

〔1分〕

第二,它日益成为现代生产力发展的先导和基础。

在现代生产中,首先是科学的发现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笔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