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区心理援助手册 成人篇.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340625 上传时间:2023-07-2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9.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震区心理援助手册 成人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震区心理援助手册 成人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震区心理援助手册 成人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震区心理援助手册 成人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震区心理援助手册 成人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震区心理援助手册 成人篇.docx

《震区心理援助手册 成人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震区心理援助手册 成人篇.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震区心理援助手册 成人篇.docx

震区心理援助手册成人篇

震区心理援助手册成人篇

1、受灾者落下终身残疾,产生轻生的想法,该如何处理?

灾难性事件的幸存者,身体很多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有些甚至会导致终身残疾。

特别是度过了充斥着幸免于难的乐观主义的“蜜月期”,人们将会更多得看到生活中实际的困难,重建家园恢复正常生活比其他健全的幸存者将面临更多的挑战,甚至由于残疾自己的后半生的生活轨迹将会完全转变。

这个时候很容易产生强烈的不稳定情绪,甚至有“还不如当时死了算了”“留下自己废人一个,同样没法活”的轻生的想法。

这些由于灾难致残的幸存者,除了承担失去家园的物质损失,失去亲人朋友的精神打击,比其他幸存者体会到更多的苦难。

他们的无助感、不安全感更强,会表现出更多的自卑感和过于敏感。

对这些幸存者,我们要付出更多的援助和关注:

*陪伴与倾听仍然是最好的支持。

让他们感受到自己不是一个人面对所有的困难,而是可以得到很多的来自于家人和朋友的关爱。

*鼓励他们诉说自己内心的感受,自己的担忧、恐慌。

避免说“别想了”“你别难过”等阻止他正面自己感受状态宣泄自己的情绪的话语。

也尽量避免“你一定会好起来的”“一切都会过去的”等空洞无物的话。

*理解他们可能出现的暴怒情绪和暴力行为,根据情况选择是否给与一定的私人空间。

*多与他谈论灾难中好的事情,比如家人团聚,治疗效果较好,恢复较快等等,用现实中收到的帮助帮助其建立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带他多与同样受伤致残但是坚强生活的人交流沟通,共同的经历会有比较共性的体验。

*帮助他树立新的生活的希望,建立新的期待。

*帮助他看到自己仍然可以独自完成的工作,鼓励他发掘没有发现的特长。

2、老年人在地震之后会有哪些特殊的心理反应?

该如何帮助他们?

老年人灾难后反应的不尽相同。

在一些灾难中,他们表现得并不比年轻人脆弱。

而另外一些时候则表现得更容易受到伤害。

尽管先前的调查研究有些矛盾,但是老年人从灾难中恢复的时候更容易产生不利的情绪反应。

他们可能独自生活,缺少帮助和其他资源。

老年人沮丧和其他类型的悲伤情绪很容易被忽略,有部分原因是因为他们可能呈现的症状类型与年轻人不是完全相同。

举例来讲,方向知觉的丧失、记忆遗忘和注意力难集中都可能是老年人情绪低落的一种表现。

老年人也同样更容易被牺牲,当家庭和社区面临较大的压力时候,老年人的特定需求往往不会被优先考虑。

有些老年人在灾难中失去了全部的生活,包括他们的孩子,家园等等,但是他们已经垂暮,已经没有足够长的时间来复原心情。

这些老年人或许更类似于身体残疾的人们。

对于灾后老年人情绪低落,并且容易波动的特征,可以利用以下几个手段对他们进行帮助:

*帮助老人协调多方可以利用的资源,在灾难过后,亲友的陪伴能给老年人的心理带来温暖,让老人感觉到老有所养,以减轻他对未来生活压力的担忧。

对于那些因为灾难失去亲人的老年人来说,政府与相关机构应该给他们提供相应的物质生活保障,以增进其安全感。

*丰富生活内容,寻找精神上的寄托。

克服不良情绪,有意识地充实生活内容,并结识一些老年和中青年朋友,生活在群体的友爱之中;心理学家认为老人们“足不出户,闭门思变”是造成情绪波动的主要因素,所以,第一步要做的,就是组织老人们参加群体活动。

*笑一笑,十年少。

笑具有三种基本作用:

获得快乐、克服焦虑和加强群体关系。

可以让让老年人定时看一本幽默小说、连环漫画,或看一出喜剧电影。

*鼓励老有所为,坚持力所能及的体力活动,既可以延缓大脑的衰老,又可延缓机体的衰退,同时还可以增加老年人的自我效能感,从而减少负面情绪的滋生。

3、女性有哪些特殊的需要,如何帮助灾区的女性?

灾后女性的需求与灾难发生前女性在社会上的角色、经历和身份地位有关。

同时,需要强调的是,并不是所有的女性都有相同的需求。

不同种族、年龄、社会阶层、婚姻状况、个性特征和过往的受伤情况都会影响他们的需求。

年龄较大或者伤残的女性可能还承受着额外的负担。

同时,这次的灾难受害者中,很多女性都来自相对贫困的地区,她们的文化水平相对较低,不识字或者不会说普通话。

在灾难预防、示警和应对等社会团体中,女性成员的数量往往较少。

因此,在应对灾难的时候,做出许多决策的时候,她们的需求可能不会被重视、充分评估或者响应。

考虑到女性的特殊情况,应该从更加现实的角度给予女性以帮助。

*协助不识字的女性处理灾后的一些具体事务,如填写表格,申领救济金等;*来自农村地区的女性,由于不会说普通话、性格内捻等原因,一般不会主动的表达自己的需要与感受,这时候就需要心理工作者主动的与他们接触,分享她们内心的感受与体验;*女性的正式和非正式的组织和互助网络,不论对于的女性个体还是整个的灾难应急反应,都可以成为一种力量的来源。

那些在家工作的家庭妇女可能相对得较为孤立。

因此,在有必要的时候,应该协助女性加入到这些互助组织网络中;*鼓励女性开发自己内部的力量,与男性一起加入到灾后的重建工作。

这样,不仅有利于女性自身的成长,也有利于其所在的家庭的复原。

4、残疾人在地震之后会有哪些特殊需求?

如何对他们进行帮助?

患有身体残疾、精神疾病或者智力迟钝的人会表现出非常明显不同的需求,这三类人群在灾难发生时会存在非常高的风险。

因为这些人群平时所接受的正常的看护或者辅助,还有他们自己已经形成比较稳定的机能状态都会被灾难所打断。

例如,药物的供给、设备的援助比如轮椅、熟悉的照顾者和有效的治疗程序都会变得很难获得。

这都会造成直接的影响,增加焦虑和应激。

而应激,接着又可能恶化之前的精神疾病。

可能还会需要特定的住所或者饮食。

那些罹患精神疾病或者发育智力延后的人可能只有较少或者基本没有适应性的高级智能,也基本上不会自我求救。

而且相对于大家正在遭受的这种剧烈的很难适应得灾难来说,残疾人所承受的那些痛苦似乎不再那么值得一提。

他们的残疾可能成为他们应对灾难时的障碍。

伤残人士特别容易被忽视、孤立,更容易成为受害者。

由于缺乏足够的健康看护,他们在灾难后很容易出现营养不良和发生传染性疾病(比如在避难场所)。

基于残疾人的特殊性,应该从机构、家庭与心理帮助者几个层面给予残疾人更多的理解与关爱。

(1)作为政府或援助机构来说,应考虑到残疾人的现实需要,给予残疾人更多的关心与支持;

(2)正视残疾人的孤独感。

不要孤立残疾人,在灾后,其家人应该给予残疾人很多陪伴,让他们感受到家庭的温暖,这将有助于残疾人的心理康复;(3)很多残疾人由于存在躯体的疾患,感觉自己成了别人的累赘,因此存在一种普遍的自卑感。

灾难过后,家人与心理援助者尤其要开发残疾人的内部力量,应该鼓励其从事一些他们力所能及的事情,让他们感受到自己不是一个废人,这样能够大大地增强其自我价值感。

5、我的朋友失去了亲人,却不能接受这一事实,我该如何帮助他?

灾难过后,人们开始由极端的惊慌、恐惧,逐渐过渡到恢复期,在恢复期,人们的心理变化发展,一般要经历五个阶段,即“否认-愤怒-讨价还价-抑郁-接纳”。

失去亲人却不愿接受这一事实,否认这一事实,这是一种典型的自我保护机制。

*不能接受这一事实,可能表现在不能直面灾难,不相信灾难已经发生,不相信顷刻间家园已经化为废墟,亲人已经离去。

典型的表现就是不愿意离开灾难现场,不能和遇难的家人做分别。

*不能接受这一事实的另一种表现就是愤怒。

面临灾难,尤其是自然灾害,人们的愤怒情绪很容易被触动。

因为身心经历巨大创伤的时候,我们的焦虑和能量无处释放,而愤怒是最直接、最简单的自我防御情绪。

所以,这个时期很多人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愤怒情绪,来代替内心的痛苦和难以表达的创伤。

在这个时候一方面我们要理解他们无法接受“瞬间破灭”的正常心理反应,另一方面要引导他们参与到告别仪式中来,和家园告别,和亲人告别,在内心有一个明确的“结束仪式”,以便顺利渡过否认阶段。

当他们情绪非常激动的时候,我们应该尽量包容他们正常的情绪发泄,比如痛哭、怨天尤人、摔东西等等,只要不会对自己和周围的人造成伤害,可以适当的去发泄内心的愤怒,而且对于一些性格比较内向,无法发泄愤怒情绪的人,我们还要引导他们以适当的方式把内心的愤怒和压抑发泄出来。

不要试图用批评或责骂来帮助他们坚强,使他了解伤痛的抚平是需要时间、鼓励和关心的。

6、有的人失去了亲人也不感到悲伤。

为什么?

遇到重大灾难性事件时,当应激刺激过于强烈,难以承受的时候,会产生创伤后应激反应。

在这种反应的急性期会出现分离反应,主要表现为麻木、脱离、或没有情感反应的主观感觉,对周围的感觉和觉察能力有所减低,出现发呆、迷茫等表现,甚至亲人亡故也不感到悲伤。

甚至会出现方位感丧失,性格变化,不能回忆灾难发生时的重要方面等等。

这种失去了亲人也不感到悲伤的情绪,其实是一种回避反应,表现为不能直面灾难,是对现实的一种否定,表示拒绝接受这一事实。

需要强调的是,以上这些反应都是正常的。

情感的淡漠麻木,没有正常的情绪反应,这些都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

大部分反应随着时间的推移,都会渐渐减弱,一般在一个月以后,我们就可以重新回到正常的生活。

像哀伤、思念这样的情绪可能会持续得更久,伴随我们几个月甚至几年,但不会对生活造成太多影响。

我们要学会带着我们的哀伤继续生活。

7、幸存者的亲友下落不明,该如何稳定他们的情绪?

灾难发生,自己死里逃生却发现亲友下落不明,所有这些都会造成恐慌,担心,焦虑等等情绪状态。

这个时候,幸存者没有足够的社会支持,使其独自去面对灾后所有的冲击,这种孤独感、无助感、被抛弃感会加重这种应激反应,如果幸存者本身受伤情况可能更复杂。

一方面急切得希望得到亲友平安脱险的准确消息,另一方面害怕将会听到噩耗,心情在这种高峰低谷间迅速转祸。

这个时候幸存者可能变得非常容易激惹冲动,对许多信息非常敏感,很容易做出一些不理智的行为。

如果不能很好得稳定幸存者的情绪,极有可能会影响对幸存者的救治工作的顺利进行。

稳定他们的情绪成为对他们进行心理援助的首要任务,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措施达到这个目的:

*告诉他现在是安全的,他所处的地方和能够得到的帮助。

告诉他现在有很多人可以帮助他。

*了解他的需求,倾听他的诉说,鼓励他情绪的表达和疏解。

*如果经过评估安全后可以恢复工作或者参加一些有组织的救援工作,如果心理状况不是很好或者受伤,尽快安排心理援助或入院治疗。

*尽量恢复正常的作息,抓紧时间休息,按时饮食起居。

*提供幸存者家人的信息,并帮助与家人联系*提供避难所和支持中心的信息,准确的死亡者和幸存者的数字和名单*正确利用媒体的力量,提供积极、有利于增强幸存者生活信心的信息。

8、我的朋友是她家中唯一生还的人,我要怎么帮她?

丧失亲人之后,通常都会经历如下四个心理反应过程:

(1)休克期:

可能会出现情感麻木,否认丧失亲人的事实;

(2)埋怨:

有些人会自责,后悔自己没有救出亲人,有些人会愤怒,对灾难造成的亲人丧失感到非常生气;(3)抑郁期:

有些人会出现情绪低落,不愿意见人,特别是丧失了孩子的家长特别不愿意看到与自己孩子同龄的儿童;有些人什么都不想干,对什么都没有兴趣,夜间噩梦,失眠等;(4)恢复期:

不再做噩梦,开始适应新生活。

作为家中唯一的幸存者,不但失去了家园,甚至丧失了最有力的家庭支持,这个时候其他社会支持就变得非常重要,作为朋友我们可以这样帮助他:

在得到噩耗早期采用惊愕麻木或否认的方式保护自己免于遭受太过强烈情绪时,尽量采取非语言支持,无声陪伴,全然关注是最大的支持。

当幸存者开始尝试表达自己哀伤、自责、愤怒等情绪时,无条件倾听,请他谈论表达他的感受,如果哭泣不要阻止,鼓励这种情绪的宣泄,可以采取倾诉或者写日记等利于情感的表达方式。

鼓励多与朋友同学相处交流,重新建立安全感。

尽快回复日常的生活状态,保证睡眠和休息,保证基本饮食。

寻找新的生活目标,点燃新的生活希望。

对于幸存者而言,出现哀伤、自责、愤怒等的心理反应是正常的。

若如上反应持续时间超过半年或者过于强烈,影响自己的社会功能,则应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

9、我想帮助遇难者家属,该注意哪些事情呢?

从某种意义上说,幸存者的命虽然保住了,但在心灵上受到的伤害,却久久难以痊愈。

灾难性事件发生,产生许多破碎的家庭,对于遇难者的家属来说,由于亲人的突然离去,他们每天沉浸在对丧亡者的思念中,甚至很容易冲淡自己获救的喜悦。

因为这些遇难者家属承担的不光是丧亡,有亲友之间突然分离的痛苦,甚至还有血肉横飞的惨烈场面等等。

特别是送走黑发人的白发人,失去年幼子女青年夫妻,成为孤儿的未成年儿童他们承担的痛苦的压力人神共泣。

要帮助他们首先要了解他们的想法和感受。

遇难者家属可能会有这样的想法:

*恨自己没有能力救出家人*希望死的人是自己而不是亲人*觉得对不起家人*觉得上天怎么可以对我这么不公平*不断的期待奇迹出现,却又一再失望。

这个时候我们帮助这些遇难者家属,给予他们心理支持的时候有以下注意事项:

*遇难者家属在得到噩耗早期采用惊愕麻木或否认的方式保护自己免于遭受太过强烈情绪时,去探究他的感觉将会导致反效。

这时候非语言的支持非常重要,陪伴他,给他倒杯水,在他哭泣的时候在旁边倾听,不需要说很多话。

*在遇难者家属开始可以处理自己当时感受的时候,最大的帮助就是陪伴和倾听,而且要表达对他这种情感的理解。

*保障他/她的安全,可能会出现轻生的言论,不要害怕或者逃避与他们谈论自杀,可以询问是否真的要自杀。

如果这个人表现的比较活跃,可以交谈,开始给你描述一些他内心创伤的感觉和回忆,这时候不要抑制他的情绪,而是促进他的表达,帮助者最重要的方法是倾听,同时给他心理上的支持。

10、对于亲眼目睹自己家人遇难的人,如何抚平其心灵创伤?

地震中幸存的当事人亲历亲人的故去,可能会将家人的死因归咎于自己身上而产生强烈的罪恶感。

突如其来的创伤事件与对自身身体的失去控制,有时会引导着他们以不同的方式来经验自己,以及周遭的环境。

许多的内在感受是五味杂陈的或是心理上的麻木感,这些感觉充斥着他们的心灵,他们会觉得自己身处在恍惚的情境中,而无法觉察到自己身在何处或是不清楚在自己的周遭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四周的环境对他们来说,似乎如梦境一般的毫无真实感。

有一些人则会有解离性的反应:

觉得自己从自己的身体抽离出来,望着自己的身体或是倾听到自己内在思考的声音;另一类人则会觉得自己已不再是一个完整的人,像是自动化的机器人一般。

在经历过灾难事件之后,个体可能会无法忆起他们过去所居住的地方、当时发生了什么事情、自己的内在感受、以及灾难发生时的经历反应。

每一个生还者都会带着“如果当时……”的遗憾,并且常会问到“我为什么没有救到他”、“如果我当时跟他一起就好了”、“我为什么在最后相聚的时刻没有做某些不一样的事情”……这些都是正常的反应。

*请记住,没有人能够预测未来或重新创造已消逝的人、事、物。

每一个成人都知道我们是无法改变已发生的事件,而儿童通常会认为他们的想法与行为是导致灾难发生的主因,不论这种想法有多么的不合理。

遭受创伤性压力的成员通常会退回到儿童时期的模式,这就是罪恶感的来源。

*聚焦到对亲友死亡的悲伤或是因地震而来的失落感受。

*协助其述说经验以表达并体验情绪。

*协助其讨论并接受亲友死亡/无力对抗灾难的事实。

*协助其整理因无法救助家人或无力对抗暂难的罪恶感及内疚感。

*运用认知疗法帮助当事人找出不合理的信念。

*帮助当事人修正不切实际的信念,假设和自动化思考。

因为这些都会影响他们的情绪和干扰生活功能。

*采取实际的想法和行动来平衡情绪。

11、我在为灾区人民提供心理支持时,他们却不冷不热,我该怎么办?

大部分民众并不认为自己在灾难后需要心理卫生服务,也没有对外寻求这类协助,况且也没有人愿意将伤口暴露在陌生人面前,因此,心理卫生工作人员必须主动发掘这些受到灾难影响的幸存者,并且在他们生活、工作的地方(如避难所)与他们互动。

*观察当心理卫生工作人员在临时安置点走动时,可以通过肢体语言、眼神、他们与人的交流等来挖掘谁有可能需要帮助;*主动接触。

在受难者不愿意诉说的情况下,心理工作者可以采取主动接触的方式,给他们提供一些事务性上的帮助,如帮其领取派发物品等,以获得灾难的受害者等多的相关信息,降低他们的防御机制,并可以进一步的评估其现实的心理状况;不过要切记:

在灾难初期反应阶段的人,可能尚未准备好要谈论他们的感受。

他们对于那些刺探他们尚未准备好、要去经验之感受的问题会觉得不舒服或者是被激怒。

*提供慰问。

在面对与灾难有关的压倒性哀伤时,慰问的表示是一种自然且有意义的沟通形式。

大部分参与救灾之心理卫生工作人员报告说,他们在救灾时使用接触身体的频率比在平常的实务工作里更多。

一个拥抱、拍拍肩膀、提供一杯温暖的饮料、或者协助组装简易便床等动作,在似乎无话可说之时,可以填补其间的空隙。

心理卫生工作人员不需要害怕自己简短且合适的情绪流露。

分享时流下的眼泪经常被幸存者看做是同理与关怀有意义的传达。

不过,工作人员必须觉察到自己在面对压倒性的毁灭与失落时那种无能为力的感受。

对于他们想要提供慰问方面的意图必须小心谨慎其所反映出的意涵,自己的情绪反映不应多于对幸存者真正有帮助的范围。

12、面对一直哭个不停,情绪激动的受灾者,我该如何帮助他?

当一个人陷入极端的哀伤时,她的难过、哭泣是不可避免的,也不应该去压抑,这种心理能量一直在积攒,哭泣或其他方式的宣泄是释放心理能量,获得身心灵平衡的一种有效途径。

所以当哀恸者因为失去亲人而陷入哀嚎不已的悲伤情绪时,或者哀恸者正在伤心难过的述说着关于死去的家人的种种回忆,或者正在哭诉灾难发生时家人来不及逃生的经历,或是在陈述自己无法让家人免于死亡的遗憾与歉疚感时,陪伴着不要因为怕让哀恸者过度难过,或是为了要让哀恸者不再伤心哭泣,而告诉哀恸者:

“不要哭了”、“不要难过了”。

其实,这时候同理的去聆听哀恸者述说他伤心欲绝的心情、难过痛苦的回忆,或是内心的遗憾与歉疚感等等,是协助哀恸者走过悲恸过程的重要开始。

*哭泣或者思念都是遭遇灾难变故后必然出现的悲伤与失落的行为反应,告知其未来可能经历的悲伤或失落历程。

*鼓励受灾者发泄情绪,不要劝其“别想了,别哭了”,应该让他进行适当的积极的情绪发泄。

*记住这个态度:

哀伤者有他们自己悲伤的方式,他们没有必要为了你而改变或修饰哀伤的方式,让他们觉得你只是想听听他们的失落、他们所爱的人的故事、他们的感受。

*放下自己固着的思想,放开胸襟、借其肩膀,提供其宣泄情绪的机会。

*另外记住自己能力有限,不能暂时缓解其悲伤的情绪也是正常的,不要有超人的期待,否则徒增自己的心理负担。

*心理救援人员在安慰支持哀恸者时的最主要的原则乃是:

尝试着去了解、去接触哀恸者此时的心境,并给予同理心的陪伴、关怀、回应与照顾。

可以陪着他默默的哭泣、陪着他对老天的残酷无情表达愤怒和抗议、陪着他去谈内心的哀伤与遗憾等感受、陪着他去说去内心的自责与对死者的歉疚感、或给予他真诚拥抱安慰等等,也可能是默默陪在一旁,递上一杯水、一包纸静静的给哀恸者独处时间。

13、对于那些遭受心理冲击的救援者,该如何给他们提供支持?

救援者通常是由外地前往陌生的灾区工作,灾区物资状况的艰苦拮据,工具器材短缺,他们与其他救援者或是不认识,因事出突然默契不够,却必须紧密合作,灾难现场的混乱与紧迫性,无法预知的状况与潜藏的危险,对效率、纪律与机动性的高度要求,凡此种种均使得助人者必须在高压下工作。

不只是灾民受到心理创伤,救援者也会受到不同程序的伤害,例如:

面对整排尸体、尸块、尸臭、搬运尸体、痛苦哀嚎声,倒塌的房子,断壁残垣等等震撼而又无助的现象。

当个体遭受急性压力障碍的困扰时,他们会发展出许多类型的焦虑症状,如入睡困难、易怒、精神无法集中、精神高度警觉、肢体无力感、无意中的声响造成惊慌时的强烈生理心理反应等。

此外,他们也会觉得重新参与过去觉得令人愉快的活动是困难的,同时对于自己继续参与这类的活动也会产生罪恶感,因而对人生感到无望与绝望。

*通过同质性团体治疗的模式,协助救助者学习到更多与他们的问题有关的知识,进而对自己的心理行为反应规律有预见性的正确认识,勇敢的面对情绪问题,也可以减少由于不确定带来的焦虑。

*鼓励救援者去诉说、讨论、分担、分享在灾难高压下工作时所发生的事件,让救援者的情绪感受得到恰当管道的宣泄、述说与疏导,并期盼能将此经验以正向及健康的方式,整合在参与救灾者的生活中。

*协助救援者述说救难过程经验:

发生了什么事?

什么是你记忆最深的?

最难处理的?

最困扰的?

*协助救援者表达事件发生时的情绪、感受、认知和想法。

*协助救援者觉察自己身体上的各种反应,如身体疲乏、头痛恶心、肌肉酸痛、肩膀僵硬等等,教导起肌肉放松训练,适当的运动。

*协助救援者整理在救灾工作中觉得有意义的,值得骄傲的时间,或是在过程中学到什么,得到什么启示,同时准备回归到日常的生活与生活整合在一起。

*以仪式进行总结,用象征性的方式来表达身心灵的整合。

用来作为象征的物品最好是一个具体、看得见、摸得着、不需太多诠释就能了解象征意义的东西,表达领悟和经验。

如蜡烛象征救助者的爱心,手拉手象征彼此的互助与支持。

*在众多的治疗方法中,其中最大的治疗效益或帮助则是来自于他们最亲密者的支持,向伴侣、家人、朋友坦诚自己的情绪困扰,而不至于把经验和感受埋藏在心里,不愿述说,导致人际疏离和隔阂。

14、对于那些不肯去确认已故亲人身份的受灾者,该怎么办?

就一个家庭而言,家中任何一位成员的离去,对这个家庭每个人,都会产生无比的影响。

一个人在面对失落的事件时,会需要经历几个阶段,首先要度过否认自我孤立的阶段,然后会有愤怒期、协商期、忧虑期,一直走到接受事实五个阶段。

幸存者在这些状态下常常会表现出愤怒、焦虑和忧虑的情绪状态,同时可以发现他们内心是苦涩且有深层的痛楚,另一方面也可能仍然陷于难以相信已经发生不幸事件的心情下。

失去亲人原本就容易引起很大的悲伤,家人死于意外或暂难,这种在没有一个从难以置信到慢慢接受的缓冲过程的突变带来的伤痛更甚。

许多失去亲人的受灾者可能都还有极度的震惊,不敢也不愿承受亲人已故的事实,没有现实感,采取消极回避、自我欺骗的态度。

*调整受灾者的心理防御机制:

尽可能鼓励受灾者减少以逃避的方式消极应对,改以积极的方式来面对伤痛。

*对死亡所持的态度将影响到面对生离死别事件的反应。

一个人总是要经历生老病死的人生必经历程,没有人是不朽、永恒可以陪伴自己一生一世的,即使没有这场灾难,我们也要随时准备面对生命中的酸甜苦辣。

*逝者已逝,尽早确认故人身份,还其安息的机会,也给在世的自己和其他亲人一个“放下”的契机。

15、如何帮助家长度过孩子遇难后的第一个生日?

在节日、周年庆、生日等特殊的日子会令人很难受,特别是在死亡后的第一年。

这些日子通常笼罩在家庭所创造出的传统与习俗中,原本应该是一起分享的。

当孩子遇难后,永远不能与其分享这些宝贵的传统,这个特别的日子就会变成在提醒你痛苦的失落,而非欢乐的时刻。

你第一次在亲人死后过节日或其生日时,会如同噩梦一般,以前很快会被拆开来的礼物,现在则会躺在那里好几天。

生日通常是为了“庆祝另一年的新生活”,现在则成为让你想起死亡的痛苦的日子。

*与幸存者共情。

你所爱的人去世了,若说“你的生活从此永远改变”可能还不足以形容那种感觉,你的痛苦与愤怒时很深刻的,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解决你正在经历的强烈的混合感觉。

*携亲戚朋友一起面对这个日子。

*组织有关的仪式,提供一个追思与暂难失落后心灵慰藉的意义。

*刻意地把过世的亲人加入每一次的场合是有帮助的,例如,激发对他的回忆,为他敬一杯酒,替他祷告,假想如果他出现在这场合,会说或做什么;以及感谢他仍继续在影响你的生活,给了你生活的信心。

*你需要发展新的传统,例如,遇到节日时,出去旅游或去别人家过节是个不错的方法。

对有些人来说,以逝去的亲人之名,买一个礼物送给较不幸的人,可以提供心灵上的慰藉。

他的生日时,捐赠财物给慈善机构,或创造类似的新传统,通常是相当有意义的方式,这种方式可以用来沟通彼此的感觉。

16、如何处理已故亲人留下的遗物?

遗物是在世的幸存者与故去的亲人心灵的联系,上面篆刻着他们生活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成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