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三年级疑难问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339629 上传时间:2023-07-2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2.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科学三年级疑难问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小学科学三年级疑难问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小学科学三年级疑难问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小学科学三年级疑难问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小学科学三年级疑难问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科学三年级疑难问题.docx

《小学科学三年级疑难问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科学三年级疑难问题.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科学三年级疑难问题.docx

小学科学三年级疑难问题

小学科学三年级疑难问题

三年级上册《我们周围的材料》单元第3课

一、问题描述

第3课《比较韧性》三根相同宽度、厚度的木条、金属条和塑料条难以比较柔韧性,学生实验效果不明显。

二、原因分析

三种实验材料要求同宽度、厚度都相同,同“厚度”很难办,学生无法公平地开展科学对比实验,实验材料的准备是个难点。

三、针对性教学策略

1.材料与工具

40厘米长的铁条1根(4mm×3cm×40cm)、塑料条1根(4mm×3cm×40cm)、木板1块、200g钩码6个(或相同的矿泉水瓶三个,里面装满水)、美工刀1把、电钻1把、木锯一把。

2.制作过程

先用木锯将木板锯成3厘米宽的木条,再用美工刀将木条削成一根(4mm×3cm×40cm)的木条;然后,用电钻在铁条、塑料条、木条的一端1厘米处钻一个小洞,最后,分别把钩码(或水)用小绳子系到铁条、塑料条、木条上。

三年级上册《我们周围的材料》单元第7课

一、问题描述

皮革、金属是属于什么材料?

学生的科学概念没有清楚地建构。

二、原因分析

学生对“什么是天然材料?

什么是人工材料?

”科学概念没有从本质上理解。

三、针对性教学策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本单元实际观察研究的物体为例,让学生理解天然材料和人工材料的科学概念。

2.补充相关科学知识:

(1)天然材料,是来自植物、动物和矿物等只经物理处理或未经处理的材料,常见的有木头,花岗岩,大理石,石灰石,云母,沙子,自然金块,竹子,动物皮毛……

皮革是属于天然材料。

(2)人造材料,是天然材料经过人为的化学方法加工而制得的材料。

常见的有塑料,橡胶,合成纤维,玻璃,陶瓷,涂料、钢铁等。

金属是属于人造材料。

三年级下册《植物的生长变化》单元

一、问题描述

《植物的生长变化》单元为了让学生了解一般绿色开花植物的生命周期,教材通过学生小组合作种植凤仙花,并观察记录凤仙花的一生的生长变化情况,透彻地了解凤仙花一生的生长变化,进而理解植物的生命周期。

在学期教学中学生不能完整的观察到凤仙花的一生。

二、原因分析

由于凤仙花的生长期较长(一般为4月—8月),而且有很长一段时间是在暑假,在得清县范围开花、形成果实和种子的过程基本上在暑假,对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大的不便。

三、针对性教学策略

1.教学的策略:

根据凤仙花的生命周期采取与其他教学内容穿插教学;

凤仙花可种植在校园的生物角,也可种植在家里;

教师做好学生观察记录的指导与评价。

特别是要组织好暑假期间的较长期的观察记录与秋季开学后汇报、交流与评价活动。

2.针对性补充凤仙花一生的生长资料:

3月底4月初(最迟清明节前后,气温20度左右)凤仙花萌发出了根或者有的已经长出了茎和叶;几天之后(一周以内)子叶枯萎,茎逐渐变粗变高,叶子也越来越多;3周之后植株再不断长高,并且越来越“枝繁叶茂”;再过4周之后开花、结果;6月、7月长成了许多粒种子;7月、8月下旬收获种子。

三年级下册《植物的生长变化》单元第7课

一、问题描述

三年级下册《植物的生长变化》单元第7课《我们的大丰收》,学期末,凤仙花还没有成熟,没有果实,无法统计一株凤仙花的种子数,也不能让学生观察凤仙花的整个生命周期,该怎么办?

二、原因分析

在本地区凤仙花一般在4月播种最为适宜,结果一般要在7月以后,成长期约半年,这时学生已经放暑假,难于开展此课的教学。

三、针对性教学策略

可以让学生观察图片或影像资料的方法来取代,让学生获得一些感性认识,也可以引入前一届学生的研究成果及相关数据来开展研究,同样效果也不错。

当然,要把观察凤仙花果实,统计一株凤仙花种子的数量等观察活动,布置成暑假作业的形式去进一步开展研究,这样不仅同样完成了教学任务,让学生观察到了整个凤仙花的生命周期,而且探究活动还拓展到了课外,许多同学会养成良好的科学探究习惯。

当然教师要有一些督促和调控的措施,比如:

利用家校通平台适时发给家长短信提醒学生,暑假上来组织相关的汇报活动或成果展示活动。

三年级下册《植物的生长变化》第5课

一、问题描述

学生在“测量凤仙花植株茎的高度”时,测量的方法不科学,收集的数据不准确,为学生运用统计图表整理观察记录带来了混乱。

二、原因分析

学生年纪小,还基本没有掌握科学测量的方法,而且此处的测量存在一个标准统一的问题。

三、针对性教学策略

教师要统一测量植株茎高度的方法:

将尺子放在植物的后面,尺子的最下端固定放在一个位置,比如土壤的表面或花盆的边缘,看自然状态下最顶上的叶尖达到哪个刻度,再读数。

这时的读数就是植株茎高度。

三年级下册《植物的生长变化》单元第2课

一、问题描述

《植物的生长变化》单元第2课《种植我们的植物》,“做观察记录”活动时,记录植物的生长变化从什么时候开始?

记录什么?

怎样记录?

二、原因分析

1.学生第一年学习科学,还基本没有掌握科学记录的方法,而且此处的记录要求长期连续记录的,对学生的要求较高。

2.教师对学生第二观察记录指导不到位,也会造成学生不会记录。

三、针对性教学策略

1.提醒学生从播种开始,准备一个观察记录本,用于记录植物的生长变化现象,写植物生长日记。

教师也亲自种植并记录,才能指导学生的观察记录活动。

2.组织学生讨论,根据学生所关心的问题,参考教科书中的几个记录表,确定记录的内容。

(1)观察记录透明玻璃杯中的种子生长变化情况可记录:

种子先长出什么,再长出什么。

不同方向放置的种子根的生长方向。

每天测量一次根的长度并记录下来。

(2)观察记录花盆中凤仙花生长变化情况可记录:

凤仙花种子在第几天破土而出。

刚出土的凤仙花是什么样子的。

出土两天后的凤仙花是什么样子的。

定期测量并记录凤仙花的高度。

凤仙花叶子的形状和数量。

3.为了便于发现植物生长变化规律,引发学生产生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教师应特别强调学生做好教科书“记录表”中提到的几方面的内容。

提醒学生幼芽出土后,至少每周做一次观察记录。

4.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方式记录,可以列表、写日记、画图,也可以为植物拍照。

三年级下册《动物的生命周期》单元第1课

一、问题描述

发给学生学具袋中的蚕卵孵化过早,而且先后不一,而且此时桑叶还很小,怎么办?

二、原因分析

学生储藏蚕卵的地方温度高低不同,导致孵化早晚不一,而且大部分过早,导致没有食物被饿死或天气太冷被冻死。

三、针对性教学策略

农村养蚕的蚕卵是蚕种场统一配发的,而且在配发之前统一储存在冷库中,所以不会过早孵化,导致孵化时间早晚不一。

指蚕种场指导员会依据当年气候科学调整催青时间和发种时间,时间基本统一。

教师不要把蚕卵过早发给学生自己存放,而应该由老师统一存放在冰箱的冷藏箱中,并随时关注周边农村的发种时间,与农村同步发放蚕卵,这样可以利用蚕种场的科学安排为教学所用,既统一了蚕卵的孵化时间,而且学生在饲养过程中也可以得到农民的有效指导,另外万一饲养失败,蚁蚕还可以及时从农村得到补充。

三年级下册《动物的生命周期》单元第2课

一、问题描述

三年级下册《动物的生命周期》单元第2课《蚕的生长变化》,蚕的外形和行为的描述不科学。

二、原因分析

1.蚕体较小,很难观察清楚。

2.三年级学生的语言积累很有限,不容易表述清楚。

三、针对性教学策略

1.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仔细地观察、记录、表达,并把学生的语言上升到科学的语言,逐步指导学生准确地表述。

2.针对性补充相关知识

蚕的形态是圆筒形,分头、胸、腹3部分。

头小,两侧各分布着6只黑褐色的单眼;下方具咀嚼式口器;下唇中间有1小孔,为吐丝孔。

胸部由3个体节组成,各具1对胸足。

进食时,胸足能协助口器把持桑叶。

腹部由10个体节组成,第3,4,5,6节各生1对腹足,为蚕的运动器官。

三年级下册《动物的生命周期》单元第2课

一、问题描述

三年级下册《动物的生命周期》单元第2课《蚕的生长变化》;

疑点:

蚕身上的小黑点是什么?

它有什么作用?

二、原因分析

学生带来的蚕有花皮蚕和白皮蚕,对比后学生就会提出此问题。

三、针对性补充相关知识

蚕身两侧黑色的小点称为气门(也叫气孔)。

气门和蚕体内的气管相连,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进出口,主要作用是呼吸。

蚕的体温会随着周围气温的高低而变化的。

周围的气温一变,它就借开关气门的方法来调节体温,让身体的体温适应周围的温度。

由于蚕的体温比人的体温低,因此,人用手摸蚕就觉得它身上总是凉的。

三年级下册《动物的生命周期》单元

一、问题描述

养蚕过程中,学生往往无法及时获取桑叶,导致蚕吃不上新鲜的桑叶或没桑叶吃饿死,该怎么办?

二、原因分析

城镇的学校中,寄宿生无法获取桑叶,走读生大都住在城镇上,不具有采桑叶的条件,故导致亲自养蚕的学生比例很低。

三、针对性教学策略

1.可以发动家长利用双休日到周边地区的农村采集够蚕吃一周的桑叶,然后分成几小包,用保鲜袋密封,冷藏于冰箱中,这样基本可以保证桑叶的新鲜度,可以够蚕宝宝吃上一周的新鲜桑叶。

同时,也可以发动学生进行互助,有条件的家长多采一些桑叶,送给其他学生,这样一个班级,只要有五六位家长去采集,就足够全班饲养了。

2.另外一种方法,教师还可以联络一名周边农村的农民,每周一次或两次定时定点为学生提供新鲜桑叶,学校可以适当出一点点劳务费。

而且,学生的蚕宝宝万一死了,还可以由农民给予补充,孩子还可以像农民咨询一些养蚕的技术和小窍门,让学生掌握科学养蚕的方法,保证学生能经历蚕的整个生命周期。

三年级下册《动物的生命周期》单元第4课

一、问题描述

三年级下册《动物的生命周期》单元第4课《蛹变成了什么》;

疑点:

怎样区别蚕蛾的雌雄?

二、原因分析

教材第30页中只出示了两张蚕蛾的照片,没有注明哪只是雄蛾,哪只是雌娥,也没有任何说明,而且现实中也是很难区分。

三、针对性补充相关知识

雄蚕蛾身体较小,腹部较瘦,触角稍大,爬动较快,翅膀可以飞快地振动并且飞行;雌蚕蛾身体较大,腹部极度膨大,但触角稍小,爬动慢,几乎无飞行能力。

还可以观察它们的外生殖器:

有产卵瓣的是雌蛾,有阳茎的是雄蛾。

三年级下册《动物的生命周期》单元

一、问题描述

三年级(下)册《动物的生命周期》单元第1课《蚕卵里孵出的新生命》和第4课《蛹变成了什么》;

疑点:

到底蚕的生命是从哪个阶段开始的?

二、原因分析

教材三下第22页有“蚕的生命是从卵开始的,一个蚕卵就是一个生命”,而第32页又有“蚕卵里孵出的蚁蚕是蚕生命的开始”,那么,蚕的生命到底是从卵开始的?

还是从蚁蚕开始的呢?

三、针对性补充相关知识

对这两句话,我们认为,前者的“生命”是指生命周期,而后者的生命是指具体的肉眼可见的生命活动。

因此蚕的生命应该从受精的蚕卵开始。

三年级下册《动物的生命周期》单元第2课

一、问题描述

三年级下册《动物的生命周期》单元第2课《蚕的生长变化》;

难点:

学生不能很准确的发现蚕吐丝前后的变化?

二、原因分析

蚕吐丝后就被包裹在茧子中,根本观察不到吐丝后蚕的状况,所以也就无法比较蚕吐丝前后的变化。

三、针对性教学策略

可以用拍照的手段记录蚕吐丝前的状况,至于吐丝后的样子,可以由教师到农村(学生估计都不舍得伤害自己饲养的蚕)找一个刚吐完丝却还没有化蛹的茧子剪开,拍成照片进行对比。

不过教师得要留意,掐准拍摄的时间。

当然也可以通过网上找视频和相关照片的方法展示给学生看,这也是一条可行的途径。

三年级下册《动物的生命周期》单元第2课

一、问题描述

三年级下册《动物的生命周期》单元第2课《蚕的生长变化》;

疑点:

蚕的一生共蜕皮几次?

二、原因分析

对问题中“蚕”一字的理解不同,有人理解为“幼蚕”,有人理解为蚕的一生,包括幼蚕期、蛹期和蚕蛾期。

三、针对性教学策略与补充相关知识

如果理解为“幼蚕”,共蜕皮4次;如果理解为蚕的一生,包括幼蚕期、蛹期和蚕蛾期,那么共蜕皮6次。

详解如下

蚁蚕→二龄蚕→三龄蚕→四龄蚕→五龄蚕→蛹→蛾

┗━━━━━━━━━━━━━┛┗━━━┛

蚁蚕到五龄蚕蜕皮四次在茧内蜕皮两次

┗━━━━━━━━━━━━━┛

所以蚕的一生共蜕皮六次

三年级下册《动物的生命周期》和《植物的生长变化》单元

一、问题描述

疑点:

教材教学时间的安排和种植、饲养的进度有冲突怎么办?

二、原因分析

由于本地区气候的原因,蚕、凤仙花的成长期较晚、较慢,而这两个单元又安排在第一、二单元,两者时间发生冲突。

三、针对性教学策略

1.可以根据蚕、凤仙花的成长期调整教学时间,与后面的单元穿插进行教学,教学时间安排什么时候主要根据蚕、凤仙花已经生长到阶段。

2.教师要提早备好各个单元的课,特别是《动物的生命周期》和《植物的生长变化》两个单元的教案,做到心中有数,并随时留意学生种植的凤仙花、饲养的蚕已长到哪个阶段,最好是自己也亲自饲养,这样更有利于教学时间的恰当安排与调整。

三年级下册《温度和水的变化》单元第1课

一、问题描述

《温度和温度计》一课中,在测量温度读数时,读零下温度时,学生容易读错。

二、原因分析

学生认为越上面数字越大,这已在好多学生脑中形成了一定的模式,可是零下温度时越往上数字越小,学生容易产生错误。

三、针对性教学策略

零下温度的读数是本课的难点,教师自制温度计模型,课堂上加强对零下温度读数的指导和训练。

三年级下册《温度与水的变化》单元第4课

一、问题描述

第4课《冰融化了》,让学生观测并记录冰块融化过程中的温度和现象操作起来有些困难。

二、原因分析

1.实验前学生的冰已开始融化了;

2.冰块完全融化时间太长,课堂时间限制。

3.空气是看不见的,学生要理解到冰块融化是因为吸收了周围空气的热量比较难。

三、针对性教学策略

这节课学生将经历对冰融化过程的观察。

教学思路是先让学生先预测在室温下冰会发生什么变化,然后用温度计测量冰融化时的温度以及周围空气的温度。

通过观测他们发现,冰融化时,周围的空气温度下降了,这说明并在融化过程中,要从周围吸收热量。

在此基础上学生设计一个冰块快速融化的实验。

半杯冰完全融化成水的时间需很长时间,因此在课堂中要观测到冰完全融化成水是不可能的。

虽然缺少了这部分数据,但对于学生来说,他们认识到了两点:

1、冰融化的过程中,温度保持在0℃,换句话说,冰0℃时就会融化。

2、在冰融化的过程中,学生普遍测出周围的温度在降低,他们发现了冰在融化过程中,会吸收周围空气的热量。

才会导致周围温度的降低。

建议:

第三单元的课应该放在天气转热的时候上。

在整体的安排上,可以先上第四单元磁铁,再上第三单元,穿插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和第二单元《动物的生命周期》。

要根据天气的情况来安排。

三年级下册《磁铁》单元第5课

一、问题描述

第5课《磁力大小会变化吗》“磁铁相吸叠加磁力增加,相斥叠加磁力减小”这样的结论对吗?

二、原因分析

根据教材,应该得出“磁铁相吸叠加磁力增加,相斥叠加磁力减小”的结论,但是这样的结论对于蹄形磁铁,又会有不同情况出现,很困惑。

三、针对性教学策略

1.让环形磁铁异极相吸在一起,磁力会增大一些,但不是与磁铁的个数成倍地增加;把环形磁铁同极相对着强行结合在一起,磁力会减小。

让条形磁铁异极相吸,磁力会增大;把同极相对强行结合在一起,磁力会减弱。

如果让条形磁铁并列着异极吸在一起,磁力会大大减弱;而并列着同极强行靠在一起,磁力会有很大增强。

如果让蹄形磁铁异极吸在一起,磁力会大大减弱;如果并排着同极强行靠在一起,磁力会有很大增强。

这和条形磁铁并列在一起是类似的。

2.不同磁铁的情况是比一样的,所以只能得出科学概念:

两个或多个磁铁吸在一起,磁力大小会发生改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制度规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