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6课 戊戌变法岳麓版复习特训九.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334416 上传时间:2023-07-22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825.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选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6课 戊戌变法岳麓版复习特训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精选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6课 戊戌变法岳麓版复习特训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精选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6课 戊戌变法岳麓版复习特训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精选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6课 戊戌变法岳麓版复习特训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精选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6课 戊戌变法岳麓版复习特训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选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6课 戊戌变法岳麓版复习特训九.docx

《精选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6课 戊戌变法岳麓版复习特训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选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6课 戊戌变法岳麓版复习特训九.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选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6课 戊戌变法岳麓版复习特训九.docx

精选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岳麓版复习特训九

2019年精选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岳麓版复习特训九

第1题【单选题】

《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一书中介绍说,1840年以来,中国因外患而遭受的每一次失败都产生过警悟的先觉者,但他们的周围和身后没有形成一个群体。

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由此开始。

请判断,这里“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的标志性事件是()

A、虎门销烟

B、洋务运动

C、公车上书

D、新文化运动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所谓近代化主要是指在经济上实现工业化,在政治上实现民主化的进程。

中国在这两大领域的开启性事件分别是()

A、洋务运动和新文化运动

B、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

C、实业救国和辛亥革命

D、五四运动和戊戌变法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7-18世纪和19纪中后期我国所译西书变化图》,从中得出的正确的推断是()

①自然科学书籍增长显著

②学习西方成为社会思潮

③维新变法思想兴起

④马克思主义成为社会思潮的主流

A、①③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北京大学的前身是()

A、京师大学堂

B、京师同文馆

C、商务印书馆

D、北洋水师学堂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回首中国的近代化,经历了漫长的探索,下列符合探索的先后顺序的是()

A、技术——思想——制度

B、技术——制度——思想

C、制度——思想——技术

D、思想——技术——制度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中共有的内容是()

A、改革政府机构

B、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C、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

D、创办报刊

【答案】:

【解析】:

第7题【单选题】

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的相同之处有()①改革政治②兴办新式学校③翻译外国书籍④建设海军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答案】:

【解析】:

第8题【问答题】

政治民主化是世界近现代历史的必然趋势。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到秦朝统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建立起来。

历经汉魏、隋唐至宋元,皇帝与宰相之间的权势此消彼长,中央与地方争权斗争接连不断,最终皇权不断强化,中央集权逐渐得到巩固。

到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发展到顶峰。

材料二我们的[政府形式]之所以称为民主制,是囚为权力不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而是由全体人民掌握。

——伯利克里“在阵亡将士葬礼上的演说”材料三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和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

……——《权利法案》材料四民国初年中国的政治发展其实应视为近现代中国史上的第一次民主转型。

1895~1913年“民主”、“共和”这两个关键词在部分著作和报刊中出现的频率呈现快速增加的趋势。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什么最基本的特点?

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古代中国和古代希腊政治制度的根本差异性是什么?

(2)依据材料三,说明《权利法案》颁布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3)据材料四指出影响1895~1913年“民主”、“共和”字眼出现的频率呈现快速增加趋势的重大政治事件有哪些?

(4)根据以上材料及问题的回答,你认为应如何对待中外政治制度的不同发展模式?

【答案】:

【解析】:

第9题【问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江苏巡抚李鸿章致总理衙门原函》材料二“自1840年以来,中国人中就不断有人做着各种各样的西方梦:

梦想有西方的坚船利炮,梦想有西方的新型工业,梦想有西方的民主制度……”材料三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活中国在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请回答:

(1)材料一中李鸿章的言论代表了清政府内哪一派别的主张?

说出一个该派别为“学习外国利器”而兴办的企业名称。

(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梦想有西方的民主制度”指什么历史事件?

(3)材料三中“德先生”指什么?

14-16世纪的西欧也兴起了一场思想解放运动,请问这场思想解放运动是什么?

(4)上述三则材料反映了一个共同的主题,这个主题是什么?

【答案】:

【解析】:

第10题【材料分析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江苏巡抚李鸿章致总理衙门原函》

材料二:

臣窃闻东西各国之强。

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

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治也,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故人君与千百万之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材料一中李鸿章的言论代表了清政府内哪一派别的主张?

李鸿章“学习外国利器”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请对李鸿章所属派别的努力做简要评价。

(至少答出两点)

材料二中康有为在探索中国富强之路的问题上与李鸿章有何异同?

康有为的设想能否使中国富强?

请举出一例予以说明。

【答案】:

【解析】:

第11题【材料分析题】

思想文化的新旧更替,展示了人类社会的风云变幻,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欧洲历史刚刚进入近代的黎明期,在佛罗伦萨和威尼斯诸城升起的一片灿烂星云,成了中世纪和近代的分水岭.但丁、波特拉克、薄伽丘等人把形形色色的思想汇聚起来,从而产生崭新的近代文化.

──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上)

材料二:

(它)作为一场政治运动失败了,但作为一场思想文化运动,新学家们带来的解放作用远不是西太后(慈禧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能剿洗干净的.

──陈旭麓著《近代中国社会的星辰代谢》

材料三:

《新青年》喊出的最响亮的口号是“民主”和“科学”…“民主”和“科学”的提出不是偶然的,民主的对立物是专制,科学的对立物是愚昧和迷信,这正是中国几千年封建统治的恶果.

──金冲及著《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第一卷)

请回答:

材料一反映的是哪一场运动?

在这场运动中但丁的代表作品是什么?

材料二是对哪一场运动的评价?

“新学家们”指的是资产阶级的哪一派别?

《新青年》杂志是哪一场运动的主要阵地?

根据材料三指出该运动斗争的对象?

以上三则材料所反映的运动有何共同的历史作用?

【答案】:

【解析】:

第12题【材料分析题】

中国近代历史上,先进的中国人为救亡图存,进行了不懈的努力。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60年代……以军事工业为主的近代工业出现了。

新式海陆军开始筹建,新式学堂一一举办,留学生陆续外派,大清国有了些许新的气象。

材料二观大地诸国,皆以变法而强,守旧而亡……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

——康有为《救亡决论》

材料三:

事实证明。

辛亥革命的坐标设定是世界的和现代化的,它为中国社会的精神面貌和价值理念带来了巨大变化,创造了民主政治建设的必要条件和良好契机。

由此它并非只是打落了一顶皇冠,而是开辟了中华民族振兴有为的希望之路。

——王建朗、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上)

材料四:

一批接触过西方现代化思想的中国知识分子清醒地认识到,要从根本上改造中国,使中国走向现代化,首先必须使国民在思想文化上有一个根本的转变。

为此,必须要向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传统文化发起革命性的攻击。

——郑丽平《思想解放与20世纪中国现代化》

根据材料一,指出给“大清国带来了些许新的气象”的是什么事件?

请写出当时创办的一个军事工业。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康有为的主张及其实践。

材料三中辛亥革命的领导者是谁?

根据材料三归纳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材料四的中国知识分子在什么运动中“向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传统文化发起革命性的攻击”?

这场运动提出的口号是什么?

以上材料反映了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一段历程。

请用一个主题概括这段历史。

【答案】:

【解析】:

第13题【材料分析题】

下列材料摘编自梁启超的《变法通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欲兴学校、养人才,以强中国,惟变科举为第一义。

材料二:

吾今为一言以蔽之曰: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上述两则材料所表达的变法主张,有什么共同之处?

梁启超认为,这些共同的主张得以实现的途径是什么?

上述材料中的“科举”作为一种制度,诞生于哪一朝代?

又于哪个朝代被废除?

上述材料所反映的变法失败后,革命团体纷纷建立。

在此基础上,孙中山建立的统一的革命组织是什么?

他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答案】:

【解析】:

第14题【材料分析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19世纪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受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国门,结束了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

……其中第三次失败是最为耻辱的,这次是败在近邻的手下……—摘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诺《全球通史》

中国近代对外战争多以失败告终的原因很多,但从世界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而言,你认为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材料中说“其中第三次失败是最为耻辱的,这次是败在近邻的手下”,这位近邻是哪国?

该国在经历了哪一改革之后强大起来并对外侵略扩张?

这次失败给中国带来怎样的耻辱?

第三次灾难之后让哪些中国人有所惊醒?

之后他们采取什么行动“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

【答案】:

【解析】:

第15题【材料分析题】

阅读材料,完成以下问题。

材料一:

见图所示内容。

材料二:

戊戌变法是……先进知识分子在内忧外患的刺激下所展开的一场救亡图存运动。

它力图通过中国社会内部结构的自我调整转全新的社会类型,将一个封建专制的中国改造成君主立宪制的国家,使国家步入世界发展的轨道,走上现代化的道路。

——摘编自《戊戌变法与中国现代化进程》

材料三:

辛亥革命以暴力推翻了帝制,代之以民国,为2132年的历史打上了一个铁和血铸成的句号。

只有漫长的历史才能称量出这个句号的真正意义和重量。

它是一条分界线。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根据材料一,指出1842—1890年外国轮船公司在华货物运送数量变化特点。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872年—1890年外国轮船公司在华货物运送数量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根据材料二,概括“全新的社会类型”的含义。

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辛亥革命成为“分界线”的原因。

【答案】:

【解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