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第1章货币与货币制度.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329102 上传时间:2023-07-22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8.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01第1章货币与货币制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01第1章货币与货币制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01第1章货币与货币制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01第1章货币与货币制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01第1章货币与货币制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01第1章货币与货币制度.docx

《01第1章货币与货币制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1第1章货币与货币制度.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01第1章货币与货币制度.docx

01第1章货币与货币制度

第一章:

货币与货币制度

第一节、货币的本质

一、货币的产生

(一)货币:

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发展的产物。

马克思说;货币结晶,是交换过程的必然产物。

(二)商品交换二个原则:

1、用来交换的两种商品必须有不同的使用价值。

2、相交换的两种商品必须具有相等的价值(即生产这两种产品时,必须耗费同样多的人类劳动),这就是等价交换的原则。

(三)商品的价值:

只有通过与另一种商品交换才能表现出来。

商品的价值通过交换,由另一种商品表现出来,这就是商品的价值形式。

(四)商品的价值形式:

1、简单的(偶然的)价值形式:

出现在原始社会,偶尔有剩余的,表现形式是一种商品的价值由另一种商品来表现。

例如:

一只绵羊(相对价值形式)=10斤茶叶(等价形态)

(1)等价形态具有三个特征:

①使用价值成为他的对立物(一只绵羊)的表现形式

②具体劳动成为他的对立物抽象劳动的表现形式

③私人劳动成为社会劳动的表现形式

2、扩大的价值形式:

一种商品的价值经常地表现在一系列的商品上。

例如:

一只绵羊=10斤茶叶

一只绵羊=15尺布

一只绵羊=20斤米

一只绵羊=10捆烟叶

一只绵羊=或其他商品。

弱点:

一种商品的价值表现仍是不完整的,作为等价物的商品的链条可以无限延伸。

一种商品的价值表现也不统一。

位于等价物地位的不同商品之间是相互排斥的关系。

3、一般价值形式:

一切的商品的价值共同表现在某一种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而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上。

例:

10斤茶叶=1只绵羊

15尺布=1只绵羊

20斤米=1只绵羊

10捆烟叶=1只绵羊

其他商品=1只绵羊

这就相当于绵羊是实物货币。

4、货币形式:

一切商品的价值固定的由一种特殊商品来表现,它是价值形式的最高阶段。

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就称为货币形式。

这种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就是货币。

贵金属作为货币材料的四个属性:

同一性;可分性;便利性;永恒性。

二、货币的本质

1、货币是一般等价物

2、货币不是普通的商品,而是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货币实际是为了满足商品交换而产生的,货币实际是从商品中分离)

3、货币体现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

三、货币形式的发展

货币形态的发展大体上经过了实物货币、金属货币、可兑换的信用货币、不可兑现的信用货币、存款货币和电子货币等形态。

货币形态的变化,是不断适应社会生产的发展过程,同时也是消除前一种货币形式无法克服的缺点的过程。

第二节、货币的功能

一、价值尺度—最基本最重要的职能

1、定义

当货币用来表现商品价值并衡量商品价值量大小时发挥的一种职能,即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

2、特点

(1)是商品的内在价值尺度,即劳动时间的外在表现。

(2)可以是观念上的货币,但必须具有十足的价值。

例如:

在商场的衣服,价值200元,不用在旁边放200块钱,只需要写个标签就行了。

(3)具有完全的排它性、独占性。

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本身应该有刻度。

用术语来表示就是说应该有价格标准。

它是货币发挥价值尺度职能的前提。

(4)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要通过价格标准这个中间环节来完成。

价格标准:

对于金属货币,价格标准是指货币单位所包含的货币金属重量;对于没有内在价值的纸币,价格标准是指货币单位所代表的价值量。

也就是指包含一定重量的贵金属的货币单位。

例如,在银本位制时期,不能规定一件衣服=一块白银,而是规定一件衣服=一两本银,这个“两”就是价格标准。

我们现在的价格标准是一元,一元=十角,一角=十分,所以说价值尺度不能说就靠货币来表示就完事了,必须借住一个价格标准来表现。

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结果表现为价格。

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

商品价值是内在属性,价格是外在属性。

3、价格和价格标准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

(1价值尺度是在商品交换中自发形成的;而价格标准是由国家法律规定的。

(2)金充当价值尺度职能是为了衡量商品的价值;规定一定量的金作为价格标准,是为了比较各个商品价值的不同含金量,并以此衡量不同商品的不同价值量。

例如:

金充当价值尺度是为了衡量一件衣服的价值,价格标准是用来衡量不同商品的价值量,如棉衬衣值2元,而丝绸衬衣值4元。

(3)货币商品价值量将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而作为价格标准,是货币单位本身的重量,与劳动生产率无关,它是随着国家法律的调整而调整。

例如:

作为价值尺度,货币商品的价值量将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白银充当贵金属,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增加,白银的价值量下降了,所以用白银衡量某种商品的价值时,就需要用更多的白银,例如以前一件衣服值1两白银,现在值2两白银。

);而作为价格标准,是货币单位本身的重量,与劳动生产率无关(1两白银=10钱是没变化)。

联系:

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是货币发挥价值尺度职能的结果,而货币是依靠价格标准来发挥价值尺度作用的,价格标准是为货币发挥价值尺度职能服务的。

二、流通手段(交易媒介)

1、什么是货币的流通手段?

在商品交换中,当货币作为交换媒介,实现商品的价值时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

以货币作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叫“商品流通”。

例如每一次交换都通过商品--货币--商品(即W--G--W)形式,这就是商品的流通。

2、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特点

(1)必须是现实的货币。

即交易双方必须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等价交换,买卖行为才能完成。

例如,我们在商店买酸奶时价格2元钱,我们不能写个标签2元给商店,而是要拿出人民币2块钱给商店。

注意:

这里的现实货币可以是有形的货币也可以是无形的货币。

(2)不需要有足值的货币本体,可以用货币符号来代替,例如我们现在购买商品时,不用给黄金,而是用人民币,人民币就是货币符号。

(3)包含有危机的可能性。

由于改变了物物直接交换的运动方式,使买卖分离开来,隐藏着发生经济危机的可能性。

因为,货币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把买和卖分离开来,使买和卖成为两种独立的行为。

有的生产者出卖了自己的商品后并不马上购买,因为一些生产者不买,另一些生产者就不能卖,形成买卖脱节的现象,这种现象不解决,就有可能引起经济危机。

所以西方有些学者认为:

货币作为一种交换媒介的存在是一般非均衡和非自愿失业的根源。

3、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的区别

商吕流通:

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

公式:

W--G--W

货币流通:

货币不断的在交换过程中起着媒介作用,从一个流通者手里转到另一个流通者的手里。

公式G--W--G

二者关系:

货币流通是由商品流通引起的并为商品流通服务的。

商品流通是货币流通的基础,货币流通是商品流通的表现。

4、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取决于三个因素:

(1)待流通的商品数量;

(2)商品的价格

(3)货币流通速度

货币作为流通手段的必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速度=商品价格×待流通的商品数/货币流通速度。

三、贮藏手段

1、定义:

货币作为财富的绝对化身停止流通保存起来,发挥贮藏手段职能。

2、特点

(1)必须是现实的货币,而且是足值的货币。

(2)作为贮藏手段的货币,它退出流通领域,处理静止状态。

(3)足值的金属货币贮藏手段职能具有自发地调节货币流通的作用。

当流通中的商品减少,需要的货币量减少时,多余的金属货币就会退出流通领域被人们贮藏起来(因为如果货币不退出,普通商品价格会上升,导致货币金属价值降低,购买商品吃亏);当商品流通量增加,需要的货币增加时,贮藏的货币又会自动投入到流通领域成为流通手段(因为如果没有货币进入流通,普通商品价格会下跌,意味着货币金属价值上涨,购买商品合适,自然诱导货币苏醒进入流通)。

3、在现代货币制度(纸币制度)的条件下,贮藏货币的方式、特点和作用已经发生了变化:

贮藏方式:

一是货币沉淀;二是银行存款;三是利用金融资产贮藏价值。

四、支付手段

1、定义:

当货币作为独立的价值形式进行单方面转移时,货币执行支付手段的职能。

这一职能是流通手段的延伸。

例如债权、债务的清偿,用于战争的赔款,商品的赊购、赊销,支付手段是单方面的支付。

2、特点

(1)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是商品交换的媒介物;而作为支付手段的货币,则不是流通过程的媒介,成为补足交换的一个环节。

(2)流通手段只服务于商品流通,而支付手段除了服务于商品流通外,还服务于其他经济行为。

(3)流通手段是即期购买,而支付手段是跨期购买。

例如赊购、赊销、预付货款等。

(4)流通手段是在不存在债权债务关系的条件下发挥作用,而支付手段是在存在债权债务关系下发挥作用。

(5)支付手段职能的出现与扩展为经济危机的可能性变为现实性创造了客观条件。

五、世界货币

1、定义:

货币在世界市场上作为一般等价物发挥作用时,把它称为世界货币。

它在国际范围内执行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职能。

2、作用

(1)国际间的支付手段,用以平衡国际收支逆差。

(2)国际间的购买手段,用以从国外购买商品。

(3)是国际间转移财富的手段,用以实现财富的转移。

比如战争赔款、对外援助、输出资本、慈善事业等。

3、最早的作为世界货币是以足值贵金属黄金、白银为条件的。

但是从牙买加货币货币体系规定当中,黄金非货币化,各国货币不在与黄金挂钩。

可是人们或者国家仍储备黄金,因为黄金可以在国际黄金市场上随时出售,兑换成任何一种可以自由兑换的货币,用于购买商品、劳务。

第三节、货币制度的演变和发展

一、货币制度的形成与基本内容

货币制度:

货币制度简称“币制”,是指一个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的本国货币的流通结构和组织形式。

二、货币制度的基本内容

(一)货币金属与货币单位

1、货币金属:

即规定一国货币的本位币用什么材料制成,它是整个货币制度的基础,它是货币制度最基本的要素。

货币本位币的材料决定着货币制度的类型。

比如,规定用黄金作为本位币的材料,就是金本位制度,规定用白银作为本位币的材料就是银本位制度,规定用纸币作为本位币的就是纸币本位制度。

注意:

以什么样的材料作为本位币币材,不是任意规定的,要受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力的制约。

2、货币单位

货币单位是国家法律规定的货币计量单位,也就是价格标准,包括两个内容:

(1)规定货币单位的名称。

目前,世界上货币单位的名称有一百多种,其中用元、镑、法郎的较多。

据统计,用“元”作货币单位名称的有52个国家,用“镑”作货币单位名称的有12个国家,用“法郎”作货币单位名称的国家有32个。

(2)规定货币单位价值。

指货币单位所含的货币金属重量。

在1973年以前通过规定货币含金量来表示货币的价值,1973年以后,各国都相继取消了货币的含金量。

如美国的货币单位为美元,根据1934年1月的法令规定,1美元含纯金0.888671克;中国长期流通白银,1914年北洋政府颁布的《国币条例》规定货币单位名称为“圆”,含纯银23.977克,合0.648两。

1973年后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货币单位就慢慢与金属重量脱钩了。

(二)通货的铸造、发行和流通程序

通货就是流通中的现金,包括主币和辅币。

1、主币

(1)主币也叫本位币,是一个国家的基本通货,是按照国家规定的货币单位和货币金属铸造的货币。

(2)主币的基本特征

在金本位和银本位制度下,主币的名义价值和实际价值一致,是足值货币。

名义价值高于实际价值,人们都要把金块拿到铸币局去铸币。

流通当中的货币量比实际的需要量多,货币就贬值。

实际价值高于名义价值,人们都要把流通中的金币铸造成金块。

现代货币制度下,已经无此特点。

(3)本位币的三个规定

①主币可以自由铸造,自由熔化。

这种自由铸造是指公民有权把货币金属送到国家铸币厂铸成本位币,不受数量多少的限制。

铸币厂代铸货币,不收或只收取少量的铸造费。

现代货币制度下,已经无此特点。

②主币具有无限法偿能力。

国家法律赋予主币在一切交易、支付活动中,不论数额大小,出售者和债权人均不得拒收。

现代货币制度下,仍然保留了这一特点。

③规定本位币有磨损公差。

在流通中磨损超过重量公差的主币不准投入使用,但是可向政府指定的单位兑换新币。

这一特点的意义在于:

可以保证本位币金属无限制地成为价值尺度,无限制地执行支付手段和流通手段的职能;可以保证本位币的名义价值和实际价值一致;可以保证本位币自发地适应客观流通的需要量。

现代货币制度下,仍然保留了这一特点。

2、辅币

(1)辅币即辅助通货,是主币以下的小额通货,供日常零星交易与找零使用。

(2)辅币特征

①名义价高于实际价值,是不足值货币。

②不能自由铸造,自由熔化,由国家统一铸造,铸币收入归国家所有,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③是有限法偿货币。

④规定辅币可以与本位币自由兑换

例如:

1元=100分

(3)辅币按名义价值流通。

(4)值得注意的是:

现代货币制度下辅币仍有以上特点。

但是在纸币本位制下,纸币的发行权由国家货币管理当局所垄断,主币和辅币的名义价值都高于其实际价值,所以,无限法偿与有限法偿的区分已无意义。

3、银行券:

是在商业信用的基础上,由银行发行的信用货币。

用金币交易不方便、有磨损,于是银行券产生了。

银行券在刚开始出现时可以百分之百与金币兑换。

4、纸币:

是银行和政府发行并依靠其信誉和国家权力强制流通的价值符号。

纸币是建立在金本位制崩溃后产生的。

金本制的时代,银行券是主要的流通手段。

银行券可以自由与金币兑换,而纸币是不可能与金身自由兑换的。

(三)准备金制度

1、定义:

准备制度也叫黄金储备制度,通常指一个国家所拥有的金块和金币的总和,是一国货币稳定的基础。

这一制度规定把贵金属集中到国库和中央银行,

2、准备金的主要用途:

(1)将其作为世界货币的准备金,即用来作为国际支付手段的准备金,用于国际的债权债务清偿。

(2)作为时而扩大时而收缩的国内金属货币流通的准备金。

(3)作为支付存款和兑换银行券的准备金。

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在金本位制的条件下,有多少黄金就可以发行多少金币或银行券。

金准备最初为十足的金准备,以后由于黄金数量不足,也以一定数量的证券作为准备金,现代货币制度下,金准备的后两项用途已消失了。

由于黄金的地位下降,所以它与外汇储备一起作为国际支付准备金。

三、货币制度的演变

近代世界各国实行的货币制度多种多样,总的可以分为金属本位制度和纸币本位制度两大类。

前者与一定量的金属保持比价关系,分为银本位制、金银复本位制、金本位制三种类型,后者与金属没有比价关系,不能兑换金银,又称不可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

所以,货币制度又分为银本位制、金银复本位制、金本位制、不可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四大类型。

(一)银本位制

1、定义:

以白银为货币金属,以银币为本位币,称为银本位制。

与以后实行的金银复本位制对比,又称银单本位制。

2、类型

(1)银两本位:

以白银的重量单位“两”作为价格标准,实行银块流通的货币制度。

(2)银币本位:

以一定重量和成色的白银铸成一定形状的本位币,实行银币流通的货币制度。

例如我们常说的“袁大头”。

3、银本位制的特点

(1)规定以白银为货币金属,白银享有无限法偿能力;

(2)足值货币银币的名义价值与所含白银的实际价值相等;

(3)银币可以自由铸造和熔化,并规定银币的重量、成色、形状及货币单位;

(4)白银和银币可以自由输出输入。

3、银本位制的局限性(缺点、被放弃的原因)

(1)价值不稳定。

由于白银储藏量较丰富,19世纪以后开采技术提高快、白银的产量急剧上升,导致其价格下降。

而作为一种货币金属,只有当其价值能保持相对稳定,才适合充当货币材料,才能保证货币价值的稳定性,白银价格不断下跌的趋势说明白银的价值并不稳定,银本位制不是理想的货币制度。

(2)白银体重价廉。

在大宗交易时往往要携带大量的白银,既不方便又不安全,局限性很大。

(3)白银价格不稳定,各国的银价不一致,波动大,导致汇率不稳定,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二)金银复本位制

1、定义:

金银复本位制是金铸币和银铸币同时作为本位币的货币制度。

2、特征

(1)金银同时被法律承认为货币金属;

(2)金银两种本位币都可以自由铸造自由熔化;

(3)金银两种本位币都是无限法偿货币。

3、金银复本位制的种类

(1)平行本位制

①定义:

平行本位制是金银两种金属货币均按各自所含的实际价值流通的货币制度。

也就是说:

在这种货币制度下,金银两种货币的比价由市场上这两种货币金属的比价决定。

例如一瓶水标价为3个金币,12个银币。

②平行本位制的特点是:

国家对两种货币的交换比率不加以规定,而是由市场上生金银的比价自由确定金币与银币的比价。

③平行本位制的缺点是:

使市场上的同种商品出现了金币价和银币价两种价格,随着市场上的金银比价的频繁变动,用金币和银币表示的商品的两种价格也随时处于波动之中,给商品交易带来许多麻烦。

所以,平行本位制不是稳定的货币制度。

例如:

金银比价是1:

15,一匹面目价值1个金币,即15个银币,如果金银比价变动频繁1:

16、1:

17、1:

14等,一匹布的银币价格就会不断的变化,使用银币购买十分不便。

(2)双本位制

①定义:

双本位制是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金银两种货币的固定比价,并要求按法定比价进行流通的货币制度。

②双本位制也不是理想的货币制度。

因为这种货币制度虽然克服了平行本位制下“双重价格”的缺陷,但是由于违背了价值规律,又产生了“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在双本位制下,官方的金银比价与市场上金银的比价平行并存,官方比价弹性小,市场比价弹性大,当市场比价发生变化而官方比价没有及时调整时,就会引起金币和银币的实际价值与名义价值相背离,从而使实际价值高于名义价值的货币被收藏、熔化,退出流通领域,而实际价值低于名义价值的货币充斥市场,市场上实际只有一种货币在流通。

市场价格为实际价值;官方价格为名义价值

在货币流通中,名义价值高的货币排斥实际价值高的货币的现象叫“劣币驱逐良币”规律。

这种规律最早由英国财政学家汤姆斯.格雷欣发现、提出并上书英国女皇改革铸币制度,又称格雷欣法则。

举例:

当市场上的金银比价变化为1:

16,而官方比价未调整,仍为1:

15时,人们会把金币熔化成条块状,到市场上用1:

16的比价兑换成16单位的白银,把15单位的白银铸成银币,再按1:

15的官方比价兑换成金币,这样得到1单位的银币。

这样人们把金币不断的铸成金块,把白银不断的铸成银币,使流通中的金币数量不断的减少。

结果流通领域只有一种市场价格低而国家法定价格高的货币在流通,实际上并不是双行本位制。

(3)跛行本位制

定义:

金币和银币仍然同为本位币,仍然按法定比价流通和兑换,都具有无限法偿能力,但是只有金币可以自由铸造,银币则不能自由铸造。

由于限制银币自由铸造,这样银币的价值不是取决于金属银而是取决于金属金,银币本位币的地位大打折扣,银币成为金币的附属货币,起辅助作用。

在这种货币制度下,两种货币的地位不平等,所以,叫跛行本位制。

(三)金本位制

金本位制又叫金单本位制,是指以黄金作为本位币的一种货币制度。

主要形式包括:

金币本位制、金块本位制、金汇总本位制。

1、金币本位制

(1)定义:

金币本位制是以黄金为货币金属的一种典型的金本位制。

由英国于1816年宣布实行,历经近100年。

(2)金币本位制的特点

①金币可以自由铸造、自由熔化,金币的价值与其面额价值相一致,足值的金属货币能够自发地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

②流币和通中的辅币价值符号可以自由兑换金币。

也就是银行券可以自由兑换金币。

确保了各种价值符号能够稳定地代表一定量的黄金进行流通,从而保证了价值符号流通的稳定,不致出现通货贬值。

(价值符号相对稳定)

③黄金可以自由输出输入,黄金是足值货币,只要各国货币单位按其所含黄金折算成一定的比价,就可以自由输出输入,以结算国际收支差额,有利于国际贸易往来,稳定汇率。

(汇率相对稳定)      

例:

1英镑=113格令黄金;1美元=23.22格令黄金。

根据1英镑是1美元的多少含金量,得出1英镑=4.8665美元。

英国逆差出现时:

外国对本国商品量比较小,本国对外国商品的需求量大。

本币汇率下降,由于黄金的自由输出输入,贬值到一定程度下就不会再贬值。

1英镑=4.8665美元。

英镑贬值了,1英镑=4.8美元,债权人美国收回1英镑的债权等于收回了4.8美元,也可以用运送黄金的办法收回113格令的黄金,这还是等于4.8665美元。

但是运输黄金回美国,要有运费,大约是0.03美元,此时,这个美国人发现,收回黄金减去运费后仍能等于4.8365美元。

逆差--本币贬值--黄金外流--货币供应量减少--100件商件原先是100元,此时,100件商品只能有80元--物价下降--出品竞争能力增加--进口数量下降--平衡

④金准备全部是黄金。

2、金块本位制

(1)定义:

金块本位制又称生金本位制,是指国内不铸造、不流通金币,而流通代表一定重量黄金的纸币,黄金储存于政府,纸币只能按一定条件向发行银行兑换金块的金本位制。

(2)金块本位制的特点(即与金币本位制的区别):

①黄金虽然作为本位币,但在国内不流通,不再铸造,只有纸币流通,纸币或银行券仍是金的符号,规定含金量;

②金块本位制打破了金币本位制下银行券与黄金的自由兑换,这时黄金由政府集中储存,居民按本位币的含金量在达到一定数额后可兑换金块。

如英国1925年规定银行券与金块一次兑换数量不少于1700英镑;法国1928年规定一次至少兑换215000法郎,这样高的限额对于大多数人来讲是达不到的。

3、金汇兑本位制

(1)定义:

金汇兑本位制也称虚金本位制,是指国内只流通银行券,而银行券可以按政府规定的汇率自由地兑换成另一采用金币或金块本位制国家的货币,再兑换该国黄金的一种货币制度。

例:

根据含金量,1英镑=2马克。

德国把外汇储备存到英国,德国可以拿3400马克兑换成1700英镑,然后用1700英镑兑换成400盎司的黄金。

(2)金汇兑本位制的特点

①国内流通银行券并且规定其含金量,但无金块或金币可供兑换,禁止金币的铸造与流通;

②中央银行将黄金和外汇存在另一实行金币本制和金块本位制的国家,并规定本国货币与该国货币的法定兑换比率;

③居民可按法定兑换比率先用本国货币兑换该国货币,然后再向该国兑换黄金。

实行金汇兑本位制的国家实质上是使本国货币依附在一些经济实力雄厚的外国货币上,处于附庸地位,因而货币政策受经济实力强的国家的牵制,同时附庸国家向其大量提取外汇准备或兑取黄金也会影响后者的币值稳定。

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都是残缺不全的金本位货币制度。

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的风暴彻底摧毁了这种残缺不全的金本位制,迫使经济学家放弃了自发调节经济的思想而主张国家干预经济,于是资本主义各国先后实行了纸币制度——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

(四)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纸币本位制度)

1、定义:

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是指以不兑换黄金的纸币或银行券为本位币的货币制度。

以本身没有价值的信用货币成为流通中的一般等价物,在这种货币制度下黄金量不再是确定货币币值及两种货币汇率的标准。

2、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的特点

(1)银行券己完全纸币化了。

(2)不兑现纸币由国家授权中央银行垄断发行,具有无限法偿能力,。

(3)流通中全部是不兑现的纸币,基金己经不用于国内流通。

3、纸币制度的主要内容

(1)纸币发行权由国家垄断,一般由国家授权的中央银行发行,保证发行纸币的收入归国家所有。

(2)中央银行发行的纸币是法定货币,在一国范围内具有无限法偿能力。

(3)纸币不能兑现。

(4)在纸币制度下,广泛实行非现金结算方法,以提高结算和支付的准确性,并节约现金流通费用。

4、纸币流通规律:

该规律体现的是纸币和金属货币之间的比例关系(这是纸币具有含金量的,如纸币不具有含金量,就不适用于本公式,实际上现在的纸币不规定含金量了),有公式表示为:

单位纸币所代表的货币金数量=流通中所必需的纸币金数量÷流通中的纸币总量

5、纸币流通规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英语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