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329052 上传时间:2023-07-2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61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61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61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61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61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61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教学设计.docx

《61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61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教学设计.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61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教学设计.docx

61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教学设计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考点同步解读

可持续发展”是整个地理教学的核心部分,基于前面学习的不断深入与铺垫,地理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发展观与环境观,意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和必然。

本章是地理必修2的最后一部分内容,主要从过去、现在、未来即以追溯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历程、直面环境问题、探索未来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为线索展开教学。

因此,它是本书的总结和升华,目的是通过本章学习来增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并将其转化为自身的行动,充分认识到人类与坏境协调统一的重要性。

核心素养聚焦高一的学生通过对前面所学的人口、城市、工业、农业及交通等人文地理的知识,基本掌握了一定的区位分析能力,对目前存在的一些环境问题已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因此,如何由理论知识上升为切身的体会并付诸行动去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是我们着重思考的问题。

回顾过去,了解现在,是为了引起学生的共鸣,明确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以及实践的必然性。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可持续发展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工业革命后,人类对人地关系的不正确认识,导致人与环境尖锐对立。

2.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三个原则。

3.认识人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发展观与环境观,认识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和必然。

过程与方法:

1.分析各历史时期的成功经验和失败经验,认识人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

2.鼓励学生思考环境问题对人的威胁,引发学生分析造成环境问题的原因。

3.以讨论案例的方式引导学生全面理解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原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发展观和环境观教学重点:

可持续发展理论

教学难点:

可持续发展系统示意图的分析

考点同步解读

核心素养聚焦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

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家园,人类历史上的每一次生产力的重大变化。

都使人类影响和改变自然生态系统的能力大大提高。

从狩猎采集到培育作物、饲养家畜、工业化生产,从洞居穴隐到造屋而居,人类作用于环境的范围和程度逐步扩大,但是,地理环境在提供资源、容纳污染、承受破坏等方面的能力是有限度的,并不总是能够满足人类的主观要求。

因此,要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就必须解决人类同环境对立的矛盾,促进人类与环境的统一。

人类的发展历史伴随着对人地关系的认识历程,现在就让我们来了解:

板书:

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一、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

师:

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的空间。

人类不停地从环境中获取资源,向环境中排放废弃物,所以说人类繁衍的历史,就是人类社会同大自然相互作用、共同发展和不断进化的历史。

在这个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人类对自然环境施加影响的程度,不仅取决于技术手段,也受到“人地关系”思想的制约。

那么人类对“地”的认识究竟经历了怎样的认识历程呢?

(看课本图6.1“朝拜太阳神”)

师:

同学们看了这幅图.请说一说它反映了当时人对“地”的认识处于一种怎样的阶段。

生:

此时处于人类早期的采集渔猎时代,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且发展缓慢,改造环境的能力非常微弱,环境对人类的制约作用较强。

在这一时期,人类与环境保持着一种原始的平衡关系,人类对环境既崇拜又依赖,把一切自然现象及其对人类生产与生活的影响归结为某种超自然力量的作用。

师:

对。

这一时期人类对自然处于一种崇拜状态。

那么图6.2反映的是人类的什么时期?

这一时期人对“地”又具有怎样的认识呢?

生:

反映了我国东汉时期人们生产劳动的场景。

这一时期人类处于农业文明时期,生产力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耕作和灌溉技术得到了发展,使食物供应变得稳定可靠,人口开始迅速增长。

师:

对。

这一时期,人类开始大规模开发利用土地、水等资源,与环境的对抗性明显增强,环境遭到破坏。

但这时,人类还不能正确认识人地关系的不协调,只能机械地迁移,以此来逃避大自然的惩罚。

(让学生用图解的形式来表达以上两个生产力时代的人地关系)(生绘图,师总结):

采猎时代——人类崇拜自然——人地基本协调农业社会——利用自然——局部出现环境问题

(阅读案例1:

玛雅文明的消失)

师:

阅读案例I,你认为玛雅文明消失的原因是什么?

生:

(讨论回答)这个案例说明人类不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导致生态破坏、人地关系出现矛盾,甚至危及人类生存。

师:

对。

玛雅文明的消失除了与人类自身的不合理生产活动有关系,与其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有无关系?

生:

有。

玛雅社会所处的环境是热带雨林。

森林砍伐后,极易造成水土流失,加剧了生态破坏的速度。

师:

对。

请同学们把农业文明时期的人地关系绘成概念图。

(生绘图,师总结):

农业文明——人类改造自然——人地关系紧张——生态破坏过渡:

18世纪中叶,人类进入了工业革命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类攫取自然资源的能力空前提高,极大地刺激着生产力的发展。

在工业文明时期,人类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物质需求,不惜一切代价,改变自然面貌,喊出了“征服自然”的口号,试图成为自然的主宰。

而正当人们陶醉于自我所创造的物质文明的时候,大自然也在开始向人类实施报复——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逐渐从局部扩展到全球,日益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在这一时期,人地关系越来越呈现出不协调,人地关系迅速激化。

下面让我们来完成P92“活动’,

1.在人类社会进入工业文明时代以后,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增强。

人们开矿山、修水坝、建城市,创造了一个个奇迹。

然而在这些人类创造的奇迹背后,会隐藏着什么环境问题呢?

为什么?

师:

这个活动从几个侧面说明了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改造,请大家讨论思考环境问题的根源是什么。

(生分组讨论)

生I:

矿山开采会引起植被破坏、水土流失,还可能引发泥石流、污染河流等。

师:

对,图中隐藏的环境问题可能有矿山开采地区的土地资源、植被破坏。

开采出来的废矿石堆积对土地和地表水、地下水会造成污染。

师:

请大家看图“高峡出平湖”,修大坝、建电站是人类对自然改造的又一大奇迹。

修建三峡大坝,是中国几代人的梦想,大坝的建成,能带来一系列的好处:

防洪、灌溉、航运、发电、养殖等。

但是,在大坝的背后,又隐藏着什么样的环境问题呢?

生:

修水坝对整个河流来说,改变了河流的水文特征;对生活在河水中的生物来说,阻断了它们的生存空间,影响生物多样性的发展;对水坝上游,地下水水位抬高,库区水位提高容易引起滑坡等;对水坝下游,减少河流流量,泥沙淤积减少,河流人海口地区容易发生海水倒灌、侵蚀海岸,地下水水质变差等。

师:

大坝的修建,虽然得到了一系列的好处,但也给生态带来了灾难,值得我们去深深地思考。

让我们再来看图“现代都市”,在都市的繁华背后,隐藏着哪些问题?

生:

城市环境问题的表现形式主要有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垃圾污染、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失业问题等。

师:

不错。

众多的城市环境对整个自然环境变化会起什么作用,目前还存在一些未知领域。

我们再来看看第2题。

2.仔细观察两幅景观图,讨论以下问题:

(1)两幅图所反映的生产活动有什么不同?

(2)两种不同的生产活动对土地利用的方式有什么不同?

分别会对环境产生哪些

影响?

(3)如果你生活在乡村,你所能看到的生产活动会对环境产生哪些影响?

如果你生

活在城市里,你所能了解到的生产活动会对环境产生哪些影响?

(生讨论,分别回答第3题)

生1:

图6.5反映的是农业生产,图6.6反映的是工业生产。

生2:

图6.5的农业生产将土地开垦为耕地,可能造成水土流失、土地肥力下降等生态破坏问题,但它作用范围小。

若干年后自然景观还有可能恢复。

图6.6发展大规模、集约化的工业化生产,不仅造成生态破坏,还会造成环境污染。

而且破坏面积大、程度深,被破坏的环境短期内是很难恢复的。

生3:

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答案。

如:

水稻种植区可能会因大水漫灌而导致土壤盐渍化,山区过度放牧导致草地退化,采挖甘草、发菜、牧养山羊会导致沙化面积扩大。

师:

环境问题既成事实,人类必须——

板书:

二、直面环境问题

师:

人类来自于环境,本身就是环境的一部分。

人和环境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哪两

个方面?

生:

一方面,人类的生存发展必须占据一定的空间,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另一方面,人的新陈代谢和人类消费活动要排放废弃物到环境中。

师:

对。

在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人类对待自然的态度和行为,会得到环境不同的响应。

让我们来完成“读图思考”。

1.人们为什么要不断地扩大耕地面积?

2.人们是通过什么方式扩大耕地面积的?

你能举一个具体的例子说明吗?

3.这些扩大耕地面积的方法会带来哪些负面影响?

4.耕地面积扩大了,但并没有解决吃饭问题,反而越来越贫穷。

为什么?

(生讨论)生1:

单产不高,粮食不足,所以人们要扩大耕地面积。

生2:

毁林开荒、开垦草场、围垦湖海、填塘塞河。

例:

19世纪初,洞庭湖面积广达6000平方千米。

在1949年,面积缩减至4350平方千米的洞庭湖仍是我国第一大淡水湖。

但在这40年间,洞庭湖每年淤积在湖底内的泥沙已达1.5亿吨,湖底普遍淤高1〜3米,最高时达7〜9米,再加上周围居民的围湖造田使其面积与湖容锐减。

洞庭湖在此后又经历了40年左右水土流失的折磨。

1984年,它的面积大约只有2145平方千米,还不到1949年时面积的一半。

八百里洞庭湖徒有虚名。

生3:

围垦湖海、填塘塞河——破坏水利、水产减少。

开垦草场、牧业缩小——草场过载、植被破坏。

毁林开荒、破坏植被——风沙侵蚀、水土流失——水旱灾害日益频繁。

这些影响在短时期内并不能得到消除。

生4:

耕地面积的扩大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是杀鸡取卵的短期行为。

环境被破坏,

最终会对人类进行惩罚,人类陷入了恶性循环,所以反而越来越贫穷了。

师:

通过对图6.7的分析,使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

当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时,便会出现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等问题。

如20世纪以来,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和能源都纷纷告急,严重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生态破坏的表现主要是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过渡:

人类活动改变了环境,环境会把受到的改变反作用于人类社会。

除了以上的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等,还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生:

还表现在环境质量的高低上。

师:

对。

环境可以对人类排放的污染物进行自我净化,即环境的自净能力。

所谓自净能力,就是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废弃物具有的容纳和清除能力。

人类如果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就会出现什么现象?

生:

环境质量就会下降,造成环境污染。

师:

对。

图6.8向我们展示了污染的形成,看图说明主要有哪些污染的种类?

它们是如何造成的?

生l:

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是由工业三废和有害农药排放到江河湖海和土壤中造成的。

生2:

固体废弃物污染是由人们生产和生活产生的大量垃圾,堆积在城市中或郊区造成的。

生3:

噪声污染是由工厂和交通造成的。

生4:

放射性污染是由放射性物质泄漏产生的。

生5:

海洋污染是由陆地上的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污染物排人海洋及海上运输、海上钻井平台造成的。

师:

对。

污染的种类越来越多,对人体的健康造成了直接的危害。

(过渡)

师:

环境污染的产生,与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密切相关。

谈你对这种模式的认识。

生:

(讨论回答)人们为了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认识不到或者不承认环境本身所具有的价值,随意向环境排放大量的污染物,导致各种污染的产生。

发达国家走过了一个“先污染。

后治理”的道路,这个教训是惨痛的。

这种经济增长既没有考虑资源的长远价值,也没有充分考虑污染给整个社会所造成的实际代价,是不足取的。

我们发展中国家在发展本国经济时应吸取教训,走绿色经济的道路。

师:

对。

当前,环境问题已成为全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

尤其是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如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土地荒漠化等,已经危及到人类的生存;局部性的环境问题,如环境污染已成为社会公害,成为制约经济发展和危害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

(过渡)师:

不同区域所面临的环境问题是不尽相同的,即环境问题的地域差异。

请同学们说一说,在城市和乡村两类聚落地区,环境问题的表现有何不同。

生:

在城市地区,由于交通、工业活动和人类过度聚集,污染集中,因而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

在乡村地区,主要是因为利用资源的方式不当或强度过大,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

师:

从全球范围看,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表现也不一样,你能说说其中的原因吗?

生:

(讨论回答)发达国家工业技术发达,消耗了世界上绝大部分资源,排放的污染物也占绝对多数,对全球环境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而发展中国家基本都处于经济发展初级阶段,而人口增长却很快。

环境承受着发展与人口的双重压力。

此外,发达国家利用一些发展中国家急于发展经济的需求,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这些都使得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更加严峻。

师:

对。

请看Pgs图6.11"当今世界环境问题举例”,完成读图思考。

1.列举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并分析其中的差异。

生1:

发达国家的环境问题主要是环境污染,如海洋污染、河流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等。

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主要是生态破坏,如非洲的森林砍伐和草原的过度放牧,导致沙漠化的加剧,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南美洲的热带雨林大规模砍伐。

导致野生生物物种灭绝。

2.分析图中的案例,哪一个地区的环境问题有可能影响到其他地区甚至全球?

生1:

北海和地中海的污染可能影响到其他海域,甚至全球的海洋。

生2:

加利福尼亚的烟雾会影响到其他地区甚至全球。

生3:

南美洲的热带雨林砍伐,会引起全球气候变暖。

师:

同学们分析得很好!

人类在饱受了环境的报复惩罚之后,已逐渐认识到发展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板书:

三、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师:

发达国家走过了“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但是人们逐渐认识到,如果仅仅依靠科学技术手段和工业文明的思维定式去修复遭到破坏的环境,是治标不治本的。

人类必须从自己的行为中找到答案,必须调控自己的社会行为以及改变支配自己社会行为的思想。

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环境问题,也必须在发展的过程中解决。

人们迫切需要找到一条正确的处理环境与发展关系的出路,使人地关系走向和谐。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人们开始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并使之逐步完善,得到公认。

那么,究竟什么是可持续发展呢?

生:

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师:

对。

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里约热内卢召开,会议通过了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21世纪议程》,这标志着可持续发展从理论探讨走向实际行动,并为全球开展环境与发展领域的合作提供指导性框架。

读图6.12,谈谈你对可持续发展思想内涵的认识和理解。

生1:

可持续发展包括三个方面:

生态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社会持续发展,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组成一个系统。

生2:

在可持续发展系统中,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它强调发展要与资源和环境的

承载力相协调;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它强调发展不仅要重视数量增长,更要追求质量改善,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它强调发展要以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与社会进步相适应。

师:

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遵循三个原则——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问:

如何理解这三个原则?

生1:

公平性原则——同代人之间要公平,代际之间、人类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也要公平。

生2:

持续性原则——地球的承载力是有限的,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之内。

生3:

共同性原则——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是全世界各国共同的任务,需要各国的共同参与。

同时,地球作为一个整体,地区性问题往往会变为全球性问题,所以地区的决策和行动,应有助于实现全球整体的协调。

活动与探究:

2.阅读下面一篇新闻报道,你认为“给蛇让道”有没有必要?

答:

有必要•人类在森林区内修筑公路,已经侵占和破坏了蛇的生存环境,如果再不对蛇的迁移进行保护,蛇数量的减少以至灭绝将不可避免。

这种做法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和共同性原则。

3.用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作为衡量标准,对下列观点作出评价。

(1)人类有义务保护地球上所有的物种,人类的发展不应该危及其他物种的生存。

答:

正确。

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

(2)自然资源应当被充分利用来发展经济,而不应当被闲置。

答:

不正确。

对可再生资源可充分利用,对非可再生资源要节约,综合利用。

(3)如果砍伐森林是当地人目前主要的经济来源,那么砍伐森林的做法是合理的。

答:

不正确。

可以砍,但要砍、育结合才能持续发展。

(4)对于全球共有的大气、海洋、生物资源等,需要在尊重各国主权和利益的基础上,制定各国都可以接受的全球性目标和政策。

答:

正确。

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和共同性原则。

(5)保护自然很重要,因为它为我们提供食品、药品和其他生活用品。

答:

正确。

(6)即使绝大多数人从不光顾,保护野生自然区域也是重要的。

答:

正确。

保护野生自然区域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方式,也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和持续性原则。

(7)经济发展固然重要,但是同时必须考虑环境因素。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不是对立的,关键是要处理好两者的关系。

答:

正确。

用可持续发展系统来解释,经济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条件,环境属于生态系统,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只有二者协调发展,才能达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教学后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