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选读学案第二单元 送考.docx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选读学案第二单元 送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选读学案第二单元 送考.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选读学案第二单元送考
送 考
一位老师走进了教室。
他先拿出一张画有一个黑点的白纸,问他的学生:
“孩子们,你们看到了什么?
”学生们盯住黑点,齐声喊道:
“一个黑点。
”
“难道你们谁也没有看到这张白纸吗?
眼光集中在黑点上,黑点会越来越大。
生活中你们可不要这样啊!
”老师教导说。
教室里鸦雀无声。
老师又拿出一张黑纸,中间有一个白点。
他问:
“孩子们,你们又看到了什么?
”学生们齐声回答:
“一个白点。
”老师高兴地笑了:
“孩子们,太好了,无限美好的未来在等着你们!
”
什么是快乐?
什么是幸福?
谁都无法给它下一个准确的定义。
佛语有云:
“万物由心而生。
”面对玫瑰,你看到的是娇艳的花朵还是扎人的尖刺,完全取决于你自己。
一、字音识记
不胜欣羡(xiàn) 吐露(lù)
门槛(kǎn)霹雳(pī)(lì)
咿呀(yī)
二、字形辨认
三、词语辨析
1.不止·不只
不止:
继续不停;表示超出某个数目或范围。
不只:
不但,不仅。
例句:
①他们每人投考的不止一个学校。
②5月21日,北京市市政市容委公布“北京市公厕管理服务工作标准”,规定公厕中苍蝇的个数不得超过2只。
实际上公厕环境不只与苍蝇相关。
2.简直·几乎
简直:
表示完全如此(语气带夸张)。
几乎:
表示十分接近;差点儿。
例句:
①有几个女生简直是寝食不安,茶饭无心。
②到目前为止,黄金价格已经连续跌了12周,国际黄金价格几乎跌回了一年前的水平。
四、词语释义
1.抱佛脚:
出自谚语“平时不烧香,急来抱佛脚”。
原来比喻平时没有联系,临时慌忙恳求,后来多指平时没有准备,临时慌忙应付。
2.老羞成怒:
因羞愧到了极点而发怒。
3.沸反盈天:
像沸腾的水一样喧闹,形容喧哗吵闹,乱成一团。
4.横竖:
反正,一定(表示肯定)。
5.不胜欣羡:
十分羡慕。
6.心灰意懒:
灰心丧气,意志消沉。
也说“心灰意冷”。
7.触目惊心:
看到某种严重的情况引起内心的震动。
8.茫然若失:
失意的样子。
9.发落:
处理,处置。
10.手足无措:
形容举动慌乱或没有办法应付。
1.走近作者
丰子恺(1898—1975),原名丰润、丰仁,浙江桐乡人。
1914年入浙江省第一师范学校,师从李叔同学习音乐和绘画。
1918年秋,李叔同在杭州虎跑寺出家,这对丰子恺的思想影响甚大。
1919年,丰子恺从师范学校毕业后,与同学数人在上海创办上海专科师范学校,并任图画教师。
1921年东渡日本学习绘画、音乐和外语。
1922年回国到浙江上虞春辉中学教授图画和音乐,与朱自清、朱光潜等人结为好友。
1924年,文艺刊物
《我们的七月》4月号首次发表了他的画作《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
其后,他的画在《文学周报》上陆续发表,并冠以“漫画”的题头。
自此中国才开始有“漫画”这一名称。
1924年在上海创办立达中学。
1929年被开明书店聘为编辑。
1931年,他的第一本散文集《缘缘堂随笔》由开明书店出版。
七七事变后,率全家逃难。
解放后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上海中国画院院长、上海对外文化协会副会长等职。
2.资料链接
这篇文章写于1934年西湖招贤寺。
关注儿童的生活状态,神往童年时代,表达自己永不磨灭的童心,是作家这一时期的思想反映和创作追求,从一个侧面表达了作家对成人世界(现实世界)的厌恶与鄙弃。
1.文章共写了哪四个场景?
【点拨】 文中一共出现了四个场景,分别是:
(1)村民与自然奋斗,学生们只顾埋头读书;
(2)考试之前气氛紧张;(3)学生等候消息焦虑不安,放榜如同晴天霹雳;(4)学生星夜启程来杭入学。
2.文章中第一个场景出现的人物除了“我”之外还有村民和学生,村民和学生各自关心的事有什么不同?
主要通过什么体现出来的?
【点拨】 村民:
“运河两岸,水车同体操队伍一般排列着,咿呀之声不绝于耳。
村中农夫全体出席踏水……有的车上,连妇人、老太婆和十二三岁的孩子也都出席。
这不是平常的灌溉,这是人与自然奋斗!
”——村民关心的是和自己的生活密切相关的事。
学生们:
“但那班投考的孩子们对此如同不闻不见,只管埋头在《升学指导》、《初中入学试题汇观》等书中。
……但他们的眼向两岸看了一看,就回到书上,依旧埋头在书中。
后来却提出种种问题来考我:
‘穿山甲喜欢吃什么东西?
’”——学生们关心的是自己的考试和未来的学校。
他们关心的事情各有不同,这些主要是通过他们的语言、行动体现的。
3.丰子恺的散文率直、朴素、富有人生哲理,状物写人,意趣横生。
课文对这些投考的小学生进行了大量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哪些描写最为生动、形象?
分别表现了什么?
【点拨】
(1)人们全力抗旱的壮观场面令作者感动不已,但是本应具有强烈好奇心的小孩子却如同不闻不见;考试内容都是无聊的,毫无价值可言的,可是孩子却独衷于这一点,而对人和自然的奋斗无动于衷,这说明了他们幼小年龄就承受着异常沉重的精神压力。
(2)考后短暂的兴奋,体现了孩子的天真活泼和内心的期盼。
(3)通过对孩子等待发榜的焦急心情的描述,表明这种考试制度给孩子带来的压力。
(4)发榜后对孩子不同的神态和心情描写,流露出作者对这种考试制度的反感和对孩子的同情。
4.作为送考者之一的丰子恺先生在文章里对孩子态度怎样?
【点拨】 老羞并不成怒,笑着;管自看踏水——无奈。
看了有些可怜——同情。
觉得看榜时心情紧张想出调剂紧张的办法;“我”抽了口大气想法子安慰哭的人——安慰。
表现出作者关心孩子们的疾苦,同情孩子们的遭遇,和对教育现状的反思。
这是丰子恺先生描绘30年代考生众相的一篇散文,此文延续着他朴实、率真、细腻、生动的文笔。
作者是虔诚的佛教徒,他以一颗悲天悯人之心见证了“考试”对孩子幼小纯真的心灵所造成的深深创伤。
一、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咿呀(yī) 耶稣(yē)
挪威(nuó)不胜欣羡(xiàn)
B.吐露(lù)押赴(fù)
踱步(duó)沸反盈天(fèi)
C.门槛(kǎn)窥知(kuī)
丰子恺(kǎi)露马脚(lòu)
D.侥幸(jiāo)碾死(niǎn)
霹雳(pī)寝食不安(qǐn)
解析:
选D。
“侥”读jiǎo。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船舱 闲散 舶来品 听侯发落 老羞成怒
B.理睬蚂蚁挖墙脚寝食不安陈词烂调
C.残酷缴费紧箍咒心灰意懒谈笑风声
D.欣羡置备抱佛脚循序渐进冤家对头
解析:
选D。
A.侯—候;B.烂—滥;D.声—生。
3.下列各句中,标点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几个十二、三岁的女孩,愁容满面地上车,好像被押赴刑场似的,看了真有些可怜。
B.男的孩子高声地叫:
“我横竖不取的!
”女的孩子恨恨地说:
“我取了要死!
”
C.我在心中暗笑,孩子们的心,原来是这么脆弱的啊!
叫他们吃这种霹雳,真是残酷!
D.这时候在旅馆中所听到的谈话,都是“我们的学校长,我们的学校短”的一类话了。
解析:
选A。
应为“有几个十二三岁的女孩,愁容满面地上车”。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加强和改进艺术评论工作,引领艺术创作和群众艺术鉴赏水平,纠正不良创作倾向,是艺术评论家必须承担的职责。
B.《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要求推进普通高中多样化和特色化发展,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以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
C.这本书精心选配了10多幅契合文意的图片与版式设计有机结合,为读者营造了一个极具文化魅力的立体阅读空间。
D.智能电视的推出颠覆了人们心中电视机只是用来看节目的传统观念,用户可以方便地通过电视上网进行一系列的社交、娱乐活动。
解析:
选D。
A.“引领……水平”搭配不当,可把“引领”改为“提高”。
B.“满足”这个动词缺少中心语,可在句末添加“需求”一词。
C.“精心选配了10多幅契合文意的图片与版式设计有机结合”一句句式杂糅,可改为“精心选配了10多幅契合文意的图片,并且图片与版式设计有机结合”。
二、阅读理解
(一)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到了傍晚,许多孩子活泼地回来了。
一进房间就凑作一堆讲话:
哪个题目难,哪个题目易;你的答案不错,我的答案错。
议论纷纷,沸反盈天。
讲了半天,结果有的脸上表示满足,有的脸上表示失望。
然而嘴上大家准备不取。
男的孩子高声地叫:
“我横竖不取的!
”女的孩子恨恨地说:
“我取了要死!
”
他们每人投考的不止一个学校,有的考二校,有的考三校。
大概省立的学校是大家共同投考的。
其次,市立的、公立的、私立的、教会的,则各人各选。
然而大多数的投考者和送考者的观念中,都把杭州的学校这样地排列着高下等第。
明知自己的知识不足,算术做不出;明知省立学校难考取,要十个里头取一个,但宁愿多出一块钱的报名费和一张照片,去碰碰运气看。
万一考得取,可以爬得高些。
省立学校的“省”字仿佛对他们发散着无限的香气,大家讲起了不胜欣羡的。
从考毕到发表的几天之内,投考者之间空气非常沉闷。
有几个女生简直是寝食不安,茶饭无心。
他们的胡思梦想在谈话中反反复复地吐露出来:
考得得意的人,有时好像很有把握,在那里探听省立学校的制服的形式了;但有时听见人说“十个人里头取一个,成绩好的不一定统统取”,就忽然心灰意懒,去讨别的学校的招生简章了。
考得不得意的人嘴上虽说“取了要死”,但从他们的屈指计算发表日期的态度上,可以窥知他们并不绝望。
世间不乏侥幸的例子,万一取了,他们便是“死而复生”,岂不更加欢喜?
然而有时他们忽然觉得这太近于梦想,问过了“发表还有几天”之后,立刻接一句“不关我的事”。
我除了早晚听他们纷纷议论之外,白天统在外面跑,或者访友,或者觅画。
省立学校录取案发表的一天,奇巧轮到我同去看榜。
我觉得看榜这一刻工夫心情太紧张了,不叫他们亲自去看,同时我也不愿意代他们去看,便想出一个调剂紧张的方法来:
我和一班学生坐在学校附近一所茶店里了,叫他们的先生一个人去看,看了回到茶店里来报告。
然而这方法缓和得有限。
在先生去了约一刻钟之后,大家眼巴巴地望他回来。
有的人伸长了脖子向他的去处张望,有的人跨出门槛去等他。
等了好久,那去处就变成了十目所视的地方,凡有来人,必牵惹许多小眼睛的注意,其中穿夏布长衫的人尤加触目惊心,几乎可使他们立起身来。
久待不来,那位先生竟无辜地成了他们的冤家对头。
有的女学生背地里骂他“死掉了”,有的男学生料他“被公共汽车碾死”。
但他到底没有死,终于拖了一件夏布长衫,从那去处慢慢地踱回来了。
“回来了,回来了!
”一声叫后,全体肃静,许多眼睛集中在他的嘴唇上,听候发落。
这数秒间的空气的紧张,是我这枝自来水笔所不能描写的啊!
“谁取的”,“谁不取”,一一从先生的嘴唇上判决下来。
他的每一句话好像一个霹雳,我几乎想包耳朵。
受到这种霹雳的人有的脸色惨白了,有的脸色通红了,有的茫然若失了,有的手足无措了,有的哭了,但没有笑的人。
结果是不取的一半,取的一半。
我抽了一口大气,开始想法子来安慰哭的人。
我胡乱造出些话来把学校骂了一顿,说它办得怎样不好,所以不取并不可惜。
不期说过之后,哭的人果然笑了,而满足的人似乎有些怀疑了。
我在心中暗笑,孩子们的心,原来是这么脆弱的啊!
叫他们吃这种霹雳,真是残酷!
5.选文第一句话有何作用?
答:
答案: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②用“活泼”一词反衬下文孩子们的复杂心理;③引出下文,为下文的叙事做铺垫。
6.孩子们为什么要投考“不止一个学校”并且要“共同投考”省立学校?
答:
答案:
希望通过几次考试赢得考取的最大可能性,并希望能考入最好的学校深造。
7.在“我”“胡乱造出些话来把学校骂了一顿”之后,“哭的人果然笑了,而满足的人似乎有些怀疑了”表现了“他们”怎样的性格特征?
答:
答案:
单纯、天真而又心理脆弱。
(二)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
消失的故乡
谢 冕
①这座曾经长满古榕的城市是我的出生地,我在那里度过难忘的童年和少年时光。
可是如今,我却在日夜思念的家乡迷了路:
它变得让我辨认不出来了。
通常,人们在说“认不出”某地时,总暗含着“变化真大”的那份欢喜,我不是,我只是遗憾和失望。
②我认不出我们熟悉的城市了,不是因为那里盖起了许多过去没有的大楼,也不是那里出现了什么新鲜和豪华,而是,而是,我昔时熟悉并引为骄傲的东西已经消失。
③我家后面那一片梅林消失了,那迎着南国凛冽的风霜绽放的梅花消失了。
那里变成了嘈杂的市集和杂沓的民居。
我在由童年走向青年的熟悉的小径上迷了路。
我没有喜悦,也不是悲哀,我似是随着年华的失去而一起失去了什么。
④为了不迷路,那天我特意约请了一位年轻的朋友陪我走。
那里有梦中时常出现的三口并排的水井,母亲总在井台边上忙碌,她洗菜或洗衣的手总是在冬天的水里冻得通红。
井台上边,几棵茂密的龙眼树,春天总开着米粒般的小花,树下总卧着农家的水牛。
水牛的反刍描写着漫长中午的寂静。
⑤那里蜿蜒着长满水草的河渠,有一片碧绿的稻田。
我们家坐落在一片乡村景色中。
而这里又是城市,而且是一座弥漫着欧陆风情的中国海滨城市。
转过龙眼树,便是一条由西式楼房组成的街巷,紫红色的三角梅从院落的墙上垂挂下来。
再往前行,是一座遍植高大柠檬桉的山坡,我穿行在遮蔽了天空和阳光的树阴下,透过林间迷蒙的雾气望去,那影影绰绰的院落内植满了鲜花。
⑥那里有一座教堂,有绘着宗教故事的彩色的窗棂,窗内传出圣洁的音乐。
这一切,如今只在我的想象中活着,与我同行的年轻的同伴全然不知。
失去了的一切,只属于我,而我,又似是只拥有这一个依稀的梦。
⑦我依然顽强地寻找。
我记得这鲜花和丛林之中有一条路,从仓前山通往闽江边那条由数百级石阶组成的下山坡道。
我记得在斜坡的高处,我可以望见闽江的帆影,以及远处传来的轮渡起航的汽笛声。
那年北上求学,有人就在那渡口送我,那一声汽笛至今尚在耳畔响着,悠长而缠绵,不知是惆怅还是伤感。
可是,可是,我再也找不到那通往江边的路、石阶和汽笛的声音了!
⑧这城市被闽江所切割,闽江流过城市的中心。
闽都古城的三坊七巷弥漫着浓郁的传统氛围,那里诞生过林则徐和严复,也诞生过林琴南和谢冰心。
在遍植古榕的街巷深处,埋藏着飘着书香墨韵的深宅大院。
而在城市的旁边,闽江深情地拍打着南台岛,那是一座放大了的鼓浪屿,那里荡漾着内地罕见的异域情调。
那里有伴我度过童年的并不幸福,却又深深萦念怀想的如今已经消失在苍茫风烟中的家。
⑨我的家乡是开放的沿海名城,也是重要的港口之一。
基督教文化曾以新潮的姿态加入并融会进原有的佛、儒文化传统中,经历近百年的共生并存,造成了这座城市有异于内地的文化形态,也构成了我童年的梦境。
然而,那梦境消失在另一种文化改造中。
人们按照习惯,清除花园和草坪,用水泥封糊了过去种植花卉和街树的地面。
把所有的西式建筑物加以千篇一律地改装,草坪和树林腾出的地方,耸起了那些刻板的房屋。
人们以自己的方式改变他们所不适应的文化形态,留给我此刻面对的无边的消失。
我在我熟悉的故乡迷了路,我迷失了我早年的梦幻,包括我至亲至爱的故乡。
我拥有的惆怅和哀伤是说不清的。
8.作者在第②段中说“我昔时熟悉并引为骄傲的东西已经消失”,根据文章内容,作者写到哪些东西消失了?
请用自己的话分条概括。
答:
答案:
一片梅林和迎着风霜绽放的梅花消失了;妈妈洗菜或洗衣时的水井、井台边上茂密的龙眼树和树下的水牛消失了;有着长满水草的河渠和碧绿的稻田的乡村景色消失了;充满欧陆风情的建筑消失了;“我”北上求学时走过的小路、石阶以及听到的汽笛声消失了。
9.第⑨段中作者所写的“有异于内地的文化形态”和“另一种文化改造”分别指的是什么?
答:
答案:
前者是指基督教文化与原有的佛、儒文化融会后形成的文化形态;后者指依据所谓“现代文化”改装西式建筑,用水泥封糊地面,建筑刻板的房屋。
10.文章开头和结尾都写到了“迷了路”,它们的含义是否相同?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
答案:
开头写“迷了路”是指家乡的变化让“我”认不出,为下文做了铺垫。
结尾写“迷了路”是指在家乡的变化面前,“我”找不到童年的梦幻、至爱的故乡和曾经特有的文化形态。
这样写既前后呼应,又深化主题。
11.对“故乡的消失”作者有着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答案:
①对故乡消失的怅惘和哀伤,以及对消失了的故乡的怀念(对童年的怀念,对充满欧陆风情以及异域情调的故乡的怀念);②对人们用刻板的、千篇一律的方式改变故乡特有的文化形态的痛惜。
三、语用创新
12.下面是某毕业学生在教师节前夕给老师发的短信,其中有四处不得体,请找出并加以修改。
恩师无恙,毕业之后,学生垂念师恩。
曾经我是您的高足,现在学生也没让恩师失望!
值此教师节到来之际,谨祝恩师节日快乐,万事如意!
以后还请恩师继续斧正我的不足,如有事需要学生效劳,我当鼎力相助!
答:
解析:
回答本题,要根据自己对谦辞和敬辞的知识积累来分析,在把握语境的基础上,该用哪种或不该用哪种,不能混淆。
答案:
①“垂念”改为“常念”或“思念”。
垂念:
称别人对自己的思念。
②“高足”改为“得意门生”或“优秀学生”。
高足:
尊称别人的学生。
③“斧正”改为“指出”。
斧正:
请人修改文章。
④“鼎力”改为“大力”或“全力”。
鼎力:
感谢别人帮助之大,敬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