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题型模拟试题参考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31935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3.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题型模拟试题参考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题型模拟试题参考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题型模拟试题参考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题型模拟试题参考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题型模拟试题参考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题型模拟试题参考答案.docx

《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题型模拟试题参考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题型模拟试题参考答案.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题型模拟试题参考答案.docx

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题型模拟试题参考答案

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题型(模拟试题参考答案)

一、填空

1、“鹰乃学习”出自《礼记·月会》:

2、布卢姆(B,S.Bloom)将学习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大领域,他把认知学习划分为六类:

①知识、②理解(领会)、③应用、④分析、⑤综合、⑥评价

3、1926年,英国心理学家华莱士(G.Wallas)提出创造性思维大致经历四个阶段:

准备阶段、孕育阶段、明朗阶段、证实阶段

4、班杜拉提出观察学习的榜样有:

活的榜样、符号榜样、诫例性榜样

5、桑代克提出了三个学习定律:

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

6、心理学家C.H.贾德(Judd,C.H.)提出的(经验类化说)的经典实验是“水下击靶”实验。

7、问题意识两个基本来源:

好奇心、怀疑精神

8、教师的成长与发展的阶段:

适应阶段、分化定型阶段、突破阶段、成熟阶段

9、成功概率在50%的任务是最能调动力求成功者的积极性的。

10、对偶故事法是皮亚杰研究道德判断、推理发展时采用的一种方法

 

二、名词解释

1、自我效能感:

指人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2、共同要素说:

3、教学设计:

是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对教什么(课程、内容)和怎么教(组织、方法、传媒的使用等)进行设计(课程决策+教学决策)。

4、陈述性知识:

也叫描述性知识,其提取线索是有意识的,因而是能够直接称述的知识。

这类知识主要是回答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可以用来区别和辨别事物。

5、品德:

也称道德品质,它是个人依据一定的道德规范采取行动时,经常表现出来的一些稳定的特征或倾向。

 

三、简答题

1、简述智力与创造力的关系。

答:

二者的关系是一种相对独立在一定条件下又相关的非线性关系。

高智力是创造力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高创造力却是高智力的充分条件。

2、简述奥苏伯尔和鲁宾逊的问题解决模式。

答:

包括如下过程:

呈现问题情境命题;明确问题与已知条件;填补空隙过程(提取背景命题、运用推理规则、采用一定策略)

3、简述发现法的主要特征。

答:

布鲁纳认为学习知识的最佳方式是发现学习。

发现学习是指学生利用教材或教师提供的条件自己独立思考,自行发现知识,掌握原理。

发现学习的特点:

发生较早、发现学习的内容是尚无定论的实际材料、学习的过程较为复杂。

发现学习的优点:

1)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智慧潜力;2)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3)有利于学生学会探究的方法;4)有利于所学知识的记忆;5)促进知识迁移

4、品德与道德的联系。

答:

(1)品德的内容来自道德。

(2)个体的品德是在社会道德舆论的熏陶和家庭、学校道德教育的影响下,通过个体的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3)社会道德风气的发展、变化会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个人的道德面貌。

(4)个体的品德面貌对社会道德风气有一定的影响。

5、简述强化理论

答:

要点:

·倡导者:

行为主义心理学家;

·基本观点:

人类一切行为都是由刺激(S)——反应(R)构成的,在刺激和反应之间不存在任何中间过程或中介变量;

·行为的动力来源:

在行为的外部,即强化。

凡是能够增强某个反应出现概率的刺激均可称作强化。

个体的行为是为了获得报偿(如表扬、奖赏、评分、竞赛成绩等)

·强化的种类:

正强化、负强化;外部强化、内部强化等。

·强化的程序有:

连续性强化、间歇性强化等/

四、运用实例论述在教育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答:

1.设置合理的目标。

(1)目标的设置应根据个人的情况,并且学生应参与目标的设置。

(2)确立清晰而明确的目标。

(3)目标设置应远近相结合。

(4)目标设置应稍高于学生先前已获得的水平。

2.有效利用反馈与评价。

(1)反馈是发挥自我调节功能不可缺少的一环,它对于动机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

及时批改和返还学生的作业、测验和试卷;眉批、评语要写得具体,有针对性、启发性和教育性,使学生受到鼓舞和激励。

(2)积极评价和鼓励。

积极评价和鼓励是对学生学习成绩和状态的一种正强化方式。

它是通过表扬、鼓励反映出来的,有助于个体动机的激发。

3.增加学习任务的趣味性。

激发和满足学习需要;教师在教学时,首先应使学生产生学习某种知识的需要,然后进行教学;或者根据学生的需要来组织和指导学习活动;教师可以利用变换任务、引起惊奇、疑惑、给问题提供多种答案、涉及困境、引出矛盾等方法来引起学生学习的需要感觉;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4.合理利用奖励与处罚。

一般表扬、奖励效果优于批评与惩罚;合理评价优于忽视;奖励与处罚的方式要恰当。

5.合理利用竞争与合作。

处理好不同形式的竞赛:

个人竞赛:

是个人之间的竞赛;自我竞赛:

就是学生自己与自己竞赛,即以今日之我和昨日之我竞赛;团体竞赛:

是组与组、班与班、校与校之间的竞赛:

注意“社会助长”与“社会抑制”

6.增强自我效能感。

运用期望,期望亦称期待,它是人们主观上的成功概率,是人们对自己或他人行为结果的某种预期性认知。

7.进行归因训练。

正确归因;积极归因;辨证归因

8.其他措施。

发挥榜样的激励作用;注意因材施教;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提供实践机会;变换学习的内容和方式;注意教学的心理卫生、激发学生最佳心理状态等;强调:

尊重、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五、案例分析:

运用教育心理学知识分析如下教学案例:

卡尔·刘易斯给十年级的学生上历史课。

在上课铃响之前同学们早已在座位上了,大家都急切地等待上课。

但是,迟迟看不到刘易斯先生的身影。

上课铃响两分钟之后,刘易斯装扮成乔治·华盛顿的模样走了进来,完全是18世纪的装束,头戴假发,手拿木槌。

他庄重地坐下,敲了一下木槌,然后说,“现在,我开始主持立宪会议”。

为了这一天,学生们已经准备了好几周。

每组由两三名学生组成,各组分别代表原来的13个州。

每个小组尽可能多地了解自己所代表的州、殖民地时代、美国独立战争和联邦条例下的美国等有关内容。

两天前,刘易斯先生曾对每个小组进行了个别指导,告诉他们每个州对于一些重要问题的立场。

例如,新泽西州和特拉华州的代表们认为,人数少的州在政府中也应有充分的代表;而纽约州和弗吉尼亚州的代表们则坚持认为,应严格按照人口比例来确定代表。

准备这场讨论时,每个代表都必须保证能够代表整个团体的意见。

为此,刘易斯先生给每个学生随机发了一个数字,数字从1到3。

当要求某一代表团发言时,刘易斯先生喊一个数字,那么持有该数字的学生就要代表小组发言。

刘易斯先生扮演成华盛顿,他首先对讨论问题的重要性做了一番解释,然后宣布开始讨论……(在每一位学生发言后)刘易斯先生对她(学生)所阐述的历史的准确性、所代表的州的实际利益的恰当性以及内容的组织和表述等方面进行评分。

课后,他将会用这些分数对每个小组进行评价……在讨论的过程中,每个代表团都有机会进行某种“讨价还价的交易”,投票赞成其他州在一些重要问题上的立场,因而换取其他州对自己州的支持……下课铃响了,学生们涌向餐厅,此时他们还在继续争论着税收、代表权、行政部门的权力等问题。

答:

提示:

可以综合运用教学设计(讨论法)及相关的教育心理学原理(涉及学习动机的激发、学习的准备性、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教师引导与学生参与的关系等方面内容)进行分析。

(1)这是运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进行的一种特殊的课堂讨论课教学设计及实施。

这是在教师创设的一种特定的问题情境下,教师与学生一起进入角色的课堂讨论。

运用合理就有利于创设历史情境,有利于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从积极的意义上看,这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它能够营造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体现了学生的参与性,能让同学们扮演那些只有在书中听说或讲座中才有的东西,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讨论激活思维;但是从消极的角度看,如果运用不当的话,这种教学设计只是为表演而表演,视学生为道具,会陷入形式化,不能得到期望的效果;

(3)应用这种教学设计应注意以下方面:

①要注意创设问题情境、议题要明确。

青少年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期。

一方面,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他们希望自己的能力、本领能为同龄伙伴们承认,他们中的大多数人(特别是男生)希望通过表现使自己受到他人的注意,从而产生快乐的情绪。

角色扮演的讨论方式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展现自己才智与机敏的舞台,能够推动有效学习。

所以,角色扮演能调动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

另一方面,青春期是身体和智力快速发展的时期,且与情感相比,情绪毕竟是一种低级的体验,基于他们成长的特点,那些需要对学科内容进行深入探究的角色扮演才能够使他们产生成就感。

较为理想的角色扮演讨论能给学生创设问题情境。

所谓问题情境是具有一定困难而又是他们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

因此,没有深刻内涵的角色扮演只可以收效于一时,却不能取得持久的效应,只有能够引发学生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进行理性思考的角色扮演才能满足他们的成长需要。

②有效的角色扮演和讨论教师自身必须要有充分的知识准备。

教师对教科书的内容以及相关史实必须比较熟悉,理解得比较深透。

这是最重要的准备,否则全盘皆错。

如在讲授高一年级“洋务运动”时,有一位老师设计了一场角色扮演式的课堂讨论,他指定一位学生扮演大学士倭仁,另一位学生扮演洋务派官僚(虽然教师没有说明这个洋务派官僚是谁,但是学生在讨论中就是用的教科书所提供的曾国藩的话作为自己的论点),围绕着是否应该开办军事工业,开展讨论。

“倭仁”扮演者的发言也都是教科书阅读部分的有关引文。

这样一场讨论,纯属子虚乌有。

它说明教师根本没弄清楚这场洋务派与守旧派的论争是在什么时候,围绕什么问题展开的。

③知识(史实)的细节也要力求符合实际(历史的真实)。

不能为了这节课的成功,给学生留下别的学习隐患。

如有一位老师在讲授“六王毕四海一”(湘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七年级上册)一课中秦巩固统一的措施时,设计了一段角色扮演讨论。

她自己扮演秦始皇,学生们都是大臣。

教师扮演主导角色,而且注意到学生参与面,这是很好的,但是不注意历史细节的真实性则成为了本课的一大败笔。

其失误主要表现为两大类:

一是忘记了自己的角色,古人说出了当代话语,比如“秦始皇”说,“要建立封建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等。

二是史实错简。

比如当一位“大臣”建议筑长城时,教师用演示文稿展示了长城的地理位置,又出示了“孟姜女哭长城”的图片,还要求学生“想一想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反映了当时对秦始皇修长城有什么看法”,事实上,孟姜女的故事最早出现在唐代,它怎么可能反映秦代的民意呢?

如果这样的错误出现在学生扮演者的讲话里,犹可由教师来说明,问题在于这是老师有意所为。

④角色扮演可以有限度地塑造历史人物,但绝不能捏造历史事实。

因此,教师要事先查阅大量的资料,阅读各家专著,做到胸有“底本”,还要在讨论前指导学生基本明白讨论议题的时代背景、各种代表人物的基本立场与观点。

如果有条件,就要指导学生查阅历史材料,条件不理想,也要给学生一些补充材料。

角色扮演——看似好用实则难办,只有“以其昭昭,使人昭昭”才能把这种方法用好。

⑤选题要考虑学生的学习准备性,也是很关键的一环。

由于角色扮演基本上是把自己放在另一个人的位置上并将这个历史人物的观点表现出来,其难度大于一般课堂讨论,因此选题涉及的历史人物必须是学生能够把握的。

选题要考虑教师自己的教学风格和学生的学业基础、经验阅历和认知水平。

以中学生的一般情况来看,学习世界史时就要慎用这种教学技术。

从我接触到的情况来看,目前初中教师采取这种教学技术的多于高中,但是,选题不当者居多,只求课堂气氛“活跃”者甚众,真正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又让他们学有所得的极少。

角色扮演可以给课堂讨论增添活力,给教学带来很大的乐趣,但它绝不是娱乐。

单纯追求教学气氛“活跃”的选题是不可取的。

由于角色扮演的讨论比一般课堂讨论更容易让学生进入角色,情绪易于亢奋,为了不使班级陷于混乱,最好不要选用那些容易引发强烈情绪的问题。

角色扮演一定要扮演历史人物吗?

不一定。

有时候,思想放开一点,又是一片天地。

最近,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