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复习笔记资本主义部分.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302114 上传时间:2023-07-22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59.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治经济学复习笔记资本主义部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政治经济学复习笔记资本主义部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政治经济学复习笔记资本主义部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政治经济学复习笔记资本主义部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政治经济学复习笔记资本主义部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政治经济学复习笔记资本主义部分.docx

《政治经济学复习笔记资本主义部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治经济学复习笔记资本主义部分.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政治经济学复习笔记资本主义部分.docx

政治经济学复习笔记资本主义部分

政治经济学复习题

资本主义部分

导论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为什么?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

任何社会的物质资料的生产都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中进行的。

社会生产力构成生产方式的物质内容,而社会生产关系则决定着生产的社会形式,人们总是按照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所形成的特有生产方式从事着物质资料生产活动。

生产关系不仅是社会生产力存在和发展的社会形式,而且作为物质利益关系,它还是一切社会关系中的基础性的关系。

同时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经济结构,即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

由经济基础决定并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及同经济基础相适应的社会意识形态,则构成社会的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有机结合形成一定的社会形态。

由此可见,生产关系决定着政治、法律和意识形态等一切其他社会关系,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性质。

因此,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把社会生产关系作为研究对象。

2.生产关系的含义、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含义:

生产关系是以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为基础,是人们生产、再生产中结成的相互关系,由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关系组成的有机联系的体系。

内容:

生产关系:

由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所决定。

分配关系:

包括生产资料的分配关系和产品的分配关系。

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分配关系的性质,分配关系的性质又体现着生产关系的性质。

交换关系:

指国民经济各个生产单位之间发生的产品交换关系,它在生产、分配同消费之间起媒介的作用。

生产的性质和形式决定着交换的性质和形式,生产发展的广度和深度决定着交换的广度和深度;同时,交换又对生产有着巨大的反作用。

消费关系:

消费分为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消费关系主要指后者。

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反作用于生产。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生产力对生产关系起决定作用。

生产力的性质和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状况,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发展起反作用。

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性质时,就会推动生产力迅速发展;繁殖,就会阻碍甚至破坏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的要求。

4.为什么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只是处于只是的形态,只有把科学知识应用于生产、设计和生产出先进的机器设备,创造出先进的工艺方法,转化为生产技术,科学技术才能成为现实的生产力。

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中,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劳动资料的改进、自然资源的开发、原材料的发明和利用,以及生产力各个要素的合理组织和管理等,无一不同科学技术相联系。

尤其是在当代,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5.生产关系与经济体制的关系

生产关系,无论是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的关系,还是在在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关系,都是通过一定的经济体制实现的。

经济体制是经济管理体制和经济运行机制的统称,是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

生产关系决定经济体制,生产关系发展、变化了,经济体制也将随之或早或晚地发生变化。

经济体制对生产关系以致资源的配置、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发生重大的影响。

一种生产关系,即使从根本上或从总体上说是适合生产力发展的,但如果其经济体制不能充分反映生产关系的性质和要求,也会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种生产关系固有的优越性也难以充分发挥。

第一章商品

1.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

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统一性在于:

商品能够作为使用价值实现以前,必须证明自己有价值;另一方面,商品在能够作为价值实现以前,又必须证明自己有使用价值。

让渡商品的使用价值和实现商品的价值在交换中是同一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对立性在于:

使用价值和价值互相排斥。

一切商品对于买者只具有使用价值,对于卖者只具有价值,任何人都不能既占有使用价值又占有价值。

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是商品的内在矛盾。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商品是社会属性;使用价值是所有物品的共同属性,是永恒的范畴,价值是商品的特殊属性,是历史范畴;价值的存在要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使用价值的存在缺不以价值的存在为前提。

商品就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体。

2.商品的二因素和劳动二重性的关系

商品二因素:

(上题)

劳动二重性:

商品的二因素是由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决定的。

劳动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统一。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而不是两种劳动。

生产商品的劳动,从支出的具体形式方面讲,是具体的有用劳动,它创造了商品的使用价值;从都是作为人类共同的体力和脑力指出方面讲,又是抽象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它形成了商品的价值。

3.商品使用价值的特点

使用价值:

物品的有用性或它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商品的使用价值是社会的使用价值,是用来满足别人或社会的需要的。

商品生产者的商品只有具有满足社会需要的使用价值,才能卖出去,并换得自己所需要的使用价值。

这表明,商品的使用价值对该商品的生产者来说,只是他用来交换的物质手段,只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4.商品的价值量为什么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衡量抽象劳动量大小的单位是劳动时间,所以价值量的大小也就由劳动时间的多少来决定。

决定商品价值量的,不是个别劳动时间,而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其本质是:

具体劳动抽象掉外表的形式剩下的抽象劳动,抽象劳动再抽象掉量的差别,剩下的人类同一的劳动时间。

原因:

①这是由形成价值实体的劳动的性质,即作为商品交换同一的社会单位的抽象劳动的性质决定的。

②这也反映了商品经济关系的内在要求。

因为商品经济关系中的生产者彼此之间在经济利益上必须处于平等的地位,因而商品的价值量必须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5.劳动生产率与使用价值、价值量、单位商品价值量的关系

劳动生产力的变化必然影响到商品使用价值的变化,但不会影响商品价值总量的变化。

劳动生产力越高,同一劳动在同样时间内生产的使用价值量就越多,但由于劳动时间从而价值总量是一定的,单位商品所包含的价值量就会越少。

相反,劳动生产力越低,单位商品所包含的价值量就会越多。

即单位产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关系。

6.试述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是指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生产商品的劳动所具有的私人性质和社会性质。

具体说来,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商品生产者都是独立地、分散地进行生产,生产什么、生产多少,由他们自己决定,并且自己承担风险。

这就使生产商品具有私人性,属于私人劳动。

但是,商品生产者是在社会分工体系中从事生产的,他们生产的商品都是用来满足社会需要的,他们的劳动又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因而他们的劳动又具有社会性,属于社会劳动。

生产商品劳动的私人性和社会性,既是相互联系,又是相互排斥的。

私人劳动要转化为社会劳动,只有通过生产者将各自私有的产品作为商品进行交换,才能见解地实现这种转化。

商品要实现交换,生产商品的私人劳动就必须同时取得两重社会性质:

一方面,生产商品的劳动必须在对社会有用的形式上支出,生产出能够满足社会需要的使用价值,只有这样,这些商品才能够适销对路,才能完成交换。

另一方面,生产商品的劳动还必须具备社会均等性。

但是,生产商品的私人劳动能否同时取得两重社会性,即商品的交换能否成功?

在很多情况下,私人劳动都不能全部得到社会的承认,从而也就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

结果,具体劳动也就不能还原为抽象劳动,商品也就难以实现使用价值和价值。

因此,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而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又是通过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表现出来的。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对商品经济又重要影响:

①在简单商品经济阶段,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②在简单商品经济阶段,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发展为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的矛盾。

第二章货币

1.货币的起源和本质

货币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价值形式长期发展的结果。

它经历了:

简单的价值形式、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和货币形式四个发展过程,最终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的一种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其本质是一般等价物,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2.简述货币的职能及其关系

价值尺度:

就是以货币为尺度来衡量和计算商品价值量的大小或多少。

流通手段:

就是货币在商品交换中其媒介作用。

W—G—W

贮藏手段:

指货币退出流通领域,被人们当做独立的价值形态和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加以保存的职能。

(必须是足值的金属铸币或贵金属本身)

支付手段:

指货币用来清偿债务的职能。

世界货币:

货币越出国界在世界市场上起一般等价物的作用。

这是国际贸易发展的结果。

关系:

货币的五种职能之间,存在着有机的联系。

它们共同表现了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的本质。

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

所谓“一般等价物”,就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统一,前者是表现商品价值的,后者是实现商品价值的。

由于货币可以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可以买到一切商品,它就成了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由此形成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的职能。

货币的五种职能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逐渐出现的,它们反映着商品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

3.货币的流通规律

①贵金属货币流通规律

该式表示流通中的贵金属货币量与待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P×Q)成正比,与货币流通速度V成反比。

②贵金属货币与其代表并存的货币流通规律

③虚拟货币的流通规律与通货膨胀

 

投入流通中的货币量超过商品流通实际需要的量引起的货币贬值和物价上涨的现象,叫做通货膨胀。

 

第三章价值规律

1.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表现形式和作用

基本内容: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按价值量进行等价交换。

表现形式:

商品的价格受供求关系和竞争的影响,价格以价值为中心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存在和发生作用的表现形式。

商品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商品价值只能在商品交换关系中表现出来,决定商品价值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也只能通过一种商品同另一种商品相交换的量的比例表现出来,因此,价值规律也只能通过商品的交换表现出来。

随着商品的交换,产生了货币,一切商品的价值都是通过货币表现出来,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就是价格。

价格作为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不仅反映价值,以价值为基础;而且还反映商品的供求关系,受供求关系的影响。

商品价格和价值有可能发生量不一致,但是,价格偏离价值,并不意味着破坏了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正是在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的运动中,作为一个平均数、一种倾向、一种趋势存在并观测下去的,价格以价值为中心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存在和发生作用的表现形式。

作用:

①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着社会劳动在各个生产部门的分配。

②价值规律刺激商品生产者不断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③价值规律导致了分配上的不公平,促进了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

2.为什么说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所谓基本规律,是指在一定社会经济形态中起支配作用的规律。

价值规律就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①价值规律体现了商品经济的本质联系。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体现了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中平等互利的本质联系,是调节商品生产者之间经济利益差别的规律。

②价值规律存在于商品经济发展的各个阶段。

③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规律体系中起支配作用的规律。

 

第四章资本与剩余价值

1.作为货币的货币和作为资本的货币的区别

①形式上:

作为货币的货币的流通形式是商品生产者首先卖出自己的商品,取得货币,然后用货币购买自己需要的商品。

先卖后买,为买而卖。

W—G—W’

作为资本的货币的流通形式则是货币所有者先购买商品,再卖掉商品取得货币。

先买后卖,为卖而买。

G—W—G’

②内容上:

作为货币的货币的流通形式的起点和终点都是商品,是价值相等使用价值不等的商品,货币在其中起媒介作用。

流通的目的是获得使用价值。

作为资本的货币的流通形式的起点和终点都是货币,商品在其中起媒介作用。

流通的目的是获得货币。

③运动限度:

作为货币的货币的流通有限度,

作为资本的货币的流通无限度。

2.论述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及其解决条件【剩余价值既在流通中产生又不在流通中产生】

G—W—G’是资本的总公式,综合地反映了商业资本、产业资本和生息资本的最一般的运动形式。

资本的总公式表明,资本在运动中、在流通中药实现价值的增殖。

然而,这同商品、价值、货币的性质、商品经济的价值规律是相矛盾的。

①商品作为使用价值,只是商品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不能发生价值的增殖;②商品的价值,是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在流通中只有价值的实现和价值形态的变化,不可能发生价值的增殖;③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在流通中,只是商品交换的媒介,只是表现和实现商品的价值,也不会引起价值的增殖;④商品经济的价值规律,要求具有不同使用价值的商品实行等价交换,商品的形态变化与价值量的变化无关。

在流通领域,不管是等价交换,还是不等价交换,都不能产生价值的增殖。

等价交换自然不会发生价值的增殖。

不等价交换,无论是贱买还是贵卖,也都不会产生价值的增殖。

因为每个资本家既是卖者也是买者;作为贵卖者有所得,而作为贵买者又有所失。

这种交换只是原有价值的一种重新分配,整个流通中价值总量并没有增大。

在流通领域以外,商品所有者只与自己的商品发生关系,他能够用自己的劳动创造价值,但不能同时创造价值的增殖。

可见,在流通领域之外,商品生产者不同其他商品所有者接触,也不能使价值增殖。

第一,价值增殖不能发生在流通的第二阶段,即W—G’阶段上,因为这只是商品W的价值的实现;第二,价值增殖也不能发生在流通的第一阶段,即G—W阶段上,因为这只是按照等价交换原则用货币G购买商品W。

但价值增殖又离不开流通领域,于是,只能发生在所购买的商品的使用价值上。

也就是说,要发生价值增殖,货币所有者必须在流通领域买到一种能创造价值、并且能够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商品。

这种商品就是劳动力商品。

所以,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解决资本的总公式矛盾的根本条件。

3.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

①劳动者有完全的人身自由,是自己劳动能力的所有者,有权自由地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并且,劳动力只是按一定时间出卖,而不是终身出卖成为奴隶。

②劳动者除了自己的劳动能力以外,没有任何生产资料,也没有其他生活资料来源,职能靠出卖劳动力来维持生活。

4.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及使用价值

劳动力是人们的劳动能力,是存在于人体中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

劳动力商品与其他商品一样,也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两重性。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与其他商品的价值一样,也是由生产和再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可以还原为生产人体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具体包括:

①为维持劳动力本人的生存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②为维持劳动力家属的生存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③为使劳动者掌握必要的生产技术所必须的教育和训练费用。

劳动力商品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其使用价值的使用或消费,就是劳动过程。

劳动不仅能保存旧价值,而且能创造新价值,并且能创造出比劳动力的价值更大的价值。

劳动力的素质越高,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就越大,创造的剩余价值就越多。

5.试述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就是价值形成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举例)

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同样是一般的人类劳动过程。

它作为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也要有劳动本身、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三个基本要素。

在资本主义社会形态下,生产资料掌握在资本家手中,采取了资本的形式;广大工人则是作为一无所有的雇佣劳动者进入劳动过程的。

因此,决定了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两个特点:

工人的劳动属于资本家,劳动产品也归资本家所有。

资本主义生产是商品生产,其生产过程是使用价值生产和价值创造的过程。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本质特征在于,它是使用价值的创造过程、价值的形成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假定某资本家开办一个纺纱厂,他雇用的工人每天的劳动力的价值为3;,每人每天劳动6小时,纺纱5公斤,消耗棉花5公斤,价值10元;消耗纱锭价值2元。

这样,5公斤棉纱的价值就是:

10+2+3=15元。

这正好是该资本家所付出的资本总额。

从价值的形成过程转变为价值增殖过程,关键的一点在于劳动时间的长短。

资本家支付给工人3元的工资,是纺纱工人劳动力的日价值,资本家不会满足只让工人工作6小时。

假定资本家要求纺纱工人一天劳动12小时,劳动时间比以前增加一倍,消耗的生产资料也会相应地增加一倍。

这样,资本家预付的资本为:

棉花10公斤价值20元+纱锭4元+劳动力3元=27元

而新产品的价值总额:

生产资料转移的旧价值24元+新创造的价值6元=30元

资本家销售收入30元,比他的预付的27元多3元,这3元就是剩余价值。

可见,价值增殖过程,不过是超过劳动了价值补偿这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

如果劳动者所创造的价值刚好补偿资本家预付的劳动力价值,那就是单纯的价值形成过程;如果价值形成过程超过了这一点,就变成了价值增殖过程。

6.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和意义是什么?

不变资本:

把用来购买生产资料的资本叫做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中,只是变换它的物质存在形式,其价值只是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不发生价值量的变化。

可变资本:

把用来购买劳动力的资本叫做可变资本,是由劳动者的劳动再生产出来,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价值量的变化,会增殖自己的价值。

划分依据:

资本价值的不同部分,即生产资料与劳动力,在价值增殖中的不同作用。

区分意义:

有助于揭示剩余价值的来源(是购买劳动力的可变资本,不变资本只是实现价值增殖的物质条件);为研究资本主义剥削程度奠定理论基础,(深刻地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关系,为准确计算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7.为什么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

剩余价值规律的内容:

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就是追求剩余价值,资本的本质特征就是尽可能多地攫取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经济规律。

原因:

①它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②它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一切主要过程;③它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及其历史趋势。

8.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基本方法都有什么?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

指在生产工人劳动力价值的必要劳动时间为一定,而通过延长工作日以增加剩余劳动时间来增加剩余价值量的方法。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

指在工作日长度一定的情况下,用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的办法来增加剩余价值。

资本家还通过提高劳动强度的方法来增加剩余价值。

9.试述相对剩余价值是如何生产出来的?

【为什么说相对剩余价值是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

指在工作日长度一定的情况下,用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的办法来增加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以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为前提。

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降低生活资料以及生产生活资料所需要的生产资料的价值,降低劳动力的价值,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的结果。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资本家直接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自发运动的结果。

超额剩余价值,就是个别资本家采用先进技术和设备,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其产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按社会价值出售所获得的剩余价值。

从整个社会来看,超额剩余价值的追逐,引起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普遍提高引起劳动力价值的下降,必要劳动时间缩短,从而使整个资产阶级获得相对剩余价值。

所以,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资本家直接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自发运动的结果。

10.试述工资的本质【为什么说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工资是资本家购买劳动力商品所支付的劳动力价值的货币表现。

资本主义制度下,工资表现为“劳动报酬”或“劳动的价格”。

实际上,工人出卖的是劳动力而不是劳动,劳动不是商品,没有价值。

因为:

①劳动是构成商品价值的实体,是衡量价值的内在尺度。

它本身没有价值。

②假如劳动能够当做商品价值出售,那它必须在出卖以前就已经存在。

③劳动者要使他的劳动在被出卖前就已经独立存在,那他就必须占有生产资料,把自己的劳动凝结在自己的商品中。

④假如劳动是商品,有价值,资本家付给工人的工资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那么这种劳动的出卖,如果是等价交换,就违背了剩余价值规律;如果不是等价交换,则违背了价值规律。

因此,劳动不是商品,工资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一种转化形式,这是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与形式背离,因为:

①资本家购买工人的劳动力,是要工人为他进行一定时间的劳动。

②资本家购买工人的劳动力,不是像购买其他商品那样,在购买当时就支付其价格,而是在工人为资本家提供了劳动之后才支付工人工资的。

③劳动力商品与其他商品不同,劳动力的价值是以时间来衡量的,它的使用价值即劳动,也是以时间来测量。

④对于工人来说,付出劳动是获得生活资料的手段,工人出卖劳动力所得到的工资,就被看做是用他的劳动换来的。

⑤从决定工资变动的一些因素看,工资随着劳动时间变化而变化;工资随着产品数量的多少而变化;同种劳动的不同工人之间,由于劳动技术高低和熟练程度的不同,工资水平就有高低之别。

劳动价格=劳动力日工资/工作日的小时数

第五章资本积累

1.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的特点【为什么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同时也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再生产?

资本的简单再生产,是指资本家把无偿占用的剩余价值全部用于个人消费,再生产过程只是在原有规模上重复进行。

特点:

①资本家用来购买劳动力的可变资本是工人自己创造的,工人不仅生产出可变资本,而且提供了养活资本家的剩余价值。

②资本家的全部资本,不管它最初是怎样来的,经过一段时期后,统统都会变成积累起来的剩余价值。

③工人的个人消费不过是为了恢复劳动力,保证资本再生产的需要。

工人的个人消费不过是为资本家再生产劳动力的一个手段。

雇佣工人无论在生产过程中或在生产过程以外,同劳动工具一样始终是资本的附属物。

对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分析表明,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是物质资料和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一方面,工人生产满足社会各方面需要的商品,这是物质资料生产。

另一方面,工人生产的劳动产品归资本家,创造的剩余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不断地再生产出资本家;同时,每次生产结束后,工人通过个人消费补偿劳动力的耗费,不断地再生产出雇佣劳动者,也就把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也生产出来了。

2.资本积累及其实质

资本积累,就是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的过程。

实质:

资本家利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进行资本积累,扩大生产规模,从而进一步无偿地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

3.资本积累和资本积聚的关系

区别:

资本积累是资本家把剩余价值不断地转化为资本,作为追加不变资本和追加的可变资本用于扩大再生产;资本积聚是指由于剩余价值的资本化而引起的个别资本规模的不断增大,包括原预付资本与追加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和。

联系:

资本积累是资本积聚的基础和条件,资本积聚是资本积累的直接结果,没有资本积累,就不可能有个别资本的增大。

资本积累越多,资本积聚的规模就越大;资本积聚越多,资本家榨取的剩余价值越多,资本积累的数量也就越大。

4.资本积聚与资本集中的关系

区别:

①资本积聚不仅增大个别资本,而且也增大社会资本总量;而资本集中只是原油资本家之间的重新分配和重新组合,只能增大个别资本,不会增大社会资本总量。

②资本积聚的数量受到原有资本的数量、剩余价值的绝对量、剩余价值分为个人消费基金和积累基金的比例以及社会财富增长程度的限制;资本集中却不受这些限制。

③资本积聚由于受到种种条件的限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IT认证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