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分析学生的学习心理.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301577 上传时间:2023-07-22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57.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怎样分析学生的学习心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怎样分析学生的学习心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怎样分析学生的学习心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怎样分析学生的学习心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怎样分析学生的学习心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怎样分析学生的学习心理.docx

《怎样分析学生的学习心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怎样分析学生的学习心理.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怎样分析学生的学习心理.docx

怎样分析学生的学习心理

怎样分析学生的学习心理

学习是一个认识活动、智力活动的复杂过程。

学生在校的学习是人类学习的一种特殊形式。

由于学习的性质、内容、目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因此任何一种学习活动又都伴随着复杂的心理活动,即学习成果的获得,首先取决于学习者良好的心理准备状态,在不同的心理状态下,学生的学习效果截然不同。

中学生物课是一门集科学性、理论性、知识性、趣味性和实践性等特点于一体的重要学科,但同时又是一门与数学、语文、外语相比,容易在相当一部分学生心目中淡化的学科。

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之中。

如果能够在注重了解学生学习的一般规律的基础上,客观的、科学的、实事求是地分析学生的学习心理,掌握其基本的心理特征,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始终在最佳的心理状态下进行,这将对进一步激发学生们学好生物课的兴趣,培养他们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尤其对于促进中学从应试教育逐渐转变为素质教育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

一、要了解学生学习活动的基本特点

学生从小学进入中学以后,其学习活动在学习目的、性质、内容,方法和途径等多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1.学科门类增多、学习内容的难度及深度逐渐加大。

尤其是几何、物理、代数、化学、生物等学科的增加,强化了对学生抽象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等新的、更高水平的要求。

由此加重了学生们的学习压力和心理负担。

在学习上,一些学生首先感到苦恼的就是:

越想弄懂的越是听不懂,越想记牢的越是忘得快;而对那么多的学习内容不知如何才能全部掌握。

例如,对于生物课,很多学生的确很喜欢,上课也能全神贯注的认真听讲,可就是苦于记不住(或根本没那么多时间)日益增多的名词、概念等等有关内容,从而不同程度地丧失了学习的自信心,特别是在初中二年级学生们在学习上进、退分化的明显时期。

人们认为,这种“分化”与学习内容的增多及深度、难度的加大有直接的关系。

2.学习方法上灵活性增大。

上小学时已经习惯了按老师的要求听、记、抄、背的中学生,自然不习惯自己制订学习计划、独立思考并综合分析学习重点、记好课堂笔记、做好课前预习等中学的学习方法。

因此,善于独立学习、喜欢抢先发言、学习方法较灵活的学生就能够很好地适应教师对学习的各种要求;而相当一部分学生则在听课、作业、考试周而复始的学习活动中出现了“心理疲劳现象”,用学生们自己的话来讲,是种“说不出来的难受”。

3.学习心理上开始出现矛盾与困惑。

随着年龄的增长、年级升高,他们中一部分人较好地适应了中学各方面的要求,有了较明确的学习目的,学会了科学而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制订符合自己学习特点的、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

特别是临近毕业的学生,已意识到当前的学习与未来的就业与升学密切相关,因而更自觉地追求知识,刻苦学习。

但也有些学生(尤其是高年级学生),由于受社会、家庭、学校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学习心理上产生了矛盾与困惑。

例如对学习有恐惧感。

由于历次考试成绩不佳,受到了老师或家长的批评、惩罚,或当众羞辱等,造成了精神上的负担和痛苦;因此一遇考试、公布成绩,有的学生就出现恐惧心理,并对老师的任何评价都非常敏感,更不敢把试卷拿给父母看;特别是对读书价值产生困惑:

如怀疑继续学习、拼搏是否犯傻?

学习成绩是否与学习价值成正比?

在当今改革开放、商品经济的社会,没有多少文化知识的人不是照样有钱挣,吃的、穿的、用的比知识分子更“体面”吗?

在学习活动中,有的学生常感到有时学习效率高、效果也好。

可也有时因“头脑就是不听使唤”,而无可奈何,自暴自弃或怀疑自己智力、能力太低下等等。

4.学习兴趣不断分化。

表现在对于所学学科有着不同程度的兴趣与爱好、并易变化。

从外部表现来看:

男生多喜欢理科,女生多喜欢文科;从最初兴趣的产生来看:

有自然而然的自发产生的,有受同学、兄长或集体兴趣倾向熏陶产生的,更有受老师影响或喜欢某个学科的老师而产生某种兴趣的……;从中学生对兴趣的认识来看:

有的学生认为,兴趣可以给我的生活带来色彩和生机;有的学生认为,兴趣可以帮助自己结识更多的朋友;更多的学生认为,兴趣是学习取得进步的动力,可以改变一个人的精神面貌。

用他们自己的话说:

“老师和家长常常告诫我们,学习不能单从兴趣出发,但对我来说,兴趣是我在学习上取得进步的主要动力所在”。

“没有兴趣,就没有动力,很难想象一个人对某件事没有兴趣,却卖力气去干。

”“兴趣使你总是想努力去发现事物的奥秘,而这正是学好一门课所必须的精神,所以我认为兴趣是学习好的重要因素”。

例如,关于学生对生物课的兴趣,有这样一个调查足以反映中学生对生物课的兴趣及有关原因。

见(表2):

表2关于生物实验课兴趣的调查

可见,一方面兴趣在中学生的心目中有着重要的位置。

另一方面学生的兴趣之所以容易变化(即表现出短暂兴趣),原因之一就是有些学生的兴趣仅仅停留在“有趣”的低级水平,即“好玩”的水平。

原因之二就是由于要掌握的知识内容较多,而掌握起来又不得法,学生感受不到掌握知识的乐趣,感受到的只是负担和面对众多68知识而不知所措的心理疲劳。

因此,非常容易受到各种外界因素的刺激和影响而发生兴趣的变化与转移。

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如果能在全面而客观地分析学生的兴趣倾向及个性心理特征的基础上,对其学习心理加以正确的分析与引导,不断提高学生的认知兴趣水平。

使他们在“有趣”心态的基础上,把兴趣提高到“乐趣”,以至“志趣”的水平,使短暂兴趣变为持久兴趣,才有可能让学生们的学习兴趣,通过教学活动成为自身成才或致力于某种事业的动力。

5.开始把对各科教师的评价渗透于学习活动之中,并对学习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教育实践表明:

学生接受教育是以自己的需要、情感、态度为中介的。

学生对教师的态度倾向及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威信的高低制约着教育的效果。

具体表现为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对某学科教师的积极态度倾向可迁移到对教师所任教学科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对该学科的学习的成绩。

此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之为“晕轮效应”。

例如,一个学生在谈到她对化学课的兴趣是如何产生时说:

“初三时,教我们化学的是一位刚从师范学院毕业的年轻老师。

全班同学都很喜欢她。

所以对她的课也就格外爱学。

我对化学的兴趣就是从那时候开始的。

以后我还获得了全市化学竞赛一等奖”。

有研究资料表明:

教师对学生的吸引力表现在情感吸引、品格吸引、知识吸引、才能吸引、仪表吸引和熟识理解吸引。

有人曾对4800名初中生进行过关于“初中生对教师人格特质期望的研究发现,在初中生期望的理想教师121项人格特征中,最占优势的10项教师人格特征依次为①不偏爱优等生;②能听取学生意见,知错就改;③关心学生,理解学生的心情;④工作负责;⑤不歧视学生(特别要发现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⑥上课教学有方;⑦布置作业适量,批改及时认真;⑧和蔼可亲,平易近人;⑨学识渊博,兴趣广泛;⑩耐心辅导,诲人不倦。

相反,对学生冷淡,不尊重学生的人格,缺乏自信、过分讨好学生,对学生刻薄、偏激讽刺挖苦,常爱发脾气、不能宽容学生,心胸狭窄、认为学生调皮捣乱的多、不可救药的多,私心重、势利眼,以及精神不振、总爱愁眉苦脸、表情呆板……等特点的教师,是没有吸引力的。

可见,教师的一切教育和教学措施与教师的威信,即对学生的吸引力有密切而直接的正相关,学生心目中的好教师会使学生产生敬爱感,而敬爱感是一种自愿接受教师影响的心理因素。

与这样的教师接触,学生就乐于接受教育,对所教的课认真学习,对他的教导言听计从,教育和教学效果明显的好。

反之,学生会产生一系列逆反心理,从而影响教育与教学效果。

对上述问题的认识与评价同样是分析中学生学习心理时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之一。

总之,对上述特点、因素的全面了解和考察,及其相互关系的分析,是科学正确的分析学生学习心理的重要环节。

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探讨中学生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由哪些心理成分组成?

每种心理成分在学习活动中处于什么地位?

起什么作用?

以及各种心理因素与学习活动中各种教学环节的关系等等。

二、学生认知心理的发展及其对

学习活动的影响

初中阶段是学生智力发展的关键期,是智力“质变”的临界点。

从智力的整体层次上看,据有关调查表明:

智力低常的孩子占3%,超常的只占1%。

也就是说有96%的孩子智力水平在一般正常状态。

这实际上已经为学生认知水平及心理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所以,在分析学生的学习心理时,可考虑以下几个特点:

1.感知方面,主要表现为感知、观察能力,在目的性、持久性、精确性和概括性上有显著发展,有意注意的心理明显发展。

如果我们留意观察一下自己的学生会发现,在学生的作业笔迹字体上,小干部的习惯动作上,有对老师的模仿程度能达到维妙维肖以假乱真的地步;在植物或动物课的专业实习中,为了采集到某个标本,他们可以不顾一切地向高处登攀;看老师演示实验,用学生自己的话说:

“眼都看直了”。

总之,他们已逐步学会根据教学和实践任务的要求,不仅能感知事物的外部特征,而且能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和本质特征,更加全面地感知事物。

2.在记忆方面,中学生的记忆力达到一生之中记忆力的“黄金”时期。

他们的有意性记忆进一步提高,逐渐学会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自觉地提出短期或长期的记忆任务。

另外,他们机械记忆的比重随年级增高而逐渐降低,反之理解记忆能力不断上升。

抽象记忆的发展呈稳定上升趋势。

形象记忆发展到初三年级后有所下降。

3.想象力丰富,特别是有意性的想象迅速增长、想象中的创造性成分逐步增加、现实性不断提高。

例如,很多学生喜欢搞文学创作、科技发明、专业实践活动等等,特别是有的学生什么都想试一试。

对此,老师应以正确的态度给学生以积极的引导,保护其积极性、发展他们的创造力。

用学生的话说:

“老师应理解我们,应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或用成年人的心态)指责同学的“过失”。

4.抽象逻辑思维日益占主导地位,并由初中阶段的经验型逐渐向高中阶段的理论型思维发展。

一般认为:

抽象逻辑思维在初中一年级学生中已经形成一定的优势。

然而从经验型向理论型思维的发展,则是在初二学生中开始,直到高二时才基本成熟。

例如,他们开始用批判的眼光看待,评价周围的事物,不再轻信“权威”的意见,对待老师和家长的要求不再像小学时百依百顺了。

开始对教师、家长的教育内容、方式、方法评头品足,并提出个人见解等等。

到了高中阶段,他们的思维已向着深刻性、独立性方面进一步发展,时常存在固执己见或观点不易改变、不愿接受老师和家长意见等特点。

因此,在分析学生学习心理的过程中,注重科学分析学生的思维特点和变化规律极为重要。

三、中学生学习活动中的非认知

因素及其影响

非认知因素包括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学习情绪等因素。

它们对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挖掘学习的潜能、调节学习活动的顺利进行,具有推动、导向、维持、调节、强化、保证等功能。

1.学习动机的作用及其影响。

在学习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中,学习动机是心理学家与教育工作者共同关心的重要问题。

在学生学习活动及心理活动之中,首先要回答和解决的问题,也同样是学习动机,即“为什么学习”的问题。

学生的学习动机对其学习活动具有引发、维持和导向作用,主指由学生的学习需要所引起的、直接推动其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或叫“驱动力”。

它以需要、愿望或兴趣的形式体现出来,并影响着学习行为和方法,所以说学习动机是非认知因素中的核心问题。

那么,我们将怎样认识、分析学生的学习动机,并在教学活动中进行积极的探索呢?

(1)教师可通过一定方式(如个别谈话、专题讨论、问卷调查等)来了解学生学习动机的现状与特点,以便有的放矢地进行分析。

据大量的心理学研究材料反映,学生的学习动机其内容复杂多样,主要有三种类型:

第一种是外在动机。

第二种是内在动机。

第三种是任务动机。

值得注意的是,第三种类型又有高低层次之分,受认知水平限制。

高层次的动机表现为积极的为祖国建设及党和人民的事业而勤奋学习的责任感和义务感,因而有很高的学习自觉性等优点;低层次的,则把学习单纯看作完成任务即可。

据了解,北京地区中学生的学习动机中,有15%的学生为应付家长与老师而学习;18%的学生为履行社会义务(诸如为家长争光,为了获得各种荣誉等);23%的学生为了个人的前途(如上大学、成名成家等)而努力;还有44%的学生表示为了国家与民族(如为祖国建设、提高民族文化水平等)的需要而献身。

在实际的学习活动中,如果我们的教师稍加观察,就可发现:

有的学生非常喜欢与老师和同学探讨学习中的问题,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甚至是与老师和课本上不同的观点;有的学生上课没听明白的问题,非弄个水落石出不可;有的学生喜欢琢磨习题的多种解法,不管老师是否留作业,都有自己学习的内容,并经常看课外参考书;有的学生在学习上一般没有忽冷忽热的毛病,学习总是很稳定……。

然而,也有些学生不但不具备上述特点,反而表现出对一切都没兴趣,应付学习、应付老师和家长。

甚至陷入了一种综合性的学习心理疲劳状态。

(2)引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基本要素是,学生的需要与内在动机。

所谓需要,从一般意义上说,是被人感受到的对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各种条件的需求和追求,即对个体和社会的客观需求的反映。

因此,任何人的需要都是生理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的集合体,其中涵盖着复杂的、多层次的丰富内容。

而中学生做为社会成员中的特殊角色,他们的需要主要表现为对学习的需要,即意识到了学习的必要性,并表现为对知识本身的向往与追求,如渴求学习科学知识的强烈愿望,对各科知识及实验活动的兴趣与好奇心等等,构成了学习动机的主要要素。

从这个意义上说,学习需要的主要心理成分就是求知欲和进取心。

教师要善于保护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进取心,使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中,能够获得愉快和满足的亲身体验,例如使学生满足了对肯定的需要、自主的需要、参与的需要、轻松的需要以及亲善的需要等等,就会使学生产生探究新知识或扩大、加深已有知识的认识倾向。

因此,可以说学习动机不仅反映着个人的某些需要和追求,更反映了人的精神需要的一种心理状态。

学习活动中的内在动机就是由不同层次的学习心理状态构成。

A.好奇的心理状态。

学生的好奇分为两种不同的水平:

即知觉好奇(包括了对环境中新异事物的注意等)与认识好奇(主要反映在学生对于已符号化的思想的思考上)。

具体表现为追求学习情境及外部形象的新鲜,学习过程的新颖,学习方法新异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好奇可以通过造成学生在语言、概念、事实等之间的不和谐而诱发。

因为,学生一旦在认识方面产生了不和谐,就会通过各种学习与思考的形式来降低不和谐,从而达到更高层次的认知体系,使他们养成独立思考习惯与独立学习的态度。

例如,在告诉学生植物生长必须依靠光合作用的道理,并让他们进行实际观察之后,又指出实际上还存在着不需要阳光与叶绿素发生光合作用的植物。

于是学生产生了认识上的不和谐,由此唤起他们对植物生长与种类的好奇与注意。

从而导致他们进行自觉而积极的学习活动。

B.一般的兴趣心态。

主要由追求认识学习内容的需要引起的学习兴趣。

但只表现为对某门学科知识限于一般兴趣与爱好。

如谈到生物课,有的学生兴奋地说:

“我们都喜欢生物课,对形形色色的动物特别感兴趣。

可一让我记那些名词、概念及有关的理论,我就感到枯燥、心烦”。

总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带有不稳定色彩,既容易被激发又容易消失。

为此,学生的兴趣可根据其起因而划分为直接兴趣(指由学习内容与学习活动本身所引起的兴趣)与间接兴趣(指由学习活动所产生的结果,如老师讲得好,学了有用等而引起的兴趣)两种。

还可依其稳定程度划分为暂时兴趣与稳定兴趣。

从学生的成长过程看,学生学习兴趣的发展有一个从直接到间接,从暂时到稳定的过程。

因此,教师的指导作用在此过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

C.自觉的学习心态。

一般在各年级学习始终较稳定的学生学习心理状态中表现突出。

其特点是,这样的学习心态由较好的学习习惯引起。

例如具有这种学习心态的学生学习计划性很强,作业中遇到难题,喜欢自己动脑筋思考解决,当天的功课当天完成,从不拖拉。

D.较高志向的主动学习心态。

主要表现为对某些学科知识有较稳定而强烈的学习兴趣,对学习认真而执著。

具有这种学习心态的学生学习态度端正,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成就感和事业心。

它主要由反映学习需要的社会意义引起。

实际上,上述几种层次的学习动机及心理状态,在中学生各学科的学习活动过程中,都不同程度的存在于每一个学生身上,并集中反映出具有独自特色的学习心理结构。

最后,需特别注意的是,在激发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过程中,在学习实践中,教师注重满足学生的某些需要固然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将对学生的理解和爱心放在教学过程的首位才是至关重要的。

因为“理解的需要”才是学生学习行为的直接动力。

2.学习与学习心理障碍的分析及调适。

学习心理障碍在中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是一种影响学生形成最佳心理状态的重要的不良因素。

其表现形式和形成的原因相当复杂。

(1)一般学习障碍主要分为两大类:

一是器质性障碍,主要指由于身体状况(如早年病史、视听觉失常等,不适或缺陷而形成的学习困难;二是机能性障碍,主要指由于各种心理因素(如知觉、记忆、概念、言语、情绪及人格特征等)而造成的学习困难。

中学生的学习障碍主要有认知障碍、情绪障碍、人格障碍和行为障碍。

A.认知障碍。

主要指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由于感知、记忆、理解等心理因素的影响,直接导致了学习的不适应。

如在比较常见的有认知障碍的学生中,由于已有的基础知识较差,对新知识的理解能力低、接受新的刺激的感受性较弱,因而常出现令人不满意的学习成绩。

对此,有多年教学经验的老师,在分析学生学习失败的原因时说:

“学习成绩不好的孩子、正是由于基础太差,老师讲的再细他也听不明白,记不住。

从而一次次的考试失败,使他们深感学习太难了,越发加重了原有学习障碍的程度。

”此种现象被国外一些教育家称之为“魔力圈”现象,它严重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继续下去就会形成学习上的恶性循环。

B.情绪障碍。

情绪是一种多因素、多侧面的复合心理现象,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所产生的一种心理体验。

积极的情绪能提高大脑皮层功能的张力,通过神经生理机制保持人体内外环境的平衡与协调,负性情绪则会严重干扰心理活动的内稳定,导致认识机能障碍,以致失去正确的判断和认识能力。

尤其是对于处在人一生中最关键而又有特色的时期的中学生来说,情绪障碍会更直接、更严重地影响他们的学习。

造成一些学生学习情绪不佳甚至厌学的主要原因有:

外在因素,包括家庭中父母感情不和或离异,与同学关系不融恰,父母对自己期望值过高而又深知自己达不到,因而压力过大失去信心等等;内在因素如自身情绪稳定性较差、遇事易激动学习积极性忽高忽低、忽冷忽热;学习上易形成焦虑情绪,如考

试紧张、害怕难题、易烦燥等;还有相当一部分学习困难的学生厌学,认为学习太苦太累等等。

对此,有关学者曾针对优等学生和情绪障碍型学生的情绪稳定性进行了调查统计与分析,结果见表3和表4①:

表3优生与情绪障碍型学生情绪稳定性比较

表4优生与情绪障碍型学生焦虑水平比较

 

从表3中可见,43名情绪障碍型差生中学习情绪不稳定人数占41.8%,而优生中情绪不稳定的只占20.3%,而且差异显著。

再从表4中可以看出,情绪障碍型学生中,过度焦虑和焦虑不足的人数远远超过了优生中的人数,而且两者差异显著。

实际上,在一般的学习活动中,一定水平和程度的焦虑是进行学习活动的前提条件,因为它能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保持适量的紧张感,但焦虑的程度太高或太低又会影响学习效率。

如图1所示:

 

焦虑程度对学习的影响因学生学习能力的不同而发生变化。

在图中将学生的学习能力由低至高分为五级,其测验结果(进行焦虑情绪下的学习实验)①表明:

对于2、3、4级学习能力(大多数普通学习能力)的学生,焦虑高则学习成绩都很低,而对于极少数优等生,焦虑高反而成绩上升;焦虑低对于1,2,3,4级学习能力的学生有好的影响,可以提高学习成绩,但对于优等生则不一定能提高学习成绩;而对于差生不论焦虑高低,影响都不大。

另外,从学习内容看,一般情况下,难度大的学习,则低焦虑效果好,高焦率效果差;简易的学习,则与上述相反。

从焦虑持续的时间长短来看,短期性焦虑对学生影响不大,长期性焦虑不仅影响学习,而且影响身心健康。

因此,短期的、适度的紧张是必要的,但决不能长期处于过度紧张状态,否则会导致学生行为异常及精神受刺激。

为此,我们需进一步分析造成上述学习障碍的主要心理障碍。

(2)一般心理障碍主要有:

心理定势,从众心理,逆反心理和文饰心理等。

A.心理定势,即按固定的思路去考虑问题。

积极的心理定势可大大提高人们认识和评价客观事物的能力和速度。

而消极的心理定势常常成为人们的心理障碍,其产生的原因多由于知识的贫乏和经验的不足。

具体表现在中学生中的消极心理定势如,由小学时进行机械、单调的记忆而形成的学习方法上的一种“死记硬背”的心理定势。

以致入中学后,他们学习心理活动的准备状态就是准备延续此法,以做大量的练习和背记书本知识来应付各种考试。

B.从众心理主要指盲从行为,即“随大流”。

它特别会影响到学生个性和创造才能的发展。

例如一次生物课上,老师问:

果蝇体细胞在有丝分裂期间,细胞内含有多少个DNA分子?

由于这个问题是在学习原有知识基础上引伸的一个问题,所以老师叫了一个好学生回答,答曰:

8个DNA分子,教师问答的对不对?

很多同学异口同声说:

“对!

”其实这个答案是错的,很多学生是不加思索地盲从。

经了解,盲目跟着说对的学生认为“学习好的同学正确的可能性大”,“多数人说对我也就跟着说对了”。

此例说明了从众心理的普遍性。

另外,从众心理还表现在课堂上不敢或不愿意回答问题及对有争议的问题不发表意见。

如表5①所示:

表5关于学生从众心理在课堂上部分表现的调查

 

可见,一半以上的学生受从众心理影响,缺乏足够的主见和钻研精神。

教师要引导学生少“从众”多“创见”。

教学中应多给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的机会,多鼓励那些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及观点的学生。

C.逆反心理,在中学生中主要表现为“老师(或家长)让我这样做,我偏不这样”的心态和情绪。

学生学习上产生的逆反心理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教师教学态度、教育方法的不适当,思想方法的片面则是主要原因。

表6①是有关专家与某校几个年级中的12名后进学生谈话了解到的情况,他们对学校、教师、学习都有不同程度的抵触和不满情绪,表现出不同程度的逆反心理。

表6关于学生逆反心理的调查

 

对此,如果教师没有相应的教育对策,或无意之中强化了学生的逆反心理,上课时对于老师的教育就会明听暗顶,对老师讲的知识毫无兴趣,似听非听,从而降低教学质量。

为此,教师要注意从各方面减少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诱因,真正做到对学生的了解、理解和宽容。

D.文饰心理,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有多种表现形式。

例如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或某次考试失误的学生,往往把原因归结为“自己身体不好”、“脑子笨”、“同学的不良影响”、“家庭的影响”或归于父母的责任、老师教的不好等等。

以掩盖自己的错误与问题,并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中学生的此种心理是他们学习进步的一大障碍,所以必须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

并科学而全面的对学生上述学习心理障碍进行分析与调适。

 

四、分析方法及注意问题

 

1.依据学生学习过程的周期程序,掌握其心理活动的周期变化。

这种周期变化的反复进行,显示出了学生智能发展的量的积累,在一定数量积累的基础上发生的质的“飞跃”。

因此,教师在教学准备过程中,在了解、认识学生认知与非认知心理因素及心态特征的基础上,掌握学生学习的周期程序,对于指导学生改善学习的智能结构,形成最佳的学习心理状态,不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也是科学分析学生学习心理的关键环节。

(1)我国古代教育家曾提出过学习过程的学习心理学思想的“七步学习论”。

即立志(强调学习者对获取知识经验的动机、态度和目的)、博学(指阅读与获得信息)、审问、慎思、明辨、时习和笃行。

七个环节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中互相联系。

如表7①所示:

 

(2)我国现代教育工作者对学习过程的结构的分析,明确提出了“我国当代中学生最优学习方法的八个环节,或叫“八环系统学习法②(武汉师范学院黎世法对10350名中学生的学习总结分析),即:

制订计划及执行学习计划的过程、课前自学、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