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实验班新版人教版.docx
《最新人教版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实验班新版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人教版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实验班新版人教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人教版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实验班新版人教版
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二(实验班)历史
(本卷满分:
100分,时间:
90分钟)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
1.台湾学者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中说:
“最重要的问题是权力的继承,……父亲遗留下的财产,每一个儿子都有一份。
但父亲遗留下来的如果是一个不能均分的宝座,或是一个不能均分的世袭爵位,只能由一个儿子继承时,问题就发生了。
必须有适当的方法解决,才可以保持国家和家族的完整。
”西周时“适当的方法”应该是指()
A.禅让制B.嫡长子继承制
C.王位世袭制D.礼乐制
2.《吕氏春秋》载:
“纣之同母三人,其长曰微子启,其次曰仲衍,其次曰受德。
受德乃纣也,甚少矣。
纣母生微子启与仲衍,尚为妾,已而为妻而生纣。
纣之母欲置微子启以为太子。
太史据法而争之曰:
‘有妻之子,而不可置妾之子。
故纣为后。
”对上述材料理解错误的是()
A.纣母所生三子依次是微子启、仲衍、受德
B.商纣得以继位最主要原因是大臣支持
C.纣继承王位是因其母由妾成妻身份的变化
D.商朝末期嫡长子继承制已经确立
3.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根据战国时期阴阳家邹衍“水德代周而行”的论断,认为秦灭周,得水德,尚黑,并为此进行了一系列符合水德要求的改革,遂成为邹衍“五德终始说”的第一个实践者。
材料本质上说明秦始皇()
A.强调其统治的合法性
B.提倡君权神授的理论
C.信奉阴阳五行的学说
D.遵循以德治国的思想
4.秦汉官员以俸禄多少确定等级,汉代有十七八等级,最高者月俸350斛,每月收入为21875斤栗;最低的月俸8斛,合500斤粟。
这说明秦汉()
A.官员职业性特征明显
B.官员对百姓剥削残酷
C.官僚体制严重失衡
D.贵族政治已经废止
5.“书坊自经史子集事类,州县所试程文,专刊小板,名曰夹袋册,高价竞售,专为怀挟(夹带)之具,则书不必读日期矣。
”下列对这段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A.肯定了书坊在普及知识上的贡献
B.商品经济渗透到科举考试中
C.反映的内容与印刷术发展有关
D.反映了科举考试中存在的问题
6.中国古代王朝加强中央集权,往往通过采取政治架构的设计与职权的变更来削弱相权、加强监察等手段来实现。
下列选项中,在地位和职权上大体相当的一组是()
A.西周分封制与元行省制
B.宋代通判与明监察御史
C.唐中书省与元中书省
D.宋中书门下与元中书省
7.明朝地方设“三司”,互不统属。
清朝固定督抚制度,十八省均设巡抚,为一省之长,每两道三省设总督一名,相当于大军区长官。
不再设立巡按御史,。
清朝行政机构的调整()
A.有利于地方事权的统一
B.从根本上防止吏治腐败
C.降低了地方的行政效率
D.违背了中央集权制原则
8.某机构虽总辖军国事务,但不是一个正式权力机关。
大臣除奉命办事外不能作出任何决定,也无权对外发出任何指示。
下列哪组言论是对该机构及其大臣的描述?
()
①“雍正七年,青海军兴,始设军机房。
”
②“掌佐天子执大政,而总判省事。
”
③“掌书谕旨,综军国之要,以赞上治机务。
”
④“传述朕旨,令章京缮写,均不应稍有泄露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
9.《十二铜表法》规定,“如有人缔结抵押自身或转让物件的契约,而有五个证人及一个司秤人在场,那么当时所作的诺言不得违反”。
《民法大全》规定,“拷问用于查明犯罪真相,但不应作为首选方式。
因此,首先应当求助于证据”。
两则材料都体现了罗马法()
A.保护私有财产B.维护奴隶制度
C.强调契约至上D.重视呈现证据
10.希拉里访问希腊时曾笑称:
“希腊应对实行民主政治的国家收取版税”,希拉里这样说主要是雅典政治开创了()
①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
②司法独立的原则
③普遍选举的原则
④“主权在民”的原则
⑤集体领导的原则
⑥“分权制衡”的原则
A.①④⑤⑥B.②③④⑤
C.③④⑤⑥D.①②③④
11.“对罗马人来说,法律是社会的基石,它对公民基本权利和合法权利很重要,同时它又是社会生活的基础。
从欧洲的历史来看,这种‘民法尤胜于刑法’的法律形式一直都很重要。
”这表明()
A.罗马法保障每个罗马人的利益
B.罗马法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
C.罗马法是近代欧洲法律的源头
D.民法的社会重要性比刑法大
12.据记载,18世纪初英国国王常用赏赐官职俸禄的方式拉拢下院议员,得到职位和年金的下院议员通常对国唯命是从,被称作“宫廷党”。
由此可知()
A.英国政党政治基本形成B.英王权力日益趋向膨胀
C.英王操纵了议员的选举D.君主立宪体制尚未完善
13.下图为法国政体演变过程示意图,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A.妥协是法国政治文明的特点
B.法兰西第一帝国是封建王朝
C.君主派和共和派长期反复较量
D.通过渐进的制度改革走向共和
14.阅读下列表格,解读正确的是()
国家
标志性事件
政体
英国
1689年《权利法案》通过
君主立宪制
美国
1787年宪法通过
民主共和制
德国
1871年宪法通过
君主立宪制
法国
1875年宪法通过
民主共和制
A.美法两国政体优于英德两国
B.英德两国经济发展落后于美法两国
C.四国均制定了符合国情的宪法
D.四国均通过立法形式确立了代议制
15.中英《南京条约》中规定中国赔款2100万银元。
这里的银元指的是产自墨西哥的西班牙银元,西班牙银元曾长期作为国际通用货币流通。
在之后的历次赔款中银元改为银两,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英镑取代银元的地位B.英国只接受第三方货币
C.清政府银元储备减少D.清朝严格限制白银外流
16.下图是19世纪40至60年代满人和汉人出任巡抚的比例。
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A.西方侵略者在中国扶植代理人
B.清政府逐渐强化中央集权
C.太平天国运动冲击了政权结构
D.科举考试增加汉人录取率
17.“他们除了改朝换代以外,没有给自己提出任何任务……他们给于民众的惊慌比给予老统治者们的惊慌还要厉害。
他们的全部使命,好像仅仅是用丑恶万状的破坏来对立停滞与腐朽”。
马克思评价的是()
A.巴黎公社B.太平天国运动
C.义和团运动D.反洋教斗争
18.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写到:
光绪中叶以后,机厂林立,丁男妇女赴厂做工……生计日多,而专事耕织者日见其少矣。
随之而来的是世风人心离古道越来越远。
与上述现象出现直接相关的是()
A.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渐趋解体
B.近代工业发展,劳动力需求增加
C.西方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传入
D.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进一步强化
19.徐中约说:
“袁(世凯)没有看到,尽管在共和国初年存在众多不确定因素,但有一点是确定的,即帝制不可复辟。
”这一论述的主要依据是辛亥革命()
A.使民主共和政体得以确立B.成功限制了袁世凯的权力
C.使民主共和观念深人人心D.唤起工农反对袁复辟帝制
20.1924年1月,孙中山在闸述“国民党之主义”时指出:
“民生主义,其最要之原则,不外二者,一曰平均地权,一曰节制资本。
”其阐述()
A.具有鲜明的扶助农工的思想倾向
B.标志着国民各阶层的普遍觉醒
C.宣告了国民革命运动高潮的到来
D.推动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兴起
21.1927年,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指出:
“很短的时间内,将有几万万农民从中国中部、南部和北部各省起来,其势如暴风骤雨,迅猛异常,无论什么大的力量都将压抑不住。
……一切革命的党派、革命的同志,都将在他们面前受他们的检验而决定弃取。
”这段话意在说明()
A.中共认识到革命必须完全依赖农民
B.农民是检验中国革命成败的决定性力量
C.革命队伍中存在着反对农民运动的倾向
D.“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思路趋向清晰
22.据张国焘《我的回忆》一书中记载:
西安事变的第二天,斯大林便亲自草拟给中共的电报,肯定西安事变是日本阴谋所制造的,并说在张学良左右和他的军队里暗藏着日本间谍,利用了张的野心,制造了中国的混乱……。
对苏联的立场见解正确的是()
A.认为西安事变是日本间谍所为B.苏联准备给张学良军事援助
C.主张中共担负起领导抗日重任D.敦促中共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23.杨奎松评价近代某一历史事件时说:
“双方一个力图以承诺民主为掩护,将国家重新统一在一党的控制之下;一个则必欲以事实上割据的办法来保存自己的军队和干部”。
该事件是()
A.辛亥革命时的南北和谈B.大革命时期的国共合作
C.抗战胜利后的重庆谈判D.解放战争中的北平和谈
24.马克思用自己一生的大部分时间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发展和确切作用。
但他并未将自己限制在理论和写作上。
为组织和鼓动工人们,他将知识活动同各种尝试结合起来。
这种“结合”主要体现在()
A.推动欧洲三大工人运动B.发表《共产党宣言》
C.领导法国巴黎公社革命D.指导建立第一国际
25.1917年全俄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颁布《土地法令》,把地主的田庄及一切皇室、修道院和教堂的土地,连同耕畜、农具等一律交给乡土地委员会和县农民代表苏维埃支配。
这一举措()
A.标志着十月革命取得了彻底胜利
B.使临时政府赢得了农民的支持
C.有利于俄国民主革命任务的完成
D.建立起农民土地所有制度
二、材料分析题(50分)
26.(12分)任何权力如果不加以有效约束,就会被滥用,在君主专制的封建社会尤其如此。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始皇一统天下,置御史大夫。
汉设御史台,归属办理宫中内务的少府,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专门的监察机构。
汉武帝时期将天下分为十三部监察区,由刺史代表皇帝对地方实行监察。
京师长安附近七郡为司隶校尉部,司隶校尉除三公之外对朝廷百官都可弹劾。
魏晋以后,监察制度的变化有二:
一是御史台从少府中独立出来,成为由皇帝直接掌握的独立监察机构;二是不再设置固定的地方监察机关,改由中央不定期地派遣巡御史监察地方官吏,而御史的职权,也不断加强。
宋元时期,宋代监察制度的变化主要是在地方设立通判,负责对地方官的监察,成为皇帝在地方上的耳目。
元代尤重监察御史,御史台与出令的中书省互不统属;御史大夫有权直接选任台官,因而大大提高了监察官员的地位。
材料二古代监察机构及官员相对独立,有职有权,是廉政建设中制衡机制的体现。
从整个政治结构来看,是同体监督;但从结构内部的相互制约来讲,其相对独立,又是异体监督的表现。
监察官员权力过大,不加制约也不行。
开元年间,唐玄宗就规定弹奏应先通过御史台副长官御史中丞,再通报中书、门下,然后方可弹奏。
唐中宗时又下令弹劾官员必须先送奏章,有关部门批准后才可当廷弹奏。
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御史的权力。
宋代又给尚书省以奏报御史失职之权,使政府与监察部门相互牵制。
这种制约权力的方法,在廉政肃贪、保证监察制度的正确施行中起到了一定作用。
(1)根据材料一,概括魏晋时期的监察制度较秦汉时期有何变化。
(2)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是如何对地方官员进行监督的。
(3)根据材料二,概括古代监察制度的主要特点。
谈谈你对古代监察制度的看法。
27.(12分)某班的历史兴趣小组在学习古代政治制度的时候,收集了一些法律条文。
甲同学收集的是中国秦朝“秦律”的部分条文,并整理如下:
《秦律》的律文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思想、生活等各个方面,在《田律》、《徭律》、《仓律》、《公律》、《金布律》、《关布律》等法律中,对劳动人民缴纳田税、赋税、服徭役以及手工业生产和商业活动也都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制,违反者处以严厉的刑罚。
秦法对“宦大夫”等地主阶级,“隶臣妾”等被压迫阶级的身份、地位以及户籍等都有明确的规定,不得任意变更。
乙同学收集的是查士丁尼汇编的《民法大全》,看到了下列条文:
任何人在缺席时不得被判罪。
同样,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与其判处无罪之人,不如容许罪犯逃脱惩罚。
”任何人不能仅因为思想而受惩罚。
判刑时必须始终考虑罪犯的年龄与涉世不深。
父亲的罪名或所受惩罚不能玷污儿子的名声,因为每一方的命运均取决于自己的行为,而任何一方不得被指定为另一方所犯罪行的继承人。
拷问不得施加于14岁以下的未成年人。
拷问不应该完全听从原告的要求,而应本着合理与节制的原则。
请回答:
(1)根据甲同学搜集的信息,概括《秦律》的特点?
(2)从乙同学收集的《民法大全》的法律条文中,你认为哪些规定值得肯定?
(3)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制定《秦律》和《民法大全》的共同目的。
28.(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下列材料分别摘自18世纪末和19世纪后期美法两国的历史文献:
代议制又称议会制,是指由选举产生的代表民意的机关来行使国家主权的制度,这种代表民意的机关就是议会。
代议制最早在英国产生,以后就被欧洲和世界上许多国家效法。
材料一
国会可用2/3的多数推翻总统对国会法案等的否决,可通过法律规定法院的组织与权限。
众议院有权对犯有“背叛、行贿、受贿或犯有其他重大罪行和恶行”的总统、副总统等提出弹劾……
材料二
“宪法规定立法权归于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的两院制议会。
众议员议员任期4年,参议院议员由地方参议会组成的选举委员会间接选出,任期9年,每3年改选其中的1/3。
……”
请回答:
(1)上述材料分别出自美法两国的什么政治文献?
以上材料体现了哪一种资本主义国家的代议制类型?
(2)材料一、材料二的政治文献分别对其本国社会发挥了哪些积极作用?
(3)综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西方国家在实行代议制时贯彻了怎样的原则?
29.(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毛泽东指出:
“中国缺少的东西固然很多,但是主要的就是缺少两件东西:
一件是独立,一件是民主。
这两件东西少了一件,中国的事情就办不好。
一面少了两件,另一面却多了两件。
多了两件是什么东西呢?
一件是帝国主义的压迫,一件是封建主义的压迫……因此,我们要破坏帝国主义,要破坏封建主义。
”
材料二下面是一张未完成的有关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知识卡片
大事件
①
辛亥革命
国民大革命
主要领导人
洪秀全
孙中山
国共两党共同领导
事件的性质
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
③
人民大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
主要历史意义
②
④
⑤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主题是什么?
提出这一主题的依据又是什么?
(2)材料二表格反映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大事,请结合民主革命的主题,根据所给信息,完成该表。
(3)材料二中历史事件给历史留下了什么教训?
高二历史试卷
参考答案及解析
1.B【解析】B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期权力的继承是通过嫡长子继承制解决的,符合题意;
A西周时已经不再推行禅让制,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
C材料中的“由一个儿子继承”反映的是嫡长子继承制而非王位世袭制,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
D权力的继承和礼乐制无关,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答案为B。
2.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太史主要是为纣的继位提供制度上的依据,材料无法说明太史支持纣继位的主观动机,故B项错误,符合设问要求;
由材料“纣之同母三人,其长曰微子启,其次曰仲衍,其次曰受德”可知A项正确,与设问不符,排除;
根据材料“纣母生微子启与仲衍,尚为妾,已而为妻而生纣”“有妻之子,而不可置妾之子。
故纣为后”可知纣为其母封妻时所生,故纣继承王位是因其母由妾成妻身份的变化,C项正确,与设问不符,排除;
材料反映商朝末期嫡长子继承制已经在事实上得到确立和实行,故D项正确,与设问不符,排除。
故答案为B。
3.A【解析】五德终始说作为一种改朝换代的理论工具,受到历代新王朝建立者的信奉,以证明其政权统治的合法性。
故选A。
君权神授理论系西汉董仲舒提出,“阴阳五行”是材料现象的描述,以德治国是儒家的治国理论,故排除B、C、D。
4.A【解析】秦汉时期俸禄决定等级,官员依靠俸禄生活,体现出该时期官员职业性质明显,故A正确;俸禄是国家统一发放,不是剥削百姓获得,故B错误;等级制度不能说明体制失衡,故C错误;贵族政治当时依然存在,故D错误。
5.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是反映书坊印刷科举考试时用的小抄,是不利于认真读书的,是不利于普及知识的,是在批判而非肯定书坊的作用,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高价竞售足以证明商品经济的确渗透到科举考试中,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书坊印刷小抄反映的内容的确与印刷术发展有关,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书坊坊印刷小抄是用于进行科举考试舞弊的,也从侧面反映了科举考试中存在的问题,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A。
6.D【解析】A西周分封制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元行省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A项错误;
B宋代通判地位较低,与明监察御史不是大体相当的,故B项错误;
C唐中书省只负责草拟诏书,元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故C项错误;
D宋中书门下是宰相,有行政职能,与元中书省大体相当,故正确。
故答案为D。
7.A【解析】C明朝的“三司”互不统属,相互牵制,清朝固定督抚制度,不再设立巡按御史,这就强化了地方事权,提高了行政效率,C项错误;
B清朝的督抚制度也没有从根本上防止吏治腐败,故B项错误;
D“每两道三省设总督一名”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中央集权,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8.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军机处,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
题干中描述的该机构没有实权,不是正式机构,可知和清朝时期设立军机处中军机大臣跪受笔录、上传下达的职能是相似的,符合题意的是①③④,而②是唐三省六部中中书省职能的描述,与军机处无关。
故答案为B。
9.D【解析】A保护私有财产与题干材料无关,故A错误;
B维护奴隶制度是罗马法的实质,但材料反映的是公民之间的关系,维护奴隶制度与材料无关,故B错误;
C《民法大全》没有反映出契约之上的原则,故C错误;
D《十二铜表法》反映如有证人在场,则缔结的契约不得违反;《民法大全》强调“拷问用于查明犯罪真相,首先应当求助于证据”,两部法律反映的是罗马法注重证据的特点。
故答案为D。
10.A【解析】材料说明希腊民主是西方民主制度的渊源,比如说主权在民、少数服从多数、集体领导以及分权制衡的原则均来源于古代希腊民主制度,故①④⑤⑥正确,古代雅典司法是不独立,故②错误;古代雅典是直接民主,不是选举制,故③错误。
故答案为A。
11.B【解析】材料“对公民基本权利和合法权利很重要,同时它又是社会生活的基础”“民法尤胜于刑法”说明罗马法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D项错误;
A项错误,错在“每个罗马人”;
C项错误,罗马法为近代欧洲法律提供了基础。
故答案为B。
12.D【解析】D从材料中的“得到职位和年金的下院议员通常对国王惟命是从”来看,国王对下院的影响力仍然较大,说明君主立宪体制尚未完善。
A材料没有反映英国政党政治的发展情况,排除A项;
BC项说法夸张,不符合史实,排除。
故答案为D。
13.C【解析】C图片显示法国在向民主政治过程中,共和制和君主专制进行了反复的较量;
A妥协不符合材料主旨,故错误;
B法国大革命已经推翻封建王朝,故错误;
D法国走向民主是通过革命形式,故错误。
故答案为C。
14.【解析】A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都是资产阶级代议制,没有优劣之分,A错误。
B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英国成为“世界工厂”,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美德跃居前列,B错误。
C德国的君主立宪制保留了浓厚的封建残余和军国主义传统,在一战后政体发生了改变,C错误。
D从材料可知,四个国家都颁布了法律,通过法律的形式确定了民主政治,确定了资产阶级代议制.故答案为D。
15.C【解析】C晚清时期清政府财力困乏,银元储备减少,为此对外赔款中列强按照银两计算,正确;
A英镑此时并没有取代银元的地位,故A错误;
B英国并不是接受第三国货币,故B错误;
D与材料主旨不符。
故答案为C。
16.C【解析】C由材料看出,1864-1869年间的汉人出任地方巡抚的人数增长较快,而满人增长较慢。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太平天国运动冲击下,清政府调整地方地方政权结构的结果;
A《辛丑条约》以后,西方列强才开始在中国扶植代理人,故A项错误;
B地方政权结构的调整,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央集权,故B项错误;
D材料未涉及科举考试,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17.B【解析】B从材料的叙述来看,这一运动没有改变当时的社会面貌,只完成了改朝换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运动指的是太平天国运动,
A选项错误,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C选项错误,C选项没有体现“改朝换代”;
D选项与此无关。
故答案为B。
18.B【解析】A“光绪中叶”是1895年之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初步发展,急需劳动力,材料中现象正是这一经济发展的表现;
A是鸦片战争之后就开始解体;
C中生活方式传入是鸦片战争之后;
D此时清政府放宽民间办厂限制,故错误。
故答案为B。
19.C【解析】C帝制不可复辟是由于辛亥革命已经使民主共和观念深人人心,复辟帝制是不得人心的,符合题意;
A民主共和政体是名存实亡,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
B也未成功限制了袁世凯的权力,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
D辛亥革命并未唤起“工农”反对袁复辟帝制,选项D自身就是错误的说法,不符合题意,排除;故答案为C。
20.A【解析】A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是针对资本主义国家贫富差距过大而提出的措施,具有鲜明的扶助农工的思想倾向。
B项说法绝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C国民革命运动的高潮是北伐战争,排除项;
D“工农武装割据”是毛泽东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提出的理论,排除项。
故答案为A。
21.C【解析】C根据材料中的“无论什么大的力量都将压抑不住。
……一切革命的党派、革命的同志,都将在他们面前受他们的检验而决定弃取”,说明革命队伍中许多人还没有认识到农民阶级的力量,还存在着不同认识甚至是反对农民运动的倾向。
AB项说法绝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
D《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发表于1927年3月,毛泽东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之后“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思路趋向清晰,D项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排除。
故答案为C。
22.D【解析】D据材料“西安事变的第二天……是日本阴谋所制造……制造了中国的混乱”,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联认为日本企图通过制造西安事变引发中国内战,故苏联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A“西安事变是日本间谍所为”是苏联的主观判断,不是政策立场,故A项错误;
B材料无法体现苏联准备给张学良军事援助,故B项错误;
C材料也没有反映苏联主张中共担负起领导抗日重任,故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23.C【解析】B从描述中的双方目的可以看出,双方之间是存在一定分歧的,并不是以合作为目的,故排除B选项。
A再从“将国家重新统一在一党的控制之下”可以看出这之前已经存在一党当政的局面,由此可以排除A选项,因为当时还没有党派执政。
D再从目的上来具体分析,北京和谈之时国民党已经无力抵抗,只能希望能够两党分立,而不是追求一党专政,因此排除D选项。
故答案为C。
24.D【解析】B根据所学可知,发表《共产党宣言》属于马克思的理论贡献,指导工人运动则是其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因此B项错误;
A项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条件之一,排除;
C马克思没有领导巴黎公社的革命运动,故C项排除。
故答案为D。
25.C【解析】C材料“把地主的田庄及一切皇室、修道院和教堂的土地,连同耕畜、农具等一律交给乡土地委员会和县农民代表苏维埃支配。
”可以看出这是在完成反封建的任务,这有利于俄国民主革命任务的完成。
A十月革命彻底胜利的标志是彼得格勒武装起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