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历史必修一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知识点归纳整理名师精心制作教学资料.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274971 上传时间:2023-07-2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8.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历史必修一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知识点归纳整理名师精心制作教学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最新历史必修一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知识点归纳整理名师精心制作教学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最新历史必修一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知识点归纳整理名师精心制作教学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最新历史必修一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知识点归纳整理名师精心制作教学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最新历史必修一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知识点归纳整理名师精心制作教学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历史必修一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知识点归纳整理名师精心制作教学资料.docx

《最新历史必修一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知识点归纳整理名师精心制作教学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历史必修一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知识点归纳整理名师精心制作教学资料.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历史必修一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知识点归纳整理名师精心制作教学资料.docx

最新历史必修一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知识点归纳整理名师精心制作教学资料

 

必修Ⅰ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西周宗法制

(1)内容:

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制度,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

(2)特点:

嫡长子继承制。

(嫡长子,即正妻所生的第一个子)。

(3)作用:

有利于政治稳定;形成森严等级(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造成了中华民族认祖归宗、尊老爱幼、渴望相聚的传统美德。

2、西周分封制

(1)内容:

周天子把一定的土地和人口,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

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同时承担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的义务。

(2)特点:

封建诸侯,以蕃屏周。

(3)作用:

有利于稳定西周政治秩序,巩固西周统治,有利于边远地区的开发;但随着实力的变化导致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的动乱局。

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1、秦的统一:

公元前221年,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王朝。

2、秦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皇帝制度:

秦王朝采用“皇帝”称号,自称“始皇帝”,皇帝至高无上、皇位世袭。

(2)三公九卿制:

在中央设立承相(政事)、太尉(军事)、御使大夫(监察)——三公各司其职,分工明确,确立了至高无上的皇权。

(3)郡县制:

在地方设郡、县,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形成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历史的影响

(1)积极:

巩固国家统一;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维护封建统治基础,促进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2)消极:

高度专制导致阶级矛盾激化。

三、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1、汉、唐、宋削弱相权的措施

(1)汉代:

形成“中朝”,汉开帝从身份低微的士人中破格选用从才,参议要政。

(2)唐朝:

三省六部制——中书省(草拟政令)、门下省(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政令)。

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3)宋朝:

设中书门下为行政机构;增设“参知政事”为副宰相,分散宰相权;设枢密院、管军事;设三司总理财政。

2、古代王朝的监察机构

(1)秦:

御使大夫负责监察系统

(2)西汉:

御吏大夫执掌中央机构官员的监察职责;刺史监察地方政治。

(3)唐:

御史台定期到京都各监狱视察执法情况。

(4)宋:

提点刑狱司是专职监察刑狱的机构。

(5)元:

人命案以公文移送御史台,由监察御史复案。

3、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变化

(1)世官制:

交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由贵骨子弟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

(2)察举制:

汉开帝时期兴起,自下而上推荐选官的制度。

(3)九品中正制:

魏晋南北朝时期

(4)科举制:

通过考试选拔官吏。

演变:

兴起于隋唐,各朝沿用,明清时期演化为八股取士的选官制度。

评价:

进步性:

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来看,有一定的合理性。

局限性:

考试内容大都不出儒学经义的范围,选拔的大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

4、元朝的行省制:

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是我国省制的开端

5、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加强君主专制:

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

加强中央集权:

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服从中央。

四、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1、明朝:

明太祖废除承相制度;明成祖设内阁。

2、清朝:

雍正帝时期设置军机处,标志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3、君主专制制度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1)积极影响:

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用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2)消极影响:

决策具有独断性,随意性,易出现失误,导致政治腐败。

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落后于西方。

思想上的控制使科学和文化的发展严重滞后。

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一、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

1、鸦片战争的背景:

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列强需要开辟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必然侵略封建落后的中国。

2、从1840年之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主要侵华战争

(1)鸦片战争(1840-1842):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第二次鸦片(1856-1860):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列强攫取更多特权,俄国侵占很多土地。

(3)中日战争(1894-1895):

资本输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大大加深。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

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南京条约》:

割香港岛,赔2100万银元,开广、夏、福、宁、上口岸,协定关税。

(2)《马关条约》:

割台湾,赠2亿两白银,开沙、重、苏、杭口岸,设厂(反映出列强资本输出的要求)

(3)《辛丑条约》:

赔款4.5亿白银,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驻兵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划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4、列强侵华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1)政治:

中国逐步沦为半场地半封建社会。

破坏我国的国家主权(领海、司法),无视人民的基本生存权,侵占了中国领土。

(2)经济:

通过商品输出和酱输出,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

(3)文化:

文化侵略,传播基督教,破坏文明遗产。

二、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1、三元里人民抗英:

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大规模抵抗外来侵略的斗争。

2、基宗棠收复新疆:

第二次鸦片后,1878年新疆重回祖国怀抱,1881年收回伊犁,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

3、黄海海战:

甲午中日战争期间双方海军的一次决战。

英雄人物:

邓世昌。

4、反割台斗争:

背景——《马关条约》割让台湾,代表人物-丘逢甲、徐骧、刘永福。

5、义和团运动:

背景——瓜分狂潮、民族危机严重。

意义:

①打击了列强的侵略;②显示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暴、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③是列强未能把中国变为其殖民地的主要原因。

三、伟大的抗日战争

1、侵华日军的罪行

(1)军事侵略:

1931年,九一八事变(揭开局部抗战的序幕)1937年,七七事变(全面抗战开始的标志)1937年,八一三事变(日军进攻上海)

(2)罪行:

南京大屠杀、细菌战、毒气战、活体实验。

(3)殖民统治:

以华制华、经济掠夺、奴化教育。

2、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主要史实

(1)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原因:

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中共积极推动;国民党利益受威胁;救亡运动推动

过程:

瓦窑堡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1937年9月,国共合作宣言发表,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

(2)国民党的下面战场

淞沪会战(打破日军企图三个月灭亡中国计划。

太原会战(平型关大捷,取得抗战以来首次大捷。

徐州会战:

(台儿庄战役,蝥抗战以来最大胜利的一次战役;指挥:

李宗仁)

武汉会战(标志着抗战进入相持阶段。

枣宜会战(张自忠牺牲)

(3)共产党敌后战场

1937年8月洛川会议全面抗战路线。

陕甘宁边区政府成为全国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枢和总后方。

百团大战:

1940年下半年,彭德怀指挥,地点华北,沉重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

中共七大:

确立党任务、毛泽东思想为中共指导思想)

3、抗战胜利意义

(1)国内:

第一次反侵略的完全胜利,为民主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国际:

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一、太平天国运动

1、经过

(1)兴起:

1851年,洪秀全,金田起义

(2)发展:

1853年,定都天京——正式建立与清王朝对峙的政权

(3)转折:

1856年,天京事变——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4)失败:

1864年,天京陷落——太平天国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剿杀下失败

2、革命纲领

(1)《天朝田亩制度》:

革命性(突出反映农民要求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的愿望,是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落后性(实质是小农经济);空想性(绝对平均主义不切实际,没有真正实行过)。

(2)《资政新篇》:

革命性(发展资本主义);先进性(先进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一个改革方案);不切实际(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和实施条件)。

3、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中的作用与局限

(1)作用:

农民阶级作为民主革命的主力军,农民起义都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2)局限:

农民阶级作为小生产的代表,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承担不起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重任。

二、辛亥革命

1、主要史实

(1)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1905年,日本东京。

(性质:

第一个全国性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2)武昌起义:

1911年10月10日,清王朝在全国的统治土崩瓦解

(3)中华民国成立: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4)《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近代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

2、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1)反封建:

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休,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制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建立了民主共和制。

(2)反帝:

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三、新民主义革命

1、五四运动

(1)直接原因: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2)经过:

第一阶段中心在北京,主力为学生;第二阶段:

中心在上海,主力为工人。

(3)口号:

“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

(4)意义:

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是中国新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2、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诞生标志:

中办一大的召开(1921年7月23日,上海);规定党的任务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阶级差别,实现共产主义;确定党的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

(2)完成建党工作:

中共二大(1922年,上海),制定最低纲领——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工和车。

提出了近代以来第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纲领。

(3)影响:

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3、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史实

(1)国民革命运动(1924——1927)

开始:

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标志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实现

高潮:

1926年——1927年,北伐战争

失败:

①1927年4月12日,蒋介厂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动政变

②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在政治发动“攻一五”反动政变(失败标志)

教训:

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必须坚持武装斗争

(2)“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辟(1927—1937)

武装斗争:

南昌、秋收起义、八七会议、粉碎围剿、长征(遵义会议)根据地建设: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

土地革命:

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制度

(3)抗日战争

(4)解放战争(1945-1949)

1946年国民党全面进攻

1947年刘邓千里跃进大别山战略反攻

1948年9月-1949年初三大战役消灭敌人主力、渡江战役解放南京,推翻国民党统治。

4、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1)国内:

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建立起一个人民民主专政的新民主义国家,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中国走向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扫清了障碍。

(2)国际“扫荡了帝国主义的势力,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推动了被压迫民族和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极大地增强了世界和平的力量。

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一、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筹备: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1949年9月北平)暂行人大职权,通过《共同纲领》起到临时宪法的作用)

(2)成立:

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

(3)意义:

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人民的历史,结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命运,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为国家政治建设奠定了牢固的基石。

2、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内容和特色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954年,第一届人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共同纲领》标志初步形成,1956年提出“长期共存,相互监督”的方针。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确认。

5个省级自治区:

1947年内蒙古、1955年新疆、1958年宁夏、广西、1965年西藏

二、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

1、“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

革命委员会集党政军,立法司法行政权于一身;人大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遭到严惩破坏。

2、新时期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

(1)1978年十一届三中会会转折(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民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形成了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2)1980初步构想:

邓小平《党和这家领导制度的改革》提出解决权力过分集中的问题。

(3)1982年:

修改宪法,成为治国安邦总章程。

(4)1997年:

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义法制国家。

(5)1999年法治入宪:

人大九届二次会议。

三、“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

1、“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

(1)形成进程:

1979年元旦,《告台湾同胞书》:

第一次公开宣布“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80年代初邓小平明确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2)实践:

香港:

1984年发表声明,1997年7月1日回归。

澳门:

1987年发表声明,1999年12月20日回归。

2、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具有重大意义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一、新中初期的外交

1、新中国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

(1)外交方针:

另起炉灶、一边倒、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2)重大外交活动:

1949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建交:

1955年万隆会议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4年参加日内瓦会议;1855年万隆会议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内容:

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2)意义:

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成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准则。

二、外交关系的突破

1、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原因:

国际地位提高、叛国对华孤立政策失败、亚非拉国家的支持。

2、中美关系正常化

(1)经过:

1971年乒乓外交。

(通过“小球转动大球”,找开中美交往大门);1971年基辛格访华;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签订《中美联合公报》;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

(2)影响:

提高两国战略地位,有利于世界和平与稳定,促进中国出现第三次建交高潮。

3、中日建交

(1)原因:

中国关系正常化(直接原因);国家利益(根本原因)

(2)经过:

1972年田中角荣访华,双方签署《中日联合声明》,日本政府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三、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

1、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2000年倡导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会理事国首脑首次会晤。

2、推动和开创新型区域合作:

1993年参加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2001年在上海举办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2001年倡导建立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

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进、塔吉克斯坦)。

专题六古代希腊、罗以的政治文明

一、民主政治的摇篮——古代希腊

1、古希腊的地理环境和城邦制

(1)地理环境:

三洲要冲,山岭沟壑、海岸曲折、地中海式气候。

(2)城邦制特点:

小国寡民、民主政治;商品经济发达;文化繁荣。

2、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

地理环境为民主政治形成提供自然条件;希腊城顾委制度为民主政治提供了社会环境;古希腊公民的素质是民主政治的重要保障。

二、卓尔不群的雅典

1、梭伦改革:

民主政治奠基

颁布“解负令”,债务奴隶重获自由;按财产多寡将雅典自由民划分为四个等级;设立“四百人会议”和“陪审法庭”。

2、伯里克利时代:

雅典民主政治的黄金时代

各级官职(除十将军外)向所有公民开放,并都以抽签方式产生;“公民大会”;“五百人会议”;公职津贴。

3、雅典民主政治的得与失

(1)得:

促进国家政治经济空前繁荣,对近代西方民主政治产生影响。

(2)失:

适用范围局限、原始的直接民主(抽签选举和轮流坐庄容易导致权力滥用。

三、罗以人的法律

1、罗马法的主要内容

(1)按形式划分为习惯法(罗马建城——共和国初)和成文法(第一部成文法是公元前449年的《十二铜表法》)。

(2)按适用范围划分为公民法(罗马建国到BC3世纪中,适用于罗马公民,注重形式、程序繁琐)和万民法(适用于罗马墒内各族人民,简洁灵活,实用有效、注重调解贸易及财产等经济和民事纠纷)。

2、罗马法学的成熟:

代表:

“自然法之父”西塞罗;(核心思想:

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观念)

3、罗马法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中的价值

(1)对罗马:

长治久安、繁荣昌盛。

(2)对世界:

泽被后世(成为资产阶级法学的渊源和近代法律先驱、罗马法所蕴含的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观念具有永恒的价值)。

专题七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

一、英国代议制的确立和发展

1、确立和完善过程:

(1)光荣革命:

1688年,应议会之邀,威廉三世成为英国国王,詹姆士二世被迫远走法国。

历史上把这次没有流血的宫廷政变称为“光荣革命”。

(2)1689的《权利法案》限制王权,扩大议会权力。

使议会高于王权,奠定君主立宪制的法律基础。

(3)责任内阁制度:

18世纪中形成。

下院多数党领袖任首相主持内阁会议,内阁对议会负责。

(4)1832年议会改革:

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参政权和选举权,工人、贫民的政治权利仍受限制。

(5)19世纪末,内阁权力膨胀。

2、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的特点:

虚君;内阁首相掌握行政权、对议会负责。

议会行使立法权。

二、美国1787年宪法

1、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

(1)联邦制:

大大加强中央权利;

(2)共和制:

三权分立;最高行政权属于总统,最高立法机构是国会,司法权属于各级法院。

体现了“制约与平衡”的原则。

2、1787年宪法的历史影响

(1)积极性:

第一部成文宪法;保护了资产阶级民主;维护美国统一、稳定、发展。

(2)局限性:

各族歧视

3、宪法实施:

1789年进行了大选,组成了第一届联邦政府。

三、民主政治的扩展

1、《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确立共和制;总统掌握行政权,七年任期,权力极大;议会行使立法权,采取两院制,参议院有权否决众议院通过的法律,内阁对参议院负责;确定了国歌、国庆日、还把“政府的共和国形式”写入了宪法。

2、《德意志帝国宪法》确立君主立宪制:

皇帝是国家元首;权力很大,宰相对皇帝负责,在内阁中拥有绝对权力;议会分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作用很小)组成。

英国君主立宪制

美国民主共和制

法国共和制

德意志君主立宪制

区别

国家元首

国王(世袭)

总统(选举)

总统(选举)

皇帝(世袭)

行政权

内阁、首相

总统

总统及内阁

(对议会负责)

宰相(对皇帝负责)

立法权

议会下院

参众两院

参众两院

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服从皇帝)

司法权

议会上院

最高法院

权力中心

议会

总统

议会

皇帝

实质

都是资产阶级代议制

作用

1建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

②巩固了国家的统治。

③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特征

以选举和议会立法为主要特征,制约与平衡;政党政治。

影响

使启蒙思想由理论付诸实践,成为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大厦的顶梁柱,稳定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统治秩序,影响亚洲和世界其他地区。

专题八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

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历史条件

(1)经济基础:

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暴露(经济危机)。

(2)阶级基础:

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标志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3)思想基础:

德国的古典哲学(黑格尔辩证法、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圣西门、傅立叶、欧文)

(4)马克思、恩格斯:

总结工运经验,致力于理论研究

2、1848年《共产党宣言》标志马克思主义诞生:

阐明了社会发展客观规律,断言社会主义必将取代资本主义;指出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提示了无产阶级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历史使命。

3、意义:

无产阶级有了理论正品,推动工人运动蓬勃发展。

二、国际工人运动的艰辛历程

1、巴黎公社的主要史实

(1)背景:

普法战争法国失败——民族矛盾;共和国资产阶级政府投降卖国镇压——阶级矛盾。

(2)经过:

1871年3月成立巴黎公社,5.21-28日五月流血周失败

(3)意义:

无产阶级建立政权手续一次尝试;留下宝贵的经验教训;斗争精神不朽。

2、经验教训:

打败根本原因是生产力水平未达到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的程度;缺乏统一政党的领导;缺乏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没有建立工农联盟。

三、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1、史实

(1)二月革命倒沙皇:

推翻罗曼诺夫王朝,出现两个政权并存局面

(2)四月提纲指方向: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平夺权。

(3)七月事件抛幻想:

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结束,决定武装夺权。

(4)十月革命现曙光:

攻打冬宫,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苏维埃政权(1917年11月)

2、意义

(1)俄国:

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为俄国发展社会主义工业强国创造了重要前提。

(2)世界意义:

沉重打击资本主义;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推动民族解放斗争发展。

专题九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一、美苏争锋

1、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1)基础:

雅尔塔体系美苏两分天下

(2)形成过程:

北大西洋和华约组织的建立标志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美国推行冷战政策(1946年,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成为序幕;政治上1947年杜鲁门主义(开始标志)出台;经济上1947年提出马歇尔计划;军事上1949年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苏联反击(政治上1947年建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经济上1949年建立经互会;军事上1955年建立华约)

2、美苏“冷战”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

(1)消极:

两极对峙导致美苏军备竞赛、国际局势紧张(德国分裂;朝鲜分裂,朝鲜战争;古巴导弹危机;越南战争)

(2)客观作用:

双方势均力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不同制度的国家调整改革推动世界整体发展;促使发展中国家兴起不结盟运动,第三世界崛起。

二、新兴力量的崛起

1、欧共体的形成

(1)原因:

欧洲经济恢复,认识到联合的必要。

(2)过程:

1951年煤钢共同体成立;1958年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成立;1967年三大机构合并为欧洲共同体。

(3)影响:

增强了西欧与美苏抗衡的实力;使世界力量发生了变化;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

2、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

20世纪60年代末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强国。

1987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跃居资本主义大国之首。

90年代成为最大债权国。

3、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1961年,南斯拉夫、印度、埃及领导人推动。

宗旨是独立自主和非集团。

4、中国的振兴:

改革开放后,综合国力迅速增强。

三、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1、苏联解体和两极格局瓦解:

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两极格局终结

(1)实质:

社会性质变化

(2)过程:

戈尔巴乔夫改革、《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八一九”事件、199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其它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