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湖心亭看雪复习试题含答案 14.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270577 上传时间:2023-07-2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0.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湖心亭看雪复习试题含答案 1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湖心亭看雪复习试题含答案 1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湖心亭看雪复习试题含答案 14.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湖心亭看雪复习试题含答案 14.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湖心亭看雪复习试题含答案 14.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湖心亭看雪复习试题含答案 14.docx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湖心亭看雪复习试题含答案 1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湖心亭看雪复习试题含答案 14.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湖心亭看雪复习试题含答案 14.docx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湖心亭看雪复习试题含答案14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湖心亭看雪复习试题(含答案)

下面三段文言文,分别节选自《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湖心亭看雪》的末段,阅读后完成各题。

嗟夫!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

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

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乌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

庐陵欧阳修也。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2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庙堂:

指朝廷。

B.微斯人微:

少。

C.树林阴翳翳:

遮盖。

D.客此客:

客居。

127.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马之千里者

B.醒能述以文者以其境过清

C.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其真无马邪

D.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国险而民附

128.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A.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们的心思,或许惊异于以上两种表现,为什么呢?

B.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们的心思,有时不同于以上两种表现,为什么呢?

C.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们的心思,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表现,为什么呢?

D.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们的心思,有时惊异于以上两种表现,为什么呢?

129.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三段短文中,面对世事或人生的浮沉,作者的情感有别:

甲文是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乙文的随遇而安中是怡然平和;丙文的率性任真中透露出淡淡的哀愁。

B.三段短文中的一些句子表达也颇有深意:

甲文“微斯人,吾谁与归”暗含滕子京,以此规劝勉励好友;乙文末“太守谓谁”的问与答,解开全篇悬念,余音绵绵;丙文“问其姓氏”而不言姓氏,则暗含诀别之意、家国之思。

C.三段短文的表达方式各有异同:

甲文以议论、抒情为主;乙文在叙事中,融入议论和抒情:

丙文在叙事中穿插了大量的人物描写。

D.三段短文中都有点明文章主旨的句子。

甲文是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阔大胸襟;乙文则用“醉能同其乐”一句将“醉”和“乐”统一起来;丙文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画龙点睛,包含了作者对“痴”字的称赏。

【答案】

126.B

127.A

128.C

129.D

【解析】

【分析】

126.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

B.“微斯人”的意思是“如果没有”的意思,不是“少”。

故选B。

127.考查对文言词语的一词多义的理解。

平时要归纳整理,作答时还要结合具体的语境理解分析。

A.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马之千里者(之:

定语后置的标志/定语后置的标志);

B.醒能述以文者/以其境过清(以:

用/因为);

C.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其真无马邪(其:

大概,表揣测语气/难道,表反诘语气);

D.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国险而民附(而:

表顺承/表并列);

故选A。

128.此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注重积累,尤其是重点篇目,要做到熟记。

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

同时,还要注意查看有无特殊句式。

语句“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中的“或”是“或许”,不是“有时”;“异”是“不同”,不是“惊异”。

据此可排除ABD。

故选C。

129.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甲文《岳阳楼记》点明全篇主旨的句子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故选D。

【点睛】

参考译文:

(甲)唉!

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这是为什么呢?

是由于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在朝廷上做官时,就为百姓担忧;被贬谪到边远地区做地方官就为君主担忧。

这样来说在朝廷做官也担忧,处在僻远的地区也担忧。

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

他们一定会说:

“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唉!

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乙)不久,夕阳落到山顶,(于是)人的影子散乱一地,这是宾客们跟随着太守归去了。

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阴,鸟儿到处啼鸣,游人离开,鸟儿快乐。

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乐趣,却不知道人们的乐趣。

而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

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叙这乐事的人,是太守。

太守是谁?

是庐陵的欧阳修。

(丙)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着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

“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

”(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

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

(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

等到(回来时)下了船,船夫嘟哝着说:

“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呢!

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小题。

(一)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二)今滁介江淮之间,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

而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于百年之深也。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

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

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

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

遂书以名其亭焉。

(节选欧阳修《丰乐亭记》)

注:

此文与《醉翁亭记》同为作者被贬滁州时所做。

13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是日更定矣是金陵人

B.上下一白长烟一空(《岳阳楼记》)

C.道其风俗之美益慕圣贤之道(《送东阳马生序))

D.以与民共乐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

131.下列对文段

(一)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独”字映衬出作者独抱冰雪之操守和孤高自赏的情调,也暗示作者的“痴”,为下文作伏笔。

B.“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运用白描手法,寥寥几笔,描写了天地广大,人之渺小,传达出作者乐观豁达的情怀。

C.文中有关“崇祯五年十二月”及“金陵人”的记述,透露出作者无限的惆怅和淡淡的哀愁。

D.作者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收束全文,不仅点出“痴”情人不止“我”个,更形神兼备地写出了赏雪人的情态,文情激荡,余味无穷。

132.下列对文段

(二)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

B.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

C.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

D.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

133.把下面文段

(一)

(二)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2)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

134.从文段

(二)中可以看出作者的生活很有乐趣,你认为他有哪些乐趣?

(请写出四点)

【答案】

130.B

131.B

132.D

133.

(1)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赏雪痴情)人呢!

(2)又庆幸这里的百姓为那年谷物的丰收成熟而高兴,因而乐意和我同游。

134.滁州山水优美;政事简单;百姓生活富足;民风安闲;百姓愿意与他同游同乐;社会太平安宁。

【解析】

130.A.第一个“是”:

代词,这;第二个“是”:

表示判断的动词。

B.两个“一”:

全。

C.第一个“道”:

称道;第二个“道”:

学说。

D.第一个“乐”:

快乐;第二个“乐”:

以……为乐。

故选B。

131.B.错在“传达出作者乐观豁达的情怀”。

应该是:

传达出作者孤寂落寞的感慨。

故选B。

132.D.这句话大意是:

我来到这里,喜欢它地方僻静而公事清简,又爱它的风俗安恬闲适。

故选D。

133.这道题考查的是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

翻译时,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

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

第一句重难点词语有:

焉得,哪能;更,还。

第二句重难点词语有:

幸,庆幸;岁物,收成;喜,高兴、乐意。

134.这道题考查对文段内容的理解。

从“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可以看出作者的乐趣:

滁州山水优美;从“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可以看出作者的乐趣:

政事简单;从“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可以看出作者的乐趣:

百姓生活富足;从“又爱其俗之安闲”“道其风俗之美”可以看出作者的乐趣:

民风安闲;从“而喜与予游也”可以看出作者的乐趣:

百姓愿意与他同游同乐;从“幸生无事之时也”可以看出作者的乐趣:

社会太平安宁。

【点睛】

甲文译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

大雪接连下了多日,湖中游人全无,连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这天初更时分,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

“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有闲情逸致的人!

”于是拉着我一同饮酒。

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

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

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

“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乙文译文:

如今,滁州处在长江、淮河之间,是乘船坐车的商人和四面八方的旅游者不到的地方。

百姓活着不知道外面的事情,安心耕田穿衣吃饭,欢乐地过日子,一直到死。

有谁晓得这是皇帝的功德,让百姓休养生息,滋润化育到一百年的长久呢!

我来到这里,喜欢它地方僻静而公事清简,又爱它的风俗安恬闲适。

在山谷间找到这样的甘泉之后,于是每天同滁州的人士来游玩,抬头望山,低首听泉。

春天采摘幽香的鲜花,夏天在茂密的乔木乘凉,刮风落霜结冰飞雪之时,更鲜明地显露出它的清肃秀美,四时的风光,无一不令人喜爱。

(那时)又庆幸遇到民众为那年谷物的丰收成熟而高兴,乐意与我同游。

于是为此根据这里的山脉河流,叙述这里风俗的美好,让民众知道能够安享丰年的欢乐,是因为有幸生于这太平无事的时代。

宣扬皇上的恩德,和民众共享欢乐,这是刺史职责范围内的事。

于是就写下(这篇文章)来为这座亭子命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