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孔子的教育思想以及论文.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260786 上传时间:2023-07-2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孔子的教育思想以及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关于孔子的教育思想以及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关于孔子的教育思想以及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关于孔子的教育思想以及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关于孔子的教育思想以及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孔子的教育思想以及论文.docx

《关于孔子的教育思想以及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孔子的教育思想以及论文.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关于孔子的教育思想以及论文.docx

关于孔子的教育思想以及论文

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培养贤人七十、弟子三千,并倡导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留下了许多有益的教育格言,成为万世师表。

孔子虽然没有自己的著作传世,但由他的弟子将其言论汇集而成的《论语》一书,却可以让我们从中领略他的哲人风采,感悟他的教育思想。

孔子思想是历史的产物,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它的光辉思想长期以来受到人们赞同.对当前我们构建和谐社会,调整人与人的关系,遵守公共道德观念,在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有它的历史意义和现代价值.至于孔子的政治,法律,哲学思想受全世界人的认可.孔子开创的儒家道德精神与伦理逐渐成为引领民众道德生活的道德文化理念.尤其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在当今世界上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和谐的指导意义.

一、孔子的学生观

孔子的学生观集中体现在他承认学生的差异性和可塑性的思想。

孔子认为,人的天生素质都相差不远,只是由于环境和教育的作用,人与人之间才形成差异,即所谓“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孔子说:

“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孔子认为除了上知、下愚不可移易之外,其他人都是可以通过学习而改变的。

这说明了教育和学习的重要性,同时也指出了人的可塑性。

孔子在承认学生的差异性和可塑性的基础上,演绎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循循善诱”的教育思想。

“有教无类”是孔子最先执行的教育方针。

他自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人洁已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

据《史记?

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孔门弟子来自鲁、齐、宋、晋、楚、秦等国,其中有贵族子弟孟懿子,也有“贱人”仲弓;有家累千金的子贡,也有箪食瓢饮的颜渊;有愚直的高柴,也有卤莽的子路。

孔子不畏世俗,怀着极大的教育热情,“正身以俟,欲来者不拒”,对于那些出身低贱和家境贫寒的学生施以平等的教育,真正做到了“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忠于道”,体现了师爱的理智性和广泛性。

“有教无类”的思想对于我们今天所呼唤的教育公平是最好的回答。

孔子在尊重学生志向,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教育方面树立了榜样。

由于他对学生了如指掌,因而能因人而教,循循善诱。

孔子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的例子在《论语》一书中的记载是很多的。

在《论语?

先进篇》中有这样一则故事:

子路和冉有都向孔子提出了“闻斯行诸”的问题,即“得到真理就马上干起来吗?

”孔子的答案竟完全相反,这引起了公西华的疑问。

孔子回答说:

“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意思是说,冉求平日做事,过分谨慎,所以我给他壮壮胆;仲由有两个人的胆量,勇于作为,所以我要压压他的锐气。

这就是典型的因材施教、因人而教的范例。

这个例子说明了孔子的教学注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而不是无的放矢。

孔子的教育还十分注重顺应学生的性情,采用使学生“趋向鼓舞”和“中心喜悦”的积极教育方法,这就好像沾衣欲湿的杏花雨,吹面不寒的杨柳风,是一派盎然的生机,而不是冰霜肃落、生意萧索。

据《史记?

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子路在成为孔门弟子以前,“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豭豚,凌暴孔子”。

但孔子对子路并没有采取憎恶的态度,而是“设礼稍诱”,以身立教,终于使子路折服,并穿上儒服发誓要跟孔子学习。

后来,子路不仅追随孔子游说诸侯,而且成为了孔子思想的忠实信奉者和执行者,甚至在卫国宫廷内乱时还牢记孔子“君不死,冠不免”的教诲,临危系帽缨而被杀。

这显然是孔子循循善诱的结果。

我们深知,改变一个学生,在延迟的期待中需要老师多大的耐心和韧力。

这个故事,对于我们改进后进生的教育不无启迪。

二、孔子的教学观

孔子提出了以“学—思—行”为主要内容的三环节教学法。

“学而知之”是孔子进行教学的主导思想,他认为学是求知的唯一途径。

孔子主张培养学生好学乐学和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

他说: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他还说: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强调对学习不仅要有兴趣还要有乐趣。

孔子要求学生“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在孔子的教导下,颜回“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达到了“有若无,实若虚”的境界。

孔子指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他主张“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也就是说看问题不要先入为主,不要主观妄断,不要固执己见,不要惟我独尊,而要实事求是。

这些都是做学问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

孔子提出了学思结合的学习方法,他主张学习时要开动脑筋,因为“学而不思则罔”,当然,光思索,不读书,也不能解决问题,因为“思而不学则殆”。

与此同时,孔子十分注重训练学生的思维方法。

孔子提出:

“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于礼。

”简称为“由博返约”。

孔子主张教学中广博与专精两者是辨证的统一,他认为教学既要重视学习的广博,又要强调培养学生驾驭知识的能力。

学生只要有了这种能力,就能把复杂的知识系统化,把握住知识的核心。

颜回能“闻一知十”,就是他善于思考的结果。

孔子还强调“学以致用”,他主张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之中。

他认为学习是为社会实践服务的,能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也就证明有所学。

他的弟子子夏说:

“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孔子“学以致用”的观点与我们今天所倡导综合实践课程的初衷如出一辙。

由学而思由思而行,就是孔子所探究和总结的教学过程,这一思想对今天的教学理论、教学实践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孔子认为,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应当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基础,在学生没有积极的学习要求时,不要勉强灌输知识。

他说: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在学生想不通,心中充满愤懑的时候,再去启发他;经过思考,在学生有所体会,想说又说不出来的时候,再去点拨他;不能举一反三的学生,是没有培养前途的。

这说明孔子反对注入式教学,主张关注学生主体作用的启发式教学,同时也反映了孔子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能力和丰富的联想能力的教学思想。

我们还不妨审视一下《论语》这部书的形成过程,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一点基于教育意义上的启发。

《论语》以孔子应答弟子及时人的提问记录为主体内容,书中把当时诸位弟子的提问及孔子的一言一行都记录了下来。

所谓论者,是指这些记录是由其中七十名高足弟子讨论编辑的。

可见其间弟子和先生的教学互动对《论语》的问世,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论语,从字面理解,便是论者语录。

如果不论,不积极展开讨论,论语从何而来?

在今天看来,这种以讨论为主的“论语”式教学方法仍然是十分重要的,应当成为教学的重要手段和方式。

孔子在教学组织的形式上也是丰富多彩的。

大体上,孔子采取了个别教学、集体教学和游历教学三种形式。

孔子的教学以个别教学为主要形式。

他能根据学生的不同心理特点采取不同的方法施教。

例如对积极上进的颜回,则整日与之讲学,使“回也终日不违如愚”。

而对自我要求不严而“昼寝”的宰予,则用“朽木不可雕”的严厉批评促使他学习。

据《庄子?

渔父篇》记载:

“孔子游乎缁帏之林,休坐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

”这里的“杏坛”就是孔子聚徒讲学之所。

可以说“杏坛设教”就是我国集体教学的雏形。

孔子一生周游列国,他一面进行政治游说活动,一面进行教育活动。

尽管在屡遭挫折的情况下,孔子仍坚持教诲学生。

在宋国被困,孔子“与弟子习礼大树下”;在陈国断粮,孔子仍“讲诵弦歌不衰”,其“诲人不倦”之精神可见一斑。

就孔子的教学组织形式而言,也颇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三、孔子的教师观

纵观我国古代教育史,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授者又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教师的素养直接影响着教育的效果和水平。

孔子提出了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孔子说: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也。

”孔子对教师提出的这一要求可以说是严格而合理的。

孔子说他自己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这两句话揭示了教师工作的本质特征。

为了教好学生,教师就必须学好知识。

“学而不厌”表现出教师对知识的执着追求,“诲人不倦”表明了教师对学生的热爱和对教育的乐观。

古今中外,凡是在教学上成绩卓著受到学生敬仰的优秀教师,没有不符合孔子这两句话的精神的。

教师要尽自己的社会责任,就应重视自身的学识修养,掌握广博的知识,具有高尚的品德,这是教人的前提条件。

孔子说: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矣改,是吾忧也。

”他自己就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孔子主张诲人不倦,认为这是教师高尚道德品质与崇高精神境界的体现。

他认为对学生的爱和对教育高度负责的态度是诲人不倦的思想和精神基础。

他说:

“爱之,能勿劳乎?

忠焉,能勿诲乎?

”孔子还说: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不能正其身,如何正人?

”这表明孔子强调教师要为学生作表率,他自己就是以身作则的典范。

孔子爱护学生,关心学生。

学生生病,他去探视;颜回病逝,他老泪纵横。

孔子对学生的热爱,赢得了学生的爱戴与尊敬。

学生对他心悦诚服,视之如日月,敬之如父母。

孔子死后,“弟子皆服丧三年”,“哭各复尽哀”,“子贡庐于冢上,凡六年”。

孔子之于学生,学生之于孔子,充分说明了成功的教育首先必须是爱的教育。

五、孔子的课程观

可以说,孔子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注重教材开发和课程改革的教育家。

孔子的教育以“文、行、忠、信”为核心内容。

在重视道德教育的同时,也不忽视知识的教育。

孔子精心整理、编订了《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作为教学用书,其教学内容涵盖了文学、道德、伦理、哲学、历史、音乐艺术等课程。

孔子的课程设置及教材开发充分了表明了他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强调“学以致用”的教育思想。

目前,我国教育正面临着课程改革的严峻挑战,借鉴孔子的课程改革和教材开发观,或许对我们的课程改革及教材开发会起到深刻独到的启迪作用。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孔子作为我国教育的开山鼻祖和一代宗师,已化作尘埃飘散于两千五百年的历史时空,但他作为教育家的思想光芒和执着于教育的崇高精神却永远闪烁在中国教育文化的灿烂星空,滋润着中国教育的每一寸沃土,在这片沃土上必将绽放出万紫千红,必将茁壮出参天大树。

 

孔子的教育思想论文:

试论孔子的教育思想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启示

摘要:

孔子的教育思想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启示主要表现在:

“有教无类”—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引导一切大学生的和谐发展:

“德才并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因材施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大学生的培养形式。

关键词:

孔子教育思想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启示

孔丘,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几乎以毕生的精力从事教育事业,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教育的对象、内容、方法等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总结,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育思想,对后世的教育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孔子的教育思想

(一)“有教无类”的教育对象。

子曰:

“有教无类。

”(《卫灵公》第39章注:

本文所引《论语》均在参考文献

(1)里,以下不再叙述。

)[1]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私人办学的教育家。

在教育对象上,孔子奉行“有教无类”的原则,打破了官府对教育事业的垄断,扩大了受教育对象的范围,让那些有意向学习又有物质保证的人都可享受到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

子曰:

“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悔焉。

”(《述而》第7章)孔子指出,凡是能送上微薄的见面礼的人,他都收做了学生,这是孔子“有教无类”原则的一个具体体现。

基于“有教无类”的原则,孔子招收学生,有八个不分:

一是不分贵贱;二是不分贫富;三是不分智愚;四是不分勤惰;五是不分恩怨;六是不分老少;七是不分国籍;八是不分美丑。

这“八不分”说明孔子对各种类型的学生都是一视同仁、平等对待的。

孔子对教育对象“有教无类”的思想,适应当时新兴地主阶级政治上的需要,使教育成为一种独立的活动,顺应了时代潮流,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意义。

(二)“德才并重”的教育内容。

子曰: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述而》第6章)孔子指出,要学好修身治国的学问,必须先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他在教学中采取品德修养与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并重的原则。

子以四教:

文、行、忠、信。

(《述而》第25章)。

孔子以四项内容教育学生:

礼乐和文献、人、忠、信。

子曰:

“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

”对曰:

“未也。

”“居,吾语女。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心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阳货》第8章)孔子又指出,一个人只讲究品德修养而不喜欢学习礼仪,就是叫狂过正,只有将这两种并重才能成为完善的人。

孔子在他四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注重传播古代文化遗产,加强教材建设。

他把所收集到的文化材料、精神加以整理,编著成教学用书,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

他向学生讲授“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传授“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教育学生怎么做人,这在今天的教育中也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2]。

(三)“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

子曰: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也。

”(《雍也》第21章)孔子指出,在教学上要根据不同学生,不同的智力水平,教授难度不同的教学内容。

这充分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的原则。

人的才智高下有别,如何才能更好地扬长避短,完善学生的德业修养,以更好地达到教育目的,根据这一原则,孔子深入了解弟子们的不同的兴趣、智力和能力,掌握每个人的特点,施以不同的教育。

如子曰:

“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先进》第22章)同时孔子不仅要求学生学思结合“学而不思则,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第15章),而且要求学生: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述而》第8章)孔子阐述了自己启发诱导式的教学方法和原则,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里孔子还强调了“举一反三”的学习方法,这些对提高学生独立分析文体和解决文体无疑是有效和科学的。

这种因材施教和启发式的教育方法,对中国教育的影响十分深远。

而这两种教育方法的提出,又触及了教育和教学过程中带有根本性的问题,对中国古代教育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3]。

二、孔子的教育思想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启示

(一)“有教无类”—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引导一切大学生的和谐发展。

孔子所招收的学生,从地域上讲,有来自鲁国的,也有来自卫国、宋国、吴国、楚国、秦国;从出身来说,有贵族出身的,但更多的是平民出身;从智力上讲,有头脑比较聪明的,也有头脑比较迟钝,等等。

这点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启示就是要平等地对待一切学生,平等地对待学生的一切是体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公正的一个重要体现。

如果只有公正的培养目标,而没有公正的培养过程,就不会有真正的公正和平等。

培养过程中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该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一视同仁、爱无有差好坏之分。

在对待学生个体方面,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注意以公正的态度对待男生和女生,警惕性别歧视,以公正的态度对待成绩好与成绩差的学生、家庭背景不一致的学生,杜绝偏爱现象的发生;二是办事公道、赏罚分明。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学生心目中很多时候是充当着法官的角色,当然这种权威是依靠公证树立的,如果赏罚不分明,就会使学生无所适从、思想混乱、行动无据,既妨碍优良学生集体的形成,又严重伤害学生个体的自尊心,还必然损害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权威。

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不仅仅要一视同仁对待学生,更要平等对待学生,在崇高的育人事业中展示高尚的伦理境界。

(二)“德才并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孔子的教育内容是德才并重,加强道德教育和知识教育。

孔子最基本的教育内容是德育,即加强弟子的道德修养。

君子除了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之外,还应该有出众的才能,因此,知识教育也是孔子教育的重要内容。

这点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启示就是不能只是简单地从一方面看待一个学生,不能只注重学生单方面的发展,我们要全面看待学生、培养学生。

全面培养每一个学生,这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基本要求,只有全面培养每一个学生,才能培养出国家真正需要的人才。

21世纪是社会全面进步、个人全面发展的世纪,关注人的发展将成为世界的潮流,社会竞争也将转变为人的全面素质的竞争。

大学生要想从容应对激烈的竞争,必须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把“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人为本”作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指导思想。

这一思想把“全面发展”作为目标,其重要性可见一斑。

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不能把“学生的全面发展”狭溢化,不能把学生能力培养与素质的发展等同于学习、学术研究、技术发明等能力的提高。

事实上,学生的全面发展,除了在专业知识方面不断提高外,更缺不了个人思想素质、社会实践能力等多方面的综合培养与提高。

因此,发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作用成为应有之义。

专业课教师教授的重点是某一专业领域的知识及能力,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主要职责在于教会学生如何自己解决学习、生活、心理、社会活动中遇到的一系列文体,真正做到孔子所提倡的寓德育与智育之中,真正做好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工作。

(三)“因材施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大学生的培养形式。

孔子的教育方法不论是因材施教、启发式教育,还是举一反三,都说明孔子在对待学生的教育方式是因人而异的,不拘泥于一种简单的形式,也不束缚在普通的说教过程中。

这点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启示就是我们在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的同时,也要根据每一个学生不同的特点来制定不同的工作与培养方案。

因材施教要强化。

因材施教就是针对不同学生个体进行“精雕细琢式”的教育、管理、服务和指导,避免“粗放式”的教育管理模式。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贯彻因材施教的前提是充分而全面地了解学生基础、行为习惯、品德意志、求学目标、职业规划等,并为每个学生建立全面的情况档案,以此为依据实行分类分级管理,推行个性化教育,实施针对性较强的服务,真正贯彻因材施教原则。

既要从培养可靠接班人的角度,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情操和行为规范,又要从培养合格建设者的角度,着眼于社会的发展及学生未来的职业要求,为学生的素质拓展、技能提高提供强有力的知道,为学生的择业、创业及心理健康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通过学习孔子的教育思想,我们可以从中找到很多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想通的地方,也有很多可以借鉴和采纳的地方,所以说孔子的教育思想仍然对我们这个时代的教育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