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学详细讲义黄济.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256601 上传时间:2023-07-21 格式:DOCX 页数:113 大小:109.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教育学详细讲义黄济.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3页
小学教育学详细讲义黄济.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3页
小学教育学详细讲义黄济.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3页
小学教育学详细讲义黄济.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3页
小学教育学详细讲义黄济.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教育学详细讲义黄济.docx

《小学教育学详细讲义黄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教育学详细讲义黄济.docx(1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教育学详细讲义黄济.docx

小学教育学详细讲义黄济

《小学教育学》讲义

绪论

教学目标:

1、了解教育和教育学产生的背景,初步认识到教育发展与社会各因素关系密切;

2、对小学教育的基本状况有初步的了解,并初步形成重视教育理论学习的态度;

3、初步掌握教育理论学习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

教育学发展的基本阶段的代表人物、代表作及其意义。

教学时数:

2课时

导言:

*善于从复杂的现象中发现教育的问题,学会用教育的眼光看教育的问题。

第一节教育学学习的意义、目标与方法

一、本学科的意义

(一)增强教育工作的自觉性,提高教学质量。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

没有实践的理论是无根基的理论,没有理论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

我们过去的教育工作中的摇摆不定的现象,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教育理论上的偏差导致的教育实践的盲目。

如,对教育本质的理解,常常取其一而忽视其他,重视教育的政治功能的时候和文化功能的时候,忽视教育的经济功能;重视教育的经济功能又忽视了教育的政治功能和文化功能。

常常以教育的社会功能代替教育的个体功能,在对人的教育过程中,重视共性而忽视了个性,等等。

所有这些教育问题的出现,与教育理论上的偏颇有着很大的关系。

无数的教育实践证明,有了教育理论的正确的指导,教育实践就可以少走弯路,教育工作就能取得更好的成效。

反之亦然。

教育理论的学习,可以帮助教师形成自觉遵循教育规律办事的观念和行为,科学有效地进行教育实践。

(二)有助于学好其他教育学科

小学教育学是教育学科中的基础学科,它反映了小学教育现象中最基本、最本质的东西,对小学教育的基本规律作出了概括和总结。

只有以这些基本规律为指导,才能有助于师范生掌握之后的其他的教育理论学科知识。

(三)有助于教育科学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完善

教育理论来自教育实践。

广大的一线的教师的实践经验的总结,是教育理论不断丰富和完善的源泉。

广大的一线教师的教育理论修养的提高,可以在实践中更好地总结出教育教学的规律,使教育理论的内容不断丰富和完善,使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更加地密切。

二、本学科的内容结构

本学科主要包括三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是教育概论,介绍教育概念、教育学的发展、教育与社会及个体之间的关系、教育的目的、学校教育制度、学校教育的基本因素等,该部分为教育学理论的最基本的部分。

第二部分为教学论,主要介绍

三、本学科教学目标(明确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怎么想)

1、掌握基本的教育常识和教育原理

2、初步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

3、掌握一些处理教育问题的简单方法

4、初步学会用教育的观点去考察教育的问题

三、具体学习方法指导

1、认真听课,掌握基本理论

2、深入思考,理解教育原理

3、加强课外阅读,广开视野

4、充分利用自己的成长经验,帮助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

5、认真观察,尝试应用教育原理

*教育是事业,需要奉献;

教育是科学,需要钻研;

教育是艺术,需要创新。

——吕型伟

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学

1、研究对象:

教育现象及其规律

2、教育学的发展历程:

从几个代表人物及其作品看

发展阶段

作品

作者

时间

价值

著名观点

萌芽

学记

孔子弟子整理出

先秦

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学思结合、温故知新

雄辩术原理

昆体良

约35~95年

古罗马

西方最早的教育专著

形成阶段

大教学论

夸美纽斯

1632年

最早的体系比较完整的教育学专著、教育学成为独立学科的标志

科学教育学

普通教育学

赫尔巴特

1776~1841

1806年

第一部现代意义上的教育学著作

旧三中心:

教师、教材、课堂

传统教育的代表

学校与社会

杜威

1859~1952

实用主义的代表

新三中心:

学生、经验、活动

教育学

凯洛夫

马克思主义科学教育学

现代教育学

教育过程

布鲁纳

1963年

教育目标分类

布卢姆

1956年

教学与发展

赞可夫

皮亚杰

教育科学与

儿童心理学

1970年

(二)区别几个概念

1、“教育学”和“小学教育学”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小学教育学”是在教育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揭示小学教育规律的科学。

2、“教育”和“教学”

“教育”广义的指一切对人的影响,狭义指学校教育,包括思品教育和学科教学;“教学”特指学科教学。

3、“教书”和“育人”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教书”常指学科教学,“育人”指对人的思想品质的影响。

“教书”和“育人”就象一张纸的两面,是不能截然分开的。

“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斯宾塞)没有只教书不育人的教学,即使教师没有自觉地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其各方面的影响也会以隐性的方式产生。

而且,可能负面的影响更容易表现。

4、“实用”和“应用”

教育学是理论学科,对教育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但是,教育学为我们提供的是教育的普遍规律和原理,指导我们的教育方向。

不是提供具体事件的具体的解决方法。

所以,不能简单地以教育学能否直接提供给我们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法来认识教育学的实践意义。

 

第一章教育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教育的产生与发展的历程,理解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以及其他的社会意识形态的关系,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初步形成教育总是受一定的社会物质生产方式所制约的认识。

2、使学生懂得教育的基本职能和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增强学生学好师范专业和从事教育工作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教学重点:

教育的含义

教学难点:

教育的社会性

教学时数:

4

第一节教育的概述

一、教育的概念

(一)“教育”广义的含义——是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所有活动。

1、指影响的过程:

“你的孩子真有出息,你是怎么教育孩子的?

2、影响的结果:

“我从这部电影中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教育”

3、影响的方法:

“我之所以走到今天这个地步,就是因为从小没有受到很好的教育”

(二)狭义的教育:

学校教育——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

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三)更狭义的教育:

指思想品德教育活动。

二、“教育”的词源分析

1、西方词源

(英文)Educationn.Educatev.

(拉丁语)E-ducêre(出)E-ducêre(引导)

2、中国词源

“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孟子·尽心上》

孟子曰:

父母具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愧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许慎《说文解字》:

“教,上所施,下所效也”,

“育,养子使作善也”

“教”字的意思:

左边上部“爻“代表经典的内容”,下边“子”是孩子,右边上部“卜”代表棍棒,惩罚和约束孩子不良行为,右边下是“手”,即成人手持器械,督促孩子学习经典的内容

“学”字的意思:

孩子在一所房子里学习有关的知识

育:

象形文字中“育”的左边是女字,右边是一个倒立的孩子。

也表示“妇女生育孩子”,这里也有产出、引出的意思:

子形倒立,是孩子未生出时的状态。

3、中西方“教育”的差别

 

西方

中国

教育方法

内发论

(注重引导、启发心智)

外烁论

(强制灌输)

教育内容

宽泛(崇尚自然)

儒家经典(崇尚书本)

三、教育的要素

教育是一个由人、财、物、事所占据的空间和时间构成的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子系统。

(一)教育者(从事教育活动的人)

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活动的人。

(二)学习者(教育对象)

学习者凸现出教育对象在教育活动中的主动性。

学习者体现了教育对象的广泛性。

(三)教育媒介

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

内容:

教育内容、教育材料和教科书

形式:

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

要求:

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的统一,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的统一

(四)三要素之间的关系

教的活动

(主导活动)

教育活动

 

学的活动

(主体活动)

四、教育的形态

(一)根据教育系统自身形式化的程度:

非制度化的教育和制度化的教育

非制度化的教育:

是指那些没有能够形成相对独立的教育形式的教育。

制度化的教育:

从非制度化的教育中演化而来,由专门的教育人员、机构及其运行制度所构成的教育形态。

(二)根据教育系统赖以运行的场所或空间标准: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自我教育

家庭教育:

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的教育活动。

学校教育:

以学校为单位进行的教育活动。

社会教育:

在广泛的社会生活和生产过程中进行的教育活动。

自我教育:

个体在思想上对自身进行的教育活动。

(三)根据教育系统赖以运行的时间标准:

农业社会的教育(原始社会和古代社会教育)、工业社会的教育(近代社会教育)与信息社会的教育(当代教育)(见教育的历史发展)

第二节教育的历史发展

一、教育的起源

(一)神话起源说

1、基本观点:

教育是由神创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的意志,使人傍依于神或顺从于天。

朱熹:

人天生就被赋予仁义礼智等本性,但个人气质不同,有的人不能明白和保全自己的本性,一旦有聪明睿智并能保全自己本性的人出现,上天就会派他做众人的教师,以帮助众人恢复本性,这就是伏羲、神农、黄帝、尧舜等人以及司徒、典乐等职位出现的原因。

即教师的出现、教育的产生,都体现了上天的意志。

2、评价:

限于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认识水平,不能正确认识教育的起源问题。

(二)生物起源说

1、基本观点:

人类教育发源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

勒图尔诺(1831-1902)认为“教育活动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而且存在于人类社会之外,甚至存在于动物界”。

“动物,尤其是略为高等的动物,完全同人一样,生来就有一种由遗传而得到的潜在的教育。

沛西·能(1987~1994)1923年在不列颠协会教育科学组大会上的主席演说词《人民的教育》中指出:

“教育的产生完全来自动物的本能,是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

2、评价:

没有把握人类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从而区分出人类教育行为与动物养育行为之间质的差别,把教育的起源问题生物学化。

(三)心理起源说

1、基本观点:

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孟禄在其所著《教育史教科书》中,从心理学的观点出发,根据原始社会没有学校、没有教师、没有教材的原始史实,判定教育应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他写道:

“原始社会的教育普遍采用的方法是简单的无意识的模仿,儿童对年长成员的无意识模仿就是最初的教育的发展。

2、评价:

把全部教育归于无意识状态下的模仿行为,从而把有意识的和在意识支配下产生的目的性行为排除于教育之外,走向极端。

(四)劳动起源说

1、基本观点:

(1)人类教育起源于劳动或劳动过程中产生的需要。

(2)以制造和利用工具为标志的人类劳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前者是社会性的,因而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活动。

(3)教育产生于劳动是以人类语言意识的发展为条件的。

(4)教育的职能就是传递劳动过程中形成教育与积淀的社会生产和生活经验。

(5)教育是历史性和阶级性的统一,随着社会和人的发展而发生变革。

2、评价:

强调了教育的社会性,突出人的教育与动物的本能本质区别——意识性。

二、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

四次革命

时间

作用

文明

进程

教育发展

工具制造革命

250万年前

使人区别于动物

原始

文明

原始教育

农业革命

1万年前

使人从食物采集者变为食物生产者

农业

文明

农业教育

工业革命

200年前

使人类产生从手工业生产变为机器生产

工业

文明

工业教育

知识革命

50年前

使人类消费从物质消费向知识消费转向

知识

文明

信息教育

(一)原始社会的教育的主要特点:

1、教育与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紧密结合:

没有专门的教育活动,教育活动是在共同的劳动和社会生活中进行。

2、教育的水平很低:

教学内容是生产和生活的基本经验,教育方法是口耳相传

3、教育没有阶级性:

大家都可以平等地接受教育

(二)奴隶社会的教育的主要特点:

1.古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

原始社会末期,由于社会生产力得到进一步发展,人类有了剩余产品,可以供养一部分人不用直接参加生产劳动而专门从事文化教育事务;并且国家和阶级出现后,也有一大批社会公务人员和官吏需要专门的机构进行培养;特别是知识的积累与文字的出现,为学校的产生及发展提供了内容和手段。

于是,学校便应运而生。

我国奴隶社会的学校有:

庠、序、校、学等不同级别和性质的名称;礼乐射御书数已经成为当时学校主要的学习内容。

古希腊的学校教育

古希腊雅典当时有两类初等教育学校:

文法学校和琴弦学校。

男孩7岁入学。

学校是私立收费的。

学校同时自由入学,可以进两校,也可先入文法学校,再入琴弦学校。

教师待遇低下,社会地位有如手工业者,不受重视。

儿童每日上学均有教仆相伴,以免途中接触不良影响。

儿童在文法学校学习阅读、书法、计算。

弦琴学校主要学习音乐、歌唱和吟诗(荷马史诗),年长的学生可以学习琴弦和吹笛,培养美感、节奏感、旋律感,涤除邪念,培养德性。

无一定修业年限,一般在7-14岁之间。

采用个别教学法,注重机械背诵,常实施体罚。

2.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我国古代就有“学在官府”之说。

奴隶及其子女是无权进入学校学习,只能在繁重的劳动中学习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

3.学校教育和生产劳动相脱离

统治阶级学习的是“治人之术”而不事稼穑,劳动人民又无权入学,学校教育的内容与形式都与生产劳动没有关系。

(三)封建社会教育的特点

1、不仅具有阶级性,还有严格的等级制

唐朝官学体制的等级性

唐朝的官学体制中,设有“二馆六学”:

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律学。

弘文馆、崇文馆招收皇亲国戚和宰相的儿子

国子学招收三品上文武官的子弟

太学招收五品上官员的子弟

四门学招收七品以上官员子弟

书学、算学、律学则招收八品以下人员子弟

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节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四)近代教育的特点(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

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19世纪以后,资产阶级政府逐渐认识到公共教育的重要性,逐渐建立了公共教育系统。

2、初等义务教育的实施

机械化工业革命的基本完成和电气化工业革命的兴起,促使资本主义国家提出了普及初等义务教育的要求,并为初等义务教育的普及提供了物质基础。

英国1880年提出了实行5~10岁儿童的义务教育,1893年提高到11岁,1899年提高到12岁,1891年在全国完全实行初等免费教育,19世纪80年代全国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0%。

德国1763年指定了乡村教育规程,作出了普通义务教育的规定。

美国从1852年马萨诸塞洲第一个颁布义务教育法,到1918年密西西比洲最后一个颁布义务教育法,经过60年,义务教育在全国得到法律的保证。

中国1986年4月12日,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2006年6月29日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又进行修订。

(义务教育时间为9年)

2.教育与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教育的生产性日益突出

普及教育的意义,在于提高人民的素质,提高生产劳动水平,从而促进生产发展。

(三)近代社会教育的主要特征

1.学校将发生一系列变革:

学校的目的;学校的类型;学校教育网络的建立;学校市场化;班级授课制的改造;学校教育观念等方面的改革。

2.教育的功能将进一步得到全面解释。

生产性——政治性、文化性

3.教育的国际化和教育的本土化趋势都非常明显

4.教育的终身化和全民化理念成为指导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

学龄阶段——长及人的一生

 

第二章学校

教学目标:

1、了解学校及学制的产生

2、理解学校的公益性特点,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服务”的意识

3、了解学校文化及其作用,初步形成关注学校文化的隐性教育影响的意识。

4、认识学校、家庭、社会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不同影响,初步形成协调各方面的教育影响,形成教育合力的能力。

教学重点:

学校、家庭、社会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学校、家庭、社会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教学时数:

4学时

第一节  学校概说

一、学校

(一)学校的定义

学校是一种古老的、广泛存在的社会组织。

它始于人类知识及其传播的专门化要求,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场所,是现代社会中最常见、最普遍的组织形式。

教育教学活动就是由许许多多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学校教育机构来实施的。

(二)学校的功能:

学校教育的基本功能是用一定的教育教学设施和选定的环境实施教育教学活动,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

选择有教育价值的知识对学生进行教育,使之充分做好参加社会生活的准备。

(三)学校应当具备下列基本条件:

1、有与学生数量相适应的校舍、场地及其他基本教学设施。

2、有符合法律规定要求的,按编制标准配备的教育队伍。

  

3、有按规定标准配置的教学仪器、图书资料和文娱、体育和卫生器材。

二、学制

(一)学制的含义:

学制,广义的讲,是学校教育制度的简称,它反映着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内部的结构及其相互关系,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培养目标、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它们之间的衔接、转换等。

我们现在所称的学制,是一种狭义的内涵,主要指修业年限。

教育法规定,国家建立科学的学制系统。

学制系统内的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的设置、教育形式、修业年限、招生对象、培养目标等,由国务院或者由国务院授权教育行政部门规定。

(二)学制的产生与发展(双轨学制、单轨学制和介于二者之间的分支学制。

现代学制首先产生于欧洲,其发展是依照两条路线进行的。

一条是自上而下的发展路线,以最早的中世纪大学及后来大学为顶端,向下延伸,产生了大学预科性质的中学,逐步形成了现代教育的大学和中学系统。

另一条是自下而上的发展路线,是由小学(及职业学校),而后中学(及职业学校),并上延至今天的高等职业学校。

前者是学术性的现代学校系统,后者是普及性的现代学校系统。

这一发展的结果导致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在欧洲产生了所谓的双轨制。

现代小学的发展要比大学和中学要晚得多。

在文艺复兴以前,欧洲的许多国家存在着一类学校,叫行会学校和基尔特学校,主要是学习本族语的读写、计算和宗教,这是欧洲城市最早的初等学校。

文艺复兴时期,当时的教会又办起了许多类似的学校,这些教育机构可视为现代小学的前身。

到19世纪后半叶,英、德、法、美、日都先后通过了普及初等教育的义务教育法,小学由此得到了广泛发展。

在小学逐步普及的基础上,从19世纪到20世纪中叶的近一百年时间里,由于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对国民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这一要求促进了普及教育的延长。

在许多发达国家,义务教育先后延长到8-9年。

延长的这部分教育统称初中教育,实施初中教育的学校一般叫初级中学。

在欧洲各国,这类学校都只是小学的延伸,并不能与高等学校相衔接。

与大学相衔接的高级中学是由古典文科中学演变而来的。

上述这两种学校系统在办学形式、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水平等方面是完全不同的,这就是典型的双轨学制。

在美国,并没有发生类似欧洲的发展过程,群众性学校由初级中学继续上延到高中,形成了所谓的单轨学制。

 

总之,在统一学校系统的过程中,各种不同功能的学校从纵横两个方面开始逐步衔接和贯通,形成了现代学制的三种类型:

即双轨学制、单轨学制和介于二者之间的分支学制。

(三)学制变革与学校的大众化

随着普及教育的发展,双轨学制必然要逐步过渡,最终走向机会均等的单轨学制。

从当前看,综合中学是双轨学制并轨的一种较为成功的形式,因而综合中学化就成了现代中学教育发展的一种重要趋势。

在20世纪中期之后,教育大众化和民主化的要求就成为世界各国学制改革的一个主旋律,构成了现代学制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

许多新的教育形式和教育机构如回归教育、终生教育、成人教育、函授教育、业余教育、远程教育、企业职工培训、老龄教育等,都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并在学制系统中占有一席之地。

新的学制形式具有开放性、大众性以及和社会生产、社会生活密切联系的特点。

随着教育机会的逐步均等化,现代学制正由传统的封闭的精英模式向开放的大众模式过渡,现代学校正由职前准备教育的施教机构系统向终生教育的施教机构系统过渡。

(四)我国现代学校及学制的产生

1、清及清以前的学制

清末以前,我国没有形成系统的学校教育制度。

从夏朝始有官立“庠”、“序”之类学校的设置到春秋战国时期私学的兴起,再到汉武帝以后官学和私学的并举,学校在招收学生年龄、学习年限、课程内容等方面,均无统一的规定。

自隋唐实行选士制度和科举制度以后,历代学校教育,逐渐变成选士和科举的预备教育,成为科举制度的附庸,严重影响了学校教育的发展。

鸦片战争失败后,封建教育空疏无用的弱点益形暴露,改革科举教育,加试实用科学,成为当时有识之士的普遍要求。

1898年6月,以康有为为首的改良主义者,颁布了一系列除旧革新的政令。

在文化方面,普遍设立学堂,大力提倡西学,废除八股,改革科举制度,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终遭失败。

1901年,清政府迫于形势再次明令废除八股,考试策论,废除武试。

科举制度稍有改变。

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个现代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这就是《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

这一学制虽经正式颁布,但并未实行。

《钦定学堂章程》(壬寅学制),规定小学实行“三三”制,即初等小学堂、高等小学堂各为三学年,春季始业。

同时还规定,儿童在入初等小学堂前,还须进蒙学堂学习4年。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

这是我国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学校制度。

癸卯学制共分三段七级,长达29-30年。

规定小学改为“五四”制,即初等小学堂5学年,高等小学堂4学年。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许多大臣联名奏请,要求立停科举。

清政府在多方压力之下,不得不于同年8月“谕立停科举,以广学校”。

至此,实行了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方告废止。

从此新式学校得以迅速发展。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正月,学部颁布《女子小学堂章程》,分女子小学教育初、高两级,修业年限各4年,并规定男女小学分别设立,不得混合。

因各地反映学制太长,宣统元年(1909年)又颁布《变通初等小学堂章程》,为年长失学及贫寒子弟无力就学者设立“简易识字学塾”,学习年限为1-3年,每日授课2-3小时,也可上半日、下半日分班施教,并可增夜校,学生不收学费。

宣统二年(1910年),小学学制又改为“四四”制,即初等小学堂、高等小学堂各为4学年。

2、民国时期的学制

民国元年(1912年)1月3日,孙中山在南京组织临时政府,9月间教育部召开临时教育会议,公布了新定的学校系统,称为“壬子学制”,俗称旧学制,但在公布后又陆续颁布了各种学校法令,与“壬子学制”略有出入,于是便在次年综合成为“壬子癸丑学制”。

规定:

(1)初等小学校4年,收7至10岁儿童;

(2)高等小学校3年,收初小毕业生;

(3)中学校4年,收高小毕业生;

(4)大学或专门学校,预科3年,本科3至4年。

小学以下的蒙学院和大学以上的大学院都不计年限。

此外,还有师范教育和实业教育两个系统。

有的系统还特设或附设学科。

民国11年(1922年),北洋军阀政府公布了“新学校系统改革令”,这就是当时以美国学制为蓝本的“壬戌学制”,俗称新学制。

规定小学、中学、大学均为6年,小学分初、高两级,初级小学4年,高级小学2年,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