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部编版学年月考语文试题解析.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255973 上传时间:2023-07-2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2.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部编版学年月考语文试题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部编版学年月考语文试题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部编版学年月考语文试题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部编版学年月考语文试题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部编版学年月考语文试题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部编版学年月考语文试题解析.docx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部编版学年月考语文试题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部编版学年月考语文试题解析.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部编版学年月考语文试题解析.docx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部编版学年月考语文试题解析

2017-2018学年八年级12月月考语文试题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逶迤(wēi)愠怒(yùn)蹊跷(qiāo)交卸(yù)

B.蹒跚(shān)颓唐(tuī)黯淡(àn)褴褛(lù)

C.呜咽(yè)狼藉(jì)差使(chāi)广袤(mǎo)

D.蜷曲(quán)挟持(xié)女红(gōng)点缀(zhuì)

【答案】D

【解析】A.应是交卸(xiè);B.应是颓唐(tuí)褴褛(lǚ);C.应是狼藉(jí)广袤(mào)。

故D项正确。

点睛:

判断汉字拼音,首先要读准汉字,排除方言的干扰,不可读错,读时注意易混的声母与韵母。

如b与p,j、q、x的区别,n、l的区别,z、c的区别,平舌音和翘舌音的区别,前后鼻音的区别。

2.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

A.“行啊!

”妈妈开心地说:

“等到放暑假,我一定会带你去参观世博会。

B.江苏大力发展新能源、新医药、新材料、节能环保、软件和物联网等六大新兴产业。

C.开创我国海洋事业新局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岛法》于2010年3月1日起施行。

D.油井泄露事故的发生,是由于没有成熟技术的保障呢,还是由于缺乏奉献忧患意识呢?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A项中,说话人在中间,“妈妈开心地说”后面不应用冒号,应用逗号。

考点:

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3.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A.南京过江隧道的开通,有助于解决长江大桥的交通拥堵问题。

B.世界月球大会上,有关人士介绍了我国深空探测的远景规划。

C.在“五个一”工程的推动下,南京文艺创作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新局面。

D.各级政府积极采取措施,加强校园安保,防止安全事故不再发生。

【答案】D

【解析】D、语义矛盾。

删去“不再”或将“不再”改为“再次”。

4.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在西南地区遭遇了60年不遇的特大旱灾之际,李明一家人又是捐钱,又是捐物,真可谓大方之家!

B.有人以为细节无关紧要,其实细节常常决定成败,一个细节的疏忽有可能造成不堪设想的后果。

C.中央领导多次亲临玉树灾区视察,指示地方政府尽早做好重建工作,确保灾区人民生活安居乐业。

D.居高不下的房价已成为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沉重负担,人们要求平抑房价的呼声也一直不绝如缕。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了解成语,不仅要知道其含义,还要了解其用法和情感色彩,要根据语境从这三个方面判断正误。

可使用排除法,先总观各项,把明显有错的先排除,缩小判断的范围,减轻判断的难度。

A“大方之家”指有学识水平有见识的人,而不是形容财物上慷慨;C“安居乐业”陈述的对象(主语)是人如“人民”,在不是“生活”,“人民生活安居乐业”不通顺;D“不绝如缕”像细线一样连着,差点儿就要断了,多形容局面危急或声音、气息等低沉微弱、时断时续,不符合句意。

答案为B。

考点: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5.依次填入下面句子中横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抱怨恰如一股阴冷潮湿的黑雾,足以    他的双眼,足以    他的心智,足以    他的成长,最终让他在怨天尤人的泥潭里越陷越深。

A.遮蔽  迷惑  阻碍

B.迷惑  阻碍  遮蔽

C.遮蔽  阻碍  迷惑

D.阻碍  遮蔽  迷惑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结合语境选词填空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弄清词语的意义及常用用法,还要弄清词语的感情色彩,尤其要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境理解字词含义的变化,辨析作答。

“遮蔽”指遮挡;拦挡,与“双眼”是搭配的。

“迷惑”分不清是非,与“心”相关。

“阻碍”指阻力,障碍,就是成为成长路上的障碍。

故选A。

6.下列文学常识及课文内容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叙事散文《背影》截取事物状态中最鲜明的片段之父亲的背影,抒发了浓浓的父子情。

B.南宋文学家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是记载魏晋时期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其中许多故事已成为成语,如望梅止渴、口若悬河等。

C.《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都德写的一篇著名的小说,文章以“我”的见闻感受为线索,谱写了一曲悲壮昂扬的爱国主义颂歌。

D.《七律·长征》是一篇威武雄壮、气势磅礴的革命史诗。

它生动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光辉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歌颂了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重要作品的熟知程度,要求学生准确记忆。

B项中刘义庆为南朝宋人。

7.默写。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乌蒙磅礴走泥丸。

(毛泽东《七律·长征》)

(2)海内存知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3)荡胸生曾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杜甫《望岳》)

(4)商女不知亡国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杜牧《泊秦淮》)

(5)山河破碎风飘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天祥《过零丁洋》)

(6)______________________,寒光照铁衣。

(《木兰诗》)

(7)老张年老退休了,但他并不认为自己从此就一无是处,他仍想做些对社会有益的工作,他的这种品德可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诗来赞美!

(龚自珍《己亥杂诗》)

(8)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莺燕报春的生机勃勃。

【答案】

(1)五岭逶迤腾细浪

(2)天涯若比邻(3)决眦入归鸟(4)隔江犹唱后庭花(5)身世浮沉雨打萍(6)朔气传金柝(7)落红不是无情物,(8)化作春泥更护花(9)几处早莺争暖树,(10)谁家新燕啄春泥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古诗词、古文以及现代文的背诵与默写。

要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时,要循序渐进积累所学的应背诵并默写的内容,不要太急于求成,首先不要混淆了所背的内容;其次是在默写时要注意不要出现错误(错别字、漏字、添字)。

注意逶迤”"眦"朔"柝嚀字的写法。

8.当全球经济一片低迷时,中国的房价却不断上涨。

阅读下面三则材料,探究中国房价居高不下的原因。

材料一:

在实业经济尚未全面恢复的情况下,除了传统的房地产国有企业,那些原本从事钢铁、电子、粮食、能源等行业的国有企业,也纷纷进军房地产行业,并频频制造“地王”。

在2009年住宅类地块总投资中,国有企业占到了71%,远远超过民营企业的29%。

材料二:

中国指数研究院发布的((2009年中国土地出让金年终盘点报告》称,2009年中国土地出让金总额达1.5万亿元。

土地出让金已成为许多地方政府财政预算外收入的最主要来源。

材料三: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09年上半年进入房地产业的信贷资金超过8000亿元。

宽松的政策环境,如包括二套房贷优惠在内的一系列救市政策,降低了购房成本、交易成本,扩大了购房群体,使市场需求增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原因有三点:

①国企的强悍人市;②地方的土地财政;③宽松的信贷政策

【解析】这里考查学生提炼信息的能力。

要求学生能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内容要点,学生从材料一总结出:

国企的强悍人市;从材料二中提炼出地方的土地财政;从材料三中概括出宽松的信贷政策。

阅读理解

阅读下列一首诗歌,完成后面小题。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9.从修辞角度赏析“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10.从哲理角度赏析“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答案】9.夸张,“千寻”,“鸡鸣”突出塔高,诗人立足点高,为下文说理作铺垫

10.站得高,看得远;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不怕阻挠等

【解析】

9.“千寻”古以八尺为一寻,形容高。

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塔建在山上更显其高,故云“千寻”,这里极写诗人登临之高。

诗的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这就为后文议论打好基础。

10.《登飞来峰》是一首哲理诗。

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

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一二句叙述自己行动,为后文议论打好基础。

三四句议论,由前两句自己的生活经验体悟到一种人生哲理。

阅读《湖心亭看雪》,完成后面小题。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乙】

王子猷居山阴①,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②。

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③,忽忆戴安道④。

时戴在剡⑤,即便夜乘小船就⑥之。

经宿⑦方至,造门⑧不前而返。

人问其故,王日:

“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选自《世说新语·任诞》)

【注释】①山阴:

今浙江绍兴。

②皎然:

洁白的样子。

③左思《招隐诗》:

表现隐居的乐趣。

④戴安道:

戴逵,字安道。

⑤剡(shàn):

县名,今浙江嵊县。

⑥就:

拜访、访问。

⑦经宿:

一整夜。

⑧造门:

这里是到门口的意思。

11.【甲】文选自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___(朝代)文学家。

1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A.余挐一小舟()B.上下一白()

C.客此()D.及下船()

13.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B.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造门不前而返

C.是日,更定矣是吾剑之所从坠

D.其如土石何人问其故

14.翻译下列句子。

(1)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2)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15.下列句子表达错误的一项是()

A.“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不同凡响),为下文埋下伏笔。

B.“痴”与课文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

C.作者写作本文时,明朝已经灭亡,可是他仍然用明朝的年号,含蓄的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

D.作者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画龙点睛,深化意境。

对此迷人雪境,“痴”情人不止“我一个,这也是一种巧妙的正面描写。

【答案】11.

(1).《陶庵梦忆》

(2).张岱(3).明末清初

12.携、带;全、都;客居;等到13.C

14.

(1)略。

(2)湖上映出的影子,只有像一条痕迹的长堤,像一个墨点的湖心亭,和我那像一片芥叶的小船,像米粒一般大小的船中两三个人罢了。

15.D

【解析】

11.对于课本中所涉及到的课文的文学常识及其大致内容、主题要有正确的理解和识记,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

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

注意“岱”字的写法。

12.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

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

此题有名词活用作动词,如“客”:

客居。

13.A焉:

怎么/代词,它;B而:

连词,用于表承接关系/却,转折连词;D其:

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可译为“又”/指他返回的原因。

C项都是“这”。

14.本题主要考查点是对句子翻译。

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此句注意关键词“乘兴”“惟”,

(1)句反问语气,

(2)句补出省略的量词。

点睛:

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

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

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

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当然课外的文言语句翻译时,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15.D项应是侧面烘托。

甲文翻译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

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这一天凌晨后,我划着一叶扁舟,穿着毛皮衣服、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湖上)弥漫着水气凝成的冰花,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亭子上,看见有两个人已铺好了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

“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

”拉着我一同饮酒。

我痛饮了三大杯,然后(和他们)道别。

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

等到(回来时)下了船,船夫嘟哝道:

“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

乙文翻译:

王子猷居住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市),一次夜里下大雪,他从睡眠中醒来,打开窗户,命令仆人斟上酒。

四处望去,一片洁白银亮,于是起身,慢步徘徊,吟诵着左思的《招隐诗》。

忽然间想到了戴逵,当时戴逵远在曹娥江上游的剡县,即刻连夜乘小船前往。

经过一夜才到,到了戴逵家门前却又转身返回。

有人问他为何这样,王子猷说:

"我本来是乘着兴致前往,兴致已尽,自然返回,为何一定要见戴逵呢?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父亲是一条鱼

元宵前后和阳春三月,是父亲最忙碌最苦累也最欢快的日子。

在这段时日里,母亲帮着父亲煮大锅大锅、鲜鲜嫩嫩的鲤鱼招待那些买鱼苗的客人。

酒足饭饱后,父亲才根据买主对鱼的尺寸、数额,心花怒放地开价出售鱼苗。

在一阵友好的不太经意的讨价还价后,父亲便依依不舍地将精心喂大的各种鱼苗卖给这些鱼客。

此刻,只见父亲满脸的欢悦将往日的辛劳困倦镀得铮亮。

待来家里求购的客人逐渐稀少后,父亲只好一个一个地方去赶鱼市,这些小镇集市,最近的也离我家有十余里,远则三四十里。

父亲鸡叫头遍就起床放水干池,将鱼捉进鱼盆里,然后打着手电筒,顶着寒雾冷露去赶集。

两只比米筛还要大的鱼盆将干瘦细小的父亲夹在中间,仿佛不是父亲挑着它们,而是他们拥着父亲在行进。

待到池里的鱼苗卖完,我家屋角落里早就积了一大堆已磨成草筋的烂草鞋……

接下来,父亲又要着手为幼苗培植而忙碌不休。

父亲精心修整好鱼池,买回鱼苗后,父亲就开始像喂养婴儿般悉心照料。

父亲每天一大早就下到池里,用木耙将宁静的池水搅动,然后泼洒肥水,早中晚三次。

这些幼鱼在父亲精细料理与守候中逐渐地长到寸许两寸粗细。

待布谷鸟在我的家乡山野不知疲倦的婉转啼鸣时,父亲便浴着三月的阳光和布谷鸟清丽的音韵悠然端坐于屋前的枣园里,用一只精致的小碗将脚盆里的小鱼按照鱼种分门别类地舀进一只只鱼盆里。

然后,父亲挑着鱼盆在暖融融的阳光下穿过一个又一个村庄。

在父亲拖着悠长的声调沿村叫卖时,布谷鸟的叫声也在春光里此起彼伏。

我没有想到,那年秋天,父亲那如同阳春三月布谷鸟鸣唱般的叫卖声,竟然成了他撒在我家乡那些村庄的一曲绝唱。

父亲去世的两个月前,我回去看望过我的父母。

母亲告诉我,早几天,父亲去给姑奶奶做生日,穿着我的皮鞋,显得特别高兴。

我很纳闷,我没有什么皮鞋留在家里啊。

母亲就从父亲的床底下拿出一双棕色的皮鞋。

看到这双皮鞋,我的眼泪一下子就涌了出来。

这是我早已丢弃的一双皱巴巴的皮鞋,父亲竟从屋外捡回来,还喜滋滋地穿着去给姑奶奶做生日,那么炫耀!

那么得意!

顿时,泪眼中的这双皮鞋,一下子化作了两块大石头,紧紧地压在我的心坎上。

这时我才想起,父亲一生赚了那么多的钱,对到我家来买鱼苗的所有人都是那么大方,那么舍得花钱招待,却从没想过要给自己买双皮鞋。

离家那天,父亲一直送我,送到他非常热爱的鱼池边还不愿转身。

我看见养了大半辈子鱼的父亲倒映在水中的朦胧身影瘦小得就像一条鱼影。

我怎么也没有想到,这竟是我最后一次看到父亲的背影。

那一次,父亲站在鱼池边,和我说着他已经说了很多遍的话,要我多写信回来,要我好好工作,要我冷了多穿衣……可现在我想听父亲那些重复啰嗦的话却再也听不到了。

父亲离我而去了,我好想再读读父亲,读读父亲在生命的轮回路上是沧桑依旧还是宁静如莲。

父亲走进了另一片水泽,父亲站在那片水泽的边缘或许正凝望着一条向他走近的鱼。

我彷佛觉得,父亲一定化作一条水中游动的鱼,只要这世上还有一滴水,父亲就永远活在水里。

16.题目“父亲是一条鱼”的含义是什么?

请根据文意简要回答。

17.分析下列句子所蕴含的思想情感。

①顿时,泪眼中的这双皮鞋,一下子化作了两块大石头,紧紧地压在我的心坎上。

②父亲一直送我,送到他非常热爱的鱼池边还不愿转身,我看见养了大半辈子鱼的父亲倒映在水中的朦胧身影瘦小得就像一条鱼影。

18.第三段中写阳春三月的布谷鸟,其作用是什么?

19.请结合文章的内容,对“父亲”这一人物形象作赏析。

【答案】16.①父亲大半辈子精心养鱼,对鱼怀有深厚感情;②父亲如同游动的鱼一样,永远活在儿子的心中。

17.①通过把一双儿子丢弃的皮鞋比作两块大石头压在心坎上,表达了作为儿子的“我”因父亲终身未买一双皮鞋而产生的心酸、愧疚之情。

②写父亲一直送“我”,表达了深厚的父子之情;将瘦小的父亲比作鱼影,流露出儿子因父亲的瘦弱而产生的伤感之情。

18.衬托欢快愉悦的气氛;突出父亲的勤劳品质。

19.①写父亲养鱼卖鱼,表现其勤劳;②写父亲热情招待鱼客,表现其朴实、好客;③写父亲穿我丢弃的皮鞋,表现其节俭;④写父亲送我、叮嘱我,表现对儿子的关爱

【解析】

16.理解标题的含义,了解文章内容,找出文中写父亲与鱼的关系的句子,表面指父亲养的鱼,实际指父亲如同游动的鱼一样。

再结合“我彷佛觉得,父亲一定化作一条水中游动的鱼,只要这世上还有一滴水,父亲就永远活在水里。

”从作者对父亲的感情角度解答即可。

17.学生应培养理解语句在语境中的具体含义的能力,结合上下文,有利于对文章主题的理解与把握。

(1)句是“我”看到早已丢弃的一双皱巴巴的皮鞋,父亲竟喜滋滋地穿着去给姑奶奶做生日,还炫耀!

那么得意!

还有把“这双鞋”比作“大石头”表达自己内心的沉重,深深的心酸、愧疚。

(2)句描写父亲送“我”的身影,表达难舍之情。

18.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这里用“布谷鸟在春光里此起彼伏的叫声”来衬托人物欢快愉悦心情和突出人物形象的作用。

19.本题主要考查我们对文章中人物形象的理解能力、概括能力,要求语言简洁。

学会抓住人物的各种刻画手法来分析。

学会从故事情节中来分析,学会把人物放到一定的背景环境中去分析,最后还要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如写父亲养鱼卖鱼,表现其勤劳;父亲热情招待鱼客,表现其朴实、好客;写父亲穿我丢弃的皮鞋,表现其节俭。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冬雨

①清晨,拉开门迈入楼道,就听到楼顶的木制盖板上“沙沙”、“吧嗒”、“乒乓”的声音。

②北国的冬不本是下雪的季节吗?

在这“大雪”的节令,在一场瑞雪之后,竟然下了一场小雨!

听惯了西北风的呼啸,忽然听到这雨声,让人觉得严冬已过去,又置身于春风春雨中了。

那雨声使我不禁联想起广东音乐,“沙沙”声宛然《沉醉东风》中轻缓细切的弹拨乐,“吧嗒”、“乒乓”的大雨点儿声,多像《雨打芭蕉》演奏到一处小高潮之际那美妙的韵律。

③楼外,雨小,雾大。

雨,淅浙沥沥,如丝如缕,东飘西洒,悄无声息,要不是偶有几个大雨点,你就看不见它。

冬雨虽然似乎来错了季节,却也有情,落在你的脸上、脖子里,并不给你寒意,也不让你产生淋漓之苦,只是凉丝丝的,你会顿生一种特殊的轻柔、清新和亲切感。

④冬雨会躲进雾里,跟你捉迷藏,神秘兮兮的。

雾蒙蒙,隐住村镇,裹住树,笼着一个神秘的世界。

近处,雾中房屋、树木、电杆,朦朦胧胧,影影绰绰,似海上若隐若现的山岛,,又如烟波中耸着桅杆的船舰。

雾也有情,好似跟你逗戏,给你“画”个“圈”,你往前,她就后退,你退回来,她又悄悄地追过来,你大喊,声音似落进大海里,杳无回音。

⑤雾缓缓消退,树木从雾的纱幔里走出来。

杨树虽已落尽了叶子,然而,那擎在枝头的绛褐色的苞头,经雨水润泽,有些膨胀,像初春欲放的苞蕾。

远眺小溪旁那一排排一丛丛年轻的柳树,尚存几许绿色或淡黄的叶子,乍一看还真有几分柳枝鹅黄泛青、“依旧烟笼十里堤”的韵味呢。

⑥雨更小了。

人们立在雨中谈笑,小孩子们蹲在如镜的小水洼边,和自己的影子相视而笑,指点着,戏逗着。

不少人打了伞,红的、黄的、草绿的、天蓝的……饰着各种图案,远看,仿佛翩翩的彩蝶。

此时此景,在许多人的眼中、心中,花伞已远非遮雨的工具,而是艺术品,是生活的装点,是美的一部分,似乎也寄寓了对春的渴望。

应该说,在北国,冬雨总该是不正常的,而这“不正常”却也令我别有情愫,启发了我的新思维,让我体味到造物主的“不拘一格”、无穷变化。

冬雨不是老皇历,老皇历有些页码念不得了。

不是吗,这几年,在不少发奋图强、追求高远境界的人们的心里,严寒的冬在缩短羞.温暖的春在提前着,火热的夏和金灿灿的秋似乎在延长着。

⑦一位大作家说过,既然冬天已经来临,春还会远吗?

⑧冬雨,你该是春的急先锋、春的精灵,你勾起我对春的向往和呼唤,让我早早地盼起春来。

你牵着我的思绪超越了一个严寒而没有绿野和鲜花的季节,让我似乎看到一个万紫千红的季节已经早早来临。

20.第二段当中划线句子中的“竟然”二字是针对“___________________”而言。

(用原文作答)

21.本文从听觉、________觉、________觉等方面写冬雨给人们带来的美好感受;再分别写雨中的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充满了诗情画意。

22.请对第④段中划线句子进行赏析。

23.“老皇历有些页码念不得了”,这一句在文中有什么特殊含义?

24.对第6段加下划线的句子,理解不正确的是(  )

A.每一个季节前都有一个形容词,突出了各自的特点。

B.这里的春夏秋冬并非实指自然界的季节。

C.表现了人们的热情和对火热生活的向往。

D.冬天缩短,春天提前是事实;夏天和秋天延长是想象,所以用“似乎”。

【答案】20.“北国的冬不本是下雪的季节吗” 

21.

(1).视、

(2).触、(3).雾、(4).树木、(5).人 

22.拟人  既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雨的细小、轻柔的特点,又赋予了它人的情态,像个调皮的小孩子,活泼可爱,富有情趣。

23.陈旧的观念已经不能适应生活实际了。

24.D

【解析】

20.学生感知文本内容,学会在文章中找出照应的内容,又要学会概括内容的能力。

此处能总结概括出照应句子即可。

“竟然”表示出乎意料之外,该下雪的季节下雨了?

所以答案是“北国的冬不本是下雪的季节吗”。

21.学生了解写景的角度,从原文中找出依据来进行分析,如:

冬雨像雾,雨水润泽万物;是视觉,“冬雨落在脸上、脖子里,“凉丝丝的”这是从触觉角度来进行描写。

学生分析合理即可。

仔细阅读④⑤段写的是雾和雾中的树木,⑥段写的是雨小了,人们出来了。

22.这里是从修辞角度来对语言进行赏析,学生应了解常用修辞的特点及作用如:

拟人:

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