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试题及解析15.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247407 上传时间:2023-07-2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94.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试题及解析15.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中考语文试题及解析15.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中考语文试题及解析15.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中考语文试题及解析15.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中考语文试题及解析15.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试题及解析15.docx

《中考语文试题及解析15.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试题及解析15.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语文试题及解析15.docx

中考语文试题及解析15

苏州市中考语文试题及解析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22题,满分13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点名称、考场号、座位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并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准考号、姓名是否与本人的相符合;

3.答选择题须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写在答题卡指定的位置,不在答题区域内的答案一律无效,不得用其他笔答题;

4.考生答题必须答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和草稿纸上无效。

第一部分(26分)

1.阅读下面一段话,根据汉语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4分)

平江路,这一条_____(mián)延数里的老街,在漫漫的岁月里,散发着浓_______(yù)的市井生活气息。

路只有窄窄的两米来宽,两边粉墙黛瓦,河街相邻,典型的苏式街巷。

大大小小的石板铺就的路面,清幽幽的,走在上面像是踏着悠悠岁月。

石板上深深浅浅的印迹,似乎在静静地_______(sù)说着千百年来苏州人闲______(shì)雅致的生活。

①_____(mián)延②浓____(yù)③____(sù)说④闲_____(shì)

答案:

1.①绵②郁③诉④适

解析:

本题考查的学生对字形的掌握。

第一个“绵”字难度不大,一般不会和“棉”字混淆,第二个“郁”字难度也不大,第三个字“诉”字,注意“斥”不要“斤”,第四个“适”,要注意偏旁为“辶”。

2.下边的宣传语中有四个错别字,把它们找出来并改正。

(4分)

答案:

错别字

改正

与(预)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字形。

这种题型,苏州停了两年没考,今年又考了,而且形式有了小的变化,即从生活中一些标语、广告语中寻找错别字。

第一个“一层不变”应该是“一成不变”。

从意思上看,“一成”是“十分之一”,也就是部分的意思。

所以应该是“一成不变”比较合适。

第二个字“责无旁贷”是指自己应尽的责任,不能推卸给旁人。

贷是指“推卸”的意思,而怠是懈怠的意思,与该词语的意思不相符合。

第三个词语中“致贫”和“治贫”一个是“导致贫穷”还有一个是“治理贫穷”。

所以从意思上可以判断是“治贫”。

第四个“参予雷锋精神”中“参予”没有这个词,从意思上看应该是个动词,所以应该是“参与”。

3.默写古诗文名句,并写出相应的作家、篇名。

(10分)

①日月之行,若出其中;___________,若出其里。

(曹操《观沧海》)

②海内存知己,_______________。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③_______________,一览众山小。

(杜甫《   》)

④_____________,左牵黄,右擎苍。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⑤醉里挑灯看剑,_____________。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⑥子日:

“学而不思则罔;____________。

”(《论语》)

⑦__________,____________,浩浩汤汤,横无际涯……(范仲淹《岳阳楼记》)⑧予独爱莲之______________,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

答案:

①星汉灿烂②天涯若比邻王勃③会当凌绝顶望岳④老夫聊发少年狂⑤梦回吹角连营⑥思而不学则殆⑦衔远山吞长江⑧出淤泥而不染(10分)

【解析】本题考查的名句默写。

第一句考查的《观沧海》的中心句。

汉字容易写成“汗”。

“灿烂”都是“火”字旁。

第二句考查的是名句,天涯的涯不能写成“崖”。

作者王勃,初唐四杰之一,初中阶段只学了他一篇文章。

这种作者考前可作一个整理。

第三句考查的是中心句,绝顶会写成“决顶”。

题目《望岳》字数并不多,问题不大。

第四句是《江城子》的第一句话,“老夫”的夫不能写成“妇”。

聊字字形比较复杂,不要写错。

第五句也是考查《破阵子》中的第一句。

难度不大。

第六句考查的是论语,往年中考《论语》必考一则。

今年也不例外。

这一则中的“殆”容易写成“怠”。

第七句,考查的文言文中的句子。

今年古文中的句子考了两句,和以往差不多,以描述性的句子为主,《岳阳楼记》考默写也是考得很多的。

默写的内容并非很难。

第八题也是考查的古文,也是名句,这里的“淤”字容易写错,“染”字也容易多出一点。

4.名著阅读。

(5分)

(1)鲁智深原是经略府的提辖,他被逼上粱山与林冲有什么关系?

请简要说明。

(2)取经路上,孙悟空因和唐僧产生矛盾曾三次离开。

其中哪一次是他主动离开的?

后来又是怎样回到唐僧身边的?

请简述。

4.

(1)鲁智深得知林冲被高俅所害,在野猪林救了林冲,将他护送到沧州。

为此遭高俅追杀,只得在二龙山落草,最后投奔梁山。

(2)取经初期,路上闯出六个贼匪欲抢劫唐僧师徒的马匹、行李,却反被悟空打死。

因受了唐僧的责骂,“受不得人气”的悟空一气之下纵身走了。

后来悟空在东海龙王和观音的劝说下,回来保唐僧取经。

解析:

本题考查的名著,第一题考查的是鲁智深上山的原因,很多人都说是拳打镇关西,其实拳打镇关西这个事在鲁达上了五台山,削发为僧改名为智深后就已经了结。

他后来上二龙山则是因为大闹野猪林救林冲得罪高俅。

他回到东京,大相国寺的和尚告诉他,高俅吩咐不允许收留他,无奈之下,鲁智深才上二龙山落草。

第二题是考查的孙悟空三次离开唐僧的原因和去向,三次中只有第一次孙悟空是主动离开的,那个时候,孙悟空还是野性十足的,听不得人说的,唐僧孤身一人也不大可能赶走唯一的徒弟。

孙悟空此次并没有回花果山,而是去了东海龙宫,后来龙王用汉朝张良的故事来劝说他。

他才回来的。

5.阅读下边一段文字,用几个短语概括昆曲的特点(其中至少一个是主谓短语),含标点不超过40字。

(3分)

昆曲,如一坛经年温醇的美酒,缓缓地在舞台流淌而出,道不尽的良辰美景,说不完的哀艳沧桑。

载歌载舞如行云流水,典雅的词,婉转的曲,在丝竹声乐里,在亭台水榭上,在小桥流水间,舒徐缓行。

遥想当年,一到中秋,苏州人便倾城而出,在虎丘曲会,“唱者千万,鼓吹百十处”。

昆曲,又称昆剧、昆腔、昆山腔,元朝末期产生于苏州昆山一带。

昆曲是戏曲中影响最大的剧种,京剧、川剧、越剧、晋剧、湘剧、赣剧、桂剧、闽剧、婺剧、滇剧等,都受到过昆曲艺术多方面的哺育和滋养。

昆曲中的许多剧本,如《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等,都是古代戏曲文学中的不朽之作。

5.历史悠久;表演形式载歌载舞,曲词典雅,行腔婉转;影响最大。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

这种不连续文本的题目前几年苏州中考考过,这两年考的是表格题和漫画题,属于老题重考,打的还是地域文化牌。

分值是3分,应该是3点。

要求是用短语,其中有一个是主谓短语,主谓短语学生不太清楚,记住是名词+动词就可以了。

找特点一个要找中心句,一个是要找概括性强的句子或词语。

“昆曲是戏曲中影响最大的剧种”这一句概括性较强。

可以得出一点“影响较大”;“元朝末期产生于苏州昆山一带。

”说明历史悠久。

“载歌载舞如行云流水,典雅的词,婉转的曲,在丝竹声乐里,在亭台水榭上,在小桥流水间,舒徐缓行。

”这段文字,描述性较强,比较难概括。

可以抓住其中的一些词。

“载歌载舞如”“典雅的词”“婉转的曲”然后转换成名词+动词就可以了,即“表演形式载歌载舞,曲词典雅,行腔婉转”

第二部分(44分)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6-8题。

一剪梅舟过吴江①

蒋捷

一片眷愁待酒浇。

江上舟摇,楼上帘招②。

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

银字笙调,心字香烧③。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注】①词作于南宋亡后作者飘零于姑苏太湖之滨时期。

②帘招,指酒旗。

③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意思是调弄有银字的笙,点熏炉里心字形的香。

6.上阕中词人是如何渲染他的愁绪的?

请简要分析。

(3分)

6.①直接写愁多:

“一片春愁待酒浇”,“一片”言愁闷之多;“待酒浇”,以酒排解愁绪,表现愁绪之浓。

②以景物渲染愁绪:

“风又飘飘,雨又萧萧”,“飘飘……“萧萧”描绘了风吹雨急的景象,以风雨渲染其愁。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诗歌整体把握,如何表现愁,可从内容、从表达形式,可具体抓住一些词如“一片”“待酒浇”等。

也可通过一些描写手段如环境描写、细节描写、侧面描写等,如这里的“风又飘飘,雨又萧萧”是环境描写,通过描绘了风吹雨急的景象,渲染惆怅的情感。

另外还可以从一些表现手法如对比衬托等。

7.“洗客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理期待?

(2分)

作者期待归家后“银字笙调,心字香烧”,过上安定和美的生活。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诗歌的情感。

洗客袍从字面义上是洗衣服,这件衣服是飘泊在外时所穿,所以表达回家过上安定生活的愿望,这一点还是很明显的。

但是这只是一分,还有一份呢,题目中有个“心理期待”,实际上也就是反映了诗人怎样的心理。

结合上下文还有一个浅层次的内容,那就是期待归家后“银字笙调,心字香烧”。

8.说说你对“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的理解。

(3分)

这是时序的暗示,是“流光容易把人抛”的形象化诠释,抒发了岁月无情、年华易逝的感叹,流露出一个亡国遗民的愁闷。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对名句的赏析。

前面的“流光容易把人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线索。

“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很明显是对“流光容易把人抛”的具体形象的描绘。

所以情感上是抒发了岁月无情、年华易逝的感叹。

再结合注释中的背景,应该还有亡国遗民的愁闷,这一点可能不太容易答出来。

阅读《桃花源记》中的一段文字,完成9-10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9.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

(2分)

A.便舍船,从口入

竭其庐之入(《捕蛇者说》)

B.复行数十步

行深山巨谷中(《送东阳马生序》)

C.屋舍俨然

舍生而取义者也(《鱼我所欲也》)

D.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9.B(2分)

解析:

本题考查的一字多义。

A项中第一个“入”是动词,“进入”。

第二个“入”是名词,“收入”。

B中两个“行”都是“行走”。

C中第一个“舍”是名词,“房屋”,第二个“舍”是动词“舍弃”D中第一个“之”是“的”。

第二个“之”是“到……去”。

10.有人说,“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一句没有写人,却处处见人。

请作简要分析。

(3分)

10.文章以“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表现出桃花源内井然有序、和睦安定的社会生活状态,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之情。

解析:

本题考查的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概括问题,先答“没有写人,却处处见人”的原因,即“田地是人种的,鸡犬是人养的。

”再分析其作用,也就是从对中心的作用分析。

浅层次的是写出“井然有序、和睦安定的社会生活状态”,深层次的则是“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之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2题。

浮图①文瑛,居大云庵,环水,即苏子关沧浪亭之地也。

亟求余作《沦浪亭记》,日:

“昔子美之记,记亭之胜也。

请子记吾所以为亭者。

余日:

昔吴越②有国时,广陵王镇吴中,治南园于子城之西南。

其外戚孙承佑,亦治国于其偏。

迨淮海纳土③.此园不废。

苏子美始建沧浪亭,最后禅者居之。

此沧浪亭为大云庵也。

有庵以来二百年,文瑛寻古遗事,复子美之构于荒残灭没之余。

此大云庵为沧浪亭也。

(节选自归有光《沧浪亭记》)

【注】①浮图,僧人。

②吴越,五代时十国之一。

③迨,到,等到。

淮海纳土,指将国土贡献给宋王朝。

11.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①昔子美之记,记亭之胜也。

②复子美之构于荒残灭没之余。

11.①以前苏子美所记的,是沧浪亭的胜景。

②在这荒茺残破的废墟上修复了苏子美时的建筑。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学生的翻译能力。

第一句中的“昔”是“从前”的意思,“子美”是“人名”,“之”是“的”意思,“记”是名词“文章”。

第二个“记”是动词,”记载”。

“之”是“的”。

“胜”是“美景”。

整句话的意思是“以前苏子美所记的,是沧浪亭的胜景。

”第二句中“复”是“修复”,“之”是“的”,“构”是“建筑”,“于”是“在”,“荒残灭没”是“荒芜残破”。

“之余”是“的废墟”的意思。

整句话的意思是在这荒茺残破的废墟上修复了苏子美时的建筑。

1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二段的主要内容。

(2分)

12.记述沧浪亭的历史变迁过程。

(2分)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对内容的概括。

从广陵王。

其外戚孙承佑。

到淮海王。

再到苏子美始建沧浪亭,最后禅者居之。

文瑛寻古遗事,复子美之构于荒残灭没之余。

此大云庵为沧浪亭也。

讲述的是沧浪亭的历史变迁过程。

译文:

僧人文瑛居住在大云庵,那里四周环水,就是苏子美所造的沧浪亭旧地。

文瑛多次请我为沧浪亭写记,说:

“过去苏子美写过一篇记,记载亭子的美景,请你记下我修建这个亭子的缘由吧。

  我写到:

从前吴越立国的时候,广陵王镇守吴中,在子城的西南面修建了一座园子,他的外戚孙承佑也在园子旁边修了一座园子。

到了淮南之地归于宋朝时,吴越的园子还没有荒废。

这最初苏子美在园中修建了沧浪亭,后来一些佛教徒住在这里。

于是沧浪亭就变成大云庵了。

自从有大云庵以来,至今已二百年了,文瑛寻访当年遗迹,在荒芜残破的废墟上修复了苏子美原有的建筑,于是大云庵就又变成了沧浪亭。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3-17题。

北京地下水位16年来首回升

16年来,北京市地下水位首次出现回升。

全市885个地下水位监测点数据显示,7月31日,北京市下水埋深为26.55米,较6月30日26.7米回升了5厘米,地下水储量增加了8000多万立方米,这是1999年以来地下水位首次回升。

地下水埋深指的是潜水的埋藏深度,即潜水面至地表面的距离。

如图1所示,虚线为潜水面,A即为潜水的埋藏深度,而H是潜水含水层的厚度。

 

图1潜水含水层示意图

近年来,随着城市快速发展,北京市人口骤增,2014年常住人口达到2100余万人,是1999年的近两倍,用水压力随之增加。

同时,1999年起,北京市连续多年干旱,自然降水不足。

为使供需平衡,多年来,北京不得不超采地下水(见表1)。

“超采”,是指地下水开采量大于补给量,从1999年起北京年均超采地下水5亿立方米左右,形成大面积超采区。

长期超采造成地下水位不断下降,地下水位下降会引起地面下降。

1980年,北京市地下水埋深为6.7米,1998年降至11.88米,18年下降了5米。

从1999年开始大幅下降,到去年降至近26米。

连续15年,平均一年下降近一米。

表1北京地下水开采情况

采水自备井位置

自备井数量(眼)

供水量(立方米)

城镇自备井

13000

4.6亿

城六区自备并

6550

2.25亿

去年12月,每天约有200万立方米的南来江水通过自来水厂送入千家万户,占北京市市政供水的60%左右。

截至8月底,南水进京已达5亿立方米,今年用量将达到8.18亿立方米。

预计明年可以达到10.5亿立方米。

地下水位在用水量最大的7月份实现回升,最大的功臣还南水北调。

北京地下水位上升还可能和超采地下水下降有关。

据了解,截至7月底,朝阳、丰台等地区共关停84眼自备井,每天置换地下水量达3.3万立方米。

随着南水用量增大,怀柔、平谷、昌平等应急水源地也将逐渐减少开采量。

当然,开源节流才是控制用水总量的重要手段。

例如,北京已在全市修建了1000余处集雨工程,通过集纳雨水的方式回补地下水,扩大再生水的使用比例。

(摘自2015年9月15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相关链接】

南水北调工程就是把长江水系丰富的水资源,通过引水工程调到水资源短缺的华北和西北地区。

南水北调工程规模巨大,分东线、中线、西线三条调水线。

东线工程位于东部,因地势低需抽水北送至华北地区。

中线工程自流供水给黄淮海平原大部分地区的20多座大中城市;西线工程在青藏高原上,由长江上游向黄河上游补水,西线工程还没有开工建设。

图2南水北调工程路线图

 

13.如果把“北京市地下水埋深为26.55米”这一句中的“26.55米”标注在图1上,那应该标注在哪里?

(1分)

A.A处B.D处C.H处

13.A

(1)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认为图表的能力。

从文中“A即为潜水的埋藏深度”再结合“北京市地下水埋深为26.55米”可以分析26.55米应该标注在A处。

14.根据表1及相关文字,下边哪一项说法不恰当?

(2分)

A.城六区自备井数量比城镇少,因而城六区地下水开采量少。

B.城镇和城六区自备井总量很多,表明北京地下水超采严重。

C.从自备井分布位置与数量看,北京已形成大面积超采局面。

D.从自备井数量与布局看,北京地下水开采需求将越来越大。

14.D(2分)

解析:

本题考查的学生对表格的识别能力,ABC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这个表格的内容,都是对的,从纵向可以比较城镇和城六区自备井数量,以及开采地下水的数量,据此也可以分析出北京地下水超采严重。

D项中“北京地下水开采需求将越来越大”中“越来越大”应该是有一个时间的对比,而表格中并没有时间的对比,所以无法得出这个结论。

15.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改为括号内的词语,哪一句改变了原意?

(2分)

A.多年来,北京不得不(只能够)超采地下水。

B.从1999年开始大幅(急剧)下降,到去年降至近26米。

C.地下水位下降会引起(造成)地面下降。

D.连续15年,平均一年下降近(接近)一米。

15.B(2分)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说明文的语言。

比较原文中词语和括号内的词语。

修改后哪一句改变原意。

也就是说如果括号内的词语如果和原词意思相近,那么就不会改变原意。

反之就会改变原意。

B项中大幅是大面积,而急剧是快速,两者一个是量的改变还是一个速度的变化,不一样,所以应该选B。

16.从图2看,流入北京市的南水主要走的是哪一条调水线?

它的起点是哪里?

(1分)

16.从图2看,流人北京市的南水主要走的是中线,起于丹江口。

(1分)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学生识别图表的能力。

图中有东西中三根加粗的线,其中到达北京的是中线,起点在丹江口。

17.北京严重超采地下水是哪些原因造成的?

北京地下水位上升的因素又有哪些?

(4分)

17.北京市严重超采地下水的原因是城市快速发展,人口剧增;连续多年干旱,降水不足。

北京市地下水位上升的因素有:

南水北调、减少地下水开采量、开源节流。

(4分)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共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可以从文中找出答案,第二段中“随着城市快速发展,北京市人口骤增”“北京市连续多年干旱,自然降水不足。

”可以给出答案。

第二问也可以从原文中找出答案,第四段最后一句最大的功臣还是南水北调。

第五段的第一句“北京地下水位上升还可能和超采地下水下降有关”,另外第五段中的“当然,开源节流才是控制用水总量的重要手段”也是答案之一。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8-21题。

要如何留念,才不枉此生

毕淑敏

①一次生病,医生让照一张头颅的CT片子。

于是我得到了一张清晰准确的自己头骨的照片。

我注视着它,它也从幽深而细腻的灰黑色胶片颗粒中注视着我,很严峻的样子。

②头颅有令我陌生的轮廓。

卸去了头发,撕脱了肌肤,剔除了所有的柔软之物,颅骨干净得像刚从海中捞出来的贝壳。

突然感觉到很熟识,仿佛见过似的……不久以前……我记起了博物馆,那里有新出土的类人猿头骨化石。

夹进了几十万年进化的果子酱,颅骨还是像两块饼干似的相似。

造化可真是一位慢性子。

假如我的头骨片落到一位人类学家手里,便可以十分精确地分析出我的性别、年龄、体重、身高……它携带着我的密码信息,脱离我而孤零零地存在着。

医生读着它,却作出我是否健康的结论,它似乎比我还重要。

③我细细端详它,仿佛在鉴赏一件工艺品。

实在说,这个物件是很精致的。

斗拱飞檐,玲珑剔透,为人体骨骼中最精妙的片断。

不知多少稻麦菽粟的精华,才将它一层层堆砌而起;不知多少飞禽走兽的真髓,才将它润泽得玉石般光滑。

阳光中的紫色,馈赠它岩石般的坚硬;和煦的春风,打磨它流畅的曲线。

我感叹大自然的精雕细作。

用山川日月、金木水火、天上地下、风云雨雪的物质魂灵,挑选着,拼凑着,混合着,搅拌着,一轮又一轮地循环……终于在许多偶然与必然的齿轮磨合中,缝缀镶嵌起了无数颗头颅,其中一颗属于了我。

④我不由得伸手弹弹自己乱发覆盖下的头骨,它发出粗陶罐的响声。

这是一个半空的容器,盛着水、细胞和像流星一样游走的念头。

念头带着阴电和阳电,焊接时就散发出五颜六色的蛛丝,缠绕在一起,像电线似的发布命令,驱使我具有各式各样的举动。

正是这些蝌蚪一样活泼的念头,才使我写下了以上的文字。

罐子里的水会酸腐,那些细胞会萎缩,但文字是不会生锈不会腐烂的,它们比有生命的物体更有生命。

它们把念头们凝固下来,像把混浊的豆浆压榨为平滑的固体。

人人都公有的文字,经过特定的组合,就属于了我。

组合的顺序就是一种思索。

⑤我望着我的头颅,因为它是思索的宫殿,我不得不尊重它。

它却不望着我,透过我,它凝望着遥远的人所不知的地方。

它比我久远,它以它的久远傲视我今天的存在。

但我比它活跃,活跃是生命存在最显著的标志之一。

但和文字比起来,无论现在的活跃或者将来的久远,都黯然失色。

骨骼算什么呢?

甲骨文不正是因为有了文,才神圣起来,否则不过是一块烤焦的兽骨!

文字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的符咒,使我们得以知道一只只水罐曾经储存过怎样的五彩念头。

罐子碎了,水流空了,一代又一代最优秀的念头组合却像通电的钨丝一样,在智慧的夜空勾勒着永不熄灭的痕迹。

⑥我注视看我的头颅,递给它一个轻轻的微笑:

我们都有完全不复存在的那一天。

那时候,证明你我曾经存在过的证据,到哪里去寻找?

制造念头吧!

那些美丽的像鸟一样在空中飞翔的念头,假如它们真的充满睿智,假如它们真能穿越时代的雾海,它们的羽毛就会被喜爱它们的人保存。

(有删改)

18.为什么说头颅“是很精致的”?

作者写它的“精致”有什么作用?

(4分)

18.①头颅是集大自然万物精华而成;②经过一轮又一轮的优化组合;③在许多偶然与必然的磨合中形成了独特的个体。

④写它的“精致”是为下文写“念头”与“念头的永恒”作铺垫。

(4分)

解析:

本题考查的对重点词语的理解。

找到原句在第2段的第2句话,答案就在其后,但是文中描述性内容较多,我们从中可以选择一概括性强、议论性精炼的句子。

“大自然的精雕细作”“许多偶然与必然的齿轮磨合”“为人体骨骼中最精妙的片断”,除此以外“不知多少稻麦菽粟的精华,才将它一层层堆砌而起;不知多少飞禽走兽的真髓,才将它润泽得玉石般光滑。

”这段文字还需概括即“大自然万物精华而成”。

另外再分析它的作用,最明显的作用是情节上的作用。

“写它的“精致”是为下文写“念头”与“念头的永恒”也就是4、5两节的内容作铺垫。

19.对于“我”而言,文字为什么“比有生命的物体更有生命”?

(3分)

19.①文字是“念头”,是去掉杂质、去掉水分后“凝固下来”的思想;②文字经过“我”的思索,具有了“我”的特点;③生命的物体会消失,文字“不会生锈不会腐烂”,它会永远流传下去。

(3分)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句子的含义。

首先也是要找到原句。

在第4段,然后从这个句子的前后去找。

前面一句是“文字是不会生锈不会腐烂的”;后面的“它们把念头们凝固下来”“人人都公有的文字,经过特定的组合,就属于了我”答出这三点就基本可以了。

20、第⑤段中,“一代又一代最优秀的念头组合却像通电的钨丝一样,在智慧的夜空勾勒着永不熄灭的痕迹。

”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

(4分)

20.①人类的思想与文化是一代又一代优秀的人创造的;②人类的思想与文化“像通电的钨丝”一样照亮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前行之路;③人类的思想与文化是一代又一代人的“优秀念头”不断的“组合”而不断发展的。

(4分)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句子的含义。

首先还是还原,找到原句,从上下文不好找,再回到句子本身。

要求是如何理解,这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