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数的大小求近似数参考教案二四年级数学教案模板.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241518 上传时间:2023-07-21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5.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比较数的大小求近似数参考教案二四年级数学教案模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比较数的大小求近似数参考教案二四年级数学教案模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比较数的大小求近似数参考教案二四年级数学教案模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比较数的大小求近似数参考教案二四年级数学教案模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比较数的大小求近似数参考教案二四年级数学教案模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比较数的大小求近似数参考教案二四年级数学教案模板.docx

《比较数的大小求近似数参考教案二四年级数学教案模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比较数的大小求近似数参考教案二四年级数学教案模板.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比较数的大小求近似数参考教案二四年级数学教案模板.docx

比较数的大小求近似数参考教案二四年级数学教案模板

比较数的大小,求近似数(参考教案二)_四年级数学教案_模板

教学目标

(一)能正确地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

(二)能把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三)能正确地写出省略万后面尾数的近似数。

(四)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的思维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亿以内的数位顺序。

难点:

数位与位数的区别,省略万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的方法。

教具和学具

投影片。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在下面○里填上>、<或=,再说一说你是怎样比较的?

999○1010 601○564 687○678

提问:

1.第一组两个数你是怎样比较的?

(三位数与四位数比,四位数一定比三位数大,因为三位数比一千小,四位数大于或等于一千。

2.第二、三组数都是三位数,你是怎样比较的?

(两个三位数比较,百位上数大的那个数就大;百位上相同,十位上大的那个数就大。

(二)学习新课

教师谈话:

我们已经学过万以内数的比较大小,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第一个内容,是亿以内数的比较大小。

(板书课题:

比较数的大小)

1.出示例5。

比较下面每组中两个数的大小:

(1)99864和101010。

提问:

①两个数各是几位数?

②五位数最高位是什么位?

六位数最高位是什么位?

9万多与10万多来比较,谁大谁小?

(10万多比9万多大。

所以99864<101010。

(板书)

由此来看,五位数与六位数比较,谁比谁大?

(六位数比五位数大。

③同学们推想一下,七位数与六位数比较呢?

八位数与七位数比较呢?

那么如果两个数的位数不同,怎样比较大小呢?

(如果两个数的位数不同,位数多的那个数大,七位数比六位数大,八位数比七位数大。

出示第二组数:

(2)356000和360000。

提问:

①这两个数各是几位数?

②这两个数都是六位数,位数相同的两个数怎样比较大小呢?

先比较哪位上的数?

③两个数左起第一位十万位上都是3,怎么比较?

(两个数左起第一位十万位上都是3,看左起第二位,第一个数左起第二位万位上的5比第二个数万位上的6小,所以356000<360000。

教师把第一个数356000的万位改成6,即366000和360000。

④两个数左起第一位十万位上都是3,万位上都是6,怎么比较呢?

(两个数左起第一位十万位上都是3,第二位万位上都是6,就要看第三位。

第一个数第三位千位上是6,第二个数千位上是0,所以366000>360000。

启发学生逐步总结出完整的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

提问:

①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有几种情况?

位数不同怎么比?

②如果位数相同怎么比?

先要从哪一位比?

如果左起第一位上的数相同,怎么比呢?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中关于比较两数大小方法的结语,并提问学生结语的最后为什么有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

举例说明。

教师说明:

“位数”是指一个数用几个数字写出来的(最左端的数字不能是0),有几个数字就是几位数。

如99864是五位数,101010是六位数。

“左起第一位”是数位,数位是指一个数中的数字所占的位置。

如99864左起第一位是“9”,“9”是在万位上,101010左起第一位是“1”,“1”在十万位上。

“数位”与“位数”是不一样的。

练一练

(1)比较每组中两个数的大小,说说是怎么比的?

70080○70101 98965○100000

(2)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下面各数。

40400 400400 44000 50004

指导学生做第

(2)题时,先比较位数的多少,再把位数相同的几个数进行比较,也可以把这四个数排成一竖行,相同数位对齐。

如:

可以看出:

400400最大,40400最小。

再把它们从小到大编成序号,按序号进行排列:

40400<4400<50004<400400就不容易错。

2.教学把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出示50000,让学生读数。

教师指出:

这是一个整万的数。

像这样整万的数,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比较简便。

提问:

万位在右起第几位?

整万的数万位后面有几个0?

把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只要把后面的四个0去掉,加上一个万字就行了。

例如50000写成5万,或50000=5万。

又如1800000写成180万,或1800000=180万。

练一练

把下面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1)250000

(2)3200000

(3)1994年我国共生产自行车40450000辆。

其中第(3)题强调单位名称,即4045万辆。

3.教学求近似数。

教师谈话:

我们学过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请同学们把下面各数千后面的尾数省略,求出它的近似数。

4926 9375

提问:

省略千后面的尾数,根据哪一位上的数进行四舍五入?

(根据百位上的数进行四舍五入。

教师叙述:

比万大的数,我们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来求它的近似数,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第二个内容。

(板书课题:

求近似数)

出示例6:

把下面各数万位后面的尾数省略,求出它们的近似数。

(1)84380 

(2)726310

出示第

(1)题。

提问:

(1)省略千后面的尾数时,是根据百位上的数进行四舍五入的,省略万后面的数,要根据哪一位上的数进行四舍五入?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强调,只要根据尾数的最高位,不要管尾数的后几位是多少。

教师把千位上的4用方框框起来,即8(4)380。

(2)千位上的数不满5,怎么办?

根据学生的回答,把万后面的尾数舍去。

教师板书:

8(4)380≈8万。

(3)为什么中间用约等于符号连接起来,而不用等号?

为什么整万的数用万作单位可以用等号连接起来?

出示第

(2)题。

由学生说一说,根据哪一位上的数进行四舍五入?

千位上的数比5大,该怎么办?

教师板书:

72(6)310≈73万。

练一练

把下面各数万位后面的尾数省略,求出近似数。

(1)63599 

(2)709327

(3)1994年我国大学毕业生有637000人。

其中第(3)题要强调写单位名称,即637000≈64万人。

(三)巩固反馈

1.总结性提问:

(1)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

(2)怎样比较两个整数的大小?

(3)怎样把整万的数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

(4)怎样省略万后面的尾数,求出它的近似数?

2.发展性练习。

指导学生做练习三的第5题。

(1)题指导性提问:

(1)49999前面一个数是多少?

把它写出来。

(2)49999后面一个数是多少?

把它写出来。

(2)题指导性提问:

(1)最小的一位数是几?

最大的一位数是几?

(2)最小的两位数是几?

最大的两位数是几?

(3)最小的三位数是几?

最大的三位数是几?

请独立填写练习三第5题第

(2)题。

3.思考性练习。

下面的□里可以填哪些数字?

19□785≈20万          60□907≈60万

9□8765≈1000000        9□4765≈900000

先出示第一横排两道题,相邻两位同学讨论怎样填,然后全班交流。

同学们可能填不全,最后由老师小结:

第一道题,19万多的近似数是20万,说明千位上的数是5或比5大的数,方框里可填9,8,7,6,5;第二道题,60万多的数的近似数是60万,说明千位上的数是比5小的数,方框里可填0,1,2,3,4。

第二横排则由学生独立来填。

4.课后练习:

练习三第1,3,4题。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在学生基本上掌握了亿以内数的读写方法以后,学习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把整万的数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虽然内容不十分集中,但与过去学过的旧知识联系紧密。

因此,教学过程的设计,采用帮助学生回忆有关的旧知识,引导学生探索出新方法。

本节课分三个层次,分两段提出课题。

第一层次是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由复习万以内数比较大小,引伸到比较亿以内两个整数的大小。

分成位数不同和位数相同的两种情况,引导学生总结出比较两个整数大小的方法。

第二个层次是学习把整万的数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

第三个层次是学习求近似数,由复习省略千后面的尾数求出近似数,类推到省略万后面的尾数,求出近似数,归纳为根据尾数的最高位,进行四舍五入。

这样引导,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教学中采用边讲边练的形式,对课本中的练习进行适当地指导。

最后的思考性练习对本节课所学的求近似数知识,起到进一步巩固和提高的作用。

板书设计

比较数的大小 求近似数

 

复习:

999○1010

601○564

687○678

4926≈5千

9375≈9千

例5 比较下面每组中两个数的大小。

99864和101010      356000和360000

99864<101010      356000<360000

50000=5万         1800000=180万

例6 把下面各数万后面的尾数省略,求出它的近似数。

(1)84380 

(2)726310

8(4)380≈81万

72(6)310≈73万

2、加法的意义和运算定律

课题一:

加法的意义和加法交换律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2——13页的内容,练习三的第1——4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在已学过的加法知识的基础上,概括出加法的意义,对加法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2、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

授课类型:

新授课

教学方法:

讨论法、讲授法

教学重点难点:

加法的意义

授课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教学加法的意义

1、加法的意义

(1)教学例1

教师出示例1,让学生读题,边指名说出条件和问题,教师用线段图表示出数量关系。

让学生自己解答,解答后,说一说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教师重述用加法算的理由,并板书。

137+359=494(米)

答:

北京到济南的铁路长494米。

在此基础上,教师给出加法的意义:

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做练习三的第1题。

让学生说出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2、教学加法各部分的名称。

教师指着137+359=494问:

137和357在加法算式中叫什么数?

494叫什么?

137+359=494

│    │    │

加数加数和

提问:

我们上面做的加法,两个加数是什么样的数?

任何两个自然数相加得到的和都比加数怎样?

一个自然数和0相加得到的和怎样?

0和0相加会怎样?

总结上面的结论。

二、教学加法交换律

加法运算有一些基本性质,对我们以后的计算很有用,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加法的一个运算定律。

例1求北京到济南的铁路长是怎样列式的?

还可以怎样列式?

137+357=357+137

教师再出示几组不同的算式让学生先填上计算符号,再观察,看一看它们有什么样的关系。

18+17()17+18

124+235()235+124

比较三个等式归纳出一般规律。

(1)这三个等式中,每组算式有几个加数?

(2)每个等式中,左右两边的加数的位置怎样?

左右两边的和怎样?

请几个学生试着把发现的规律说一说,然后教师完整地叙述一遍,说明这一规律叫做加法交换律。

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

如果用字母a和b分别表示两个加数,可以写成下面的形式:

a+b=a+b

做第13页的“做一做”

三、巩固练习:

做练习三的第——4题。

让学生根据加法的交换律来做。

四、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加法的意义和加法的交换律,谁能结合具体的题目说一说加法的意义和加法的交换律的含义?

附板书:

加法的意义和加法交换律

137+359=494(米)

答:

北京到济南的铁路长494米。

137+359=494

│    │    │

加数加数和

137+357=357+137

18+17()17+18

124+235()235+124

a+b=a+b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这一节主要讲乘法的意义和3个运算定律.通过以前的学习,学生对乘法的计算方法已经掌握,对乘法的意义也有了初步理解,知道几个相同的数连加,可以用比较简便的形式——乘法来计算.这一节是在已学的基础上,以定义的形式给出乘法的确切意义,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并能运用它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在学习了乘法意义之后,教材又通过具体的例子概括出乘法的运算定律,并且进一步用字母式子表示,这为以后学习“用字母表示数”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本小节中学生参与推导乘法运算定律的过程是教学重点.另外,在这3种运算定律中只有乘法分配律不是单一的乘法运算,它不仅涉及到加法运算,而且学生对乘法分配律与乘法结合律的应用又容易混淆,所以学习和掌握乘法分配律成为了本小节的教学难点.

  教师不仅使学生学会本节的知识内容,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参与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进而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

教法建议

  在复习阶段,教师可以通过师生比赛“看谁算得快”的形式来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例如:

在讲解乘法结合律前通过几道计算结果是10,100,1000的口算题,让学生找出5和2,25和4,125和8三对“好朋友”,为学习乘法结合律做了铺垫.同时也可以调动学生的求知欲.

  在教学乘法的意义时,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迁移,把旧知与新知联系在一起.

  结合例1启发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其次再让学生采用观察、分析的方法比较哪种算法简便?

最后引导学生概括出乘法的意义.

  教学乘法的运算定律时,教师可以出示几组数目不同的算式,让学生先计算,再观察每组算式有什么关系,然后再通过学生的讨论(小组、同桌、集体)、互相交流,用自己的话总结出乘法的运算定律.这样安排可以让学生参与运算定律的推导过程,使自己成为主体.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并能运用它解决实际问题.

  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交换律,并能运用它进行验算.

  3.借助视察、比较、综合、概括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抽象概括、及运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并运用乘法的意义及其运算定律——交换律.

教学难点:

  乘法交换律的应用.

教具学具准备

     口算卡片、投影仪.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

14×3       50×30     2×50      15×4    15+15+15+15

    4+4+4+4     30×12     60×40    4×25    9+9+9+9+9

2.导入:

刚才的口算题同学们算得很对,那么同学们想不想即算得对又算得快呢?

好!

为了实现你们的愿望,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乘法的有关知识.乘法的意义和乘法的交换律.(板书课题)

二、探求新知

1.教学乘法意义:

(1)出示例1,指名读题.演示课件“乘法的意义”出示例1 下载

  引导学生分析:

横着看或竖着看,每排放几个,一共有几排?

  教师提问:

如果要求盘里一共有多少个鸡蛋用加法怎样解答?

  用加法计算:

5+5+5+5+5+5=30(个)

  或6+6+6+6+6=30(个)  (教师板书)

  教师提问:

如果要求盘里一共有多少个鸡蛋用乘法该怎样解答呢?

  用乘法计算:

5×6=30(个)或6×5=30(个)(教师板书)

(2)对比例1中的两种方法,哪种方法简便?

  引导学生说出: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用加法计算,也可用乘法计算,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教师提问:

从上面的算式关系,谁能说一说乘法是什么样的运算?

  教师补充说明:

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演示课件“乘法的意义” 下载

  相乘的两个数叫做因数,乘得的数叫积.

  

(3)教学1和0的乘法特点:

  想一想:

过去学过的乘法算式中,有没有不表示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

  启发学生举例:

3×1=3  1×1=1  3×0=0   0×0=0  (教师板书)

  引导学生观察:

这几个算式都和哪几个数有关系?

  教师归纳:

一个数和1相乘,仍得原数.

  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

(4)反馈练习:

(投影出示)

  ①下列算式能否改成乘法算式,为什么?

  120+120+120+120         80+90+70         15+15+15+20

  ②判断:

  求几个加数和的简便运算叫乘法.( )

  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运算叫乘法.( )

2.教学乘法交换律:

(1)   出示例2 演示课件“乘法交换律”出示例2

  观察下面每组的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样的关系?

  12×5○5×12  400×20○20×400

  引导学生分组计算,使学生明确:

左边两个数的乘积和右边两个数的乘积相等.

  学生讨论:

是不是所有像这样的式子都具有这些特点呢?

  引导学生互相讨论,自己举例说明,教师巡视.

  启发学生得出结论:

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它们的积不变.

  教师指出:

这叫做乘法的交换律.

反馈练习:

  ①下列各式运用了乘法的交换律,对吗?

为什么?

  11×9=9×100    12×18=2×18        a+b=b+a

  ②课本第60页“做一做”第1题.

  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

  12×32=32×□    39×41=□×□

(2)教师提问:

  加法交换律可用字母表示出来,如果用a和b表示两个因数,那么乘法的交换律用字母该怎样表示呢?

(a×b=b×a)   (教师板书)

  教师指出:

这里a、b表示大于0或等于0的整数.

  教师提问:

以前学习哪些知识时用了乘法交换律.(笔算乘法验算时用到了乘法交换律.)

(3)练习:

课本第60页的“做一做”第2题.

  计算下面各题,用交换因数的位置的方法进行验算.

  32×25 105×424

三、巩固发展

四、课堂小结

  教师带领学生回忆本节课学习了什么?

应注意什么问题?

(1和0的乘法特点)

五、布置作业

教材62页1、2题

  1题、应用乘法意义说明下面各题为什么要用乘法计算?

  

(1)   一幢宿舍楼有6个单元,每个单元可以住15户.一共可以住多少户?

  

(2)   一头牛重500千克,一头大象的重量是这头牛的10倍.这头大象有多重?

  2题、根据运算性质定律在下面□里填上适当的数.

  15×16=16×□                25×7×4=□×□×7

  (60×25)×□=60×(□×8)      (125×□)×□=125×(9×14)

板书设计:

教学内容:

角的度量和“练一练”,练习二十二第5~7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量角器,知道量角器的刻度结构,能按不同向认识量角器上刻度的排列顺序,知道角的大小的计量单位“度”认识1的角的大小。

   2.使学生初步掌握量角的方法,初步学会用量角器量角。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红色木条做的一个角,师生每人准备一个量角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口算。

   练习二十二第5题。

用小黑板出示,指名学生口算得数。

   2.判断下面哪些图形是角。

   3.直接比较角的大小。

   在黑板上画两个大小不同的角,第一个角稍大一些。

再用红色木条做一个角,使它与画的第二个角相等。

   先用木条做的角与第一个角比较。

   提问:

哪个角大?

是怎样比出来的?

你能具体说出大多少吗?

  (不能)

   再用木条做的角与第二个角比较。

   提问:

这两个角的大小怎样?

是怎样比的?

你能具体说出这两个角都是多大的角吗?

(不能)

   如果我能说出红木条的角有多大,你能说出第二个角有多大了吗?

   4.引入课题。

   我们已经能直接比较出两个角的大小,但不能说出它们具体有多大。

如果能像量线段那样,能用一种单位去量一量,知道一个角的大小,就能很方便地知道一个角的大小了。

那么,究竟用什么去量呢?

量出的结果用什么做单位呢?

怎样去量角呢?

这些就是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角的度量。

(板书课题)

   二、认识量角器

   1.认识角的计量单位。

   说明:

量角的大小,要用到量角器。

这就是一个量角器。

(出示量角器)

   我们先来认识一下量角器。

(投影出一个量角器)

   提问:

量角器是什么形状的?

   现在我们来看这个半圆,从0开始到180为止。

想一想,这个半圆被平均分成了多少份?

   说明:

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每一份所对的角就叫做1度的角。

(用一根线穿过量角器的中心,拉出1度的角让学生看)也就是说,计量角的单位是“度”。

(板书:

度)写“度”可以用一个小圆圈来表示,此为“1度”,我们这样写。

(板书:

   领学生读“1’。

   追问:

计量角的单位是什么?

1‘的角有多大?

(用线拉出角再观察)

   指出:

计量角的单位是“度”,用符号“’表示。

   2.认识量角器的结构。

   

(1)把半圆分成180等份,每一份是1‘,这样的10份所对的角是10度的角,(拉出10度的角,并板书:

10。

)这样的60份所对的角是60度的角,(拉出60度的角,并板书:

60。

)这样的90份所对的角是90度的角。

(拉出90度的角,并板书:

90)

   

(2)请同学们继续观察,量角器上这个小圆点(指中心)叫做量角器的中心。

(板书:

中心)再仔细观察,量角器上有几圈刻度?

外圈的刻度0~180‘是按怎样排列的?

内圈呢?

   指出:

量角器上有两圈刻度,外圈刻度从左往右按顺时针方向从0~180,内圈刻度从右往左按逆时针方向从0~180。

同学们看明白了吗?

   (3)现在来观察外圈的刻度线,从左边起看到o’刻度线了吗?

 (在线一端打结,与中心重合。

用线拉00)拉出10、30、90、120、180,分别让学生说出是多少度。

   提问:

谁能从左边起找出外圈50的刻度线,请你拉这根线来表示。

(指名演示)

   谁再来找出90的刻度线?

(指名演示)

   再请哪位同学来找出外圈125的刻度线?

(指名演示)180呢?

   外圈的刻度会找到吗?

   (4)从右边起,内圈的刻度怎样找呢?

现在谁用线来拉一拉,表示出内圈0的刻度线?

(指名演示)45呢?

   哪位同学来找内圈的80?

(指名演示)90呢?

   再指名学生用拉线的方法找出140、180的刻度线。

   内圈的刻度会找了吗?

   (5)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量角器。

与老师这里的一样吗?

你的量,角器上的中心在哪里?

  大家一起来找量角器上的刻度。

从左边起,找0刻度线、10刻度线、135刻度线、180颗度线。

再从右边起,找0、10、135、180刻度线。

(老师巡视)

   三、教学角的量法

   1.自学课本。

   我们已经认识了量角器,能指出量角器上的度数。

怎样用量角器量一个角的度数呢?

请大家看课本。

从111页倒数第二行看起,到例1完。

看完后告诉老师,量角要分几步,哪几步?

   2.提问:

量角要分几步进行?

哪两步?

   指出:

可以把量角的方法归纳为“两重合,一看数”。

   教师用小黑板出示:

   两重合:

量角器中心和角的顶点重合,o刻度线和角的一条边重合。

   一看数:

看角的另一条边对的刻度数。

   3.请大家和老师一起来量这个角的度数。

(投影一个40的角)先要把量角器放在角的上面,然后做到“两重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反思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