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金融业全面对外开放后本土银行竞争力思考解读.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230069 上传时间:2023-07-2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50.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我国金融业全面对外开放后本土银行竞争力思考解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关于我国金融业全面对外开放后本土银行竞争力思考解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关于我国金融业全面对外开放后本土银行竞争力思考解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关于我国金融业全面对外开放后本土银行竞争力思考解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关于我国金融业全面对外开放后本土银行竞争力思考解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我国金融业全面对外开放后本土银行竞争力思考解读.docx

《关于我国金融业全面对外开放后本土银行竞争力思考解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我国金融业全面对外开放后本土银行竞争力思考解读.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关于我国金融业全面对外开放后本土银行竞争力思考解读.docx

关于我国金融业全面对外开放后本土银行竞争力思考解读

・学术要论

Consume

Guide・AcademeElite

19

■刘科林

刘耀成南京审计学院金融学院王杨

南京审计学院经济学院

关于我国金融业全面对外开放后本土银行竞争力思考

[摘要][关键词]2006年底,我国金融业按照入世时的承诺全面对外开放后引起了各方面关注,外资银行的进驻给国内银行带来了倍受争议的竞争,也将对我国金融体系产生良性影响;事实上,在这种中外资银行的竞争格局中,各种银行都将有生存之地,本土银行能保持一定的短期优势;同时我们在考察研究国内金融系统时发现,近年来本土银行在改革中实力不断增强,但在观念意识,制度设计,服务水平,产品设计等方面依然存在问题;为此本文提出了如与时俱进、继续深化银行改革、吸收外资银行经验、重塑组织结构、改进产品设计,引入营销机制的政策建议。

本土银行外资银行零售业务银行改革

本文系江苏省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立项项目[2007]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刘科林(1987-,男,四川仪陇人,供职于南京审计学院金融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证券投资;刘耀成(1985-,男,四川达州人,南京审计学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助理,主要研究方向为银行信贷与业务经营、宏观金融运行机制;王杨(1988-,女,浙江绍兴人,供职于南京审计学院经济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经济学基础理论。

引言:

2006年12月11日,中国承诺的关于加入WTO后金融业的五年保护过渡期结束,该年底我国金融业全面对外开放,国外金融机构开始大量进驻中国市场,通过细分市场与扎根已久的本土银行开始展开竞争。

据统计,截止目前,已有超过74家外资银行及其代理机构在华落户。

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国民收入迅速提高,金融需求将持续提高,面对中国金融市场的巨大潜力,外资银行已“紧锣密鼓”,中资银行将在短时间内面临各路强劲对手,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

在激烈的竞争格局下,中资银行如何面对挑战,采取有效应对措施,获得在中国境内银行业的一席之地,成为国家政策制定者、银行本身和金融经济学者思考的紧要课题。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银行业发展的趋势是零售业务迅速壮大,保持强劲发展势头的世界性大银行很大程度上都通过零售业务来提升收入和利润水平(表1。

中国零售银行业尚处于发展阶段,市场潜力十分巨大,还有很大开拓空间,外资银行进入中国的目标必将锁定中国银行业的零售市场。

而近年来中资银行也纷纷向零售银行转型,提出了大力发展银行零售业务的发展计划和战略,这对于客户来说,获取零售服务时,有了更多的选择机会,他们可以在不同银行获取不同种服务产品,根据需要和银行的服务水平来选择自己心中的银行。

表1:

美国主要商业银行发展零售业务单位:

百万美元

资料来源:

中国工商银行纽约代表处.美国主要商业银行仍然突出发展零售业务.金融管理与研究,2007/01

目前国内开办零售业务的有十多家银行,其中原国有四大商业银行凭其已有的网点优势占据了绝大部分的市场份额。

先前由于零售业务产品同质性强、差异小,零售业务的竞争程度不是很激烈,利润率较高。

然而随着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上市,国内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及城市商业银行的迅速发展,外资银行的迅速大量进入,加之法律、法规及政府部门的限制,金融行业的退出壁垒较高,竞争会进一步激烈,进而产品间的差异逐渐明显,四大商业银行的垄断地位将被打破,先天优势将逐步减小甚至消失,本土银行零售业务利润率将会下降,行业增长率将会放慢。

当然,外资银行进驻带来的不仅仅是竞争的加剧,根据世界银行对80个国家银行业对外开放的历程进行的综合考察结论,发现外资银行进入会通过下述三种机制对所在国金融体系产生良性影响:

第一,促进所在国

金融业提高信息透明度、加强监管、完善金融基础设施和提高金融管理技术,有利于一国金融素质及金融意识的提高;第二,外资银行的进入将通过提高资本流动的质量、改善资本流动的结构和减少其波动性,有利于所在国资本的良性运转;第三,外资银行的进入一方面可以直接提高金融同业竞争和促进技术转移,另一方面迫使所在国本土银行积极采取措施提升竞争力,有利于加速所在国金融业的市场化进程,促进其金融业效率的提高。

(一比较优势使各银行都有生存的可能性

在金融服务方面,莫希莱恩(1994运用国际贸易理论的要素强度、要素禀赋以及技术要素来检验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的金融机构也具有比较优势。

国内金融学者李浇(2006经过研究认为任何一家银行都不能为所有的客户提供所有的金融服务,银行不要企图进入所有的零售业务领域,因此,外资银行进入中国也不可能挤跨本土银行,更不可能完全垄断市场。

银行通过对自身的优势、劣势及国内外零售金融市场形势的清醒

认识,发展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服务产品,进入那些自身具有比较优势,能够占据最大市

场份额并能创造相当利润的市场,就能够保持市场竞争力,维系自己的生存。

(二短期内本土银行能保持稳定的客户资源

这是一个十分乐观的观点,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认识这个短期优势。

从中国方面看:

第一,金融意识落后。

我国目前的市场经济体制脱胎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而长期生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个人客户,普遍缺乏金融意识,他们印象中的银行营业网点还局限于高高的大楼、豪华的装修、排着队的柜台等实体概念。

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依然习惯于传统的面对面式的银行服务,总觉得“往机器里存钱心理不塌实”,更别说电话、网络这种虚拟银行了(陈俏,2004;较长时期受计划经济和国有四大商业银行垄断国内金融市场局面的影响,人们很容易将银行的信用与国家信用联系在一起,潜意识下中资银行有国家信用作为支撑;西方发达国家的整个社会信息化程度比较高,金融信息化的速度适应于社会信息化的速度,而在中国,金融企业信息化程度领先于社会平均水平,很大程度上,客户从心理和认知上都不接受网上银行。

第二,中国银行业当局对外资银行的政策尚有一些限制,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规定:

“外国银行分行可以吸收中国境内公民每笔不少于100万元人民币的定期存款”,类似的规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外资银行的业务开展,对中资银行起到了一定保护作用。

从世界范围看:

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互联网掀起的行业狂潮,零售银行意识到,通过关闭银行分支机构、增加计算机的使用使之迅速地转向自助式服务技术,能够降低成本。

但是,到2000年时,顾客反馈回来的信息显示:

几个主要的顾客群更喜欢在银行分之机构办理业务,银行分之机构网络带给顾客对银行更强的持久性、信任感和稳定性的感觉。

这种“砖块加水泥”的实体银行更受到顾客的欢迎。

因为网络公司可能在一瞬间关门大吉,而实体公司更可能在下星期继续存在(王英姿,2007。

综上两方面,短期内仍有大量客户受制于传统关联观念、意识形态影响下选择传统的银行服务渠道,选择中资银行,而外资银行在网点和意识形态方面尚不能很好适应中国的环境,因此中资银行在短期内有稳定的

一、外资银行进驻我国的思考

二、激烈竞争中本土银行的生存问题

・学术要论

Consume

Guide・AcademeElite

20

客户群。

但是,中国潜在客户正在成长,他们是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接受了较好的教育,大都能使用电脑,思想观念比前代人有了大大提高,教育的普及使越来越多的人都能接受高等教育,国民现代金融意识将会大大提高,同时,在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背景下,国民的个人财富也将持续壮大,其金融需求尤其是金融理财服务的需求都在大大提高,届时他们会选择优质的金融服务产品,优质的银行,而不再局限于传统的银行服务方式,这时,外资银行的技术服务管理优势将得以施展,而有形的网点将不再成为招揽客户的优势。

鉴于此,中资银行必须充分利用这段缓冲期,采取措施大力在技术管理等方面缩小与外资银行的差距,获得自己的比较优势,保持竞争力,在中国银行业中继续生存壮大下去。

(一本土银行在不断变革中实力的提升从大一统时期承担会计出纳的职能,到专业化,到剥离政策性业务,再到最近一阶段所有制的改革,我们国家对于商业银行这一概念的认识不断深化,国内银行在不断调整、不断适应世界的变化。

同时金融从业人员素质及社会对金融关注程度不断提高,比如人们越来越多地关注原本司空见惯的银行排队问题。

总体来说,我国银行经过多年来的发展,各方面得到了改善并在逐步完善:

第一,我国银行总体实力已经壮大,截止2007年第一季度,银行业金融机构境内本外币资产总额达45.9万亿元,负债总额达43.5万亿元,与去年同期增长率分别为17.2%和16.3%,银行业资产占我国全部金融机构资产的90%以上(中国银监会2007年统计数据。

中国大银行在世界崛起,从市值规模来看,在全球十大银行中,我国已经有三家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榜上有名。

第二,资产质量越来越趋于良好,资金来源增长平稳,银行业经营状况良好,运营健康平稳。

银行业需求增长旺盛,银行业景气指数持续升高(表2,图1。

资料来源:

中国人民银行,国家统计局:

2007年第1季度全国银行家问卷调查报告(2007

第三,财务指标有很大改善。

资本充足率达标的银行从2003年的8家到2006年底

100家,达标银行资产占商业银行总资产的比重从0.6%上升到77.4%;主要商业银行损失

准备金缺口从2002年的1.34万亿元减少到2006年的4547亿元,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相应从6.9%上升到34.3%(中国人民银行,2006;不良贷款的贷款率和贷款余额保持“双降”,银监会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第一季度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12456亿,不良贷款率下降到6.63%。

第四,赢利能力稳步提升(如图2。

2006,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实现税前利润3379亿元。

其中,主要商业银行税前利润为

2409亿元,四家股改国有商业银行总资产敬回报率和股本净回报率平均达到0.9%和14.9%。

主要商业银行收入结构进一步发生积极变化,中间业务收入占比17.5%,盈利手段和渠道进一步增加,整体盈利水平和财务可持续能力都有较大提高。

图2:

主要商业银行利润(2002 ̄2006资料来源:

中国人民银行,银行业概况(2006

第五,从一个侧面的标准来看,国际著名评级机构相继提升了对我国主要商业银行的评级,我国银行国际地位稳步提高。

(二目前我国本土银行依然存在的问题

我国金融业起步比较晚,较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银行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观念意识差距

零售银行经营理念不够明确。

近年来外资银行零售业务获得频频点头,而国内批发银行业务发展出现瓶颈,国内商业银行在外部环境的逼迫、市场需求加大、未来得及周

密准备的情况下快速发展零售银行业务,一切都缺乏充足的理论准备和科学论证,以至零售银行业务缺位,经营理念尚未深入人心,有时成为应付形式的空口号,无法落到实处。

(1品牌模糊。

同质化和传统化特点还比较突出,难以体现个性化、差别化。

且往往是将产品销售出去就不管不问,将主要目标放在促销某种具体产品上而忽略目标客户对其品牌的认知度,轻视对客户的后续跟踪服务,目前仅有招商银行做的较好。

(2企业文化模糊。

表现在企业核心价值理念、经营组织

文化特征(包括决策原则,决策依据等、组织文化特征(包括员工行为准则,领导思维方法、素质、素养、能力评价标准等尚不清晰。

创新不足。

创新水平仍处于较低层次,思路狭窄,形式单调,缺乏适合我国国情并且符合客户需求的创新,而且创新成本高、利润率低,规模、层次和深度都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要。

(3营销观念滞后。

很多银行对顾客主动示好,抢客户挖员工造规模,而银行间、客户经理间相互倾轧;有些银行内部不重视市场营销,缺少营销人才,缺少营销的策略和手段;有些商业银行的各部门之间缺少在明确的营销战略指导下的整合;个别银行没有跨职能部门之间的协调,各机构没有形成一种统一的制度,基层行之间不能形成共同的营销理念,而是各自为政。

2.制度差距

第一,个人信息信用制度不健全。

这直接影响银行风险控制,也影响银行对客户的市场细分和对客户需求的准确把握。

一方面,我国各商业银行的零售业务刚刚起步,客户信息资源开发落后,缺乏足够的数据量和完整的个人客户档案管理,已有的数据质量较差,客户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处于较低层次。

另一方面,缺乏科学判定个人资信状况的标准和尺度,没有严格的数据录入和校验程序,金融机构之间的个人信息资料的沟通与交流更是空白。

第二,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尚不彻底。

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已有三家银行成功上市,中国农业银行上市目前也在酝酿之中,但原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后仍难以摆脱其国家政策性质,表现在股权过分集中,国有股一股独大(表3,国家完全绝对控股(汇金公司为国务院出资设立代表国家进行资产管理,这难以实现现代化商业银行利润最大化目标。

因为这种产权制度决定的国家绝对控股,往往会照顾其过多政策性因素,兼顾社会效应,而对经济性因素产生“排挤效应”,银行不能很好按市场配置资源。

同时,银行当前大多数情况仍是行长与党委书记合一,董事会,监事会,党委三权之间容易出现矛盾,决策出现真空地带,寻租行为难以杜绝,这种政企没有完全分开的现状,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商业银行目标还有差距。

表3:

三大上市国有商业银行主要股东持

三、目前我国本土银行与外资银行的差距

・学术要论

Consume

Guide・AcademeElite

21

2006年招股说明书;中国工商银行数据来源于中国证券报,2007年4月4日;中国建设银行数据来源于金融界

3.以人为本的服务欠缺

前不久发生的花旗银行与交通银行争夺

“爱立信”事件以及目前敏感而讨论激烈的“银行排队问题”集中反映了中资银行在“以人为本”服务环节上的欠缺,银行服务没有真正体现“以客户为中心”和追求价值最大化的经营理念。

在体制、组织结构、经营模式、业务流程等方面都未能围绕客户需求进行实质性的改变;在实际工作中“以产品为中心”的思想根深蒂固,不重视对客户需求的研究,不尊重客户体验;在“业务创造价值”的传统模式价值观影响下,只看到了银行价值创造的直接载体,忽视了为银行带来业务的主体(客户、为创造银行价值的手段(服务、为客户提供服务的主体(员工,导致客户价值没人关心、服务品质没人过问、员工为银行创造的价值不能作为

判断员工绩效的依据(张金斌,2006

4.产品设计时滞过长

由于目前大多数银行间实行总分行制,不仅在管理人员任命上完全垂直,在产品的开发和推广应用上也完全垂直投放。

而我国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程度不一样,因而不同地区不同阶层对金融产品需求不尽相同,于是出现了一种尴尬局面:

某地区基层支行或分行开发出一种适应客户的新产品因没有得到总行认同而被流产,即使得到认同,也需要经过复杂程序和较长时间;总行投入大量财力人力开发出一种新产品,经过从总行,分行,支行,到基层网点,从经济发达地区到欠发达地区层层递进式推广,之间经历的时间往往会很长,当到达某地区或基层支行时这种产品已经不适应客户需求了。

(一与时俱进,利用现代化技术拓展服务渠道

随着中国年轻一代步入社会,社会中坚人士的金融意识,知识水平,计算机应用水平,世界认知水平会普遍提高,中国经济的发展,整个社会科学技术急剧进步,计算机的普及,中国社会信息化水平会大大提高,同时社会经济发展带动金融需求的急剧提高,社会对先进的金融交易渠道接受程度会大大提高。

中资银行必须在技术水平方面缩

小与外资银行的差距,中资银行必须注重电子化、虚拟银行的发展。

同时,银行应主动利用现代通信加大宣传力度,扩大自己在零四、对本土银行提升竞争力的政策建议售业务方面的影响力和社会声誉以赢得客户

的青睐。

(二继续深化银行改革一方面完善原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

我国的国情要求对大型商业银行实行国家控股,但必须改变国有股一股独大的状况,由国有绝对控股向国有相对控股转变,实现股权多元化。

实现党委决策制向董事会决策制,行长决策制的真正转变,用市场化的手段运作银行,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另一方面,完善政策性银行功能,强化政策性银行职能,实现商业银行与政策性银行只能的合理剥离。

现行国家的绝对控股实际上反映了政策性银行的作用没有很好的发挥,国家不得不抓住大型商业银行,维系金融经济安全,照顾一些社会效应。

只有政策性银行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了,这些大型商业银行市场化转变才能彻底实现。

(三因地制宜地借鉴吸收外资银行的先进经验当然我们不要盲目地学习西方银行的一些做法,比如中国人到外资银行很可能每天做一样的事情,然后领取一份很好的薪水,但是中国人因为传统因素会很不适应这种机械似的生活工作方式,他失去了文化归属感和成就感,因此,外资银行的这种机制不适用于国内银行,这是传统文化因素决定的。

然而外资银行在产品设计的模式、吸引客户的做法和市场化管理的机制等方面的做法可以接受的.比如可以接受荷兰银行及时调整组织结构以适应市场瞬息变化的需求的做法,2000年,荷兰银行零售业务部新设立了产品开发部与销售管理部,以提高对市场的反应能力,强化内部垂直监管的需要;

2002~2003年,围绕“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新成立零售客户服务中心和银行顾问服务中心;2006年按照客户性质商业客户和消费客户分类,成立相应的消费客户部和商业客户部。

(四重塑组织结构

零售银行业务组织结构的优化是商业银行零售业务能够有效运转的基本前提。

零售银行业务组织结构优化的出发点是有利于实现集约化经营,以利于降低成本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办事效率,其基本方向是根据市场需求变化、满足客户需求、有效节约成本、有效传递信息、有利于科学决策等原则去建立自身的管理体制,实现垂直领导与水平决策相结合,决策权利适当下放。

(五抓紧传统产品设计的同时开发新产品,引入金融产品营销机制需求与供给关系新解释

银行要适应零售模式的转型。

经济学中强调需求很大程度上决定供给,有什么样的需求才生产提供某种产品,在现代实际运作中,我们似乎应改变这种观念,在不放松传统优势产品销售的基础上,银行根据可能的潜在客户需求主动开发新产品,引入营销机制,由专门销售人员挖掘开发目标客户,推销银行新产品,逐步培育市场需求;同时实行以对人的尊重和集体主义观念为核心的内部营销,外部营销,内外营销相结合。

参考文献

[1]魏春旗、朱枫,商业银行竞争力[M].中国金融出版社,北京,2005(5

[2]李浇,论我国商业银行零售银行业务的发展策略[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6年第6期

[3]贾蜀苇、游建军,浅析我国商业银行个人零售业务兴起[J].甘肃农业,2006年第3期

[4]污俊芳,中国“零售银行业务”发展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5]李曼,论服务营销与零售银行市场竞争力[J].金融研究,2006年第4期

[6]张金斌.,中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TimesFinance,2006.8.下半月

[7]郑璇,国内外商业银行零售银行业务对比及启示[J].海南金融,2006年第10期

[8]杨晓丽,我国商业银行开展零售业务的对策[J].经济纵横,2006年第9期

[9]徐文金,荷兰银行的零售业务[N].中国城乡金融报,2006.2.13

参考文献

[1]施华强,国有商业银行帐面不良资产、调整因素和严重程度:

19942004[J].金融研究,2005年第12期

[2]唐双宁,2004年5月13日在“落实宏观调控,进一步加强贷款风险管理座谈会”上的讲话稿

[3]贾署苇,信息问题、银行结构与信贷市场“沉默螺旋”配置效应[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4]王自力,香槟塔效应与中小企业信贷市场[J].金融研究,2004年第10期

[5]杨景胜,陈雅,正确认识银企博弈中的纳什均衡构建共同发展的新型银企关系[J].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6]金晓斌,现代商业银行与工商企业关系论[M].上海三联书社,1997年12月

[7]袁卓玉,建立新型银企关系与中小企业融资[J].企业经济,2004年第1期

财咨询、资产重组和操作以及资产评估企业包装等服务。

只有同时借助于资金和服务这两个渠道,银行才能和企业建立起更加丰满、牢固的血肉关系,以此帮助和促进企业的成长,进而改善银行自身的资产质量,推动银行业务的多样化,发掘新的利润增长点,拓宽收益来源,实现银企双方的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目标。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当前银企关系的新趋势就是发展成为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存共赢的关系。

在银企融合的关系中,企业有银行的资金保证、信息网络、信用关系以及银行参与指导,原有的经营与竞争能力便

会成倍地增加,产生一种巨大的“合力效应”,它包括企业高度的稳定、竞争力和富有实效。

银行以这样的企业为基础,必然具有真正的实力和坚实而稳定的发展基础。

基于银企间的共同利益,双方密切合作产生的“银企合力”不仅会消除信息不对称的不利影响,也将成为推动经济车轮的巨大力量。

(上接第16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计算机硬件及网络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