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园林理论基础.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227554 上传时间:2023-07-21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3.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篇 园林理论基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第一篇 园林理论基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第一篇 园林理论基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第一篇 园林理论基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第一篇 园林理论基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一篇 园林理论基础.docx

《第一篇 园林理论基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篇 园林理论基础.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一篇 园林理论基础.docx

第一篇园林理论基础

第一篇园林艺术理论基础

第一章园林艺术的特征

第一节园林美

一、美的概念:

1、古希腊毕达哥拉斯认为:

“和谐就是美”

2、德国黑格尔认为:

“客观存在与概念协调一致才形成美的本质”

3、辩证唯物论认为:

“美是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是人类通过劳动实践,把具有真和善的品质的本质力量,在对象中实现出来的,从而使对象成为一种能够引起爱慕和喜悦的感情的观赏对象,就是美”

二、园林美

美分为三种:

自然美、生活美、和艺术美。

生活美和自然美是一切艺术的泉源,而艺术美是概括和反映它们的。

生活中的美,不一定是艺术上的美,艺术美也不单是反映生活美与自然美,经过加工提炼,可以把不美的事物变成美的(如卡通形象)

1、自然美:

凡不加以人工雕琢的自然事物如泰山日出、黄山云海,黄果树瀑布,云南石林等等,凡是以声音、色泽和心态能令人身心愉悦,产生美感,并能寄景于情的,都是自然美。

自然美源于自然,是客观存在的,反映了人们的审美意识,只有和人发生了关系的自然,才能成为审美对象。

自然界的事物并不是一切皆美的,只有符合美的客观规律的自然事物才是美的。

自然美包含规则和不规则两种自然形式,它们互相结合,则要结合呈现和谐,便成为完美的整体。

气象景观和植物的季相变化,是构成园林自然美的重要因素,

2、生活美:

园林作为一个现实环境,必须保证游人游览时,感到生活上的方便和舒适。

(1)保证环境卫生、空气清新、水体洁净并消除一切臭气

(2)要有适宜人生活的小气候

(2)要避免噪音

(3)植物种类丰富,生长健壮繁茂

(4)要有方便的交通,完善的生活福利设施,适合园林的文化娱乐活动和美丽安静的休息环境

(5)要有可挡烈日、避风雨、供休息、就餐和观赏相结合的建筑物。

人们建设远离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人们创造接近大自然的机会,能够享受其特有的自然美,但毕竟不同于原始的大自然和自然保护区,他必须保证生活美的5个方面,相得益彰,才能更吸引游人。

3、艺术美:

人们在欣赏和研究自然美、创造生活美的同时,孕育了艺术美。

艺术美是自然美和生活美的拔高,因为自然美和生活美是创造艺术美的源泉。

自然物并不都是美的,只有当他的某些属性与人们的主观意识相吻合时,才能被人所赏识。

因而要把自然界的自然事物作为风景供人们欣赏,还需经过艺术家的声势、选择、提炼和加工,才能引人入胜。

4、园林美:

园林在生活美方面:

园林在自然美方面:

园林在艺术美方面:

园林既是满足人们文化生活、物质福利生活的现实物质生活环境,同时,园林又是反映社会意识形态与满足人们精神生活和审美要求的艺术对象。

所以园林美应该是生活美、自然美与艺术美的高度统一。

第二节园林的形式与内容

一、园林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内容与形式是矛盾的统一体,内容决定形式,而形式必须反映内容。

现代园林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开放性,是为了满足社会大多数人的需求。

因此古典园林的一些形式已经不适合现代园林了。

现代园林必须在旧的形式上不断革新。

二、园林的规划形式

1、规则式

(1)规则对称式:

西方园林的主要形式,以意大利台地园和法国平面园为代表

特点:

强调整齐、对称和均衡,有明显的主轴线,主轴线两边对称布置景物。

基本特征:

1、地形地貌:

以平地为主

2、水体:

水体轮廓为几何形体,驳岸整齐,以整形水池、壁泉、喷泉、瀑布为主,运用雕塑配合喷泉作为水体的主题。

3、建筑:

采用中轴对称均衡的方法

4、道路广场:

几何形

5、种植设计:

配置上强调成行等距离排列或作有规律的简单重复;材料上强调整形,修建成各种几何图案;

6、其他景物:

形式规则整齐

(2)规则不对称式:

构图是规则的,所有线条的有迹可循,但没有对称轴线,所以空间布局比较自由灵活。

植物配置多变化,不强调造型,绿地空间有一定层次和深度。

适用于街头绿地等小型绿地。

(3)自然式:

无明显主轴线,曲线无轨迹可寻。

以中国古典园林和英国风景林为代表

特点:

1、地形地貌:

富于变化

2、水体:

水体轮廓为自然的曲线,多以山石驳岸。

3、建筑:

不对称均衡的布局,并构成主要导游线控制全园。

4、道路广场

5、种植设计:

反映自然界植物群落自然错落之美;植物整形反映苍老虬劲

6、其他景物

(4)混合式

综合规则与自然的特点,把他们有机的结合起来。

创造出既有整齐明朗,色彩鲜艳的规则式部分,又有丰富多彩,变化无穷的自然式部分。

手法:

在较大的现代园林建筑周围或构图中心,采用规则式布局;在远离主要建筑物的部分,采用自然式布局。

规则式布局易与建筑的几何轮廓相协调,且较宽广明朗,然后利用地形的变化和植物的配置逐渐向自然式过渡。

第二章风景艺术

第一节风景与风景的欣赏

一、风景

风景是以自然物为主体所形成的,能引起美感的审美对象,而且是以时空为特点的多维空间,具有诗情画意,令人赏心悦目。

园林和风景名胜都是有许多孤立的、连续或断续的风景,以某种方式组接和流通所构成的空间境域。

黄山奇、泰山雄、峨嵋秀、华山险,都是这些空间境域内的风景特征。

有众多的景构成和谐的统一体,统一性愈强,其风景特征就愈明显。

风景的形象是多样的,高山峻岭、江河湖海、林海雪原、高山草原等等。

但凡能成为风景的,必定是以空间形式而存在的;而风景空间有植物要素的存在,而植物又会随时间变化产生季相变化,再加上空间中朝夕晨昏、风雪雨雾、春夏秋冬等种种变化,而具有时空变化的特点。

二、景的感受

1、景物是通过人的五官来感受。

2、景观感受的差异:

不同的景观给人不同的感受,景的特色越明显,给人的感受越强烈

对同一景观,不同的人、不同的时期,感受不一样。

职业、性别、年龄、文化水平、社会经历、兴趣爱好等的差异。

桃花,美丽、妖媚;人在得意与失意时感觉不一样;见多与见少的区别。

同一景物对同一个人,视点不同,感受也不一样。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三、景的观赏

景是供游览观赏的,游览方式不同,景观效果各异。

1、动态景观与静态景观景的观赏有动静之分,游览中应动静结合。

动是游,静是息,游览时应游息结合。

在园林绿地规划中,一般应从动与静两方面的要求去考虑,静观是给游人多驻足之点,动则给游人以较长的游览路线。

动态观赏,游人视点与景物产生相对位移,景物成为一种动态连续的构图;静态观赏点,其视点与景物位置不变,如看一幅立体风景画,整个画面是一幅静态构图。

而静态构图也正是摄影师和画家创作的对象。

由于时代的进步,现代人的游览方式也在发生改变:

既能步行,也能使用交通工具,交通工具的不同,游人的感受也会不一样。

(1)空中旅游空中旅游具有视野广阔、整体感强和地面分辨率高的特点。

俯视城市、山岭、河流、湖泊、山谷、农田、原野、森林等景色。

这种连绵不断的景色,是游览者感觉到,风景中任何一个物体都与整体有关,都是整体的组成部分。

(2)乘火车观赏乘火车观赏多注意窗户前方的景物,景物具游人的远近影响到景物后移的速度快慢。

当人在火车上以60公里的速度浏览景色时,选择较少,多注意景物的体量、轮廓和天际线。

这是沿路景色应有是当视距,景色不凌乱、不单调、连续而有节奏,丰富而有整体感。

据铁路10公里处的景物如树木,其高度不超过4m就不至于阻挡远处的山川和峰峦,在沿路在护路林代时,应注意将沿路的美景显露出来。

(3)乘汽车旅游由于汽车大小,开敞与封闭的不同,影响到游人视平线的高低,坐汽车视距近,较自由。

(4)乘船游览速度缓慢,既能注视前方,又能左顾右盼,实现更为自由

(5)骑车旅游更具灵活性,能进入汽车不能进入的地方,比步行速度快且省力,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在各景点间慢游细赏。

(6)步行游览

2、视点位置观景因视点位置高低而有平视、俯视、仰视之别。

(p37)

(1)平视观赏视线平望向前,使人有平静、深远、安宁的气氛,不宜疲劳。

平视风景与地面平行的线组,均有向前消失感。

距离越远景物越小,色泽越灰,能反映景物的远近与深度。

因而平视对景物的深度有较强的感染力。

平视风景都布置在开阔的江、河、湖、海之滨。

在视点处可设亭、廊等以供远眺。

(2)俯视观赏游人视点高,景物都呈现在视点下方,与视线平行的线组,均向下消失。

视点越高,景物就显得越小。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加之人的视点一般为1.5-1.7m,对周围景物产生严重的透视变形,圆的成了椭圆,方的成了长方,而俯视正可以还景物以本来的面目,可以看到全貌,尤其有图案的花坛。

俯视景观的空间垂直深度感特别强烈,由俯视点距景物的水平距离不同,又分为俯视鸟瞰和平视鸟瞰。

俯视鸟瞰,平视鸟瞰是远景,由胸襟开阔,目光远大,心旷神怡之感。

古典园林中,常在峡谷河川上的山上布置亭桥等建筑,居高临下,创造游览胜景。

(3)仰视观赏景物高度很大,视点距离很近或视点在景物下方,须仰视观赏,与视线平行的线条有向上消失感。

对景物高度感染力特别强烈,易形成雄伟、庄严、紧张的气氛。

园林中为强调主景的高大形象,可把游人视点安排在离主景高度一倍以内,使人没有后退的余地,只能仰视,借用错觉使景象显得比实际更高大。

古典园林中的假山。

平、俯、仰在赏景时是不能截然分开的,因为风景具有空间性。

3、观赏视距不论动观还是近赏,游人所在的位置被称为观赏点。

观赏点与被观赏景物之间的观赏距离称为观赏视距。

观赏视距影响着观赏的艺术效果。

空间景物都存在一个最佳观赏面和观赏角的问题,而这又与视角有关,在园林设计中事先给游人安排好赏景的视距和视点,能取得最佳观赏效果。

第二节景观的艺术处理手法p(24)

造景的指导思想,是因借自然,效法自然而又高于自然,做到虽由人做,宛自天开。

一、主配手法:

主景与配景的应用。

1、园林的主题,是园林的中心思想及中心内容,园林布局从主体到局部,都要围绕这个中心命题安排,使主题能够鲜明的反映出来。

2、园林的主景是全园的重点和核心,它是园林空间的构图中心,是主题或主体所在,是全园视线的控制焦点,也是精华所在。

在园林造景中,从整体设计到局部设计

3、配景起陪衬主体的作用,使主景突出,主配相得益彰。

但配景不能喧宾夺主。

(1)对比烘托:

山水对比(颐和园的昆明湖),体量对比,颜色对比等

(2)类似陪衬:

4、园林空间是一个景观序列,是由许多大小不同的空间组成的,每个空间都应有自己的主景和配景。

而在空间之间,也必然由主要空间和次要空间的区分。

高潮部分是主要空间,起景和结景作为付景。

色调上,也应有主调、付调、基调、配调之分。

5、突出主景的手法:

(1)主景升高:

能使背景简化(蓝天白云),不受其它环境因子的干扰,从而使主题的造型和轮廓线更为突出。

中国园林中的堆山和种植设计,常常使用主景升高的手法

(2)把主景放在主轴线的端点上:

一个轴线需要一个有力的端点,否则会让人感到轴线没有终结。

轴线的端点是安放主体的理想位置。

其次在轴线的焦点上,也是设主体的理想位置。

(3)动势向心:

凡是四面环抱的空间,在周围设置的次要景物,往往有向心的趋势,因此空间的中心就会成为向心的焦点,这里也最适宜设置主景

(4)空间构图重心:

园林的空间在构图上应保持均衡,主景也常常布置在整个构图的重心上。

规则式园林的几何中心和自然式园林的空间构图重心。

二、层次手法:

景物空间层次可分为三层:

前景、中景、背景;前景和背景都是有助于突出中景的。

中景的位置适合安放主景,背景用来衬托主景,前景则是用来装点画面的。

丰富的层次有利于增加空间层次感和深度感,使景色深远,丰富而不单调。

三、借景手法:

借景是将园内视线所及的园外景色,有意识的组织到园内来,成为园内景色的一部分。

“巧于因借”。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借景能扩大空间感,丰富园景,增加变化,且不费分文。

(现代城市要求还绿于民,单位拆除院墙,露出绿色)。

《园冶》还将借景分为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和应时而借。

借远方的山,叫远借;借邻近的大树叫邻借;借空中的飞鸟,叫仰借;借池塘中的鱼,叫俯借;借四季的花或其他自然景象,叫应时而借。

说明园内景物也可以相互因借。

借景的具体手法:

(1)提高视点的位置“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视点越高,视野越大,所见景物越多。

苏州园林中,叠假山、筑高台,高处设亭或轩,为借景创造条件。

但不能破坏原来所借之景。

(2)借助门窗或围墙上的漏窗窗子在园林建筑艺术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有了窗子,内外就发生交流。

窗外的竹子或青山,经过窗子的框框望去,就是一幅画。

颐和园乐寿堂差不多四边都是窗子,周围粉墙列着许多小窗,面向湖景,每个窗子都等于一幅小画(李渔所谓“尺幅窗,无心画”)。

而且同一个窗子,从不同的角度看出去,景色都不相同。

这样,画的境界就无限地增多了。

(3)开辟透景线为把远处的景物借过来,可开辟透景线。

四、景观组织手法:

对景、透景、障景、隔景

1、对景:

凡是与观景点相对的景称为对景。

(p38)

对景分正对与侧对,单对与互对

正对:

指视点通过轴线或透视线把视线引向景物的正面

侧对:

指视点与景物侧对

都是单对

互对:

指在视线两端都安排景物,同时都是视点所在。

2、透景:

好的景物被高于游人视线的地上物所挡住,就要开辟透景线

3、藏景、障景、抑景

藏景:

中国传统园林艺术讲究含蓄,“先藏后露,欲扬先抑”,所有的景都藏在后面,这样才能出其不意和引人入胜。

景越深,游性越浓。

障景:

在园内设障景,使视线受阻。

通过线路的组织,远景逐渐展开,达到“柳暗花明”的境界

双重性:

屏障景物,改变空间引导方向,而是作为前进方向的对景。

隔景:

将园林绿地分隔为大小不同的空间,使各空间具有各自景观,而互不干扰成为隔景。

实隔,虚隔,虚实隔

五、前景处理手法:

框景、夹景、漏景、添景等

1、框景:

2、夹景:

是运用透视线、轴线突出对景的方法之一。

3、漏景:

4、添景:

第三章园林色彩构图

第一节园林色彩

一、色彩:

指所有可见光波的色光,在视网膜上所引起的一切色觉,统称色彩。

三大属性:

色相是表示红、黄、绿、蓝、紫等颜色的特性。

饱和度亦称纯度,其实是指色彩的鲜艳程度,或色彩中含单色成分的多少,所以作为色彩感觉强弱的指标。

光亮度也可称为「明暗度」或「明度」,是用来表示色彩的明暗或深浅差别。

由于光源的强弱不同或色彩所含的黑、白、灰比例不同,令同一色相(Hue)有着深浅之变化。

举例说,粉红色比深红色含有较高的白色比例,所以粉红色便有着较高的光亮度。

二、园林色彩

园林是一个色彩丰富的空间,色彩也对园林的美感起着重要作用。

色彩协调,能使游人赏心悦目;色彩对比强烈,使人有厌恶感;色彩复杂纷繁,使人眼花缭乱,心烦意乱;色彩单调,使人不感兴趣。

冷色调,环境气氛幽静;暖色调,环境气氛活跃。

因此,如何科学的、艺术地运用色彩是园林设计中的重要问题。

三、色彩的感觉

人对色彩的感觉不是孤立的,还要结合客观实际。

(环境、对象、文化背景等等)

色觉的一般规律:

1、色彩的温度感觉

暖色和冷色

2、色彩的距离感觉

根据透视的原理,远处的颜色灰,近处的亮

暖色系感觉距离近,冷色系感觉远,

园林应用中,暖色可以使空间变小,具有围合性,使人感觉亲近。

冷色使空间变大,有开敞感。

3、色彩的运动感觉:

儿童游乐场所,多使用大红大黄的颜色,有动感。

4、色彩的方向感:

5、色彩的面积感

6、色彩的重量感

7、色彩的重量感:

第二节自然色彩与园林景观的关系

一、空气透视与色消视的景观效果

空气透视、色消视:

空气中的雾、烟或着灰尘能散射日光产生的效果

1.色饱和度减弱:

由于空气的不完全透明,使得远处的物体的色饱和度有所降低,在色相上偏蓝,在亮度上也有所变化。

2.雾化:

由于雾气的作用,使得远处的物体的清晰度降低,我们可对其作模糊化处理。

3.空气密度的变化:

当空气的温度不是均匀的时候,其各处的密度是不同的。

光线在密度不同的介质里传播的时候,其路径是有可能发生弯曲的。

我们透过热蒸笼的上方或夏天柏油马路的上方观察物体,就有一种升腾的感觉。

二、利用气象变化的自然色彩组成景观

色彩是物质的属性之一,无论天空、山水、岩石、植物、动物、建筑物、园林建筑小品等都会呈现出某种色彩,其中有一种物质的色彩是不受人的意志左右,就是自然气象的色彩。

如日出日落、天空云彩等等。

我们可以把这些有意识的组织到风景区或园林中去,如峨眉金顶、泰山日出、黄山云海、武夷丹霞赤壁等都成为著名的景观。

第三节构成园林色彩构图的因素:

园林色彩构图可分为三大类:

(1)天然山石、土面、水面及天空的色彩

(2)园林建筑、构筑物、道段、广场、假山石等的色彩

(3)园林植物和动物的色彩

一、天然山石、土面、水面及天空的色彩

1、色彩不受人为控制,多作背景处理,以远观为主。

2、天然山石、土面颜色多以暗色调为主。

与其相配的园林主景应采用明色调,起到对比衬托的作用。

山林庙宇多以橙黄色等明色调,与作背景的山林形成对比,更加突出。

3、天空的色彩变化很丰富,特别是朝霞和晚霞。

天空的色彩大多以明色调为主,以天空为背景的主景如雕塑、纪念碑、山丘上的树林、孤植树等,色彩应以暗色调或与蓝色天空有对比的白色、金黄色、橙色、灰白色等。

4、水本身是无色的,但因水体面积大小深浅,受光源色的影响而产生不同的色彩,同时也与水的洁净度有关,园林中可以通过水面产生倒影,形成独特的景观。

人工水体如喷泉、瀑布、水池等配上灯光可形成绚丽多彩的夜景。

二、园林建筑、构筑物、道路、广场、假山石等的色彩

1、比重不大,但与人的活动关系密切,对园林风景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2、园林建筑、构筑物多是人为色彩,而且色彩较稳定,持续时间较长,应与环境搭配得当。

(1)与园林环境的关系及既有协调又有对比

(2)结合气候条件

(3)颜色要表达功能效果

(4)适应群众爱好。

3、道路、广场、假山石在园林中应注意与周围环境相配合。

三、园林植物的色彩:

园林植物的色彩既活跃又稳定。

活跃:

随时间变化,受环境因子变化较大;稳定:

植物种植后位置固定不变,易为人所掌握。

著名景点有:

香山红叶

第四节园林色彩构图的艺术处理

园林空间色彩构成是由天然、人为、有生命、无生命的众多因子构成的,其中以园林植物的色彩最为丰富。

但植物色彩随季节变化,色彩构图时,应将各类素材的色彩在时空上的变化作综合考虑才能达到完美效果。

第四章园林构图艺术法则

第一节比例与尺度

一、比例:

任何物体,无论什么形状,在空间中都有三个方向,及长、宽、高的度量。

比例就是研究这三者的关系。

黄金分割:

必达哥拉斯发明,他认为数是万物的本质。

古希腊人按照黄金分割建筑神庙,五角星的长线与短线比也符合黄金分割;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认为黄金分割的定律在建筑上是不可违反的,书报的长宽比也是按黄金分割裁的。

比例是一个数学关系而不仅是一个感觉关系。

美感的产生建立在比例的关系上

比例体现在园林景物造型上,具有适当美好的关系,其中既有景物本身各部分间的关系,也有景物之间、各体与整体之间的比例关系,这些关系难以用精确的数字来表达,而是属于人们感觉上和经验上的审美概念。

二、尺度:

人与物的对比关系。

比例只能表明各种对比要素之间的相对数比关系,不涉及对比要素的真实尺寸,缺乏真实的尺度感。

为了研究建筑的整体与局部给人以视觉上的大小印象和其真实尺寸之间的关系,通常采取不变因素与可变因素进行对比,从其比例关系中衬托出可变因素的真实大小。

1、园林尺度:

指园林各个空间中各个组成部分与具有一定自然尺度的物体的比较。

园林中的尺度是由园林的功能、审美和环境所决定。

在功能上,满足人们休息、游赏的需要,桌椅、板凳、栏杆、台阶等就应该符合一定的尺度标准,适合人们使用。

在审美上,物体尺度应该符合人的欣赏心理。

在环境上,景物的尺度也应该与环境相配合。

不可变尺度:

按照人体的常规尺寸确定的尺度。

如踏步15cm,栏杆80cm,月洞门直径2m,等等。

可变尺度:

依具体情况而定的尺度。

如建筑的体量,雕塑的大小,等等。

不同的尺度给人以不同的感觉。

夸张尺度:

将景物的正常尺度放大或缩小,以达到造园意图或造景效果的需要。

如颐和园佛香阁到智慧海之间有一段登山道,台阶自然错落,但高度一般为30-40cm,目的在于创造一种等佛寺的艰难感,令游人产生畏惧感,使佛寺显得更加神圣。

家山上的建筑一般尺度大多偏小,通过对比显出山的高大。

三、尺度与比例

对比要素给与人们的视觉尺寸与其真实尺寸之间的关系一致时,就是正常尺寸,景物的局部与整体之间与人形成一种合乎常情的比例。

如果视觉尺寸小于或大于真实的尺寸就会产生特殊的感受,如乐山大佛的高大,儿童公园的小型雕塑等。

比例给予良好的尺度之中,景物恰当的尺度也需要有良好的比例来体现。

第二节多样统一规律在园林构图中的运用

一、多样统一:

把众多的事物,通过某种关系联系在一起,获得了和谐的效果,这就是多样统一。

是一切艺术领域中处理构图的最概括、最本质的原则,园林构图同样也要遵循这一原则。

多样意味着不同,不同就存在差异,有差异就有变化。

统一就是协调,也就是和谐,没有多样就无所谓统一,正因为有了多样才要统一。

多样统一反映了一个艺术作品整体构图中各个变化着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园林多样统一的处理手法:

构成园林的要素是多种多样的,我们需要通过一定的艺术手段让他们统一起来。

1、因地制宜、因情制宜、合理布局

根据园林绿地的性质、功能要求和景观要求,把各种内容和各种景物,因地制宜、因情制宜、合理布局,是实现园林多样统一的前提。

2、调整好主从关系

景物有差异,但都有主从关系,通过次要部位对主要部分的从属关系达到统一的目的。

在众多的构景空间中,必有一个空间在体量上或高度上起主导作用,其他起陪衬或烘托作用。

这样主次分明,相得益彰,才能共存于统一的构图中。

若是主体孤立,缺乏必要的配体衬托,即形成孤家寡人。

过分强调主体,喧宾夺主或主次不分会导致构图失败。

所以园林一定要重点突出,主次分明。

构图中建立良好的主从关系是达到统一的重要条件。

3、建立次要景物之间良好的协调关系

在众多的次要景物之间建立良好的协调关系,是构图达到统一的重要手段。

各次要对象之间应该彼此协调,以一定的构图形式互相联系,用适当的比例和尺度,合适的艺术构图法则,使之产生一种和谐的美,这就是统一。

4、调和与对比

构图中的各类景物,总有差异大小的区别。

差异小的景物比较类同,共性多于差异性,这样的景物组合在一起,容易协调,这类景物之间的关系就是调和关系。

差异大的景物组合在一起,他们之间的关系就是对比关系。

对比和调和只是同性质的对比,如大小、明暗、材质粗糙或光滑等等。

(1)调和调和本身就意味着统一。

调和手法广泛用于绘画、建筑、装潢的色彩构图中,采用同一色调,用以表现某种特定的情调和气氛,十分耐人寻味。

调和在园林中的运用,主要是通过构景要素中的石、水、建筑和植物等的风格和色调的一致而获得的。

园林中主要构成物是植物,尽管各种植物在形态、体量及色泽上都有差异,但总的看,他们之间的共性多于差异性,在绿色这个基调上得到了统一。

总之,用调和手法取得统一的构图,以达到含蓄与幽雅的美。

美国造园家认为城市公园里不宜使用对比手法,他们主张那里需要精神上、功能上、形式上和材料上的恰如其分,四周充满着和谐统一的环境,比起对比强烈的景物更为安静。

(2)对比把两个完全对立的事物作比较,叫做对比。

反把两个相反的事物组合在一起的关系,成为对比关系。

通过对比而使对立着的双方打到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

这也达到了构图上的统一。

对比是造型艺术构图中最基本的手法,所有的长宽、高低、大小、形象、光影、明暗、浓淡、虚实、疏密、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