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宅工程质量通病治理措施和实施方案.docx
《住宅工程质量通病治理措施和实施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住宅工程质量通病治理措施和实施方案.docx(4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住宅工程质量通病治理措施和实施方案
质量通病治理措施和实施方案
住宅工程质量通病治理措施和实施方案
第一节、工程概况3
第二节、质量管理组织架构3
第三节、质量通病防治方法及措施3
一、地基与基础工程3
1、土方开挖及回填3
二、主体工程4
1、模板工程4
2、钢筋工程6
3、混凝土工程9
4、砌体工程10
三、建筑装饰装修工程11
1、抹灰工程11
2、涂料工程12
3、门窗工程13
四、屋面防水工程15
1、钢性防水层15
2、SBS卷材防水16
五、建筑给水排水工程18
六、建筑电气工程22
七、通风与空调工程25
八、节能工程28
1、保温墙体渗水28
2、塑窗周边结露、霉变、窗台部位透风29
3、框架剪力墙与砌体填充墙交接处产生裂缝29
4、墙体泛霜、长毛防治措施......................................................................................................29
第一节、工程概况
本工程为剪力墙结构,砌块填充墙,酚醛板外墙外保温系统,墙面抹水泥砂浆,屋面采用SBS高聚改性沥青防水,卫生间采用聚氨酯防水涂料,窗采用铝合金窗。
第二节、质量管理组织架构
根据项目施工组织设计要求及合同要求,建立项目质量管理制度,质量保证体系、质量责任制、现场质量管理制度、质量目标及保证措施或检验试验、不合格品控制、质量改进、资料收集、整理、报批等,然后,给相关人员提供相应的检验验收标准、规范、记录表格及检测工具。
根据工程进展实施工序、检验批、分项、分部(子分部)、单位(子单位)工程验收、报验工作。
验收中发现不合格品,采取纠正或纠正措施,并组织复验,合格方可进入下道工序。
项目质量管理体系组织机构图
第三节、质量通病防治方法及措施
一、地基与基础工程
1、土方开挖及回填
1.1质量通病:
边坡塌方
采取措施:
开挖的坡度应根据不同的土层的特性选用适当的坡度;
在有地表水、地下水作用的土层开挖时,采取有效的降排水措施,防止因土层湿化,内聚力降低引起塌方;
边坡顶部严禁大量堆载;
对坑(槽)塌方,应清除塌方后作临时性支护措施;对永久性边坡局部塌方,应清除塌方后用块石填砌或用2:
8、3:
7灰土回填嵌补,与土接触部位作成台阶搭接,防止滑动;或将坡度改缓。
同时应做好地面井点降水工作。
1.2、质量通病:
浅基基坑槽底超挖
采取措施:
机械开挖时,槽底的控制标高应比设计标高提高15~30cm,机械挖完后,再用人工清槽;
改进机械挖土的铲斗,减小斗齿扰动土的厚度,相应减少槽底预留厚度。
配合专人,随挖随按槽底设计标高,进行人工清槽。
清除超挖范围的松土,按软弱地基处理。
1.3、质量通病:
场地积水
采取措施:
在施工前结合当地水文地质情况,合理设置场地排水坡(要求坑内不积水、沟内排水畅通)、排水沟等设施,并尽量与永久性排水设施相结合。
如果施工期跨雨期的,要做好雨期施工现场排水措施。
场地回填土按规定分层回填夯实,要使土的相对密实度不低于90%。
对已经积水的采用井点降水法。
沿场地周围打井排水,深井数量86口,井深18m。
钻孔直径600mm,水泥井管外径380mm,井管与孔缝隙粗砂灌实。
每口井内放置1.5KW潜水泵1台、配18m∅25管外露井口1m。
井与井间集水管采用∅75管连接,外排水采用3台3.5KW潜水泵、∅100管白龙管排至黎明河。
1.4、质量通病:
回填土密实度达不到设计和规范要求
采取措施:
选择回填的土料及其性质必须符合设计要求。
填土密实度应根据工程性质的要求而定,压实系数等于土的控制干密度除以土的最大干密度。
设计有要求时,要通过现场土工试验,并且严格进行分层回填夯实,加强对土料含水量的控制。
对不合要求的进行换土回填;翻出晾晒、风干后回填;填入吸水材料;施打挤密。
二、主体工程
1、模板工程
因模板缺陷会导致混凝土结构出现质量问题,主要采取预防措施防止模板缺陷的发生。
1.1、质量通病:
柱模板缺陷:
模板位移、倾斜、扭曲、胀模、鼓肚、漏浆。
采取措施:
支模前应先校正钢筋位置,弹线时对成排柱子的位置应找中、规方。
支模时应先立两端柱模,经校直、复核后,拉通柱顶基准线,依线按序立各个柱模。
在柱模底部应设定位盘和垫木,以保证柱底位置准确。
柱距较小时,柱间采用剪刀撑和水平撑;大柱距则应单独设置四面斜撑,以保证各柱模位置准确。
柱模应妥善堆放,使用前应检查、修整,分段支模连接应紧固,以防止柱模竖向倾斜、扭曲。
柱箍间距应根据柱子断面的大小及高度设置,木楞胶合板模应采用定形枋木加强阳角部位;组合钢模板在配板时,端头的接缝应错开布置,以增加柱模的整体刚度。
角部的每个连接孔都应用U形卡卡牢,两侧的对拉螺栓应紧靠模板,如有缝隙应用木楔塞紧,以免扣件滑移,使拼缝处产生拉力,造成漏浆。
1.2质量通病:
墙模板缺陷:
模板倾斜、胀模,模板底部和阴角部位不易拆除,墙根外侧挂浆,内侧“烂根”。
采取措施:
墙模板应按配板图组装,横竖背肋间距应按模板设计布置,对拉螺栓规格一般为Φ12~16。
浇筑混凝土前应检查对拉螺栓是否收紧,采用不易被挤压振碎的套管,墙模顶部应设置上拉杆,以保证墙体厚度一致。
木模或胶合板模的背肋宜设置在板面拼缝处。
采取导墙支模时,按墙厚先浇筑150~200mm高的导墙作为墙模板底部的内支撑,导墙混凝土两侧应平整;采取预制导墙块做内支撑时,找平砂浆应平整。
阴角模板的角不应呈锐角,应按拆模时间和顺序拆模。
1.3、质量通病:
楼梯模板缺陷:
楼梯底部不平整,楼梯梁板歪斜,轴线位移,侧向模板松动、胀模。
楼梯底板模拼装要平整,支撑应牢靠。
侧向拼缝应严密,钢木混合模板的配板刚度应一致,细长比过大的支撑应增设剪刀撑。
应对模板、支撑进行检验合格后,方可浇注混凝土。
1.4、质量通病:
梁模板缺陷:
梁模板底板下挠,侧向胀模。
圈梁上口宽度不足;底模端部嵌入梁柱间混凝土内,不易拆除;梁柱模板接头处跑模漏浆。
采取措施:
圈梁木模的上口必须设临时撑头,以保证梁上口宽度。
斜撑应与上口横档钉牢,并拉通长直线,保持圈梁上口平直。
组合钢模板采用挑扁担支模施工时,枋木或钢管扁担长度为墙厚加2倍梁高。
梁底模应按规定起拱。
支撑在泥土地面时,应夯实并铺放通长垫木,以确保支撑不沉陷。
梁底支撑间距应保证在钢筋混凝土自重和施工荷载作用下不产生变形。
当梁高超过600mm,侧模应加设钢管围檩。
1.5质量通病:
混凝土浇筑漏浆
采取措施:
严格控制混凝土原材料质量,优化配合比,控制塌落度。
控制模板质量,淘汰老化变形模板;确保模板纵横支撑牢固。
严格控制混凝土振捣时间,避免过振。
对模板缝隙封堵严密:
现浇板底模缝隙采用油漆腻子弥缝;墙、梁、柱侧模缝隙采用双面胶带弥缝。
柱、墙根部缝隙采用砂浆找平做底。
2、钢筋工程
钢筋工程是最容易出现质量问题的地方之一,在钢筋加工及绑扎的过程中有以下需要注意的要点:
钢筋调直后应进行力学性能抽检,调直后钢筋的强度、伸长率、截面尺寸应符合标准要求。
(7)直螺纹连接的钢筋下料应保证端面与轴线垂直、无马蹄形或翘曲。
丝头加工应经环通规、环止规螺纹检验和外观检查合格并形成记录。
接头连接完毕后,应进行拧紧力矩值检验和外露有效螺纹检查。
标准型接头丝头有效螺纹长度应不小于1/2连接套筒长度,连接后应有外露有效螺纹,但不得超过2P。
(8)楼层内梁上部钢筋连接位置宜位于跨中
范围内,下部钢筋连接位置宜位于支座
范围内且同一连接区段内钢筋接头面积百分率不宜大于50%。
抗震KZ纵向钢筋接头连接区应设置在距板面大于
范围内。
(9)框架梁柱的纵向钢筋不应与箍筋、拉筋及预埋件等焊接,竖向构件(框架柱、剪力墙边缘柱)纵筋定位不得采用纵筋与水平筋点焊的方式。
(10)框架柱、剪力墙暗柱箍筋采用直径12及以上的钢筋时,设计时应考虑调整纵筋保护层厚度,施工时应注意插筋定位,保证柱、墙中箍筋和构造钢筋的保护层厚度满足GB50010的要求。
(11)长度L大于8m的混凝土墙,或5m≤L≤8m且两端有端柱约束的凝土墙,混凝土配合比应采取补偿收缩或添加合成纤维等抗裂措施,同时水平分布钢筋的配筋率应≥0.3%。
浇筑后,应在12h内进行保湿养护,养护时间不得少于7d。
同一节点三条轴线及以上的梁交会时,应由设计明确各梁纵筋叠放顺序。
梁、异型柱、剪力墙暗柱截面宽度相同时,应有明确构造设计。
施工时因钢筋交叉造成梁角部纵筋远离箍筋弯角位置(不蹬角)的,应会同设计明确处理措施,不得随意添加蹬角纵筋。
施工梁、柱的节点区域,穿扎梁筋应保证箍筋复位,防止单肢箍、内箍漏设。
框架节点核心区,宜先按加密区要求确定箍筋圈数、肢数并穿套好(不固定)后,再穿扎梁筋,同时按间距调整固定箍筋。
主次梁交接处主梁宜先绑扎基本箍筋后,再按设计文件要求绑扎附加箍筋。
框架柱和剪力墙边缘柱内的单肢箍应在加工时就两端弯到位,采用落套箍的方式绑扎。
布置在建筑平面转折处的现浇板、屋面现浇板,板内应采用双层双向布筋,钢筋间距宜取150~200。
不规则现浇板内阳角、建筑平面外转角房间有墙约束的现浇板板角应设置放射形钢筋,钢筋数量不少于7φ8@100,长度应大于板短边净跨的1/3,且不小于1.5m。
角部房间设置转角窗时,该角部房间板厚不宜小于120mm,板角应设置联系窗端混凝土墙(柱)的板内暗梁,并设置放射形钢筋。
板面钢筋在制作时应控制钢筋下料长度及负弯矩筋的弯钩长度。
采用冷轧扭钢筋单边弯钩时,弯钩端应置于锚固区,并保证锚固长度要求。
梁底、板底钢筋支垫应采用统一规格的瓜米石、花岗石垫块,或选用合格的建筑塑料支撑件,布置间距不应大于1000㎜。
钢筋材质支撑件不得直接放置在模板上。
板面钢筋的支撑件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宜优先选用长板凳铁,分离式配筋应选用长板凳铁,支撑件间距不宜大于800㎜。
强弱电管线采用竖向穿梁方式布置时,应采用沿梁轴线方向分散穿梁方式埋设,管线距梁边≥50mm。
穿梁段梁箍筋间距不宜大于100mm。
若采用集中穿梁方式,应由设计明确加强措施。
现浇板内电气及智能等线管应避免交叉和过度集中布置,禁止三层及三层以上管线交错叠放,现浇板中的线管必须布置在钢筋网片之间,线管直径应小于1/3板厚,在板分离式配筋无上层钢筋区域沿管线方向应增设φ6@150,宽度不小于450mm的钢筋网片。
严禁板内水平埋设水管。
严格控制现浇板厚度,在混凝土浇筑前应做好现浇板板厚度的控制标识,每1.5~2㎡范围内宜设置一处,浇筑过程的应进行插签检查厚度。
混凝土楼板成型后厚度的检测按分户检验要求执行;板厚达不到设计要求的应由设计单位进行结构复算,并出具设计处理意见。
施工缝的位置和处理、后浇带的位置和混凝土浇筑应严格按设计要求和施工技术方案执行。
后浇带应设在对结构受力影响较小的部位,宽度为700~1000mm。
梁底模应设置独立支撑,保证梁板拆模后的楼盖受力状态符合设计要求,后浇带的混凝土浇筑宜在主体结构浇筑60d后进行,浇筑时应采用微膨胀混凝土。
针对出现的问题及采取的措施:
1.1、质量通病:
钢筋错位:
柱、梁、板、墙主筋位置及保护层偏差超标
采取措施:
钢筋绑扎或焊接必须牢固,固定钢筋措施可靠有效。
为使保护层厚度准确,垫块要沿主筋方向摆放,位置、数量准确。
对柱头外伸主筋部分要加一道临时箍筋,按图纸位置绑扎好,然后用Φ8~Φ10钢筋焊成的井字形铁卡固定。
对墙板钢筋应设置可靠的钢筋定位卡。
混凝土浇捣过程中应采取措施,尽量不碰撞钢筋,严禁砸压、踩踏钢筋和直接顶撬钢筋。
浇捣过程中要有专人随时检查钢筋位置,及时校正。
1.2、质量通病:
焊接接头质量不符合要求:
接头处轴线弯折或轴线偏心过大,并有烧伤及裂纹。
采取措施:
焊接前应矫正或切除钢筋端部过于弯折或扭曲的部分,并予以清除干净,钢筋端面应磨平。
钢筋加工安装应由持证焊工进行,安装钢筋时要注意钢筋或夹具轴线是否在同一直线上,钢筋是否安装牢固,过长的钢筋安装时应有置于同一水平面的延长架,如机具损坏,特别是焊接夹具垫块损坏应及时修理或更换,经验收合格后方准焊接。
根据《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JGJ18-2003)合理选择焊接参数,正确掌握操作方法。
焊接完成后,应视情况保持冷却1~2min后,待接头有足够的强度时再拆除机具或移动。
钢筋焊接前,必须根据施工条件进行试焊,合格后方可施焊。
焊接完成后必须坚持自检。
对接头弯折和偏心超过标准的及未焊透的接头,应切除热影响区后重新焊接或采取补强焊接措施;对脆性断裂的接头应按规定进行复验,不合格的接头应切除热影响区后重新焊接。
1.3、质量通病:
套筒挤压接头质量不符合要求:
挤压后的套筒有肉眼可见裂纹;挤压后套筒长度达不到原套筒长度的1.10~1.15倍,压痕处套筒的外径波动范围达不到原套筒外径的0.8~0.9倍。
采取措施:
套筒的材料及几何尺寸应符合相应的技术要求,并应有相应的套筒出厂合格证。
套筒在运输和储存时,应按不同规格分别堆放整齐,防止碰撞,避免露天堆放,防止锈蚀沾污。
压模、套筒与钢筋应相互配套使用,不得混用。
压模上应有相对应的连接钢筋规格标记。
钢筋与套筒应进行试套,如钢筋有马蹄、弯折或纵肋尺寸过大者,应预先矫正或用砂轮打磨;对不同直径钢筋的套筒不得相互串用。
挤压时务必按标记检查钢筋插入套筒内深度,钢筋端头离套筒长度中心点不宜超过1Omm。
挤压时挤压机应与钢筋轴线保持垂直,挤压宜从套筒中央开始,并依次向两端挤压。
挤压力、压模宽度、压痕直径波动范围以及挤压道次或套筒伸长率应符合规定的技术参数。
对挤压后的套筒有肉眼可见的裂纹,以及套筒伸长率和压痕直径波动范围不符合要求的接头,应切除重新挤压。
3、混凝土工程
1.1、质量通病:
混凝土塌落度差:
混凝土坍落度太小,不能满足泵送、振捣成形等施工要求。
采取措施:
正确进行配合比设计,保证合理的坍落度指标,充分考虑因气候、运输距离、泵送的垂直和水平距离等因素造成的坍落度损失。
混凝土搅拌完毕后,及时在浇筑地点取样检测其坍落度值,有问题时,及时由搅拌站进行调整,严禁在浇注时随意加水。
所用原材料如砂、石的颗粒级配必须满足设计要求。
对于泵送混凝土碎石最大粒径不应大于泵管内径的1/3;细骨料通过0.35mm筛孔的组分应不少于15%;通过0.16mm筛孔的组分应不少于5%。
外加剂掺量及其对水泥的适应性应通过试验确定。
1.2、质量通病:
混凝土离析:
混凝土入模前后产生离析或运输时产生离析。
采取措施:
通过对混凝土拌和物中砂浆稠度和粗骨料含量的检测,及时掌握并调整配合比,保证混凝土的均匀性。
控制运输小车的运送距离,并保持路面的平整畅通,小车卸料后应拌匀后方可入模。
浇注竖向结构混凝土时,先在底部浇50~1OOmm厚与混凝土成分相同的水泥砂浆。
竖向落料自由高度不应超过2m,超过时应采用串筒、溜管落料。
正确选用振捣器和振捣时间。
1.3、质量通病:
混凝土表面缺陷:
拆模后混凝土表面出现麻面、蜂窝及孔洞。
采取措施:
模板使用前应进行表面清理,保持表面清洁光滑,钢模应进行整形,保证边框平直,组合后应使接缝严密,必要时可用胶带加强,浇混凝土前应充分湿润。
按规定要求合理布料,分层振捣,防止漏振。
对局部配筋或铁件过密处,应事先制定处理方案(如开门子板、后扎等)以保证混凝土拌合物的顺利通过。
1.4、质量通病:
混凝土表面裂缝:
混凝土表面出现有一定规律的裂缝,对于板类构件有的甚至上下裂通;混凝土表面出现无规律的龟裂,且随时间推移不断发展;大体积混凝土纵深裂缝。
采取措施:
按施工规程及时进行养护,浇注完毕后12h以内加以覆盖和浇水,浇水时间不少于7d(对掺用缓凝型外加剂或有抗渗要求的混凝土不少于14d)。
大体积混凝土如初凝后发生表面风干裂纹,应进行二次抹面或压实。
所有水泥必须经复检合格后才能使用。
对大体积混凝土在浇捣前务必制定妥善的温控方案,控制内外温差在规定值以内。
气温变化时应采用必要的防护措施。
砌体工程
1.1、砌块排列不合理,组砌方法不对
a砌筑前,应根据建筑物平面和墙体情况绘制砌块排列图,尽量采用主规格砌筑,上下皮砌块错缝搭砌,纵横墙交错搭砌,保证砌体强度、整体性。
b砌块上下皮错缝搭砌的长度控制在不小于砌块高的1/3,也不应小于90mm,如个别排列不开,无法满足搭砌长度要求的,应按规定在水平灰缝内放置拉结筋或钢筋网片。
1.2、灰缝砂浆不饱满
a配制砂浆不用细砂或含泥量过高的砂,配合比计量应准确,一般稠度控制在5~7cm,应有良好的和易性、保水性,砂浆随拌随用,不准用隔夜砂浆。
b灰缝应均匀,灰缝控制在10~15mm范围内,砌筑时随砌随用原浆勾缝,应密实。
c水平灰缝宜采用“坐浆法”,铺浆,一次铺浆长度不宜超过800mm,铺浆后应立即放好砌块,一次摆正找平;竖向灰缝应采用“端面铺浆法”,即将砌块侧端面朝上,满铺砂浆,四边抹成八字形,与前面已砌好的砌块挤紧。
1.3、填充墙砌体裂缝
a外围护砌体无约束的端部应增设构造柱或采取其它可靠拉接措施。
b填充墙砌至梁底、板底时,应留一定的空隙,砌筑完应至少隔14天后方可补砌挤紧,起头收尾均应用预制混凝土块抵紧。
c空心砖填充墙与混凝土相交接处应用实心配砖排头。
d暗埋管线开槽处,应先清理、补槽后,再增加钢丝网抹灰处理,单边不应小于150mm。
e门、窗洞边距框架柱、构造柱或墙小于200mm时,应设置现浇混凝土门、窗垛,且应按设计配置构造钢筋,并不低于(图三)所示构造要求。
三、建筑装饰装修工程
1、抹灰工程
1.1、质量通病:
抹灰层空鼓:
抹灰层空鼓表现为面层与基层,或基层与底层不同程度的空鼓。
抹灰前必须将脚手眼、支模孔洞填堵密实,对混凝土表面凸出较大的部分要凿平。
必须将底层、基层表面清理干净,并于施工前一天将准备抹灰的面浇水润湿。
对表面较光滑的混凝土表面,抹底灰前应先凿毛,或用掺108胶水泥浆,或用界面处理剂处理。
抹灰层之间的材料强度要接近。
1.2、质量通病:
抹灰层裂缝
采取措施:
抹灰用的材料必须符合质量要求,例如水泥的强度与安定性应符合标准;砂不能过细,宜采用中砂,含泥量不大于3%;石灰要熟透,过滤要认真。
基层要分层抹灰,一次抹灰不能厚;各层抹灰间隔时间要视材料与气温不同而合理选定。
为防止窗台中间或窗角裂缝,一般可在底层窗台设一道钢筋混凝土梁,或设3Φ6的钢筋砖反梁,伸出窗洞各330mm。
夏季要避免在日光曝晒下进行抹灰,对重要部位与曝晒的部分应在抹灰后的第二天洒水养护7d。
对基层由两种以上材料组合拼接部位,在抹灰前应视材料情况,采用粘贴胶带纸、布条,或钉钢丝网或留缝嵌条子等方法处理。
对抹灰面积较大的墙、柱、槽口等,要设置分格缝,以防抹灰面积过大而引起收缩裂缝。
1.3、质量通病:
抹灰层不平整:
抹灰层表面接槎明显,或大面呈波浪形,或明显凹凸不平整。
采取措施:
基层刮糙前应弹线出柱头或做塌饼,如果刮糙厚度过大,应掌握“去高、填低、取中间”的原则,适当调整柱头或塌饼的厚度。
应严格控制基层的平整度,一般可选用大于2m的刮尺,操作时使刮尺作上下、左右方向转动,使抹灰面(层)平整度的允许偏差为最小。
纸筋灰墙面,应尽量采用熟化(熟透)的纸筋;抹灰前,须将纸筋灰放入砂浆拌和机中反复搅拌,力求打烂、打细。
可先刮一层毛纸筋灰,厚为15mm左右,用铁板抹平,吸水后刮衬光纸筋灰,厚为5~1Omm,用铁板反复抹平、压光。
1.4、质量通病:
阴阳角不方正,房间不方正,大小头
采取措施:
抹灰前应在阴阳角处(上部)吊线,以1.5m左右相间做塌饼找方,作为粉阴阳角的“基准点”;附角护角线必须粉成“燕尾形”,其厚度按粉刷要求定,宽度为50~70mm,且小于600。
阴阳角抹灰过程中,必须以基准点或护角线为标准,并用阴阳角器作辅助操作;阳角抹灰时,两边墙的抹灰材料应与护角线紧密吻合,但不得将角线覆盖。
水泥砂浆粉门窗套,有的可不粉护角线,直接在两边靠直尺找方,但要在砂浆初凝前运用转角抹面的手法,并用阳角器抽光,以预防阳角线不吻合。
平顶粉刷前,应根据弹在墙上的基准线,往上引出平顶四个角的水平基准点,然后拉通线,弹出平顶水平线;以此为标准,对凸出部分应凿掉,对凹进部分应用1:
3水泥砂浆(内掺108胶)先刮平,使平顶大面大致平整,阴角通顺。
(5)加强测量控制点的检查、复测。
2、涂料工程
1.1、质量通病:
漆面粗糙,漆膜中颗粒较多,色泽深浅不一致
采取措施:
涂刷油漆前,物体表面打磨必须到位并光滑,灰尘、砂粒等应清除干净。
要选用优良的漆料;调制搅拌应均匀,并过筛将混入的杂物滤净;严禁将两种以上不同型号、性能的漆料混合使用。
“漆清水”即浅色的物体本色,应事先做好造材工作,力求材料本身色泽一致;否则只能“漆混水”即深色,同时也要制好腻子使色泽一致。
对于高级装饰的油漆,应用水砂纸或砂蜡打磨平整光洁,最后上光蜡或进行抛光,提高漆膜的光滑度与柔和感。
1.2、质量通病:
涂层裂缝、脱皮
采取措施:
物体表面特别是木门表面必须用油腻子批嵌,严禁用水性腻子。
1.3、质量通病:
涂层不均匀,刷纹明显
采取措施:
遇基层材料差异较大的装饰面,其底层特别要清理干净,批刮腻子厚度要适中;须先做一块样板,力求涂料涂层均匀。
使用涂料时须搅拌均匀,涂料稠度要适中;涂料加水应严格按出厂说明书要求,不得任意加水稀释。
涂料涂层厚度要适中,厚薄一致;毛刷软硬程度应与涂料品种适应;涂刷操作时用力要均匀、顺直,刚中带柔。
1.4、质量通病:
装饰线与分色线不平直、不清晰,涂料污染
采取措施:
必须加强对涂料涂刷人员教育,增强质量意识,提高操作技术水平,克服涂刷的随意性与涂料污染。
涂料涂刷必须严格执行操作程序与施工规范,采用粘贴胶带纸技术措施,确保装饰线与分色线平直与清晰。
加强对涂料工程各涂刷工序质量交底与质量检查,尽量减少与预防涂料污染,发现涂料污染,立即制止与纠正。
3、门窗工程
1.1、门窗工程易出现质量问题及采取措施:
门窗二次设计单位必须要具备相应的设计资质,设计施工图必须经主体设计单位签章认可,有节能性能改变的门窗设计施工图必须经施工图审查单位审查合格。
门窗设计施工图应达到相应的深度,明确型材、配件等材料的规格及质量要求,连接固定的构造形式。
门窗加工前,应对其抗风压性能、空气渗透性能和雨水渗透性能进行定型检测,有节能要求的门窗应有传热性能检测。
检测结果达不到设计要求时,必须对门窗型式进行修改,重新检测合格后才能进行加工。
门窗安装应进行样板检查。
现场至少抽取一樘门窗进行解剖,检查内部构造、材质及拼装质量;防火、防盗、节能等特种门窗进场应提供有效的型式检验报告。
门窗洞口四周应按照门窗框固定连结位置设置预埋件,不得将门窗外框直接埋入墙体,砌体上的预埋件应使用小型混凝土砌块。
固定连结件位置应距边框及中横框、中竖框与边框交接处的两侧不大于150㎜,其它固定点间距不大于500㎜,每个连结件不得少于两个固定点。
连结件应采用厚度不小于1.5㎜,宽度不小于15mm的镀锌冷轧钢板,两端伸出窗框与墙体固定;组合门窗拼樘料的规格、材质及连接固定方式应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
门窗的密封
分层填充缝隙用的材料选用闭孔泡沫塑料、发泡聚苯乙烯等弹性材料,填塞厚度不宜大于20㎜,填塞不宜过紧,以能自行发泡膨胀,起到防水止漏、隔音保温、防止窗周结露的作用为准。
外口用防水砂浆弥缝。
应按规范要求在缝隙外表留5~8㎜深的槽口,注胶前应清洁表面,注胶后应检查注胶是否连续,防止漏注。
嵌缝胶不得有脱落、起皮,无弹性,胶面开裂等缺陷。
副框与门窗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