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高效课堂紧密相关的五项内容.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223618 上传时间:2023-07-21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45.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与高效课堂紧密相关的五项内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与高效课堂紧密相关的五项内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与高效课堂紧密相关的五项内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与高效课堂紧密相关的五项内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与高效课堂紧密相关的五项内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与高效课堂紧密相关的五项内容.docx

《与高效课堂紧密相关的五项内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与高效课堂紧密相关的五项内容.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与高效课堂紧密相关的五项内容.docx

与高效课堂紧密相关的五项内容

与高效课堂紧密相关的五项内容

——李富兴

打造高效课堂,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是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的重要途径,也是我们搞课改所追求的目标。

与高效课堂相关的内容很多,有的属于思想观念问题,有的属于认识上容易引起混淆的问题,有的属于方法和操作问题,今天,我仅选择其中联系最为紧密的五项内容来给大家讲一讲。

一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与价值取向;二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整体建构;三是高效课堂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四是高效课堂教学的基本策略;五是“高效课堂五环节教学法”的结构特点及操作要领。

一、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与价值取向

(一)、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

有效教学的提出也是“教学是艺术还是科学”之争的产物。

教学是艺术,这是20世纪以前在西方教育理论中占主导地位的教学观,它认为教学是一种教师个性化的、没有“公共的方法”的行为,是一种“凭良心行事”的、“约定俗成”的行为,主张影响教学过程的因素是复杂的,难以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

但是,随着20世纪以来科学思潮的影响,以及心理学特别是行为科学的发展,人们才明确地提出,教学也是科学。

也就是说,教学不仅有科学的基础,而且还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

有效教学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来的,它的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

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

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

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判断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标准。

具体到一节课,所谓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

在规定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师生对既定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这个定义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含义:

1、强调课堂教学时间的规定性

我们提出向课堂要质量是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向45分钟要质量。

就是说,在规定的时间内要完成教学任务,学生要扎实掌握所学知识,而不是把时间前伸后延,利用课下时间预习或做作业,加重学生的负担。

怎样评价教师的教学水平?

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评价:

(1)、高水平的教师向课堂要质量,低水平的教师向课后要质量。

(2)、高水平的教师注重教方法,低水平的教师注重教知识。

(3)、高水平的教师注重整体建构,低水平的教师零打碎敲。

2、强调教学目标的规定性

如果一堂课没有具体明确的教学目标,就很难评价课堂效率的高低。

美国教育学家布鲁姆说:

“有效的教学始于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和学生)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结果或标准。

3、强调目标达成的可测量性

教学目标有的比较容易测量,如知识目标与技能目标;有的不容易测量,如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但衡量一堂课的效果必须有可测量的指标,如果都是模糊的就很难说有效还是无效。

(二)、什么是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

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就是教学目标的方向性问题。

也就是说,在一节课上,在有限时间内,师生做什么最有价值。

比如,在数学课上,教师带着学生做游戏,虽然数学知识没有学多少,但学生很开心,有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但这节课的主要任务是什么,在有限的时间内做什么最有价值?

这就是价值取向问题。

再比如:

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问题。

例如有个老师正在上数学课,讲一元二次方程组的解法,突然从教室外面飞进来一只小鸟,学生们都抬头看,这位老师看学生们对小鸟感兴趣,于是话题一转,引导学生讨论起了对动物的保护问题。

有人觉得这是课堂的生成,是创新。

在数学课上讨论动物的保护问题是否有价值?

也有价值,但具体到这节课就是偏离了教学目标,是无效的。

再比如:

在一节语文课上,老师让学生表演一个小品,虽然这个小品与课文关系不大,但也能锻炼学生的表演能力和表达能力。

对这样的课如何评价?

特别在当前的课程改革中,有些教师只注重形式的活跃,堂堂都有分组讨论,堂堂都有表演和抢答。

这些都涉及到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问题。

老师和学生都要明确:

这堂课的主要任务是干什么,主要任务完成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就提高了。

对于三维的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问题,其关系应该是:

围绕知识和技能的获得,学生经历了什么过程,运用了什么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发生了什么变化,而不是游离于知识和技能之外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美国哈佛商学院经常给学生讲述一种很有效的做事方法:

叫做80对20法则

即任何工作,如果按价值顺序排列,那么总价值的80%往往来源于20%的项目。

简单地说,如果你把所有必须干的工作,按重要程度分为十项的话,那么,只要把其中最重要的两项干好,其余的8项工作也就自然能比较顺利地完成了。

课堂教学也是如此。

在一堂数学课上,有价值的事很多,比如让学生唱歌,可以增加他的音乐素养;让学生表演,可以增强他的表演能力。

但教师要清楚这节课的主要任务是什么,这节课主要是围绕什么来开展活动。

评价一堂课的标准不是看你搞了什么活动,而是看你完成了什么任务。

(三)、价值取向的长效与短效问题

对于同样的教学内容,不同的老师会有不同的教学方法,有的喜欢讲授,有的喜欢让学生自学,有的喜欢组织学生讨论。

不管采用什么方法,我们看的是结果,而不是形式。

从一节课来说是这样,但从长远来说,我们要考虑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要有利于他的终身学习,所以即使学生暂时不愿自学或自学能力不强,我们也不能图省事,一定要指导他自学,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一旦形成,其学习的自觉性和效率就会大大提高。

二、提高课堂效率的方法——整体建构

(一)、整体的原理

整体的原理就是系统的原理

1、要把整个学段看作是一个整体

(1)、教师要把握整个学段的教材,画出知识树

例如魏书生把中学语文作为一个整体研究,用“知识树”的形式概括了初中语文的知识结构。

再比如北京22中的数学特级教师孙维刚,从初一教到高三,连续六年大循环。

他在教初一数学时就开始渗透高中数学知识,因为他对整个高中和初中学段的数学知识非常熟悉。

他从来不给学生加课和补课,从来不给学生留家庭作业,直到高考前都在讲课。

而学生学得很好,考得很好。

有人问他数学怎么学?

他说:

“八方联系,浑然一体,漫江碧透,鱼翔浅底。

”他把这种教学方法叫做“结构教学法”,讲究新知识和旧知识的比较和联系。

再比如马芯兰把小学数学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她说:

知识就像一棵树,是有内在联系的一个有机整体。

小学数学就是掌握四个基本概念:

合差倍分,“合”是最基本的概念。

小学阶段整个抓一个“合”字。

有“合”就有“分”,在合分这两部分,就有不等和相等。

两份都相等,就是特殊情况了,就有乘除。

加减乘除是有内在联系的。

这个知识挖掘透了,老师就知道该在哪里下功夫,许多东西就水到渠成。

(2)、学段初教师要给学生介绍整个学段知识结构

2、要把整册教材看作是一个整体

(1)、教师要把握整册教材,画出知识树。

例如各科知识树

(2)、指导学生预习整册教材,写出教材分析

例如魏书生让学生搞教材分析

每学期开学第一节语文课,魏书生都喜欢问学生“这册新书学得怎么样了?

”很多学生回答:

“自学完了!

”“自学完了怎么办?

”“期末考试,检测自学成果!

”“什么时间考?

”“明天。

十几年来,他总是请教务处在放假前就把下学期的新教材取来,发给学生。

学生拿到新书后,他引导学生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写教材分析。

比如初二学生,暑假发第三册教材,就叫做《第三册语文教材分析》,共分为七个部分:

列生字表、列新词表、单元分析、习题归类、知识短文归类、书后附录、列文学常识简表。

3、要把整个单元看作是一个整体

(1)、教师要按单元备课,画出单元知识树。

(2)、提倡主题式单元整体教学的做法

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本,旧课本是按照文体的形式编排的,分为小说单元、诗歌单元、散文单元、文言文单元等等。

而新课标指导下的课本是按照主题的形式来编排的,每一个单元(或一组文章)围绕着一个主题,在文章的选择上尽量照顾到古今中外不同体裁的文章。

以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为例,共8个单元(8组),其主题依次是:

1.大自然的神奇;

2.观察与发现;

3.童话;

4.动物的描写;

5.世界遗产;

6.人间真情;

7.成长的快乐;

8.科技发展。

一个主题一般是一个话题(也有的是文体,例如童话;有的是写作技巧,如“观察与发现”“描写动物”等),围绕这个话题,从古今中外四个方面选择不同体裁和风格的文章(也有的单元不能全部照顾到这四个方面)。

这与过去语文课本的编排就有很大不同。

过去按文体编排的文章,虽然体裁相同,但在文章的主题思想上差别很大,所以每一篇文章都要归纳主题思想。

现在既然一个单元就是一个主题,也用不着每篇文章都去归纳主题思想,一个单元的文章就是一个大的主题,只是每篇文章的侧重点不同而已,学习每篇文章时只要找出这些不同就行了。

英语课本的编排虽然与语文课本不完全一样,也是以主题的形式来编排的,如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的初中一年级《英语》课本,每个单元(模块)就是一个主题,是以主题的形式来选择材料的。

课本的编排体例变了,教学的方式也要变。

教师要改变那种传统的教学思路,每篇文章都去总结主题思想、开发课程资源。

那样往往时间不够用,师生都感觉很累。

要根据新课本的编排特点,搞主题式单元整体教学。

所谓主题式单元整体教学,就是教师要把一个单元看作是一个整体,围绕单元的主题把课堂教学、课外阅读、写作、语文(英语)实践活动有机的整合起来,集中开发课程资源。

具体做法如下:

首先,要引导学生把握一个单元的主题

教师在备课时首先要阅读整个单元的文章,把握单元的主题,在每个单元的第一课时,教师就要把这个单元的主题、每篇文章的侧重点、整个单元的教学思路和活动安排告诉学生,同时布置单元活动作业,便于学生明确整个单元的教学目标和思路,在课下积极做准备。

以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为例,这一单元的主题是“古今中外的人间真情”。

在这个单元的第一课时,教师就要把这个单元的知识树呈现给学生,引导学生从整体上了解一个单元的主题和选材的特点:

古今中外人间真情——有朋友之情(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古)——有乡亲之情(《搭石》—今)——有民族之情(《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今)——有母子之情(《卡罗纳》—意)——有兄弟之情(《给予是快乐的》—美)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

古今中外人间真情——朋友情(《陈太丘与友期》—古)——家人情(《咏雪》--古)——兄弟之情(《风筝》—今)——同学之情(《羚羊木雕》—今)——父子之情(《拥你入睡》—今)——母女之情(《纸船》—今、诗)——母子之情(《金色花》—印)

其次,要整体设计一个单元的活动,把课堂教学、课外阅读、写作、语文实践活动有机地整合起来。

既然一个单元是一个主题、一个整体,教师在备课时就要备一个单元,整体设计一个单元的教学时间和教学环节,把课堂教学、课外阅读、写作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有机整合起来。

还以前边“人间真情”这一单元为例,在单元的第一课时,教师就要把整个单元的活动安排告诉学生。

假设一个单元需要三周的教学时间,在这三周的时间里,布置学生在课下搜集和阅读表现人间真情的诗歌、散文、报道,搜集反映人间真情的歌曲、图片、摄影,调查发生在本地区、本校甚至本班的人间真情的故事,体验自己与父母和家人的真情,后两类要写成文章。

本单元结束的最后一节语文课,或抽一个课外活动时间,安排一个主题班会或文化节,主题就是“人间真情”。

在这个主题班会上,同学们展示自己搜集的文章并朗诵精彩的片段,展示自己搜集的图片和摄影并讲述那感人的故事,表演反映人间真情的歌曲和小品,宣读自己的作文;发生在身边的真人真事,自己对父母和家人的亲情体验,等等。

这就把课堂教学、课外阅读、写作、语文实践活动有机的整合起来。

同学们再也不会感到语文学习枯燥乏味,课本上的东西离自己太远。

他们会真正地体验到:

语文是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的,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的外延就有多大。

课文仅仅是个例子,更多的东西需要我们自己来开发。

每次主题班会都要进行评比、奖励。

这样一来,同学们的积极性就调动起来了,如果一册课本有五个单元,一学期就有五个主题班会或文化节。

学生们往往会被“明日的欢乐”所吸引,充满期待。

为了准备文化节,同学们在课下就要认真地阅读,积极地调查和写作,他们不再把语文作业看作是负担,他们是在准备一场精彩的演出,是在展示自己的积累和才华。

如果一个文化节表现得不太理想,还有下一个文化节弥补缺憾。

这样,学生们就会像盼着过年一样盼着上语文课,盼着过文化节。

这正是新课程提倡和期盼的。

现在许多中小学都在搞读书活动,让学生们读古文、背古诗,但这种阅读活动往往是无序的,每个年龄段的孩子应该读什么书很难有一个完整地规划。

而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就能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中小学的语文课本是以主题的形式编排单元的,在教学一个单元的同时,提倡学生们课外阅读也读这一主题的书和文章;如果另外一个单元是“人与自然的和谐”,那就向学生推荐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的书和文章。

这样就使课外阅读成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就使开发课程资源落到了实处。

教师也不必发愁如何开发课程资源,也不必发愁平时让学生读什么样的书了。

现在中小学的作文教学有些也是无序的,每个学段大致有体裁的要求,但是写什么主题,教师往往没有整体的规划,甚至随心所欲。

如果和课堂教学结合起来,每个单元的主题就是学生写作的主题,围绕这个主题,让学生搞社会调查,写日记、写调查报告、写感想,学生们就不会觉得文思枯竭,就不会两周写一篇作文还发愁无事可写。

围绕主题写作,学生们可能在两周的时间里就会写出若干篇日记和文章,“我手写我心”,本来是很自然的事,写作一旦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就会像大江决堤,学生们就会有写不完的东西。

新课程提倡搞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许多老师也觉得缺主题、缺时间、缺材料,不好组织。

如果和单元教学结合起来,每个单元就是一个主题,就是一个主题班会或文化节,学生们为了准备这个主题班会或文化节就要积极进行调研、准备,语文实践活动不需要占用上课时间,学生们就像迎接新年一样精心的准备着、忙碌着、实践着,这项工作也落到了实处。

语文教学如此,英语教学也是如此。

也可以列出知识树,也可以组织单元教学。

如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的初中一年级上册《英语》第五单元的主题是“健康食品”,围绕这一单元的主题,教师在这一单元的第一课时就布置整个单元的教学环节和活动。

如果一个单元需要两周的时间完成,在两周末的一节英语课就是一个主题班会或文化节(也可以把相关的两个单元组合在一起),学生们可以围绕着这一单元的主题搞课外阅读、调查、写作活动。

课文中给出的单词仅仅是个例子,教师可以发动学生课下到超市和蔬菜市场调查,有哪些蔬菜、水果和饮料书上还没有,让学生拿来实物或制作成卡片,画上图写上英文名字,比哪个小组或同学找到的最多,记得最多。

书上可能只有20个有关食品和饮料的英语单词,而学生们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可能会扩展到50个甚至100个英语单词(知识树中的空白处就是让学生自己补充的),这就是开发课程资源。

在主题班会上,同学们可以展示自己找到的食品图片和英文单词,可以唱自编的水果歌,可以展示自己找到的与主题相关的英语读物,可以自编自演与主题有关的英语情景剧。

同学们再也不会感到学习英语困难,不会感到英语离自己太远,原来它也是生活中的一部分。

这样学生对英语学习就会有兴趣。

教材仅仅是提供了一个范例,并不是只学书上的几个单词。

不仅文科教学如此,理科教学也是如此。

例如新课标指导下的数学课本也是按照主题的方式来编排的。

这里的“主题”的含义不是语文教学中“主题思想”的意思,是“话题”的意思。

在中小学的数学课本中,每一章(单元)的题目都很明确,如“小数”、“分数”、“实数”、“多边形”等,这些都可以看作是“主题”,这一章(单元)的内容就是按照主题来选择素材和编排顺序的。

数学课本按照主题的方式来编排有何作用:

(1)有利于发挥知识的迁移作用

在数学中,许多知识的规律是共通的,如加法中有交换律和结合律,乘法中也有交换律和结合律,它们的实质是一样的。

大部分教师按照教材的编排顺序,全部讲完加法的运算定律后再讲乘法的运算定律,很少把加法的交换律和乘法的交换律放在一起讲,所以学生满脑子都是新知识,都是些互不相连的知识,不便于理解和记忆。

按照主题式单元整体教学的思想,教师在一个单元的教学中可以打乱课本的编排顺序,充分利用知识的迁移作用,把一些联系密切的知识集中到一起讲。

如人教版的小学数学实验教材第八册《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一章,主要是讲加法的运算定律和乘法的运算定律。

按照整体建构的思想,在这一章的第一课时,教师就要通过知识结构图的形式,把整章的主题和结构告诉学生,让学生明白这一章要学哪些知识,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并用知识树的形式呈现。

按照课本的编排顺序,教师要全部讲完加法的运算定律后才能讲乘法的运算定律。

按照整体建构的思想,教师可以打破这一编排顺序,把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放在一起。

加法的交换律是“交换加数位置它们的和不变”(a+b=b+a).

讲完加法的交换律后教师可以直接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

在乘法中如果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它们的积会变吗?

学生通过尝试可以很容易地归纳出乘法的交换律:

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同理,在讲完加法的结合律后可以直接讲乘法的结合律。

加法的结合律是“前两数相加或后两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

学完加法的结合律后教师可以直接向学生提出:

在乘法中是否也有这样的规律?

学生通过尝试会很快地归纳出乘法的结合律:

“先乘前边两个因数或先乘后边两个因数它们的积不变”。

这样通过知识的迁移作用,学生可以把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很容易地迁移到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本来两课时的内容用一课时就可以处理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再比如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数学第二章“相似”,“相似”就是这一章的主题,本章的内容是围绕着“相似”来组织和展开的。

这一章主要是讲了“相似多边形”和“相似三角形”,其实它们只是“相似”的例子。

教师在处理这一章时首先要单元备课,把一个单元看作是一个整体,在这个单元的第一课时就要引导学生思考:

“相似”的图形有哪些?

可以说数不胜数。

单是一个“相似多边形”也说不完,如相似三角形、相似梯形、相似长方形、相似平行四边形等等,而书中主要讲了“相似三角形”,这说明教材仅仅是个例子,许多课本上没有的东西需要我们去开发课程资源。

从“相似多边形”到“相似三角形”是从一般到个别的关系,我们首先要引导学生掌握“相似多边形”的基本特征,通过对比的方法,学生可以由相似多边形的特征直接推导出相似三角形的特征,教师基本不用讲,板书如下:

(略)

要把一个单元(章)看作是一个整体,围绕着单元的主题,理清单元内在的逻辑关系,充分运用知识的迁移作用,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在这一章,学生只要掌握了“相似多边形”的性质和特征,自己就可以推导出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和特征。

能否推导出相似梯形、相似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教师可以尝试一下。

(2)有利于运用数学的转化思想

教材编写者为了照顾到全国不同地区学生的水平,所以把数学课本中知识的难度台阶设置地很小,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

教师如果按照课本的顺序讲,学生可能学起来比较容易,但用的时间多,教学效率低,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

如果把一章的内容整合起来,引导学生寻找内在的规律,就可以大大提高教学的效率,节省教学时间。

例如小学数学中“乘法口诀”一章,按照课本的编排顺序,讲完了3的乘法口诀再讲4的乘法口诀,每个都要用一课时的时间,1—9的乘法口诀大约要用7—8课时的时间。

而运用整体建构的思想,一课时就可以把1—9的乘法口诀总结出来,再用1—2课时练习,还能节省4—5课时的时间。

数学教学中一个很重要的思想是“转化”,即把未知的问题转化为已知的问题。

例如学习乘法口诀的规律是:

“乘法变加法,递进加个几”。

“乘法变加法”的意思是:

学习乘法之前学生不会乘法,会什么?

会加法,只要把乘法转化成加法学生就会了。

“递进加个几”的意思是:

“几”的乘法就递进加个“几”。

下边以3的乘法口诀为例列表如下:

3

几辆三轮车123456789

几个轮子369121518212427

4

几辆小汽车123456789

几个轮子4812162024283236

再如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有一章是“多边形”,“多边形”就是主题。

在这一章的第一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多边形有多少种:

三角形、正方形、五边形、六边形、十二边形等等,说不完。

书中主要举了几种典型的图形,如矩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

教师不要孤零零地讲一种图形,在这一章的第一课时,教师就要把整章的知识结构图呈现给学生,让学生了解整章内容的知识体系以及各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图示如下:

(略)

(3)有利于把握一章内容的逻辑关系

小学数学相对比较简单,到了高中阶段,一章的内容比较多,如果不能准确把握整章内容的结构和各部分知识的逻辑关系,就会觉得满脑子都是概念,都是些支离破碎的东西。

许多版本的高中数学教材往往在每章最后的小结部分,把这一章的知识结构归纳出来。

按照整体建构的思想,在一章的开头部分,教师就要把一章的知识结构图呈现出来,首先让学生把握整章内容的结构,了解各部分之间的内在关系。

就如同新到一个城市,下了飞机或者火车,首先要买一张这个城市的地图,在头脑中有一张地图,走到哪里都不会迷路。

例如人教版高二数学选修2-2第二章《推理与证明》,这一章的知识结构图如下:

(略)

在这一章的第一课时,教师就要呈现这张知识结构图(或知识树),给学生分析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

这一章包括两大部分:

推理和证明。

推理是思想,是思路;证明是技巧,是方法。

在数学教学中,思想比技巧更重要。

而许多数学老师往往只注重技巧的教学而忽视数学思想的教学,所以学生遇到数学题时往往不知从何入手,苦于找不到解题的思路。

(举例略)

4.要把一篇文章看作是一个整体

(1)整体把握,画出知识结构图

(2)学习时先整体后部分

如课文结构图(略)

5.要把一类问题看作是一个整体

如有的老师把初中数学中的有关内容整合建构在一起,例如:

初一上册的可能性和下册的概率建构在一起;上册整式的加减可以和下册整式的乘除建构在一起;初一的变量和初二的函数可以建构在一起;初一的全等可以和初二的相似建构在一起等等。

6.要把学生的发展看作是一个整体

(1)要着眼于学生一生的发展

(2)要考虑学生整个学段的发展

三、高效课堂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先整体后部分的原则

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是先整体后部分,所以教学也应先整体后部分,要直奔主题,先做最主要的事情,后做次要的事情。

一个学段、一本书、一个单元、一篇课文的学习都要先整体后部分。

例如魏书生的语文“四遍八步读书法”:

第一遍,跳读(每分钟读完1500字的速度)。

完成两步任务:

1、识记作者及文章梗概;2、识记主要人、事、物或观点。

第二遍,速读(每分钟读完1000字)。

完成第三、四步任务:

3、复述内容;4、理清结构层次。

第三遍,细读(读的速度一般跟朗读相同,每分钟200字)。

完成第五、六、七步任务:

5、理解字、词、句;6、圈点摘要重要部分;7、归纳中心思想。

第四遍,精读。

完成第八步分析文章写作特色的任务。

速度服从需要,或一带而过非重点部分,或仔细推敲品味重点段落、关键词语。

2、学生自主学习的原则

教师在指导学生自学时要做到五个明确:

(1)、明确时间(用几分钟);

(2)、明确内容(学习教材的第几页什么内容);

(3)、明确方法(运用什么方法自学,要具体);

(4)、明确标准(自学达到什么标准,完成什么任务);

(5)、明确要求(学生自学之后教师怎样检测)。

3、激发学生潜能的原则

人的生命有限、精力有限,但智力无限。

人的生理潜力有限,但人的智力潜力无限。

教学的首要任务是激发学生的潜能和责任感。

满堂灌和满堂问都不能激发人的责任感。

4、当堂达标的原则

当堂所学知识做到懂、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自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