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传统文化下.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218555 上传时间:2023-07-21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0.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传统文化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六年级传统文化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六年级传统文化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六年级传统文化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六年级传统文化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六年级传统文化下.docx

《六年级传统文化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传统文化下.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六年级传统文化下.docx

六年级传统文化下

六年级传统文化(下)教学设计

李清照的《醉花阴》

课型新授授课时间2月19日总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人论世,了解有关李清照的文学常识,了解李清照在早期和晚期作品的不同特点。

2.反复诵读,把握意象,抓住意境,体会词中情感,领悟婉约派词的风格。

3.引导学生品味赏析诗词的语言,重点抓住情感意味浓的字.词.句进行分析,体会词作中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教学重难点

了解《醉花阴》的写作背景,体会词人是如何通过特定的意象表达孤独寂寞的情感的,体会词作情景交融的特点。

教学方法

诵读品悟.情感体验.对比阅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现在给大家提供一组评语,大家根据评语判断评价的对象是中国古代哪位文化名人。

——她是忧时伤世的赤子精魂;

——她是登峰造极的沧海愁人;

——她是旷古绝今的词坛奇女。

她正是“千古才女李易安,万古愁心李清照”。

她是沧海愁人,她有万古愁心,然而要解读她的一腔愁绪,却又是“怎一个愁字了得”!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李清照的两首代表词作《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和《声声慢•寻寻觅觅》,让我们一起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用心去感受她的万古愁心。

二.知人论世

南渡前:

内容——闺怨离愁词风——清丽柔媚

南渡后:

内容——怀旧悼亡词风——凄婉哀怨

三.《醉花阴》的写作背景

宋徽宗大观二年重阳节,赵明诚至仰天山罗汉洞观月,流连忘返;李清照独居青州归来堂,重阳赏菊,无人相伴,故作此词,以抒发寂寞无聊之感。

四.诵读,整体感知

听朗读录音,初步感知诗词内容,感受作者情感。

诵读:

要求要读通读顺,注意读出感情,结合课下注释边读边理解词的意思,并将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以期听课时解决解决。

五.鉴赏《醉花阴》

诗歌总体基调是“愁”,那接下来,我们就分析一下,作者“愁”的具体内容。

诗人在哪一句明确表示了她愁的具体内容。

为什么?

明确: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一句可看出。

重阳佳节,传统的家人团聚之日,而作者却孤身一人,相思之情油然而生。

愁的具体内容是思念丈夫,表现的是一种孤寂难耐之情

那么就这种情感来说,诗人主要是借助了什么意象表露出来的呢?

(一)把握意象,体会意境,把握情感

诗人将薄雾.浓云.瑞脑.金兽.玉枕.纱厨.西风.黄花这些意象聚合在一起构成一幅清冷萧瑟的画面。

作者在自然景物的描写中,加入自己浓重的感情色彩,使客观环境和人物内心的情绪融和交织。

黄花.西风是经常出现在诗词中的意象,诗人常利用这两个意象渲染氛围: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

由此可知西风.黄花这两个意象一般都与凄凉萧索的意境相关。

总结:

分析诗词时,只有把握住重要的有着特定情感倾向的意象,通过想像连缀形成完整的意境,才能准确把握诗歌情感。

(二)品读关键词句,体会情感

鉴赏一首诗词,除准确把握意象意境外,对语言的品味也是至关重要的。

先来看上片,上片开篇即用一“愁”字点明心情。

除此外,还有哪一字暗含了作者的心情,试结合上片分析。

品“凉”——一语双关。

表面上:

重阳秋夜,天气转冷。

玉枕纱厨,难御风寒。

深层面:

独居家中,爱人不在旁侧,内心感觉孤独凄凉。

这个字暗含了词人内心难以言说的情绪。

由此更加明确了愁的内容,就不仅是空泛的“愁绪”,而具体成相思而成的“寂寞之愁”

品“廋”

据说,李清照把这《醉花阴》寄给了在外地做官的赵明诚,寄托自己子的一分相思之情。

赵明诚先是很感慨,赞叹,看了半天之后又生出几分惭愧来,再看一阵子,就惭愧之上生出一些嫉妒之心,怎么能老婆比我写得好呢?

那不成,我现在好歹也是国家干部,在外做官,是不是?

我也得写几首词,让老婆看看,在才情方面也绝不让巾帼,看看,人家是巾帼不让须眉,他只能须眉不让巾帼了。

痛下决心,请假不上班了,把自己关在小屋里边,三天三夜废寝忘食,在那儿编啊,编了五十首词。

编完了,赵明诚动了个坏脑筋,他就把那个李清照的《醉花阴》搀到他这五十首词里头,然后找他好朋友陆德夫,老陆,你来看看啊,最近我产生了一批作品,你给看看我这些作品怎么样,陆德夫也是个实在人,左看右看,说,老赵啊,说实话,就三句写得好。

那赵明诚问哪三句啊?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正是《醉花阴》末句。

那我们也来品品这神来之笔的佳妙之处。

先看这三句中哪句是重点?

这句中哪个字是重点?

明确:

“廋”。

(结合全篇来品品这个“瘦”字的妙处。

①结构上,“瘦”字和首句的“愁”字呼应。

因为有刻骨的离愁,所以衣带渐宽,腰肢瘦损;

②手法上,运用夸张比喻,极生动地描绘出诗人因思念日渐消瘦的形象。

③内容上,末了一个“瘦”字,归结全篇的情意,上面种种景物描写,都是表达这刻骨的离愁的。

词人因相思而成的寂寞忧郁跃然纸上。

这一“瘦”字恰是全词的“词眼”。

愁—凉—瘦三字前后呼应,情感一气贯穿,内容衔接紧密。

总结:

诗人由愁生凉,满怀寂寞之意;因凉而形瘦,一片忧郁之情,由此可知,词人的愁是一种闺怨之愁,是因相思而致的寂寞忧郁。

课堂小结

此词是李清照的代表作之一,写重阳佳节对丈夫的销魂噬骨之相思,情调凄婉而又含蓄蕴藉。

这首词以“愁”字开篇,以“瘦”字作结,贯穿全词始终的是词人孤独愁绝之苦及销魂噬骨的思夫之情。

布置作业

1.熟练背诵全词并默写。

2.完成《步步高》相关练习。

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设计旨在通过规范化的教学流程,引导学生初步掌握词鉴赏的一般方法,从而学以致用。

由于学生在上节课就接触过李清照的作品,因此,在导入部分设置了对所学内容的简单回顾,使学生在产生亲切感的同时激发探究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我借助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着重引导学生发挥想象,通过对词中意象内涵的挖掘,把握词人的情感,赏析词作寓情于景的写作技巧,逐步理解李清照词的婉约.含蓄.蕴藉的特点。

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思考,各抒己见,师生进行了充分的互动,课堂气氛轻松.活跃,预设的各教学环节全都得以在课堂时间内完成。

我认为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更加注重教学语言的简洁与规范,并充分结合学生的实际与课堂反应情况,对课堂节奏和教学内容进行适时.合理的调整,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课堂调控能力。

李清照的《声声慢》

课型新授授课时间2月26日总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知人论世,了解有关李清照的文学常识,了解李清照在早期和晚期作品的不同特点。

2.反复诵读,把握意象,抓住意境,体会词中情感,领悟婉约派词的风格。

3.引导学生品味赏析诗词的语言,重点抓住情感意味浓的字.词.句进行分析,体会词作中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教学重难点

把握词人在创作《声声慢》时的社会背景及其心境,体会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把握词的意象,品味词的语言,体会词的意境。

教学方法

诵读品悟.情感体验.对比阅读

一.导入

播放《月满西楼》,意在激发学生兴趣,营造气氛,让生更易融入到词的意境当中。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破译李清照另一代表作《声声慢》中的无限愁情。

二.解题

慢指的是慢词。

慢词是宋词的主要体式之一,它与小令一起成为宋代词人最为常用的曲调样式。

由于曲调变长.字句增加.节奏放慢,与小令相比慢词在音乐上的变化更加繁多,悠扬动听。

于是,这也就适宜表达更为曲折婉转.复杂变化的个人情感。

三.鉴赏《声声慢》

既然我们抓住了一个“愁”字,那就以这幅对联为线索,在这个“愁”字上做文章,看看李清照在《声声慢》中怎样入愁,缘愁选了哪些景,为何而生愁?

(一)怎样入愁

多愁善感的诗人“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千般浓.万种深的“愁”该怎样抒发呢?

请同学们齐读此词,思考两个问题:

(1)正音;

(2)找出作者定下全词愁调的句子。

(1)生齐读,正音。

(提示学生哪些字音该注意)

(2)提问学生:

你能找出定下全词愁调的句子吗?

明确: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这句话你觉得体现愁绪的哪些层次感?

寻寻觅觅:

你觉得李清照在寻觅什么?

李清照当时的境况怎样?

明确:

当时的李清照国破家亡夫死,她可能在寻觅往日欢笑的岁月,流亡前的太平生活,丈夫在世时的爱情,还可能是其它心爱之物,但却又不知道该到哪里去找。

冷冷清清:

诗人她寻找到那些曾经失去的欢笑岁月了吗?

冷冷清清是指哪里冷清?

明确:

寻觅的结果不但没有寻回失去的东西,不但没有减轻内心的伤痛,反而在这冷清的环境中更生一种凄凉.惨淡.悲戚。

处境的冷清更衬托出人心境的清冷。

凄凄惨惨戚戚:

最后诗人的心理感受怎样?

用通俗的语言概括该是怎么样的情感?

明确:

这里是写诗人的心理感受沉痛.凄厉。

开头这句词定下了全诗悲苦愁绝的基调。

刚刚在读的时候大家有没有发现这十四个字都连用什么词?

(明确:

叠词)如果我将此句改为“寻觅,冷清,凄惨戚”好不好?

(明确:

不好,少了音韵美)李清照是运用韵律的高手,所以这七组叠词朗诵起来,便有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读起来朗朗上口,又别有一番愁情。

(二)缘愁选景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当作者带着满眼的忧愁来观察周围的事物时,“物皆着我色”,请问作者在词中选了哪些意象来表现她的愁呢?

明确:

淡酒晚风孤雁黄花梧桐细雨

意象探究

1.“晚”即可指晚上,也可指晚年,自喻晚年的凄苦悲凉。

用秋风渲染愁情。

2.秋天大雁由北向南迁徙,李清照南下避难,所以觉得大雁旧时相识,并且在一剪梅当中写过: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大雁尚且能按时南来北往,而自己却漂流困顿,寄寓他乡。

以前尚可鸿雁传书,现在丈夫已死,家人疏散,就算有千言万语,也无人可托,无处可传,内心已是永远的绝望。

3.黄花就是菊花。

李清照看到黄花的凋落,想到自己漂零的身世,憔悴的容颜,更是愁上加愁。

4.梧桐细雨象征着哀伤.愁丝。

总结:

我们刚刚分析的这些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意象,把词人的愁形象化了,生动化了,具体化了,无一字写愁,却处处惹愁。

(三)为何生愁

的确,“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此时此地,此情此景,已经不单单是一个“愁”字可以概括得了的。

尾句点愁,简单直白,反而更觉其神妙。

但此时的“愁”与诗人写《一剪梅》的“愁”相比又多了多少深刻的内涵呢?

作者为何而生愁?

从1103年李清照写作《一剪梅》至1151年左右写成《声声慢》,时间过了大概半个世纪,可为“一般愁字别样情,半世漂泊感生平”,到底命运在李清照身上刻下了哪些烙印呢?

让时间告诉你答案吧!

5.李清照大事记

1103-1126年:

与赵明诚结婚,婚后融洽欢娱,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研究,渡过了这生中最安宁.幸福的日子。

1126年:

北宋末日,腐败透顶,金兵入侵,围困京师。

1127年:

金灭北宋,二人所存的十余屋金石书画在战火中焚为灰烬。

1129年:

赵明诚孤身赴任,身染重病,八月十八日去世,李清照时年46岁。

1131年:

卜居浙江会稽,又逢盗贼,重病缠身,几欲丧命。

1132年:

再嫁张汝舟,可惜遇人不淑,9月提出诉讼,与张汝舟离婚。

被判刑两年。

1134年:

整理完成赵明诚遗著《金石录》。

1151-1156年:

李清照没子嗣,凄然一身,悲苦地离开人世。

无人知道死于何时,葬于何处。

由亡国到丧失,由再嫁到离异,由入狱到悲死,它们都一连串地发生在李清照身上。

晚景凄凉,没有子息的李清照就这么去了,带着一腔悲愤,悄无声息的去了,无人知道她死于何时,葬于何地。

连最公正的时间也没有记录。

了解这些史实之后,你能更深刻地理解李清照的愁了吧?

如果说李清照的前期的愁是闲愁.闺愁,那后期是什么愁呢?

课堂小结

作为一个女人,李清照何其不幸;作为一个诗人,她又何其伟大。

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句便工”,苦难不停地擦试着李清照的艺术灵魂,这些经历像重物一样压在她生命的弹簧上,但它们不能压垮李清照,相反,苦难越重,艺术的灵魂飞得越高。

布置作业

熟练背诵全词并默写。

教学反思

在学生有了点滴感受的基础上,我带领着学生随着多媒体步入李清照那个凄凉的世界中,去细细体会词人悲凉的人生!

学生看.听.体会,多种感官参与到词作形象画面的建构之中。

然后再让学生抓住词作中的场景,用自己的文字作展开式的表达,让学生在文中任选一个印象最深的场景,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把词人形象描绘出来,这里,学生的感受与体验.联想与想象.解释与描绘.写实与唯美等,构成奇异的交响乐。

经过学生心灵的转化,具体为淅淅沥沥的连绵雨.树叶凋零的梧桐树.秋风萧瑟中的独行图,等等。

学生对文字的咀嚼和心窗的打开过程其实就是言语的生成.心灵的升华和经验的转变过程。

 教学是门遗憾的艺术,在整节课的教学结束后,我还是感到了很多不足之处:

无形中削弱了对整体词句的品读,使词作的分析有些支离破碎,“愁”的深度和浓度都变浅.变淡了。

因此我觉得诗词的赏析一定不要驾空,意象的品读要容入具体词句,边读边品,每分析完一个意象,教师要用精炼的总结性语言帮助学生提升对此意象的把握和其与全词的内在联系。

没有留给学生充分的准备时间,在这个环节上没有让学生真正做到“自主.合作.探究”是我整节课的一大遗憾。

夏日绝句

课型新授授课时间3月5日总第3课时

教学目标

感受古诗的精练,喜欢读古诗。

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感受项羽宁死不屈的品质和诗人的爱国情怀。

教学过程

一.小小古诗朗诵家(背诵古诗,揭示课题)

1.背诵自己知道的古诗,争当小小古诗朗诵家。

2.揭示课题,简介诗人

二.作学习,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我会读

(1)学生自由读

(2)同桌读,你读我认真听,注意纠正字音

(3)请生读,其余学生评一评,教师相机指导

(4)听示范朗读

2.我会认

(1)自渎古诗.并读一读

(2)考考同桌

(3)汇报学习情况,游戏:

让美丽的星星出来吧

3.我想问

学生自由质疑,感知古诗。

三.读中感悟

1.学生自渎古诗边读边想:

你读懂了什么?

2.汇报交流。

3.前两句自由读,抓住人杰.鬼雄体会诗句,举例项羽,简单介绍四面楚歌的故事。

4.后两句在反复朗读中结合项羽的故事以及这首古诗的写作背景感受项羽宁死不屈的精神和诗人的爱国情怀。

四.深情朗读,深入体会

1.听课件朗读。

2.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这首古诗,看谁读得最好。

3.配乐朗读,感受诗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4.多种形式赛读,读出感情。

5.配乐齐读。

五.熟读成诵。

六.拓展

1.把这首诗有感情的背诵给父母听。

2.把这首诗的意思讲给同学听。

教学反思

这首古诗围绕一个“思”字,直抒胸怀,写出了英雄对待生死的态度,特别是“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已经成为格言警句,激励着一代又一代读者。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

初读,感知诗句;再读,了解诗意;品读,悟情入境;研读,融会贯通的方法进行教学,使学生在品词析句中潜移默化地感受赏析诗歌的方法。

课堂上我抓住“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两句诗,从修辞手法和思想感情两方面入手,进行深入赏析,体会项羽的英雄气节,李清照的赞颂.悲愤.担忧等复杂的感情。

课堂上给孩子创设情境,出示李清照.项羽和南宋的历史资料,从而使孩子们能融情于文本中。

学生的学习兴趣比较浓厚,在一次一次的朗读中将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并能结合古诗赏析明白做人的价值取向:

有正气.有骨气.有气节。

每个孩子心中都有崇拜的英雄,也激励自己努力去做这样的英雄,预设的教学目标就完成了。

最后通过欣赏名言警句.古诗,拓宽学生的视野,也感受到中华古诗词的魅力。

 每节课都会有遗憾,我的这节课也不例外。

回顾整节课的教学,心中有一份失落感,因为教学效果没有用自己班的孩子时好,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点:

1.教师的激情没有更好地带动学生的激情,在情感上没能产生理想化的共鸣。

2.教师心情有些急躁,当学生的回答有些茫然时,没有更好地去引导他们去思考,而是将自己的想法告诉孩子。

3.课堂上有个别学生的回答中有错误时没有及时纠错。

辛弃疾

课型新授授课时间3月12日总第4课时

教学目标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文意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教学重点

教学过程

一、人物剪影

默读课本47—48页原文和注释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文意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

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温馨点击:

第49页

六、活动广角:

第49.50页

七、成长阶梯:

第50.50页

八、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辛弃疾的《破阵子》

课型新授授课时间3月19日总第5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本词通过前九句与末一句进行对比、以壮衬悲来突出主旨的特色。

2.理解这首词用梦境来抒发报国之情的抒情方法,体会词的意境。

教学重点

理解这首词用梦境来抒发报国之情的抒情方法,体会词的意境。

教学难点

理解本词通过前九句与末一句进行对比、以壮衬悲来突出主旨的特色。

主要教具

多媒体

学法指导

指导学生小组交流赏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首词里我们已经接触了辛弃疾这个人物,南来著名的爱国词人,他力主抗金收复失地,他写的许多词都跟当时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有关。

他的词题材广阔、内容丰富、意境高远、风格以豪放悲壮为主,继承和发展了苏轼的豪放派词风,成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词《破阵子》是作者在江西上饶闲居时期的创作,是写给在抗金主张上志同道合的好朋友陈亮的。

这首词在风格上与《西江月》不同,大家在学习的时候注意体会

二、朗读请同学朗读,体会词的内容。

范读、齐读、点评小组自由朗读、交流、有自己的话说说对词的内容的理解。

(概括内容、感情)师生点评、交流。

词中形象地描写了抗金部队的壮观军容,豪迈的意气,道出了爱国英雄的一片爱国之心。

三、赏析诗句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写了醉里还挑灯看剑,念念不忘的是杀敌报国,(当时作者已经闲居已久,请缨无路,都受到南宋投降派统治集团的排斥和打击。

在现实生活中,韬晦之不暇,不可能触发他收复失地的雄心壮志。

只有在喝醉酒的时候,使他能暂时忘却现实,而通过“挑灯看剑”的举动,生动地表现出来。

)在迷离的恍惚的醉态中,英雄酣然入梦,一梦醒来,各军营里连续响起了雄壮的军号声。

他的神志立即回到了军营里,“吹角连营”意味着动员令已经下达,军心振奋,这是诗人的愿望,也是人民的愿望!

投入备战。

下两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两句,意气激昂,形象阔大,这应该是具体描绘动员令下达的情况,部下的官兵们分食烤熟的牛肉,军队奏起雄壮的战歌。

进一步渲染了军中的战斗生活气息,官兵斗志昂扬。

“沙场秋点兵”。

人们仿佛看到了这支队伍的赫赫军威,秋天在沙场上检阅军队,阵容威武雄壮秋高马肥,秋又是肃杀之气,都和“沙场”、“点兵”结合得很密切,把杀气腾腾的气氛渲染得符合实际。

“点兵”意味着就要对敌人下总攻击令而进入战斗的阵地了,只用五个字,就笔酣墨饱地对上文所描写的情况作出了出色的小结。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两句是说马飞快如的卢(的卢,良马名),弓弦惊如霹雳。

马作的卢飞快:

是运用典故,“的卢”是古代著名的快马,相传一跃三丈,这里用来比喻战马都像的卢那样飞速奔驰。

其所以如此组合,是为了突出“快”和“惊”,英雄们骑着快马,拉着有力量的弓,飞驰战场,英勇杀敌,生动地描绘了惊险激烈的场面,进一步刻画了冲锋陷阵、杀敌报国的抗战英雄形象。

使读者对爱国将士们冲锋陷阵,所向无前的英勇气概,历历如在目前。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指完成了军王统一大业,自己也取得了深厚英名。

两句意味着作者看到大功告成,踌躇满志,从而发出愉快的欢呼声,连调子也是轻松而又大气磅礴的。

这是作者的壮志也是理想。

字里行间洋溢着爱国的热情。

这两句中的君王、功名的念头表现得很明显;但我们放在具体的历史条件下看,封建时代的爱国主义事业是离不开“君王”和“功名”来实现的。

问:

作者在结尾处为什么说“可怜白发生”?

转笔使感情从极高点跌落下来,剩下的只有悲愤,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感慨,壮志和理想是美好的,可是祖国没有统一,自己没有功名,却已经年纪大了,生了白发,没有机会了。

作者从21岁起投笔从戎,从军杀敌,23岁时,集合突入军营,生擒叛将,智勇双全,气吞山河。

40岁以后一直闲居在农村,“可怜白发生”,把自己的悲愤展现在人们眼前。

在理想与现实的强烈的对比下,使千百载下的读者对作者那种报国有心,请缨无路的愤慨,还觉得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四、构思特点

梦境和现实相结合,来抒发抗金救国的远大理想及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五、学生总结内容、意境。

小结:

全词写“壮”,基调豪迈高亢、大气磅礴。

通过梦境中的战争场面的描写,表达了作者的收复失地,抗金卫国

的远大理想,抒发了现实中的壮志难酬的悲愤。

六、作业自选一首辛弃疾的词赏析,描绘其中的意境。

教学反思

对于古诗词的教学一直认为是个难题,特别是初中阶段的宋词。

本节课选取的是稼轩的豪放名作《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词作写得是壮怀激烈、豪情满志,词中写梦境、写现实、用典故,对于初中学生来说,理解上有一定难度。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特以羽泉的歌曲《辛弃疾》为导入切口,歌词大量运用了辛词名句,第一句便是“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使人感到很亲切。

要读懂宋词,对历史、对其人其事必须要了解,为此课前让学生找课外资料是非常必要的,然后课堂上交流分享,老师作补充和总结,只有明白了这些才会理解词作的意境。

接着巩固新词,翻译词文。

词作的分析,我主要从词的“壮”为切入口,分析其“壮”在何处?

有军营生活的雄壮、有战斗场面的壮烈、有雄心壮志的豪壮,接着点明梦境与现实的差距,使学生恍然明白作者悲壮何来?

从而完成对词作的解读。

本词写“沙场秋点兵”很有气势,让学生体会词的意境,发挥想象,写一段文字,展现“沙场秋点兵”的生动场景。

既是练笔,又是巩固词的内容。

不足之处,内容量较大时间较紧,引导学生多角度考虑问题不多,多媒体字体、背景处理不佳。

综上,我要再接再厉,更上一层楼。

辛弃疾的清平乐

课型新授授课时间3月26日总第6课时

教学目标

1.读熟这首词

2.理解其词的意境

教学重点

感悟其思想境界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这节课,老师和大家来学习一首词,大家看课题,谁来读?

2.今天学的这个题目与以前读的古诗题目有什么不同

这篇课文是一首词,“清平乐”是这首词的词牌名。

在古时候,词是用来演唱,就今天的歌词一样,“清平乐”这个词牌名就规定了这首词的曲调。

“村居”才是这首词的题目。

也有好多词只有词牌名并没有题目。

3.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课题,注意把它读准,注意中间的停顿。

这首词的作者是谁?

他是南宋最伟大的爱国主义词人辛弃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我们看词的内容,他又与词有什么不同

2.昨天老师布置同学们预习了这首词,词会读了吗?

指名读,评价,在指名读,评价,齐读。

3、理解词义,体悟情感

1.人们常说: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词也一样。

别看这首词短短几句,但是你细细品味就会发现每一句都描绘了一幅美丽生动的画面。

下面清同学们自由轻声的读这首词,你仿佛看到了那些画面?

2.分组交流。

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工作总结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