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化实验思考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217597 上传时间:2023-07-21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194.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物化实验思考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物化实验思考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物化实验思考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物化实验思考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物化实验思考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物化实验思考题.docx

《物化实验思考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物化实验思考题.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物化实验思考题.docx

物化实验思考题

物化实验思考题(下册)

乙酸乙酯皂化反应

1.配制乙酸乙酯溶液时,为什么在容量瓶中要事先加入适量的去离子水?

答:

在容量瓶中事先加适量去离子水,可使乙酸乙酯滴入水中形成溶液,减少挥发。

2.将NaOH溶液稀释一倍的目的是什么?

答:

测定κ0时将NaOH溶液稀释一倍是为了使之与反应液中NaOH溶液初始浓度一致。

3.为什么乙酸乙酯与NaOH溶液的浓度必须足够的稀?

答:

因为只有溶液足够稀,每种强电解质的电导率才与其浓度成正比,溶液的总电导率才等

于组成溶液的各种电解质的电导率之和,才可通过测定反应液的电导率来跟踪反应物浓度的

变化。

4.如果NaOH与CH3COOC2H5起始浓度不相同,试问其动力学方程式如何表示?

测得的k值与本实验结果是否相同?

答:

若乙酸乙酯与NaOH溶液的起始浓度不等,则应具体推导k的表达式。

设t时生成物浓度为x,则反应的动力学方程式为dx/dt=k(a-x)(b-x)⋯

(1)令NaOH溶液起始浓度等于a,乙酸乙酯溶液起始浓度等于b。

当a≠b时,将上式积分得:

k=[1/t(a-b)]ln[b(a-x)/a(b-x)]⋯

(2)当a>b时,有:

NaOH+CH3COOC2H5=CH3COONa+CH3CH2OH

t=0ab00

t=ta-xb-xxx

t=∞a-b0bb

则:

k0=aA1

k∞=bA2+A1(a-b)

kt=A1(a-x)+A2x

联立解之,得x=b(k0-kt)/(k0-k∞),代入式

(2),得

k=[1/t(a-b)]ln{[a(k0-k∞)-b(k0-kt)]/a(kt-k∞)}

k∞的测定:

配制(a-b)浓度的NaOH和b浓度的NaAc混合溶液,在与反应相同条件下

测其电导率。

当b>a时,有:

NaOH+CH3COOC2H5=CH3COONa+CH3CH2OH

t=0ab00

t=ta-xb-xxx

t=∞0b-aaa

则:

k0=aA1

k∞=aA2

kt=A1(a-x)+A2x

联立解之,得x=a(k0-kt)/(k0-k∞),代入式

(2),得

k=[1/t(b-a)]ln{[b(k0-k∞)-a(k0-kt)]/b(kt-k∞)}

k∞的测定:

配制(b-a)浓度的乙酸乙酯,a浓度的NaAc和b浓度的CH3CH2OH混合溶

液,在相同条件下测其电导率。

以ln{[b(k0-k∞)-a(k0-kt)]/b(kt-k∞)}对t作图得一直线,由直线斜率求k。

从得到的动力学方程可以看出,二级反应的速率常数与初始浓度有关。

当a、b相等时,

速率常数与初始浓度成反比。

5.若实验中用二次水代替电导水可能会产生的影响是什么?

答:

通常二次水中含有杂质(电导率一般在10-5S·cm-1),如从空气中溶入的CO2和一般玻璃器皿上溶下来的离子,将会影响电导率的测量。

但在实际的计算过程中,水的电导率kw的影响可被消掉。

本实验中用去离子水代替电导水,二者的电导率相近,约为10-6S·cm-1,即10-3mS·cm-1(在本实验的测量精度以下),故不会对结果产生影响。

6.反应分子数与反应级数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反应级数只能通过实验来确定。

试问如何从实验结果来验证乙酸乙酯皂化反应应为二级反应?

答:

设乙酸乙酯皂化反应为二级反应,可得到速率方程的积分式。

若反应物浓度相等,并设为a,则有:

k=(1/t)[x/a(a-x)]。

可用两种方法来验证:

(1)在反应的不同时刻取样,并立即终止反应,然后用化学分析方法测定某反应物或生成

物的浓度,并将测得数据代入方程计算k值。

若k值为常数,则可判定反应为二级;

(2)用物理化学分析法测定反应进程中某物理量(如电导率)的变化,根据推导出的含有所测物理量的速率方程作图。

若得直线,则可判定反应为二级。

7.如果乙酸乙酯和NaOH溶液均为浓溶液,试问能否用此法求得k值?

答:

不能。

因为浓溶液中强电解质的电导率不与其浓度成正比,失去得到此动力学方程的前提,所以不能求得k值。

8.本实验为什么可以用测得的反应液的电导率来代替浓度变化?

答:

因为本实验的反应液中只有NaOH和NaAc两种强电解质,并且OH-离子的电导率比Ac-离子的电导率大许多。

在反应溶液的浓度相当低的条件下,可近似地认为溶液的电导率与OH-离子的浓度成正比,所以可用测得的反应液的电导率来代替浓度变化。

9.为什么本实验要求反应液一混合就开始记时?

此时反应液中的a应为多少?

答:

因为本实验的速率方程积分式为:

k=(k0-kt)/kat+k∞,由kt~(k0-kt)/t直线的斜率m=1/ka知,k=1/ma,即速率常数k与起始浓度成反比。

所以必须一混合就开始记时,此时反应液中各反应物溶液的浓度为原溶液浓度的1/2。

10.乙酸乙酯皂化反应为吸热反应,试问在实验过程中如何处置这一影响而使实验得到较好的结果?

答:

将反应物溶液预先在恒温槽中恒温10分钟,然后取出迅速混合均匀,淋洗电极并将溶液倒入已恒温的大试管中进行测量;在处理数据时,舍去前8分钟的数据,用8-40分钟内的数据作直线拟合。

11.本实验为何要在恒温条件下进行?

而且乙酸乙酯和NaOH溶液混合前都要恒温?

答:

因为乙酸乙酯皂化反应为吸热反应;反应速率常数是温度的函数,所以必须恒温。

乙酸乙酯和NaOH溶液混合前都恒温为的是使反应液尽快达到反应温度。

12.各溶液在恒温及操作中为什么要塞好塞子?

答:

一是防止乙酸乙酯挥发,二是防止NaOH溶液吸收空气中的CO2,改变其浓度。

13.在保证电导率与离子浓度成正比的前提下,乙酸乙酯和NaOH溶液的浓度高些好还是低些好?

答:

高些好。

因为这样电导率变化值大,测量的相对误差小。

14.二级反应的特点是什么?

答:

对反应物浓度相同的二级反应,其特点是:

(1)半衰期与反应物初始浓度成反比,t1/2=1/ka;

(2)速率常数的量纲是[浓度]-1·[时间]-1。

电动势的测定及其应用

1.电池的电动势为什么不能直接用伏特计测量?

答:

因为伏特计与电池连接后便构成了回路,电池中有电流通过。

电流会引起化学变化,因而使电极极化,溶液浓度发生变化,电池的电势不能保持稳定。

另外,电池本身有内阻,因而有电位降,所以伏特计量得的电位降不等于电池的电动势。

2.为何测电动势要用对消法,对消法的原理是什么?

答:

利用对消法可在电池无电流(或极小电流)通过时测其两极间的静态电势。

此时电池反应在接近可逆的条件下进行,测得的的电势降为电池的平衡电势,即电动势。

对消法原理可由线路示意图说明:

见教材第111页

3.怎样计算标准电极势?

“标准”是指什么条件?

答:

将待测电极与标准电极或参比电极组成电池并测定电池电动势,然后利用电池和电极的能斯特方程便可计算待测电极的标准电极势,即

E=φ右-φ左=φ右°-RT/nFln(ane/aoe)-φ参比

φ右°=E+RT/nFln(ane/aoe)+φ参比

“标准”是指一定温度下水溶液中,各离子活度等于1(气体为逸度等于1)时的电动势。

通常是指25℃时的值。

4.测电动势为何要用盐桥?

如何选用盐桥以适应不同的体系?

答:

使用盐桥是为了消除或减小液接电势。

因当两种不同的溶液衔接时,在其界面处必因离

子扩散速度不同而产生液接电势。

选择盐桥的原则是:

(1)盐桥溶液的浓度必须大大高于待测溶液的浓度;

(2)盐桥溶液与待测液的接界面必须保持稳定,避免明显对流破坏界面(盐桥口为多孔

陶瓷塞或石棉纤维液接界);

(3)不能与待测溶液发生化学反应;

(4)正、负离子迁移速率接近。

盐桥内除用KCl外,也可用其它正负离子迁移数相近的盐类,如KNO3、NH4NO3等。

具体

选择时应防止盐桥中离子与电池溶液发生反应,如电池溶液中含有Ag+离子或Hg2

2+离子,为

避免产生沉淀则不能使用KCl盐桥,应选用KNO3或NH4NO3盐桥。

(见教材第232页)

5.怎样才能又快又好地测定原电池的电动势?

答:

原电池的电动势应该在接近可逆条件下进行测定,但在实验过程中不可能一下子找到平

衡点,因此在电池中总会有或大或小的电流通过而产生极化现象(即电极电势偏离平衡电

势)。

当外电压大于电动势时,原电池相当于电解池,极化结果使电位增加;相反,原电池

放电极化,使电位降低。

这种极化结果会使电极表面状态发生变化,此种变化即使在断路后

也难以复原,从而造成电动势测量值不能恒定。

因此在实验中应先估计所测电池的电动势,

将各旋钮先置估计值再找平衡点,这样可避免调节过程中因产生大电流而使电极极化,可又

快又好地测得结果。

6.Zn电极为什么要汞齐化?

答:

金属电极的电极电势往往由于金属表面的活性变化而不稳定。

Zn是活泼金属,其电极

电势低于零(),在水溶液中H+离子会在Zn电极表面上放电产生H2↑。

为了获得

稳定的电极电势,常用电极电势较高的汞将Zn电极表面汞齐化(即形成汞合金),这样在

电极表面就不会产生氢气泡。

另一目的是消除金属表面机械应力不同的影响,使其获得重复

性较好的电极电势。

汞齐化时间不宜太长,只要将打磨好并洗净的锌电极插入饱和的硝酸亚

汞Hg2(NO3)2溶液中3-5秒钟即可拿出,否则形成的汞齐膜太厚而改变电极电势。

7.为什么开始测电动势时数据总是不稳定?

答:

因电极与溶液建立起电化学平衡需要一定的时间。

8.在AgCl溶度积测定实验中制备饱和AgCl溶液时,为什么AgNO3只能加一、两滴而不能多

加?

答:

加一、两滴的硝酸银溶液能产生雾状沉淀即可。

氯化银沉淀产生太多一方面消耗氯离子,另一方面氯化银吸附在电极表面影响电极电势,所以不能多加。

溶液表面吸附的测定

1.影响本实验好坏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如果气泡出得很快,或两三个一起出来,对结果有什么影响?

答:

关键因素是毛细管必须洁净。

如果气泡出得太快,或两三个一起出来,将会使压力计两液面升降变化太快且不规律,Δp测不准;对溶液来说,因为溶质扩散速度慢,在表面的吸附来不及达到平衡,这样就会使测得的溶液表面张力偏大。

(因为正丁醇水溶液的表面张力随溶液浓度的增加而减小,当吸附平衡时溶液表面浓度增大,表面张力减小;若表面吸附未达平衡,则溶液表面浓度小,表面张力下降少,故测得的表面张力偏大。

2.毛细管尖端为何要刚好接触液面?

答:

因为只有毛细管尖端刚好接触液面时,外压才等于大气压p0,从压力计上读出的高度差才是毛细管内部和外部的压力差Δp(=p内-p0)。

3.实验中为什么要读取最大压力差?

答:

在最大气泡法测液体表面张力实验中,当气泡与液体达平衡时,液体中(毛细管口)气泡的曲率半径与凹液面下的附加压力Δp之间满足关系式:

Δp=2γ/r,此时气泡的弯曲半径最小,附加压力Δp最大。

而这个Δp我们是通过外加压力差Δp′来测量的(通过水柱差),即以平衡打破的瞬间压差反映平衡时的附加压力Δp。

故实验中要读取水柱的最大压力差。

如果能用已知表面张力的液体作为标准测定出毛细管常数,那么在相同条件下通过测定不同液体的

最大压力差就可得到表面张力。

4.在本实验中Γ~c图形应该是怎样的?

答:

Γ~c图形应该是:

随着溶液浓度的增加Γ逐渐增加。

开始时,Γ随c增加得很快,Γ~c图形的斜率大,随后斜率逐渐减小,并逐渐接近于零。

这也可从Γ=Γ∞(Kc/1+Kc)看出,当Kc<<1时,Γ=Γ∞Kc,Γ与c成正比;而当Kc>>1时,Γ=Γ∞,曲线斜率等于零,Γ等于饱和吸附量。

5.本实验结果准确与否取决于哪些因素?

答:

实验数据准确与否关键在于毛细管是否洁净,另外还与毛细管尖端是否与液面刚好相切,

管口是否平整,出泡速率是否调节合适,读取压力是否正确以及温度等因素有关。

实验最后结果准确与否则与作图有很大关系。

本实验的作图误差很大,特别是作曲线切线的误差。

6.测量前如果压力计中两边液面不一样高,对测量结果有何影响?

答:

有时由于毛细现象毛细管内液面高于外部,这并不影响测量结果。

将系统通大气则内外液面可持平,另在测量时,给毛细管内进气也可将液面压至管口与外部相平,此时内外压力相等。

即使系统通大气时压力计两边液面仍不一样高,只要在测量时读取两臂最高和最低压力求其压力差就对测量结果无影响。

8.毛细管内径均匀与否对结果有无影响?

答:

无影响,主要毛细管管口要平整。

9.压力计中的液体是否可以用汞?

答:

不可以。

因为汞的密度大,由表面张力引起的压力计液面上升或下降变化微小,压力测量的相对误差会很大。

黏度法测定高聚物相对分子量

1.乌贝路德粘度计中支管C有何作用?

除去支管C是否可测定粘度?

答:

在支管C处用洗耳球打气,可以使溶液充分混合均匀。

如果除去支管C仍然可以测定黏度,可以将溶液先在容器中混合均匀后在装液进行测量。

2.粘度计的毛管太粗或太细有什么缺点?

答:

粘度计的毛细管太粗液体下降太快而致使时间测量不准确;如果太慢可能导致液体下降不流畅,测定的时间也不正确。

3.为什么用[η]来求算高聚物的分子量?

它和纯溶剂粘度有无区别?

答:

如果高聚物分子的分子量愈大,则它与溶剂间的接触表面也愈大,摩擦就大,表现出的特性粘度也大。

特性粘度和分子量之间的经验关系式为:

式中,M为粘均分子量;K为比例常数;α是与分子形状有关的经验参数。

K和α值与温度、聚合物、溶剂性质及分子量大小有关。

K值受温度的影响较明显,而α值主要取决于高分子线团在某温度下,某溶剂中舒展的程度,其数值介于~1之间。

K与α的数值可通过其它绝对方法确定,例如渗透压法、光散射法等,从粘度法只能测定得[η]。

它和纯溶剂粘度有区别,区别为;纯溶剂粘度由于溶剂分子之间的内摩擦表现出来的粘度;特性粘度,[η]反映高分子与溶剂分子之间的内摩擦。

4.三管黏度计有什么优点,本实验能否采用双管黏度计(去掉C管)?

答:

三管黏度计的结构特点使它具有以下优点:

(1)由于增加了C管,可使毛细管出口与大气相通。

这样,毛细管内的液体形成一个悬空液柱,液体流出毛细管下端时即沿管壁流下,可保证出口处为层流而避免产生涡流。

(2)液柱高度与A管内液面高度无关,因此每次加入试样的体积不必恒定。

(3)A管体积较大(稀释型乌氏黏度计),可在实验过程中直接向A管中加入一定量的溶剂配成不同浓度的溶液。

与双管黏度计(奥氏黏度计)相比可使实验手续大大简化。

奥氏黏度计需事先配制不同浓度的溶液,由稀到浓分别测定,每测完一个浓度须将溶液倒出,再用新的较浓溶液清洗几次,然后装入相同体积的新溶液。

倾倒和混合都必须特别小心,否则会产生泡沫或气泡影响测量。

本实验不能用奥氏黏度计,因溶液需连续稀释。

5.黏度计毛细管的粗细对实验有何影响?

答:

黏度计毛细管的直径和长度以及液体流出体积大小的选择,是根据所用溶剂的黏度而定,即使溶剂流出时间不小于100秒,这可使黏度计算公式中的动能校正项很小而可忽略不计

(相对误差<1%)。

但毛细管的直径不宜小于,否则测定时液体容易阻塞。

6.列出影响本实验测定准确度的因素?

答:

影响本实验测定准确度的因素有:

(1)温度是否恒定(±℃);(温度对液体黏度的影响十分敏感。

因为温度升高,使分子间距逐渐增大,相互作用力相应减小,黏度下降。

这种变化的定量关系可用方程η=Aexp(Eavia/RT)或lnη=lnA+Eavia/RT来描述。

(式中Eavia为黏性流体流动的表观活化能。

(2)黏度计毛细管是否洁净;(3)溶液浓度是否准确,溶液混合是否均匀;(4)流出时间的测定是否准确;(5)黏度计安装是否垂直,不受震动等。

8.黏度法测定高聚物相对分子质量的优点是什么?

答:

用黏度法测定高聚物分子量,设备简单,测定技术容易掌握,实验结果亦有相当高的精确度。

因此,它是目前应用较广的方法。

用黏度法测得的分子量称粘均相对分子量。

9.在从手册上查找经验方程[η]=KMα

式中的两个常数K和α。

时,应注意什么?

答:

应注意:

(1)实验温度;

(2)哪种聚合物;(3)什么溶剂;(4)适用的分子量范围。

也应注意得到K、α值的方法。

10.特性黏度[η]就是溶液无限稀释时的比浓黏度,它和纯溶剂的黏度η0是否一样?

为什么用[η]来求高聚物分子量?

答:

不一样。

[η]不是通常意义上的黏度,其量纲是浓度的倒数。

它表示溶液无限稀释时高聚物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可忽略不计,主要反映高聚物分子与溶剂分子之间的内摩擦,定义为特性粘数。

[η]反映的是高聚物单个分子的性质,所以可用[η]来求高聚物分子量。

11.利用黏度法测定高分子化合物分子量的局限性是什么?

适用的分子量范围是多少?

答:

黏度法不是测定高分子化合物分子量的绝对方法,因为该方法中特性黏度的求得与相对分子量的计算都是经验的,而且所用的经验公式中K和α常数还要用其它方法来确定。

高聚物不同,溶剂不同,相对分子量范围不同,所用经验方程也不同。

此法适用的相对分子量范围为中等范围,一般在103~104,104~15×104。

磁化率的测定

1.本实验中,在相同励磁电流下,前后两次测量的结果有无差别?

答:

前后两次测量的结果通常有差别。

由于电磁铁的磁芯所用的磁导材料不是理想的软磁体,在电流为零没有外加磁场时,存在一定的剩磁。

因此,在升降电流时,在相同的电流强度下,实际所产生的磁场强度有一定的差异。

2.样品的装填高度及其在磁场中的位置有何要求?

如果样品管的底部不在极缝中心,对测量结果有无影响?

同一样品的不同装填高度对实验有何影响?

标准样品和待测样品的装填高度不一致对实验有何影响?

答:

样品粉末要填实,装填高度与磁极上沿齐平;样品管的底部要置于电磁铁的极缝中心。

如果样品管的底部不在极缝中心,则

(1)样品有可能处于梯度相反的磁场中,样品受到的一部分磁力会被抵消而使测量结果偏低;

(2)只有在极缝中心位置,才是磁场梯度为零的起点,这是原理中计算的基本要求,以保证样品位于有足够梯度变化的磁场中,减少测量的相对误差。

在实验容许的高度范围内,对于同一样品,不同的装填高度下测得的磁化率相同。

但如果标准样和待测样的装填高度不一致则影响实验结果,因为只有高度一致时装填体积才相同(即V样=V标),才能在计算式中消掉,得出最终的摩尔磁化率计算式:

χm样=χ标m标(m样

-m空/m标-m空)M样/m样。

3.影响本实验结果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

影响磁化率测定的因素很多。

但主要因素(与实验成败和实验原理有关)是:

(1)制样方式:

样品要磨细且均匀,样品要与标样保持相同的填充高度。

(2)样品管在磁场中的位置:

样品管的底部要位于磁极极缝的中心,与两磁极两端距离相等。

4.简述用古埃磁天平测量物质磁化率的方法原理。

答:

当一个圆形样品管置于古埃磁天平磁极的极缝中心时,样品管在沿样品管轴线的垂直方向上受到一个磁力的作用。

这个作用力可以通过样品管在有磁场和无磁场下的两次称量来求得。

以已知摩尔磁化率的莫尔盐为标样标定仪器常数,并在相同的条件下测定样品,根据导出的公式便可计算物质的摩尔磁化率。

5.物质的磁化率有几种表示方式?

答:

物质的磁化率有体积磁化率κ(单位体积内磁场强度的变化);单位质量磁化率χ(单位质量物质磁化能力的量度)和摩尔磁化率χm(物质的量为1mol时磁化能力的量度)。

在化学上经常用摩尔磁化率χm。

物质的磁化率是物质在磁场中被磁化能力的量度。

6.本实验中为什么用莫尔盐标定磁感应强度而不用高斯计直接测量?

答:

因为本实验是在一个有限范围的非均匀磁场条件下进行测量的,样品的上端不能完全处在H→0的地方,故不能用高斯计直接测量。

7.在不同励磁电流下测得样品的摩尔磁化率是否相同?

如果测量结果不同应如何解释?

答:

应相同,因摩尔磁化率是物质的特质。

如果测量结果不同则可能是由于软磁体的剩磁效应和实验误差所致。

8.通过磁性测量可得到有关物质的哪些信息?

答:

可得以下信息:

(1)分子结构,如分子中有无未成对电子,配合物电子是高自旋还是低自旋;

(2)合金组成、负载物的形式;(3)生物体血液中的金属成分等信息。

胶体体系电性的研究

 1、要准确测定胶体的电泳速度必须注意哪些问题?

答:

①电压要足够,稳定;

②电路畅通;

③溶液保证畅通无气泡;

④电泳管要洗干净,不能有杂质或其它电解质存在;

⑤溶胶要充分渗析;

⑥实验中产生的气泡要少;

⑦要精确测量界面上升的距离和所需的时间等.

2、本实验所用的稀NaCl溶液的电导为什么必须和所测溶胶的电导尽量接近?

答:

对辅助液的选择是由于ζ电位对辅助液成分十分敏感,K+与Cl-–迁移速率基本相同,要求电导相等,是要避免因界面处电场强度突变造成两壁界面移动速度不等产生的界面模糊。

3、如果电泳仪事先没清洗干净,管壁上残留有微量电解质,对电泳测量结果有何影响?

   答:

可能生成胶体凝聚,导致毛细管堵塞。

4.什么叫电泳?

答:

在电场作用下,固体分散相的粒子在液体介质中做定向运动,称为电泳。

例如,Fe(OH)3水溶胶,通电后可以观察到管中负极一侧的液面上升,正极一侧的液面下降,证明Fe(OH)3溶胶胶粒荷正电。

5.什么叫电动电势?

答:

电动电势是只与电动现象密切相关的动态电势,只有当胶粒在介质中受外界电场作用而运动时才表现出来。

当胶液很稀时电动电势(ζ电势)为扩散层的电位降。

6.如果电泳仪事先未洗干净,管壁上有微量残留的电解质,对测量结果有什么影响?

答:

溶胶对电解质的影响特别敏感,管壁上残留的微量电解质有可能促使溶胶聚沉,因为电解质能改变扩散双电层的厚度,降低ζ电势。

7.溶胶中的电解质或其它杂质对溶胶的稳定性起什么作用?

答:

由化学反应得到的溶胶都带有电解质,而电解质浓度越高越影响胶体的稳定性。

通常制成的胶体中常含有电解质或其它杂质。

少量的电解质可使胶体质点因吸附与自身结构相似的离子而带相同的电荷,这对胶体的稳定是必要的,但过量的电解质对胶体的稳定有害,所以胶体必须纯化。

8.为什么要使溶胶和辅助液的电导率尽量接近?

答:

目的是避免因界面处电场强度突变,造成两臂界面移动速度不等而产生的界面模糊。

另外若溶胶和辅助液的电导率不同,则电动电势的计算公式不同,通常给出的在二者接近的条件下推导出的计算式必须修正。

9.有哪些因素影响电泳?

答:

影响电泳的因素有:

胶粒的大小和形状,胶粒表面所带电荷的数目,介质本身的性质,介质中电解质的种类,离子浓度以及温度和外加电压等。

10.说明电泳时两电极上发生的反应。

答:

本实验是利用Pt电极插在辅助液中进行电泳的。

负极发生的反应是:

2H++2e=H2↑(或写为2H2O=H2↑+2OH-1-2e);正极发生的可能反应有:

2H2O=O2↑+4H++4e和2Cl--2e=Cl2。

11.电泳中辅助液的选择根据那些条件?

答:

(1)不与溶胶发生化学反应;

(2)不使溶胶发生聚沉;(3)能和溶胶形成清晰、易观察的界面;(4)和溶胶的电导率尽可能相等。

前三个条件主要由构成辅助液的的物质的性质决定。

对有色的疏液胶体,如AgI,Fe(OH)3等,可选择与溶胶电导率相同的一定浓度的KCl水溶液作辅助液。

12.连续通电时溶液不断发热,这会引起什么后果?

答:

会因产生热对流而破坏溶胶界面,会引起溶胶聚沉。

13.要准确测定溶胶的电泳速度,必须注意哪些问题?

答:

首先要制备出清澈透亮的溶胶。

溶胶的制备条件和纯化程度均影响电泳速度,所以水解时应很好地控制滴加和搅拌速度以及温度和浓度;渗析时应控制好水温,水温高则渗析效率高;搅拌渗析液,勤换水,以使胶粒大小均匀,胶粒周围的反离子分布趋于合理,基本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