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地理期末自整理笔记.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920187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1.9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地理期末自整理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地理期末自整理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地理期末自整理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地理期末自整理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地理期末自整理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地理期末自整理笔记.docx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地理期末自整理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地理期末自整理笔记.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地理期末自整理笔记.docx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地理期末自整理笔记

目录打开视图-导航窗格就看到了。

只适用于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中国地理期末考。

学姐自整理,大部分没什么卵用,就是部分书上的东西+上课他讲的东西。

错别字什么的手癌没办法,你萌自己改吧。

考试题型大约30分的简答(6*5or5*6,他开心就好),两道约35分的论述题。

前面30分年年不重样,大家随缘吧。

论述题年年都类似,景观地域分异规律,和两个区的比较(比如东南区和东北区,一般就是最后两堂课他重点讲的区域)

地表结构:

1、地势西高东低,阶梯状展布:

河流发源于第一二阶梯,自西向东奔流,沟通沿海内陆联系;急剧下降地段水力资源丰富;雨带与干流基本平行,增加河川径流年内分配的集中程度

2、山地高原为主体,纵横交错的山系构成了巨地貌轮廓的基本骨架,控制着盆地、平原和丘陵空间分布的格式

3、地貌类型复杂多样

几大山地类型:

1、南北向山脉:

中部,自北而南主要有贺兰山、六盘山及横断山等,把全国分成东西两部分,西为高山极高山,东为中山低山。

对水汽西进不利。

2、东西向山脉:

北列天山、阴山(内蒙古高原边缘),中列自西向东昆仑山、秦岭(黄河与长江淮河之间的分水岭,南北方分界)、淮阳山,南列南岭(长江珠江分水岭,华中华南分界),西高东低,等距性,地理重要分界线。

3、北西向山脉:

位于西半壁,阿尔泰山、祁连山、喀喇昆仑山、可可西里山、唐古拉山、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喜马拉雅山西段,东段转为东西向。

高峻严寒,现代冰川发育。

4、北东向山脉:

位于东部,西列(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武陵山、雪峰山)、东列(北起长白山,经千山、鲁中低山丘陵到武夷山)、外列(台湾岛,山地2/3,玉山,台湾第一高峰,我国东部最高峰)

西北干旱区绿洲成因:

地表土状物和淡水,一定的光照和辐射条件

四大高原:

1青藏高原:

南侧喜马拉雅山与北面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之间,岷山、邛崃山、锦屏山以西,面积最大,海拔最高

将中国分为三个环境区:

①自成高寒区②西北干旱区,隔断水汽进入,造成东部沙尘暴来源,历史上黄土高原形成的物质来源③东部季风区,助长中国季风气候,夏季陆地热,吹海风,影响大气环流

2内蒙古高原:

北部内陆,半干旱气候,季节河流,流水作用弱,地势坦荡、坡度小,越往西植被覆盖率越小。

高原形态表现明显,高原面保存比较完整。

3黄土高原:

内蒙古高原以南与秦岭之间,地势起伏大,地表破碎,千沟万壑,森林覆盖率仅3%,古代城市集中,水土流失严重。

干寒条件下形成,干旱地区风化物物质来源(青藏高原隆起),冰期海平面下降,大陆性气候强,蒙古西伯利亚风更强,搬运旺盛,黄土层堆积。

间冰期冰盖融化,海平面上升,海洋性气候强,黄土冲刷侵蚀。

4云贵高原:

中国西南部,贵州全部,云南东,广西北,四川湖南湖北部分。

贵州高原:

1000m+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

蒙古西伯利亚冷空气(偏东风)大面积整层爬坡,云雾,冬季阴雨天。

石灰岩分布,喀斯特地貌,地下河发达。

地表破碎,地表径流发达,河流切割,三江并流。

云南高原:

2000m+冷空气爬不上,昆明冬季温暖,无阴雨,阿拉伯海的温暖气流。

第四纪风化壳泛红色深,水热条件好,化学风化强烈,形成后抬升。

四大盆地(构造断陷区):

1柴达木盆地:

四周为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所环抱。

最高,第三大盆地,气候干燥,盐湖盐沼,金属矿产,石油资源。

日照长,光能资源丰足,农业单产高,少病虫害,畜牧业。

2塔里木盆地:

最大。

内陆腹地,高山环抱,地形封闭,南高北低,气候极端干旱,植被稀疏,干燥剥蚀和风蚀风积作用显著,最大的塔克拉玛干沙漠。

环盆地边缘,高山冰雪融水滋润,沃野绿洲,农业发达,人口集中。

3准噶尔盆地:

天山和阿尔泰山之间,东向西倾斜,西部山地不高,半封闭盆地,降水稍多,植被较密,主要为固定、半固定沙丘,草场广阔,畜牧业发达。

第二大盆地,第二大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盆地南缘天山冰雪融水,绿洲农业发达,城镇集中。

4四川盆地:

四周山地环抱,盆地形态完整,盆地三分性:

川东平行岭,川中方山丘陵,紫红色砂页岩相间分布,川西平原。

地处亚热带,气候温暖湿润,水系稠密,土壤肥沃,人口众多,经济发达,天府之国。

三大平原:

1东北平原(最大)

燕山以北,大小兴安岭与长白山之间,松辽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三江平原,沼泽荒地,调节区域气候

黑土、矿藏,重工业基地,经济发展有自然条件支持

最大商品粮基地,农业条件好

近代遭受掠夺,一五计划实施地,建设形态有计划经济、苏联模式,首先发展重工业。

80年代后开始落后

2华北平原(第二大)

南大别山北燕山,西太行山伏牛山,东山东丘陵与黄渤海,由黄、淮、海河冲击形成,地势低平,坡降很小,地上河与河间洼地相间分布。

中生代末期,挤压拉张,小的分散的凹陷盆地下沉连接,形成油田,平原下仍有北东向山脉,地震基础。

3长江中下游平原

巫山以东的长江中下游沿岸,洞庭湖平原、江汉平原、鄱阳湖平原、苏皖沿江平原、长江三角洲平原,东西向分布,地势低平,湖泊密布,河渠稠密,水田连片。

长江泥沙堆积形成,三峡水库南水北调,上游泥沙减少。

丘陵:

东部,第三级阶梯。

1东南丘陵:

雪峰山以东、长江以南,北东向中低山两侧,其间错落排列红岩盆地,绝对高度低,相对起伏小。

降水充沛,流水搬运侵蚀强烈,农业多种经营条件好,生态修复能力强。

江南丘陵:

长江以南、南岭以北。

厚层红色砂岩和砾岩

两广丘陵:

两广境内。

西部石灰岩分布,喀斯特地貌

浙闽丘陵:

武夷山以东、浙闽两省境内。

花岗岩、流纹岩

长江以北:

变质岩、花岗岩,地面破碎,海岸曲折,多港湾岛屿,暖温带水果

2山东丘陵:

山东半岛

3辽东丘陵:

辽东半岛

多旋回大地构造:

壳断裂(硅铝层断裂-花岗岩-酸性岩浆、硅镁层断裂-玄武岩-基性岩浆)

岩石圈断裂(超基性岩浆)

超岩石圈断裂(可达软流层,蛇绿岩套)

稳定区——地台—(古)中国地台—中朝准地台(华北地台)最老,元古代中,

中条运动

塔里木地台,元古代末,扬子运动形成)

扬子准地台,扬子运动形成

活动区——地槽(原生、再生)

地槽—褶皱区:

1、天山—兴安地槽褶皱区(原生):

华北地台、塔里木地台以北,中亚—蒙古地槽的一部分。

范围大,诸多大型山脉,阿尔泰地槽褶皱系、准噶尔系、天山系、内蒙古—大兴安岭系、吉林—黑龙江系(华力西运动)

2、昆仑—秦岭地槽褶皱区:

与北邻的塔里木地台和中朝准地台,东南的扬子准地台以及西南的滇藏地槽褶皱区均以深断裂为界。

秦岭系(印支运动)、西昆仑系、祁连系、东昆仑系(喜马拉雅运动)

3、滇藏地槽褶皱区:

昆仑深断裂以南,雅鲁藏布江深断裂以北,龙门山深断裂以西。

北特提斯地槽的一部分

4、喜马拉雅地槽褶皱区:

雅鲁藏布江深断裂以南,苏莱曼系、喜马拉雅系、阿拉干系三个新生代弧形褶皱系

5、华南褶皱系:

扬子准地台以南,古生代加里东运动,南海是华南系形成后,第四纪拉张形成

6、台湾褶皱系:

太平洋岛弧地槽区的一部分,新生代隆起

宏观上三大构造域:

1、古亚洲构造域:

古生代完成,天山—兴安,昆仑—秦岭

构成中国陆地的中间主体部分,范围广,夹在俄罗斯与印度地台之间(太古代一体,古生代后,昆仑—秦岭重新活动)

2、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

滇藏,喜马拉雅

西南地区,中生代末期滇藏形成陆地,新生代形成山地与高原

3、滨太平洋构造域:

华南,台湾

古生代完成,后期南部张裂为海洋,新生代隆起

三个重要固结时期:

1中条运动:

华北地台,最老

2扬子运动:

扬子,塔里木

3华力西运动:

使广大地槽转化成褶皱山系,海水退出,使欧亚大陆连成一片

三个重要转折点:

1兴凯运动(中寒武世):

打碎古中国地台,与其他活动地台结合形成更大的古中国大陆

2印支运动(中生代三叠纪):

影响中国东部,新华夏构造,三隆三凹,与后来燕山运动影响地下岩浆运动(有色矿产),前期挤压、破裂、隆起,后期张裂,形成近海

3喜马拉雅运动(新生代):

影响西南部,东部,现代地理环境的开始。

青藏高原的隆起,隆起前是行星风系占统治

第四纪以来地貌外营力的地域差异:

1流水作用为主的东部季风湿润区,侵蚀、搬运、堆积

2风力和干燥剥蚀为主的西北干旱区

3冰缘和冰川作用占优势的青藏高原区

冰川:

海洋冰川:

下缘海拔低,0摄氏度,水汽多—活动性强

大陆冰川:

海拔高,-10摄氏度,水汽少—活动性弱

我国气候基本特征:

1季风气候明显,冬夏盛行风向有显著变化,随季风进退,降水有明显季节性变化;

2大陆性气候强,

①影响范围广,位于西风带,冬低于同纬度,夏高于同纬度,年较差大

气温年较差大的原因:

陆地热敏性,海洋热惰性。

陆地比热容小于海洋,易升温,热传导能力小于海洋,只能分子传导,海水有一定透射能力,分散太阳能量

②温度位相落后小(海洋大)

原因:

吸收一定热量后温度才会上升,太阳辐射→下垫面温度→大气温度

③降水季节集中

3气候类型多样;

温带、亚热带、热带各种气候带;

地形崎岖,形成不同尺度的气候差异;

4水热同期

评价中国气候:

1亚热带光热水条件优越

2温带光热水组合优越

3种植制度具有多样性

4山区气候条件复杂,具有山区立体农业的分层布局

5冬季气温偏低

6灾害频繁发生

我国气候形成要素:

1太阳辐射:

直接辐射Q散射辐射q反射(反射率α约0.3)

辐射平衡R=(Q+q)(1-α)-F

地面有效辐射F=地面长波辐射-大气逆辐射

Q+q西部:

南>北全国:

西>东东部:

北>南

F西部:

南>北全国:

西>东东部:

北>南

2下垫面(海陆分布):

1海陆冷热源差异

R+QA=-(LB+p)QA地表地下热量交换(可忽略不计)LB潜热交换p显热交换

热源R+QA>0LB+p<0

冷源R+QA<0LB+p>0

2海陆温度场差异

3海陆气压场差异

夏天陆高海低

4海陆高空槽脊差异

热,密度小,向上降压慢,冷,密度大,向上降压快

所以暖脊冷槽

中国大部位于西风带(从西欧登陆,移动变冷),使东亚冬季同纬度最冷,大部国土处于槽(东亚大槽)后,西北风,把冷空气吹向南边,寒潮。

3青藏高原:

面积大,高度高,中低纬(西风带与副高过渡带)

冷暖气流与水汽交换屏障,焚风效应(气流过山后的温度比山前同高度上的温度高得多,湿度也显著减少)

1动力作用

●我国西南地区的西南低涡

西风气流的分支、绕行,90°地形脊,脊前高压;孟加拉槽,槽前低压

西风气流的爬越,涡度>0气旋,涡度<0反气旋。

迎风侧高压脊;背风侧低压槽

●南北气流的屏障,腾冲—酒泉,汕头—北京,改变水汽(及热量)分布,

●对东部季风的加强作用,对气流的挤压

2热力作用

热源:

下垫面输送热量给大气or大气柱内有净能量收入

冬季青藏高原面冷高压:

冷高压下沉运动加强了蒙古高压,高原反气旋式环流加强了东侧上空的冬季风

夏季青藏高原面热低压:

拔风效应加强印度热低压,高原气旋式环流加强了东侧上空的夏季风

夏季对流层高层的青藏高压:

盛夏期间,中心位置在青藏高原上空,特大尺度的对流层高层高压,深厚系统,越高越强

形成原因:

动力原因:

青藏高原上低空辐合,高空辐散,显热交换

热力原因:

对流性不稳定气层,潜热加热

对环流与气候的影响:

东:

形成垂直环流圈西:

与地中海气候形成有关

南:

南半球太平洋、印度洋,支持西南季风

北:

高空气流下沉,沿着青藏高原北部落在新疆地区,使降雨机制被抑制

西部型:

100°E洪涝,高压偏西,中层副高偏东,西风槽南开

东部型:

中层副高西进,干旱

冬季大气环流:

1活动中心:

1蒙古高压:

形成原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高纬大陆大迅速冷却;高空脊前槽后;青藏冷高压的作用。

2阿留申低压:

中心:

海上

形成原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冬季海洋的热源作用;东亚大槽前的位置;西风翻越青藏高原的效应

2气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营销活动策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