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心理危机干预实施案例复习.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200931 上传时间:2023-07-2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4.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完整版心理危机干预实施案例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完整版心理危机干预实施案例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完整版心理危机干预实施案例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完整版心理危机干预实施案例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完整版心理危机干预实施案例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完整版心理危机干预实施案例复习.docx

《完整版心理危机干预实施案例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整版心理危机干预实施案例复习.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完整版心理危机干预实施案例复习.docx

完整版心理危机干预实施案例复习

心理危机干预的实施案例

案例一:

(一)问题的发生

W,男,高三刚毕业学生。

这是一个很文静,很有礼貌,也曾经是很有理想很有抱负的男孩子。

在初中时成绩非常出色,是父母的骄傲,老师的宠儿,同学心中的榜样。

刚进高中时进行了摸底考试,结果成绩离理想的相去甚远,想到自己曾经的辉煌不由失落感倍增。

特别是初中的同学C,现在的同桌成绩远远超过了他,这无疑使他

更受打击。

可他强烈地想把成绩搞上去,总怕自己上课漏听什么,结果,他一听到上课铃声心就会猛烈跳动,整个上课过程就象得了严重的心脏病似的,很难受,可一下课就一切正常了。

每次考试他都想着要翻本,可事实是一次比一次差,甚至拿到试卷就会发抖,脑中一片空白。

从此他一度萎靡,上课提不起精神,甚至连头也不敢抬,总感觉老师和同学都在笑话他,都在歧视他。

就在这时他和C在宿舍因一点小事发生

了冲突,经过我的教育和开导,事情很容易就解决了。

C也没再把这件事放在心上,可W却认为这是C对

他轻视践踏的突出表现,又联想到从开学到现在很多次他自认为C侮辱他的事情,断定自己有今天全是C

这个小人背后搞的鬼,他越想越气,决心要报复,但又没胆量,总这样憋着,渐渐地感觉胸闷,心慌,头痛和厌食。

最后,他终于无法控制自己,向C发出了挑战书,邀C晚上到厕所决斗。

幸亏我及时得到消息

予以阻止,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二)问题的分析

1.开始于考试焦虑

我们从W第一次摸底考试失败后产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可以推断,他一开始是处于典型的考试焦虑

状态,他的自负和脆弱让他无法接受自己不如人的事实,矛盾使得他心力交瘁。

考试焦虑是后天习得的心理障碍,它是主客观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多数是因为家长、老师或自己对学习提出过高要求,超越了自己的承受能力并形成了过度的心理压力。

一般来说考试焦虑与下列因素有关:

(1)考试焦虑与能力水平

呈负相关,即学习能力相对较弱或学习效果较差者容易产生考试焦虑;

(2)考试焦虑与抱负水平呈正相关、

即要求自己成绩过高者容易发生;(3)考试焦虑与竞争水平呈正相关,即考试意义越大越易产生;(4)

考试焦虑与考试失败经历呈正相关,即经历过重大考试失败者容易发生;(5)考试焦虑与心理生理状态呈

负相关,,且与生理状态也有关系。

2.经历了抑郁

W在多次自我挣扎而不能扬眉吐气后陷入了深即心理承受能力差的人容易发生深的不安和忧虑中,随着时间的推移,W患上了比较严重的抑郁症。

抑郁症是一种以情感低落为核心表现的心理状态,通常表现为内心愁苦,缺乏愉悦感,思维迟钝,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常感到不顺心,对什么事情都没有兴趣,缺乏信心,有时还伴有失眠或昏睡、体重下降、心慌等生理变化。

它是心灵的杀手,近年来,中学生抑郁症患者呈迅速上升、日渐严重的趋势,甚至于有的学生走上绝食、自杀的极端道路,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其实,抑郁也是一种正常的情绪反应。

生活中,人人都会面临各式各样的不如意,遭遇形形色色的挫折,但绝大多数人都能化解不快,忘却烦恼,只有小部分人不由自主地沉湎其中,难以自拔,日积月累,沮丧悲观。

而W的心理素质较差,对于一时的失败不能正确认识,一直耿耿于怀无法释然导致了最终抑郁症的产生。

3.发展成暴力倾向

W一直很痛苦,也想早日解脱心灵的羁绊,但他选择的却是用暴力来解决问题。

其实他本来是一个文静胆小的男孩子,自己也知道有心理问题,他需要寻找突破口,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归因”,但他把自己所有的失败和不如意都归到了别人身上,认为是C把他害成这样的,把一腔怒气全部倾注在C头上,

以至于要找C决斗。

他的这种暴力倾向比较特殊,并不是因为受到某些暴力因素的影响,而是一种郁积力量的突然爆发。

这种突然的情绪爆发危害性是很大的,往往会给双方带来巨大的伤害和痛苦。

(三)心理干预过程、策略及效果

1.认真倾听,鼓励当事人的感情宣泄。

一开始他还不太愿意说,我主动表示了同感,拉近了双方的距离,使W相信自己找到了能理解他痛苦的人,他其实也渴望倾诉,在断断续续的讲诉过程中,他神情激动、痛苦和焦虑。

我鼓励他把内心的痛苦宣泄出来,释放积聚在内心的不良情绪。

这次谈话后,他的态度发生了变化,从被动倾诉开始转向主动找我聊天,有时一聊就是两、三个小时,这是一种良好的发展势头,经过多次谈话,他的情绪基本稳定下来,上课有时还能抬起头来听了。

2.启发引导,调节不良认知通过谈话,了解了事情的来龙去脉,也了解了他的学习、生活、交友、家庭等情况,从这些信息可

以分析出他存在着不正确的观念,因此,首先要矫正他的一些不良认知。

认知的改变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一起分析成绩不理想的原因。

(2)分析考试的作用,介绍考试的策略。

(3)一起分析从忧虑到恐惧考试的盲目性。

(4)一起分析友谊的重要性以及归咎于他人的不合理性。

通过多次引导,最后我在时机比较成熟的情况下,安排了W和C的见面,我鼓励双方当着老师的面把对对方的看法说出来,结果说来说去大家发现竟然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事情,我注意到W用力甩了下头,然后伸出手对C说:

“对不起!

我感觉这三个字真的可以用掷地有声来形容,当时我们师生三人都很激动,也许这就是他怨气的释放和释然吧。

3.缓解考试压力,正确自我定位,重塑自信

其实,W的这些心理问题主要和学习压力有关,他不能正确面对各种学习压力特别是竞争压力,对自己的要求又过于高,这样就导致了内心的矛盾和冲突。

针对这种情况,接下来的心理辅导重点就放在了建立正确的压力观了。

我主要帮助他认识如下问题:

(1)得失心不要太重。

得失心太重往往会使自己患得患失,更增加心中的压力和紧张。

人一生中最大的光荣,不在于从不失败,而在于每次跌倒后,都能勇敢地爬起来。

如果能从考试失败中站起来,才是真正勇者的表现。

(2)正视考试的价值。

不要怕考试,把考试当作自己努力成效的工具。

考试不但能指出你该努力的方向,也能警告你是否该努力了,这样的“益友”到哪里找呢?

人一生中最丢脸的事,莫过于被同一块石头绊倒两次。

我们要吸取考试经验,才能使今日的失败成为明日的胜利。

(3)充实实力最重要。

如果每天都在想“考不好,怎么办?

”只会造成无谓的烦恼,占用你宝贵的时间,对自己丝毫没有帮助,倒不如把心思和时间花在读书上,有了实力,还怕考不好吗?

学习永远不嫌迟,只要努力再努力,成功必然属于你。

在谈话阶段,我发现W的变化是让人欣喜的,他重新拿起了他厌恶的课本和练习卷,甚至还会找同学问问题,看来他已经准备认真投入学习了。

(四)反思

目前即使是发达城市,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也还只是处在起步阶段。

现在学校对心理干预关注得还不是很多,而且现在的危机干预机制多数还是停留在补救阶段,预防性的危机干预机制还不普遍。

就连日常的心理教育也面临很多困难。

很多学校还没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心理健康教育还是一项长期的工作。

因此专业心理教师队伍的建设需要加强,业务水平需要尽力提高。

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的研究工作基本上还是模仿、借鉴他人的研究。

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关系更需要进一步融合

案例二:

(一)事件:

因SARS疫情严重,2003年4月24日“北京市中小学全面停课,但有些学校仍然要求教师每日到校,在此期间,北京某中学初二年级14班班主任吴老师不幸感染SARS于5月15日去世。

二)事件冲击吴老师的去世,给她的同事和学生们带来很大冲击,师生们陆续出现很多情绪和行为反应:

情绪上--震惊,悲伤,生气,愤怒,愧疚',自责,焦虑',恐慌,无助,孤独,麻木等认知上---不相信,困惑,沉迷于对逝者的思念,感到逝者仍然存在等行为上---四处打听查实真相,伤心哭泣,不知所措,心不在焉,坐立不安,梦魇及其他睡眠问题等,师生中普遍表现出强烈的震惊和愤怒情绪很多人认为吴老师的去世学校当局应负很大的责任:

有些老师认为,吴老师感染后,领导要求年级组老师自己在家隔离的安排也是不当的,给老师和家人带来很大压力,师生与学校领导间关系一度变得有些紧张,有些学生试图通过电话,网络发泄这种愤怒的情绪但被家长阻止了。

(三)事件分析:

正常的悲伤过程被阻抑

因为疫情仍很严峻很难有面对面的交流,也不可能进行正常的哀悼工作,另外,也因为事件本身的敏感性,很多家长都没有甚至回避与孩子谈论这个事件,不主张甚至阻止孩子与别人谈论他们的想法和感受,加之学校也缺乏对危机进行心理干预的经验,因此师生中出现的这些情绪和行为反应没能得到及时处理,正常的悲伤过程被阻抑了。

使得他们不能顺利完成哀悼任务而可能造成进一步的情绪和行为困扰

(四)悲伤辅导的目标

Worden认为悲伤辅导的终极目标是协助生者完成与死者间未竟之事并向死者告别。

悼任务相应的特定目标就是:

增加丧失的现实感

协助当事人处理已表达的或潜在的情感

协助当事人克服丧失后再适应过程中的障碍鼓励当事人向逝者告别,以健康的方式重新将情感投诸新的关系里,继续有效地生活"

我们将辅导目标定位为受到这个事件冲击的师生提供社会支持,协助当事人探索和处理因吴老师的去世而引发的各种情绪困扰和未竟事宜,鼓励当事人向逝者告别,学习适宜的应对方式,以重新投入到新的生活

五)悲伤辅导方案及其实施

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

教师团体辅导

教师团体辅导于(月16日上午实施,时间大约三小时,参加对象为初二年级组的班主任老师,共14人(包括该校心理老师)。

这些老师和吴老师平时接触多,吴老师感染后他们面临巨大的压力,吴老师的去世对他们的影响也最大。

教师团体辅导包括建立关系,整理感受,小组分享和告别四个阶段。

教师团体辅导不仅有效地帮助老师们处理这个事件所造成的情绪和行为困扰,缓解了教师与学校领导之间的紧张气氛,而且也为后来学生辅导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基础。

第二部分:

告知信与班会

由学校心理辅导老师以校长的名义分别起草了致同学和家长的两封信,在6月30日学生复课的第一天发给学生并将家长信带回家。

初二年级各班当天举行相关内容的班会,信和班会的内容包括:

1。

正式告知吴老师去世的消息,并表达哀悼的心情。

其目的是澄清事实,增加丧失的现实感,并为当事人提供情感和社会支持

2。

提供学生可能出现的一些情绪及行为反应以及如何去面对这些情绪和行为反应的信息。

目的在于提供悲

伤的心理教育,阐明悲伤反应的正常性,协助当事人采取适当的方式应对

3。

提供学校及相关机构的辅导信息,强化为当事人提供的情感和社会支持,增加当事人的应对资源

第三部分:

学生团体辅导

在6月30日上午为14班的同学举行了一个名为“告别”的特别班会,以协助学生在一个支持性的团体中顺利进行哀悼工作。

第四部分:

各种形式的悼念活动

包括在校园网上发表师生撰写的悼念文章,为吴老师的家人制作纪念品,慰问吴老师的家属等。

以协助师生公开而健康地进行哀悼工作,顺利完成哀悼任务。

第五部分:

后续的辅导服务

有需要的师生,家长都可以通过面询、通信、电邮的方式得到学校心理咨询室提供的后续辅导服务,学校

心理咨询室还预备组织心理小组为一些需要帮助的同学提供进一步的处理悲伤的团体辅导。

(六)学生团体辅导部分

14班全体学生共43人(男生22人,女生20人)参加了学生团体辅导!

辅导安排在一间安静、宽敞的大教

室,辅导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

导入阶段

辅导任务和目标:

1。

介绍这次悲伤辅导的目的,使当事人认识到哀悼工作的正常化

2。

建立团体规则,使团体成员感到这是一个可以探索和处理丧失之后的痛苦反应的安全场所,促进团体的

形成3。

介绍辅导员,建立起辅导员与当事人之间初步的信任关系首先,学校心理辅导老师向大家介绍这个特别班会的原因、目的,介绍参与此次辅导活动的青春热线小组成员,并阐述团体要求:

尊重、真诚、分享、信任和保密。

针对学生们的疑惑,辅导员进一步解释这个活动的意义,,因为在SARS危机中,大家都需要相互支持。

特别是直接受到威胁的人,或者受到死亡冲击的人,会有更多的情绪需要处理。

使同学们对活动目的有了更清楚的了解,也建立起初步的信任感。

第二阶段:

整理感受

辅导任务和目标:

1。

通过情境回忆!

引发当事人的悲伤反应,协助当事人整理事件发生之后的感受

2。

协助当事人将与逝者的关系由以前直接的交往关系转化为记忆的一部分

3。

协助当事人学习忍受与失落有关的信息和场合

考虑到中国人不太习惯谈内心感受,我们首先让同学们在一张事先打印好的纸条上填空:

你在(时间)通过(途径)得知吴老师去世的事-当时的感受是什么

情绪方面

情绪方面:

男女生都共同表现出强烈的悲哀、震惊、惋惜、焦虑、恐慌、愧疚、自责、苦苦思念等情绪。

男生比女生更多地描述当时感觉为,麻木、一片空白。

女生则描述了抑郁、无助的情绪。

只有一个男生表

达了对当局和校方的愤怒。

从后来的小组分享中,我们发现:

本阶段学生的情绪实际上还没有被完全清楚地界定和厘清,尤其愤怒情

绪,基本上仍处于被阻抑的状态,如果不经过辅导,很难透过正常的渠道进行宣泄和处理。

第三阶段:

心理教育阶段

辅导任务和目标:

1。

使团体成员了解悲伤反应的认知、情绪和行为表现,

2。

使当事人将其情绪和行为反应正常化,并能够坦然接纳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尤其是愤怒、麻木感、轻松解脱感等不易为社会所接受的情绪

3。

促进团体成员接纳团体内其他成员不同于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反应,为团体的安全性、支持性和凝聚力的进一步增强打下基础

辅导员向大家讲述了丧失亲友之后的悲伤反应,包括丧失后的认知;情绪和行为表现。

还特别指出丧失后出现愤怒、麻木感、轻松、解脱感等情绪的正常性。

她说这些反应在一段时间内出现都是正常的。

但如果持续时间过长、强度过高,就有可能变成病态的悲伤反应,可能会引发心理危机。

从当时对学生的观察及后来的小组分享我们发现,同学们在接受了心理教育之后普遍表现出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反应的释然。

并在小组分享中更为坦然地表达和分享他们真实的想法和感受,这表明了心理教育的重要性。

第四阶段:

小组分享阶段

辅导任务和目标:

1。

促进小组成员分享彼此的想法和感受

2。

通过小组内的分享,使小组成员进一步将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反应正常化3。

促进小组成员表达和宣泄情绪

4。

引导小组成员通过同感和接纳,理解和帮助其他成员表达和宣泄情绪,以共同分担压力,并提供有效的社会支持。

5。

进一步增强小组成员对与悲伤有关的材料、情境的耐受性。

学生被分为六组进行小组分享:

尽管已有心理教育作铺垫,但不是每个小组一开始就能顺畅地表达感受,

对于难以开口的小组,我们通常以这样的问题开始谈论:

在咱们小组里是谁第一个知道吴老师去世的消息

的?

将问题具体化“客观化以后,就能减轻在小组内发言的压力感,顺利引导小组成员开始分享。

利用同感和接纳,催化小组成员的正常情绪表达。

在小组分享中,当小组成员发现面对丧失,每个人都有

复杂的感受和情绪时,就开始能够去探索,接纳,表达和宣泄压抑已久的情绪,也开始学习理解和接纳别

人的感受,学习彼此分担压力,彼此给予支持。

孩子们在小组内,很容易分享悲伤“哀悼”怀念。

第五阶段:

追忆与归整阶段

辅导任务和目标:

1。

通过追忆,协助当事人将与逝者的关系重新进行定位,进一步协助其将从前直接的交往关系转化为记忆

的一部分

2。

通过追忆,进一步促进当事人的情感宣泄

3。

促进当事人了解并开始学习处理其未竟事宜4。

进一步增强当事人对与悲伤有关的材料情境的耐受性几天前,师生们将吴老师生前的照片,资料做成了幻灯片,此时此刻,全班同学一起追忆与吴老师共度的日子,随着屏幕上出现的一张张记载着过去美好回忆的照片,吴老师绘制的家访图,吴老师给同学准备的精美的贺卡。

还有那些记录同学进步的笔记本,越来越多的孩子开始泣不成声,就连那些在小组分享中表现得十分理智和坚强的男孩子们也在流泪,很多孩子站起来表达他们对吴老师的思念。

吴老师,我想念你,吴老师!

回来吧,我一定好好学习,不辜负您的希望,

吴老师,我给您添了许多麻烦,请原谅我的不懂事吧

孩子们这样来重新定位他们与吴老师的关系,人们都把老师比作蒲公英:

等我们一个个成熟了,飞走了,蒲公英就悄悄地枯萎了“可如今我们的羽翼尚未丰满,您就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但您永远活在我们的心里

之后,每个孩子得到一张彩纸,将自己想要对吴老师说的话写在上面,这不仅能够帮助他们进一步表达思念或别的情感,也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去梳理自己与吴老师之间未竟的事宜,与小组分享相比,这种方式更为隐秘、自由、不具威胁性。

事后,孩子们将这些纸条放进他们为吴老师的家人制作的纪念册中,作为送给吴老师的一份特别的礼物

第六阶段:

告别阶段

辅导任务和目标:

1。

通过具有象征意义的告别仪式,协助当事人顺利完成与逝者心理层面的分离

2。

进一步协助当事人重新定位与逝者的关系,使其能够将情绪的活力重新投诸其他关系上

3。

促进当事人学习积极的应对方式4。

鼓励当事人应用有效的社会资源,开始新的生活告别活动一开始由学校心理辅导老师带领,首先请大家站在吴老师的遗像面前,认真地看着她,把她的形象记在心里,然后闭上眼睛,跟随老师的指导语,进行想象:

想象你来到一片鲜花盛开的草原!

远远地看到一群人,走近了,你看出是吴老师和所有在SARS中牺牲的

人,吴老师依然是那么慈祥,在对你微笑,她的眼神仿佛在对你说着什么,你是不是也有些话想对她说,我们要转身离开了,眼前出现一条平坦的大道,太阳升起来了,你感到很温暖,渐渐地,你发现越来越多的人走在了你的身边,他们是你的亲人,你的朋友,还有你的新老师"

想象结束后,所有人向吴老师的遗像三鞠躬“之后,新班主任含泪发表了她的就职演说,虽然很短,但孩子们能够听出新老师的感动和共鸣,这不仅拉近了他们与新老师的距离,更增加了他们适应新生活的机会。

第七阶段:

总结分享阶段

辅导任务和目标:

1。

分享活动感受,结束团体哀悼活动

2。

学习从丧失中寻找有益的经验

3。

透过积极情感的表达,增进当事人的应对能力,

4。

学习彼此给予社会支持

整个团体辅导是在织网游戏中结束的。

在第一轮织网时,孩子们彼此分享他们对本次活动的感受,第二轮时表达对彼此的祝福,当密实的网织成之后,每个成员都有机会躺在网上享受别人的支持。

最后,孩子们坐下来分享从这个游戏中得到的启发和收获。

七)反思:

关于悲伤辅导的缺失

建立健全的危机干预机制

危机干预网络

人才储备

探索有效的悲伤辅导模式

及时告知信息

评估辅导效果

设计的弹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