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专题训练12第十二讲应用题一.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200075 上传时间:2023-07-21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4.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专题训练12第十二讲应用题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专题训练12第十二讲应用题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专题训练12第十二讲应用题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专题训练12第十二讲应用题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专题训练12第十二讲应用题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专题训练12第十二讲应用题一.docx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专题训练12第十二讲应用题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专题训练12第十二讲应用题一.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专题训练12第十二讲应用题一.docx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专题训练12第十二讲应用题一

第十二讲典型的应用题

(一)

课程目标

1、熟练地解答简单应用题,能根据题目意思说出数量关系式,明确算理。

2、能用分步列式和综合算式两种解法解答一般应用题,理解每一步算式所表示的实际意义,会用综合法和分析法来分析应用题的解题思路。

课程重点

会根据题目意思说出相应的数量关系式。

会用综合法和分析法来分析应用题的解题思路。

课程难点

理解各类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会熟练运用数量关系解决问题。

教学方法建议

(讲解,巩固练习。

一、知识梳理

1、简单应用题

简单应用题只含有一种数量关系,只用一步运算解答的应用题。

但它是解答所有应用题的基础。

(1)求两数的和

加法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

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知道两个部分数,求总数;另一种是已知一个数是多少,还知道另一个数比它多多少,求另一个数。

(2)求两个数的差

减法是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它是加法的逆运算。

有三种情况:

一是已知两个数的总数和其中一个数是多少,求另一个数;二是已知两数分别是多少,求其中一数比另一数多(或少)多少;三是已知一个数和另一个数比它少多少,求另一个数(较小数),都是用减法计算。

(3)求两数的积

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一种是已知每份数和份数是多少,求总数;另一种是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

(4)求两个数的商

除法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和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一种是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另一种是求一个数里包含有几个另一个数。

前者称为“等分除法”,后者称为“包含除法”。

乘、除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可以概括为:

每份数×份数=总数

总数÷份数=每分数

总数÷每份数=份数

2、一般复合应用题

复合应用题是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基本数量关系,就是用两步或两步以上的运算进行解答的应用题。

其实,复合应用题是由几个简单应用题组合成的,所以解答复合应用题是以简单应用题为基础的。

解答这类应用题的关键是在分析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把复合应用题分解成几个简单应用题。

解题步骤如下:

(1)弄清题意,找已知条件和要求的问题;

(2)分析题里的数量关系找出中间问题,据此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

(3)列出算式进行计算;

(4)检验并写出答案。

3、典型应用题具有独特的结构特征的和特定的解题规律的复合应用题,通常叫做典型应用题。

二、方法归纳

(1)平均数问题:

平均数是等分除法的发展。

解题关键:

在于确定总数量和与之相对应的总份数。

算术平均数:

已知几个不相等的同类量和与之相对应的份数,求平均每份是多少。

数量关系式:

数量之和÷数量的个数=算术平均数。

例如:

四位小朋友,他们的体重分别是32.3千克,29.8千克,34.2千克,28.5千克,他们的平均体重是多少千克?

加权平均数:

已知两个以上若干份的平均数,求总平均数是多少。

数量关系式(部分平均数×权数)的总和÷(权数的和)=加权平均数。

例如:

全班有50人,其中15人9岁,17人10岁,18人11岁,那么这个班的平均年龄是多少岁?

(2)归一问题:

已知相互关联的两个量,其中一种量改变,另一种量也随之而改变,其变化的规律是相同的,这种问题称之为归一问题。

根据求“单一量”的步骤的多少,归一问题可以分为一次归一问题,两次归一问题。

根据求出的单一量之后,解题采用乘法还是除法,归一问题可以分为正归一问题,反归一问题。

一次归一问题,用一步运算就能求出“单一量”的归一问题。

又称“单归一。

两次归一问题,用两步运算就能求出“单一量”的归一问题。

又称“双归一。

正归一问题:

用等分除法求出“单一量”之后,再用乘法计算结果的归一问题。

反归一问题:

用等分除法求出“单一量”之后,再用除法计算结果的归一问题。

解题关键:

从已知的一组对应量中用等分除法求出一份的数量(单一量),然后以它为标准,根据题目的要求算出结果。

数量关系式:

单一量×份数=总数量(正归一)

总数量÷单一量=份数(反归一)

(3)归总问题:

是已知单位数量和计量单位数量的个数,以及不同的单位数量(或单位数量的个数),通过求总数量求得单位数量的个数(或单位数量)。

特点:

两种相关联的量,其中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跟着变化,不过变化的规律相反,和反比例算法彼此相通。

数量关系式:

单位数量×单位个数÷另一个单位数量=另一个单位数量单位数量×单位个数÷另一个单位数量=另一个单位数量。

(4)和差问题:

已知大小两个数的和,以及他们的差,求这两个数各是多少的应用题叫做和差问题。

解题关键:

是把大小两个数的和转化成两个大数的和(或两个小数的和),然后再求另一个数。

解题规律:

(和+差)÷2=大数大数-差=小数

(和-差)÷2=小数和-小数=大数

(5)和倍问题:

已知两个数的和及它们之间的倍数关系,求两个数各是多少的应用题,叫做和倍问题。

解题规律:

和÷倍数和=标准数标准数×倍数=另一个数

(6)差倍问题:

已知两个数的差,及两个数的倍数关系,求两个数各是多少的应用题。

解题规律:

两个数的差÷(倍数-1)=标准数标准数×倍数=另一个数

(7)行程问题的应用题

行程问题的应用题首先要弄清“相对”、“相向”、“相背”、“相遇”、“同时”、“同向”等词语,其次要弄清行程问题的结构特点。

运动方向:

是同向还是背向

出发地点:

是同地还是两地

出发时间:

是同时还是分别

速度:

是一个物体的速度还是两个物体的速度。

运动结果:

是相遇、相隔,还是相遇后反方向相离

最后,还要掌握好每种应用题的解题规律。

其解题规律是:

(1)相向运动——是指两个物体的出发点不同,运动方向相对,越走相距越近,其中还可分为相遇和相差两种情况。

基本公式如下:

相遇时间=相遇路程÷速度和

相遇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

速度和=相遇路程÷相遇时间

(2)同向运动——是指两个运动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同,但是出发地点可以相同或不同,因此,又可分为同地同向和异地同向两种情况。

①同地同向:

特点是出发地点相同,运动方向相同,由于速度有快慢,因此越走相隔越远。

公式是:

相隔路程=速度差×时间

②异地同向:

特点是出发地点不同,运动方向相同。

如果速度慢的在前,快的在后就能追及,称为追及问题。

其公式是:

追及时间=追及路程÷速度差

追及路程=速度差×追及时间

速度差=追及路程÷追及时间

如果快的在前,慢的在后,二者越走越远,就不能追及。

公式:

路程=相隔路程+速度差×时间

(3)背向运动——是指两个物体运动方向相反,但出发点可以相同或不同。

其公式是:

相隔路程=速度和×时间

 

三、课堂精讲

(一)平均数应用题

例1一辆汽车以每小时100千米的速度从甲地开往乙地,又以每小时60千米的速度从乙地开往甲地。

求这辆车的平均速度。

 

【规律方法】求汽车的平均速度同样可以利用公式。

此题可以把甲地到乙地的路程设为“1”,则汽车行驶的总路程为“2”,从甲地到乙地的速度为100,所用的时间为

,汽车从乙地到甲地速度为60千米,所用的时间是

,汽车共行的时间为

+

=

汽车的平均速度为2÷

=75(千米)

【变式训练1】

【难度分级】A

1、小明前几次数学测验的平均成绩是84分,这一次要考100分,才能把平均成绩提高到86分,问这一次是第几次测验?

 

2、从甲地到乙地全程是60千米,小宏骑自行车从甲地到乙地的速度是每小时15千米,从乙地往甲地返回的速度是每小时10千米,求这个往返行程中的平均速度?

 

例2某次考试,21位男同学的平均成绩是82分,19位女同学的平均成绩是87分,全体同学的平均成绩是多少?

 

【规律方法】先求出所有男生和所有女生的总分,再除以总人数。

【变式训练2】

【难度分级】A

1、女同学的人数是男同学人数的一半,男同学的平均体重是41千克,女同学的平均体重是35千克,全体同学的平均体重是多少千克?

 

2、甲班52人,乙班48人,语文考试中,两个班全体同学的平均成绩是78分,乙班的平均成绩要比甲班的平均成绩高5分,两个班的平均成绩各是多少?

 

3、甲、乙两人的平均身高是1.68米,乙、丙两人的平均身高是1.73米,丙与甲的平均身高是1.60米,求甲、乙、丙三人的平均身高?

 

(二)归一问题

例3一个织布工人,在七月份织布4774米,照这样计算,织布6930米,需要多少天?

 

【规律方法】必须先求出平均每天织布多少米,就是单一量。

6930÷(4774÷31)=45(天)

(三)归总问题

例4修一条水渠,原计划每天修800米,6天修完。

实际4天修完,每天修了多少米?

 

【规律方法】因为要求出每天修的长度,就必须先求出水渠的长度。

所以也把这类应用题叫做“归总问题”。

不同之处是“归一”先求出单一量,再求总量,归总问题是先求出总量,再求单一量。

800×6÷4=1200(米)

【变式训练3】

【难度分级】A

1.修一条公路,原计划60人工作,80天完成。

现在工作20天后,又增加了30人,这样剩下的部分再用多少天可以完成?

 

2.粮站加工切面,5天加工440千克,照这样算,30天可加工切面()千克.加工4840千克切面要()天。

 

3.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计划每小时行40千米,7小时到达,实际每小时比计划多行25%,()小时就可以到达。

4.一批产品,28人25天可以收割完,生产5天后,此项任务要提前10天完成,应增加()人。

5.将一根木头锯成3段要6分钟,如果要锯成6段需要多少分钟?

 

(四)和差问题

例5某加工厂甲班和乙班共有工人94人,因工作需要临时从乙班调46人到甲班工作,这时乙班比甲班人数少12人,求原来甲班和乙班各有多少人?

【规律方法】从乙班调46人到甲班,对于总数没有变化,现在把乙数转化成2个乙班,即94-12,由此得到现在的乙班是(94-12)÷2=41(人),乙班在调出46人之前应该为41+46=87(人),甲班为94-87=7(人)

【变式训练4】

【难度分级】B

1.两个数的和为36,差为22,则较大的数为(),较小的数为()。

 

(五)和倍问题

例6汽车运输场有大小货车115辆,大货车比小货车的5倍多7辆,运输场有大货车和小汽车各有多少辆?

 

【规律方法】大货车比小货车的5倍还多7辆,这7辆也在总数115辆内,为了使总数与(5+1)倍对应,总车辆数应(115-7)辆。

列式为(115-7)÷(5+1)=18(辆),18×5+7=97(辆)

【变式训练5】

【难度分级】B

1.甲班和乙班共有图书160本,甲班的图书本数是乙班的3倍,甲班和乙班各有图书多少本?

 

2.师傅和徒弟共生产零件190个,师傅生产的个数比徒弟的3倍少10个,师、徒各生产多少个?

3.妹妹有课外书20本,姐姐有课外书25本,姐姐给妹妹多少本后,妹妹课外书是姐姐的2倍?

 

4.被除数、除数和商三个数的和是181,商是12,求被除数

 

(六)差倍问题

例7甲乙两根绳子,甲绳长63米,乙绳长29米,两根绳剪去同样的长度,结果甲所剩的长度是乙绳长的3倍,甲乙两绳所剩长度各多少米?

各减去多少米?

 

【规律方法】两根绳子剪去相同的一段,长度差没变,甲绳所剩的长度是乙绳的3倍,实比乙绳多(3-1)倍,以乙绳的长度为标准数。

(63-29)÷(3-1)=17(米)…乙绳剩下的长度

17×3=51(米)…甲绳剩下的长度

29-17=12(米)…剪去的长度

【变式训练6】

【难度分级】A

1.小明、小红两人集邮,小明的邮票比小红多15张,小明的张数是小红的4倍,小明集邮()张,小红集邮()张。

2.妈妈的年龄比小刚大24岁,今年妈妈的年龄正好是小刚年龄的3倍,今年妈妈()岁,小刚()岁。

3.名士基地种的花生是白薯的16倍,现在已经知道种的花生比白薯多105棵,种花生()棵,白薯()棵。

4.小利的科技书比故事书少16本,故事书是科技书的3倍,小利有科技书()本,故事书()本。

5.甲、乙两个数,如果甲数加上50,就等于乙数,如果乙数加上350就等于甲数的3倍,问甲(),乙()。

(七)行程问题

例8狗跑5步的时间马跑3步,马跑4步的距离狗跑7步,现在狗已跑出30米,马开始追它。

问:

狗再跑多远,马可以追上它?

 

【规律方法】根据“马跑4步的距离狗跑7步”,可以设马每步长为7x米,则狗每步长为4x米。

根据“狗跑5步的时间马跑3步”,可知同一时间马跑3*7x米=21x米,则狗跑5*4x=20米。

可以得出马与狗的速度比是21x:

20x=21:

20

根据“现在狗已跑出30米”,可以知道狗与马相差的路程是30米,他们相差的份数是21-20=1,现在求马的21份是多少路程,就是30÷(21-20)×21=630米

例9慢车车长125米,车速每秒行17米,快车车长140米,车速每秒行22米,慢车在前面行驶,快车从后面追上来,那么,快车从追上慢车的车尾到完全超过慢车需要多少时间?

【规律方法】可以这样理解:

“快车从追上慢车的车尾到完全超过慢车”就是快车车尾上的点追及慢车车头的点,因此追及的路程应该为两个车长的和。

算式是(140+125)÷(22-17)=53秒

 

【变式训练6】

【难度分级】A

1、甲乙辆车同时从ab两地相对开出,几小时后再距中点40千米处相遇?

已知,甲车行完全程要8小时,乙车行完全程要10小时,求ab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答案720千米。

由“甲车行完全程要8小时,乙车行完全程要10小时”可知,相遇时甲行了10份,乙行了8份(总路程为18份),两车相差2份。

又因为两车在中点40千米处相遇,说明两车的路程差是(40+40)千米。

所以算式是(40+40)÷(10-8)×(10+8)=720千米。

 

2、在一个600米的环形跑道上,兄两人同时从同一个起点按顺时针方向跑步,两人每隔12分钟相遇一次,若两个人速度不变,还是在原来出发点同时出发,哥哥改为按逆时针方向跑,则两人每隔4分钟相遇一次,两人跑一圈各要多少分钟?

答案为两人跑一圈各要6分钟和12分钟。

解:

600÷12=50,表示哥哥、弟弟的速度差

600÷4=150,表示哥哥、弟弟的速度和

(50+150)÷2=100,表示较快的速度,方法是求和差问题中的较大数

(150-50)/2=50,表示较慢的速度,方法是求和差问题中的较小数

600÷100=6分钟,表示跑的快者用的时间

600/50=12分钟,表示跑得慢者用的时间

3、一个人在铁道边,听见远处传来的火车汽笛声后,在经过57秒火车经过她前面,已知火车鸣笛时离他1360米,(轨道是直的),声音每秒传340米,求火车的速度(得出保留整数)

答案为22米/秒

算式:

1360÷(1360÷340+57)≈22米/秒

关键理解:

人在听到声音后57秒才车到,说明人听到声音时车已经从发声音的地方行出1360÷340=4秒的路程。

也就是1360米一共用了4+57=61秒。

四、讲练结合题

1、一段山路的400米,一人上山时每分钟走50米,下山时每分钟走80米,则该人的平均速度是().

2、张军,邓明,刘华三位小朋友储蓄钱数之比是1:

3:

4,他们储蓄的平均数是320元,邓明储蓄了()元。

(08年16所联考)

3、一次数学测验,甲、乙、丙、丁四位同学的平均分为89,甲、乙、丙3人平均分为91,则丁的分数是().

4、某5个数的平均值为60,若把其中一个数改为80,平均值为70,这个数是().

5、一组数据中,2出现了2次,3出现了3次,4出现了4次,5出现了1次,则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是().

6、小明统计班里的数学成绩,平均分数为85.74,后来发现一个同学原来的分数为97,统计时误统计为67。

重新统计后平均分数为86.49,此班共有多少个学生?

(09年16校联考)

 

7、摩托车驾驶员以每小时20千米的速度行驶了60千米。

返回时每小时行30千米,往返的平均速度是多少千米?

 

8、有4个数,平均数是100,前两个数的平均数是95,后3个数的平均数是98,第二个数是多少?

 

9、甲、乙、丙三个小组的同学去植树,甲、乙两组平均每组植树18棵,甲、丙两组平均每组植树17棵,乙、丙两组平均每组植树19棵。

三个小组各植树多少棵?

 

10、五名裁判给一名运动员评分,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平均得分9.58分;如果只去掉一个最高分,均分为9.46分;如果只去掉一个最低分,均分为9.66分。

求这名运动员的最高得分和最低得分分别是多少?

 

11、仓库存有面粉和大米,已知面粉比大米多4500千克,面粉的斤数比大米的3倍多700千克,大米()千克,面粉()千克。

 

12、两筐重量相等的苹果,从甲筐取出7千克,乙筐加上19千克,这时乙筐的重量是甲筐重量的3倍,原来两筐各有苹果()千克、()千克。

13、AB两人所存的钱数相等,A要买一件商品,向B借了120元,这时A的钱数正好是B的4倍,A有()元,B有()元。

14、某班原有男生比女生多10人,如果女生转走5人,那么男生人数正好是女生人数的2倍,原有男生()人。

 

15、在300米长的环形跑道上,甲乙两个人同时同向并排起跑,甲平均速度是每秒5米,乙平均速度是每秒4.4米,两人起跑后的第一次相遇在起跑线前几米?

 

16、猎犬发现在离它10米远的前方有一只奔跑着的野兔,马上紧追上去,猎犬的步子大,它跑5步的路程,兔子要跑9步,但是兔子的动作快,猎犬跑2步的时间,兔子却能跑3步,问猎犬至少跑多少米才能追上兔子。

 

五.课后自测练习

1、学校买来6张桌子和8把椅子,共付出了477.6元。

每张桌子比每把椅子贵34.8元。

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各多少元?

 

2、张师傅3天共生产零件184个,与计划每天生产任务相比,第一天超额14个,第二天超额16个,第三天差2个。

计划每天生产零件多少个?

 

3、师傅加工零件80个,比徒弟加工的零件的2倍少10个,徒弟加工零件多少个?

 

4、甲、乙两队同时开凿一条长770米的隧道。

甲队从一端起,每天开凿10米;乙队从另一端起,每天比甲队多凿2米。

两队距中点多远的地方会合?

 

5、某工人计划48小时内加工零件960个。

改进技术后,用原来一半的时间完成了计划,还多做了72个。

改进技术后,每小时比计划多做多少个?

6、甲乙两块棉田,平均亩产籽棉185斤.甲棉田有5亩,平均亩产籽棉203斤;乙棉田平均亩产籽棉170斤,乙棉田有多少亩?

 

7、在爬山活动中,李林同学上山的速度为每小时0.24千米,6小时到达山顶,然后又以每小时0.4千米的速度沿原路下到山底,请算一算他上、下山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8、有20个数,按照从小到大排成顺序,它们的平均数是42,前11个数的平均数是38.5,后10个数的平均数是46,问第11个数是多少?

 

9、一件工程原计划18人每天工作8小时,50天完成.现在少用3人,每天工作10小时,多少天可以完成(假定每人每天工作效率相同)?

 

10、甲、乙、丙三人买了8个面包平分着吃。

甲付了5个面包的钱,乙付了3个面包的钱,丙没有付钱,等吃完后一算,丙拿出了3.2元。

甲、乙各应收几元?

 

11、AB两地,甲乙两人骑自行车行完全程所用时间的比是4:

5,如果甲乙二人分别同时从AB两地相对行使,40分钟后两人相遇,相遇后各自继续前行,这样,乙到达A地比甲到达B地要晚多少分钟?

 

12、甲乙两车同时从AB两地相对开出。

第一次相遇后两车继续行驶,各自到达对方出发点后立即返回。

第二次相遇时离B地的距离是AB全程的1/5。

已知甲车在第一次相遇时行了120千米。

AB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13、从A地到B地,甲、乙两人骑自行车分别需要4小时、6小时,现在甲乙分别AB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相遇时距AB两地中点2千米。

如果二人分别至B地,A地后都立即折回。

第二次相遇点第一次相遇点之间有()千米

 

14、一船以同样速度往返于两地之间,它顺流需要6小时;逆流8小时。

如果水流速度是每小时2千米,求两地间的距离?

 

15、快车和慢车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对开出,快车每小时行33千米,相遇是已行了全程的七分之四,已知慢车行完全程需要8小时,求甲乙两地的路程。

 

16、小华从甲地到乙地,3分之1骑车,3分之2乘车;从乙地返回甲地,5分之3骑车,5分之2乘车,结果慢了半小时.已知,骑车每小时12千米,乘车每小时30千米,问:

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第十二讲典型应用题

(一)

【答案】

【变式训练1】

【难度分级】A

1、解:

方程:

设这一次是第x次考试.

86x-[(x-1)×84]=100,

    86x-[84x-84]=100,

      86x-84x+84=100,

          x=8;

算术:

(100-84)÷(86-84),

=16÷2,

=8(次);

答:

这是第8次考试.

2、从甲地到乙地全程是60千米,小宏骑自行车从甲地到乙地的速度是每小时15千米,从乙地往甲地返回的速度是每小时10千米,求这个往返行程中的平均速度?

解:

从甲地到乙地,全程是60千米,小华骑车从甲地到乙地速度是每小时走15千米,回来时速度是每小时走10千米,那么,小华往返甲乙两地的行程中,平均速度是(4.8)米。

总的路程÷总的时间=平均速度60×2÷(10+15)=120÷25=4.8千米

【变式训练2】

【难度分级】A

1、解:

设女同学人数为a人,则男同学人数为2a人

(41×2a+35a)÷(a+2a)

=(117a)÷(3a)

=39(千克)

2、解:

总得分数:

(52+48)×80=8000

乙的分数:

(8000+5×52)÷(52+48)=82.6

甲的分数(8000-48×5)÷(52+48)=77.6

3、解:

(1.68×2+1.73×2+1.60×2)÷(2×3)

=10.02÷6

=1.67(米)

答:

甲乙丙平均身高是1.67米。

【变式训练3】

【难度分级】A

1、解:

工作量=60*80=4800

已完成的工作量=60*20=1200

剩余工作量=4800-1200=3600

剩余工作量所需天数=剩余工作量÷人数=3600÷(60+30)=3600÷90=40(天)

2.解:

440÷5×30

=88×30

=2640(千克);

4840÷(440÷5)

=4840÷88

=55(天).

故答案为:

2640,55.

3.解:

40×7÷[40×(1+25%)],

=280÷50,

=5.6(小时);

答:

5.6小时就可以到达.

4.解:

(28×25-28×5)÷(25-5-10)-28,

=(700-140)÷10-28,

=560÷10-28,

=56-2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成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