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银行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190226 上传时间:2023-07-21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64.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央银行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中央银行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中央银行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中央银行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中央银行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央银行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

《中央银行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央银行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央银行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

中央银行学期末复习资料

第一章

名词:

1.《皮尔条例》:

确定英格兰银行垄断发行货币权的特许条例。

从中央银行的组织模式和货币发行上为英格兰银行行使中央银行职能奠定了基础。

2.最后贷款人:

商业银行发生资金困难而无法从其他银行或金融市场筹措资金时,中央银行为其提供资金支持,即承担最后贷款人角色。

3.中央银行的相对独立性:

两层含义

中央银行应与政府间保持一定的独立性。

中央银行又不可能完全脱离于政府,这种独立性只能是相对的。

简答论述:

1.中央银行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

其发展至今经历了哪些阶段?

中央银行的产生。

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深刻的客观经济原因。

历史背景:

1)商品经济的社会生产力的迅猛发展

2)货币关系和信用关系的普遍化

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频繁出现

客观经济原因:

1)银行券统一发行的需要

2)票据交换及清算的需要

3)调节资金供求,为商业银行提供必要资金支持的需要

4)对金融业统一管理的需要

中央银行的形成

1)初创时期:

1656年设立瑞典银行——1913年美国联邦储蓄体系建立

2)普遍推行时期:

一战后——二战后

3)强化时期:

二战结束到现在

2.中央银行是如何作为“最后贷款人”的?

商业银行发生资金困难而无法从其他银行或金融市场筹措资金时,中央银行为其提供资金支持,从而承担起“最后贷款人”的角色。

中央银行主要是通过向商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采取办理票据再贴现、再抵押的方式融通资金,在特别情况下,也可直接采取提供贷款的方式。

关键时刻,甚至可以对整个金融体系都起到“最后贷款人”的作用。

中央银行作为“最后贷款人”从而起到避免金融恐慌的作用。

“最后贷款人”职能确立了中央银行在整个金融体系中的主导地位。

3.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在西方发达国家有几种类型?

不同类型对宏观经济有何影响?

1)独立性较强的类型:

中央银行直接对国会负责,政府不得对其发布命令、指示。

中央银行在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时享有较强的独立性,当中央银行与政府发生矛盾时,要通过协商解决。

中央银行的独立地位在法律上有明确的规定。

2)表面上独立性较弱,但实际上较强的居中类型:

中央银行名义上隶属于政府,但实际上保持相当大的独立性,仍可相对制定、执行货币政策和采取措施。

3)独立性较弱的类型:

中央银行不论在名义和实际上都服从与政府的指令,其货币政策的制定以及相应措施的实行要经过政府批准,政府有权否决或推迟中央银行决议的执行。

中央银行独立性的不同对于宏观经济的运行产生不同的效果。

中央银行的独立性程度越高,该国的通货膨胀率越低。

同时,具有独立中央银行制度国家的失业率或产出波动并不比央行不独立的国家大。

第二章

名词:

1.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

中央银行银行性业务中资产负债业务的综合会计记录。

2.再贴现率:

中央银行再贴现计算再贴现利息的利率。

3.货币发行准备制度:

一般中央银行都以某种或某几种形式的资产作为其发行货币的准备,从而使货币的发行量与某种或某些其他资产的数量之间建立起联系和制约关系。

计算:

1.某商业银行用500万元的商业票据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再贴现率为4%,再贴现日离到期日为30天。

请计算再贴现金额,并用图表标示其再贴现时和到期时对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影响。

再贴现利息,500X(4%/360)X30≈1.67亿元

再贴现实付金额,500-1.67=498.33

再贴现时:

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万元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万元

资产

负债

票据+500

准备金存款+498.33

(或发行货币)+498.33

利息收入+1.67

资产

负债

准备金存款+498.33

(或库存现金)+498.33

利息收入-1.67

票据-500

到期时:

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万元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万元

资产

负债

票据-500

准备金存款-500

(或发行货币)-500

 

资产

负债

准备金存款-500

企业存款-500

(或库存现金)-500

 

2.中央银行因为购买外汇储备多发行人民币500亿元,拟发行中央银行债券冲销其影响。

请用图表标示其购买外汇储备和发行中央银行票据对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影响。

购外汇:

中央银行资产负债亿元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亿元

资产

负债

外汇+500

发行货币+500

资产

负债

库存现金+500

外汇-500

发央票:

中央银行资产负债亿元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亿元

资产

负债

央票+500

准备金存款-500

(或发行货币)-500

资产

负债

央票+500

准备金存款-500

(或库存现金)-500

3.某商业银行本旬末存款增加200亿元,增加贷款182亿元,当前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为7%,该银行将增加法定存款准备金存款后的剩余资金作为超额准备,30%用来增加库存现金,70%存在中央银行。

(1)请用图表标示它们对该银行和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的影响。

 

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亿元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亿元

资产

负债

准备金存款+16.8

发行货币-16.8

资产

负债

准备金存款+16.8

存款+200

库存现金+1.2

贷款+182

 

(2)如果该银行增加了贷款190亿元,为满足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要求【超额准备金率如

(1)所计算】,商业银行准备在中央银行公开市场操作买进国债时卖出其持有的国债来补充其法定准备金。

请问它至少需要卖出多少亿元国债?

请用图表标示它们对该银行和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产生的影响

商业银行存款-贷款=200-190=10亿元法定准备金要求是14亿元

因此商业银行需要卖出4亿元国债

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亿元

资产

负债

债券面值+4

准备金存款+14

发行货币-10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亿元

资产

负债

准备金存款+14

存款+20

贷款+190

债券面值-4

 

第三章

名词:

1.支付清算系统:

是由提供支付清算服务的中介机构和实现支付指令传送及资金清算的专业技术手段共同组成,用以实现债权债务清偿及资金转移的一种金融安排。

2.经理国库:

就是国家不设立独立的机构,专门经管国家财政预算收支,而是委托中央银行经理国库业务。

第四章

名词

法定准备:

金融机构依照法律规定缴纳的为应对存款人提取存款而准备的资金。

超额准备:

金融机构为应付临时性的资金需求而储备的为应对存款人提取存款而准备的资金。

借入准备:

金融机构通过中央银行再贴现和再贷款获得的准备。

非借入准备:

金融机构通过公开市场出售证券给中央银行获得的准备。

流动性比率管理:

规定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比率是直接信用管制的措施之一。

流动性比率是指商业银行流动资产与存款的比率。

高的流动性比率可以起到限制信用扩张的作用。

提高流动性比率具有降低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的作用,但过高的流动性比率会影响商业银行的盈利性,也不利于经营。

简答论述:

1.选择货币政策中介指标和操作指标的主要标准有哪些?

1)可测性:

一方面,中央银行要能够迅速地获取这些指标的准确数据。

另一方面,这些指标必须有明确的定义并便于观察、分析和监测。

2)可控性:

指标变量必须是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可以对其进行有效控制的金融指标。

3)相关性:

中介指标的变量与最终目标之间要有密切联系,作为操作指标的变量与中间目标之间也要有紧密联系,它们的变动一定要对最终目标或中间目标产生可预测的影响。

4)抗干扰性:

作为操作指标和中介指标的金融指标应能够较准确地反映货币政策的效果,并且较少受外来因素的干扰,否则会影响货币当局决策的正确性。

2.请比较中央银行三大基本政策工具各自的优缺点及其适用条件。

法定存款准备金:

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存款规定准备金率,强制地要求其按照规定的比例计提并上缴存款准备金。

优点:

它对所有商业银行的影响是平等的,并且它对货币供给量有极强的影响力,力度大,见效快。

缺点:

(1)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威力巨大,不适合作为日常的货币政策操作工具。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微小变化会对银行信贷、货币供给以及经济运行产生巨大的影响。

(2)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存款机构日常业务统计和报表中的一个重要指标,频繁的调整势必会扰乱存款机构正常的财务计划和管理。

再贴现政策:

中央银行通过变动再贴现率,影响商业银行从中央银行获得的再贴现贷款的数量,从而对货币供给量发生影响。

优点:

(1)中央银行可以用它来履行“最后贷款人”的职能,避免金融恐慌

(2)可以调节货币供给量和信贷结构

(3)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中央银行的政策意图。

缺点:

(1)告示作用的局限性。

再贴现率的调整有时不能反映中央银行的政策意图,有时可能会引起公众误解。

(2)如果中央银行把再贴现率定在某个固定的水平上,市场利率和贴现率之间的利差会使贴现贷款的规模随着市场利率的波动产生较大的变动,进而引起货币供给量的大幅波动,而这种波动并不反映中央银行的政策意图。

(3)由于借款的主动权掌握在商业银行手中,中央银行通过发放再贴现贷款投放出去的基础货币数量并不是中央银行可以控制的。

公开市场操作:

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以改变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准备金数量,进而影响货币供给量和利率,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一种政策措施。

优点:

(1)公开市场操作的主动权完全在中央银行手中,中央银行可以控制公开市场买卖的规模,中央银行想要发放或收回多少基础货币不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完全由中央银行自己决定。

(2)公开市场操作可以灵活准确地达到预定目标。

(3)公开市场操作是易于逆转的。

(4)公开市场操作可以迅速实施,不会有行政性延误。

缺点:

(1)公开市场操作的技术性很强,政策意图的告示作用很弱。

(2)公开市场操作需要有发达的金融市场为前提,如果金融市场发育程度不够或可用来交易的工具较少,都会影响公开市场操作的效果。

 

3.请用图示说明提高和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对货币市场均衡的影响。

i

Rd3

E3

id

Rs

Rd2

E2

i2

E1

i1

Rd1

R

R3

Rn

0

当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提高时,准备金需求曲线从Rd1右移到Rd2,市场均衡点由E1移动到E2,同业拆借利率由i1上升到i2.同业拆借利率的上升使商业银行通过同业拆借来获得准备金的成本增加。

为了控制其成本,将减少其贷款规模,从而达到信用紧缩。

反之亦然。

由于准备金供给曲线在id以上后为水平线,因此,当准备金需求曲线右移使同业拆借利率上升到再贴现利率id后将不会使同业拆借利率进一步上升。

银行增加的准备金需求(R3-Rn)将通过再贴现方式获得。

4.请用图示说明提高和降低再贴现率对货币市场均衡的影响

Rd

i

i

i2

Rs2

E2

Rd

Rs2

id2

id1

iff

i1

Rs1

E1

Rs1

E1

R

R1

R2

Rn

0

0

Rn

图1为无贴现贷款的情况下,再贴现率从id1提高到id2,准备金供给曲线由Rs1上升到Rs2,与需求曲线的交点仍为E1。

它对同业拆借市场机会不产生影响,市场均衡利率维持不变。

图2为有一些再贴现贷款的情况,再贴现率的提高,使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的交点由E1移动到E2,市场均衡利率由i1上升到i2,准备金总量从R1减少到R2,从而使信用紧缩。

反之亦然。

 

5.请用图示说明公开市场操作买进和卖出证券对货币市场均衡的影响

i

Rs2

Rs1

E1

i1

id

E2

i2

0

R

Rn2

Rn1

当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买进债券时,准备金供给曲线的垂直部分从Rs1右移到Rs2,货币市场均衡点由E1移动到E2,非借入准备由Rn1增加到Rn2,均衡利率由i1降到i2。

反之亦然。

第五章

名词

1、经常项目差额:

国际收支状况在形式上是指在国际收支平衡表的一个项目与下一个项目之间划一水平直线所形成的线上项目的贷方和借方的净差额。

如果将水平线划于经常项目账户之下,此时线上的货物、服务、收益和经常转移等流量的借贷方净差额就是经常项目差额。

2、通货膨胀目标制:

是一个货币政策框架,其特点是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由政府和中央银行公开宣布一个通货膨胀目标区域,从而加强公众对货币政策意图和目标的理解。

简答论述

1、如何理解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之间的矛盾性与统一性。

一般认为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包括币值稳定、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和金融稳定。

这些目标之间既有统一性又有矛盾性,其关系如下。

㈠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

统一性:

对于劳动密集型经济增长模式,经济增长可以减少失业。

矛盾性:

对于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等模式,其增长模式与失业率下降有一定的矛盾。

此外,一国在进行经济调节实现稳定经济增长的过程中也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失业增加。

㈡币值稳定和充分就业及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有关菲利普斯曲线的理论说明,物价稳定和就业、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矛盾,在短期内通货膨胀可以换来就业的增加和经济的增长,但长期过高的通货膨胀将破坏正常的经济秩序,导致经济收缩,造成经济衰退和失业的增加。

㈢币值稳定和金融稳定的关系

币值稳定有利于利率的稳定;但为稳定利率而变动货币供应量时,将导致物价的不稳定。

2、结合我国实际,简述货币政策中间目标、操作目标及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

在选择货币政策中介指标和操作指标时,要尽量注意按照可测性、可控性、相关性、抗干扰性的标准来选择,同时还要注意本国的客观经济条件。

1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选择

在金融市场不发达的国家,信用工具较少,现金是主要的信用工具,控制住现金也就控制了货币供给量,可以把现金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

在金融市场发达,金融工具丰富的国家,仅控制现金远远不够,货币控制的重点应转向更广的货币层次。

货币供给量和利率都可以作为中介指标,且各有利弊,但不能同时被选择,一般来说,各国是根据一定时期的经济状况和中央银行操作的方便来选取中介指标的。

当把抑制通货膨胀作为主要任务时,选择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指标;而当经济增长成为主要目标时,多以利率作为中介指标。

目前我国利率并未完全自由化,它还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显然是不能作为中介目标的。

而货币供给量指标M2和M1与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的相关性比较显著。

因此我国的货币政策中介指标选择货币供给量M2层次。

㈡货币政策操作目标的选择

我国是以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因此理想的操作目标应为准备金或基础货币。

准备金是中央银行各种货币政策工具影响中介目标的主要传递指标。

以准备金为操作指标,有利于监测政策工具调控效果,及时调节和有效控制方向和力度。

1998年我国对存款准备金制度进行了改革,超额储备就成为中国人民银行一个主要的操作指标。

基础货币也是我国中央银行现行的操作目标。

基础货币包括准备金和流通中的现金。

我国目前货币乘数相对稳定,基础货币是一个比较理想操作指标。

㈢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

货币政策工具是中央银行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而使用的各种策略手段。

中国人民银行在1984年开始执行中央银行职能后,所使用的货币政策工具有:

贷款计划、存款准备金、利率控制等。

其中最主要的是贷款计划。

经济市场化改革以后,经济、金融领域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我国的货币政策工具也逐步由直接调控为主向间接调控为主转化。

过渡时期的货币政策工具有贷款规模、再贷款、利率、存款准备金、公开市场业务与再贴现等。

其中直接调控工具的使用日趋减少,间接调控工具的运用逐步加强。

我国的人民币公开市场业务于1996年4月才正式启动,中国人民银行的资产中政府债券所占比例很小,加上货币市场的容量小,各市场之间分割交易,使得人民银行通过公开市场业务调节基础货币的能力较弱。

在21世纪初,中央银行公开市场操作力度逐步加强,目前已成为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

第六章

名词解释

1.永久性收入:

指在相当长时间里可以得到的收入,是一种长期平均的预期内得到的收入。

2.q理论:

一种关于货币政策变化通过影响股票价格而影响投资支出的理论。

q=企业资本的市场价值/企业资本的充值价值,q和投资支出之间是正相关的关系。

简答论述

1.试比较传统利率渠道与其他资产价格渠道的货币传递机制。

1.传统的利率渠道

M↑→i↓→I↑→Y↑

货币供给的增加会使实际利率下降,实际利率下降又促使投资增加,投资的增加优惠引起总需求和总产出的增长。

2.其他资产价格渠道

(1).汇率对净出口效应

M↑→i↓→E↓→NX↑→Y↑

通过影响货币供给量进而影响国内利率,利率的变化引起汇率的变化,进而对净出口产生影响,最终影响总产出

(2).托宾q渠道

M↑→Ps↑→q↑→I↑→Y↑

当实行扩张的货币政策时,会使货币供给量增加,人们发现手中的货币比他们持有的要多,就会按照自己的偏好安排其金融资产,其中一部分必然流向股票市场,造成对股票需求的增加,股票价格将会上升。

股票价格上升使公司的资本的市场价值上升,按照q理论,市场价值的上升会使q增大,当q足够大的时候,企业就会追加投资,最终使总产出增加。

(3).财富效应

M↑→Ps↑→金融资产↑→毕生财富↑→消费→Y↑

货币供给的增加使得股票价格的上升,使公众持有的以股票记值的金融资产增加,进一步使公众的毕生财富增加,毕生财富增加会促进居民的耐用品消费从而影响消费支出,最终影响总产出

 

2.试分析几种信贷渠道对货币政策传递的影响。

1.银行信贷渠道

M↑→银行准备金存款↑→贷款↑→I↑→Y

扩张性货币政策引起货币供应量(M)扩大,增加了银行的准备金和存款等可用资金,银行也就更愿意发放贷款,贷款增加将引起投资支出(I)的增加,最终导致产出(Y)的增加。

2.资产负债表渠道

M↑→Ps↑→企业资产净值↑→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贷款↑→I↑→Y↑

扩张性货币政策引起货币供应量(M)扩大,基于托宾的q理论会引起股票价格(Ps)的上升,企业资产净值增加。

一方面,企业拥有更多可以偿还贷款的缓冲资产,违约的可能性也就越小;即使企业在贷款偿付上违约了,银行也可以取得企业资产净值的所有权,将其出售以弥补损失,因而减轻银行出于逆向选择而不愿意贷款的问题。

另一方面,所有者在企业投入较多的股本,降低了从事高风险投资的意愿,也减轻了道德风险问题。

因此银行会增加贷款,引起投资支出(I)的增加,最终导致产出(Y)的增加。

3.现金流渠道

M↑→i↓→现金流↑→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贷款↑→I↑→Y↑

货币供给(M)增加,使名义利率(i)下降的同时,通过增加现金流改善企业的资产负债状况,现金流的增加,使银行认为企业或家庭具有更强的还贷能力,从而使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降低,借贷和经济活动上升,总产出(Y)增加。

该机制的特点是名义利率影响企业的现金流。

名义利率下降使短期债务的利息支出下降,从而增加了企业或者家庭的现金流。

逆向选择方面,较低的利率会减少逆向选择的问题,在利率较低时,较低风险偏好的借款人将得到这种要求较高的贷款,贷款人也更愿意提供贷款。

4.非预期价格水平渠道

M↑→非预期P↑→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贷款↑→I↑→Y↑

债务支付通过合同与名义项目相联系,货币供给(M)增加使价格水平非预期上升,降低了企业负债的实际价值,但是不会降低企业资产的实际价值,这将增加了实际净财富,从而降低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增加投资和产出。

5.居民家庭流动性效应

M↑→Ps↑→金融资产价值↑→财务困难的可能性↑→耐用消费品支出↑→Y↑

扩张性货币政策引起货币供应量(M)扩大,基于托宾的q理论会引起股票价格(Ps)的上升,消费者持有的金融资产价值上升,居民家庭资产的流动性改善,降低了未来发生财务困难的可能性,消费者的耐用消费品支出增加,最终导致产出(Y)的增加。

3.简要分析货币政策传递时滞对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

货币政策的传递时滞即货币政策的制定及产生效果的滞后性。

货币政策的传递时滞是指从需要制定政策到这一政策最终发生作用,其中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占用时间。

因此从中央银行对经济活动中的变化有所反应,到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再到货币政策工具对货币政策的操作指标发生作用,再到货币政策操作指标的变化波及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由中介变量的变化再到对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产生影响,需要较长的一段时间,这段时间被称为“货币政策的传递时滞”。

货币政策时滞是货币政策效应中作用时间长短问题的关键所在,分为内部时滞和外部时滞。

内部时滞是货币政策的决策主体内部发生的,是指作为货币政策决策和操作主体的中央银行从制定政策到采取实际行动所需要的时间,可细分为认识时滞和决策时滞。

认识时滞:

指从确有实行某种政策的需要,到货币当局认识到存在这种需要所需耗费的时间。

这种时滞主要是由搜集信息和分析判断所耗时间引起。

决策时滞:

指制定政策的时滞,即从认识到需要改变政策,到提出一种新的政策所需耗费的时间。

决策时滞的长短体现了中央银行决策水平的高低和对金融调控能力的强弱。

外部时滞是指从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实际执行到这一政策在经济中产生相应效应之间的时间,这段时滞发生在货币政策的操作变量到最终变量的传递过程中,可细分为操作时滞和市场时滞。

操作时滞:

指从调整政策工具到其对中介指标发生作用所需耗费的时间。

市场时滞:

指从中介变量发生反应到其对目标变量产生作用所需耗费的时间。

第七章

词汇

1、菲利普斯曲线:

英国经济学家菲利普斯根据英国1861—1957年失业与货币工资率的统计数据得出的一条反应两者关系的经验曲线,论证了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之间存在一种经验的非线性负相关关系。

2、货币中性:

货币中性理论认为货币流通速度和商品交易量在长期中不受货币量变动的影响,所以货币数量的增减只会引起一般物价水平的升降而不会改变商品间的相对价格,因而也不会对生产和就业产生任何影响。

3、货币政策无效性命题:

该命题是建立三个假说之上的:

市场完全出清、自然率、理性预期。

基于以上假设,无论在长期中还是短期中,政府采取的旨在降低失业率的经济政策都是无效的。

4、货币政策有效性:

是指货币政策能立足于特定的经济金融环境,运用特定的政策工具与政策手段选择,通过不同的传导机制,影响现实经济金融运行,引导社会资金的合理流动,提高资源配置的有效性,顺利实现其预定的调控目标

5、时间不一致性:

是指政府在当前针对所选择的有关未来的最优政策,当其在未来时刻需执行政策时发现,对于其既定政策目标而言,原先的最优政策在新的经济条件下已非最优决策,追求政策效果最优化的政策制定者,必然调整其政策。

货币政策的时间不一致性实际上是由于中央银行政策的事前优化与事后优化的差异而产生的。

6、理性预期:

在竞争的社会里、任何行为人的经济行为都合乎理性,在有效利用一切可获得信息的前提下,对经济变量做出的在长期中平均来说最为准确的,并与所使用的经济理论、模型相一致的预期。

7、适应性预期:

就是人们以过去的实际通货膨胀率为依据,对未来通货膨胀率作出预期,用实际发生的通货膨胀率来一步一步调整原来的预期,以使它被动地适应实际通过膨胀率。

第八章

简答论述

1、反通货膨胀的主要政策措施有哪些。

㈠紧缩性的宏观经济政策,包括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

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措施主要有:

①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出售政府债券。

②提高再贴现率。

③提高商业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