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德育师资培训班课程之三.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186183 上传时间:2023-07-2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1.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弟子规》德育师资培训班课程之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弟子规》德育师资培训班课程之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弟子规》德育师资培训班课程之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弟子规》德育师资培训班课程之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弟子规》德育师资培训班课程之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弟子规》德育师资培训班课程之三.docx

《《弟子规》德育师资培训班课程之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弟子规》德育师资培训班课程之三.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弟子规》德育师资培训班课程之三.docx

《弟子规》德育师资培训班课程之三

《弟子规》德育师资培训班课程之三

 

《弟子规》德育师资培训班课程之三

 

第三讲夫妻亲师配合教孝亲顺亲家风承

 

尊敬的诸位老师、诸位家长:

 

大家上午好!

 

我们学习了《弟子规》的“总叙”和“入则孝”的第一条,现在把《弟子规》的前两条齐读一下。

“弟子规,总叙,预备齐。

”“弟子规,圣人训。

首孝弟,次谨信。

泛爱众,而亲仁。

有余力,则学文。

入则孝,父母呼,应勿缓。

父母命,行勿懒。

父母教,须敬听。

父母责,须顺承。

 

好!

谢谢大家!

读的是铿锵有力!

气冲云霄!

我看大家开始脸上会发光了,智慧的光明有点透露出来了。

 

我们继续学习“至德要道”——“孝道”。

 

让我们儿女、学生行孝之前先要明理,把“父母的恩德”通过自己的体会传给我们的下一代,知恩、感恩才能报恩。

 

如何教孝呢?

第一条是知恩报恩。

一定要先明白道理,“父母恩德重如山”这个道理我们要了然于胸,才能通过言教、身教承传给我们的下一代。

 

教孝的第二个原理原则是以身作则。

这个“以身作则”也是所有教育领域共同的原理原则,就是自己要先做到,“受教育者,先受教育”,先能够力行。

 

第一部分夫妻配合教孝。

夫妻要常常互相赞叹,和谐的夫妇关系对孩子孝心的引发,健康成长非常重要。

爸爸一定要学会把母亲对儿女的辛苦抚育的恩德讲给孩子听。

有智慧的太太,要常常在儿女面前树立起先生的光辉形象。

 

教孝的第三个方面夫妻配合。

五伦关系当中,学到“夫妇有别”。

先生和太太在家庭当中都能尽份,“男正位于外,女正位于内”,都扮演好自己对家庭应尽的本份,一定能够家和人乐,家风家道必定能够代代承传。

 

“父母教,须顺承。

”父母教孩子孝道,夫妇要配合。

 

比如说父母的恩德,母亲就不好意思跟孩子讲,女儿你要孝顺我,妈妈生你很辛苦。

这个时候谁讲啊?

爸爸讲。

我们爸爸一定要学会把母亲对儿女的辛苦抚育的恩德讲给孩子听。

比如说,今天儿子又有点耍脾气了,对母亲说了不好的话,爸爸马上就把儿子请过来。

“过来,过来”,“父母命”叫他过来,挽起袖子,然后就开始讲:

“你知道吗?

妈妈生你的时候多辛苦,十月怀胎一朝分娩,恩重如山!

你去医院里面看看,产房那边,产床上那几个铁的护栏都是弯的,你知道是谁把它拉弯的吗?

是母亲,生儿女的时候,那个镇痛把它拉弯的。

你妈妈生你生了几个小时你知道吗?

”慢慢把这些道理跟孩子讲,我在讲到这些的时候,我太太就在旁边帮腔说:

“你都讲第三遍了,你就不用再讲了嘛!

”我说:

“第三遍了还要再讲,一门深入,长时熏修,要常常复习,要不然孩子就会忘记了。

”最高境界就是要爸爸讲得自己流下几滴眼泪,因为想到自己的父母。

所以要想感动别人,很重要的一个方法就是自己先流下几滴眼泪。

 

女性都会比较爱孩子,因此母亲常常都会很慈爱孩子,这个时候孩子常常会欺负母亲。

多数是这样,当然也有不一样的情况,母亲很严厉的也有。

所谓严父慈母嘛!

这个时候的严父就要尽到严父的本份,把父母的恩德告诉孩子:

“你对爸爸不好,我可能还会原谅你,你如果对母亲不好,你实在是太不应该了,太不孝顺了!

爸爸会揍你。

你知道吗?

小时候你三岁一岁的时候,有一天半夜你拉肚子了,妈妈哭着抱着你,找医院。

爸爸在后面陪着,你记得吗?

”孩子说:

“当然不记得。

”“但是,你要记住,这是母亲对你做的无数事情当中的一件啊!

当时你才一岁啊,你当然不记得。

半夜你都尿床,妈妈都把自己干的地方给你睡,然后她睡湿的地方。

这叫移干就湿恩啊!

然后你的尿布就像联合国国旗一样到处挂着,你知道都是谁帮你洗的?

都是妈妈帮你洗。

你看看妈妈的手,原来都是很细腻的,现在都变很粗了,都是帮你洗尿布洗出来的。

所以你现在要帮妈妈洗衣服。

”这些要常常讲给孩子听,这一配合孩子感恩心升起来,感恩心升起来是孝心的基础,这个是做父亲的要懂得。

我们在座的爸爸或者未来的爸爸同志们,这一招学了没有,没有学要开始学起。

父母的恩德要开始学。

 

母亲要常常在孩子面前讲父亲好在哪里?

讲父亲有智慧。

太太一定要懂得在孩子面前把爸爸的形象塑造起来。

 

有一个八德故事《大禹治水》,动画片也出来了。

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孩子刚出生,大禹就去治水了,十三年没有回家。

但是大禹的儿子,启,后来当了国君,众望所归。

谁教出来的啊?

大禹的太太教出来的,她怎么教的?

肯定是常常在儿子面前告诉孩子,爸爸为什么不回家!

为的是天下苍生啊!

为的是治理洪水这个灾难。

所以我们以后有机会给大家看这个《大禹治水》动漫,虽然十分钟短短的德育故事,非常感人。

我们从家庭教育角度来讲,大禹“夫妻配合”得非常好,母亲贤惠,教育很成功。

所以有智慧的太太,常常就是在儿子面前树立起先生的光辉形象。

 

我们男士还是要点面子的,假使说太太老是在儿女面前数落爸爸的不是,犯了兵家大忌啊!

先生会不会想,反正儿子面前我形象也没有了,我就坏给你看。

最后吃亏的还是我们太太自己。

 

有智慧的太太就很会做人,今天先生下班回家,躺在沙发上,袜子一脱,东边一只,西边一只。

3岁、5岁、8岁的儿子在旁边,太太怎么处理啊?

这时候机会教育来了,马上把儿子叫过来:

“儿子你看,妈妈常常给你说,爸爸每天在外面累死累活拼命干活为了谁啊?

”儿子说:

“为的是我。

”“对啊,你看你上学也要钱,吃饭也要钱,爸爸多辛苦啊!

你看是不是,又累趴下了,袜子都没有力气放了。

过去帮爸爸把袜子洗一下。

”大家千万不要以为儿子洗袜子没出息,告诉大家,会洗袜子的儿子以后才有出息。

真的是这样,因为他洗袜子的过程,他要设计,怎么洗袜子,然后怎么把它洗干净,整个过程小大不二,会做小事就会做大事,小事不会做,大事也不会做。

所以妈妈千万不要以为儿子洗袜子没有出息,这些会做才有出息。

儿子洗袜子去了,这个时候门一关,怎么处理爸爸都可以了!

过去拧起耳朵,说:

“你看,你看,跟你讲过多少遍了,又没跟儿子做好榜样,赶紧坐好。

”先生这时候会不会听啊,很高兴听啊。

因为夫妻相处有一个原理原则,我们做先生做太太的,一定要记住——“好话一句,作牛作马都愿意”。

这个太太好话已经说过了,先生听得满心高兴,孩子洗袜子去。

这个时候再拧耳朵没关系了。

假使说太太没什么教育的智慧,孩子还在那里,马上就拧起先生的耳朵:

“跟你说过多少遍了,没有跟孩子做榜样,把袜子放好。

”这个时候可能先生怎么样啊?

心里就不高兴了,下一次就不回来了。

这个就有天壤之别哦!

念头一转就不一样。

 

夫妻配合,和谐的夫妇关系对孩子的孝心的引发,孩子健康成长非常重要。

今天先生好不容易第一次主动下厨房洗碗,十个碗只有一个洗干净。

这个时候太太怎么处理?

有智慧的太太马上把女儿叫过来:

“女儿,你看爸爸多了不起!

既能工作做得好,还能做家务。

你看碗洗得多干净。

”女儿很敬佩,爸爸真厉害。

千万不要把九个碗拿出来:

“女儿你看,爸爸洗碗都洗成这个样子。

”爸爸心想:

“下次我再也不洗了。

”假使说,把第一个干净的碗表扬一通,先生心里想:

“下一次我帮你洗衣服。

”你看是不是,“好话一句,做牛做马都愿意”。

这时候孩子在那里慢慢的看到父母和乐,健康成长。

 

今天先生又提着几袋东西回家了,这个时候做太太的要很有艺术。

一定要教育我们的儿女,只要门铃一响,任何事情要放下,电视也好,作业也好,马上跑到门口迎接爸爸回来,迎接妈妈回来,夫妻要互相配合。

把东西接过来,这个时候妈妈还要表扬:

“来就来了,还带这么多礼物干什么?

”先生心想:

“下次我买更多。

”假使说太太没智慧,一看到先生又提了几袋东西,马上开始埋怨了:

“你看你,又不会买东西,钱都是这么给你买光的。

“先生心想:

“下次我给别人买去。

”一句话啊,天壤之别!

 

如果太太工作很忙,先生有空在家里陪孩子,这个时候也要教孩子,妈妈回家我们要做什么?

正好前一段时间我回家探亲,回家探亲就没什么事,太太是教导主任工作很忙。

我就跟儿子开始上课,我说:

“儿子,妈妈每天上班、下班很辛苦回家最需要什么?

”儿子说:

“最需要喝口水,把东西接过来。

”我说:

“好!

以后每一次妈妈回家,你都要到门口迎接,把她的包接过来,再递上一杯很好的水。

”孩子比较大了,我们从小就教他做家务。

中午时分,太太回家了,门铃一响,儿子依教奉行,就冲过去,东西接过来,赶紧跑到厨房泡了一杯柠檬汁递过去。

太太这个时候就说了一句:

“儿子啊,以后不能用开水泡柠檬。

”我心想:

“坏了,坏了,好不容易我上了两个小时课,你这一句下来,下次孩子就不泡了。

”我要“行有不的,反求诸己”,没有跟太太交代好,预先没排练。

我就赶紧做太太思想工作:

“我说不行,你这个时候一定要先表扬,‘乖儿子,怎么有人把柠檬水泡得这么好呢?

真好喝,妈妈正口渴呢?

’你表扬一句,孩子心想,‘下一次我给你切西瓜了。

’”真的是言语很重要。

后来我太太就写了一篇文章在博客上,说没有配合好,下一次要好好夫妻配合好,把孩子的孝心长起来。

 

孩子第一次行孝,第一次做这个事情的时候,爸爸妈妈要好好的赞叹。

不要说孩子,刚刚讲到,先生都这样,太太都这样。

今天太太泡了一杯好茶,我们先生一定会说,怎么有人把茶泡得这么香呢?

太太心想,下一次我再给你泡更好的茶。

“好话一句,做牛做马都愿意”这个原理原则很重要。

 

夫妻要常常互相赞叹,但是现在很多人没有注意这些基本的做人的礼仪。

千万不要以为老夫老妻了,没有关系。

诸位老师、诸位家长,老夫老妻的要不要讲礼仪啊,说话要不要讲礼仪啊?

两个人是没关系,我们还要看到儿女还在旁边,他就有关系了。

你看有一个孩子才5岁,妈妈今天又开始接电话,接完电话,儿子就,眨巴眨巴着大眼睛说:

“妈妈,一定又是爸爸打电话来!

是不是?

”妈妈心里大吃一惊,孩子怎么知道是先生打来的?

一反省终于破案了,只要先生打来的电话,太太就没好气过。

都是什么?

命令的语气,不好的语气:

“干什么了?

怎么了?

”都是这样的语气,这样的太太多不多啊?

结果这个太太学过《弟子规》以后很有反省力啊,马上改正。

怎么改呢?

先生一打电话来,她马上想起老师教过怎么打电话,所以她就拿起电话:

“您好,请问您有事吗?

”结果他先生马上说:

“对不起!

我打错了。

”这么多年来,太太没有这样对他好说话过。

后来电话又回打过来,差一点感动得流眼泪,感谢《弟子规》我太太变得这么好了。

一句话先生就很感动了。

这个时候孩子在旁边就在学。

 

有一个5岁的孩子就跟妈妈说:

“妈妈电视里演什么?

什么叫夫君,什么叫夫人啊?

”妈妈说:

“他们在演古代的夫妇,爸爸、妈妈两个。

”5岁的孩子说:

“妈妈,这不像夫妇。

”5岁的孩子心里,什么像夫妇啊?

就像昨天讲的“大吵三六九”才像夫妇吗?

你看孩子已经被污染成什么样子了!

 

《论语》里面有一句话:

“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这个很重要,善于跟人交往,时间越久越恭敬对方。

我们夫妻在一起也要学习晏平仲的精神啊!

夫妻善于相处,久而敬之,越久越互相恭敬。

所以古人不是乱演的,这个称呼,先生称:

“太太,夫人你好!

”太太称:

“先生,夫君请用茶。

”还要把茶举到眉毛这里,叫举案齐眉。

妈妈同志们学完以后,晚上回家说:

“夫君请用茶。

”先生可能摸摸你的额头:

“你今天有没有发烧?

”没有关系,第一次先生这个反映很正常。

我们坚持作对的事情,一个星期,看看有没有效。

 

有一个妈妈就是学贵力行,先生天天睡懒觉。

《弟子规》老师就教她:

“你天天去叫夫君起床,还鞠三个躬。

”这个太太每天都去鞠躬,结果第一天鞠躬,先生根本不理她。

鞠到第七天,她说:

“夫君,天亮了请起床。

”她的先生,“噔”就跳起来:

“不用再鞠躬了,不用再鞠躬了,以后我们每天及时起床就是。

”就差没说:

“谢谢夫人了!

”你看这个称呼很重要。

 

当我们有教育的敏感度以后,我们就知道称呼不能随便乱“喂”,先生叫太太“喂“,太太叫先生“喂”,这个都不行,叫名字更不好,没有给孩子做榜样。

中国传统文化跟西方文化有很大的差别在这里——称呼。

我们这是礼仪之邦,结果现在都流行什么?

叫爸爸妈妈,叫名字就好,这叫平等。

我们反省一下,这叫平等吗?

这是没有礼貌,没有礼啊,礼不可偏废啊!

 

《说文解字》里讲:

“礼者,履也。

”“履行”的“履”,“礼”就是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去做的。

 

我们来看一下“禮”字怎么写?

 

左边是个“示”字旁,上面一根短,下面一根长,表示“上”,下面三条线表示“日月星”自然现象。

“示”的意思是“上天垂相”,翻译成我们现在比较容易懂的话,就叫自然现象,原理原则。

“示”作为偏旁字表达的都是自然现象,原理原则。

这个是自然现象不是谁规定的。

只要我们做人就要守“礼”,夫子讲“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那右边呢?

上面是祭祀的祭品,装在一个容器当中。

下面是祭祀的时候的乐器,上面一根棍子,中间这个口是用来打的鼓,下面是这个鼓的架子。

“礼”当中,“祭礼”是最恭敬、最隆重的。

所以用祭礼的形式组成这个“礼”字,告诉我们这个“礼”是我们做人每一个都要很恭敬地去落实都要去做到的。

 

《论语》讲:

“礼之体,敬为主。

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

”父子有父子之礼,夫妻有夫妻之礼,礼不可偏废。

夫子讲:

“不学礼,无以立。

”不学习这些“礼”难以在世间立足。

可能有的老师会讲:

“我不学,我不也活得好好的。

”真的活好好的吗?

真好吗?

我们要反省一下,我们本来应该更好,我们学“礼”以后,会更更好!

我们要反省的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所以学习这些传统文化,我们会越学越有味道,越学越有意思。

学礼真好,学传统文化真好!

 

“夫妻配合”教孝我们就先分享到这里。

 

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要“君子务本”,抓住根本就是恭敬心。

夫妻俩互相恭敬,在儿女面前做出好榜样,那么孩子一定能够:

“德日进,过日少”,健康成长。

 

第二部分亲师配合教孝。

老师能做的是教孩子孝顺父母,父母所能做的是,教孩子到学校要尊敬老师。

第一天上学,父亲带着儿子拜老师,还三跪九叩!

孩子年纪都很小,看到最恭敬的父亲去拜老师,还有比父亲更厉害的人叫老师,我这辈子要听老师的话。

 

第四个方面,亲师配合教孝。

这个“亲”指的是父母亲,这个“师”指的是老师。

父母亲跟老师配合教孝。

教任何一门学问也都要亲师配合。

 

在古代,古人非常明白这一种教育的原理,男孩子到7岁以后就要上学了,就交给学校去教了。

在周朝都这样,女孩子7岁就进入后院,给奶妈,给母亲,给妇女来教,它是男女分开来教的,不能在一起的。

7岁也不能同桌吃饭了,“男女有别”了。

那么男孩7岁以后,交给老师教,怎么教呢?

第一天上私塾的时候,跟大家介绍了,“皮弁祭菜,示敬道也。

”让孩子升起尊师重道的心,怎么升啊?

表演。

后人是拜孔老夫子,周朝的时候是拜古圣先贤。

你看老师、父亲带着儿子,三跪九叩。

孩子看着,这一位爷爷是谁啊?

爸爸要向他三跪九叩,我一定要很恭敬他。

接着老师请上座,父亲带着儿子拜老师,还三跪九叩!

孩子年纪都很小,都6岁、7岁啊,看到最恭敬的父亲去拜老师,还有比父亲更厉害的人叫老师,我这辈子要听老师的话。

你看第一天,慎于开始,孩子尊师重道的心升起来了。

这个很重要啊!

 

老师教孩子就很好教了。

第一个就教他,为人子女第一个要回家孝顺父母。

怎么孝顺?

孔老夫子教育我们:

“首孝弟,次谨信。

泛爱众,而亲仁。

有余力,则学文。

”按这样去孝顺父母,把《弟子规》这些做人的道理教给孩子,孩子一生受用,学问渐渐增长。

你看这个老师跟家长配合多重要啊,非常重要,而且非常的合理。

孩子好教。

 

我们现在这种亲师配合的教育真的是断了,对老师的恭敬心没有了。

你看我们办中专,招生很辛苦,现在办中专招生不好招啊,还要招生费,老师亲自去招。

招完回来了,有一些学生对老师拍桌子:

“你有没有搞错,是你们请我来读的。

”你看这个尊师重道的心没有升起来,很难教,学问很难增长。

 

那我们怎么办呢?

想各种办法,亲师配合。

让孩子尊师重道的心升起来。

我们老师能做的是教孩子孝顺父母,父母所能做的是,教孩子到学校要尊敬老师,要听老师的话。

这一配合,孩子就很好教。

从幼儿园一直到中专,到大学,应该都是这样的。

亲师如果没有配合教孩子,那真的是很难做好教育这项工作。

 

比如说幼儿园,今天这个孩子生日快到了,拿着一个笔在挂历上画道道,叫生日倒计时。

他才读幼儿园,才5岁,怎么生日倒计时啊?

还剩下28天画一下,明天再画一下还有27天。

我要蛋糕,我要礼物。

妈妈学过《弟子规》,这所学校正好是推广《弟子规》的实验学校,有开家长课。

妈妈就赶紧跟跟老师打电话沟通:

“教孝这么重要,我孩子生日只要蛋糕,我们父母讲并不一定愿意听,请老师配合教孝。

”老师说:

“好!

没事,我们就上一堂课,‘父忧母难’,上这一堂课。

”老师就开始把父母的恩德在幼儿班上讲,妈妈生我们多辛苦,多痛!

讲完了以后问:

“我们过生日要怎么做?

”同学们说:

“过生日要感恩父母,帮父母做事。

”结果有一个同学说:

“老师,他过生日还要蛋糕,还要礼物,还要倒计时。

”这个孩子很不好意思,因为同学们会讲他。

这个时候老师有智慧就不讲了,上课不讲了。

下课以后,这个老师本来要找这个小同学谈话的,结果这个小同学自己就跑来找老师,眨巴眨巴着大眼睛,看着老师:

“老师,妈妈生我的时候真的很痛吗?

”你看,没有教他不知道。

老师说:

“是很痛。

”“有多痛啊?

”老师说:

“拿把刀来,当然这个玩具刀也行。

你手有没有被小刀割过?

妈妈生你的时候,就像这一把小刀在手上割一刀,这么长,过15分钟再割一刀,妈妈生你几个小时就要痛这么久。

”这个孩子眼泪都快流出来了。

小孩好教啊!

“人之初,性本善”啊。

结果后来妈妈就跟老师通电话,儿子当天回家以后,就把那个日历,退下去了,不再倒计时了,然后就跟妈妈说:

“妈妈,我今年过生日不要蛋糕了,老师说了要帮你做一件你最喜欢的事情。

妈妈我帮你洗碗。

”你看5岁,“父忧母难”之日,他就学会了。

 

记得2004年,我还在教四年级,教数学,才教了一个月,那个数学科代表,很聪明,学习很好,非常机灵。

一个月以后,有一天,她就跑过来:

“老师啊,今天晚上我请你去肯德基吃饭。

”我说:

“为什么请我啊?

”她说:

“今天是我的生日,我们在肯德基庆祝。

”我说:

“那你大人有来吗?

”“过生日让大人走开。

没有大人,只有我们同学们。

”孩子这样过生日的多不多啊?

现在都流行这样,过生日让大人走开,同学自己过。

那我们还“与有荣焉”,因为常常跟他们讲《弟子规》的故事,孩子听得挺欢喜,觉得这个老师挺好,还要请数学老师,没有请语文老师啊。

我就心想,要不要去呢?

当天晚上也好忙,刚好外孙女也过生日,也有应酬,作为老师我们要不要去啊?

当时我就下了一个决心,今天晚上一定要去,去干什么呢?

把“父忧母难”这四个字告诉这帮孩子。

因为没有告诉她,她“过生日让大人走开”这个观念不行。

我们做老师的不单单只教数学,还要教做人很重要。

我就先去外孙女那边庆祝一下,然后就到了这个肯德基,真的是没有大人,只有两个大一点的表哥,然后班上的同学男男女女十几个。

我想,真的是时代变化快啊,我在读初三时,还不敢跟女生讲一句话,现在他们才四年级,生日男生一半,女生一半,在那里庆祝了。

这个世道变得还真快啊。

那就开始吃了,吃完了以后,大家也吃饱了。

我说:

“现在倪老师开始讲故事。

”我就开始讲“拜白骨的故事”,讲父母的恩德。

讲到后来,这个女生说:

“是啊,老师啊,前几天我的姨妈生小表妹的时候,我的姨丈也在,我也在,妈妈也在,都在产房的外面。

姨妈生了好几个小时没生出来,痛得很大声的叫啊。

结果我姨丈在外面走来走去,没有办法,双手合十,这里拜一下,那里拜一下,不知道在拜什么?

”我说:

“是啊,我们的生日是‘父忧母难’之日啊,是父亲担忧的日子,是母亲的受难日啊!

你看姨妈生你小表妹多辛苦,你妈妈生你的时候也一样辛苦。

然后你爸爸也这样拜,求观音菩萨保佑母子平安。

所以我们过生日不能这样过,你今天一定要回家跟妈妈说声谢谢,帮妈妈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让妈妈高兴,这才是做人子女的道理。

”我们尽到我们为人老师的责任,把做人最重要的,过生日是“父忧母难”这个道理,这四个字在她10岁的时候就告诉她了。

而我自己30岁才听说,所以我们不希望我们身上的遗憾在下一代再重演啊!

不能这样了,一代要比一代进步。

 

诸位老师,诸位家长在这个过程当中,只要我们有机会,只要我们能够把“孝道”教给下一代,我们瞅准机会就要讲,越早告诉孩子这个道理,他的人生越能够离幸福更近一步。

这个很重要,这个是亲师配合教孝。

 

第三部分,全家共学《弟子规》,教育原则一致,孩子健康成长。

 

第五方面教育原则一致。

这一条也非常的重要。

一个家庭,父亲、母亲乃至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要有共同的原理原则教孩子。

就比如说吃饭,我们夹菜的时候,要先给谁先夹啊?

爷爷、奶奶。

“夹菜的故事”大家都有听过嘛!

常常如果母亲都先给孩子夹,夹了三年五年,爷爷奶奶也夹,这个时候孩子就变成小皇帝,小公主了,就很难教了。

你看《弟子规》里面有一句话叫做:

“或饮食,或坐走。

长者先,幼者后。

”你看饮食坐走都是要“长者先,幼者后。

”但是,这个时候爷爷奶奶如果说:

“不要了,先给孙子夹。

”这个就很麻烦。

那么怎么办呢?

爸爸、妈妈意见如果不同的时候,一定要有一个统一的意见。

所以古人这个都有规定,爸爸跟妈妈意见万一不同意,这个时候听爸爸的。

那妈妈可以劝谏,就不要爸爸向东,妈妈向西,多头马车,这一辆马车一东一西就散架了,孩子无所适从。

这是教育的大忌。

所以古人讲“夫和妇柔”。

这个太太是柔,太太的德行,女德,就像水一样。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太太的德行很厚,能够承载着整个家庭的德行的重担。

所以跟先生意见不合的时候,太太能够随顺先生。

这个就很重要。

先生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所以小事的时候不用争论,除非大是大非的时候,我们太太要据理力争。

大是大非要劝谏,小事就不要了,给孩子做好和睦相处的榜样,这个很重要啊。

儿子常常看到爸爸妈妈两个意见不和。

你看孩子长期会变成什么样子?

甚至有的人特地就问,你是喜欢爸爸还是喜欢妈妈?

能不能这样问孩子啊?

大家有教育敏感度,就知道不能这样问孩子。

因为这样会让孩子把爸爸妈妈对立分开。

所以教育原理原则一致很重要,父母亲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准备要打屁股的时候,爷爷奶奶最好跑到楼上去或者是上街去逛街去。

因为爷爷奶奶都舍不得孩子打。

在那里做靠山,这一靠就麻烦了。

 

那么如何做到教育原则一致呢?

我们就到了教孝的第六个方面,共同落实《弟子规》。

古人为什么教育的原则很容易一致啊?

刚开始有谈到,因为古人他有家规家训家道,不用讨论。

你看家谱翻开,里面讲得很清楚,我们就按这样教孩子就好。

妈妈也没话讲,爸爸也没话讲。

祖先的承传,祖先的遗训。

而现在呢?

家规家训没有了!

怎么办?

我们重新提起这本集大成的家规家训,把《弟子规》作为我们大家的共同的家规家训。

这也是李毓秀李夫子最大的贡献。

他把那么多的家规家训集大成,大家都能通用,这个就非常好。

所以我们要共同落实《弟子规》。

《弟子规》的第二章就是“入则孝”,把“入则孝”每一条都落实好,那就是教孝了,就是行孝了。

 

第四部分,学习《弟子规》,面里很多教诲都可以排练,甚至编排成戏剧来演的,把课堂活起来。

“父母呼,命,教,责’要有艺术。

父母无形的呼,命,教,责——那就是父母亲的需要,我们要用心去感受。

 

现在进入《弟子规》每一章每一句的学习。

刚刚我们已经学习到“父母呼,应勿缓。

父母命,行勿懒。

父母教,须敬听。

父母责,须顺承。

”孩子不管多大的年纪,越小越要教。

但是现在常常“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的孩子多不多啊?

不但不多,可能有时候常常还一言九顶,就是妈妈说一句,他顶九句。

怎么办呢?

 

我们教孩子的时候要强化,除了明理之外还要训练,要练,所以“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我们要在班上排练。

大家知道了道理以后,泪也流了,觉得对不起父母了,心里升起了要行孝的强烈的愿望。

这个时候我们在班上,小学也好,初中也好,中专也好,高中也好,都要练习,让孩子反复的来练习,如何来行“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弟子规》里很多的教诲都可以排练,甚至编排成戏剧来演的,把课堂活起来。

 

现在我们先来排练“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哪一位老师毛遂自荐来做父母,再请一位老师做儿女,来演一演“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看看我们演得怎么样,以后要教我们孩子来演。

来哪一位老师来做父母,来一位年长的长者来做父亲或者母亲也行,大家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