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导学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918550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2.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导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中国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导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中国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导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中国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导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中国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导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导学案.docx

《中国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导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导学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导学案.docx

中国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导学案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专题四第一节《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导学案

【课程标准】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文化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重点难点】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原因、特征;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变动对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

一、知识梳理——课前自主预习案

变化中的男女服饰(衣)

变化情况:

1、男子的长袍马褂流行于整个近代。

2、鸦片战争后,传入中国,并在民国成立后流行开来。

3、辛亥革命后,成为男子喜欢的标准服装,几十年大为流行。

4、20世纪20年代以后,成为城镇新潮女子的日常着装。

5、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60年代,穿衣打扮与政治生活紧密相连,中山装和以列宁装、

连衣裙为特征的迅速取代西装、旗袍。

6、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民众服饰比较单一,和流行。

7、改革开放以后,人们对服饰的要求开始由穿得暖向穿得好、穿得时尚、穿得个性过渡。

总结:

近现代我国服饰变化的三个阶段:

阶段

表现

服饰特征

时代特征

鸦片战争后——

新中国成立

长袍马褂、上衣下裙

西装、中山装、旗袍

中式与西式、传统与现代并存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新中国成立后——

十一届三中全会

列宁装、制服装、

绿军装

政治色彩强烈,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主流

独立自主、巩固独立

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

异彩纷呈

形式丰富、彰显个性

解放思想、改革开放

男子:

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干部服→绿军装→现代服装

女子:

旗装→上衣下裙、改良旗袍→列宁装、连衣裙→绿军装→现代服装

(二)服饰变化的特点:

近代服饰由拘谨、保守、等级森严转向适体、美观和平民化;

现代服饰则由政治化、单调性转向开放性、多样性。

二、并行于世的中西餐(食)

1、四大菜系的形成和发展:

一个菜系的形成和它的、是分不开的。

同时受这个地区的、、、等方面的影响。

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商业活动的活跃提供了前提,各地饮食文化的交流融合,适应、趋时、吸收和创新是根本。

四大菜系分别是、、、。

2、西餐的传入及对中国传统饮食的影响:

(1)传入:

1840年后

(2)影响:

西餐中常用的进入餐桌;经营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出现。

3、中西饮食的比较:

烹饪方式、食品种类、就餐环境、礼节要求方面都有明显区别。

4、西餐传入对饮食文化的影响:

使一些西餐中常用的原料大量引入中国百姓饭桌,西式糖果糕点和饮料也受到国人的欢迎;一批专门生产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开始出现,西菜、西点成为国人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居室建筑的演进(住)

1.中国传统住宅的样式是北方的。

其典型的特征是外观规矩,中线对称。

2.中国居室建筑的逐渐西化:

鸦片战争以后,开始大量出现。

其典型特征是中西合璧。

3.完全欧化的居室建筑:

20世纪年代前后,居室建筑和家具陈设表现出外来特征,反映出西方的生活理念完全被国人接受。

四、习俗风尚的变革

1.习俗风尚变革的原因:

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生巨大变革的时候,社会习俗和风尚随之发生变化。

2.婚姻习俗的变化:

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向恋爱____、婚姻____转变。

3.丧葬礼俗的变化: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丧礼趋于简化,出现带有浓厚的的新式葬礼,但广大农村中实行更多的仍是传统丧礼;新中国成立后,开始用代替土葬。

4.

(1)民国成立后,开展了、迫令放足、破除神权、反对迷信等活动,在官府活动中得以实施,点头鞠躬取代了跪拜作揖,逐渐成为社交场合的常见礼节。

(2)民众思想发生变化,、旧礼教遭到批判,女子在获得权利的同时,开始走出家庭,步入社会。

二、合作探究—质量检测、小组互学案

合作探究一:

影响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因素有哪些?

合作探究二: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呈现出哪些特点?

合作探究二:

阅读下列材料:

“我7岁的时候,(一个妇女向普鲁伊特说),我的妈妈给我洗过脚后擦上些明矾,剪去脚指甲,然后把我的几个脚趾压到脚掌心,用一尺长二寸宽的布裹住,先裹右脚,后裹左脚。

……过了几个月,除大拇趾外,几个趾头都压在脚心上了……妈妈打开裹脚布,擦干脚上流出的脓血。

她说,只有把肉去掉,我的脚才能变得娇小可爱……每两个星期给我换双新鞋,每次新鞋都比前一双旧鞋小一两分。

……四个脚趾弯得像死毛毛虫一样,过了两年才达到三寸的模式……我的小腿细了,两只脚背拱起,又难看又臭。

——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

请回答:

(1)这段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哪一个风俗?

这一风俗在什么时候被改变?

(2) 这项风俗给女性带来了哪些消极的影响?

(3) 为什么这一时期,这项风俗会发生改变?

(4) 除了这项风俗外,请你再举出近现代几个与女性有关的风俗变化。

(至少两项)

第二节《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导学案

【课程标准】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重点难点】交通工具变化的表现形式;交通、通信工具发展的影响。

知识梳理——课前自主预习案

一、交通工具的更新

1、近代交通工具更新的趋势:

传统的代步工具被人力车、汽车、火车、轮船、飞机等新式交通工具取代。

城乡居民代步工具的发展变化:

是近代城镇中重要的交通工具,民国时期,北平、天津、上海较多。

自行车在传入中国,20世纪初在城市普及,以后成为主要的代步工具。

改革开放以来,成为又一重要交通工具;城市出租汽车行业发展迅速,家庭汽车成为新的代步工具。

机械牵引的交通工具的演进:

航运:

1865年4月,中国首次建造成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1872年,李鸿章创办中国第一家航运公司——,推动了近代中国航运事业的发展。

铁路:

20世纪20年代初,随着收回的蓬勃发展,中国铁路建设得以较快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铁路公路交通进入一个新时期;2006年,铁路全线贯通。

城市交通:

1906年,第一个交通系统在天津建成;1924年,上海开始有运行;1969年,北京开始运行,结束中国没有城市地铁的历史;2003年,投入商业运营的上海全长约30公里,是世界上第一条商业化运营的磁悬浮列车专线。

民航:

20世纪年代开始起步;30年代中期形成覆盖大半个中国的航空网;新中国成立后,所有省份实现了飞机的运营。

备注:

由于中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同时受具体环境的影响,各种层次的交通工具在中国都得到广泛的应用。

邮电通讯事业的逐步完善

1、近代邮政通信的发展:

时间

成就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中国加快通信建设步伐

,年

开始试办邮政

,年

大清邮政局正式成立

辛亥革命后

大清邮政改为中华邮政,邮路进一步扩展

2、电信事业的发展:

(1)电报

时间

成就

1877年

,在台湾架设电报线,成为自办有线电报开端

,年

无线电报创设并得到发展

,年

除国内无线电报外,还开设国际无线电报业务

(2)电话:

时间段

成就

,年

电话传入中国

民国成立后

电话线路与电话营业局所继续增加

20C80S后

通信技术迅猛发展

截止年

电话业务居世界第一位,固定电话和移动用户各占一半

交通、通信事业发展的影响:

加强沟通,促进交流;促进城市化进程;改变生活方式,更新思想观念;推动社会发展与进步。

合作探究——质量检测、小组互学案

合作探究:

探讨我国近代交通事业发展的原因、特点和影响。

巩固练习: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近现代史上,科技革命不仅大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而且造就了许多新职业,为人类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下列职业人员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汽船船长—空姐—汽车售票员—火车司机B、汽车售票员—汽船船长—火车司机—空姐

C、汽船船长—火车司机—汽车售票员—空姐D、汽车售票员—空姐—汽船船长—火车司机

2、标志着打破列强垄断中国江海运输业的是()

A、上海轮船招商局的成立B、福州船政局的成立C、江南制造总局的建立D、发昌机器厂成立

3、据记载,1888年清朝政府在北京西苑修建了一条铁路,慈禧太后因火车司机坐在自己前面开车,弃用了从德国引进的蒸汽机车而改用太监牵拉。

这说明()

A、顽固势力拒绝引进西方科技B、封建等级制度阻碍社会发展

C、清朝天朝大国思想根深蒂固D、封建迷信阻碍近代科技传播

4、新式交通的引入和发展,最能符合历史潮流的是()

A、促进了经济的发展B、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C、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D、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5、中国近现代有首诗:

“举头铁索路行空,电气能收夺天工。

从此不愁鱼雁少,音书万里一时通。

”此诗赞扬的是下列哪个行业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A、铁路运输B、轮船航运C、飞机航空D、有线通讯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筑铁路,“凿我山川,害我田庐,碍我风水,占我商民生计”——李鸿章

材料二:

“凡穷则变,变则通。

将来通商各口,洋商私设电线,在所不免。

但由此口至彼口,官不允许,总做不到。

……然与其任洋人在内地开设铁路电线,又不若中国自行仿办,权自我操,彼亦无可置喙耳。

”——李鸿章

材料三:

列强在中国争得的铁路投资权(截止1898年11月)

国名

英国

俄国

德国

比利时

法国

美国

在中国投资的铁路

2800英里

1530英里

720英里

650英里

420英里

300英里

请回答:

从材料一到材料二,李鸿章对于修筑铁路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据材料回答这种变化的理由是什么?

反映的实质问题是什么?

(2)简要分析列强在中国修筑铁路的真实目的。

《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导学案

【课程标准】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媒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重点难点】报刊、影视发展的状况;中国社会飞速发展对互联网的影响。

一、知识梳理——课前自主预习案

一、大众报业的发展:

1、大众报业发展的原因和特征:

内因:

一方面由于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出现和发展,为报业提供了物质条件。

另一方面,社会形势的急剧变化,特别是鸦片战争前后,人们对动荡社会信息的需求,促使了各种报刊不断涌现。

外因:

主要因素是西方报业产业的发展和文化扩张。

特征:

以新闻和言论为主要内容,铅字印刷等编排形式为重要特征。

2、各种报业的发展状况:

(1)传播洋教西学为主的报纸的作用——促进西方科学文化在中国的传播。

(2)政论性报刊:

高潮阶段——维新运动时期;兴盛阶段——辛亥革命时期及民国成立后;

作用——宣传政纲的喉舌和开展政治斗争的工具。

(3)通俗性报刊:

特点——取材世俗,运笔浅显,专门满足市民消闲娱乐的需要,专门分工。

3、国人办报情况:

时间、标志:

1873年《昭文新报》

维新运动中,办报成为维新变法、开启民智的重要手段,国人办报形成高潮。

二、广播影视的普及:

1、近代广播的发展状况:

记住发展过程中的几个第一:

播放内容的变化:

由新闻、商情、文艺——言论、教育、娱乐、社会乃至宗教等多方面扩展。

2、电影的发展状况:

(1)发展阶段:

从无声——有声;从黑白——-彩色;从进口片------国产片。

(2)国产电影的发展阶段:

民国时期快速发展;新中国成立后,革命题材的文艺作品。

3、电视的发展:

1958年,第一座电视台的出现电视台。

(1)彩色电视的出现:

1973年。

(2)电视节目内容的变化:

由“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严重概念化、口号化的节目到今天从中央到地方、从对内到的多、多、多、多。

电视的发展趋势:

朝数字化方向发展。

三、互联网与民众生活的渐变:

1、互联网出现的原因及在中国的发展现状:

(1)原因: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由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