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案例思考.docx
《阅读案例思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阅读案例思考.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阅读案例思考
语文阅读教学走向的“三个超越”
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业。
当孩子走进校园,开始他生命的体验时,教育给予他们的是快乐还是痛苦,是提升还是压抑,是创造还是束缚,取决于教师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行为,更取决于教师全新的适应未来的教育理念。
21世纪的今天,我们应该怎样当教师?
我们的语文教育应如何关注学生的生命?
窦桂梅老师的思考和实践是——语文教学要冲破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樊篱。
学好教材,又要超越教材;立足课堂又要超越课堂;尊重教师,又要超越教师,为学生的生命奠基,为中华民族的创造力奠基,让语文学习焕发生命活力;让语文学习充满成长气息;让语文学习绽放智慧花朵,这是我们21世纪语文教师共同承担的、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
超越教材: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一篇篇经典的文章,一部部经典的书籍,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是前人创造的积淀,她涵咏着人性的华彩,提纯着人类的灵魂,同时也是语言艺术的典范。
这些积淀了各民族以及人类精神的有效载体,应该成为学生基本的阅读教材。
这样的阅读,这种精神上的营养关爱,会使学生以全新的眼光看待自我和世界,甚至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生命状态。
可以说,我们使用的教材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对教学质量的提高起着关键的作用,我们必须学好它。
不过,对语文学科的学习来说,凭一本语文书,一篇课文不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
语文教材已经不是学生唯一的学习资料,我们在认识上要打破教材作为唯一课程资源的神话。
正像教育部最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描述的那样:
只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只要“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只要“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的特点……”的文章都可以拿来让学生学习。
这种新的教学理念打破了传统对教学的束缚。
有了这种课程意识,就能把教材看作是实现“课程标准”要求的手段,认真地学习课本教材,做到科学地补充教材,并能准确地加工教材。
大家都知道,要想学好语文必须加强积累。
首先扩大篇章的阅读。
几年来,她在教好原有教材的基础上,延伸扩展,由一篇带多篇,精讲了课本教材的180篇文章;泛读了84篇文章;适当整合部分课文后,新增加了72篇文章。
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在低年级推荐给学生一些民间故事、童话故事;中高年级推荐给学生一些儿童文学、杂文随笔、科幻漫画等多种书籍来读。
从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到感动共和国的50本书的部分书目……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读不同种类的书籍,从中汲取自己所需要的营养。
要告诉学生,读书就是用精神的牙齿咀嚼她,用思想的胃消化她;要告诉学生,读书不是学习的唯一,但要天天读书,用好书滋养自己使自己高贵起来,这是一天也不能断的潺潺小溪,一天也不能少的精神食量,她充实着思想的流脉,支撑着人格的大山。
中华民族的文化资源是丰厚的,可我们却看到青年一代的人文素养呈现下降的趋势。
从事“人之初”教育的我们,如果不能在孩子们阅读背诵的“童子功”季节引导他们走进阅读的空天阔海,让他们在书中与历史对话,与高尚交流,与智慧撞击,从而打下沉实、厚重的文学素养,人文素养,我们的民族将来怎么会拥有高尚的、文明的、创造的现代人呢?
!
还会有“曹雪芹”、“鲁迅”“横空出世”吗?
!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句话说的真是太好了。
那么,这个阶梯的第一个平台首先由我,由我们小学语文教师来搭建。
在六年的语文学习中,学生还积累了1000多条成语,100多个寓言故事,200多条古今中外格言警句……这些积累对他们今后的成长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但是,超越教材,不能单单停留在量的积累上,引导学生就教材来说,不是告诉、分析、支解,而是唤醒、体验、批判、感悟;引导学生真正领悟其精华,就教材的一些内容进行延伸、修改、重组、再创造,努力让教材成为学生积极发展的广阔策源地。
《人民教育》发表了她的《敢向教材“发难”的孩子们》一文。
文中讲了对《狐狸和乌鸦》《狼和小羊》等课文进行延伸课文内容、续编故事情节的创造;讲了《荷花》《小站》等课文如何修改教材内容的情景。
六年级有一篇李大钊女儿写的《十六年前的回忆》。
如果只学这一篇文章,学生不会对李大钊有全面深刻的认识,我们可以用这篇教材作为一个点,引发开去,于是我给学生出了一个题目——《感悟李大钊》。
让学生通过各种手段,上网,可以请教别人,读有关李大钊的书,进行收集、加工、定稿,培养了他们获取信息、收集资料、处理文字的能力。
几天后,学生们写出了《伟大的革命先行者》《论李大钊的博学多才》《浅谈李大钊的性格特点》等一个活生生的多维立体的李大钊形象。
超越教材就是基于教材但不囿于教材,就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其过程就是让学生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从书籍中积累文化知识,间接获得情感体验,生活经验等人生涵养的过程。
超越课堂:
“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
我们知道,学生的童年只有一次,他们的生命不能等待。
作为教师,应该让学生在课堂的40分钟生命得以增值。
信息时代的到来,世界日新月异的变化,坐在课堂上已经不是学习唯一的渠道。
,应该让学生懂得:
在课堂上要好好学语文,生活就是语文学习的课堂,语文学习就在广阔的天地里,生命的成长中。
如何加强学校、家庭和社会环境对语文教育的影响,使学生在无比广阔的语文天地中获得多方面的滋养,在“大语文观”的指导下,孜孜探求语文教育“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系统效应,尽可能去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去直面精彩纷呈的生活场景:
课上,师生一起讨论读书心得,讨论西部开发、腐败现象、庸俗文化,一起和大师对话,与专家讨论素质教育,请教授给学生讲座……课下,师生一起组织红领巾志愿者服务队;到部队夏令营。
到农村去体验生活;和学生一起去滑雪,玩老鹰捉小鸡游戏,跳绳,打雪仗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当然重要的还要引导学生把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活生生的社会现象和生活内容带入自己的课堂,写进自己的考卷。
把生命的内在感悟转化为一种精神产品。
智慧与创造就表现在学生的手指尖上:
从他们自己动手编辑的《萌芽文集》《创造文集》到《诗词配画文集》到《信息资料文集》;从《感悟文集》《心灵日记》到各种名字的《语文报》到省教委为他们出版发行10万册的《爱与爱的交流——窦桂梅学生作文选》……这一项项的创造,他们把生命中的潜在表现力尽情地释放了出来。
超越课堂,不光把语文从课堂延伸到学生的生活活动中,还要触及到学生的心灵里。
他们开展了家长和孩子的心灵对话活动。
家长在来信中,讲述着自己的求学经历,少年生活,工作压力,下岗困惑,母子情深,父子隔阂……同学们的回信,家长看后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又回信交流读后感。
感情的交流,加深了两代人心灵的碰撞。
家长来信虽然来自不同文化阶层,有不同的差异,孩子的回信虽然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见解,但,这真实和真情的交流凝聚成的却是共同的道德力量,共同的精神力量!
后来,她们班又开展了教师和学生的心灵对话。
她给每个学生写了一封2000左右的长信,用六年里发生的真实的小故事,叙说每个学生的性格、特长、优缺点等等,谈她的看法,叙说她们朝夕相处的感悟……学生看后,纷纷回信。
一封封含着浓浓的情、带着滚烫的泪的回信,让她的心伴着幸福的泪飞翔。
超越课堂,语言已经不止是作为交流情感和思想的工具,语言更是人的生存空间,生存条件,存在方式。
学生的生活活动,情感活动,心灵活动等所有的生命运动都是语文学习的过程。
超越教师:
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
尊重教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引导学生超越教师,是富有时代魅力的精神境界的表现。
超越教师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教师的引领和点化后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质疑、学会批判,最终让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
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真正关系应该是活生生的人的关系,应该是教学的相长,双方的互动。
师道之尊,可以使学生仿之、效之,但不是不可超越的。
我们应该放下架子,蹲下身子,与学生一起去探求真理,发现真理,开创教师和学生真正平等的对话平台。
对于学生的成长来说,超越了教师之后,放飞了他们的理想,解放了他们的灵魂,开掘了他们的智慧,语文学习成为学生终生追求“真善美”的友人和伙伴,那才是理想的教育和理想的学习。
让学生超越教师,就必须让每个学生找到自己是好孩子的感觉。
有了这种感觉,学生才敢和你无拘无束的交流,平等真诚的对话,才会实现超越教师的真正行为。
这种感觉需要教师精神的浇灌。
她说,面对灿烂的生命,笑不起来的教师不能算是好老师。
教师的笑是为了什么?
难道见到学生是机械笑?
故意摸摸孩子的头?
让学生坐在屋子里感受窗外的阳光吗?
不,教师的微笑只有一条,那就是唤起学生心灵的微笑!
任何一个孩子的心灵深处都有做好孩子的愿望,教师的使命就是强化这种愿望,呵护这种愿望。
让我们用淳朴的微笑和真诚的鼓励划出学生幸福的人生起跑线。
只有这样,学生的心灵才会长出快乐、自信、坚韧、向上等庄稼,从而排除掉那些狭隘、自私、自卑、失败等杂草。
不然,学生超越教师就只能成为遥远的童话。
要学生超越教师,就要把思考、发现和批判的权利交给学生。
只有这样,我们的眼前才会出现一副副生动的画面:
学生和你合作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学生自己上台当老师;敢和教师对话,敢挑教师的毛病;敢提出和教师不同的见解和观点…
案例:
在讲《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时,她重点抓住了:
“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不动。
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小时才渐渐熄灭。
这个伟大的战士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也没挪动一寸地方,没发出一声呻吟。
”这两句话体会这位英雄人物的内心世界。
同学们讨论了之后,有的说,他的牺牲可不是被一颗子弹射中,被烈火活活地烧着他还一动不动,邱少云真了不起。
”有个学生说:
“我想,邱少云肯定像电影中的英雄人物那样,在心里高喊:
祖国万岁!
共产党万岁!
”这时有一个学生马上站起来说:
“我不同意他的看法,我被开水烫过一次,那种疼痛实在难忍,当时我什么也没想,就是挺着没有哭。
大火在邱少云的全身燃烧,他肯定没有想那么多,心里保证只有一个念头:
挺住挺住再挺住!
坚持坚持再坚持!
才一动不动,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也没发出一声呻吟。
”正在她要表扬这位同学们的独特见解时,突然,有一位学生大声说:
“不对!
我觉得有问题,火势多大呀,敌人又那么近,很容易被发现。
他身上又带了子弹、手榴弹,火烧了那么长时间,这些一点就着的易燃物,怎么没有爆炸呢?
”我惊呆了,这可是我教了好几遍这篇课文,从来没想过的问题。
我不知道怎么回答。
课堂一时静了下来。
我想,这是学生敢于向教材,向老师挑战的思考,应该抓住这个契机,引导学生讨论。
最后,这个问题还是发问者自己解决的。
他说:
“老师,枪支弹药一爆炸,整个形式就会发生变化,就会影响战斗的胜利,导致战士的伤亡。
邱少云会想,光身体一动不动可不行,他肯定会把一只手深深往泥土里抠,使劲地抠,奋力想把子弹或手榴弹埋在泥土下面,同时还要忍受大火对他无情的燃烧。
最后用身子死死压住泥土,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也没挪动一寸地方,没发出一声呻吟。
”当然同学们建议给邱少云当年所在的部队写封信,了解了解当时的真实情况。
且不管他的回答是否符合当时的情况,但他这种敢于超越教材和教师的思维方法,让我们为之喝彩。
今天孩子,有今天思维的敏锐,今天的孩子有今天孩子看问题的视角。
他们能够问倒老师,能够想到课文写不到的地方,这种创造思维正是21世纪人才必备的素质之一啊。
新世纪的教育在悄悄发生着变化,教师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也在发生着变化。
今天的教师,开掘学生的创造潜能的同时,注意向学生学习,把自己当作和学生共同学习的伙伴,做到“和学生一起幸福成长”是新世纪教师成熟睿智的标志。
超越教师,是学生体验自己学习所获得知识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思想碰撞和观点交锋的过程,是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过程,更是追求真实,探求真知,献身真理的过程。
课例
(一):
〈全神贯注〉一课的最后一个教学片段
师:
这篇课文同学们都学完了,也会读了,老师现在想送给大家一句名言,好不好?
(生答“好”)
师:
(语气严肃地)“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全神贯注。
”—— 特级老师于永正。
下面请同学们将自己学完课文后的感想也归纳成一句名言,而且还要在最后加上“未来的×××家”和自己的名字。
想不想写?
生:
想。
(生动笔写名言,师行间巡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