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高考《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专科考试资料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全.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174994 上传时间:2023-07-21 格式:DOCX 页数:72 大小:69.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成人高考《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专科考试资料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2页
成人高考《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专科考试资料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2页
成人高考《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专科考试资料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2页
成人高考《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专科考试资料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2页
成人高考《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专科考试资料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成人高考《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专科考试资料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全.docx

《成人高考《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专科考试资料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成人高考《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专科考试资料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全.docx(7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成人高考《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专科考试资料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全.docx

成人高考《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专科考试资料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全

绪论

一、了解中国古代语文教学的特点、经验和弊端

  

(一)中国古代语文教学的特点

  1、语文教学融入在各种教育活动中。

中国古代,并无独立的语文学科。

语文教学与政治、经济、历史、哲学、伦理学以及自然学科的教育等融为一体。

  2、发蒙先识字,读经为主体,文选作补充。

中国封建社会的语文教学基本特点是:

先教学蒙学读物(影响最大的是“三、百、千、千”),集中识字;然后学习以《五经》、《四书》为主体的儒家经典;以文选作为补充读物和写作范本。

  “三、百、千、千”:

我国古代流传的、最著名的蒙学读物,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主要作用是集中识字。

《三字经》言简意赅,容量丰富,三字一句,叶韵成文;《百家姓》姓氏400,四字组语,句句押韵,和谐流畅。

  

(二)中国古代语文教学的经验

  1、识字教学经验。

第一,集中识字,为读写打基础。

第二,使用韵语和对偶,便于朗读、记诵。

第三,正确处理“文”与“道”的关系。

第四,联系日常生活。

第五,激发儿童的兴趣。

  2、阅读教学经验。

第一,熟读,精思,博览。

第二,点评法。

  3、写作教学经验。

第一,注重基本功训练。

第二,多读多写多改。

第三,作文从模仿开始。

第四,先放后收。

  (三)中国古代语文教学的弊端

  1、脱离语言实际。

  2、脱离应用实际。

  3、忽视文学教育。

  4、忽视知识教育。

二、了解近现代语文教学发展中的重要改革

  

(一)1903—1952年,语文课程改革方兴未艾

  1.语文单独设科,“国文”名称出现。

1902年,清政府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产生了新的学制“壬寅学制”,但没有实行,此年又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产生“癸卯学制”,语文也随之开始正式单独设科。

这是我国现代教育的起点,也是语文这门学科独立的起点。

语文学科,曾用过读经、词章、字课、习字、作文、读经讲经、中国文学、中国文字等名称。

其后蔡元培、梁启超等人提议将这一学科定名为“国文”。

蔡元培等人1902年创办爱国学社,梁启超1906年前后创办长沙女子学堂,就将这一学科定名为“国文”,临时政府于1912年颁布了《中学校令实行规则》,规定中小学一律开设“国文”课。

2.现代文进入语文教学。

“五四”时期的国语运动和清末民初的白话文运动,对国语教学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在“白话文运动”和“国语运动”的推动下,北洋政府1920年通令全国,小学开设“国语”,主要教白话文,这在中国教育史上是现代文第一次进入语文教材,在语文教学中取得了合法地位。

3.“语文”名称和语文教育改革。

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接受语文教育家叶圣陶等人的建议,决定取消“国语”和“国文”这两个名称,统称“语文”,即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合称。

(二)1953—2002,语文教学改革与语文课程改革时有侧重

  1.“关于《红领巾》教学”的讨论。

1953年5月,北京师范大学学生在实习中听了一次语文教学观摩课,教学内容是初中语文课本中的一篇小说《红领巾》,教法是当时盛行的讲述法,不满7页的一篇课文,用了4个小时尚未教完,估计还需2小时。

每课时教师的讲述都在40分钟以上,学生的活动不足5分钟。

参加听课的苏联教育专家普希金教授针对这种情况作了发言。

指出的主要问题是“教师过高的积极性,使学生的思维处在睡眠状态中。

”并且提出:

“组成语文课的因素是

(1)朗读,

(2)复述,(3)分析课文……”课后,中文系的学生依据普希金的意见重新设计《红领巾》教学,在师大女附中再次试教,得到了各方的高度评价。

《人民教育》发表题为《稳步地改进我们的语文教学》的短评。

指出:

“普希金给我们指出了改进语文教学的方向,师大中文系同学已经‘打了第一炮’。

”迅速在全国掀起了学习热潮,被称为“关于《红领巾》教学”的讨论。

这次讨论推动了教学方法改革。

逐步建立了语文教学特别是现代文教学的基本模式。

2.汉语、文学分科教学实验。

为了避免语言、文学混合教学所产生的弊端,我国语文教育在1956年秋实行汉语、文学分科教学实验。

中央教育部为此颁发了汉语与文学的教学大纲,并编写了初中汉语,初中文学与高中文学三套课本。

1958年该实验停止。

这是我国第一次有组织有领导的对语文教学的科学化和系统化的探索。

3.“工具说”和“加强双基”。

1959年和1961年《文汇报》先后开展过关于”语文教学目的任务”和”怎样教好语文课“的讨论。

1961年后,语文教育界明确提出了”加强双基“的口号,1963年,张志公发表的《说工具》一文提出了著名的”工具说“,阐述了语文学科性质。

1963年教育部在这场大讨论的基础上制定了新的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明确了语文教学目的,突出了语文的工具性;提出了加强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原则,突出能力训练,强调文道统一。

4、新时期语文教学改革。

1978年教育部制订了《全日制十年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继承和发展1963年语文教学大纲的基本理论,恢复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工具性;正确处理政治和语文的关系,重新确定了语文学科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根据自身的特点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继续进行语文教材改革。

1986—1990年,国家教委相继颁发了《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稿和正式大纲,在全国范围内深入开展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研究和实验,使语文教学改革得到了广泛、持续、深入的发展。

1992年国家教委颁发了《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初审稿)。

小学和初中语文教育正式进入了九年义务教育的轨道。

1996年国家教委颁发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初审稿)。

大纲规定: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重要的文化载体。

”突出了语文是负载文化的交际工具的特点,使其区别于物质工具,全面反映了语言是思维和交际工具的本质特点。

大纲第一次提出了语文学科课程的整体结构,包括学科类课程、活动类课程和课外活动。

学科类课程又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选修课又分为限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

大纲建立了听说读写能力训练体系(初中48项,高中18项),提出了教学原则6项。

1997年末开始,许多人以“忧思中国语文教育”为专题,发表署名文章,引发了一场关于语文教育现状与出路问题的讨论。

2000年3月,教育部颁发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正式颁布。

第二节语文教学观念的传承与发展

本节的学习内容是:

辩证地认识语文教学目标观、内容观、方法观的传承与发展,正确地理解语文教学发展观。

一、语文教学目标观的传承与发展

  

(一)现代教育价值的转型

  内在价值、根本价值是促进人的发展,外在价值、工具价值是承担社会所赋予的人才选拔功能。

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1.“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我国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

它并不排斥传统教育原已承担的、社会所赋予的人才选拔功能,但又实现了价值转型。

它把人的发展视作教育的根本,让每一个充分发展的人健康积极地面对社会的选拔和社会的、自然的一切挑战。

  2.“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追求新的教育理念。

要求21世纪的中国教育顺应时代潮流,追求教育民主,让所有适龄儿童平等享受高质量基础教育;追求多元主义价值观,达到国际性与民族性的内在统一;回归生活世界,培养在生活世界中会生存的人;关爱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追求个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二)教学目标体现新的价值观。

  教学目标是教育价值观的具体体现。

现代教育的价值转型必然导致教学目标重建,要求教学目标体现新的价值观,主要体现新的知识观、新的学生观、教学同生活的联系。

  1.体现新的知识观。

突破传统教学目标的知识技能价值取向,合理地承认知识技能的不确定性,认为知识技能的本质在于人们通过它进行批判性、创造性思维,建构出新的意义。

知识技能的获得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通过确认知识的不确定性,从而确定教学的“探究本位”、学生中心的性质。

  2.体现新的学生观。

学生的个性发展是教学的根本目标。

每一个学生既是具有独特性、自主性的存在,又是关系中的存在。

所以,应该从三大关系上理解学生的个性发展、规划教学目标。

第一,学生与自我的关系,第二,学生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第三,学生与自然的关系,用整体的观点全面把握学生的个性发展并将其视为教学的根本目标。

  3.体现教学同生活的联系。

回归生活世界是教学目标的重要特色,是教学的基本理念之一。

帮助学生反思、体验、享受生活并提升、完善生活是教学的基本追求。

增进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和关心社会生活的态度,是教学的目标、内容和实施过程的重要特色。

(三)语文课程三维度目标的确定

语文教学目标体现以上新的价值观,因此而呈现为三个维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能力。

  三维目标不是三个目标,而是一个目标的三个维度,教学中要注意三维目标的辩证统一。

二、语文教学内容观的传承与发展

  在传统的教学中,语文教学与语文课程是彼此分离的。

教师的任务只是按照教科书、教学参考资料、考试卷和标准答案教,教学内容及进度由国家颁发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规定。

现代教育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教师和学生不只是教学内容的传递者、执行者和接受者,更是语文课程的创生者和开发者。

在这种情况下,要求我们确立以下语文教学内容观。

(一)语文内容和语文形式统一观

  语文内容决定语文形式,语文形式为表达语文内容服务

  1.语文内容决定语文形式。

一定的语文内容必须通过一定的语文形式表现出来。

黑格尔说过:

一定的内容就决定它的适合的形式。

”深刻说明了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鲁迅谈到自己创作时曾说:

“有了小感触,就写些短文,……得到较整齐的材料,则还是做短篇小说……”这是根据内容的量和特性,决定体裁的选取。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赋予静山以“舞”和“驰”的动态,使得山富于活力。

这种以物拟人的表现,是内容决定语文修辞。

吴晗的《谈骨气》从三个方面论述“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文天祥拒降”论述“富贵不能淫”,“饿汉不食嗟来之食”论述“贫贱不能移”,“闻一多拍案而起”论述“威武不有屈”。

三个方面在文章中是三个层次,这是语文内容决定布局谋篇。

  2.语文形式为表达语文内容服务。

语文内容要通过一定的语文形式来表现。

语文是思想感情等社会信息的载体,多种多样的语文形式包含着丰富的内容。

所以,语文教学要重视读解课文。

要循文解意,通过课文的语言文字正确理解深入体验课文的思想内容;又要重视因意悟文,在领会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加深对语文形式的理解。

(二)语文和思维互相依存、互相促进观

学校教育中各学科教学都要以学生一定的思维能力为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又不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反映到语文教学上,则表现为语文和思维的互相依存和互相促进。

  1.思维离不开语文。

思维是人脑的一种机能,它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反映客观世界。

思维形式中的概念对应语文里的词语、判断对应着句子。

没有词语,概念就无法表达,没有句子,判断也无法进行。

总之,如果没有语文,就无法对客观事物进行思维,也无法把思维和认知的成果表达出来。

语文的发展促进思维的发展。

准确、连贯、生动的语言对促进思维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思维的明晰性体现为语言的准确性,思维的条理性体现为语言的连贯性,思维的形象性体现为语言的生动性。

  2.语文离不开思维。

分析、认识语文现象,势必要深入到它的内部思维过程中;运用语文,也必须经过思维才能表情达意。

语文能力的发展有赖于思维的发展。

思维活跃开放,语言则丰富灵活;思维凝滞板结,语言则贫乏呆板;思维周密,语言则准确、精练、清楚明白;思维混乱,语言则含混、累赘、模糊不清。

  3.语文促进思维、思维促进语文。

(三)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全面训练、协调发展观

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四领域全面训练,以提高语文能力,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

  1.了解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活动的关系。

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是通过书面语言进行的,口语交际是通过口头语言进行的。

口头语言是书面语言的基础。

口头语言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着书面语言。

离开口头语言,书面语言就会僵化,从而丧失生命力。

书面语言一经形成,便规范、净化和优化着口头语言。

  2.合理安排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教学内容。

语文教学要合理安排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内容,使之互相配合。

(四)语文课程资源的优选重构观

  语文教学内容应该沟通课堂内外。

要重视学校、社区、家庭等语文课程资源的优选重构,增强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

  1.学校语文课程资源的优选重构。

学校语文课程资源包括:

学生学习用书,教师教学用书,语文教师,学科代表,文学社团,图书馆,文化环境以及语文教学模式,语文学习策略,语文教学评价等。

学校语文课程资源的优选重构是指,凭借语文教材,利用作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凭借实践活动,培养学语文、用语文的能力。

  2.社区语文课程资源的优选重构。

社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

语文教育人才资源,社区文化艺术场馆,社区文化艺术设施,社区文化艺术环境等。

社区语文课程资源的优选重构是指:

联系生活学语文,比如进行调查访问并学会整理调查报告,服务社区用语文,比如,报道新人新事新气象。

  3.家庭语文课程资源优选重构。

家庭语文课程资源包括:

学生家长和亲友,家庭藏书,报刊杂志,音像资料,电脑器材,以及家庭文化环境,家庭文化活动,家庭亲友交往,学生学习习惯等。

家庭语文课程资源的优选重构具体表现为:

在关爱中利用语文资源。

三、语文教学方法观的传承与发展

  教学方法观经过传承与发展主要表现为教师在教学中建立良好的交往互动关系和优化选择教学方法。

(一)建立良好的交往互动关系

  现代教育要求教师提高素质、更新观念,在对待学生、对待自我、对待其他教育者等方面,对教师提出了新要求。

  1.对待学生要求尊重、赞赏、帮助、引导。

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也包括价值和做人。

教师要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明了自己想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确立能够达成的目标,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发现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和社会价值,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积极良好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评价学习过程和结果并促进其内在化,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

  2.对待自我要求反思。

教师的教学反思是对自己的教师职业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

教学前反思能使教学成为自觉的实践,教学中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教学后反思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

教学反思会促使教师形成自我反思意识和自我监控能力。

  3.对待其他教育者要求合作。

教师还要与其他教师、家长等沟通与配合。

语文教学的综合性特别需要教师之间的合作和配合,从而使各年级、各学科的教学有机融合、相互促进。

语文教学的开放性需要教师与家长之间的联系和协作,共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二)教学方法的优化选择

  为了达到语文教学目标,完成语文教学任务,教师必须优化选择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两重性、多样性、受制约性等特点,要求在优化选择语文教学方法时,考虑语文教学方法优化选择的依据和原则。

  1.语文教学方法优化选择的依据。

第一,要依据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

第二,要依据教学目标与任务。

第三,要依据教学内容。

第四,要依据教师素质。

第五,要依据学生特点。

  2.语文教学方法优化选择的原则。

第一,多样性原则。

第二,综合性原则。

第三,灵活性原则。

第四,创造性原则。

四、树立正确的语文教学发展观

  中国语文教学的历史源远流长,系统地、多方面地考察语文教学,就会发现,语文教学中的许多观念都是代代相传,因袭而至今的,我们不能总是把眼光盯在外部原因上,而要关注语文教学自身。

辩证地分析语文教学自身的内部矛盾性,这样,我们才能树立正确的语文教学发展观和适应发展需要的语文课程新理念。

(一)辩证地认识语文教学自身的内部矛盾性

  语文教学自身,包括其目的、内容、方法等都具有两重性它们既是经验,又是弊端;既是精华,又是糟粕。

这些思想、概念是动态的、发展变化的。

经验和弊端的矛盾,精华和糟粕的冲突,即语文教学自身内部的矛盾性,推动着语文教学的发展。

(二)树立适应发展需要的语文教学新理念。

  更新教育观念是语文教学发展创新的先导。

事实上,语文教学中之所以存在着某些认识误区和行为偏差,就是在更新教育思想观念的问题上没有突破性进展,使得科举文化的弊端以新的形式出现在语文教学中。

在语文教学中,更新教育观念具体地表现为树立语文课程新理念。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对本章“案例研究”的分析提示:

  《归田园居》教学

  1.在目标内容方面具有综合性;

  2.注意学习的先后顺序;

  3.做好辅助性的工作;

  4.注意基础性的学习,包括基础知识,基础活动;

  5.强调要熟读、精思、博览;等等。

显然,这些优点都是传统语文教学原已具有的特点。

然而,我们也可以发现,这些特点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已经有了某些变化,体现出了新课程的新的特点:

  1.在综合性方面,语文目标内容不再是经学的附庸,而是语文课程的主体,特别突出读写听说的综合、突出语文课程的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综合;

  2.学生的自主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不再是教师主导;学生语文学习活动的先后顺序符合学生自主学习的规律,教师是合作者,参与交流,并且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在活动中的主动发展;

  3.学生的学习呈现为自主、合作、交流,具体表现为:

  

(1)反思:

调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2)诵读,自读,在读中理解,强调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3)交流,探究,互相分享自己的所得;

  (4)教师不对结果做出权威性的评价,而是将学生引入学习过程,引入思维过程,而后对过程进行肯定。

第一章语文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第一节语文课程的性质

  本节主要认识语文课程的性质、基本特点和其他特点。

  一、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一)语文是交际工具

  语文是思想的工具、学习的工具、工作的工具、生活的工具。

  

(二)语文交际工具的重要性

  语文交际工具具有广泛适用性和不可替代性。

二、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语文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

  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语文自身及其负载的内容都属文化的范畴。

  

(二)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部分

  语文饱含着多样文化,语文具有极强的文化教育作用和文化传承作用。

 

三、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一)语文是特殊的工具和特殊的文化

  1.语文是特殊的工具。

语文工具同其他工具不同,任何语文形式都是同其内容一起存在的。

  2.语文是特殊的文化。

语文文化同其他文化不同,语文不仅自身是人类创造的一种文化,而且,人类创造语文的目的还让它负载文化,让它作为文化的载体而使文化得以交流。

  

(二)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1.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辩证统一。

语文工具不是一般的工具,是融合了人文性的工具,语文的人文性不是一般的人文性,人文性负载在语文工具上;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就是这样辩证地统一在一起的。

  2.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实质。

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对立统一,正是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对立统一。

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实质上是实现人的完整性。

 

四、语文课程具有基础性、实践应用性、综合性等特点

  

(一)语文课程的基础性

  1.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

  2.语文素养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二)语文课程的实践应用性

  1.语文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应用能力。

  2.培养语文能力的途径是语文实践应用。

  (三)语文课程的综合性。

  1.语文课程目标的综合性。

  2.语文课程内容的综合性。

  3.语文教学方法的综合性。

  4.语文课程资源的综合性。

第二节语文课程的任务

  本节的学习要求主要是明确语文课程的以下任务:

丰富语言材料的积累,发展语文能力,培养健康的情感、积极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构建和应用必要的语文知识。

  一、丰富语言材料的积累

  语文课程的基础任务是丰富语言材料的积累。

中外古今都十分重视语言材料的积累,并对积累语言材料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一)中外古今都重视语言材料的积累

  积累语言材料很重要,中外古今都十分重视语言材料的积累。

  1.语言材料积累的作用。

语言材料的丰富是语文素养提高的基础。

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可以培养语感能力,可以从中发现语文现象,认识和把握语文规律,生成新的话语,丰富语文知识,发展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能力。

可以丰富概念和判断,并接受体现在语言材料中的优良思维品质和负载在语言材料上的文化信息的影响,提高思维能力和思想文化修养。

2、中国古代重视语言材料的积累。

3、世界各国都重视语言材料的积累。

4、现代语文教学强调语言积累。

  

(二)积累语言材料的具体要求

  积累语言材料要注意数量和质量。

数量表现为内容的广博性,质量表现为过程的应用性和目标的定向性,在积累语言材料的过程中,还应注意培养学生坚韧的态度,指导学生掌握多种方法。

  1.内容的广博性。

博采百花,酿成花蜜。

“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

  2.过程的应用性。

要在积累语言材料的过程中应用语言材料培养运用检索工具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像能力。

应用积累的语言材料,从中发现具有某种特殊性的语言现象,在现象的重复中发现规律,并培养观察现象和捕捉规律的敏锐性。

要体验蕴含在语言材料中的思想感情,认识和把握字词句段篇的可组合性和不可组合性,等等。

3、目标的定向性。

确定自己在一个时期内的努力方向,根据确定的目标方向,有意识地积累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的语言材料。

4、态度的坚韧性。

积累语言材料的过程中要培养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态度,不能一暴十寒。

5、方法的多样性。

积累语言材料的过程中,应注意学习和总结多种多样的方法。

二、发展语文能力

  语文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发展语文能力,包括发展语文的一般能力,应用能力、审美能力、研究能力。

  

(一)发展语文的一般能力

  语文的一般能力主要包括:

运用工具检索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像能力。

  

(二)发展语文的应用能力

  语文课程的基本任务是发展语文的应用能力,包括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三)发展审美能力和研究能力

  语文课程要适应自然、社会、人自身发展的需要,发展审美能力和研究能力。

三、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从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理念出发,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

  

(一)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的具体任务

  1.培养热爱祖国语文的情感。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

3.关注当代文化生活。

4.培养科学态度。

5.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的具体要求

  1.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要注意语文教育的特点。

2.要注意语文课程任务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的任务应体现现代观念。

 

四、构建和应用必要的语文知识

  

(一)语文教学的两种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法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