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总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171344 上传时间:2023-07-21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111.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学总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经济学总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经济学总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经济学总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经济学总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经济学总答案.docx

《经济学总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学总答案.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经济学总答案.docx

经济学总答案

1.论述宏观经济学的主要内容

答(1.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国民收入是衡量一国经济资源利用情况和整个国民

用既定成本曲线来分析说明厂商如何来确定最有要素投入组合的经济状况的基本指标。

国民收入理论就是要从总需求和总供给等不同的分析角度出发,探讨国民收入决定及其变动的规律。

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是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

(2失业问题

(3.通货膨胀问题

(4.经济周期这一理论主要分析国民收入短期波动的原因

(5.经济增长主要分析国民收入增长的源泉等,以实现经济长期问题增长

(6.开发经济问题分析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国民收入的决定与变动如何影响别国以及如何受到别国影响,同时也要分析开放经济下一国经济的调节问题

(7.宏观经济政策在所提供的理论依据基础上所形成的具体干预措施,包括政策目标,政策工具以及政策效应。

2.试述价格政策在现实中的应用

答:

由于市场机制不可能是完全没有缺陷的,当自由竞争价格机制所产生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的严重后果超过了由某种商品的短缺或者过剩导致的经济问题,政府会采取一定的干涉价格政策,以扶持或者限制某一行的发展使得稀缺资源得到合理配置。

市场在配置资源方面存在着失灵,需要政府采取一些价格干预政策来客服市场失灵带来的问题,政府的价格干预政策通常分为价格下限管制和价格上限管制两种。

(1.价格下限管制,也叫支持价格。

主要是为了扶持某些产业的发展,由于实行支持价格后会出现超额供给,那么多出的这部分供给由政府来购买,然后政府通过扶持有的这部分库存来调节市场,政府为了保护某些低收入人群的利益,通常会制定最低工资政策,比如保护农产品价格。

(2.价格上限的管制,也叫限制价格。

为了抑制某些产品的物价过度上涨,避免通货膨胀,对于一些垄断性的行业,政府也采用该政策。

在战争或灾荒等特殊时期,该政策也很必要。

 

4.试述外部性对效率的影响及矫正外部性的政策。

答外部性是指一经济单位的经济活动对其他经济活动单位所施加的非市场性的影响。

外部性对经济效率的影响在于它使得私人提供的数量与社会的需要的数量出现差异。

这可以由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以及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加以说明。

如果一项活动产生的负的外部经济影响,那么该项活动对其他经济单位施加正成本,从而社会成本大于私人成本。

反之,如果私人收益小于社会收益,则该经济单位施加了正的外部影响。

如果厂商对其他经济单位产生负的外部经济影响,私人厂商的最优产量大于社会的最优产量。

如果厂商对其他经济单位产生正的外部影响,私人厂商的最优产量小于社会的最优产量。

矫正外部性政策

1.税收和补贴即向施加负外部经济影响的厂商征收恰好等于外部边际成本的税收,而给予产生正外部经济影响的厂商等于外部边际收益的补贴。

2.合并企业,即将施加和接收外部成本和利益的经济单位合并。

3.明确产权和谈判。

依照科斯定理,政府无须对外部经济影响进行直接的调节,只要明确施加和接收外部成本和收益的当事人的双方的产权,就可以通过市场谈判加以解决

5.从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的角度说明正常商品、劣等品合格吉芬商品的不同

答正常品是指需求量与消费者的收入正方向变化的商品。

;劣等品是指需求量与消费者的收入反方向变化的商品,而吉芬商品是一类特殊的劣等品,指商品的价格上升需求量反而增加,价格下降需求量减少的上平,正常品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都应为正值,所以正常商品的需求量和价格反方向变化。

劣等品的替代效应为正,但收入效应为负,两者在相反的方向起作用,收入效应应使得替代效应减弱。

在绝对值上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所以劣等品的价格下降总的结果是该产品的需求量增加。

吉芬商品替代效应为下,收入效应为负。

吉芬商品与一般劣等商品的不同之处在于吉芬商品收入效应的绝对值大于替代效应,所以当价格下降时反而需求量减少,价格上升需求量反而增加。

6.试分析为什么说垄断竞争兼有竞争和垄断的因素?

答:

垄断竞争的厂商的产品具有异质性的特点,这保证了厂商面临的需求曲线具有负的斜率,它意味着,如果其提高价格的话,不会失去所有的购买者,如果增加产出,其价格必须相应的降低。

这种市场结构类似于垄断。

但产品的异质性并没有排除替代的可能。

产品之间存在的替代性,使得厂商彼此之间无法给对方造成明显的影响。

新厂商可以自由进入行业,垄断竞争类似于完全竞争市场。

7.会计成本和机会成本如何区分?

假定马丽原来生产产品A,无须人工费和材料费,利润收入为40元。

现在改生产产品B,花费人工费50元和材料费30元,总收入为100元。

马丽生产产品B的会计成本和机会成本各是多少?

(第三单元)

答题要领:

(1)解释会计成本含义

(2)解释机会成本含义分析生产B的机会成本

  

答:

会计成本也称历史成本,是企业为购买生产要素实际支付的成本,直接反应在账目中。

会计成本是指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所实际发生的一切成本。

包括工资、利息、土地和房屋的租金、原材料费用、折旧等 

      机会成本是指把该资源投入某一个特定的用后所放弃的在其他用途中所能获得的最大利益。

 

    答:

马丽生产产品B的会计成本是80元,机会成本是400元 

分析:

马丽生产产品B所得到的利润为20元,如果把马丽生产B产品的成本80元投入生产产品A将得到320元的利润,因此马丽生产产品B所产生的隐形成本为320元,显性成本为80元,所以生产产品B的机会成本为400元

8.序数效用论如何推导需求曲线?

答序数效用论者运用价格消费线可以推导出消费者的需求曲线。

在其它条件不变时,一种商品价格的变化会使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的位置发生移动,并由此得到价格消费线。

价格消费线是在消费者的偏好、收入以及其它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与某一种商品的不同价格水平相联系的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的轨迹,即价格消费线上每一点,都存在着某种商品的价格与该商品的需求量之间一一对应关系。

根据这种对应关系,把每一种价格水平与对应的需求量描绘在一张价格——数量坐标图上,便可以得到消费者的需求曲线。

序数效用论者所推导出的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它表示商品的价格与需求量成反方向变化。

同时,需求曲线上与每一价格水平相对应的商品需求量都是可以给消费者带来最大效用的均衡数量。

9.经济增长方式与经济发展方式的关系   

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虽然字面意思相似,却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有着不同的内涵和价值取向。

按照国内外公认的解释,经济增长偏重于数量的概念,主要是对不同时期投入变化导致产出数量的增加而言,包括由于扩大投资而获得的增产和更高的生产效率所带来的产品的增加。

它的核算常使用“GDP(国内生产总值)总量”、“GDP增长率”和“人均GDP”三个指标。

经济增长方式通过生产要素投入的变化,包括生产数量增加、质量改善和组合优化起来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

  

  按照马克思的观点,经济增长方式可归结为扩大再生产的两种类型,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内涵扩大再生产和外延扩大再生产,这些理论对当今相关研究仍有指导价值。

现在经济学界结合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实践给予的解释是按照要素投入方式划分,将经济增长方式大体分为两种:

一是通过增加生产要素占用和消耗来实现经济增长,即依靠增加资金、资源的投入来增加产品的数量等粗放型增长方式;二是通过提高生产要素质量,优化生产要素配置和提高利用效率来实现经济增长,即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来增加产品的数量和提高产品质量等集约型增长方式。

世界各国政府和学者都非常关注经济增长指标,但如果片面追求GDP的增长,就会造成经济发展的严重失调和重大损失。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就是从粗放型增长方式转变为集约型增长方式,也就是我们经常讲的,从主要依靠增加资源投入和消耗来实现经济增长转变为主要依靠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来实现经济增长方式。

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可循环、可持续的增长是其发展目标也是其实现的重要途径。

这在相当大程度上寻求的依然是一种经济上“量”的变化,用来衡量其变化的尺度还是一定时间段中“GDP(GNP)”或“人均GDP(人均GNP)”的增长率,基本上还是在经济活动数量变化的旋涡中兜圈子,尚未能有足够力量使人们从“GDP”崇拜或“GDP中心主义”的窠臼中走出。

由此有的学者评价说,经济增长是指更多的产出,显现为GDP的增长,物质财富的增加,具有物本性、片面性、短视性、极端功利性等特点。

  

  经济发展的内涵比经济增长复杂得多,内容更丰富。

它强调经济系统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阶段性变化,是一个量变和质变相统一的概念。

可以理解为实现经济发展的方法、手段和模式,其中不仅包含生产要素投入后更多的产出和变化,同时,还包括产品生产和分配所依赖的技术和体制上的改变,意味着产业结构的改变以及各部门间投入分布的改变,这里有发展的动力、结构、质量、效率、就业、分配、消费、生态和环境等要素和质的变化过程,涵盖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各个方面,包括众多方面在内的经济社会进步过程,其所指向的价值目标是以人为核心的。

  

  增长是手段,发展才是目的;只有增长才能发展,但增长并非必然带来发展,经济发展是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不仅重视经济规模扩大和效率提高,其与“经济增长”相别的鲜明特征就在于:

顾及可持续性,顾及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升级以及顾及就业、消费、分配等一系列社会需要,也即更强调经济系统的协调性、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和增长成果的共享性。

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价值取向的核心是落实在经济发展的“质”上。

它蕴涵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更含有结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和地区结构等)、运行质量、经济效益、收入分配、环境保护、城市化程度、工业化水平以及现代化过程等诸多方面的内容。

它不仅突出经济领域中数量变化,更强调经济运行的质量提升和社会的和谐,把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到科学发展的轨道上,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10.试述国民收入核算中的缺陷

答西方国民收入核算通常通过GDP来衡量国民经济总产出水平,衡量发展的程度,衡量生活水平,是存在缺陷的

(1)统计中不包括非市场交易活动,即一部分产品和劳务给漏掉了。

例如,家务劳动,自给自足的生产以及个人私自交易等。

(2)国民收入指标不能说明社会为此付出的代价和成本。

例如,他无法反映人们的闲暇,无法反映污染程度等。

(3)西方国民收入核算把所有的市场交易活动都包括进来,并不能反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也无法反映人们从产品和劳务消费中获得的福利状况。

例如,赌博盛行,也许GDP很高,但并不能说明该地区的人们过得很幸福。

(4)由于不同国家产品结构和市场价格的差异,两国国民收入指标难以进行精确比较。

例如,由于GDP中包含有劳务,两个国家虽然可以拥有相同的GDP,但一个生产粮食,一个生产歌曲,显然,两国的物质生活水平也不一样。

11.为了抵御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的不利影响,我国政府2008-2010年间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请结合本章知识,解释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含义和基本政策工具,以及扩张性财政政策与扩张性货币政策配合使用理论上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

答题要领:

(第七单元)

(1)解释财政政策含义和在支出方面和在收入方面的基本工具。

(2)解释货币政策含义和三个基本工具。

(3)解释扩张性财政政策与扩张性货币政策配合使用如何影响国民收入和利率。

到科学发展的轨道上,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为了抵御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的不利影响,我国政府2008-2010年间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请结合本章知识,解释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含义和基本政策工具,以及扩张性财政政策与扩张性货币政策配合使用理论上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

 答题要领 :

(第七单元)

(1)解释财政政策含义和在支出方面和在收入方面的基本工具。

(2)解释货币政策含义和三个基本工具。

(3)解释扩张性财政政策与扩张性货币政策配合使用如何影响国民收入和利率。

 

      

答1、财政政策是指国家根据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而规定的财政工作的指导原则,通过财政支出与税收政策的变动来影响和调节总需求。

 财政政策是国家整个经济政策的组成部分。

  

财政工具主要包含税收、转移支付、财政补贴、直接投资等,这些是直接干预经济的工具。

 货币工具主要包含准备金率、利率、公开市场操作等,可以直接干预货币,立竿见影。

  

  2、货币政策是指货币当局或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供给,并通过变动货币供给来影响利率,进而影响投资需求和总需求,并进一步影响经济增长、就业和价格水平的政策。

      货币政策可以分为扩张性货币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两种基本类型。

扩张性货币政策也称松的货币政策,是指政府通过增加货币供给,降低利率,进而刺激私人投资和总需求增加的方法来达到刺激经济增长,增加国民收入,实现充分就业的目的而实行的扩张经济的政策。

因此,与扩张性财政政策一样,扩张性货币政策也是通常在GDP出现负缺口,失业增加的时候被采用。

紧缩性货币政策也称紧的货币政策,是指政府通过减少货币供给,提高利率,进而减少私人投资,抑制总需求的方法来达到抑制经济的过快增长和通货膨胀,稳定价格水平的目的而实行的紧缩经济的政策。

因此,同紧缩性财政政策一样,紧缩性货币政策通常也是在GDP出现正缺口,通货膨胀严重的时候被采用。

    货币政策有三个重要政策工具:

一是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二是再贴现率,三是公开市场业务。

上述三个货币政策工具属于一般性政策工具,通常被称为货币当局或中央银行的“三大法宝”。

    中央银行可以运用存款准备金、再贴现、公开市场业务、基准利率、中央银行再贷款、信贷政策和汇率政策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调节货币供求,以实现宏观经济调控目标。

其中,存款准备金、再贴现及公开市场业务是中央银行最有效、最常用的货币政策手段,被称为货币政策“三大法宝”。

 存款准备金政策      存款准备金政策也就是商业银行必须按照人民银行规定的比率将存款的一部分放入人民银行指定的帐户中,剩余的存款才能发放贷款。

例如,某个银行如果吸收了100万元存款,它要按照7.5%的比率将7.5万元存在中央银行,那么,它最多只能向客户贷款92.5万元(100-100×7.5%),这个比率就是存款准备金率。

人民银行就是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来控制商业银行的放款能力,并调控货币供应量。

 再贴现政策      再贴现政策是人民银行通过调整再贴现的利率,也就是商业银行再贴现的成本来调节商业银行手中的资金。

如果中央银行希望商业银行增加放款,也可以用有吸引力的条件主动购买商业银行手中未到期的票据,增加其资金。

如果再贴现的利息提高,就相当于再贴现的成本提高,也就相当于商业银行和人民银行相应的收缩资金,反之,如果再贴现成本下降,就是成为人民银行增加货币供应量的过程。

 公开市场业务      公开市场业务是央行通过买卖有价证券来投放和回收资金,如果市场上的钱多了,央行就卖出国债等有价证券,回收资金;如果市场上的钱少了,央行就买回国债等有价证券,投放资金,增加货币供应量。

央行在公开市场业务上有较强的主动性,因此,这成为目前央行吞吐货币的主要渠道。

    2、货币政策是指货币当局或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供给,并通过变动货币供给来影响利率,进而影响投资需求和总需求,并进一步影响经济增长、就业和价格水平的政策。

      货币政策可以分为扩张性货币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两种基本类型。

扩张性货币政策也称松的货币政策,是指政府通过增加货币供给,降低利率,进而刺激私人投资和总需求增加的方法来达到刺激经济增长,增加国民收入,实现充分就业的目的而实行的扩张经济的政策。

因此,与扩张性财政政策一样,扩张性货币政策也是通常在GDP出现负缺口,失业增加的时候被采用。

紧缩性货币政策也称紧的货币政策,是指政府通过减少货币供给,提高利率,进而减少私人投资,抑制总需求的方法来达到抑制经济的过快增长和通货膨胀,稳定价格水平的目的而实行的紧缩经济的政策。

因此,同紧缩性财政政策一样,紧缩性货币政策通常也是在GDP出现正缺口,通货膨胀严重的时候被采用。

    货币政策有三个重要政策工具:

一是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二是再贴现率,三是公开市场业务。

上述三个货币政策工具属于一般性政策工具,通常被称为货币当局或中央银行的“三大法宝”。

    中央银行可以运用存款准备金、再贴现、公开市场业务、基准利率、中央银行再贷款、信贷政策和汇率政策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调节货币供求,以实现宏观经济调控目标。

其中,存款准备金、再贴现及公开市场业务是中央银行最有效、最常用的货币政策手段,被称为货币政策“三大法宝”。

 存款准备金政策      存款准备金政策也就是商业银行必须按照人民银行规定的比率将存款的一部分放入人民银行指定的帐户中,剩余的存款才能发放贷款。

例如,某个银行如果吸收了100万元存款,它要按照7.5%的比率将7.5万元存在中央银行,那么,它最多只能向客户贷款92.5万元(100-100×7.5%),这个比率就是存款准备金率。

人民银行就是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来控制商业银行的放款能力,并调控货币供应量。

 再贴现政策      再贴现政策是人民银行通过调整再贴现的利率,也就是商业银行再贴现的成本来调节商业银行手中的资金。

如果中央银行希望商业银行增加放款,也可以用有吸引力的条件主动购买商业银行手中未到期的票据,增加其资金。

如果再贴现的利息提高,就相当于再贴现的成本提高,也就相当于商业银行和人民银行相应的收缩资金,反之,如果再贴现成本下降,就是成为人民银行增加货币供应量的过程。

 公开市场业务      公开市场业务是央行通过买卖有价证券来投放和回收资金,如果市场上的钱多了,央行就卖出国债等有价证券,回收资金;如果市场上的钱少了,央行就买回国债等有价证券,投放资金,增加货币供应量。

央行在公开市场业务上有较强的主动性,因此,这成为目前央行吞吐货币的主要渠道。

  

3、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是在经济萧条时期用到的重要的财政政策。

它包括增加

政府公共工程支出、增加政府购买、增加财政转移支付、减少个人所得税、减少公司所得税等。

“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是指政府开支增加所引起的私人人支出减少,政府的开支代替了私人的开支。

这样,扩张性财政政策刺激了经济的作用就被削弱了。

 

导致扩张性财政政策挤出效应的最重要原因就是政府支出增加会引起利率上升,而利率上升则会引起私人投资与消费支出减少。

我们可以用IS-LM模型

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政府支出增加会导致总需求增加。

总需求增加会使IS曲线向右上方移动,如果货币供给不变的话,利息率就会上升。

上升的利息率将引发私人消费支出和投资支出减少,即一部分财政支出实际上只是对私人支出的替代,并没有起到增加国民收入的作用。

 

从图中可以看出,应该达到的国民收入Y2,实际上只达到了Y1,而国民收入Y=Y2-Y1则被“挤出”了。

 

此时,利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就能减弱扩张性财政政策挤出效应的影响。

所谓的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就是增加货币供应量使利率下降,促使消费和投资增加,使总需求增加,最终达到国民收入成倍增加。

即:

挤出效应

随着利率的下降,LM0线将向右下方移动到LM1的位置,同时Y1也将向Y2移动,原来被“挤出”的收入又增加了回来。

这样就减弱了、甚至消除了挤出效应的影响。

 

萧条时期,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相配合,既能刺激经济复苏,又能减弱扩张性财政政策挤出效应的影响。

12.试分析为什么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厂商的价格等于边际收益,而垄断厂商的价格大于其边际收益?

答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单个厂商的产出相对于整个行业产出规模而言,数量非常小,厂商可以按照现行的市场价格任意的出售愿意产出的数量。

故厂商每增加一个单位的产出所获得的边际收益与其价格是一致的。

在垄断厂商情形下,垄断厂商面对的饿需求曲线就是行业的需求曲线,需求曲线负的斜率意味着如果垄断厂商增加一个单位的产出,为了能够销售出去,其价格也必须相应降低,而且前面生产的产品价格也同时下降。

这样,边际收益必小于现在的价格。

13.解释规模报酬的含义,变动规律以及规模报酬和生产要素报酬的区别

答:

规模报酬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企业内部各种生产要素按相同比例变化是所带来的产量变化,规模报酬分析是企业的生产规模变化与所引起的产量变化之间的关系。

企业只有在长期内才能变动全部生产要素,进而变动生产规模因此企业的规模报酬分析属于长期生产理论的问题。

 

如果把讨论的范围扩大到厂商外部可能的变动情况,就是通常所说的规模经济问题。

规模报酬问题与规模经济有关,但又不完全相同。

前者是后者的技术基础。

规模报酬递增反映了产出的均成本曲线下降的趋势。

因此,在行业(或厂商)生产规模扩大时,如果厂商必须购买的投入要素价格上涨了,这有可能出现规模报酬递增,但不存在规模经济的情况。

 

一般而言,当生产规模变动时,规模报酬的变动出现规模报酬递增、不变和递减三种情况。

如果厂商所有投入要素以某一给定比例增加,产出以更大的比例增加,这被称为规模报酬递增,表明此时厂商每单位要素投入的报酬(产量)逐渐增加;如果所有的投入要素以某一给定比例增加,产出也以完全相同的比例增加,则称为规模报酬不变,此时,厂商每单位要素投入的报酬固定不变;如果厂商产出增加的比例小于所有投入要素增加的比例,这被称为规模递减,此时,厂商每单位要素投入所带来的产量逐渐减少。

 

导致厂商规模报酬递增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生产专业化程度的提高,生产要素的不可分割性,生产规划扩大后管理更合理等。

规模报酬不变的原因是由于在规模报酬递增阶段的后期,大规模生产的优越性已得到充分发挥,厂商逐渐用完了种种规划优势,同时,厂商采取各种措施与努力减少规模不经济,以推迟规模报酬递减阶的到来。

在这一阶段,厂商规模增加幅度与报酬(产量)增加幅度相等。

规模报酬递减的原因主要是规模过大造成管理费用的增加和管理效率的降低等。

 

规模报酬与生产要素报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可把二者相混淆。

规模报酬论及的是厂商规模变动时,产量如何变化,属长期分析;而要素报酬考察的是在既定的生产规模下,增,加可变要素时产量的变化,属短期分析

13.试从短期成本曲线推导长期总成本曲线,并说明长期总成本曲线的含义

企业在长期对生产要素的投入量的调整也是对企业生产规模的调整。

换言之,在长期内,根据产量既定条件下的成本最小原则,企业总是可以在每一产量水平上选择成本最低的方式进行生产。

因此,可以由短期总成本曲线(STC)出发推导出长期总成本曲线(LTC)。

如图所示。

最优生产规模的选择与长期总成本曲线 

在图中,STC1、STC2和STC3分别是三条短期总成本曲线。

短期总成本曲线在纵轴上的截距表示固定总成本的大小,即企业的厂房、机器设备等资产的多少。

因此三条短期总成本曲线STC1、STC2和STC3分别代表三种不同的生产规模,而且STC3、STC2和STC1曲线所代表的生产规模依次递减。

 

    假定企业生产的产量是Q1。

在短期内,企业可能面临的生产规模是STC2,于是企业只能在STC2曲线上的d点进行生产。

如果企业面临的生产规模是STC3,则企业只能在STC3上的e点进行生产。

但是在长期内,企业必然要依据产量既定条件下的成本最小化原则,选择STC1曲线上的a点进行生产。

也就意味着企业在长期内可以变动全部的要素投入量,选择最优的生产规模。

同理,当企业生产的产量是Q2时,在长期内,企业必然选择STC2曲线代表上的b点进行生产。

而当企业生产的产量是Q3时,在长期内,企业必然选择STC3曲线代表的生产规模上的c点进行生产。

从而使企业在每一个既定的产量水平上实现了最低的总成本。

 

按类似的分析思路可以推知,企业可以在每一个产量水平上,都能找到相应的一个最优生产规模,把总成本降到最低水平。

换言之,无数个类似于a、b和c的点的轨迹构成了图中以粗线条表示的长期总成本曲线(LTC)。

显然,长期总成本曲线是无数条短期总成本曲线的包络线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