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市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
《邵阳市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邵阳市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邵阳市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
邵阳市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七年级生物学科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
1.科学家通过实验发现,给作物播放音乐能提高产量,这说明生物()
A.需要营养B.进行生长
C.排出废物D.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生物具有一下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生物能够进行呼吸;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5、生物能够生长和繁殖;6、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给作物播放音乐能提高产量,生命生物能对外界的刺激做出反应。
考点:
生物的特征。
2.下列生物不是按生活环境划分的一组是()
A.鱼和鲸B.狗和水草
C.鱼和水草D.猫头鹰和蝙蝠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鱼和鲸,都生活在水中,生活环境相同,是按生活环境划分的,A错误;狗和水草,狗生活在陆地上,水草生活在水里.因此生活环境不同,不是按生活环境划分的,B正确;鱼和水草,都生活在水里,生活环境相同,是按生活环境划分的,C错误;猫头鹰和蝙蝠,都会飞,都在空中飞行,是按生活环境划分的,D错误。
考点:
生物的分类及分类单位。
3.下列哪项不是生物对环境影响的实例?
()
A.植物蒸腾作用增加了空气的湿度B.蚯蚓的活动改良了土壤
C.浮萍的大量繁殖造成水中鱼类的死亡D.枫树在秋天落叶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植物的蒸腾作用增加了空气的湿度,体现了生物(植物)对环境的影响,A错误;蚯蚓的活动改良了板结的土壤,使土壤变得疏松,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B错误;浮萍的大量繁殖造成水中鱼类的死亡,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C错误;秋天落叶,可以降低蒸腾作用,减少因进行蒸腾作用的热量散失,避免因温度过低而冻伤甚至冻死,因此在秋天落叶,是植物对冬季寒冷环境的一种适应,D正确。
考点: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4.仙人掌生活在荒漠中,叶特化为刺,茎膨大有储存功能,茎表面绿色,有光合作用的功能,请问它的这些特征是适应什么生存条件的()
A.缺乏水分B.缺乏阳光
C.缺乏空气D.缺乏营养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生态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非生物因素包括:
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
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生物。
水分影响生物的生长和发育,并决定陆生生物的分布。
沙漠中的仙人掌,叶片退化成刺,可以降低蒸腾作用,减少水分的散失,适应干旱缺水的沙漠环境。
考点: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5.下列哪项不是生命现象?
()
A.雨后春笋B.蛇的冬眠
C.溶洞中的石笋逐渐长高D.种子萌发,长出幼苗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雨后春笋能迅速生长,是生物的生长现象;蛇的冬眠属于蛇对环境的适应;种子萌发、长出幼苗是植物的繁殖现象;以上都属于生命的特征,因此都属于生物。
而逐渐长高的石笋不具有生命的特征,不属于生物。
考点:
生物的特征。
6.你在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验时,如何保证实验结果的不同只是由于光照的不同而引起的?
()
A.实验中保证充足的光照B.给以不同的光照和湿度
C.实验中只设定光照这一个变量D.除了光照不同外,还要给以不同的营养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对照实验。
题目中提出的是“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那么设计对照实验中除了光照以外,其他条件如营养、湿度、温度等都应当相同。
也就是说只有光照是不同的,光照就是这个对照实验的惟一变量。
考点:
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
7.在研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验中所用鼠妇的数量是10只,而不用1只的原因是()
A.好玩B.减少误差C.便于计算D.数量多便于观察
【答案】B
【解析】B
试题分析:
1只鼠妇数量太少,存在偶然性,如采集的鼠妇生病、或受其它非生物因素的影响、处于特殊生长时期等都会导致实验结论出错。
因此,在研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验中用10只鼠妇而不用1只的原因是避免偶然性,减少误差。
考点:
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
8.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主要是指()
A.进行生产创造的人类
B.以捕捉其他生物为食的动物
C.能利用光能,制造有机物的植物
D.能分解动植物遗体,在物质循环中起作用的细菌、真菌等
【答案】C
【解析】进行生产创造的人类是消费者,A错误;以捕捉其他生物为食的动物是消费者,B错误;能利用光能,制造有机物的植物是生产者,C正确;能分解动植物遗体,在物质循环中起作用的细菌、真菌等是分解者,D错误。
9.在一个生态系统中最不稳定的成分是()
A.高大乔木B.低矮灌木
C.细菌.真菌D.大型动物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生态系统中的大型动物位于食物链的最顶端,营养级最高,得到的物质和能量最少,因此需要获得大量的食物才能生存繁殖,最不稳定。
考点:
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
10.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对各种生物数量起决定作用的是()
A.生产者B.消费者
C.分解者D.食肉动物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由于绿色植物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出有机物,把光能转化成化学能,为生物圈中的各种生物提供食物和能量来源,所以能决定生物的数量。
考点:
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11.在没有使用DDT(一种农药)的南极地区的企鹅体内发现有DDT存在,企鹅体内的DDT是通过()
A.气候的变化引起的B.食物链积累的
C.鸟类的迁徙带来的D.鱼类的洄游带来的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生物富集作用是指环境中一些有害物质(如重金属、化学农药等),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的过程.因为这些有害物质具有化学性质稳定、不易分解的特点,会在生物体内积累而不易排出,所以随着营养级的升高而不断积累,危害最大的是这一食物链的最高级消费者。
洋流会把有DDT带到南极,被藻类吸收,藻类被磷虾吃、磷虾被企鹅吃,这样DDT就随食物链进入企鹅体内。
因此在没有使用过DDT的南极企鹅体内发现有DDT,这说明D企鹅体内的DT是通过食物链积累的。
考点:
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12.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原因是()
A.阳光充足B.温度适宜
C.外界干扰D.自动调节能力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互相制约,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处在相对稳定的状态,即生态平衡。
这种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平衡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由于这种能力与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有关,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这种能力就越强,但这个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外界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被破坏,很难恢复.如我国黄土高原由于我们的祖先乱砍滥伐,使生态遭到破坏,造成了水土流失严重,给我国造成了无可挽回的损失。
考点: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13.一个生态系统无论大小,都是由()
A.动物和植物组成的B.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组成的
C.所有生物组成的D.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的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动物属于消费者,植物属于生产者,要想成为一个生态系统,缺少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A错误;
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构成生物成分,缺少非生物成分,B错误;所有生物是生物成分,缺少非生物成分,不是完整的生态系统,C错误;一个生态系统都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缺一不可,D正确。
考点:
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
14.下列哪一生态系统被誉为“地球之肾”()
A.湿地生态系统B.草原生态系统
C.森林生态系统D.湖泊生态系统
【答案】A
【解析】森林生态系统分布在较湿润的地区,动植物种类繁多.森林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净化空气、消除污染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有“绿色水库”、“地球之肺”之称”。
15.小明在显微镜的视野中看到一个“d”字,请问透明纸上写的是()
A.dB.bC.qD.p
【答案】D
【解析】物体在显微镜中的成像特点是成放大的倒像。
所谓倒像就是原物体的上下左右全都反过来。
小明在显微镜的视野中看到一个“d”字,与透明纸上写的字母互为倒像,因此透明纸上写的是“p”。
所以小明在显微镜的视野中看到一个“d”字,透明纸上写的是“p”。
故选:
D。
16.小红同学在用显微镜观察洋葱鳞片表皮细胞,显微镜的目镜有5╳和10╳两种,物镜有10╳和40╳两种,下列组合中观察到细胞数目最少的是()
A.目镜5╳,物镜10╳B.目镜10╳,物镜10╳
C.目镜5╳,物镜40╳D.目镜10╳,物镜40╳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等于目镜的放大倍数乘以物镜的放大倍数,而显微镜放大倍数越大时,看见的细胞体积越大、细胞数目越少、视野越小,所以观察到细胞数目最少的应是放大倍数最大的一组。
所以观察到细胞数目最少的是A。
考点:
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使用方法。
17.在观察临时装片时,如在视野中看到中央发亮、周边黑暗的圆圈,该圆圈可能是()
A.气泡B.细胞C.污物D.墨水
【答案】A
...............
考点:
使用显微镜和制作临时装片。
18.当显微镜视野很暗影响观察时应调节光亮程度,此时应采取的措施是()
A.缩小光圈B.换高倍目镜
C.调节细准焦螺旋D.运用凹面镜反光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遮光器上有大小光圈,在光线强时用小光圈,光线弱时用大光圈。
使用大光圈,使进入的光线更多,光线更亮;反光镜有平面镜和凹面镜两个面,光线强时用平面镜,光线弱时用凹面镜。
所以当外界光线较暗时,为了不影响观察效果,应选用凹面镜。
考点:
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使用方法。
19.利用人体口腔上皮细胞制成的玻片标本叫做()
A.切片B.涂片C.临时装片D.永久装片
【答案】C
考点:
制作临时装片观察植物细胞。
20.克隆羊多莉长得非常像()
A.供无核卵的母羊B.供细胞核的母羊
C.代孕的母羊D.A、B、C三种羊的一部分
【答案】B
【解析】由分析可知,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对生物的遗传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在克隆的过程中,谁提供了细胞核,克隆出来的生物就像谁。
因此小羊多莉长的像供细胞核的母羊。
故选B。
二填空题
21.地球上适合生物生活的地方,其实只是地球表面的一薄层,具体包括_____________的底部、_______的大部分和__________的表面,总称为生物圈。
【答案】
(1).大气圈
(2).水圈(3).岩石圈
【解析】试题分析:
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生物圈的范围:
以海平面为标准来划分,生物圈向上可到达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10千米左右深处,厚度为20千米左右的圈层,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包括森林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等,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考点:
生物圈的范围。
22.鲸是哺乳动物,但是它的体型却像鱼,四肢变为鳍状,这说明生物能____________环境;茂密的森林中,空气远比喧闹的城市清洁、新鲜、湿润,这说明生物的生活能______环境。
【答案】
(1).适应
(2).改变(或影响)
【解析】试题分析:
鲸虽然是哺乳动物,但是它却生活在水中,为了适应水中生活,鲸的体型像鱼,四肢变为鳍状,这是对水中生活的一种适应。
茂密的森林中,空气远比喧闹的城市清洁、新鲜、湿润,这说明生物的生活能影响环境。
考点: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23.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方法。
科学观察需要工具,显微镜就是其中一种工具。
⑴实验室使用显微镜观察的顺序是:
取镜和安放,_________,观察,收镜,整理实验台。
⑵观察字母“e”的装片,应用__眼观察。
如果观察到物象在视野的右下方,要想把物象调到视野中央,应将标本向___________移动。
⑶某显微镜目镜有10X和20X,物镜有8X和45X,用这台显微镜观察,最大放大倍数是_________。
【答案】
(1).对光
(2).左眼(3).右下方(4).900倍
【解析】
(1)实验室使用显微镜观察的顺序是:
取镜和安放,对光,观察,收镜,整理实验台。
(2)观察使用显微镜时应用左眼进行观察,显微镜看到的物像不但上下颠倒,左右也颠倒,做此类题有个小诀窍,就是把这个在显微镜下看到的字母写到一张小纸上,然后把这张纸旋转180度再看就是左右上下颠倒的图象了,所以观察字母“e”的装片,视野中看到的是“ə”;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物象是个倒像,要向左移动物像就要向右移动装片,向上移动物像就要向下移动装片,物像的移动方向和玻片标本的移动方向相反,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物像在视野右下方,由于显微镜成倒立的像,玻片标本实际位于视野左上方,要使物像移至视野中央物像应向从右下方往左上方移动,因此玻片标本应向右下方移动。
(3)显微镜放大的倍数等于物镜放大的倍数乘以物镜放大的倍数乘以目镜放大的倍数,所以目镜放大最大的倍数20倍,而物镜放大最大的倍数是45倍,所以这台显微镜观察,最大放大倍数是900倍。
三.看图题
24.图为生态系统各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细菌和真菌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是_____________。
(2)该生态系统中消费者是_____________。
(3)如果人们大量捕杀鸟,使鸟的的数量减少,则虫的数量会_____________。
(4)植物、鸟、虫三者中,数目最多的是_____________。
如果植物被喷过农药,则三者中,体内农药含量最高的是_____________。
【答案】
(1).分解者
(2).鸟、虫(3).先增加后减少(4).植物(5).鸟
【解析】试题分析:
(1)细菌和真菌靠分解动植物的遗体属于分解者。
(2)昆虫以植物为食,食虫鸟以昆虫为食,都属于消费者。
(3)如果大量捕杀鸟,使昆虫的量增加,植物的数量会随之减少,最后昆虫因缺乏食物而饿死,所以昆虫的数量先增加后减少。
(4)在本生态系统中,草能进行光合作用,属于生产者,其数量最多;由于农药在生物体内不易被分解和排出,随着食物链逐级递增.鸟的营养级别最高其体内的农药含量最多。
考点:
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
25.图显示“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的两个操作步骤,据图回答问题。
(1)图中甲往装片上滴加的液体是____,滴加该液体的目的是__________。
(2)图中乙往装片上滴加的液体是____,滴加该液体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
(3)制作装片前,先将口漱净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生理盐水
(2).使细胞保持正常状态(3).稀碘液(4).使细胞染上颜色便于观察(5).去除口腔中的食物碎屑
【解析】试题分析:
(1)图甲所滴液体为生理盐水,其目的是保持细胞的正常形态和活性,使口腔上皮细胞不因吸水而胀破;
(2)乙图表示的是染色过程,因此滴加的液体是稀碘液,并用吸水纸从盖玻片另一侧吸水,滴加该液体的目的是细胞染上颜色便于观察;
(3)制作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前,必须用凉开水漱口是为了清除口腔内的食物碎屑,这样有利于排除实验干扰因素,而且有利于后续实验观察。
考点:
制作临时装片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
26.图为两种不同类型的生物细胞模式,请分析回答:
(1)甲、乙两种细胞在结构上的主要区别是甲细胞不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将细胞乙放在显微镜下观察,一般不容易看到的结构是图中的[]_________。
(3)从图中可以看出,甲、乙两种细胞在形态结构上有较大的差别,你认为它们的差别主要是由[]___________决定的?
【答案】
(1).D细胞壁
(2).E叶绿体(3).F液泡(4).A细胞膜(5).B细胞核
【解析】
(1)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相同的结构有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植物细胞有细胞壁,叶绿体和液泡,而动物细胞没有。
因此,图示中甲是植物细胞,乙是动物细胞,甲、乙两种细胞在结构上的主要区别是甲细胞不具有[D]细胞壁,[E]叶绿体,[F]液泡。
(2)[A]细胞膜是在细胞壁的内侧紧贴着的一层极薄的膜,因此在光学显微镜下不易看到。
(3)细胞核是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的遗传信息库,是细胞生命活动控制中心,因此,[B]细胞核决定了细胞的形状和结构。
27.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图中字母A-G分别表示不同种类生物,据图回答问题
(1)该生态系统中有多少条食物链?
______,请写出最长的一条___________________.
(2)若大量捕杀该生态系统中的B,E的数量将如何变化?
______.
(3)若某种在生物体内很难分解的有毒物质进入了该生态系统,则该物质在哪种生物体内的浓度最高?
______,请简要说明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5
(2).G→F→E→B→A(3).先增加后减少,最后达到相对稳定(4).A(5).有毒物质通过食物链不断在体内积累
【解析】试题分析:
食物链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形成的链状结构,图中食物链有:
G→C→A、G→C→B→A、G→D→A、G→F→D→A、G→F→E→B→A,共5条。
营养级越多食物链越长,最长的一条是:
G→F→E→B→A。
若大量捕杀该生态系统中的B,E由于天敌减少而数量将增加,随后逐渐减少,最后达到平衡。
由于在食物网中,A的级别最高,根据营养富集原理,有毒物质通过食物链不断在体内积累,体内的毒素残留最多。
考点:
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某些有害物质沿食物链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