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学习纲要5课精品 人教新课标版.docx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学习纲要5课精品 人教新课标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学习纲要5课精品 人教新课标版.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学习纲要5课精品人教新课标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学习纲要(5课精品)人教新课标版
第一单元
1沁园春·雪
作者简介
毛泽东(1893--1976),湖南湘潭人。
字润之,笔名子任。
1893年12月26日生于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
早年就读于长沙湖南第一师范,即开始革命活动,接受并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1921年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
历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等职。
平生于政务、军旅之暇,喜爱诗词、书法,用功尤勤,造诣甚深。
著有《毛泽东选集》5卷,遗墨辑有《毛泽东书信手迹选》、《毛泽东题词墨迹选》、《毛泽东诗词手书》、《毛泽东手书古诗词选》。
背景材料
1933年,日本帝国主义继侵占东北三省以后,又将魔爪伸向华北。
蒋介石则迎合日本帝国主义的要求,继续实行“攘外必先安内”的不抵抗政策。
国家和民族处于危急存亡之秋。
1935年1月,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
1936年2月,毛泽东同志率领红军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清涧县袁家沟,准备渡河东征,开赴抗日前线。
为了视察地形,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当“千里冰封”的大好河山展现在他眼前时,不禁感慨万千,诗兴大发,欣然命笔,写下了这一首豪放之词《沁园春·雪》。
本篇首次正式公开发表于《诗刊》1957年1月号。
1945年10月,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后,毛泽东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
应柳亚子要求,亲笔书写了这首咏雪词赠他,11月4日,重庆《新民报》晚刊据传抄件刊出。
其后,一些报纸相继转载,一时轰动山城。
1951年1月8日,《文汇报》附刊曾将毛泽东同志赠柳的墨迹制版刊出。
词语积累
☆正音辨形
沁(qìn)园春莽莽(mǎngmǎng)分(fèn)外妖娆(ráo)
稍逊(xùn)风骚(sāo)成吉思汗(hán)数(shǔ)风流人物
☆词语释义
莽莽:
形容原野辽阔,无边无际。
红装素裹:
形容雪后天晴,红日和白雪交相辉映的壮丽景色。
红装,原指妇女的艳装,这里指红日照耀着大地。
素裹,原指妇女的淡装,这里指白雪覆盖着的大地。
妖娆:
娇艳美好。
折腰:
鞠躬,倾倒。
风骚:
原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这里用来概括广义的文化,包括政治、思想、文化在内。
一代天骄:
指称雄一世的人物。
数风流人物:
数:
点数,数得着,称得上。
风流人物:
这里指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
文章主旨
这首词生动地描绘了雄伟壮阔而又妖娆美好的北国雪景,综论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作为革命领袖的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心。
写作分析
1、语言凝练、贴切,极富表现力。
全词仅114字,就清晰地勾勒出一幅北国风光图,极有分寸地评论了上下几千年的历史人物,抒发了诗人的抱负。
一个“望”字,既准确地描绘了诗人观察景物的位置----登高望远,又有力地领起以下各句的景物描写。
写想象中的雪后天晴、红日高照的美好景物时用一个“看”字,把诗人欣然观赏之状、无限赞叹之情表达得细致入微。
“千里”“万里”互文见义,表现祖国幅员的广大,也反映诗人视野的辽阔。
动词“封”“飘”“舞”“驰”,形容词“莽莽”“滔滔”,都极富形象。
“俱往矣”,将几千年封建社会的历史及一系列封建帝王一笔带过,转而歌颂“今朝”的“风流人物”,笔力千钧,意味深长。
2、词中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红装素裹”都是巧用比喻。
“欲与天公试比高”,一个“欲”把“山”“原”人格化,生动地写出了它们雄心勃勃的精神面貌和昂扬的气概。
3、动静结合,虚实相生。
这首词有静景,如“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有动景,如“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此句为化静为动)。
还有幻想雪后天晴的虚景描写等,动静结合,虚实相生,使我们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丽多姿。
巧妙地运用了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手法。
这首诗上阕融情于景,融入赞美祖国河山之情;下阕寓情于议,评古论今,注入颂扬当代英雄之意。
上阕写景,大气磅礴,气象雄浑,句句洋溢热爱祖国山河的豪情。
下阕议论,即上阕之景而生情,由祖国河山的壮丽,想到无数英雄为之倾倒,并对历代英雄加以评说而寓情于议,蕴含诗人对祖国的深情,以及充满自信的情怀。
“俱往矣”由评论历史人物落到赞扬当代风流人物,使全词的思想境界达到高峰,点明主题,抒发了诗人的豪情壮志。
全词融写景、议论、抒情于一炉,水乳交融,使主题非常鲜明突出,从而收到强烈的感人艺术效果。
精读品析
☆妙句涵咏
1、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评点】这三句总写北国雪景,把读者引入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
“北国风光”是上片内容的总领句。
“千里”“万里”两句是交错说的,即千万里都是冰封,千万里都是雪飘。
诗人登高远望,眼界极为广阔,但是“千里”“万里”都远非目力所及,这是诗人的视野在想像之中延伸扩展,意境更加开阔,气魄非常宏大。
天地茫茫,纯然一色,包容一切。
“冰封”凝然安静,“雪飘”舞姿轻盈,静动相衬,静穆之中又有飘舞的动态。
2、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评点】“望”字统领下文,直至“欲与天公试比高”句。
这里的“望”,有登高远眺的意思并有很大的想像成分,它显示了诗人自身的形象,使人感受到他那豪迈的意兴。
“望”字之下,展现了长城、黄河、山脉、高原这些最能反映北国风貌的雄伟景观,这些景观也正是我们伟大祖国的形象。
“长城内外”,这是从南到北,“大河上下”,这是自西向东,地域如此广袤,正与前面“千里”“万里”两句相照应。
意境的大气磅礴,显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雄伟的气魄。
“惟余莽莽”“顿失滔滔”分别照应“雪飘”“冰封”。
“惟余”二字,强化了白茫茫的壮阔景象。
“顿失”二字,则写出变化之速,寒威之烈,又使人联想到未冰封时大河滚滚滔滔的雄壮气势。
这四句用视觉形象,赋予冰封雪飘的风光以更为具体更为丰富的直觉,更显气象的奇伟雄浑。
3、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评点】“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动态描写,都有活泼奔放的气势。
加上“欲与天公试比高”一句,表现“山”“原”与天相连,更有一种奋发的态势和竞争的活力。
“山”“原”都是静物,写它们“舞”“驰”,这化静为动的浪漫想像,固然因在大雪飘飞中远望山势和丘陵绵延起伏,确有山舞原驰的动感,更因诗人情感的跃动,使他眼前的大自然也显得生气勃勃,生动活跃。
4、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评点】前十句写了眼前的实景,而这三句写的是虚景,想像雪后晴日当空的景象,翻出一派新的气象。
雪中的景象在苍茫中显得雄伟,雪后的景象则在清朗中显得娇艳。
“看”字与“望”字照应;“红装素裹”,把江山美景比做少女的衣装,形容红日与白雪交相辉映的艳丽景象。
“分外妖娆”,赞美的激情溢于言表。
5、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评点】这两句是上文写景与下文议论之间的过渡。
“江山如此多娇”承上,总括上片的写景,对“北国风光”作总评;“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启下,展开对历代英雄的评论,抒发诗人的抱负。
这一过渡使全词浑然一体,给人严丝合缝、完整无隙的感受。
祖国的山河如此美好,难怪引得古今许多英雄人物为之倾倒,争着为它的统一和强大而奋斗。
一个“竞”字,写出英雄之间激烈的争斗,写出一代代英雄的相继崛起。
“折腰”的形象,展示了每位英雄人物为之倾倒的姿态,并揭示了为之奋斗的动机。
6、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评点】以“惜”字总领七个句子,展开对历代英雄人物的评论。
诗人于历代帝王中举出五位很有代表性的人物,展开一幅幅历史画卷,使评论得以具体形象地展开,如同翻阅一部千秋史册,一一加以评说。
一个“惜”字,定下对历代英雄人物的评论基调,饱含惋惜之情而又有批判。
然而措词极有分寸,“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并不是一概否定。
至于成吉思汗,欲抑先扬,在起伏的文势中不但有惋惜之极的意味,而且用了“只识”二字而带有嘲讽了。
“弯弓射大雕”,非常传神地表现了成吉思汗只恃武功而不知文治的形象。
7、“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
【评点】“俱往矣”三字,将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一笔带过,转向诗人所处的当今时代,点出全词“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主题。
“今朝”是一个新的时代,新的时代需要新的风流人物。
“今朝”的风流人物不负历史的使命,超越了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具有更卓越的才能,并且必将创造空前伟大的业绩,这是诗人坚定的自信和伟大的抱负。
这三句的意思是说:
那些显赫一时的人物,随着历史的发展都已过去了,而能够担当起中国革命和世界革命重任的真正英雄,要数伟大的无产阶级及其代表人物,绝不是那些帝王将相。
问题探究
1、怎样认识作者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等英雄人物的评价?
[解答]本词对历史人物的评论,是在诗词中运用形象思维进行议论的艺术典范。
它将本来可能枯燥的议论,加以艺术的处理,使之形象化、诗化,生动可感,耐人寻味。
作者以“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只识弯弓射大雕”,表现五位英雄人物缺少文采的形象,含蓄地批评他们长于武功而短于文治,才能不足,表明了自己对他们的评价。
这段评论以“惜”字为统领,定下批评的基调,意味非常丰富:
“惜”中含褒,肯定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等人是中国历史上的英雄,而且是无数英雄之中的杰出者,他们具有雄才大略,对中国历史的发展都有过巨大的影响;“惜”中有贬,委婉地批评这些英雄的不足,他们不擅“文治”,在政治、思想、文化方面建树不多,个人的文学才华也欠缺;“惜”中寓志,蕴含后来者居上的气概,以及超越历代英雄人物的自信。
有了诗人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等英雄人物的评价这个铺垫,下文的“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就水到渠成了。
2、对“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应怎样理解?
[解答]这三句主要是作者自指,即抒发了作者作为革命家的伟大抱负。
对此,最重要的是从文本出发,即根据这首词的内容和语境加以体会和分析。
作者在1925年所作的《沁园春•长沙》一词,其中有“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之句,与本词的词意颇有相通之处。
3、这首词的写景、议论与抒情是怎样结合的?
[解答]这首词是一首雄壮的抒情诗。
它的抒情是与写景、议论有机结合、浑然一体的。
上片写景,大气磅礴、气象雄浑,而又寓情于景,句句洋溢着热爱祖国山河的豪情,“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三句,更是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下半片议论,即上片之景而生情,由祖国河山的壮丽,想到无数英雄为之倾倒,并对历代英雄加以评说而寓情于议,蕴含诗人对祖国的深情,以及充满自信的情怀。
“俱往矣”由评论历史人物落到赞扬当代风流人物,使全词的思想境界达到高峰,点明主题,抒发了诗人的豪情壮志。
全词熔写景、议论与抒情为一炉,水乳交融,使主题非常鲜明突出,从而收到强烈的感人的艺术效果。
4、这首词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解答]这首词的语言非常凝练、贴切,极富表现力。
全词仅114字,就清晰地勾画出一幅北国风光图,极有分寸地评论了上下几千年的历史人物,抒发了诗人的抱负。
一个“望”字,既准确地描绘了诗人观察景物的位置──登高望远,又有力地领起以下各句的景物描写。
写想像中的雪后天晴、红日高照的美好景象时用一个“看”字,把诗人欣然观赏之状、无限赞叹之情表达得细致入微。
“千里”“万里”互文见义,表现祖国幅员的广大,也反映诗人视野的辽阔。
动词“封”“飘”“舞”“驰”,形容词“莽莽”“滔滔”,都极富形象。
以“舞”字形容雪披群山似“银蛇”逶迤曲折,以“驰”字形容白雪覆盖的高原如“蜡象”奔腾耸动,极为传神地把冰封雪盖的群山高原写活了,赋静景以动态,使之生机勃勃。
同是起修饰限制作用的副词,“惟”字强调了白茫茫的一片是惟一的景象,其余什么也看不见了;“顿”字强调黄河上下一下子失去波涛滚滚的气势,突出天寒地冻、河水结冰之速。
词中还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拟人、对偶等修辞方法。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红装素裹”等都是巧用比喻。
“欲与天公试比高”,一个“欲”字把“山”“原”人格化,生动地写出它们雄心勃勃的精神面貌和昂扬奋发的气概。
雪景以“白”为特征,词中却未写一个“白”字,而用“冰”“雪”“银”“蜡”“素”等,使一个为大雪所覆盖的洁白美丽的广阔世界尽现眼前。
在下片的议论中,一开始就用“引”字把“江山”和“英雄”联系起来。
接着用“惜”“略输”“稍逊”“只识”等词语,既不全盘肯定,又不一笔抹煞,把诗人对历史上的英雄人物肯定中寓有批判的情感,委婉含蓄地表达出来。
“竞折腰”“弯弓射大雕”,不仅使议论形象化,而且使人浮想联翩。
“俱往矣”三字,将几千年封建社会历史及一系列封建帝王一笔带过,转而歌颂“今朝”的“风流人物”,笔力千钧,意味深长。
这首词以“北国风光”起句,再先“望……”后“看……”,继而由“引……”至“惜……”,最后以“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收尾,一气呵成。
特别是上、下片分别以“望”字和“惜”字统领七个短句,一笔贯通,极有气势。
词中又多短句,并以四字句为主,因而节奏鲜明。
这就使全词在韵律上也颇显豪放的风格。
体验对话
师问:
词的下片以“惜”字总领七个句子,展开了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等英雄人物的评价。
对这种评价你怎样理解和认识的?
甲生:
我觉得“惜”饱含作者的惋惜之情。
“略输文采”“稍逊风骚”说明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都是文才不足。
而“只识”二字则更含嘲讽之意,表现成吉思汗只恃武功而不知文治。
这说明诗人对五位英雄人物的评价还是略有区别的。
乙生:
我觉得尽管诗人批评了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等英雄人物短于“文治”,但在委婉的批评中,仍然肯定了他们都是中国历史上的英雄,而且是无数英雄之中的佼佼者,对中国历史的发展都有过巨大的影响。
丙生:
我觉得诗人评价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等英雄人物,是为下文赞扬今朝“风流人物”作铺垫。
在对历史英雄人物不擅文治表示可惜的同时,也在“惜”中寓志,蕴含着后来者居上的气概和超越古人的自信。
[思维点拨]要认识诗人对这些历史人物的评判态度,还需要结合当时中国革命的大背景以及诗人作为革命领袖所处的历史地位和所负的历史使命来理解。
以上三位同学的理解都很有道理,角度各不相同,且有理有据。
习题指津
探讨与练习二:
仔细的体会“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含义。
【思维展示】此题意在让同学们理解下片的议论所表达的思想内容,把握全词的主旨。
【参考答案】要结合当时中国革命的大背景以及诗人作为革命领袖所处的历史地位和所负的历史使命,来理解诗人的思路和全词的主旨。
要认识诗人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等历史人物的批判态度。
这些人物都是中国历史上的英雄,而且是无数英雄之中的佼佼者,他们具有雄才大略,对中国历史的发展都有过巨大的影响。
但他们短于“文治”,在政治、思想、文化方面建树不多,个人的才能也颇有欠缺,这是作者以形象思维和文学语言对这些英雄人物加以委婉的批评。
要感受“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所具有的后来者居上的气概,理解诗人作为革命领袖而创造空前历史业绩的自信、自励和抱负。
探讨与练习三:
下面这首词的内容也与雪有关。
反复朗读这首词,说说它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情与景是怎样交融的。
如有条件,课外抄录或背诵毛泽东的其他诗词,与同学交流心得。
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
(1930年2月)
毛泽东
漫天皆白,
雪里行军情更迫。
头上高山,
风卷红旗过大关。
此行何去?
赣江风雪弥漫处。
命令昨颁,
十万工农下吉安。
【思维展示】此题意在让同学们体会两首词的内容、情景和感情的异同,并了解、学习毛泽东的其他诗词。
【参考答案】《沁园春·雪》与《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都描写了雪景,都有雄壮的气势,豪放的风格。
前者是借景抒怀之作,赞美祖国山河的壮丽,抒发诗人作为革命领袖的豪情壮志;后者是写景叙事之作,描写行军的一个场景,表现工农红军一往无前的战斗气概。
前者上片写景下片议论;后者上片写景下片叙事。
前者写的是北国雪景,壮阔而美好,并有诗人的想像;后者写的是南国雪景,虽有气势而难与前者相比,只是展现眼前的实景。
2雨说
作者简介
郑愁予,台湾作家。
原名郑文韬,祖籍河北宁河,1933年生于山东济南。
少年在北京、大江南北及台湾度过,毕业于新竹中学、台湾中兴大学。
1968年应邀参加爱荷华大学的“国际写作计划”,1970年入爱大英文系创作班进修,获艺术硕士学位。
重要诗作包括《梦土上》《衣钵》《窗外的女奴》《郑愁予诗选集》《郑愁予诗集Ⅰ》《燕人行》《雪的可能》《莳花刹那》《刺绣的歌谣》《寂寞的人坐着看花》等14部。
诗集《郑愁予诗集Ⅰ》被列为“影响台湾三十年的三十本书”之一,80年代曾多次选为台湾各文类“最受欢迎作家”,名列榜首。
曾获青年文艺奖(1966)、中山文艺奖(1967)、中国时报“新诗推荐奖”(1968)及“国家文艺奖”(1995)。
作品已有八种欧、亚文字译介,现从事诗歌创作及艺术评论,并任教耶鲁大学东亚语文系。
背景材料
这首诗写于20世纪70年代末,当时正值我国结束“文革”灾难不久而开始新的历史时期,诗人身在海外而关注中国大陆。
经历十年浩劫后的中国,一切都开始显露生机,正如春雨降临大地,万物复苏,而“要教你们勇敢地笑”特意加之以“勇敢地”的状语,并对“笑”作拟人化的描写渲染,尤其富有意味。
诗中的“雨说”,其实也就是诗人在说。
这首爱之歌,是诗人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的祝福,也是他对中国美好未来的祝愿。
词语积累
☆正音辨形
田圃(pǔ)禁锢(gù)留滞(zhì)喑(yīn)哑
丝缕(lǚ)喧(xuān)嚷帘(lián)子耸(sǒng)立
蓑(suō)衣斗笠(lì)油膏(gāo)襁褓(qiángbǎo)
☆词语释义
田圃:
指种植蔬菜、花草、瓜果的田地。
禁锢:
束缚,强力限制。
寒浅:
初春时淡淡的余寒。
留滞:
停留,不流通。
喑哑:
嗓子干涩发不出声音或发音低而不清楚。
洗礼:
基督教接受入教者举行的一种宗教仪式。
主持者把水滴在受洗人的额上,或让受洗人身体浸在水里,表示洗净过去的罪恶。
襁褓:
包裹婴儿的布或被。
知悉:
知道。
润如油膏:
细腻光滑的像油,像脂肪涂抹的一样。
文章主旨
这首诗运用拟人的手法,让“雨”对孩子们深情地倾诉,令人真切地感到“雨”的挚爱之心,展现了一位春天使者的形象,一位鼓励孩子们自由欢乐、勇敢生活的爱的天使的形象。
它既是诗人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的祝福,也是诗人对中国美好未来的祝愿。
写作分析
1、拟人手法的运用。
这首诗采用了拟人手法,让“雨”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喃喃细语,使人感受到“雨”这位爱的使者亲切温柔的形象。
“雨”在诗人笔下,被赋予生命的灵性,成为一种十分美好、神气、有情有义的存在。
不仅如此,对诗中的其他事物都作了拟人化的生动描写。
全诗出色的拟人化表现手法,使这首诗具有亲切感人、活泼欢快、充满情趣的风格,它切合儿童的心理,能打动孩子们稚嫩的童心。
2、轻松喜悦的风格,清新的语言,细腻的情感。
诗人以轻松、喜悦的笔调,向世人展示春雨的诉说,创设了清新的意境,春雨细腻、真诚的情感,使每一位读者都沉浸在温暖、美好、充满爱的世界中。
精读品析
☆妙句涵咏
1、(雨说:
四月已在大地上等待久了……)
【评点】诗以“雨说”开头,且这一句放在括号里,仿佛是幕布开启时的画外音,预示了雨的“出场”,又使人感到某种久久的期待和强烈的愿望。
2、绕着池塘跟跳跃的鱼儿说声好,去听听溪水练习新编的洗衣谣。
【评点】这里,春雨动员孩子们跟它去迎接春天,带他们去体验大自然的各种气息。
作者把雨水拟人化,把鱼儿、溪水拟人化。
鱼儿能听懂人的话,具有了人的感情,溪水具有了人的感情,在练习弹奏新编的洗衣谣。
本句形象地写出了春雨洒在池塘里,使鱼儿更欢欣;洒在山丘间,汇聚到小溪里,使流水更欢快的情景。
☆佳段欣赏
3、等待久了的田圃跟牧场/等待久了的鱼塘和小溪/当田圃冷冻了一冬禁锢着种子/牧场枯黄失去牛羊的踪迹/当鱼塘寒浅留滞着游鱼/小溪渐渐喑哑歌不成调子/雨说,我来了,我来探访四月的大地
【评点】这里诗人采用拟人的手法写道,“田圃跟牧场”“鱼塘和小溪”都“等待久了”;大地失去生机,田圃里的种子、牧场里的牛羊、鱼塘里的游鱼以及会唱歌的小溪都没有了活力。
就在这时写春雨的到来,写出了春雨的知时而降,写出了春雨的无限珍贵,写出了春雨的爱心形象。
4、我来了,我走得很轻,而且温声细语地/我的爱心像丝缕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起/我呼唤每一个孩子的乳名又甜又准/我来了,雷电不喧嚷,风也不拥挤
【评点】“走得很轻”“温声细语”极言雨的温柔;“像丝缕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起”既写出了春雨细密轻盈的特点,又展示了雨对所有儿童的博大爱心;“我呼唤每一个孩子的乳名又甜又准”表现了雨对每一个孩子的熟悉和亲昵;“我来了,雷电不喧嚷,风也不拥挤”写出了雨是静静地来的,它关爱孩子们而生怕惊扰了他们。
5、雨说:
我是到大地上来亲近你们的/我是四月的客人带来春的洗礼/为什么不扬起你的脸让我亲一亲/为什么不跟着我走,踩着我脚步的拍子?
【评点】这一节,雨向孩子们诉说它的使命,它是来亲近他们的。
而用两个“为什么不”的亲切反问发出邀请,请孩子们与它亲近,并随它同行。
6、第一样事,我要教你们勇敢地笑啊/君不见,柳条儿见了我笑弯了腰啊/石狮子见了我笑出了泪啊/小燕子见我笑斜了翅膀啊
【评点】雨在鼓励孩子们要“勇敢的笑”,诗中“笑弯了腰”写出了柳条儿在雨中的妩媚姿态,“笑出了泪”写出了石狮子在雨中的可爱情状,“笑斜了翅膀”写出了燕子在雨中的轻盈舞姿。
作者借助“柳条儿”“石狮子”“小燕子”的形象告诉孩子们,要勇敢地笑,要永远保持一颗欢乐的童心。
7、第二样事,我还要教你们勇敢地笑/那旗子见了我笑得哗啦啦地响/只要旗子笑,春天的声音就有了/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
【评点】“哗啦啦”巧用拟声词,生动地写出了春雨给旗子带来了无比的欢乐。
末尾两句诗意味深长:
只有孩子们欢笑起来,才真正意味着春天的来临,才真正看得到大地的希望。
因为孩子们的欢乐,是全社会、全世界的欢乐,他们的欢乐,给人类带来的是美好新生活的希望与憧憬。
8、雨说,我来了,我来了就不再回去/当你们自由地笑了,我就快乐地安息/有一天,你们吃着苹果擦着嘴/要记着,你们嘴里的那份甜呀,就是我祝福的心意
【评点】雨交代它最终的归宿。
牺牲自我,换来孩子们的幸福、快乐。
问题探究
1、这首诗采用了拟人手法,这样写好在哪里?
[解答]这首诗采用了拟人手法,让“雨”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喃喃细语,使人感受到“雨”这位爱的使者亲切温柔的形象。
“雨”在诗人笔下,被赋予生命的灵性,成为一种十分美好、神奇、有情有意的存在。
不仅如此,对诗中的其他事物都作了拟人化的生动描写,如“绕着池塘跟跳跃的鱼儿说声好,去听听溪水练习新编的洗衣谣”,“柳条儿见了我笑弯了腰啊,石狮子见了我笑出了泪啊,小燕子见了我笑斜了翅膀啊……那旗子见了我笑得哗啦啦地响”等等,俯拾皆是。
这首诗是献给儿童的。
全诗出色的拟人化表现手法,使这首诗具有亲切感人、活泼欢快、充满情趣的风格,它切合儿童的心理,能打动孩子们稚嫩的童心。
要特别注意的是,这首诗采用的拟人手法,是文学作品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而不是一种修辞手法。
二者的区别是:
前者用于整体艺术形象的塑造,后者仅仅用于语句的修饰。
2、这首诗的语言有什么特色?
[解答]郑愁予的诗往往透出中国古典诗的修养和一种动人的江南文化气息,这首诗也是这样,它的一些用语和诗句,例如“蓑衣”“斗笠”“小燕子见我笑斜了翅膀”,令人不由得想起杜甫的诗“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诗人还善于针对诗的接受对象,运用一些特别适合少年儿童读者的口语,例如“为什么不扬起你的脸让我亲一亲”“绕着池塘跟跳跃的鱼儿说声好”“你们吃着苹果擦着嘴”等等,有一种动人的、令人感到无比亲切的美。
诗人除了成功地运用拟人手法,把“雨”想像成一种善解人意的生命存在,也善于在事物之间进行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