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形势分析1.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9163138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1.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宏观经济形势分析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宏观经济形势分析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宏观经济形势分析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宏观经济形势分析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宏观经济形势分析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宏观经济形势分析1.docx

《宏观经济形势分析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宏观经济形势分析1.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宏观经济形势分析1.docx

宏观经济形势分析1

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2011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国内经济运行环境,我国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国民经济运行总体良好:

虽然经济增速有所放缓,但仍保持相对稳健的步伐;工业生产平稳增长;居民消费持续增长;投资增速虽回归常态,但依然保持较快增长;外贸仍保持增长,但增速放缓;货币信贷运行回归常态;城镇新增就业稳步增长。

未来经济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更趋复杂,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不断增加,对2012年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如下:

一、有利因素

(一)国际方面

1、世界经济总体上保持着复苏态势,经济格局的变化将提升我国的国际影响力。

总体上看,2012年世界经济仍将呈现低速增长态势,预计2012年世界经济的年均增长率为4.5%左右,发达经济体的增长率为2.5%,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率为6.5%。

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将进一步提升我国的国际影响力:

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中地位提升必然要求对相关国际经济金融机构进行改革,这将增加我国的话语权和决策权;包括20国集团在内的多种对话机制的形成将为我国广泛参与全球经济金融事务提供了更多的国际舞台;世界经济格局变化还将推动国际经济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转变。

2、美国经济再次陷入衰退可能性不大。

去年10月以来,美国消费者信贷按年率一直保持正增长,有利于促进消费需求扩张。

今年4月以来,美国工业生产一直保持扩张态势,工业生产指数和产能利用率提升都较为明显。

另外,美国银行体系状况逐步改善,并且刺激性财政政策获得新的空间。

今年8月2日国会提高联邦政府举债上限,为美国政府继续实施刺激性财政政策创造了条件。

美国货币政策继续保持宽松态势,联邦基金利率0-0.25%的超低水平将一直维持至2013年,美联储已宣布延长4000亿美元的国债期限,未来美联储仍有采取其他措施进一步放宽货币环境的可能性。

从失业率来看,美国11月份失业率降至近两年半低点8.6%,就业出现稳健增长态势。

从以上信息可以看出,美国经济再次陷入衰退的可能性很小,如果这些好转能够持续下去,美国经济将有所改善。

3、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导致欧洲金融体系崩溃和欧元区解体的可能性很小。

欧元区一旦解体,整个欧洲将陷入停滞,各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也将明显下降,并将严重危害世界经济的复苏。

因此,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虽然立场存在明显差异,但最终均会达成有效的短期救助方案;而从中长期看,随着欧元区在财政、金融等方面进行大幅度的制度调整,主权债务危机将会逐步得以解决。

4、日本经济将缓慢复苏。

虽然今年日本经济出现负增长,但在灾后恢复重建的带动下,日本经济有望逐步缓慢复苏。

日本央行预测,经济从今年4季度开始进入温和复苏轨道,但日本经济仍面临世界经济复苏放缓、日元升值和内生增长动力不足等挑战。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今年日本经济将下降0.5%,但明年有望实现2.3%的增长。

5、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速将保持较快增长。

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和需求减弱将抑制大宗商品价格的进一步上涨,这将有利于缓解新兴经济体的输入性通胀压力和经济过热,加之发达国家延长低利率货币政策执行时间,新兴经济体有可能适度放松过度从紧的货币政策,以促进经济增长。

另外,新兴经济体的财政状况普遍显著好于发达国家,刺激内需支持经济增长的政策空间仍然较大。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经济今明两年仍将分别增长6.4%和6.1%,其中,俄罗斯分别增长4.3%和4.1%,印度分别增长7.8%和7.5%,巴西分别增长3.8%和3.6%,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分别增长5.2%和5.8%。

6、美元国际地位削弱为人民币国际化带来机遇。

美元国际地位削弱刺激国际储备货币进一步多元化,将为人民币成长为国际货币提供更大的空间。

另外使我国等新兴大国在国际货币体系方面话语权和影响力不断提高,有助于我国加快实施人民币国际化战略。

使许多国家和地区更加重视加强区域货币金融合作,为人民币首先实现区域化带来新机遇。

(二)国内方面

1、我国经济仍处于增长“长周期”。

从短期来看,房地产行业和制造业仍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另外,企业自主投资较强,制造业增长较快也将推动经济增长。

从中长期来看,企业设备升级等投资需求势头不减,国内较高的储蓄率对拉动内需仍有很大空间,我国经济将长期处在一个增长通道中。

2、宏观经济政策主基调不会变化。

2011年在紧缩政策和外需回落双重夹击下,装备制造业、钢铁产业,部分企业出现了多年未遇的停产现象。

同时,在政策紧缩下,许多中小企业资金链紧绷,尤其是沿海地区的一些外贸制造业企业,停工现象开始蔓延,失业率开始上升。

2012年宏观调控政策从整体政策框架和总基调上,不会有太大改变,可能仍是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但是在通胀得到初步治理后,稳增长在宏观调控框架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会根据实际经济情况在具体操作上更加倾向于放松,突出前瞻性,政策将更加关注经济下滑的风险。

3、“十二五”期间我国将不断加强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根据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到2015年我国工业化率将由现在的50%上升到65%左右,城镇化率将由现在的45.7%上升到60%左右。

工业产值每增加1个百分点,就可以带动GDP增长0.6个百分点,城镇化率每增加1个百分点,可以带动GDP增长1.5-2个百分点。

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将成为经济发展的强大驱动力。

4、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健康增长。

金融危机正在倒逼中国经济从“出口”转到“内需”上来。

2012年,我国将充分利用本轮金融危机和经济增长降速的有利时机,把主要的精力放在转方式、调结构、促改革上,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和节能减排的政策力度,强制高成本高能耗高污染产业的退出与调整,同时倾力培育战略新兴产业和科技含量高、市场需求潜力大的产业及产品崛起,尽快形成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在这一转型进程中,一批出口型企业、高能耗型以及部分高成本房地产企业,将会遭遇倒闭、重组、兼并和收购的命运;一批节能环保、绿色制造、生物医疗和新一代IT等新兴产业将会呈现新的盈利机会。

5、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空间大。

我国经济发展在区域间的不平衡是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同时,解决这一问题也是我国保持经济持续发展的机遇,我国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相比,在资源、能源、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供应条件上,具有更大的比较优势,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市场需求潜力有更大的增长空间,经济发展有更大的增长前景。

我国能源、原材料工业发展的重心,已开始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加工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速度也在进一步加快。

6、国内市场消费增长潜力巨大。

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消费结构也进入全面升级阶段。

在进一步调整收入分配体制,提高劳动者收入报酬,逐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有效解决居民消费增长的制约瓶颈之后,国内市场的消费增长仍具有十分巨大的潜力。

7、通货膨胀压力减缓。

经济回落降低通胀压力、输入性通胀逆转以及国内食品价格进入回落周期促使我国通胀回落,预计2012年CPI在3.2%左右。

PPI也将出现快速回落,预计2012年继续回落至3.5%左右。

8、绿色产业在全球兴起为我国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新契机。

发展新兴绿色产业,有利于我国保护环境、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和推动产业升级。

绿色产业还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为我国赶上新一轮全球产业调整发展步伐、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提供了重要契机。

另外,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绿色产业发展潜力巨大,为我国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市场需求提供了重要机遇。

二、不利因素

(一)国际方面

1、欧债危机正演变为经济金融全球化后世界经济所面临的最新挑战。

欧债危机的爆发使世界经济开始因全球化面临诸多全新的挑战:

国际金融市场更加动荡、金融监管压力更大和金融体系更为脆弱;削弱了各国政府对宏观经济的调控能力;全球正在进入一个借新债、还旧债和央行印钞票的阶段,新债只能靠有剩余储蓄的国家来购买,一旦新债无人购买,必将导致国家破产、债务违约和印钞,后果必然是恶性通胀。

2、美国经济增速下降。

受通胀率上升影响,居民实际收入增速下降;受经济整体不景气影响,投资者信心不足。

目前,国际组织、美国政府、经济学家和大型商业机构都下调了对美国经济今明两年的增长预期。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9月对美国经济2011和2012年的增速预测,从6月的2.5%和2.7%分别下调至1.5%和1.8%。

3、欧元区经济下行风险加大。

受全球经济增速趋缓、南欧诸国财政状况持续恶化、欧债危机可能进一步升级等因素影响,欧元区经济增长乏力,同时,欧元区各国经济走势分化更加明显,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2012年欧元区经济增速较2011年将明显回落,甚至可能出现负增长。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于9月将欧元区2011年和2012年GDP增长率由6月的2.0%和1.7%下调至1.6%和1.1%。

4、日本经济逐渐呈现好转迹象,但仍未走出通货紧缩。

地震、海啸及核泄漏造成日本生产设施严重损坏和电力供应短缺,出口大幅下降,对外贸易顺差减少,经济仍未走出通货紧缩态势。

5、新兴经济体增速将继续放缓。

新兴经济体由于全球产业链遭受冲击和发达国家经济形势恶化以及国际资本市场大幅震荡,经济增长将继续放缓。

巴西、俄罗斯等国家和国际机构纷纷下调明年经济增长率预期。

6、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措施干扰我国对外经济发展。

未来美国等发达国家针对我国的保护主义措施势必增多,除了传统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外,诸如碳关税之类新型保护主义措施还会层出不穷;各种形式的投资保护主义措施,有可能影响我国企业在海外的发展;我国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在开展跨国经营时,一些金融业务会受到金融保护主义的限制。

7、应对气候变化对我国提出更高要求。

随着后京都议定书时代的到来,发达国家会从各方面施压,要求我国承担减排责任,而且国内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硬约束也会增大,对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出了更高要求。

8、大宗商品价格仍将高位剧烈震荡。

受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长和全球经济面临的风险进一步上升的影响,2012年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将进入缓慢上升通道,但上升空间有限。

欧债危机等不确定因素使大宗商品的价格波动幅度加大。

(二)国内方面

1、我国经济增速继续放缓。

2012年世界经济极具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金融动荡已致外需明显下降,国内高通胀下的投资拉动模式难以为继,加之土地可开发数量减少,土地财政拉动经济的空间缩小,也使内需增长有限,经济增速呈现逐渐回落趋势。

2、经济结构失衡问题严重。

国内消费严重不足,居民消费率持续下降,虽然国家已经启动刺激内需计划,但截至目前为止效果并不明显。

过度依赖投资,不仅影响消费,也存在生产能力过剩和闲置,加大金融风险的隐患;依赖出口,国际贸易长期失衡,不仅具有较大的风险,也导致贸易磨擦加剧。

3、投资增速将继续下滑。

2012年拖累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的主要因素为房地产投资及其相关投资。

基建投资,制造业投资在地产相关产业链,政策相对紧缩的大环境,以及财政收入下降等因素的影响下将继续下滑。

预计2012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为18%左右,在房地产、基建、制造业的投资组合中,制造业相对增速最高。

4、出口风险加大。

欧债危机影响不断深化,正开始由边缘国家向核心国家蔓延,由国债市场向银行业蔓延,未来我国对欧盟出口的风险会进一步增加。

美国经济不景气对我国出口的影响也将逐渐显现。

另外,今年以来由于经受自然灾害的日本经济处于恢复期,需要大量进口,使我国对日本的出口一直保持较快增长,但是随着日本经济形势好转,进口将有所下降。

5、通货膨胀的潜在风险加大。

在全球货币宽松的情况下,通胀预期短期难以轻易改变;当前经济内在扩张压力依然存在;收入分配体制的改革,提高普通劳动者收入,必然导致劳动力成本提高;资源税的改革,使得土地和资源等的要素成本提高;环境的治理和改善,使得环境成本的提高;世界经济复苏后,我国大宗进口的原油、铁矿石、有色金属矿产的价格都可能有较大幅度提升;可能存在的自然灾害、舆论炒作等都可能成为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的因素。

6、人口红利对GDP贡献减少。

1980年至今,我国劳动力的充足供给得益于新中国成立后的三次婴儿潮和大规模城市化。

但第一次和第二次婴儿潮出生的人群现在已经开始进入退休年龄,农民工进城的转移速度也在下降。

大部分学者和研究机构都预期我国劳动力人口将在2015年前后达到顶峰,人口红利对GDP的贡献将大幅减少。

今后我国GDP的增长将主要依赖于技术进步和资本的积累。

综合来看,全球经济的下行风险正在显著加大,虽然不至于导致美国、欧洲经济出现类似2008年的衰退,但也给复苏中的世界经济踩了一次刹车。

今后一个时期世界经济“两极化”趋势将进一步突出,西方国家经济短期内难以彻底摆脱国内政治经济危机,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恢复和调整。

相比之下,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新兴经济体已经走上了增长的轨道,今后几年仍将是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

国内的经济增长处于短期回调状态,支撑经济中长期增长的各类要素组合仍比较好,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良好:

工业化、城市化都在快速增长;百姓住房消费和汽车消费仍是消费的热点,将持续活跃;新的区域增长极不断涌现;投资需求虽然有所降低,但仍然比较旺盛。

与此同时,我们的劳动力成本将上升,地价将上升,资源环境使用成本也将上升,而且人口老龄化将更加明显,这些因素将导致我们传统的低成本竞争优势逐渐丧失。

以上信息整理自各信息网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