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5第四章 加强道德修养 锤炼道德品质.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9153912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51.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955第四章 加强道德修养 锤炼道德品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955第四章 加强道德修养 锤炼道德品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955第四章 加强道德修养 锤炼道德品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955第四章 加强道德修养 锤炼道德品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955第四章 加强道德修养 锤炼道德品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955第四章 加强道德修养 锤炼道德品质.docx

《955第四章 加强道德修养 锤炼道德品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955第四章 加强道德修养 锤炼道德品质.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955第四章 加强道德修养 锤炼道德品质.docx

955第四章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

第四章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

【授课类型】理论课

【教学时数】6学时

【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的教学,帮助学生认识道德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自觉继承弘扬优良道德传统,恪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知荣辱、求发展,努力按照社会主义道德的要求完善自我。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道德的起源、本质、功能与作用。

2、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

3、建设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

4、我国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5、大学生诚信道德建设。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

让美德占据灵魂

一位哲学家带着他的弟子坐在郊外的一片旷野里。

哲学家问身边的弟子该如何除去周围长满的杂草。

弟子们十分惊愕,没有想到一直探讨人生奥妙的哲学家,最后一课竟会问这么简单的问题。

于是,他们给出了各种答案,有的说用铲子就够了,有的说用火烧,有的建议在草上撒上石灰,还有的说要斩草除根,只要把根挖出来就行了。

哲学家听完后,站起身说:

“课就上到这里,你们回去后,用各自的方法除去一片杂草,没除掉的,一年后,再来除草。

”一年后,他们都来了,不过原来相聚的地方已不再是杂草丛生,而是变成了一片长满谷子的庄稼地。

弟子们围着谷子地坐下,等着哲学家的到来,可是哲学家始终没有来。

几十年后,哲学家去世,弟子们在整理他的言论时,私自在书的最后补了一章:

要想除掉旷野里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面种庄稼。

同样,要想让灵魂无纷扰,惟一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去占据它。

讨论:

看了这个故事后,你是任何看待美德的?

你认为美德真的很重要吗?

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分析,肯定美德的重要性,强调大学生应当努力成为一个德才兼备的人。

第一节道德及其历史发展

人贵有德。

大学生不仅应该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同时还应该了解必要的道德理论知识,确立坚定的道德信念,将外在的道德转化为内在的道德要求,提高道德的主体性和自觉性,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做一个德才兼备的人。

一、道德的起源与本质

(一)道德的起源

1.“道”与“德”的字面理解

中国是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文明国度,自从进入文明社会以来,我们祖先便开始对道德问题做理论思考和探究,由此而分别出现了关于道与德的概念和诠释。

2.道德的产生

道德观念和道德实践来源于人类初期生存的需要,发展于社会扬善、抑恶的要求。

人类最早产生的社会意识有道德、艺术、宗教等形式,但是从历史和逻辑的角度看,道德是和人类浑然一体发展而来的,是最早产生的社会意识。

人从自然走来,为了生存首先要改造自然,获取生活资料,但是人在自然面前的渺小,不得不靠集体的力量,与人交往。

交往习惯的形成就意味着道德的产生。

早在两千多年以前,就产生了专门研究道德的学问,叫做伦理学。

根据历史的考察,道德几乎是在人类社会形成以后就逐步产生了。

可以说,有了人类就有了道德。

为什么人类社会生活与道德形影不离呢?

这是因为,人类社会是由人们彼此之间的各种关系组成,如家庭关系,师生关系,买卖关系等。

人类社会为了自身的健康发展,就必须正确地处理和调整这些关系。

否则,各种矛盾的激化,就会导致人类社会生活的混乱,如不能加以控制,最终就必将导致人类社会自身的毁灭。

这样,道德作为调整人类社会关系的一种规范就应运而生了。

道德依靠什么力量,遵照什么标准来达到规范人们行为的目的呢?

用对比的方法加以说明是浅显易懂的。

3.道德是人类社会的基本规范

人类社会的行为规范有两大类:

法律和道德。

两者关系密切,相辅相成,彼此补充,共同规范着一个稳定的社会秩序。

治理国家与社会,需要两种手段并用,少了哪一种都不行。

过去,邓小平讲,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消极现象,我们主要通过两个手段来解决,一个是教育,一个是法律,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今天,江泽民提出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正是反映了这一要求。

这两种社会规范各有自己的特色。

(1)二者依靠的力量不同

法律是依靠国家强制力实施,它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由监狱、法院、检察院等专门机构来保证实施。

道德是依靠传统的风俗习惯、社会舆论、内心信念来保证,具有自觉性的特点。

内心信念——是指人们对某种道德理想、道德观念和道德准则的正确性、正义性和崇高性的笃信,以及由此产生的履行道德义务的强烈责任感。

内心信念是通过日常所说的良心来发挥作用的,其表现为:

一是对自己的正确行为加以肯定,从而得到自我满足的安慰;二是对自己的错误行为加以否定,从而在良心上感到不安和羞愧。

社会舆论——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生活范围内或在相当数量的人群之中,人们对某种事件、现象、行为等进行有意识的传播,或自发产生的情绪、态度和看法。

社会舆论是道德评价的最重要手段,它主要是通过社会舆论、教育榜样的示范,以及人们关于道德的内在信念来实现的。

人们通过社会舆论,使自己明辨是非,提高抑恶扬善的能力,从而坚持或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向。

传统习惯——是指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和积累起来的一种稳定的民族情绪和社会心理,成为人们世代相沿习以为常的习俗和惯例。

表现为:

行为习惯或思维模式,即人们以一种特有的传统心理和观念去看待道德行为中的人和事,判断其行为的善恶,从而达到评价和调节行为的目的

(2)二者遵守的标准不同

法律以罪与非罪为标准,明确规定哪些行为违法,哪些行为应该受到惩罚,表现了对违法行为的禁止。

如果发生了违法行为,法律就要处罚它;道德以善恶为标准,表现为对人们行为示范和劝阻的统一。

如果一个人的行为被评价为善的,是符合一定的道德规范的,就会受到鼓励,让更多的人效仿。

如果一个人的行为被评价为恶的,非正义的,不道德的,就会受到谴责,使这种行为得到纠正和制止。

4.道德的定义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给道德下一个定义:

道德是调整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以及个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原则和规范的总和。

它是以善恶为标准,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评价人们行为的行为规范。

(二)道德的本质

1.在形式上,道德是一种社会行为规范

从古到今,凡是有人类活动的地方,都需要有调节人与人关系的行为规范,以处理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直至与自然的关系。

作为社会的人,他们的一切活动,都是在一定的人与人关系中进行的。

离开了社会关系,人既不能生存,也不能发展。

所以人必须依据一定的社会关系选择自己的行为。

人的行为都会产生一定的社会后果,这些后果对于他人和社会有利害、善恶、好坏的影响,为了鼓励人们积极行善,任何社会都需要道德规范。

2.在本质上,道德是一种社会价值形态

社会价值形态是人们围绕利益而形成的意识形态。

道德作为行为规范的目的不只是为了维系一定的社会结构,根本上是为了人类实现自己的利益。

“善的本质是利益”(车尔尼雪夫斯基)。

道德是一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反映,道德又推动社会发展。

道德与社会的相互作用是围绕着人们的利益发展的。

无疑,一个社会的主流道德引导着社会的价值取向。

历史上一切符合人类利益的道德,像劳动人民的道德,都是有价值的道德,反之,一切不符合人类利益的道德,像落后的道德都是有没有价值的道德。

在道德与善的关系上,道德是以善为目的的。

道德是社会行为规范,也是社会价值形态,具有实践意义。

而善是一种有益于社会和他人的目的,具有理论意义。

古希腊的思想家柏拉图把前者称为具体的善,把后者称为永恒的善。

中国伦理思想史上首先把善看作伦理纲常抽象的本质,性善与性恶的争论是本质问题的争论。

而把修身养性看成是具体的道德。

当然,在实践中人们并不刻意区别道德与善这两个概念。

二、道德的特点

道德作为一种意识形式有自己的特点,它不仅是行为规范,而且是价值形态,本质上是一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反映。

从道德的本质出发分析,它主要有三大特点,这些特点对于我们的认识和实践都是有意义的。

1.主体性。

因为道德是人们对客观的反映,认识各不相同,实践也各不相同。

道德不只是一种外在的规范,而且是主体对道德规范自觉的认同和内化,有一个将道德义务转化为道德良心,将他律转化为自律的过程。

作为道德主体的人,在这个转化过程中,其自我认识、自我完善、自我约束表现出能动性,有自己的选择。

2.规范性。

因为人们对客观的反映各不相同,所以,在道德实践上需要形成共同的认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意志,但是最终遵循着力的平行四边形矢量的方向前进。

道德实践要求人们对自己的言行予以必要的约束和控制,这是社会物质关系对社会人的一种客观制约,是社会整体利益对个人利益的一种客观要求。

人在社会中越是要自由发展,其行为就越不能随心所欲,只有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道德规范,才能为社会所接纳。

康德说:

我怀着无限的敬畏沉思两件东西:

那天上的星空和我们心中的道德律。

天上的星空,按照宇宙自然律运行;人的生活,则应在道德规范的基础上展开。

3.实践性。

因为道德是人们对客观的认识,认识的目的是指导实践。

使道德认识变为物质力量的桥梁是道德实践。

道德实践的重要性在于道德认识的通俗而道德实践的困难。

一方面是把道德规范付诸实践的困难,人们可以在小事上表现出道德,但是在大事上不容易;人们可以在公众场合表现出道德,但是在隐蔽场合不容易。

另一方面是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在道德上结合的困难,一般人可以在个人既得利益触动不大的情况下,坚守道德情操;如果一个人在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激烈冲突的情况下,坚守道德情操是一件十分不容易的事情。

所以,道德实践是检验一个人道德水平的试金石。

三、道德的功能与作用

(一)道德的主要功能

在道德的功能系统中,主要的功能是认识功能和调节功能。

道德的认识功能(教材p.66)。

道德的调节功能(教材p.66)

除了认识功能和调节功能,道德还具有其他方面的功能,如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辩护功能、沟通功能等,这些功能都是道德的认识功能和调节功能在某些方面的具体体现,都建立在这两种功能的基础之上。

(二)道德的社会作用

1、为巩固社会经济基础服务

任何一个社会占统治地位的道德,都是维护这个社会上的经济制度的。

封建社会倡导“三纲五常”的封建道德,借以巩固封建制度。

资产阶级兴起后,则抨击了封建道德压抑人性,不合理性,而大力倡导个性解放和个人主义,促进了资本主义制度建立。

在社会主义社会,提倡为人民服务、集体主义的道德规范,也是着眼于巩固公有制经济基础的。

2、维护社会生活秩序

社会生活中,矛盾无处不在,也无时不在。

正确化解这些矛盾,社会才能协调发展。

每个人都是处在矛盾之中,面临很多矛盾关系。

如同学之间,6人同处一室,各人兴趣爱好、生活习惯各不相同,矛盾在所难免。

如果大家都能相互体谅,互相尊重,以诚相待,矛盾冲突就会减少;如果一个人自私自利,斤斤计较,凡事只顾自己,不管别人,关系就很难处理,就会矛盾丛生。

推而广之,班级、学校、社会都是一样的道理。

道德在维系社会秩序方面的作用不可低估。

3、教育和培养一代新人

道德具有重要的教育作用。

不管是现实生活中那些道德高尚的人的言行,还是文艺创作中的那些典型,我们看后都会受到极大的感染,它教育我们正确认识各种关系,正确地选择各种行为,成长为有德之人。

学校教育的功能是很宽泛的,简单地说,一部分是工具性的,如传授知识、培养技能;一部分是目的性的,即塑造人,使人具有高尚的人格,良好的思想品德。

知识技能很重要,这是无可争议的。

但是,知识技能被什么样的掌握,为什么目的服务的问题更重要。

德在人们的全面发展中居于主导地位,它是人才成长的动力和导向。

当然,道德决不是万能的。

某人杀人劫财,如果不以法律的强制手段加以制裁,而仅仅施以舆论的压力,仅仅让其承受良心的谴责,不仅起不到惩诫本人的目的,也起不到有效预防他人的目的,可能会导致群起而效仿。

社会就会陷入混乱。

小平同志提出“两手抓”,全面论述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两个方面都要搞好才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这对我们正确地理解道德的社会作用有指导意义。

四、道德的历史发展

古往今来,世事变幻,但天不变“道”亦不变,人类社会需要道德。

道德不但随着社会发展而进步,而且有力地推动社会发展,成为社会安邦治国的重要手段,成为个人立身处世的行为规范。

道德进步向人们展示这样一个真理:

一个道德风尚优良的国家是有凝聚力的国家,一个道德情操高尚的公民是有希望的公民。

追求高尚的道德品质和优化社会道德风气应是我们不懈努力的目标。

道德的发展是人们扬善、抑恶的需要,人在自然性方面,保存着动物的母爱和残忍,社会发展要求摆脱野蛮走向文明。

人在社会性方面,由于社会不平等而使道德扭曲,但是,社会发展要求与人为善。

今天,一方面由于世界联系的紧密,道德观念多样化,要求人们注意协调人与人的关系;另一方面由于人和生态的矛盾日益突出,要求人们注意协调与自然的关系。

展望未来,道德无论怎样变化,都不能改变社会追求高尚的内在要求。

社会在发展,道德也在进步,但这并不影响道德作为社会意识而具有相对稳定的内容。

所以,所谓道德是以善恶评价的方式来评价和调节人的思想行为的行为规范,也是人类自我完善的一种社会价值形态。

道德包括两方面:

一方面指一定的社会对社会成员的要求,表现为一系列的道德关系、道德标准和道德规范等;另一方面指人们对自己的要求,表现为道德意识、道德理想、道德判断、道德行为和道德品质等。

根据定义我们可以结合实际从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来理解道德。

第二节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

一、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历史渊源

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一般来说,是指以儒家伦理道德为主要内容并包括墨家、道家、法家等传统伦理道德思想的精华。

从中国几千年的历史看,儒家思想居于主导地位,其他各家也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由于学派相互矛盾,又相互影响,儒家的伦理思想又总是以不同的方式吸收其它各家各派的合理思想。

例如,东汉以后,佛教传入中国,并一度成为“显学”,当时的许多伦理思想家们都受到佛学的影响。

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经历了若干发展阶段。

有的历史时期,传统伦理道德思想中的优良传统得到了弘扬,而有的时期,其消极因素不断发展,甚至扭曲了其传统的伦理思想。

二、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主要内容

(1)强调整体精神,强调为社会、民族、国家的爱国主义思想。

所谓整体精神,就是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当两者发生矛盾时,要“公而忘私”“舍生取义”,为国家、民族、社会的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的个人私利。

古代仁人志士有许多警句,(孟子、范仲淹、顾炎武)从义利的角度看,讲究“先义后利”“见利思义”,鄙视“见利忘义”“重利轻义”的行为。

受这种传统文化积淀的影响,生活中的中国人很讲究人情。

如一起吃饭,很少单独付帐。

整体精神的确立与中国古代宗法社会结构有很大的关系。

过去,一个聚居的地方往往形成为一个家族,很多这样的家族就成了社会。

全部的社会组织,都是在父子、君臣、夫妇之间的宗法原则指导下建立起来的。

所以,中国封建社会,既是在皇帝统治下的一个政权机构,也可以说是一个庞大的家族。

在家族中,族长实行家长制统治,权力很大。

在这种宗法制度下,人们的宗法意识根深蒂固,血缘观念强。

而且特别注重亲族的远近与长幼关系。

如汉语中严格区分叔、伯、舅和婶、伯母、姨,而在英语中无区别;这种关注血缘的传统一直延续到现在,亲戚之间的互帮互助很平常,视为当然;在这种宗法制度下,人作为宗族的一分子而存在,个人绝对隶属于宗法组织,个人必须服从于宗法团体,个人的意义由集体赋予;这样当个人利益与宗族利益矛盾时,先公后私是必然的选择。

同样,当整个宗族整体的利益被侵犯时,每个人都愿意拼死保卫。

(如:

农村中的械斗,两姓人打架)。

宗法制度形成了人们的整体精神,但也带来了很多不好的东西。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任人唯亲”、“夫贵妻荣”、“父尊子显”等。

但我们在这里讲的整体精神与中国古代宗法社会结构的宗法制度又有完全的不同。

我们在这里强调为社会、民族、国家的爱国主义思想。

(2)推崇“仁爱”原则和人际和谐

在人与人的相处中,古人特别强调要“推己及人”“关心他人”,也就是“爱人”。

孔子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与人相处中,特别是发生矛盾时,应当从自己的欲望、感情、意志、追求等方面,设身处地为对方考虑,这样,人与人之间就能增进理解,相互体贴和帮助,容易化解矛盾。

其实,我们在很多场合,都能想一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很多矛盾都能化解,人际关系也就和谐多了。

(举例)

孔子还讲,“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意为在与人相处时,应当尽量不要损害别人,力求不妨碍别人的利益,凡是我不愿意别人施加于我的一切事情,我都应当自觉地不加到别人的头上,以免使别人受到伤害。

我不希望别人骂我,我也不能骂别人;我不愿意别人伤害我,首先我自己不可以去伤害别人。

无愧于“圣人”称号。

孔子是从单个人的修身养性的角度提出问题的,后来的人又从中引申出了人际关系和谐发展的重要意义。

古人云: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和气生财”“和为贵”。

(3)讲求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

在中国传统道德中,谦敬既是个人自身修养的美德,也是为人处事的道德要求。

谦即自谦,虚以处己;敬即敬人,礼以待人。

谦敬与礼让是联系在一起的。

中国传统道德在提倡谦敬礼让的同时,强调应克骄防矜。

(4)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

诚信之道在于言必信,信必果,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讲究信用,遵守诺言。

“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5)追求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实现看作是一种高层次的需要

中国传统道德认为,人之所以不同于动物,就在于人有道德。

因而,人除了物质需要之外,还有精神需要,而精神需要中最高尚的需要就是道德需要。

孔子有个学生叫颜回,住在破旧的房子里,一碗饭一杯水,生活穷困潦倒。

别人过这样的生活往往忧心忡忡,可是颜回“不改其乐”,过得有滋有味。

孔子称赞他说:

“贤哉回也”颜回真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啊!

他认为在物质生活基本满足的情况下,人应当追求一种崇高的精神生活,并把这种对精神生活的追求,看作是人生的最大快乐。

这种精神境界对大多数人而言,是不容易达到的。

(6)重视道德践履,强调修养的重要性

中国古人不仅提出了人要追求什么样的道德理想,而且提出了实现这种追求的方法:

那就是认识和行为的统一,加强自我修养。

在认识上明白了该做什么,在实践中就坚持这样去做;认识到做什么是不道德的,就应当坚决避免这样的做法。

“知行统一”“言行一致”。

假设你在放学的路上(多人在场),捡到一个钱包,你会交还失主,因为你认识到拾金不昧是道德的,据为己有是不道德的。

但并说明其是一个真正高尚的人。

假设你在深夜无人时捡到一个钱包,你会怎么办?

传统道德认为,这叫“慎独”,没人在场时也跟有人监督一样。

自我修养必须坚持“慎独”的原则,才能真正成为一个真正高尚的人。

以上是对中国传统道德的基本概括,它们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

三、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重大意义

1.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

2.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内在要求

3.个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

四、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

1、对人类文明发展中优秀道德成果的认识

世界上的许多民族,在人类发展的不同时期,对人类文明、人类的伦理道德的发展都做出过不同程度的贡献。

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曾经指出:

“中国应当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

”这里所说的文化,也包含着伦理道德在内。

中华民族优良的道德传统虽然有着独有的民族特点,但我们决不能固步自封,唯我独尊,而是要善于吸收世界其他民族的优良道德加以改造,并结合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的现实,创造和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伦理道德体系。

江泽民同志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的讲话中指出:

“世界是丰富多彩的。

各国文明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

应尊重各国的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承认世界多样性的现实。

世界各种文明和社会制度,应长期共存,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

2、对待传统道德的正确态度

一个总的原则:

批判继承。

对其中合理的积极的成分,加以吸收为我所用;对其中的反动落后的东西、消极有害的成分加以抛弃。

对于批判继承的过程,毛泽东作过一个非常形象的说明。

他说就像人们吃东西,经过口腔嚼烂送到胃里,分解为精华和糟粕两部分,然后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华,这样才对我们的身体有利。

如:

传统“孝”的思想在今天仍具重要意义。

在家庭中,父母应该关心、爱护、养育子女,子女应当孝敬父母,体贴自己的双亲,并在父母年老双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要主动地担负起赡养父母的义务,这在任何时期都是必要的。

大学生应当是一个孝敬父母的人。

当然,传统道德中“孝”的思想应当批判地继承。

孝顺父母,并不是要无原则地顺从。

所以,宋明理学家鼓吹的“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等,是对孝的绝对化、片面化的理解,应当持批判的态度。

第三节弘扬社会主义道德

一、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现在有一种论调,如今都搞市场经济了,发展就是硬道理,对个人来说挣钱就是硬道理。

一个人挣的钱越多,对社会发展的贡献就越大,就应当受到尊重,就是有道德;相反,个人的良心值不了几个钱。

市场经济条件下要不要提道德建设?

我国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不是意味着以经济建设为全部?

其实,在这些问题上,我们党和政府的立场一贯是明确的。

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就明确指出过:

如果我们的改革开放虽然发展了物质文明,但带给我们的是一个两极分化、道德堕落、风气败坏的社会,那我们的改革开放就失败了。

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是一个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

市场经济的发展,推动着社会道德的进步;加强社会道德建设,又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

在现阶段,提出加强道德建设,以德治国有着十分迫切的意义。

因为在市场经济的初期,由于原有的一些道德规范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而新的道德规范又未建立起来,在经济领域中出现了一些无序现象。

这种道德失范,使各种不良现象都出现了。

个人主义、坑蒙拐骗、贪污腐化、以权谋私等,道德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笑贫不笑娼”。

(例)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坚持以为人民报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

道德需要建设:

(1)作为一种外在的行为规范,道德的力量是有限的。

因为其依靠力量——社会舆论、内心信念、传统习惯的力量有时很苍白。

(2)道德一旦为人所掌握,力量无穷;对一个道德高尚的人,法律是多余的。

道德有一个从外在——内化的过程,其中教育是基础。

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

(一)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

道德建设的核心,亦是道德建设的灵魂,它决定着社会道德建设的根本性质和发展方向,从实质上看,也就是一个“为什么人”的问题。

自古以来,一切剥削阶级的道德建设的核心,都是为少数人服务的;只有无产道德建设的核心才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这是有深刻的理论依据和重要的现实意义的,这反映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的客观要求,是同社会主义的最终目的一致的。

社会主义道德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一种意识形态,既产生于特定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又要能动地作用于这一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为维护、巩固和发展自己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服务。

1、道德建设必须要有一个统率一切道德原则和规范的核心

一般来说,道德建设必然会有一个统率一切道德原则和规范的指导思想,也就是我们所要说的道德核心。

历史上各个时期的道德都一样,只是当时的人们不愿意直接、公开地说出来而已。

例如,在封建社会,它在道德建设上所极力倡导的,是“三纲五常”的道德规范,是“礼义仁智信”的道德要求,在这些规范和要求中就贯穿着一个核心,就是维护封建社会的等级要求,维护这个社会的尊卑关系。

为什么当时人们不愿说出来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封建阶级是剥削阶级,是压迫人民和剥削人民的阶级,他们不愿意向劳动人民公开他们所提倡的道德核心;再如,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也提出了功利主义、利他主义、利己主义、个人主义等道德原则,诚实、守信、俭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