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文化常识试题.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291537 上传时间:2022-10-0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0.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言文文化常识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文言文文化常识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文言文文化常识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文言文文化常识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文言文文化常识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言文文化常识试题.docx

《文言文文化常识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文文化常识试题.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言文文化常识试题.docx

文言文文化常识试题

文言文文化常识试题

1.下列古代文化常识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古人作品命名方式很多,比如以地名命名有柳宗元的《柳河东集》,以“书室”命名有蒲松龄《聊斋志异》,以“谥号”命名有欧阳修的《欧阳文忠公文集》,以“名号”命名有辛弃疾的《稼轩长短句》,以“字”命名有李白《李太白全集》,以“官职”命名有杜甫《杜工部集》。

B.《三字经》是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不可多得的儿童启蒙读物,自南宋以来,已有700多年的历史。

古人曰:

“熟读《三字经》,便可知天下事,通圣人礼。

”《三字经》所反映的思想是儒家的思想。

C.“伯”“仲”“叔”“季”可以用來表示兄弟姊妹行长辈幼排行的序次,分别为老大、第二、第三、第四或最小的。

伯也称孟。

“孟”“仲”“季”,还可以用來表示月份,孟春是指春季头一个月,即农历正月,仲春季春,分别指二月三月。

D.贬谪,是中国古代的一个特殊的文化现象,诸多的迁客骚人,也成就了中国古代的贬官文学。

常用来表示罢官与贬谪的词语有绌、黜、窜、免、夺、右迁、放、出宰、署、假、告老、乞骸骨等。

2.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壬戌之秋”中的“壬戌”是古代纪年法中的干支纪年,文中指宋神宗元丰五年。

B.“七月既望”中的“既望”是指农历的每月十五。

C.“徘徊于斗牛之间”中的“斗牛”指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D.曹孟德,即曹操,“孟德”是他的字。

3.下面文化常识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壬戌之秋”,句中“壬戌”是古代纪年法的壬戌年,文中指宋神宗元丰五年。

b.“七月既望”中的“既”,是“过了”的意思;“望”是每月十五日,“既望”指已经过瞭望日,即到了十六日。

c.“徘徊于斗牛之间”中的“斗牛”是“斗宿”和“牛宿”两个星宿名。

d.“灌水之阳有溪焉”中的“阳”是指河水的北岸。

4.下面古代文化常识说法有误的一项是()(3分)

A.《敕勒歌》中的“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反映了古人天圆地方的感性认识。

B.古人用“朔”(月末)、“望”(十五)、“晦”(初一)等名称来标识某些特定日期。

C.古人的“字”是20岁举行加冠仪式以后才起的。

名和字是有关联的。

D.古人见面常用的礼仪是拜礼和揖礼。

前者以叩头跪拜为主,后者以拱手示意为主。

5.下面对古代文化常识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拜:

用一定的礼节授予某种名位或官职

B.视事:

直官员到职工作

C.乞骸骨:

封建社会,大臣老了请求辞职

D.下车:

从乘坐的车上走下来

6.下列文化常识正确的一项是()

A.《楚辞》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B.《离骚》是我国古代最早的长篇叙事诗。

C.“六义”是指风、雅、颂、赋、比、兴,其中前三个是内容体例,后三个是表现手法。

D.“乐府双璧”是指北朝的《孔雀东南飞》和南朝的《木兰辞》。

7.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床:

卧具

B.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阳:

山的南面

C.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壬戌:

干支纪年

D.予左迁九江郡司马左迁:

贬官,降职

8.下列对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辞,一种讲究句式和押韵的散文。

因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又称楚辞、楚辞体。

又因屈原所作《离骚》为这种文体的代表作,故又称骚体。

到了汉代常把辞和赋统称为辞赋。

这种文体,富有抒情的浪漫气息,很像诗,但押韵和句式都较诗自由,比散文整齐,且篇幅、字句较长,句中多以“兮”字来帮助和谐语气,表情达意。

B、“表”是中国古代臣子向君王上书陈情言事,对君王有所陈述、请求、建议时用的一种文体。

在古代,臣子写给君王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

战国时期统称为“书”,“书”是书信、意见书的总称。

到了汉代,这类文字被分为四个小类,即章、奏、表、议。

其中表的内容侧重议论和叙事,往往带有抒情色彩。

C、干支纪年是中国古人纪年的一种方式,它用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两两相配而成,六十年周而复始,故称“六十甲子”。

例如《赤壁赋》中的“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和《兰亭集序》中的“永和九年,岁在癸丑”等句中的“壬戌”“癸丑”即是干支纪年法。

D、中国古代文人除了姓名之外往往有字和号。

字是举行加冠礼之后才起的,是对名的解释与补充。

号是一种固定的别名,因此又叫“别号”。

例如,陶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9.下面对加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至旗亭南偏门鬻坟典之肆。

坟典之肆:

书店。

坟典,即“三坟”“五典”,传说中的上古书籍。

B.刘东山,世宗时三辅捉盗人。

三辅:

西汉时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个职官,其治理的地区亦称三辅,后指京城及附近地区。

C.到巳牌时分,忽然作起大风,扬沙拔木,非常厉害。

巳牌:

古代以“地支”顺序将一昼夜分为十二时,官府前设牌报时,巳牌即巳时,相当于上午九点至十一点。

D.那王举人也不谦让。

举人:

秀才参加会试被录妈者统称举人,会试的第一名叫解元。

10.关于古代文化常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相传大禹治水,将全国划为九个州,所以以“九州”这一名词代指中国。

B.古人纪年,主要有干支纪年和帝王纪年两种,例如“壬戌之秋,七月既望”中的“壬戌”用的就是干支纪年。

C.古人纪月日,除了用序数,还用一些特殊称谓,如用“晦”表示每个月的初一,“望”表示十五,“朔”表示月末。

D.古人非常注意礼节,如果从长者面前过,要小步快走,称为“趋”,以示敬意。

如《滕王阁序》中的“他日趋庭,叨陪鲤对。

11.下列对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辞,一种讲究句式和押韵的散文。

因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又称楚辞、楚辞体。

又因屈原所作《离骚》为这种文体的代表作,故又称骚体。

到了汉代常把辞和赋统称为辞赋。

这种文体,富有抒情的浪漫气息,很像诗,但押韵和句式都较诗自由,比散文整齐,且篇幅、字句较长,句中多以“兮”字来帮助和谐语气,表情达意。

B、“表”是中国古代臣子向君王上书陈情言事,对君王有所陈述、请求、建议时用的一种文体。

在古代,臣子写给君王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

战国时期统称为“书”,“书”是书信、意见书的总称。

到了汉代,这类文字被分为四个小类,即章、奏、表、议。

其中表的内容侧重议论和叙事,往往带有抒情色彩。

C、干支纪年是中国古人纪年的一种方式,它用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两两相配而成,六十年周而复始,故称“六十甲子”。

例如《赤壁赋》中的“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和《兰亭集序》中的“永和九年,岁在癸丑”等句中的“壬戌”“癸丑”即是干支纪年法。

D、中国古代文人除了姓名之外往往有字和号。

字是举行加冠礼之后才起的,是对名的解释与补充。

号是一种固定的别名,因此又叫“别号”。

例如,陶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12.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人虽已没,千载有馀情”是东晋文学家五柳先生陶渊明在《咏荆轲》中评价荆轲的话,表达了他对荆轲的敬仰之情。

B.《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在史学上和文学上都是极有价值的巨著,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C.谦称是表示谦虚的称谓,“鄙人”、“竖子”、“足下”、“不才”、“舍下”、“仆”、“愚”都属于谦称。

D.《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历史著作,《战国策》是由西汉刘向整理、编定的国别体史书。

13.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3分)

A.《孔雀东南飞(并序)》选自南朝陈徐陵编《玉台新咏》,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是古

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后人把《孔雀东南飞》与北朝的《木兰辞》并称为“乐府双璧”。

B.《短歌行》选自《曹操集》,这是一首求贤诗。

曹操,字孟德,与其子曹植、曹丕合称“三曹”,是

汉末魏初“建安七子”的代表人物。

代表作有《观沧海》《龟虽寿》等。

C.《兰亭集序》选自《晋书·王羲之传》。

王羲之字逸少,善书法,有“书圣”之称。

又因为他曾任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

D.古人常用天干的十个字和地支的十二个字循环相配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

比如永和九年是癸丑年,

那么可以推断永和十年便是甲寅年。

14.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遂通五经,贯六艺”中“五经”是指:

《诗》、《书》、《礼》、《易》、《春秋》;“六艺”是指:

礼、乐、射、御、书、数。

B.古人把四季中每个季节的月份冠以“孟”“仲”“季”以示区分。

用“朔”(初一)“望”(十五)“晦”(月末)等名称来标识日期。

例如,《逍遥游》中“朝菌不知晦朔”,就是说朝菌不知一月的时间变化。

C.《水浒传》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

的长篇小说。

它是一部由文人独立完成的作品,一般认为它的作者是施耐庵。

它的叙述方式带有说书人的痕迹,如“话说”“且把闲话休提,只说正

话”等。

D.杂剧的舞台演出由唱、白、科三部分组成。

唱是杂剧的主要部分。

一剧四折通常由主角一人唱到底。

15.下列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一般不直呼姓名,只在以下情况下称姓名:

自称、平辈之间、长辈称晚辈,作传介绍,对厌恶轻视的人。

B.古人出于对被称呼者的尊重,一般称字,如李太白;称号,如香山居士;称官职名,如王右丞;称籍贯,如王临川;称谥号,如欧阳文忠公。

C.古人用谦称表示谦逊,如:

愚,谦称自己不聪明;鄙,谦称自己学识浅薄;卑,谦称自己身份低微;敝,谦称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

D.古时称呼已故长辈为“先”。

例如“先考”指已去世的母亲;“先妣”指已去世的父亲;“先大母”指已去世的祖母。

16.关于古代文化常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3分)

A.相传大禹治水,将全国划为九个州,所以以“九州”这一名词代指中国。

B.古人纪年,主要有干支纪年和帝王纪年两种,例如“壬戌之秋,七月既望”中的“壬戌”用的就是干支纪年。

C.古人纪月日,除了用序数,还用一些特殊称谓,如用“晦”表示每个月的初一,“望”表示十五,“朔”表示月末。

D.古人非常注意礼节,如果从长者面前过,要小步快走,称为“趋”,以示敬意。

如《滕王阁序》中的“他日趋庭,叨陪鲤对。

17.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A、古代“朔”指农历每月的初一,“望”指农历每月的十五,“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

”一句中“三五”就是望日。

B、旦、末,元杂剧角色。

末分为正末、副末、外末等。

旦分为正旦、副旦、老旦等。

C、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鲁迅的小说集有《呐喊》、《彷徨》、《朝花夕拾》等。

D、“永和九年,岁在癸丑”这一句运用了年号和干支兼用纪年法。

18.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沁园春”是词牌名,它规定了一首词的字数、平仄、押韵等。

“长沙”是词的标题,它揭示了词的内容。

B.戴望舒,是中国现代著名诗人,“新月诗派”的代表诗人。

1929年4月,他的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出版,其中《雨巷》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他因此也被成为“雨巷诗人”。

C.谦称是表示谦虚的称谓,“鄙人”、“竖子”、“足下”、“不才”、“舍下”、“仆”、“愚”都属于谦称。

D.《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国别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19.以下文学文化常识表述准确的一项是(2分)

A.《陈情表》中李密自称“密”,《滕王阁序》中王勃自称“勃”,皆有自谦之意。

B.古代女子满十三岁,称“及笄”。

笄,是女子成年之礼,犹冠男也。

C.古人将每月的第一天称为“望日”,如“丁卯三月之望”,就是指丁卯年三月初一。

D.史传类作品当中经常有关于官职变动的词语,常见的“拜”、“除”都是任命官职的意思,而直接含有升迁之意的词语有“陟”、“升”,含有贬谪之意的有“擢”、“黜”。

2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