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专长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讲义zyjcjyjy1201.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15058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3.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专长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讲义zyjcjyjy120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中医专长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讲义zyjcjyjy120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中医专长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讲义zyjcjyjy120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中医专长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讲义zyjcjyjy120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中医专长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讲义zyjcjyjy120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专长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讲义zyjcjyjy1201.docx

《中医专长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讲义zyjcjyjy120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专长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讲义zyjcjyjy1201.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医专长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讲义zyjcjyjy1201.docx

中医专长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讲义zyjcjyjy1201

第十二单元 病机

  病机,即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制。

疾病的发生、发展与变化,与患病机体的体质强弱和致病邪气的性质密切相关。

  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失常、水液代谢失常属于基本病机。

  

第一节 邪正盛衰

  一、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

  《素问·通评虚实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指出虚实两种不同病理状态的实质。

  实,即指邪气亢盛,是以邪气盛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反映。

致病邪气的毒力和机体的抗病能力都比较强盛,或是邪气虽盛而机体的正气未衰,能积极与邪抗争,故正邪相搏,斗争剧烈,反应明显,在临床上出现一系列病理性反应比较剧烈的有余的证候,即谓之实证。

  实证常见于外感六淫致病的初期和中期,或由于痰、食、水、血等滞留于体内而引起的病证。

如痰涎壅盛、食积不化、水湿泛滥、瘀血内阻等病变,以及壮热、狂躁、声高气粗、腹痛拒按、二便不通、脉实有力等,都属于实证。

  虚,即指正气不足,是以正气虚损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反映。

临床上可出现一系列虚弱、衰退和不足的证候,谓之虚证。

  虚证多见于素体虚弱或疾病的后期,以及多种慢性病证。

如大病、久病消耗精气,或大汗、泻利、大出血等耗伤人体气血津液、阴阳,均会导致正气虚弱,出现神疲体倦、面容憔悴、心悸气短、自汗、盗汗,或五心烦热,或畏寒肢冷,脉虚无力等正虚的临床表现。

  

  二、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

  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中,正邪双方相互斗争所产生的消长盛衰变化,决定着疾病的发展与转归,最常见的是由实转虚、因虚致实和虚实夹杂。

  

(1)由实转虚:

指因疾病失治或治疗不当,以致病邪久留,损伤人体正气,导致疾病由实转化为虚。

  

(2)因虚致实:

指因正气不足,无力驱邪外出,或正虚,而内生水湿、痰饮、瘀血等病理产物的凝结阻滞,导致疾病由虚转化致实。

  (3)虚实夹杂:

一是实中夹虚,指以邪实为主,兼见正气虚损的病机变化。

如外感热病发展过程中,邪热炽盛,消灼津液形成的实热伤津、气阴两伤病证,既有高热、烦渴欲饮,又有尿少便干的表现。

二是虚中夹实,指以正虚为主,兼夹邪实的病机变化。

如脾阳不振,运化无权之水肿病。

虽有水湿之邪滞留于体内(称之为实),但其邪实乃由脾虚不运所致,其病理变化仍以虚为主,邪实居其次。

  (4)虚实真假:

一是真实假虚,因实邪结聚,阻滞经络,气血不能外达,可导致真实假虚的现象,称为“大实有羸状”;二是真虚假实,因脏腑的气血不足,运化无力,可导致真虚假实的现象,称为“至虚有盛候”。

疾病的现象与本质不完全一致时,在临床上可形成疾病本质与症状不符的许多假象,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真正把握住疾病的虚实变化。

  决定病证虚实变化的主要病机是

  A.脏腑功能活动的盛衰

  B.阴精阳气的盛衰

  C.气血的盛衰

  D.正邪的盛衰

  E.以上均非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正邪的盛衰决定病证虚实的变化。

  正气不足,邪气亢盛的病证是

  A.实证

  B.虚证

  C.虚实夹杂证

  D.真虚假实证

  E.真实假虚证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虚实夹杂包括虚中夹实,指以正虚为主,兼夹邪实的病机变化。

  邪正盛衰决定着

  A.病证的寒热

  B.病位的表里

  C.气血的盛衰

  D.病证的虚实

  E.以上均非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正邪的盛衰决定病证虚实的变化。

  

第二节 阴阳失调

  阴阳失调,是指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由于各种致病因素的影响,导致机体的阴阳双方失去相对的平衡协调而出现的阴阳偏盛、偏衰、互损、格拒、亡失等一系列病理变化。

主要说明病证的寒热变化。

  

  一、阴阳偏盛

  是指人体阴阳双方中的某一方的病理性亢盛状态,属“邪气盛则实”的实证病机。

  病机的主要特点:

阴阳中的一方偏盛,而另一方不虚。

阴阳具有相互制约的变化规律。

即阳长则阴消,阴长则阳消。

体现在:

  阳偏盛必然会耗阴,导致阴不足——“阳盛则阴病”。

  阴偏盛必然会损阳,导致阳气虚损——“阴盛则阳病”。

  1.阴偏盛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阴气偏盛、功能障碍或减退、产热不足,以及病理性代谢产物积聚的病理状态,多表现为阴胜而阳未虚的实寒证。

  2.阳偏盛机体在疾病过程中出现的一种阳气偏盛、功能亢奋、热量过剩的病理状态,多表现为阳热亢盛而阴液未亏的实热证。

  

  二、阴阳偏衰

  阴阳偏衰,是指人体阴阳双方中的一方虚衰不足的病理状态,属“精气夺则虚”的虚证。

  

  三、阴阳互损

  1.定义阴阳互损是指在阴或阳任何一方虚损的前提下,病变发展影响到相对的一方,形成阴阳两虚的病理变化。

  2.病机依据

  阴损及阳,指在阴虚的基础上,导致阳虚,继而形成阴阳两虚的病机。

  阳损及阴,指在阳虚的基础上,导致阴虚,继而形成阴阳两虚的病机。

  

  四、阴阳格拒

  是在阴阳偏盛至极的基础上由阴阳双方相互排斥而出现寒热真假病变的一类病机,包括阴盛格阳和阳盛格阴两方面。

  1.阴盛格阳,又称格阳,为阴寒壅盛于内,逼迫阳气浮越于外,临床表现为面红、烦热、口渴、脉大等假热之象,又称真寒假热证。

  2.阳盛格阴,又称格阴,为邪热过盛,深伏于里,阳气被遏,郁闭于内,不能外达于肢体而格阴于外,临床表现为四肢厥冷、脉象沉伏等假寒之象,又称真热假寒证。

  

  五、阴阳亡失

  是指机体阴液或阳气突然大量亡失,导致生命垂危的一种病理状态。

包括亡阴和亡阳两类。

  1.亡阳多见大汗淋漓(稀而凉)、肌肤手足逆冷、蜷卧、神疲、脉微欲绝等危重证候。

  2.亡阴多见喘渴烦躁、手足虽温而汗多(热而黏)、脉数疾躁动等危重证候。

  阴盛格阳证属于

  A.真寒假热证

  B.真热假寒证

  C.虚寒证

  D.虚热证

  E.阴阳两虚证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阴盛格阳,又称格阳,为阴寒壅盛于内,逼迫阳气浮越于外,临床表现为面红、烦热、口渴、脉大等假热之象,又称真寒假热证。

  阳盛格阴证属于

  A.真寒假热证

  B.真热假寒证

  C.虚寒证

  D.虚热证

  E.阴阳两虚证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阳盛格阴,又称格阴,为邪热过盛,深伏于里,阳气被遏,郁闭于内,不能外达于肢体而格阴于外,临床表现为四肢厥冷、脉象沉伏等假寒之象,又称真热假寒证。

  阳虚则寒出现

  A.实寒证

  B.虚寒证

  C.虚热证

  D.实热证

  E.寒热错杂证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机体阳气虚损,温煦、推动、兴奋等作用减退,出现机能减退或衰弱,代谢减缓,产热不足的病理变化。

一般而言,其病机特点多表现为机体阳气不足,阳不制阴,阴气相对偏亢的虚寒证。

  阳胜则热出现

  A.实寒证

  B.虚寒证

  C.虚热证

  D.实热证

  E.寒热错杂证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机体在疾病过程中出现的一种阳气偏盛、功能亢奋、热量过剩的病理状态,多表现为阳热亢盛而阴液未亏的实热证。

  阴虚则热可引起

  A.实寒证

  B.虚寒证

  C.虚热证

  D.实热证

  E.寒热错杂证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机体阴气不足,凉润、宁静、抑制等功能减退,出现代谢相对增快,机能虚性亢奋,产热相对增多的病理变化。

一般地说,其病机特点多表现为阴气不足,阴不制阳,阳气相对偏盛的虚热证。

  

第三节 气血失常

  气血失常,是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等各种病机变化的基础,而且亦是分析和研究各种临床病证病机的基础。

  1.气的失常

  包括气不足和气行失常两个方面。

  

(1)气不足:

又称“气虚”,系指元气耗损,功能失调,脏腑功能衰退,抗病能力下降的病理状态。

气不足,则推动、营养、防御等功能减弱。

若某一脏腑之气不足,则表现为该脏腑功能减弱的虚证。

如心气不足,推动血液运行的功能减弱;卫气不足,则易为外邪所侵袭。

  

(2)气行失常:

气行失常是指气的升降出入运行失常的病理状态。

可概括为气滞、气逆、气陷、气闭和气脱等。

  2.血的失常

  血的失常是指血不足和血行失常(出血和血瘀)的病理变化。

  

(1)血不足:

又称“血虚”,是指血液不足或血的濡养功能减退的病理状态。

  

(2)出血:

是指血液不循常道,流出脉外的病变。

  (3)血瘀:

是指血液的循行迟缓和不流畅的病理状态。

血瘀可出现于不同部位,各有其特征。

  3.气血关系的失调

  

(1)气滞血瘀:

指气的运行郁滞不畅,以致血液循行障碍,继而出现血瘀的病理状态。

  

(2)气不摄血:

指气虚不足,统摄血液循行的功能减退,血不循经,溢出于脉外,从而导致各种失血的病理状态。

  (3)气随血脱:

指在大量出血的同时或过后,气随血液的流失而脱散,从而形成气血两虚或气血并脱的病理状态。

  (4)气血两虚:

气血两虚,是指气虚机能衰退与血虚组织器官失养同时存在的病理状态。

  (5)气血失和,不荣经脉:

指因为气血两虚,导致气血之间相互为用的功能失于和调,影响经脉、筋肉和肌肤的濡养,从而产生肢体筋肉等运动失常或感觉异常的病理状态。

  恶心呕吐,呃逆嗳气频作,其病机是

  A.痰浊上壅

  B.肺气上逆

  C.肝气上逆

  D.胃气上逆

  E.奔豚气逆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气逆在胃,则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发为恶心、呕吐、嗳气、呃逆。

  患者曾发高热,热退则口鼻、皮肤干燥,形瘦,目陷,唇舌干燥,舌质紫绛,有瘀斑、瘀点。

其病机是

  A.津液不足

  B.津亏血瘀

  C.津枯血燥

  D.津停气阻

  E.气阴两亏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患者曾发高热,热退则口鼻、皮肤干燥,形瘦,目陷,唇舌干燥,是为津亏;质紫绛,有瘀斑、瘀点,是为血瘀。

故为津亏血瘀,是津液耗损而导致血行瘀滞不畅(血液黏稠度增加,脉道不滑利)的病理状态。

  气闭或气脱的病机,主要是指

  A.元气耗损,脏腑功能衰退,抗病力下降

  B.气机不畅,流通受阻,脏腑功能障碍

  C.气机升降失常,脏腑之气逆上

  D.气虚无力升举,脏腑位置下垂

  E.气的出入异常,或闭阻,或外散

  

『正确答案』E

『答案解析』气闭即气闭阻于内,不能外出,以致清窍闭塞,出现昏厥的一种病理变化。

气脱即气不内守,大量亡失,以致生命机能突然衰竭的一种病理状态。

总的来说是气的出入异常,或闭阻,或外散。

  气陷病机,主要是指

  A.元气耗损,脏腑功能衰退,抗病力下降

  B.气机不畅,流通受阻,脏腑功能障碍

  C.气机升降失常,脏腑之气逆上

  D.气虚无力升举,脏腑位置下垂

  E.气的出入异常,或闭阻,或外散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气陷指气的上升不足或下降太过,以气虚升举无力而下陷为特征的一种病理变化。

  血热是指

  A.血液不足或濡养功能减退

  B.血液循行迟缓或不畅或瘀阻停滞

  C.血分有热,血行加速或迫血妄行

  D.气血失和,不荣经脉

  E.血随气逆,咯血或呕血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血热,即热入血脉之中,使血行加速,脉络扩张,或迫血妄行而致出血的病理变化。

血热多由于热入血分所致,如温邪、疠气入于血分,或其他外感病邪入里化热,伤及血分。

另外,情志郁结,五志过极化火,内火炽盛郁于血分,或阴虚火旺,亦可导致血热。

  

第四节 津液代谢失常

  一、津液不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职业规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